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林河煤田聚煤特征和控煤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霍林河扎哈淖尔露天矿地质构造对边坡稳定影响浅析

霍林河扎哈淖尔露天矿地质构造对边坡稳定影响浅析

霍林河扎哈淖尔露天矿地质构造对边坡稳定影响浅析地质构造对采矿生产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影响采掘场边坡稳定的因素之一。

因此对采掘场内的地质构造进行全面细致的统计、分析对采矿生产具有一定的安全保护和危险预防作用,对安全生产有着十分广泛的意义。

标签:地质构造结构面断层1绪论地质构造对采矿生产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影响采掘场边坡稳定的因素之一。

因此对采掘场内的地质构造进行全面细致的统计、分析对采矿生产具有一定的安全保护和危险预防作用,对安全生产有着十分广泛的意义。

1.1目的任务主要目的是对矿坑内地质构造进行全面精确控制分析,满足采矿生产的需要.当前采掘场内的地质构造虽然有详一定的数据和控制,但一直没有形成有效的控制分析机制,不利于采矿生产,不能更好的、最大程度为采矿提供便利。

主要对当前各采掘场内的断层进行详细分析整理,形成有效的数据和对采掘场断层进行强化控制,分析煤层露头附近的断层对采矿生产和边坡的影响。

2地质条件特征2.1地形地貌霍林河煤田位于大兴安岭南端,为一个山间盆地,四周为中低山峦环抱,海拔标高1100-1350m。

2.2地质条件勘察区外围出露的地层有石炭、二叠纪浅变质岩系,晚侏罗世火山岩系(兴安岭群)。

勘察区内部发育地层有晚侏罗~早白垩世含煤岩系(霍林河群),第三系和第四系。

勘察区地层由晚侏罗世兴安岭群火山岩系及晚侏罗~早白垩世霍林河群含煤岩系和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组成。

霍林河群自下而上由砂砾岩段(J3~K1h1)、下泥岩段(J3~K1h2)、下含煤段(J3~K1h3)、上泥岩段(J3~K1h4)组成。

其上覆地层为第三系和第四系层。

2.3煤层产状特征全区共有11个煤层,其中主采层3层:ⅡB、Ⅲ、Ⅳ,均全区可采。

局部可采的有ⅠA、ⅡA、ⅢC、ⅣA1。

3矿区地质构造矿区内断层较发育,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共有19条主要断层。

大致可分为NE向走向正断层和NW向或近SN向斜交正断层两组。

其中走向正断层有5条,断距10-60m,斜交正断层14条,断距10-70m。

煤田地质考试题库全考点含答案全套

煤田地质考试题库全考点含答案全套

煤田地质考试题库全考点含答案全套一、填空1煤田勘探钻孔煤层合格点的煤层采取率不应低于()。

2、地质构造主要包括()、()和()。

3、岩层的产状包括()、()和()三个要素。

4、()是各阶段勘探成果的集中体现。

5、成煤的原始物质包括()和()。

二.单选1霍林河聚煤盆地属于()聚煤盆地。

A、拗陷型B、断陷型C、构造〜侵蚀型2、探煤钻孔全孔质量验收时,在煤层项目中,甲级孔标准要求该孔见煤点()。

A、全部达到优质B、全部达到合格C、1/3点达到优质D、1/3点达到合格3、鉴于露天开采的特殊性,在露天勘探时,露天开采的最下一个煤层的露头底板标高,应控制在()以内。

A、1米B、3米C、5米D、7米4、地质"三边"工作的核心是()。

A、勘探施工B、分析研究资料C、调整修改设计5、等高线呈封闭形状,且四周高中间低的为()A、向斜构造B、背斜构造C、穹窿构造D、盆形构造6、当断层落差不变时,断层倾角越大,两断煤交线间距()A、越大B、不变C、可能大可能小D、越小7、地层的接触关系分为整合接触和()A、直接接触B、不整合接触C、平行不整合接触D、角度不整合接触8、岩层的产状要素有走向、倾向和()A、倾角B、层理C、褶曲D、构造9、煤的构造按层理特征分为层状构造和()A、层状构造B、块状构造C、断层D、节理10、评定煤炭质量和煤质研究,常用()发热量。

