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高中语文 专题05 离骚(练)(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5 离骚(讲)(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2.doc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5 离骚(讲)(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2 【导学目标】1.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2.探究文章手法。
☆温故知新☆【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鞿羁蕙纕揽茝娥眉谣诼侘傺鸷鸟攘诟延伫兰皋椒丘芰荷岌岌杂糅昭质缤纷菲菲2.关于离骚《离骚》是《楚辞》篇名,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王逸《楚辞章句》题作《离骚经》,宋代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指出:“盖后世之士祖述其词,尊之为经耳。
”也有人称之为《离骚赋》,或简称《骚》。
自汉迄南北朝,《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
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3.关于屈原。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5] 。
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反馈矫正】鞿羁jījī蕙纕huìxiāng 揽茝chǎi 娥眉é谣诼yáozhuó侘傺chàchì鸷鸟zhì攘诟rǎnggòu 延伫zhù兰皋gāo 椒丘jiāo 芰荷jì岌岌jí杂糅róu 昭质zhāo 缤纷bīnfēn 菲菲fēi☆课堂探讨☆要点一:概括文章内容。
【配套K12】高中语文 专题05 离骚(测)(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2

离骚(总分50分,时间45分钟)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9分)最早对屈原给予高度评价的,是西汉时代的淮南王刘安和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在《史记》本传中引用刘安《离骚传》的话,盛赞屈原的高洁之志和廉贞之行:“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也许是由于距离屈原时代较近,对屈原精神的感受较为真切些吧,刘安、司马迁的这一评价,显然还不算偏颇:它既看到了屈原对君王、宗国的忠贞之志,又看到了他不与黑暗世道和“浊秽”同流的抗争精神和高洁之行。
在“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热烈颂扬中,表达了对屈原双重精神的崇仰钦敬之情!不过,司马迁还有一段评述,表明他对屈原精神有着深一层的认识:“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一评述,在肯定屈原“竭忠尽智”的同时,更强调了他的“怨”君色彩。
这就使屈原身上那富于“怨怼”抗争精神的一面,鲜明地凸现了出来。
这一点也为东汉史家班固强烈地感受到了。
所不同的是,为司马迁所深心理解的这种“怨怼”精神,却遭到了班固的猛烈抨击:“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
忿怼不容,沉江而死。
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离骚〉序》)班固的评判抓住了屈原精神的重要侧面,即对于黑暗势力的不屈抗争精神。
就这一点说,班固并没有看错。
只是班固过于敏感,以为屈原的这种精神,对封建统治阶级颇有妨害,而采取了激烈排斥的立场。
这一立场在今天看来似乎很难理解,但在封建时代却曾得到过不少回响。
如北朝儒者颜之推,亦曾指斥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而将他置于“自古文人,多陷轻薄”的长长名单之首。
唐代苦吟诗人孟郊,也不满意屈原的“怨怼”,作诗批评说:“三绌有愠色,即非贤哲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配套习题:5 离骚 Word版含解析

5 离骚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羁(jī)朝谇.(suì)揽茝.(chǎi)A.革几·B.谣诼.(zhuó) 侘傺.(chì) 鸷.鸟(zhì)C.攘诟.(ɡòu) 相.道(xiànɡ) 芰.荷(zī)D.缤.纷(bīn) 岌.岌(jí) 修姱.(kuā)思路解析:C项,“芰”应读“jì”。
答案:C2.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偭规矩而改错B.何方圜之能周兮C.唯昭质其犹未亏D.进不入以离尤兮思路解析:A项,“错”通“措”;B项,“圜”通“圆”;D项,“离”通“罹”。
答案:C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悔相道之不察.兮察:观察,了解。
B.步.余马于兰皋兮步:缓行。
C.苟.余情其信芳苟:只要。
D.岂余心之可惩.惩:受创而改变。
思路解析:A项,“察”的意思是“清楚”。
答案:A4.下列加点的词从词类活用角度看,没有活用的一项是()羁兮,謇朝谇而夕替A.余虽好修姱以革几·B.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C.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D.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思路解析:A、B两项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C项,“高”“长”,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高、加长。
D项无活用。
答案:D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①偭规矩而改错..其繁饰兮..以游目兮④佩缤纷..②吾独穷困..乎此时也③忽反顾⑤自前世而固然..以死直兮..⑥宁溘死以流亡..兮⑦伏清白A.①②⑤⑥B.③④⑤⑦C.①④⑤⑦D.②③⑤⑦思路解析:①古义:改变措施。
