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获奖公开课
2 《蜀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2 《蜀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3.2蜀相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成就,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抓住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1.理解“寻"“自”“空"在诗中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明确杜甫诗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新课导入】有这样位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有积极的入世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坚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
"他饱经忧患,感受到贫富对立,民不聊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他心怀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他就是——杜甫。
【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自当时唐王朝正处安史之乱,百姓流离。
安史之乱以来就直颠沛流离的诗人杜甫到了成都。
诗人从华州弃官西走,辗转抵达成都,自筑草堂。
第二年春天,他满怀时事兴衰之感和对三国时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只身前往到“锦官城”(成都)西北郊武候祠瞻仰凭吊,拜谒了始建于晋代的武侯祠庙。
祠庙前那株相传为“孔明手植"的巨柏,历经沧桑,遒劲挺拔;绿树丛中的黄鹂百转千啼,自鸣得意。
诗人面对年久失修,颓圮破败的祠堂,追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可贵精神和赫赫业绩,不由得触景生情,热泪满襟,于是写下了这样一首流传千古的七律——《蜀相》。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的瑶湾。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被公认为“诗史"。
杜甫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
杜甫经历了所谓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部过程。
杜甫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2、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时期。
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
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做宰相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屈辱的生活。
《蜀相》群文阅读一等奖说课稿

《蜀相》群文阅读一等奖说课稿《《蜀相》群文阅读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蜀相》群文阅读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蜀相》选自人教版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是一篇自主赏析篇目。
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的第一单元,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即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字义、词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第一单元的重点篇目,也是杜甫的名篇,这首诗歌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鉴赏方法指导的很好素材。
二、说学情高二学生此前已学习过不少古代诗歌名篇,初步具有了阅读并鉴赏诗歌的知识和能力,对于诗歌可以自主完成一些简单的赏析,但学生对杜甫诗的认识支离破碎,甚至很少静下心来去思考和理解杜甫。
最主要的是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很薄弱,有待于提升。
三、说教学设计本次课题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以《蜀相》为主的群文阅读”。
这是旧教材向新教材过渡,也是基于核心素养下新课程模式的一种探索。
群文阅读不仅能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更能有效地让学生对某一主题的诗歌,或者对某一类型的诗歌有所了解和学习。
它能在对比中非常高效地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这个主题很显然是让学生在提高诗词鉴赏能力的过程中体悟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即语文四大核心素养里面的“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所以本节课我重点选取杜甫后期的几首诗歌,让学生感知杜甫颠沛飘零时还不忘国民的伟大人格。
基于此,我们教学目标是按照语文的四大核心素养设计的。
1、组诗阅读,整体感知杜甫后期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主题思想。
2、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读懂诗歌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品读重点词句,把握诗歌景和情,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4、理解和传承杜甫位卑却不忘忧国的精神品质。
《蜀相》校内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诵读·觅诗心
知 其 人
请填空:
的杜甫
子美 巩县 少陵野老
杜工部 诗史 诗圣
现实主义 三吏
单击图标添加图 片
三别 沉郁顿挫
感动中国人物:杜甫
他,生于唐朝,亲眼目睹了安史之乱,用他如椽 的巨笔和现实的态度,留存下那一段腥风血雨的 记忆,他的诗被尊为“诗史”;
他,来自民间,亲身体验了流离之苦,以他沉郁 的诗风和忧民的情怀,确立了他在诗坛上的颠峰 地位,他的人被尊为“诗圣”。
诵读·觅诗心
碧草照映台 阶呈现自然 的春色,
树上的黄鹂 隔枝空对婉 啭鸣唱。
诵读·觅诗心
定夺天下先 主曾三顾茅 庐拜访,
辅佐两朝开 国与继业忠 诚满腔。
诵读·觅诗心
可惜出师伐 魏未捷而病 亡军中,
长使历代英 雄们对此涕 泪满裳!
诵读·觅诗心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他,心系苍生,慨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 骨”;
他,胸怀天下,高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 淳”。
他就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杜甫!