A、分析基弹筒B、分析基高位C、干燥基高位D、应用基低位11、探煤钻孔全孔质量验收时,共分为哪几个级别()oA、优质、合格B、特、甲、乙、废孔C、甲、乙、丙D、合格、不合格12、岩层两端都发生尖灭时,这一岩体常被称为()。

A、尖灭层B、透镜体C、薄层D、孤立层13、在一定范围内,一系列岩层大致向一个方向倾斜,这种构造形态称()。

A、单斜构造B、向斜构造C、背斜构造D、倾斜构造14、剖面线的布设一般应()于地层的走向。

A、平行B、斜交C、垂直15、石英的晶行为()。

露天煤业全面分析报告

露天煤业全面分析报告

露天煤业全面分析报告目录1. 东北区域稳:蒙东褐煤龙头,持续受益区域供需不匹配 (2)1.1. 褐煤的属性,奠定了露天煤业的核心区位优势 (2)1.2. 供改效应持续显现,东三省煤价维持高位 (4)1.3. 未来东北缺煤状态仍难以恢复 (6)2. 华北区域增:积极开拓新能源,风电光伏发展迅速 (10)2.1. 作为外送华北核心区域,政策鼓励蒙东新能源发展 (10)2.2. 项目投产顺利,未来将逐步贡献增量 (11)3. 借助低成本煤炭资源,煤电铝一体化产业链形成 (12)3.1. 霍煤鸿骏51%股权收购完成,盈利逐渐回暖 (12)3.2. 全业务产业链打通,进一步降低成本 (14)4. 保障性的高盈利+优质现金流,凸显长期投资价值 (15)4.1. 高关联交易锁定强盈利,煤电业务折旧成本长期可趋于零154.2. 煤电业务低负债+优质现金流,保障新能源项目资本开支185. 盈利预测与估值 (19)6. 风险提示 (21)1. 东北区域稳:蒙东褐煤龙头,持续受益区域供需不匹配1.1. 褐煤的属性,奠定了露天煤业的核心区位优势内蒙古霍林河露天煤业股份有限公司(002128.SZ)成立于2001 年12月18 日,前身是霍林河矿务局,是全国94 家国有重点矿局之一,同时也是全国五大露天煤矿之一。

2007 年3 月28 日中国证监会批准公司公开发行普通股A 股7800 万股,公司股票于2007 年4 月18 日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全国首家大型露天煤业上市公司。

截至最新,中电投蒙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持有上市公司58.39%股权,为上市公司大股东。

公司的煤炭产品褐煤,为煤化程度最低的矿产煤,主要分布在蒙东、云南、华北及华东区域,其中蒙东褐煤储量占全国探明储量的比重接近80%。

从成分上来看,褐煤热值低(发热量一般在2600~4000 大卡)、水分大(15-60%)、挥发成分高(>40%),这也使褐煤具备了适合产区周边销售的特征。

霍林河露天煤矿露天开采排土场不稳定因素的预防

霍林河露天煤矿露天开采排土场不稳定因素的预防

霍林河露天煤矿露天开采排土场不稳定因素的预防【摘要】霍林河南露天煤矿煤层倾角缓,分布面积广。

露天开采设计中,采用了分区开采、内部排土方案。

在不同分区或分区不同部位,内排工作线沿岩层倾向或走向推进。

【关键词】霍林河南露天煤矿露天开采排土场霍林河南露天矿内外排土场总体上是稳定的。

但也存在潜在不稳定因素。

因此,必须采取措施防止排土场滑坡。

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主要有:1.排弃物亦即剥离岩石,以及排土场基底中部分岩石工程地质性质差,结构松散,粘土矿物含量多,易崩解,饱水后强度降低多,排弃又可能集中。

2.大雨暴雨时,大量雨水渗入排弃物,排土场底部如局部排水不畅,则排土场内水压升高。

3.部分二次剥离边坡位于倾角较大的基底上,排土高度又较大。

一、防排水排土场发生滑坡。

主要发生在夏季大雨暴雨排土场底部饱水后。

因此,采场周围的防洪沟务必保持畅通以拦截雨后流向采场的地表水,使其迅速排除,不流入采场。

外排土场基底面也不应积水。

关于地下水,目前矿山采用管井疏干,采场基底岩层经常处于良好的疏干状态,疏干效果良好。

今后采深增加,这种状态应予保持。

随采煤工作向西推进,内排后原东部地面疏干井是否废除问题,由于对废除疏干井后地下水位上升,对内排土场稳定性是否有影响、影响多大等缺乏经验,现无法预计。

因此,为慎重计,建议在第一条区南部采煤工作结束,内排一定量后,适时进行试验,即停止部分疏干井工作,同时打钻挖探坑等观察内排土场基底地下水水位恢复情况、而后决定疏干井是否废除、废除多少。

