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戏剧
十七年戏剧概况

了妇女主任和卫生委员。她为集体干了许多好事,但得
罪了婆婆,婆婆在儿子面前教唆儿子教训媳妇,张桂容
用大量事实证明自己的成就与正确,最后丈夫不得不承
认错误,认可媳妇的成就……建立起团结和睦的家庭,
为妇女争取了应有的地位。
• tp:///link?url=S_13Ap3e sBRgXB-8to-X-09K7yuydBZ456zDTMvZrSQ5P8IIlbk44B3OTLuwbDd
终于使这两个部落重归于好,阿布扎与侬错加美满结合。
从1957年10月起,《红霞》(1957)、 《洪湖赤卫队》(1958)、《刘三姐》 (1960)、《红珊瑚》(1960)、《江姐》 (1964)等陆续登场,形成了当代歌剧史上 一个高潮。
《洪湖赤卫队》 1930年夏国内革命
战争时期的故事。在湖北洪湖地区,贺龙领导的红 军团在同敌斗争拉锯战中暂离彭家墩,国民党保安 团和当地“湖霸”彭霸天趁虚而入。地方革命武装 洪湖赤卫队在韩英和刘闯的领导下,依托湖区与敌 巧妙周旋,沉重地打击了来犯的敌人。
•
思考与练习
• 1、简述十七年戏剧创作的主要内容。 • 2、名词解释: “第四种剧本” • 3、作家作品对号: 西蒙的《霓虹灯下的哨兵》,田汉的《关汉 卿》,郭沫若的《蔡文姬》,海默的《布谷鸟又叫了》,曹禺等 人的《胆剑篇》…… • 4、剧情识记(歌剧篇目): 《洪湖赤卫队》、《刘三姐》、
《红珊瑚》、《江姐》
迷信和旧道德观念间的作品从中剔除。
2、思想内容上注意抑浊扬清:肯定正义的、正面的,揭露、否定
邪恶的、负面的。
3、提高素质:大批的艺术工作者加盟戏剧队伍,创作水平和从业 人员的水平大幅度提高,改变了传统戏剧中的“脸谱化”、 “类型化”、“理念化”、“情节拖沓”、“松散”,以及过 分重形式美而忽视内容美的特征。
“十七年”戏剧理论批评的问题与方法

文化 主体 的重任 与 方法 , 即通 过 “ 新 小说 ” 来“ 新 民” ; 到 了“ 五 四” 时期戏 剧同样 被包 含在 “ 文学 ” 之中, ⑦ 通过 “ 文 学革 命 ” 来“ 改造 国 民性 ” 。不再 像梁 启超 那样 借 用戏 曲 的形 式扮 演西方 民族 复兴 的故事 来启 迪 民智 , “ 五四” 时 期 的戏 剧 【 文学 ) 革 命恰 恰 是从 批 判 戏 曲本 身所 负 载 的 意识 形态功 能开 始 的。 与此 同步 , “ 戏剧” ( 后 来被命 名 为 “ 话剧 ” ) 也 迅速 得 以从西 方 引进。 既然 戏剧 的功 能在 于 “ 改造 国 民性 ” , 伸张 具 有独 立意识 的 “ 个人” , 那么 , 其 主
戏 剧 影 视 研 究
7 3
“ 十七年 ” 戏剧理论批评的问题与方法
戏 影
究
※
“ 十七年" 戏剧理论批评的问题与方法
※
周 云 龙
1 9 4 2年 5 月 ,毛泽 东 《 在 延 安文 艺座 谈 会 上 的讲 话 》指 出 了 2 0 世 纪后 半 叶 中国戏 剧 发展 的 意识 形 态方 向, 1 9 4 9 年 1 0 月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成 立 , < 在延 安 文艺
津津乐道 的《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 < 小说丛话> 、 < 饮冰
室 诗话 > 等 名篇 中 , 梁 启超 就论 证 了( 包 含在 “ 小说 ” 之中
十七年文学时期的戏剧

• 戏剧(话剧、戏曲、歌剧、电影)兴起的 两个原因: • 1.戏剧拥有大量观众,是大众乐于接受的艺 术样式。 • 2.戏剧本身是一种交流工具,具有政治教诲 作用。
三类作品
• 1.工业建设和工人斗争题材:在《新事物面 前》(杜印)《考验》(夏衍)《刘莲英》 (崔德志) • 2.革命历史和朝鲜战争题材:《战斗里成长》 (胡可)《万水千山》(陈其通) • 3.第四种剧本(揭露阴暗面和矛盾冲突) 《洞箫横吹》(海默)《布谷鸟又叫了》 (杨履方)
《茶馆》的艺术特色
• 1.以茶馆为人物活动背景,舍弃了中外戏剧 传统一人一事的方法,采用人像展览式的 手法,结构全剧。 • 2.为人物立戏,塑造了众多具有鲜明性格特 征的人物形象。(王利发、常四爷、秦仲 义) • 3.语言诙谐、幽默,富于个性化,充满北京 地方色彩。
历史剧创作及其争论
• 田汉《文成公主》《关汉卿》《谢瑶环》 • 郭沫若《蔡文姬》(翻案之作,政治家、 军事家,诗人的曹操形象)《武则天》 • 曹禺《胆剑篇》(1961)(吴越交战的故 事)《王昭君》(1978) • 争论焦点:“历史”为现实服务还是按照 历史本来面目来写
话剧创作高潮
• 1963年到文革前夕出现话剧创作高潮。 • 《杜鹃山》(王树元)《霓虹灯下的哨兵》 (沈西蒙)《千万不要忘记》(丛深) 《年青的一代》(陈耘) • 主题:社会主义生活中,阶级斗争的无所 不在。 • 实质:对于革命传统在社会主义时期如何 延续的焦虑。
第二节 老舍的剧作
• 解放后共写作23部剧作,以《龙须沟》 (1951)和《茶馆》(1957)最为成功。 • 思想内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对于新时代、新社会的歌颂。 • a.通过新旧对比,描绘人物命运的变化。 (《方珍珠》《龙须沟》) • b.新人新事新生活。(《女店员》) • c.揭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 (《神拳》《茶馆》)
