《蜀相》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蜀相》公开课教案

《蜀相》公开课教案

《蜀相》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蜀相》这首诗;(2)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蜀相》的诗意;(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蜀相》的诗意解读;2. 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典故的理解;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2. 《蜀相》全文;3. 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提问:同学们对杜甫的诗歌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蜀相》,理解诗意;(2)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1)解析《蜀相》的诗意,分析诗句中的典故;(2)讲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3)举例分析其他杜甫的诗作,进行对比鉴赏。

4. 互动环节(1)提问:同学们认为《蜀相》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邀请同学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5. 总结提升(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6. 课后作业(1)背诵《蜀相》;(2)选择一首杜甫的诗作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蜀相》的情况,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

针对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诗作,加深对杜甫诗歌风格的理解;2.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3. 开展杜甫诗歌主题的写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蜀相》教案篇一知识目标学习《登高》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学习《蜀相》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参照对比,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意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学设想1.通过比较、涵咏,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风格特征。

2.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4.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涵咏鉴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2.难点:理解杜甫,真正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体会出诗中郁勃的情势。

教学过程设计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诵读感知觅得诗趣【投影】课前投影杜甫肖像,配乐。

【提问】知道他是谁?熟悉他的诗吗?请几位同学读一句你最喜爱的杜甫写的诗。

蜀相教学教案篇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

公开课《蜀相》的教案设计

公开课《蜀相》的教案设计

公开课《蜀相》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引起学生对《蜀相》一诗的兴趣。

引导学生了解诗人杜甫及其背景。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简单介绍杜甫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背后的意义。

1.3 教学步骤:引入杜甫及其诗歌创作背景的介绍。

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1.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收集学生的讨论意见,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蜀相》一诗的主题和情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内容:分析《蜀相》一诗的主题和情感。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意见,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

第三章:诗歌背景知识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蜀相》一诗的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在创作时的情感状态。

3.2 教学内容:介绍《蜀相》一诗的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在创作时的情感状态。

3.3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蜀相》一诗的历史背景,如时代背景、历史事件等。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在创作时的情感状态,如对国家的忧虑、对英雄的敬仰等。

3.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意见,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

第四章:小组讨论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技巧。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2 教学内容: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3 教学步骤:将学生分成小组,并提供讨论话题,如:“你觉得《蜀相》一诗中的主题是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如对英雄的敬仰、对国家的忧虑等。

蜀相教案【优秀7篇】

蜀相教案【优秀7篇】

蜀相教案【优秀7篇】初中语文《蜀相》公开课教案篇一一、学情分析和教学设想古诗鉴赏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也是一个难点。

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教师经常面临着这样的困惑:在鉴赏古诗时,学生对课文把握透彻,领悟深刻;但是,单独做题时,却一筹莫展,无从下手。

怎样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联系起来,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课堂上掌握的方法去解决课外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本课便是笔者在这方面进行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教授《蜀相》这首诗时,笔者的设想是让学生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单元要求“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采用“提问法”来授课。

为此,设计了读、问、背、练这几个环节,力图让学生通过掌握作者和主人公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迅速进入诗歌中去,并能从诗歌中读出个人的体会。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的生平,背诵全诗。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作品创作的背景,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品味关键词语,进而把握诗句意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三、教学重点1、诗中有关诸葛亮的典故;2、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悟作者感情。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六、教学时间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近杜甫。

韩愈在《调张籍》中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杜甫,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有着积极的入世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有着心念苍生的博大胸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坚持着这样的生活信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但是,杜甫的生活并不如意,他一生颠沛流离。

在他人生的最后时期――“安史之乱”后的第五年――公元759年,诗人来到成都,开始了他“飘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人飘泊成都期间所写的作品――《蜀相》。

(二)紧扣文本,知人论世1、诗歌的题目是“蜀相”,所指的是三国时期刘备蜀汉政权的丞相――诸葛亮。

蜀相语文教学教案汇总5篇

蜀相语文教学教案汇总5篇

蜀相语文教学教案汇总5篇蜀相语文教学教案汇总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下面给大家分享蜀相语文教学教案,欢迎阅读!蜀相语文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的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教学重点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教学难点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生平提示: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

