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 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以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审视我国的高等教育

以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审视我国的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 : 6 0 G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7 5 2 1 )2— 0 2- 3 17 4 5 (0 1 0 0 2 0
约翰 ・ . 鲁 贝克 (on. r ahr 是美 国著 名 S布 Jh sBu ce) b 的高等教育家。17 年他 出版了《 98 高等教育哲学》 形 , 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高等教育哲学体系而成为西方研 究高等教育哲 学的经典。形 成该书的背景主 要有两 点: 其一是 17 年代 , 国的高等教育由“ 90 美 大众化” 阶 段向“ 普及化” 阶段过渡 , 出现了诸多问题 ; 其二是越南 战争和人权运动等民众运动。在如此错综复杂的社会 背景下, 美国高等教育在转 型期所面I 临的种种 问题使 之成 为学术 界 “ 大为 不满 ” “ 天 ” 已有 一些 人 在 的 冬 。“ 失望地谈论高等教育的本体危机 , 甚至认 为是 出现了 高等教育的合法性 的危机” 也“ , 一些人对大学在军事 工业联合体中的作用发出质疑, 一些人则认为大学应 放弃传统的中立态度 , 采取反战立场。还有一些关心 种族平等和男女平等问题的人们提出了更为基本 的问 题: 谁应该进大学 , 多少人应该进大学” 。 布鲁贝克在 自己多年高等教育工作 的基础上 , 对 以上诸多问题进行深刻研究 , 思想结晶就是《 高等教育 哲学》 。在本书中, 布鲁贝克首先提出高等教育合法存 在 的哲学基 础 , 析 了在 “ 识 论 ” “ 治 论 ” 种 教 分 认 和 政 两 育哲学观影响下高等教育的学术 自治、 学术 自由、 高等 教育为谁服务 、 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 、 高等教育学、 治 学 的道德 和作 为 教 会 的大 学 等 实 际 问题 , 出 了一个 提 相当完整的高等教育哲学体系。本文主要从高等教育 哲学 基础 这 一 基 本 理 论 出发 来 阐述 它 与 大 学 学 术 自 治 、 术 自由 、 众 性 高 等教 育 等 方面 的 关 系 ; 此基 学 群 在 础上, 审视 我 国现行 的 高等教 育 , 以期获 得借 鉴 与

大学本科教学哲学课程教案

大学本科教学哲学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本科教学哲学课程课程简介:大学本科教学哲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从哲学的角度思考和理解教育现象,提高教育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对教育实践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反思。

教学目标:1. 理解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教育观念,提升教育素养。

4. 引导学生关注教育实践,将哲学原理应用于教育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哲学、教育哲学。

2. 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哲学、近现代教育哲学、当代教育哲学。

3. 教育哲学的基本理论:人文主义教育哲学、自然主义教育哲学、实证主义教育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

4. 教育哲学的方法论:批判性思维、反思性实践、案例研究。

5. 教育哲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教育改革、教育政策、教育评价。

教学安排: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第一部分: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4课时)1. 教育的本质与目的(1课时)2. 哲学与教育的关系(1课时)3. 教育哲学的定义与功能(1课时)4. 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课时)第二部分:教育哲学的历史发展(8课时)1. 古代教育哲学(2课时)2. 近现代教育哲学(2课时)3. 当代教育哲学(2课时)4. 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2课时)第三部分:教育哲学的基本理论(12课时)1. 人文主义教育哲学(3课时)2. 自然主义教育哲学(3课时)3. 实证主义教育哲学(3课时)4. 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3课时)第四部分:教育哲学的方法论(4课时)1. 批判性思维与教育哲学(1课时)2. 反思性实践与教育哲学(1课时)3. 案例研究方法与教育哲学(1课时)4. 教育哲学研究案例分析(1课时)第五部分:教育哲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8课时)1. 教育改革与教育哲学(2课时)2. 教育政策与教育哲学(2课时)3. 教育评价与教育哲学(2课时)4. 教育案例分析与教育哲学(2课时)教学方法:1. 讲授:教师通过讲解、阐述,引导学生理解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教育原理教学大纲