第5章:“十七年”戏剧

第五章“十七年”的戏剧【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十七年戏剧创作的历史发展,了解十七年戏剧的重要剧作家及代表性剧作。
【教学重点、难点】:十七年的历史剧创作理论,《茶馆》的艺术结构、《关汉卿》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课时】:3学时【教学内容】:一.十七年戏剧创作概况(一)创作队伍五四以来的老剧作家:老舍、曹禺、郭沫若、田汉、夏衍、阳翰笙、陈白尘、于伶、宋之的,这些作家主要集中在历史剧创作方面。
五十年代出现的青年作家:胡可《槐树庄》、王炼《枯木逢春》、陈其通、崔德志《报春花》、张海默《洞箫横春》、沈西蒙《杨根忠》,这些作家的创作主要体现在对现实政治题材方面。
(二)题材十七年的戏剧创作题材相对集中,主要有:工厂、农村的斗争生活题材;革命历史题材,表现现实政治斗争的题材。
1.表现“工业建设和工人斗争”和农村题材:魏连珍的《不是蝉》、夏衍的《考验》、艾明之的《幸福》,安波的《春风吹到诺敏河》、胡丹沸的《春暖花开》、、海默的《洞箫横略》、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等。
《考验》:夏衍50年代以后的第一部剧作,它勇敢地对当时共.产党内部严重的官僚主义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并对造成官僚主义的原因做出了自己的分析。
但是,擅长描写小市民和知识分子生活的夏衍,并没能在反映工业题材和政治斗争方面取得艺术上的成功。
2.革命历史题材:陈其通《万水千山》(表现红军长征,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胡可《战斗里成长》(赵老忠、赵钢、赵石头祖孙三代反抗压迫的过程)。
这些剧作体现出鲜明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反映内部矛盾:沈西蒙等的《霓虹灯下的哨兵》、从深的《千万不要忘记》(原名《祝你健康》)。
《霓虹灯下的哨兵》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扬我军优良传统,抵制资产阶级的香风细雨侵袭的问题。
《千万不要忘记》提出了在和平年代中如何警惕资产阶级思想腐蚀的问题。
(三)历史剧创作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历史剧创作出现高潮。
历史剧作者主要是老一代剧作家,如郭沫若、田汉、曹禺。
十七年

十七年的话剧
中央戏剧学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央试验话剧院先 后成立 主要上演西方古典名著、我国三四十 年代剧作 两类剧作家:五四以来已有建树的曹 禺、郭沫若、田汉、老舍等;新中国的 作家胡可、沈西蒙、崔德志等。
十七年的话剧
十七年的话剧领域
1949-1956年:热情高于艺术,思想大 于形象 1956-1957年:“第四种剧本” 1958-1962年:历史剧 1962-1965年: “社会主义教育剧” 1965-1976年:模式化的戏剧 人民艺术家老舍
十七年的戏剧戏曲
1、1949~1957年间,主要任务是戏曲的推陈出新。 2、1958~1976年间,主要成就是京剧现代戏的重大 突破。 3、建国后的戏剧组织: 建国后以北京为中心,在全国各地建立剧团、剧院 和戏剧学校。 经常组织大规模的“观摩”和“会演”,以鼓励和 扶持地方戏剧创作。
本章思考题:
1949-1956年: 热情高于艺术,思想大于形象
1949~1957年间,主要任务是戏曲 的推陈出新。 歌颂新生活、新中国、新风貌 的作 品大量涌现,但这些作品总的倾向是: 热情高于艺术,思想大于形象 老舍的《龙须沟》是这一阶段的优秀 作品
1956-1957年:“第四种剧本”
1958-1962年:历史剧
1956年全国话剧观摩会,无一历史剧
1958---1962年,历史剧昙花一现式的繁荣:
优秀剧目 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
50~60年代的戏剧创作

3、语言特色:简洁、通畅、幽默、具有个 性化的特征 4、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
田 汉 《 关 汉 卿 》
一、田汉生平与创作
(1892—1968),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戏曲改革运 动的先驱者。我国早期电影、音乐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他在戏剧方面成就突出:
建国前: 剧本:《咖啡店之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回春之 曲》; 电影:《三个梦等女性》 歌曲(歌词):《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 50年代是田汉戏剧创作的又一高峰,代表作是三部历史剧: 《关汉卿》、《文成公主》、《谢瑶环》
