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公开课教学设计
公开课《蜀相》的教案设计

公开课《蜀相》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引起学生对《蜀相》一诗的兴趣。
引导学生了解诗人杜甫及其背景。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简单介绍杜甫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背后的意义。
1.3 教学步骤:引入杜甫及其诗歌创作背景的介绍。
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1.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收集学生的讨论意见,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蜀相》一诗的主题和情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内容:分析《蜀相》一诗的主题和情感。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意见,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
第三章:诗歌背景知识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蜀相》一诗的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在创作时的情感状态。
3.2 教学内容:介绍《蜀相》一诗的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在创作时的情感状态。
3.3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蜀相》一诗的历史背景,如时代背景、历史事件等。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在创作时的情感状态,如对国家的忧虑、对英雄的敬仰等。
3.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意见,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
第四章:小组讨论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技巧。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2 教学内容: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3 教学步骤:将学生分成小组,并提供讨论话题,如:“你觉得《蜀相》一诗中的主题是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如对英雄的敬仰、对国家的忧虑等。
蜀相教案【优秀7篇】

蜀相教案【优秀7篇】初中语文《蜀相》公开课教案篇一一、学情分析和教学设想古诗鉴赏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也是一个难点。
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教师经常面临着这样的困惑:在鉴赏古诗时,学生对课文把握透彻,领悟深刻;但是,单独做题时,却一筹莫展,无从下手。
怎样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联系起来,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课堂上掌握的方法去解决课外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本课便是笔者在这方面进行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教授《蜀相》这首诗时,笔者的设想是让学生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单元要求“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采用“提问法”来授课。
为此,设计了读、问、背、练这几个环节,力图让学生通过掌握作者和主人公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迅速进入诗歌中去,并能从诗歌中读出个人的体会。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的生平,背诵全诗。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作品创作的背景,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品味关键词语,进而把握诗句意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三、教学重点1、诗中有关诸葛亮的典故;2、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悟作者感情。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六、教学时间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近杜甫。
韩愈在《调张籍》中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杜甫,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有着积极的入世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有着心念苍生的博大胸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坚持着这样的生活信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但是,杜甫的生活并不如意,他一生颠沛流离。
在他人生的最后时期――“安史之乱”后的第五年――公元759年,诗人来到成都,开始了他“飘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人飘泊成都期间所写的作品――《蜀相》。
(二)紧扣文本,知人论世1、诗歌的题目是“蜀相”,所指的是三国时期刘备蜀汉政权的丞相――诸葛亮。
《蜀相》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4、《蜀相》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登高》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学习《蜀相》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参照对比,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意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学设想1.通过比较、涵咏,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风格特征。
2.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4.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涵咏鉴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2.难点:理解杜甫,真正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体会出诗中郁勃的情势。
教学过程设计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诵读感知觅得诗趣【投影】课前投影杜甫肖像,配乐。
【提问】知道他是谁?熟悉他的诗吗?请几位同学读一句你最喜爱的杜甫写的诗。
【讲述】这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
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
今天我们通过他的两首诗作《登高》和《蜀相》,一起走近杜甫,去领略一位伟大诗人的人格魅力,去体会一位天才诗人的艺术天赋。
【板书】蜀相登高【投影】简介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唐代大诗人。
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称为“诗史”。
著有《杜工部集》。
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唐]元稹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
——[宋]秦观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下面请大家一起诵读两首诗,要求:先读《蜀相》,后读《登高》。
《蜀相》教案完美版