对于如何防止排土平盘降水下渗,使之迅速排除,应在生产中摸索经验。

二、增加排弃物与基底面之间的摩擦特性为使排弃物与基底面之间有良好的摩擦特性,并能使排土场下渗的大气降水、未拦截住的地表水等迅速排除,排土场最下一个排土台阶一定要排弃工程特性良好的岩石。

即透水较好的含大块多的剥离物。

利用排土时大小岩块的自然分级作用使大块滚落于排土台阶下部,形成透水的大块分层,以利排水,并增加排弃物与基底面之间的摩擦特性,以增加排土场的稳定性。

内蒙古煤炭资源分布

内蒙古煤炭资源分布

内蒙古煤炭资源分布内蒙古是世界最大的“露天煤矿”之乡。

中国五大露天煤矿内蒙古有四个,分别为伊敏、霍林河、元宝山和准格尔露天煤矿。

霍林河煤矿是中国建成最早的现代化露天煤矿。

准格尔煤田是中国最大的露天开采煤田(截至2011年)。

东胜煤田与陕西神府煤田合称东胜—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中最大的一个。

锡林浩特市北郊的胜利煤田,是中国最大的、煤层最厚的褐煤田。

煤层一般厚度200米以上,最厚处400米。

含有11个煤层,13个煤组。

煤田长45公里,宽15公里,面积675平方公里,已探明储量159.32亿吨,保有储量159.31亿吨。

阿拉善盟二道岭煤矿的太西煤,属低灰、低硫、低磷的优质无烟煤,平均灰分3.96%,挥发分6.83%,含硫0.2%—0.32%。

发热量7645—7711大卡/千克,中国最高。

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极其丰富,已查明和预测含煤盆地180余个,面积约1118万平方千米。

其中75173%的资源储量集中分布于鄂尔多斯市的东胜煤田和准格尔煤田、锡林郭勒盟的胜利煤田和白音华煤田、呼伦贝尔市的陈巴虎煤田、通辽市的霍林河煤田。

截至2008年底,全区煤炭上表矿区500余处,累计查明煤炭资源储量3314亿吨,保有资源储量为3200多亿吨,另有预测资源量近4000亿吨,煤炭资源总量可达7200多亿吨。

作为全区优势矿种,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也在不断加大,煤炭资源的矿业产值逐年递增,已连续几年占到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0%以上,成为自治区的主要支柱性矿产。

其中原煤产量快速攀升,已由2000年的年产原煤7274万吨增长至2008年的4172亿吨,增长近550%,2008年全区煤炭开采及洗选业的产值达到724187亿元,约占当年全区工业增加值的1911%,而且以煤为主的发电量也由“十一五”初期不足500亿千瓦·时增长到2008年度的2114亿千瓦·时。

2009年,全区原煤产量上升至6亿吨,电力装机6100万千瓦·时,外送电量960亿千瓦·时,连续五年居全国首位,煤电产业已经成为自治区主要支柱产业。

内蒙古霍林河煤田958矿区补充勘探水文地质条件的论述

内蒙古霍林河煤田958矿区补充勘探水文地质条件的论述

内蒙古霍林河煤田958矿区补充勘探水文地质条件的论述本文通过对内蒙古霍林河煤田958矿区的补充勘探,对该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标签:霍林河煤田958矿区;地质条件1 前言1.1位置。

内蒙古源源能源有限责任公司958煤矿井采区位于霍林郭勒市西南12km 处,行政区划隶属于霍林郭勒市沙尔呼热镇。

其地理坐标:东经:119°32′26″~119°34′39″北纬:45°27′01″~45°28′46″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于2004年12月,为内蒙古源源能源有限公司授予”内蒙古源源能源有限公司露天煤矿958采区”采矿许可证,许可证号:1500000420369,有效期至2007年12月,矿田面积为4.3478 km2,采区范围南北长约1.76km,东西宽1.38km,面积约1.8217km2。