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

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

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

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

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

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

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

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

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

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

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

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

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蜀相教案(最新11篇)

蜀相教案(最新11篇)

蜀相教案(最新11篇)蜀相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注重诵读,体会古诗意境2.通过诵读,加深对古诗的了解3.培养对古诗的喜爱情感【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主。

教师适当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主旨,体会意境,并指导背诵。

【教学用时】一课时《蜀相》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用散文式的语言描述“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激发学生想象,总结环境特点。

然后教读这三句诗,告诉学生这描绘的是一个人的长眠之地,这个人是蜀相——诸葛亮。

二、朗读并理解这首诗1.教师范读《蜀相》,学生诵读。

2.要学生根据《出师表》,简单谈谈后人眼中的诸葛亮。

读诗,找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诗句,它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勋。

3.进一步要学生谈谈想象中的诸葛亮墓地。

4.强调“丞相祠堂何处寻”,要学生发现问题。

5.品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讨论理解上一问题。

感叹人世沧桑,诗人杜甫表达了对诸葛亮永远的崇敬赞佩及深深的缅怀惋惜。

三、多种形式朗读,指导背诵。

初中语文《蜀相》公开课教案篇二【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诵读、讨论、探究、点拨式教学【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从陆游和杜甫两位诗人的一生经历和爱国情怀导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与作品的关系。

二、赏析示例:《书愤》1、整体感知、融入体验(1)(看题目,明大意。

)先赏诗题,引导学生明白诗歌大意,弄懂感情基调。

请一生初读,达到读准字音、读懂大意的境界。

(2)(看意象,明意境。

)重点介绍中间两联,颔联六意象连用,创雄壮豪迈之意境;颈联塑造自己壮志未酬、衰鬓先斑的爱国者形象。

(3)(看诗眼,明感情。

)自由讨论,分联探究,融入体验,分析概括。

补充诗眼的作用。

答案可能丰富多彩,让学生课后探讨。

老师概说。

哪一联最能体现作者的抑郁、悲愤之情?让学生用原文词句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蜀相》公开课教案[修改版]

《蜀相》公开课教案[修改版]

第一篇:《蜀相》公开课教案《蜀相》公开课教案三维目标:1. 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了解诗歌常见的艺术手法;2.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有看过《三国》(高希希导演的,林心如、陆毅、何润东、陈好)这部电视剧吗?(生回答)大家都知道,在《三国》里有个人尽皆知的神人,大家说是谁呢?(诸葛亮),对,这个诸葛亮可谓家喻户晓,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一些关于诸葛亮的俗语、成语或者歇后语啊?比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孔明六出祁山之前,为解决大后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兵出蛮夷,七擒七纵孟获)等等这些同学们都可以去了解一下,记住一些,说不定哪天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就一不小心用上了。

那同学们都知道诸葛亮是刘备的左右手,是蜀国的丞相,那么他在我们同学们的心中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同学们畅所欲言)大家都有自己的见解非常好,那么我们想不想知道诸葛亮在大诗人杜甫的心中是个怎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蜀相》,一起来体会一下“诗圣”心中的诸葛亮形象。

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那在研习诗文之前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们前面刚学习过的诗歌鉴赏的方法。

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诗歌鉴赏的一个基本方法,是什么呢?(以意逆志,知人论世)1、什么叫以意逆志?(请同学来回答)明确: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2、什么叫知人论世(请同学来回答)明确: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语文公开课《蜀相》教案

语文公开课《蜀相》教案

语文公开课《蜀相》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蜀相》全文。

2. 能够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才和创作风格。

3. 能够解读古典诗词,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蜀相》的主题和意境。

2. 学会如何鉴赏古典诗词,提升语文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蜀相》。

2. 理解《蜀相》的创作背景和意境。

3. 学会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

2.2 教学难点1. 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2. 深入解读《蜀相》中的意象和象征。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1. 通过图片或视频介绍杜甫和《蜀相》的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诗词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3.2 新课内容展示1. 逐句解析《蜀相》,解释关键词和短语。