《蜀相》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分析并欣赏《蜀相》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会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与关怀。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1.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杜甫的生活背景和诗歌创作风格。
解析《蜀相》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1.2.2 诗歌解析:分析《蜀相》的结构和韵律。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二章:教学步骤2.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杜甫的生平简介和诗歌创作背景。
引发学生对《蜀相》的兴趣和好奇心。
2.2 朗读与讨论:学生朗读《蜀相》并分享感受。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解释难点词汇和句子。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2.4 创作练习:学生尝试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学生互相交流并给予反馈。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杜甫的生平介绍资料。
《蜀相》的注释和翻译。
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
3.2 教学材料:课本或教材中的《蜀相》文本。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资料和板书。
写作纸张和文具。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评价4.1 评估方式:学生朗读和讨论的参与度。
学生对诗歌解析的准确性和深度。
学生创作练习的创意和技巧运用。
4.2 评价标准: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
能够分析和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教师自身教学反思和改进。
5.2 教学拓展: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作品。
引导学生关注现代诗歌创作,尝试自己创作。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蜀相》诗歌,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让学生收集有关杜甫和《蜀相》的资料,如诗词鉴赏、历史评论等。
蜀相教案(最新11篇)

蜀相教案(最新11篇)蜀相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注重诵读,体会古诗意境2.通过诵读,加深对古诗的了解3.培养对古诗的喜爱情感【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主。
教师适当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主旨,体会意境,并指导背诵。
【教学用时】一课时《蜀相》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用散文式的语言描述“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激发学生想象,总结环境特点。
然后教读这三句诗,告诉学生这描绘的是一个人的长眠之地,这个人是蜀相——诸葛亮。
二、朗读并理解这首诗1.教师范读《蜀相》,学生诵读。
2.要学生根据《出师表》,简单谈谈后人眼中的诸葛亮。
读诗,找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诗句,它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勋。
3.进一步要学生谈谈想象中的诸葛亮墓地。
4.强调“丞相祠堂何处寻”,要学生发现问题。
5.品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讨论理解上一问题。
感叹人世沧桑,诗人杜甫表达了对诸葛亮永远的崇敬赞佩及深深的缅怀惋惜。
三、多种形式朗读,指导背诵。
初中语文《蜀相》公开课教案篇二【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诵读、讨论、探究、点拨式教学【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从陆游和杜甫两位诗人的一生经历和爱国情怀导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与作品的关系。
二、赏析示例:《书愤》1、整体感知、融入体验(1)(看题目,明大意。
)先赏诗题,引导学生明白诗歌大意,弄懂感情基调。
请一生初读,达到读准字音、读懂大意的境界。
(2)(看意象,明意境。
)重点介绍中间两联,颔联六意象连用,创雄壮豪迈之意境;颈联塑造自己壮志未酬、衰鬓先斑的爱国者形象。
(3)(看诗眼,明感情。
)自由讨论,分联探究,融入体验,分析概括。
补充诗眼的作用。
答案可能丰富多彩,让学生课后探讨。
老师概说。
哪一联最能体现作者的抑郁、悲愤之情?让学生用原文词句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语文公开课蜀相优秀教案

语文公开课蜀相优秀教案语文公开课蜀相优秀教案(通用6篇)《蜀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即自主赏析篇目。
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蜀相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语文公开课蜀相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重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一提起诗,我们就会想到李白,想到杜甫,李白代表诗歌浪漫主义的高峰,杜甫代表着现实主义的高峰。
大家想想我们曾经学习过杜甫哪些诗篇?记得哪些诗句?(师生共同回顾)今天让我们走进杜甫,学习他的另一篇名作《蜀相》。
二、参读资料,了解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歌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的政治黑暗、人民疾苦的广阔社会生活,其诗作被誉为“诗史”三、诵读感知,觅得诗心1、学生自读诗歌。
2、纠正字音。
3、教师范读。
4、集体再次齐读。
5、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悲凉、伤感。
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6、请我们班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一读。
同学们推荐一位。
7、诗言志。
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学生归纳:“寻”字。
因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寻”能表达这种感情。
“泪”字。
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2《蜀相》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2套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课教案授课内容:选择性必修下册第单元第课《》授课班级:指导教师:授课教师:学校:第3.2课《蜀相》教学设计第一篇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2、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3、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搜集杜甫的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杜甫表达的思想感情,领略作者的抱负。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难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一、导入新课《蜀相》是七言律诗,结构严整,法度森然。
这首诗抒写作者游览武侯祠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诸葛亮才干、德行的称颂及对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也暗含着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
全诗情感深沉悲壮,有厚重的历史感。
学习时要反复诵读涵泳,并联系《出师表》等文,加深对诗人情志的理解。
感受杜甫与诸葛亮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二、写作背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
此时的杜甫,暂住于城西的浣花溪畔。
在此之前的五年他颠沛流离,一度身陷安史叛军中,目睹了安史之乱中兵火连天、百姓涂炭、田园荒芜的景况,加之唐肃宗昏庸,宠信宦官,排斥功臣,这使得早年间一心想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淳”的他倍感失落,对时局的忧虑也始终徘徊在心头。
正是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杜甫游览了成都城外的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蜀相》一诗。
三、作者介绍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语文公开课《蜀相》教案