(二)秦二爷
1、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代表
2、搞了一辈子实业救国,最终破产(先被日本“合作” 掉,后被国民党当作“逆产”没收、拆毁、“充 公”)。 3、他的命运表明“实业救国”理想的必然崩溃。
(三)常四爷
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 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 抓起来,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 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他不讳言 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替松二爷发 丧,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就是这样一个 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中国 呀,可是谁爱我呢?” 典型意义: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 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曹禺《明朗的天》(表现知识分子)
1957——1966年:
1958到60年代初,出现了一个历史剧创作的高潮。 重要作品: 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 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 老舍的《神拳》、 曹禺的《胆剑篇》等 1962年—1964年,经过文艺政策的调整,话剧创作 迎来了第二次热潮。 重要作品: 沈西蒙等《霓虹灯下的哨兵》 军事题材 白刃、洛丁《兵临城下》 陈耘《年青的一代》 青年题材教育 丛深《祝你健康》/《千万不要忘记》
十七年戏剧

第五章 十七年戏剧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着重掌握十七年戏剧创作发展状况,了解一系列重要剧作家和他们在本时期的代表作;熟知重点作家和他们的剧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艺术成就,并能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结合所学文学理论知识和文学史知识,对剧本的思想内容和主人公形象做出客观的分析评价。
二、教学方法:1、以面授为主。
2、使用多媒体课件。
三、本章重点:本章着重介绍的是十七年戏剧创作发展的有关情况,重点讲授郭沫若、田汉、老舍的戏剧创作,对其代表性作品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艺术特色、艺术风格、艺术成就进行深入的分析;根据作家的不同,讲授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老舍和他的《茶馆》,它既是老舍本人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戏剧史上最为成功、艺术成就最高的话剧之一,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四、本章的难点:1、了解戏剧在本时期当代文学史占有的地位和所扮演的特殊角色,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
2、对郭沫若、田汉历史剧创作的背景、立意、艺术表现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并做出合乎文学史发展实际的评价。
3、对老舍的《茶馆》所取得的巨大的思想和艺术成就进行有针对性的把握。
五、主要内容:第一节、十七年戏剧概述一、 本时期戏剧发展取得的成就1、推陈出新”的戏曲变革: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导下,出现了两次戏曲变革高潮。
第一次是在 1949至1957年,主要任务和成就体现在对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
1958至1976年,以京剧现代戏改革为标志,戏曲发生了第二次重大变革,出现了新的高潮。
吴晗的《海瑞罢官》、田汉的《谢瑶环》、孟超的《李慧娘》是60年代初诞生的优秀新编历史剧。
2、高潮迭起的话剧创作:建国初期,话剧走在关注新生活的前列,老舍的《龙须沟》被誉为反映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生活的开山之作;胡可的《战斗里成长》描写了全国解放前夕部队生活。
在 1956至1957年,出现了“第四种剧本”浪潮。