经本次生产补充勘探后证实其井采区、露天采区算量面积同原井区面积一致。

2 水文地质2.1矿区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特征。

勘查区位于内蒙古高原东北部,处于大兴安岭的南段东麓,地势西高东低,略有起伏。

地貌为剥蚀山地与堆积平原两大单元。

边缘多为中低山,海拔1100m 左右,勘查区东北部为起伏很小的低山丘陵。

本区整体上为广阔的波状平原,海拔840-940m,相对高差100m左右。

霍林河为区内附近的主要水系,发源于本区东南部的罕山北麓,流经勘查区东缘,在东北部流出本区,全长250km,在松辽平原的高力板一带潜入地下。

该河河谷宽阔,河床平浅而多蛇曲,最大流量1m3/s,最小流量0.37m3/s,区域侵蚀基准面为海拔820m。

本区属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昼夜温差大,降雨少,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mm,多集中在6-8月份,蒸发量全年1700mm。

年平均气温0℃,最低气温-42.4℃,最高气温39℃,无霜期116天左右,冰冻期从11月至来年4月,每年10月上旬开始冻结,到次年7月中旬化透,最大冻深2.68m,本区风向以西北风为主,风速3-6m/s。

霍林河煤田聚煤特征和控煤因素分析

霍林河煤田聚煤特征和控煤因素分析
至露 头 部 位 , 层数较多 、 间距 较 小 , 但厚度薄 、 煤 质 劣、 稳定 性差 。
霍 林河 煤 田主体 , 煤层 主要 赋存
生 垩
在 盆地 中深部 。在倾 向上 位 于盆地 翼缘 南 侧 ,如 图

河 含 煤 k h 3
质泥 岩及零星发育 了劣质 的 S L 1 、 S L 2 、 S L 3 3个 煤
组, 本岩 段厚度 1 9~2 7 0 m。
2 ) 下 泥岩段 ( K h ) 。全 区发育 , 厚度 4 0~9 5 m, 最 后达 4 5 0 m,岩性 由灰一 灰褐 色 或深 灰 色泥 岩 及 粉砂 岩组 成 , 仅 南部 区变 粗 。 本段含 叶肢 介化 石及植
界 系 统 组 段 符号 柱状 J
新 第 生 [ 1 r l 界 系 .
进而堆 积 了较厚 湖相 泥岩 , 向西 南逐 渐变 薄 , 岩性 变 粗过 渡 泥炭 沼 泽相 ,在 西 南 向斜 部 位发 育 2 3个
薄煤层 。厚 度 5 0~4 5 0 m。
含煤 岩系 , 总厚 度达 1 7 0 0 m。按 其 岩性特 征 自下而 上划分为砂砾 岩段 、 下泥岩段 、 下含煤段 、 上 泥 岩 段、 上 含煤 段 、 及 顶 泥岩段 。其 中下含 煤段煤 层 发育 比较好 , 约 占全 区含煤 炭储 量 9 0 %以上 , 如图 2 。
{ 口 臣 几 、
分布, 结 构简单 。 I 煤组 是 由 2个煤 分层 构 成 , 局部 发育 , 层 位稳 定 ; 1 I 煤组 是 由 3个分 层 构成 。 中间分
层, 全 区发育 。其余 2个分 层连 续性差 。富煤带 的方 向, 与盆 地 的展 布方 向一 致 。 区域 内发育 了 3 个 聚煤

内蒙古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内蒙古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内蒙古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梁官考;李维【摘要】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煤化工产业现有项目规模布局、技术发展水平等产业发展现状,采用SWOT分析法对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煤化工产业未来发展应以鄂尔多斯的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项目为重点,开展蒙中现代煤化工基地建设;以呼伦贝尔、锡林浩特和霍林河地区的煤制乙二醇、煤制天然气和煤制二甲醚项目为主,开展蒙东现代煤化工基地建设.【期刊名称】《中国煤炭》【年(卷),期】2018(044)007【总页数】6页(P15-20)【关键词】内蒙古;现代煤化工;发展现状;趋势【作者】梁官考;李维【作者单位】内蒙古地质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呼和浩特市,010010;内蒙古地质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呼和浩特市,010010;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市海淀区,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9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丰富,依托资源优势,内蒙古自治区已发展成为全国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