2. 分析杜甫的诗才和创作风格。

3.3 合作探讨1. 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蜀相》的主题和意境。

2.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3.4 课堂小结2. 强调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熟读并背诵《蜀相》。

4.2 写一篇关于《蜀相》的作文,可以是感悟、鉴赏或分析文章。

4.3 收集其他杜甫的诗作,进行阅读和分析。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1. 学生对《蜀相》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5.2 教学方法改进1.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和方式。

2. 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包括发言、讨论等。

2. 评估学生对《蜀相》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6.2 作业评价1. 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熟读背诵《蜀相》的情况。

2. 评价学生的作文,看其对《蜀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学们有看过《三国》(高希希导演的,林心如、陆毅、何润东、陈好)这部电视剧吗?(生回答)大家都知道,在《三国》里有个人尽皆知的神人,大家说是谁呢?(诸葛亮),对,这个诸葛亮可谓家喻户晓,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一些关于诸葛亮的俗语、成语或者歇后语啊?比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孔明六出祁山之前,为解决大后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兵出蛮夷,七擒七纵孟获)等等这些同学们都可以去了解一下,记住一些,说不定哪天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就一不小心用上了。

那同学们都知道诸葛亮是刘备的左右手,是蜀国的丞相,那么他在我们同学们的心中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同学们畅所欲言)大家都有自己的见解非常好,那么我们想不想知道诸葛亮在大诗人杜甫的心中是个怎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蜀相》,一起来体会一下“诗圣”心中的诸葛亮形象。

明确: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大诗人。

他身处安史之乱期间,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

他有“诗圣”之称。

著有《杜工部集》。

2、了解了作者,现在我们还要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我也先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明确: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读一读(这首诗写了什么)
杜甫我们已经了解了,写作背景也介绍过了,那接下来就是要来好好地读一读这首诗了。

全班齐读这首诗。

我们刚刚读了一遍这首诗,大家觉得读的好不好?(各抒己见)。

那我们评价诗歌朗读的好不好一般以什么为标准?(感情)所以,我们刚刚没读好的原因是(感情不到位)。

那我们应该怎样去把握诗歌的情感,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呢?(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

好,下面请同学们听一听录音,(注意“柏”、“好”这两个字的读音,“bǎi”、“hǎo”。

)边听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放录音)
译文:①蜀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

②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声音。

③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辅佐两代君主忠心耿耿。

④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明确:作者来到武侯祠悼念诸葛亮。

•品一品(作者怎样写的)
诗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都明白了,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品味一下作者的语言写作的艺术手法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1)、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
么作用?
明确: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
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补充:为什么这里不用“蜀相”,要用“丞相”呢?明确:亲切)(师:所以,本诗的首联该怎么朗读呢?生:读得平缓、读出仰慕之情。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映照着台阶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特写镜头,从祠堂的外部到内部,内景
(1)、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空”)
比较理解:
①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会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明确: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

”——《杜诗解》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英雄长逝、遗迹荒落,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

(诗:这句诗该怎样朗读呢?生:缓慢、伤感。


(2)、这里作者应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啊?
明确: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请同学们记住这么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

频烦——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1)、杜甫用这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
明确:准确。

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
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
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诗人之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师:这两句诗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绩,应读出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
①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

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

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

(师:这两句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惋惜之情。

所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读得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
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
而涕下的感觉。


(1)、诗句里的“英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

却始终没有机会。

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再次的朗读这首诗,大家要把诗人的思想情感给读出来)六、悟一悟:
那整首诗我们都分析品味过了,那我们现在要来感悟一下文章的主旨,主要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同学们现在知道本诗的主旨了吗?思考一分钟等会儿我请个同学来概括一下。

明确: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时。

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
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