今义:改正错误。
②古义:走投无路。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⑤古义:“固”,本来;“然”,这样。
今义: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或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⑥古义:随流水而消逝。
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同步精品课堂)高中语文 专题05 离骚(练)(提升)新人教必修2新人教

(同步精品课堂)高中语文专题05 离骚(练)(提升)新人教必修2新人教离骚1.以下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曾担任过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
B.《楚辞》是屈原的诗歌总集,由西汉刘向编辑,东汉王逸作章句。
C.《离骚》是《楚辞》中的代表作品,共三百七十多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D.后世将一种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诗体称之为“楚辞体〞或“骚体〞。
【答案】B【解析】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以下各组句子中不都有通假字的一组是〔〕A.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B.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C.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D.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通假字的用法。
B项“郁邑〞通“郁悒〞,“圜〞通“圆〞;C项“反〞通“返〞,“离〞通“罹〞;D项“章〞通“彰〞,“错〞通“措〞。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以下“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A.惟草木之零落兮B.帝高阳之苗裔兮C.朝搴阰之木兰兮D.及前王之踵武【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虚词“之〞用法的理解。
中学阶段,“之〞的用法大致有:1、结构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结构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5.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君将哀而生之乎?——我6.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7.动词,往,到:“吾欲~南海〞。
A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C、D为结构助词“的〞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5.《离骚》同步练习

<<离骚>>一、基础巩固(17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謇朝谇而夕替.替:替换B.宁溘.死以流亡兮溘:突然C.忍尤.而攘诟尤:责骂D.岂余心之可惩.惩:受创而改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B.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C.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D.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3.下列对加点词活用的情况的分析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鸷鸟之不群.兮②屈.心而抑志兮③步.余马于兰皋兮④固前圣之所厚.⑤高.余冠之岌岌兮⑥回.朕车以复路兮⑦謇朝.谇而夕替⑧哀.民生之多艰A.①⑦/②③⑥/④⑤⑧B.①/②③⑥/④⑤/⑦⑧C.①⑦/②③⑥/④⑤⑧D.①/②③⑥/④/⑤/⑦/⑧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与《诗经》用写实精神来广泛地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相比较,《离骚》抒写理想,抒发爱国热情,富有浪漫气息,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优秀传统。
B.《离骚》的表现手法主要是借助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
C.文学史上常用“风”“骚”并称,“风”是指以《国风》为代表的《诗经》,“骚”是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
D.《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叙事诗,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1)《离骚》中表现诗人忠贞不移,纵粉身碎骨也不改志向的句子是:。
(2)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不畏艰难,一往无前,对理想和真理执着追求的句子是:,。
(3)屈原在《离骚》中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的两句是:,。
二、阅读鉴赏(22分)(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7题。
(11分)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
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
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