杨履芳的话剧《布谷鸟又叫了》,反映了农村青年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追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新思想。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五章 十七年的话剧

3
十七年的话剧
绪论
• 第二节 历史剧
• 曹禺:《胆剑篇》 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 • 田汉: 《关汉卿》 、《文成公主》 • 改编、创作了戏曲作品《白蛇传》、《西厢记》、《金鳞记》、《谢瑶环》
• 《蔡文姬》——为曹操翻案
•
以曹操迎文姬归汉为中心情节,在戏剧舞台上第一次塑造了曹操作为历史上的一位伟大
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的正面形象。从而一改曹操在人们心目中的“奸雄”形象,恢复
了这位在封建时代“对我们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确实是有过贡献的”,“了不起的历 史人物”的真实面目。
• 《武则天》——为武则天翻案
工业:魏连真《不是蝉》、杜印《在新事物面前》、夏衍《考验》 农业:安波《春风吹到诺敏河》、海默《洞箫横吹》 “革命历史”:胡可《战斗里成长》、《战线南移》、陈其通《万水千 山》、黄悌《钢铁运输兵》
2
十七年的话剧
绪论
• 第四种剧本 • 岳野:《同甘共苦》:这是一部描写老干部婚姻、爱情的话剧。 • 海默:《洞箫横吹》:描写了50年代末一个东北农村的变革故事。 • 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作品描写了解放初期,农村姑娘童亚男的爱情
9
《茶馆》的主要内容 《茶馆》借北京城里一个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清末1898年初 秋;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40年代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 夕)的变化,来表现19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揭示 “埋葬三个时代”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主题。
7
十七年的话剧
绪论
• 《茶馆》的艺术构思 • 在结构方面,它打破了常见的故事因果联系,不追求情节内在的起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七年戏剧一、十七年戏剧概述1、当代戏曲改革1949-1957年间,戏曲改革主要历史任务是进行戏曲的推陈出新;1958-1966年间,戏曲改革的历史使命是京剧现代戏的革命;进入新时期以后,戏曲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则是戏曲的“戏曲化”和“现代化”。
毛泽东在1942年提出了戏曲的“推陈出新”,1944年又提出了“旧剧革命”问题,解放后他发起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戏曲改革方针。
第一次戏曲改革发生在1949-1957年间,主要内容和成就是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即“改戏”。
在剧目上,把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剧清除了舞台,纯洁和净化了戏曲舞台;对一些剧目的思想进行了改造,抑浊扬清;一批话剧改造者加盟戏曲队伍,新的戏剧理念的传播,提高了传统戏曲的艺术水准。
出现了如京剧《白蛇传》、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曲《十五贯》等。
第二次戏曲改革是在1958-1976年间。
主要成就是京剧现代戏的重大突破,使京剧现代戏成为一种新样式而得到观众承认。
革命现代京剧对传统形式的变革主要有:吸收融合了话剧的写实观念,采用写实布景,打破了“随意赋形”的传统舞美体制;把话剧的分场、分幕用于戏曲,戏曲的情节更为集中,使戏曲的时空不固定原则发生了变革;打破了京剧的脸谱化,依照生活真实来刻画人物;改变了传统戏曲“千部一腔”的音乐体制,歌剧和交响乐被引入京剧,新唱腔、新板式和人物主题音乐运用于现代京剧。
出现了《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京剧现代戏。
弊端是:话剧加唱的模式流行;京剧现代戏“样板化”一统天下。
2、当代话剧的变革话剧是当代戏剧的主力。
新中国初期的话剧主要是反映各族人民在新社会里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喜悦和自豪,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崭新的精神风貌。
但也存在概念化、公式化的倾向。
1956年出现了当代话剧创作的第一次高潮——“第四种剧本”。