近年来,关于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煤化工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路径、方式选择、技术经济性等方面,但关于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系统总结的相对较少。

为此,在理清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现有状况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并对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合理预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现状1.1 煤炭资源概况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分布广,聚煤期多,煤类较齐全。

主要含煤地层为古生界石炭二叠系的太原组、山西组、栓马桩组;中生届侏罗系中下统的延安组、武当沟组、万宝组、红旗组、龙凤山组;白垩系下统的伊敏组、大磨拐河组、阜新组、九佛堂组、固阳组和新生界古近系渐新统。

其中,以石炭~二叠纪聚煤期煤化程度较高,主要以无烟煤和煤化程度高的烟煤为主,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乌海和阴山中段,多用于炼焦生产,还可以制造各种碳素材料;侏罗纪聚煤期主要以煤化程度不高的烟煤为主,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阴山及其以北地区、兴安盟部分地区,多作为动力用煤和气化用煤;早白垩世聚煤期和古近纪聚煤期主要以褐煤为主,煤化程度低,主要分布在二连~海拉尔一线及集宁地区、赤峰以西的克什克腾旗和翁牛特旗境内,多作为动力用煤和民用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林河煤田聚煤特征和控煤因素分析摘要:霍林河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和锡林格勒盟交界处,面积540km2,构造简单,埋藏浅,煤炭资源量丰富,它是一个浅部区适用露天开采,深部区适用井工开采的综合煤田,根据该区已有的勘探资料,研究其含煤地层的分布、含煤性及聚煤特征,确定煤层赋存形态、厚度、深度、空间位置,恢复含煤地层发育时期受沉积环境、古构造、古气候等因素控制。

通过以上各方面研究,其成果为以后煤田开采利用提供理论保障。

关键词:含煤地层控煤因素构造特征沉积体系1 区域概况霍林河煤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和锡林格勒盟交界处,成NNE向展布狭长条带状丘陵地带,地理坐标:东经119°15′;北纬45°23′,宽为9 km,长为60 km,面积540 km2。

整个煤田各勘探阶段共投入的总工程量21566个孔,486889.96 m。

已探明资源储量为119.2亿吨。

它是全国五大露天矿之一,2005年霍林河煤田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国13个大型煤炭基地。

霍林河煤田位于大兴安岭南段山系的脊部,是一个半地堑型断陷盆地,处于新华夏系构造体系的第三沉降带(大兴安岭西坡),是二连盆地群最东部一个代表性盆地。

2 研究区地质特征该区构造简单,岩性以泥岩、粉砂岩为主要成分组成含煤岩系。

其中含有丰富的裸子植物、蕨类、少量被子植物化石。

在盆地西北边缘,发育有大量冲积扇砾岩。

2.1 研究区构造特征盆地总体成NNE向延伸(如图1),北段N27°E,中段N50°E,南段N20°E,成反S形。

西北侧为F1盆缘断裂,北端为NWW、近EW断裂所限东侧和南侧为侵蚀边界。

盆地内次一级的褶皱主要表现为两个单元正向构造与三个单元负向构造,从东北向西南依次为西林保拉向斜、珠斯花背斜、翁能花向斜、“三湖”宽缓鞍伏背斜、西南部向斜。

并且褶皱轴向与盆地延伸方向一致。

而本区断层发育,大致分为NE向走向正断层和NW向或近SN向斜交正断层。

其中盆缘断裂F1为同沉积断裂,其它均产于煤系地层之后,盆缘断裂F1全长约57 km,根据详查报告资料24-浅6号孔穿越断裂资料表明:“断层面向盆地内倾斜,倾角50°断距千余米”。

本断层对含煤地层及其含煤性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2.2 含煤地层特征霍林河煤田属于隐伏区,在盆缘断裂F1下盘出露的地层是古生界石炭二迭系轻变质岩及中生届上侏罗统火山碎屑岩,盆缘断裂F1上盘出露是中生届上侏罗统火山碎屑岩、白垩统陆相碎屑岩及新生界第四系冲击层。