高中语文 专题05 离骚(第01课时)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5 离骚(课时1)1.作者作品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
名,字,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
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心。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九歌》《招魂》等等。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
全诗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六十四字,是中国古代最为宏伟的抒情诗篇。
其写作年代,或以为在怀王晚年,屈原第一次遭放逐以后;或以为在顷襄王时期,屈原第二次被放逐以后。
《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意思尚不够明白;班固进而释“离”为“罹”,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
”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
二说均可通。
尽管对《离骚》的写作年代和题旨有不同说法,一时难下定论,但仍可这样明确地概括:这是屈原在政治上遭受严重挫折以后,面临个人的厄运与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
2.文体知识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它的直接血缘关系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
(1)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2)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
”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作者主要是,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
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等人。
高中语文 第5课 离骚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2(2021年最新整理)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5课离骚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5课离骚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5课离骚练习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第5课离骚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攘.诟( ) 溘.死( )鸷.鸟() 谣诼.( )岌.岌() 揽茝.( )兰皋.( ) 侘傺..( )( )答案:rǎnɡkèzhìzhuójíchǎiɡāo chàchì2.辨形组词。
{悔,诲错误!{楫错误!辑答案:错误!错误!错误!错误!3.解释下列句中通假字的用法.(1)偭规矩而改错(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忳郁邑余侘傺兮(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何方圜之能周兮(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进不入以离尤兮(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芳菲菲其弥章(_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错措措施(2)郁邑郁悒忧愁苦闷(3)圜圆圆形的(4)离罹遭受(5)章彰明显4.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1)《离骚》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__________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__________诗。
高中语文 专题05 离骚(练)(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2

离骚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恐美人之迟暮B.乘骐骥以驰骋兮C.惟草木之零落兮D.恐年岁之不吾与【答案】A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各句中画线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鸷鸟之不群兮②伏清白以死直兮③屈心而抑志兮④亦余心之所善⑤固前圣之所厚⑥伏清白以死直兮⑦何方圜之能周兮⑧夫孰异道而相安⑨哀民生之多艰A.①/②⑤⑦/③/⑥/⑨/④⑧B.①/②④⑤⑧⑦⑩/③⑥C.①/②④⑤/⑦⑧⑨/③⑥D.①/②④⑤⑦/⑧⑨/③/⑥【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意用法。
①名词作动词。
②⑤⑦形容词做名词。
③使动用法。
⑥是为动用法。
⑨形容词做动词。
④⑧形容词作动词。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对《离骚》思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贞行动,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
B.表现了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
C.表现了诗人热爱进步、憎恶黑暗的光辉俊洁的人格。
D.在表现激情的同时,更多地表达出了诗人的无奈和感伤。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努力争取饿回忆平时所学有关文学常识,同各项表述认真对照。