主要体现在对“人性”、“人道主义”禁区的突破,大胆描写人的爱情、情操、道德和复杂内心世界;二是对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禁区的突破,大胆的干预生活,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如剧本《同甘共苦》(岳野)、《布谷鸟又叫了》(杨履方)、《洞箫横吹》(海默)等。
1958-1962年间,出现了一个历史剧创作的高潮。
如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老舍的《神拳》、曹禺的《胆剑篇》等。
其主要内容表现为一是为历史人物翻案;二是以发掘历史精神鼓舞今人;三是总结历史经验以警后人;四是歌颂历史人物。
1962年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教育剧”的繁盛:图解阶级斗争的如《夺印》,为错误思想张目的如《千万不要忘记》、《年轻的一代》等。
3、当代歌剧的发展两种倾向:一是倾向于话剧,音乐采用西方歌剧与中国传统戏曲的结合,如《白毛女》;一是完全倾向于西方歌剧。
1957年后,掀起了歌剧的一个高潮,出现了《红霞》(1957)、《洪湖赤卫队》(1958)、《刘三姐》(1960)、《红珊瑚》(1960)、《江姐》(1964)等作品。
他们的特征是:情节结构倾向于戏曲,具有传奇色彩;歌唱、说白与表演并重;音乐大多采用民歌和传统戏曲形式;内容和英雄形象为人民所熟知,便于流传。
弊端是把“戏曲化”成为了歌剧的唯一道路。
二、重要剧作家作品(一)田汉与《关汉卿》田汉(1898.3.12-1968.12.10)湖南长沙人,字寿昌,曾用笔名伯鸿、陈瑜、漱人、汉仙等。
1916年随舅父去日本东京高等师范英文系学习,后参加少年中国学会。
1920年出版与郭沫若、宗白华的通信《三叶集》。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
1922年回国后与妻子易漱瑜创办《南国半月刊》,继而组织南国电影剧社,从事话剧创作和演出活动。
此时期创作的话剧《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苏州夜话》等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1927年在上海艺术大学任教并被选为校长,此时与欧阳予倩、周信芳等举办艺术鱼龙会,会上演出他的剧作《名优之死》获得成功。
同年冬成立南国社及南园艺术学院,1928至1929年率南国社先后在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无锡各地举行话剧公演和其他艺术活动,推动了中国话剧的发展。
同时期他也创作了大量剧本。
1930年加入"左联",写下了著名的《我们的自己批判》,创作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
同年南国社被国民党查封。
1932年加人中国共产党,任左翼戏剧家联盟党团书记等职。
此时创作的《年夜饭》、《乱钟》、《顾正红之死》等剧。
他还与聂耳、洗星海、张曙等合作创作了大量歌曲,其中的《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风云儿女》主题歌)等都曾广泛流传,《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新中国的国歌。
同时他与夏衍、阳翰笙等参加艺华影片公司,编写拍摄了许多电影。
1935年创作的剧本《回春之曲》是以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来表现人民抗战决心的作品。
同年被国民党逮捕,经营救出狱。
抗战开始,立刻参加集体创作话剧《芦沟桥》,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
后到武汉参加抗战宣传工作。
1939年后在桂林主编《戏剧春秋》月刊,此时对京剧、汉剧、湘剧等戏曲进行了改革,写了大量以反侵略为内容的戏曲剧本,有《江汉渔歌》、《岳飞》等。
1944年与欧阳予倩等在桂林组织了西南戏剧展览会。
抗战胜利后回到上海,创作了剧本《丽人行》、《忆江南》等。
1948年转入华北解放区。
解放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中国剧协主席和党组书记,全国文联副主席等职,创作了话剧《关汉卿》、《文成公主》、《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及整理戏曲《白蛇传》、《谢瑶环》等,在历史剧的创作和改编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
“文革”中惨遭残害,病死狱中。
《关汉卿》评析1.关于剧本的写作1958年,当时的“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元代剧作家关汉卿“世界文化名人”称号,决定在当年6月为这位伟大的戏剧家举行诞辰七百周年纪念活动。
田汉说:“中国和世界各国都要纪念他,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也是我们戏剧界的骄傲。