其中下白垩统陆相碎屑岩称为霍林河组。

成北东西南沉积在半地堑断陷盆地内,由此构建了一套沉积含煤岩系,总厚度达1700 m。

按其岩性特征自下而上划分为砂砾岩段、下泥岩段、下含煤段、上泥岩段、上含煤段、及顶泥岩段。

其中下含煤段煤层发育比较好,约占全区含煤炭储量90%以上(如图2)。

(1)砂砾岩段(K1h1):与下覆上侏罗(J3)统地层不整合接触,粒度由下-上,由粗到细呈渐变关系。

底砾岩,分选差,磨圆不好多成棱角状和次棱角状,表明沉积物搬运距离短。

上部为砂岩、粉砂岩、泥岩、炭质泥岩及零星发育了劣质的SL1、SL2、SL3三个煤组,本岩段厚度19~270 m。

(2)下泥岩段(K1h2):全区发育,厚度40~95m,最后达450 m,岩性由灰-灰褐色或深灰色泥岩及粉砂岩组成,仅南部区变粗。

本段含叶肢介化石及植物化石碎片,并含菱镁矿结核。

(3)下含煤段(K1h3):本段灰-深灰色各种粒序砂岩、粉砂岩、泥岩、砾岩和煤层组成。

含四个煤组,煤层沿走向、倾向变化较大,分叉变薄尖灭显著。

厚度300~600 m。

含有丰富植物化石,根据详查报告7个钻孔165个孢粉样资料统计结果“裸子植物占51.2%~63.67%,蕨类次之,占36.47%~48.8%,个别还见到被子植物花粉”。

裸子植物以松科和罗汉松科为主,银杏、杉科和相科也比较丰富,蕨类孢子以紫蕨为最多。

(4)上泥岩段(K1h4):盆地内再次形成大型湖泊,进而堆积了较厚湖相泥岩,向西南逐渐变薄,岩性变粗过渡泥炭沼泽相,在西南向斜部位发育2~3个薄煤层。

厚度50~450 m。

(5)上含煤段(K1h5):浅水湖相沉积,含有20余层薄煤,只有两个分层局部可采。

厚度120~433 m。

(6)上泥岩段(K1h6):以湖相泥岩及粉砂岩为主,夹杂粗碎屑岩。

厚度可达255 m。

2.3 煤层赋存特征霍林河煤田含煤层段为上含煤段、下含煤段。

上含煤段: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向斜南侧翼缘至露头部位,层数较多、间距较小,但厚度薄、煤质劣、稳定性差。

下含煤段:是霍林河煤田主体,煤层主要赋存在盆地中深部。

在倾向上位于盆地翼缘南侧如图3。

该层组自下而上发育了四个煤组(Ⅰ-Ⅳ),其赋存形态是:Ⅲ、Ⅳ煤组在中深部分别合并一层。

由中深部向东北、西南两侧、向浅部、深部,经过两次分叉、变薄、尖灭,呈马尾状。

整个区域内,总共形成了24个煤分层。

其中北部是煤层组分层分叉后,煤层发育最全、最好的部位。

Ⅲ煤组是三个煤分层组成,结构较简单,层位比较稳定。

Ⅳ煤组结构极复杂,层位变化较大。

煤层厚度变化如图4。

并且煤层组的厚度与地层的沉积厚度呈正相关。

Ⅰ、Ⅱ煤层组以层状分布,结构简单。

Ⅰ煤组是由两个煤分层构成,局部发育,层位稳定;Ⅱ煤组是由三个分层构成。

中间分层,全区发育。

其余两个分层连续性差。

富煤带的方向,与盆地的展布方向一致。

区域内发育了三个聚煤中心,其延伸反方向与富煤带的方向呈斜交,并赋存在盆地内次一级向斜的翼缘部位。

据详查资料表明“整个煤田内,可采煤层总厚度达到76.94 m,可采煤层的含煤系数为11%。

”霍林河煤田煤类属于低变质的褐煤,只有Ⅳ煤组深部区局部变质为长焰煤,煤层在盆地内向斜部位埋藏较深,在背斜和盆缘部位埋藏较浅。

浅部区适宜露天开采,深部区适用于井工开采。

3 控煤因素分析3.1 环境控煤作用研究区早白垩系霍林河组自下而上划分为6个岩性层序段,分别对应盆地演化的六个期:初始充填期、超覆扩张期、萎缩充填期、最大水进期、全面淤浅期、结束充填期。