题中,D项错误在于,《离骚》中没有表达出感伤。
考点: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
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屈原庙(明)梁辰鱼①寒云掩映庙堂门,旅客秋来荐水蘩②。
山鬼暗吹青殿火,灵儿③昼舞白霓旛。
龙舆已逐峰头梦④,鱼腹空埋水底魂。
斑竹丛丛杂芳杜⑤,鹧鸪飞处欲黄昏。
【注】①梁辰鱼:戏剧家,生活在君庸巨昏、阉党当政的明末时代。
②水蘩:即白蒿,可食,古代用为祭品。
③灵儿:与“山鬼”皆为屈原作品中民间传说的山神、仙灵的形象。
④峰头梦:指楚怀王梦与巫山神女在阳台幽会之事。
⑤杜:指杜蘅,香草名。
4.在“鱼腹空埋水底魂”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妙?请作简要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恐美人之迟暮B.乘骐骥以驰骋兮C.惟草木之零落兮D.恐年岁之不吾与【答案】A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各句中画线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鸷鸟之不群兮②伏清白以死直兮③屈心而抑志兮④亦余心之所善⑤固前圣之所厚⑥伏清白以死直兮⑦何方圜之能周兮⑧夫孰异道而相安⑨哀民生之多艰A.①/②⑤⑦/③/⑥/⑨/④⑧B.①/②④⑤⑧⑦⑩/③⑥C.①/②④⑤/⑦⑧⑨/③⑥D.①/②④⑤⑦/⑧⑨/③/⑥【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意用法。
①名词作动词。
②⑤⑦形容词做名词。
③使动用法。
⑥是为动用法。
⑨形容词做动词。
④⑧形容词作动词。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3.对《离骚》思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贞行动,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
B.表现了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
C.表现了诗人热爱进步、憎恶黑暗的光辉俊洁的人格。
D.在表现激情的同时,更多地表达出了诗人的无奈和感伤。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努力争取饿回忆平时所学有关文学常识,同各项表述认真对照。
题中,D项错误在于,《离骚》中没有表达出感伤。
考点: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
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屈原庙(明)梁辰鱼①寒云掩映庙堂门,旅客秋来荐水蘩②。
山鬼暗吹青殿火,灵儿③昼舞白霓旛。
龙舆已逐峰头梦④,鱼腹空埋水底魂。
斑竹丛丛杂芳杜⑤,鹧鸪飞处欲黄昏。
【注】①梁辰鱼:戏剧家,生活在君庸巨昏、阉党当政的明末时代。
②水蘩:即白蒿,可食,古代用为祭品。
③灵儿:与“山鬼”皆为屈原作品中民间传说的山神、仙灵的形象。
④峰头梦:指楚怀王梦与巫山神女在阳台幽会之事。
⑤杜:指杜蘅,香草名。
4.在“鱼腹空埋水底魂”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妙?请作简要赏析。
(5分)【答案】示例:“空”字用得最妙。
此句慨叹屈原投水自尽,一个“空”字,包含着对屈原大业未竟、理想成空的深深惋惜;同时也揭示出,在昏庸黑暗的统治下,纵使志士仁人尽忠竭志,到头来也一切成空,落得可悲结局。
(另有言之成理的赏析亦可,共5分)【解析】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诗的尾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这样结尾有何作用?(6分)【答案】示例:诗的尾联描绘了屈原庙周围萧索凄凉的景色:那泪痕点点的丛丛斑竹仿佛对着香草杜蘅低泣;那哀怨声声的深山鹧鸪好像对着黄昏落日悲啼。
这样结尾的作用:既是与首联相呼应,进一步渲染和烘托了旅客纷纷前来瞻仰拜谒屈原庙的情感氛围;也是以景结情,情寓景中,给人无尽的情思和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屈原悲剧的同情和对时世的忧愤。
(6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尾联景物描写的作用:结构上与首联呼应,内容上以景结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15分)另一种呼唤黄晓萍两幅古人物画,在我心中激起的反响,竟比文字更强烈。
它从形象到神韵,从志气到精神,无不是一种完整,说完美也是可以的。
我所指的,是钟馗与屈原。
我们那地方,钟馗像常用来镇邪避妖打鬼,年三十往家门上贴,怪有人缘地同主人共享年夜饭,差不多同祖宗同一档次,敬祖宗的美酒,钟馗也饮一斛。
画上的钟馗总丑得那么正气,短髯黑黑撑出扇面形状,立立的怒中带笑,就看你带着何种心情去凝望了。
屈原像民间不常见。
他出于文字经典,是我爷爷乡土师爷身份的徽章,轻易不示人。
画中的屈原是那么飘逸,《天问》中找不到头,那头是横的,山羊胡子与飘飘怒发和离体襟衫生出一股寒风,我总觉得他很冷。
学业稍进之后读《离骚》,先读出大气磅礴文采飞扬,后悟出身世际遇情系苍生。
这时再看那幅《天问》,很感同身受诗人的无可奈何。
爷爷说这书我是读进去了。
最近另见到一幅明朝陈洪缓作的《屈子行吟图》,大不是《天问》的情结,《天问》中的激荡没有了。
在这幅行吟图中,广袖长袍翘头履上,原是悬宝剑的腰,悬了一根拐杖,怎么看怎么苍凉。
我观他峨冠顶戴下,瘦长的脸凄苦而平和。
他不再问天了,天已有病还问它何来?我想他这是去投江。
他本是投江而去的,英雄气短并不影响他精神长存,文化人没有一个能如屈原集政治与文才于一身的。
屈原的失误并不在谋略而是在宫帏,屈原遭了女祸,还有男人的舌箭。
君臣恩断义绝,他被发配了,充军了。
他言志的《离骚》,未必不是一曲有志不得伸展的牢骚。
文人迂腐而可爱。
灵魂的屈原成为国宝,昭示着文化的不朽,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文人脆弱的心态。
每当自身怯力之时,总是会从古人身上找出些说法来充实和鼓励自己。
把气节化为一种文化内涵,他们请出屈原询问过去未来。
刘勰、司马迁、李白……他们将“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镂石成印悬于案头,撰成六书旌于中堂,曲成宫商荡涤五腑六根浊气。