”他承担了在纪念大会上做专题报告的任务,为此,他系统地研究了关汉卿的史料和剧作及散曲,他情不自禁地提出:“关汉卿真是个硬汉子!我除了纪念报告,还要给他写个戏!”2.关于《关汉卿》的艺术构思关汉卿是元杂剧第一大家,名振大都的梨园领袖。
著名的杂剧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西蜀梦》《蝴蝶梦》《金线池》等,著名的散曲有《南吕·一枝花》《双调·沉醉东风》等。
关汉卿自称是“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田汉认真研究分析了关汉卿的所有作品,研读了元史和《阿波罗行记》,力排众议,独辟蹊径,充分地发挥了艺术想象力,进行了独创性的艺术加工。
零碎不多的史料记载,被作家重新组合,并加以虚构性的扩展,而形成了细节有所依据,而整体构架则建立在想象基础上的这一格局。
剧作描写的不是关汉卿战斗的一生,而是这位戏剧家一生中的一次战斗——《窦娥冤》的创作、演出和结局。
该剧以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为剧情主线,取“戏中戏”的结构,塑造了一个刚毅正直、不畏权贵、敢于与恶势力作坚决抗争的“梨园领袖”形象。
这个戏在艺术构思上,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采用了扬长避短的手法,在忠实于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地想象虚构,使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生动的戏剧情节完美地结合起来。
第二,采用了“戏中戏”套层结构,以关汉卿的戏剧创作特别是《窦娥冤》的写作为中心事件,来营构关汉卿生平,表现关汉卿的思想和个性。
关汉卿留下的十八部剧作里,《窦娥冤》是公认的成就最高的一部,剧中主人公窦娥所受迫害最深最典型;更重要的是,窦娥敢于指天骂地的叛逆精神,与关汉卿极为相似,窦娥的故事十分典型地反映了当时“十案九冤”的社会现实,可以设想当时要创作和演出这样一部剧作,不经过一番曲折的斗争是不可能的。
第三,在忠实于历史真实的同时,调动了自己前半生在旧中国的生活积累,把自己的生活感受熔铸到关汉卿这个人物形象中去,戏剧家写戏剧家,心灵是相通的。
陈思和指出,借助历史人物塑造这样一个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实际上寄托了老左翼知识分子心目中的一种“自我形象”、“自我认同”与“自我定位”。
这个形象显然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不太一致,可以说是公开文学中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的最后表露。
对反抗黑暗、为被压迫人民代言这一知识分子的现实战斗精神的一个自觉捍卫。
3.以诗入剧,情深意远《关汉卿》充分体现了田汉剧作的风格:以诗入剧,诗情与剧情融合在一起,剧中有诗,诗中有剧,既是剧又是诗。
可以说,田汉剧作的这一艺术特点在《关汉卿》一剧中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这一美学追求与剧作所要表现的特定内容和人物身份水乳交融地相吻和,使整个剧作气势奔放,境界宏阔,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
4.关于剧本的人物形象塑造剧本《关汉卿》的核心人物是关汉卿和朱帘秀,其他人物还有反动文人白和甫,统治者代表阿合马等。
关汉卿是一个古代进步戏剧家的典型形象,是一个以戏剧为武器的“愤怒的戏曲战士”。
他的性格的主要特征就是“铜豌豆”精神(高洁、充满正气,豪侠重义、为民请命,为社会伸张正义。
)这种“铜豌豆”精神也就是威武不屈、宁折不弯的战斗作风和顽强性格。
关汉卿:象征性:他象征的是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所以在行动中是毫不犹豫的,在心理上也是毫不动摇的。
他是单向的,扁平的。
叶和甫:“现实”的原则:只考虑声名富贵,主张“做事说话就得把谁硬谁软好好地掂量一下”。
关汉卿和叶和甫的对照关系:理想和现实两种原则的决裂: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知识分子要么坚持自己的使命、理想与人格,要么就只能陷于堕落的境地,舍此别无选择。
朱帘秀十分推崇关汉卿,对其充满钦敬之情,感佩于他的人格魅力与艺术才情,在共同的梨园生活和艰苦磨难中培植了他们的爱情之花。
朱帘秀热情执着,忠于艺术,爱憎分明,勇敢大胆,她激发了关汉卿创作的热情和斗争的勇气。
朱小兰悲剧发生后,朱帘秀鼓励关汉卿以杂剧为刀,“替屈死的女子们伸冤”;她鼓励关汉卿“你敢写我就敢演!”她不顾阿合马的威胁,硬是登台照着原本演;入狱后,她不屈服,不弯腰,“虽九死而其犹未悔”,唱出了动人肺腑的《蝶双飞》,向关汉卿表达爱情:“俺与你发不同青心同热,生不同床死同穴;待来年遍地杜鹃红,看风前汉卿四姐双飞蝶。
相永好,不言别!”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完全融合在一起,把人物的性格升华到一个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