语文公开课《蜀相》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蜀相》全文。
2. 能够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才和创作风格。
3. 能够解读古典诗词,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蜀相》的主题和意境。
2. 学会如何鉴赏古典诗词,提升语文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蜀相》。
2. 理解《蜀相》的创作背景和意境。
3. 学会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
2.2 教学难点1. 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2. 深入解读《蜀相》中的意象和象征。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1. 通过图片或视频介绍杜甫和《蜀相》的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诗词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3.2 新课内容展示1. 逐句解析《蜀相》,解释关键词和短语。
2. 分析杜甫的诗才和创作风格。
3.3 合作探讨1. 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蜀相》的主题和意境。
2.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3.4 课堂小结2. 强调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熟读并背诵《蜀相》。
4.2 写一篇关于《蜀相》的作文,可以是感悟、鉴赏或分析文章。
4.3 收集其他杜甫的诗作,进行阅读和分析。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1. 学生对《蜀相》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5.2 教学方法改进1.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和方式。
2. 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包括发言、讨论等。
2. 评估学生对《蜀相》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6.2 作业评价1. 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熟读背诵《蜀相》的情况。
2. 评价学生的作文,看其对《蜀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相》教学设计
定远中学张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②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
②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②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看对联,猜名人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
•这个人就是诸葛亮,我们今天来学习杜甫怀念诸葛亮的著名诗篇《蜀相》
二、明确教学目标:欣赏诗歌的意蕴美
1.【初读诗文,了解诗人】
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问题:如果让你用“一个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
参考:一个可怜的杜甫。
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个有才气的杜甫。
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
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
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
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
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温故知新
1.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
2.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
3.评价杜诗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4.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5.代表诗歌(“三吏”)、(“三别”)。
6.诗作风格多样,以( 沉郁顿挫)为主
2、【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韵味
(1)揣摩感情基调——伤感、叹惋——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听朗诵,然后学生读)
(2)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寻,泪。
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3、【涵咏字句,品出诗味】
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问题1、:“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柏森森”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首联句意: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映照着台阶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特写镜头,从祠堂的外部到内部,内景
(颔联句意: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
问题2、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明确:自,空)
问题3、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有两层含义①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②欣喜愉悦的情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
手法:景语含情,情景交融
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
频繁——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雄才大略、生平业绩和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正是诗人之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
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
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
(尾联句意: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问题4、“英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
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
却始终没有机会。
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4、【本诗的艺术技巧:】寓情于景借古抒怀
5、【概括主旨】
(1)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2)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此诗很伤感,却自有一种伤感的美。
它的美,美在意蕴!
6、【迁移训练】
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
“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
“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
“两朝”指东汉和蜀汉。
“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
“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
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
“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
国忠诚。
D .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
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课堂总结:学习诗歌一定要对诗人的思想、经历,诗歌的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结合多方面去理解诗歌,深入理解其内涵,理解古人的情思,才能领会其意蕴美。
诗歌一定要多读,仔细品味。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借景抒情 借古喻己 蜀 相 自问自答 点明地点 描述景象 凄凉冷落 称赞业绩 表达仰慕 壮志未酬 痛苦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