诵读·觅诗心
论 其 世
伤感
充满家国之忧
安史之乱未息 仕途
打击 理想彻底落空
国势艰危
生民涂炭
单击图标添加图 片
深沉 请缨无路 报国无门
诵读·觅诗心
叙事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抒情
写景 议论
诵读·觅诗心
惋惜之情
诵读·觅诗心
怀人→伤己
《蜀相》最新市级汇报课一等奖课件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
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
化静为动等;
----- 释字意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绘景象
第三步,点出么艺术效果。
——点作用
知人论世 滋养诗情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人识已别经丞见相不祠到堂了的,标尽志管,草而色且莺是声诸,葛 大亮好忠春正光节,操但、诗高人尚都人无格心的赏象玩征。,于更 是是用希“望自诸”葛、武“侯空如”松二柏字万将古这长美青好、 的永春垂景不一巧齐。抹体倒现,了来杜加甫倍对突诸出葛诗武人侯 对的诸敬葛仰亮追的慕敬之仰情之。情。
“炼字”题答题步骤:
感知: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感伤 叹惋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反复吟哦,自主思考
杜甫在诗中高度概括了 诸葛亮的平生功业的是哪几 联?体现了作者对诸葛亮怎 样的情感?
完成下面表格,思考诗人为什么会与诸葛亮这样 一个悲剧英雄产生共鸣?
诸葛亮
时代 理想 结果 不同
战争频繁, 动荡不安 匡扶汉室, 一统天下 大业未成, 壮志未酬 君臣关系融洽, 鱼水相得
杜甫
战争不断, 安史之乱
国家安定, 百姓安居 志向未就, 壮志未酬
肃宗亲小远贤, 有志难骋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请说说杜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课文《蜀相》的教案一等奖3篇

1、课文《蜀相》的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
所以老师很喜欢唐朝乐队的歌。
唐朝乐队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摇滚乐队。
老师最喜欢他们的成名曲《梦回唐朝》。
喜欢这首歌,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总能将我带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
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
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一样轰然倒塌了,而且,从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归路。
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
小学语文长春版六年级上册《蜀相》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小学语文长春版六年级上册《蜀相》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
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结合历史背景,体会“老臣心”是怎样的一种情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痛惜和对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赞扬。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蜀相。
蜀相获奖公开课ppt课件

18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sūn)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注]:这首诗作于诗人入蜀之初,在杜甫历尽颠沛流离之后, 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 草堂,暂时定居下来了。诗人在久经离乱,安居成都草堂后 不久,客人来访时作了这首诗。
杜甫
1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 美,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 称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 南省巩县)人,是名诗人杜审 言的孙子。
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 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 而称为“诗史”。著有《杜工 部集》。
2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 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17
有人问:长使英雄泪满襟袖的英雄,所指何人?答 曰: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大智大勇者是, 莫作跃马横枪,拿刀动斧之类的简单解释。老杜一生, 许身稷契,志在匡国,亦英雄之人也。说此句实包诗人 自身而言,方得其实。然而,老杜又绝不是单指个人。 心念武侯,高山仰止,也正是寄希望于当世的良相之材。 他之所怀者大,所感者深,以是之故,天下后世,凡读 他此篇的,无不流涕,岂偶然哉!
二是衬托诸葛亮高 大、正直的形象,表现
了历代对诸葛பைடு நூலகம்的崇敬。
9
探究2、颔联能否改成“映阶碧草尽春色, 隔叶黄鹂皆好音”?