湖相层段与含煤地层重复出现是霍林河煤田的突出特征,体现了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的阶段性。

霍林河煤田聚煤作用分为三个聚煤期,第一个聚煤期为砂砾岩段上部SL1、SL2、SL3三个煤组的沉积时期,第二个聚煤期为下含煤段沉积时期,第三个聚煤期为上含煤段沉积时期。

盆地初始填充期,构造活动强烈,以冲积扇和残积物为主,不利于泥炭沼泽的发育,伴随着构造活动的缓和,坑洼不平的古地形被填平补齐,湖泊开始扩张,在盆地初始填充体系域和扩张体系域的转换期,盆地构造稳定,碎屑供给贫乏,此时处于补偿不足阶段,仅在西南部向斜南翼的废弃河道上发育了SL1、SL2、SL3三个煤组。

盆地持续沉降、扩张,湖面快速上升,层序向滨岸迁移,聚煤作用终止,完全为湖相沉积所代替如图5(A)。

盆地进入到萎缩填充期时,湖平面由快速上升转换为缓慢上升并开始下降,处于补偿均衡状态,陆表暴露面积北东向西南逐步扩大,泥炭沼泽逐渐由滨湖带向湖心扩展,p霍林河煤田以西北侧的同沉积盆缘断裂(F1)为界。

两侧断块差异性沉降,决定了盆地内整个煤田沉积厚度的分布。

当两侧断块升降速度加剧时,水动力条件加强,剥蚀加剧。

大量的碎屑物质从西北剥蚀区被搬入盆内,在F1的内侧,冲积扇发育,其宽度加大,沉积的颗粒粗,盆地内河流发育,大部分区域被洪冲积物填充。

底部砂砾岩段,形成于此环境。

当断块升降速度减弱时并大面积总体下降,水动力变弱,水的搬运能量变小,沉积补偿不足,扇带发育变窄,盆地内形成了大面积湖区,即为霍林河三个泥岩段的沉积环境。

含煤段沉积则主要是湖泊或滨湖地区沼泽化,部分河谷沼泽化形成的。

此时西北扇带宽度加大,大湖淤浅。

沉积类型多。

盆内河流周期性出现,(F1)盆缘断裂两侧断块,升降速度加强。

泥炭沼泽占据了大部分盆区,河道消失。

只有盆缘扇带继续发育,说明断块运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补偿均衡。

为泥炭的保存和成煤提供了沉积空间场所。

3.3 古气候的控煤作用该煤田煤系地层含有丰富的裸子植物化石,以松柏,银杏、紫蕨为主,是亚热带-暖温带气候的反应。

说明当时区域气温适宜,潮湿多雨,植物繁茂。

为煤层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

总之,古构造、古地理环境、补偿条件、覆水条件、古气候条件等地质因素是形成煤层的必要条件,其形成过程是复杂的,多样的,这些因素在时空上长期稳定综合作用的结果。

4 结论(1)盆源同沉积断裂(F1)控制整个煤田煤盆地的形成、盆内次一级构造的发生和沉积环境的变化。

(2)沉积环境控制煤层赋存特征,区内主要可采煤层主要发育在浅湖和滨湖相,三个泥岩段形成于深湖相。

(3)各种地质因素在煤系地层沉积过程中有机的组合。

是形成煤层的必要条件,其形成、发展控制着煤层的发育。

(4)湖相层段与含煤地层重复出现是霍林河煤田的突出特征,体现了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的阶段性。

参考文献[1]韩兵,张明,刘旺博.二连盆地群低煤阶煤层气成藏模式——以霍林河盆地为例[J].煤田地质与勘探,2012(2).[2]孙洪德,刘士秀.九道岭井田聚煤规律及控煤因素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9(12).[3]李思田,黄家福,杨士恭,等.霍林河煤盆地晚中生代沉积构造史和聚煤特征[J].地质学报,1982(10).[4]胡英.霍林河地区煤层气勘探目标评价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5]李思田,黄家福,杨士恭,等.霍林河盆地晚中生代沉积构造史和聚煤特征,地质学报,1982(3):244-254,293-294.[6]李思田.断陷盆地分析与煤聚积规律[M].地质出版社,19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