至于屈原投江之举,被颂为洗却尘世肮脏。
皎洁永恒,使瀚海书林梅香荷香桔香千古。
那日走江,行至秭归,两千余年的古城仍是一座古城,不城不乡似城似乡,古墙豁口取民宅一堵风火墙,斑驳出悠悠岁月。
剃头匠挑子横着量完小巷,不紧不慢的吆喝声古歌一样绵长。
这出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诗人的秭归有庙有祠供奉屈原,有石牌坊旌帜屈原,一派苍朴古雅终未曾把它经营成旅游胜地文化名城。
在这里,我听到另一种呼唤。
长江弯弯回浪,临北岸有一片软水,江中的激流冲南岸峭崖,使北岸的软水温柔而明净。
软水叫屈原沱。
传说屈原有位贤德的姐姐叫女媭,兄弟做大官时她是农妇,概无锦衣富贵。
兄弟被流放她归来故里等待兄弟。
流放人永远在流放,呼唤声天天在呼唤:“兄弟,屈子,归来兮!”汨罗江中一缕英魂托梦姐姐,他已愤怒地随水而去,他将留恋地随水而归。
次日女媭翘首江边,一条大红鱼溯流而上,面对女媭,鱼头点三下鱼尾摇三下,巨口一张吐出个宛然生前的屈原,那鱼顿时失影。
传说凄美而离奇,人民性极强,秭归人都能言说而且不走样。
这故事的淳朴,还在于呼唤魂兮归来的是姐姐而不是恋人或者母亲。
屈原在秭归,同于钟馗在我的家乡,又成了家家门上一幅画,概无官爵,一个巴东小老头,还原于民间,我想这当是屈原最好的归宿。
(节选自《百年百篇经典美文》,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文章题目命名为“另一种呼唤”,表明作者极力反对把屈原的形象神化的观点。
B.文中写到刘勰梁启超等人把屈原的名句悬于案头,说明了屈原对后世影响深远。
C.文章对屈原故里秭归古城的描写,是为了批评现代人没有把它经营成旅游胜地。
D.作者认为屈原怀石投江和写《离骚》是文人的迂腐,但不影响屈原精神光照千古。
E.文章结尾一段的描写,是对家乡人把屈原像贴在门上、他魂归故里的形象化描写。
【答案】A、C【解析】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他已愤怒地随水而去,他将留恋地随水而归”一句有什么含意?(4分)【答案】“愤怒地随水而去”的意思是屈原矢志报国却惨遭流放,愤而投江;“留恋地随水而归”的意思是屈原因为思念故国、亲人而魂归故土。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句含义的题目,语句在n张的结尾部分,答题时注意和文章的主旨进行联系。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文章主要是写屈原,为什么却从钟馗像写起?(6分)【答案】①将屈原与钟馗相联系,说明作为人的屈原已被神化,受百姓朝拜,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钟馗是镇邪避妖打鬼的神,为民造福;而屈原有忠心为国、情系苍生而九死不悔的精神,二者的精神品质相似;③引出下文,为后文表达应将屈原还原为真实的人作铺垫。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段作用的题目,写屈原先写钟馗,肯定是为了突出屈原,二者之间有相似的地方,答题时分析这些相思的地方,还要考虑写钟馗是文章的开头,应该是铺垫等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美文赏析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深受广泛推崇的伟大作家。
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屈原无端受到谗邪小人的中伤和昏庸的楚怀王的放逐深表同情。
屈原在流放过程中,又目睹了楚国的危难和“民生之多艰”,因而,带着满腔的愤懑投汨罗江自杀。
刘向所编的《楚辞》中收入的《九辩》,王逸认为是屈原弟子宋玉“悯其师忠而放逐”之作。
他还认为,宋玉怜屈原“忠而斥弃,愁满山泽,魂魄放失,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
宋玉甚至幻想怀王看到《招魂》之后,会觉悟起来召回屈原。
请看这个宋玉岂不是古今少见的尊师典范?真不理解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何以要在话剧《屈原》剧本中把宋玉丑化为屈原的叛徒。
至于《卜居》和《渔父》,我认为也是屈原的后学悼念屈原之作。
汉武帝是汉代第一个热爱屈原作品的皇帝。
而所作赋达82篇之多的淮南王刘安,则是对《离骚》作了很高评价的第一位文学理论家。
刘安称《离骚》兼有《国风》、《小雅》之长,它体现了屈原“浮游尘埃之外”的人格风范,可“与日月争光”。
其后,司马迁为屈原作传,不仅照录了刘安的这些警句,还进一步把《离骚》和孔子删定《春秋》相提并论。
他盛称前者“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是屈原伟大完满人格的写照。
可见,司马迁乃是非常崇拜屈原的人。
但是,后汉的历史学家班固却不尽以司马迁对屈原之评赞为然。
他对屈原及《离骚》的思想倾向是有褒有贬的,甚至是以贬为主的。
班固批评时,有意避开了司马迁,而径直把矛头指向刘安。
他指出,称屈原和《离骚》可“与日月争光”云云,“斯论似过其真”。
班固的人生观是“全命避害,不受世患”。
他以为屈原应像《诗·大雅》所谓的“‘即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他批评屈原不应“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
他也不同意屈原把大量的神化传说融入作品中,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正,经义所在。
但班固也并不否认屈原的作品“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空。
”因此,他对屈原的评价是:“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后汉的王逸则不满于班固这样的庸俗之见。
他盛赞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至于梁代的刘勰的《文心雕龙》,又概括王逸的观点,写了《辨骚》一章,除证明屈原作品有异于《风》、《雅》的四点以外,也有同乎经典的四事。
宋洪兴祖是继王逸之后整理、注释《楚辞》的又一著名学者。
他曾得诸家善本,参校异同,成《楚辞补注》一书。
洪氏对北齐颜之推所谓的“自古文人,常陷轻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之说,甚为不满。
他从儒家伦理观念出发驳之云:“屈原,楚同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