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 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
——《杜诗解》
10
①不能,颔联运用反衬手法,以乐景衬 哀情。
②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 黄鹂还在啼啭,但物是人非,先人已去,如 今遭逢乱世,虽见满院碧草,呖呖黄鹂,却 觉寂寞荒凉之境无限。
语文公开课《蜀相》教案

语文公开课《蜀相》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蜀相》的诗意和背景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意学会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培养阅读和解读古典诗词的能力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蜀相的敬仰和感慨之情认识历史人物的伟大贡献和崇高精神培养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蜀相》的诗意和主题思想的把握诗词中的意象分析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古典诗词的阅读和解读方法的掌握2.2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深入剖析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运用诗词鉴赏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和评价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引入诗词主题,展示蜀相的历史图片和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蜀相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历史人物和情感表达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蜀相》诗词,理解诗意和主题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词和难点学生总结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点评和指导3.4 诗歌解析教师对《蜀相》进行详细解析,解读诗意和主题教师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指导学生进行鉴赏学生跟随教师的解析,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讨能力评价学生的诗歌解析和表达能力4.2 学生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对《蜀相》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评价学生对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评价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4.3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出改进措施学生表达对诗词的喜爱和收获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资源选用权威出版的《蜀相》诗词版本,确保教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供相关的文学鉴赏教材和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5.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蜀相的历史资料和文化背景寻找相关的诗词鉴赏视频和文章,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5.3 实物资源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展示和播放相关视频提供纸质版诗词和注释,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蜀相》诗词,了解蜀相的历史背景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蜀相的资料,如历史故事、人物评价等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会对蜀相有如此的敬仰之情6.2 课中活动教师通过讲解和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和主题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学生进行诗歌解析,解读诗意和主题6.3 课后活动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蜀相》的读后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读后感,进行交流和讨论让学生继续阅读其他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评价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反思教学资源的使用是否恰当,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2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资源,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参考信息第八章:教学计划8.1 课时安排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分配课时,确保每个章节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讲解和讨论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课时安排,以保证教学效果8.2 教学进度制定详细的教学进度计划,明确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按照教学进度计划进行教学,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第九章:教学评估9.1 学生评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包括对诗词的理解、意象分析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估,包括课堂参与度、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讨能力9.2 教师评估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包括教学内容的准确性、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对教师的教学资源使用进行评估,包括教材的选取、网络资源的利用和实物资源的使用第十章:教学总结10.1 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反思和改进分析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反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10.2 教学展望展望未来的教学,提出改进措施和教学计划,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 教学目标:此环节需重点关注,明确教学目标对于整个教案至关重要,它决定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群鸥日日来”,不仅点 出环境的清幽僻静,也写出诗人远离世间的真率忘俗; 同时也说明:只见群鸥,不见其他来访者,闲逸的生 活不免有一丝单调、寂寞。
探究 4、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
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未捷——诸葛亮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
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
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 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 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 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 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曾为 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 遗。乾元二年,他弃官西行, 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 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 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 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 而卒。 杜甫草堂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 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 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
杜甫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 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
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 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
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 美,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 称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 南省巩县)人,是名诗人杜审 言的孙子。 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 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 而称为“诗史”。著有《杜工 部集》。
杜 甫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 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探究3、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用这些词概括字诸葛亮的功绩?
上联的“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侧面映衬。 下联的“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指辅佐刘 禅继位。这表达出蜀相忠心耿耿,无私报国和作者对 他的敬仰。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 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 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 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诸葛亮,字孔明
自主动笔梳理意脉
1、首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皆好音”? 3、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用这些词概括字诸葛亮的功绩? 4、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 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 丞相祠堂——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 • 锦官城——古代成都的别称。成都产蜀锦,古代曾经设 有专门的官员管理
探究1、首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柏森森” 用在诗中有何深意?
此句为设问,自问 自答,“柏森森”一词, “森森”是高大茂密的 意思。 一是写出武侯祠的 历史悠久,肃穆的气氛。 二是衬托诸葛亮高 大、正直的形象,表现 了历代对诸葛亮的崇敬。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sūn)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注]:这首诗作于诗人入蜀之初,在杜甫历尽颠沛流离之后, 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 草堂,暂时定居下来了。诗人在久经离乱,安居成都草堂后 不久,客人来访时作了这首诗。 1.“但见群鸥日日来”一句写景,有什么表达效果?
探究2、颔联能否改成“映阶碧草尽春色, 隔叶黄鹂皆好音”?
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 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 ——《杜诗解》
①不能,颔联运用反衬手法,以乐景衬 哀情。 ②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 黄鹂还在啼啭,但物是人非,先人已去,如 今遭逢乱世,虽见满院碧草,呖呖黄鹂,却 觉寂寞荒凉之境无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 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有人问:长使英雄泪满襟袖的英雄,所指何人?答 曰: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大智大勇者是, 莫作跃马横枪,拿刀动斧之类的简单解释。老杜一生, 许身稷契,志在匡国,亦英雄之人也。说此句实包诗人 自身而言,方得其实。然而,老杜又绝不是单指个人。 心念武侯,高山仰止,也正是寄希望于当世的良相之材。 他之所怀者大,所感者深,以是之故,天下后世,凡读 他此篇的,无不流涕,岂偶然哉! ——周汝昌 鉴赏《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