教育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41002教育原理一、计划总学时:54 (其中实验0 学时)学分: 3 开课学期:I授课方式:课堂教学与研讨考核方式:论文报告二、适用专业: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三、预修课程:中外教育史、现代教育学四、教学目的:本课程通过课堂教学研讨,使学生对教育科学的基本原理诸如教育及教育学的概念、教育与社会及人的发展、教育价值与目的、教育制度及评价、教师与学生的发展等教育理念与实践能够深入认识并具备批判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五、教学内容:1.教育的概念内涵辨析2.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界定3.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5.教育价值的理性诉求6.教育目的的现实追问7.教育制度的多元分析8.教育评价的多维体系9.教师发展的专业特性10.学生发展的个性特征11.课程建设的多层次论12.教学过程的交往论说13.学校教育的管理科学14.学校德育的策略意识六、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瞿葆奎主编,《教育与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瞿葆奎主编,《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黄济著:《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5.孙喜亭,《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陆有铨著:《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8.国家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编:《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与趋势》(第2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9.(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

10.(英)沛西能著、王承绪等译,《教育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大学教育学课程教案

大学教育学课程教案

课程代码:EDU101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授课时间:[具体日期] 第[周次]节授课地点:[教室编号]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教育现象及其规律,培养学生的教育意识、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主要流派以及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目标:1. 理解教育学的概念、性质和研究对象;2. 掌握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3. 了解教育学的起源、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4. 掌握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5. 培养学生的教育意识、教育理念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大纲:一、绪论1. 教育学的概念、性质和研究对象2.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3. 教育学的学科体系二、教育哲学1. 教育的本质与价值2. 教育目的论3. 教育方法论三、教育心理学1. 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2. 儿童发展与教育3. 教学心理四、教育社会学1.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2. 教育制度与教育改革3. 教育公平与教育政策五、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1. 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2. 教育改革的主要领域3. 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教育学的重要性及课程目标;2. 引导学生思考教育学的内涵和外延。

二、讲授1. 按照教学大纲,分章节讲解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2.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教育现象和问题;3.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三、案例分析1. 针对具体案例,分析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四、课堂讨论1. 针对课程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2. 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作业布置1. 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2. 学生撰写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包括课堂提问、讨论、案例分析等;2. 作业完成情况:包括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教育学基本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规律和原理的学科,通过对教育度量、教育评估和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研究,为培养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本课程将全面介绍教育学的基本观点、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旨在为学生提供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内容。

2. 掌握教育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它们进行教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 培养学生的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在教育领域中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教学内容1. 教育学的定义和发展1.1 教育学的含义和特点1.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2. 教育学的主要理论2.1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2.2 发展心理学教育理论2.3 联系主义教育理论2.4 思维导图教育理论3.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3.1 问卷调查法3.2 访谈法3.3 实验法3.4 文献研究法4. 教育改革与教育政策4.1 教育改革的动机和目标4.2 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4.3 教育改革的评估与调整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教授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来展示教育学的应用。

3. 课堂讨论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促进思考和理解。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占40%:包括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小组报告等。

2. 期中考试占30%:主要考察对教育学知识和理论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论文占30%:要求学生针对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六、参考教材1. 《教育学导论》(第四版),李晓明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

2. 《教育学原理》(第八版),李凤岐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

七、备注本教学大纲仅供参考,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能会进行适当调整。

学生如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及时与教师沟通。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大纲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大纲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大纲XXX《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哲学与人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

本课程以和“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

其任务是帮助学生研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重要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一)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客观世界运动的规律性等基本观点,及其对人生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

指导学生从主客观条件出发,正确进行人生选择,增强自信自强的意识,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教学要求1认知: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物质运动的规律性等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理解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进行人生选择、走好人生路的前提和基础。

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现实,自强不息,尊重规律,脚踏实地。

应用:把握客观规律,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做一个自强不息、勇于动作、善于动作的人。

教学内容1.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和方法。

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

客观实际既包括工具的实际,也包括人自身条件的实际。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为人生道路的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2)人生选择及其作用。

分析人生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正确选择适合本人发展的人生道路。

人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2.物质运动与人生动作(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

《教育名著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名著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名著选读》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教育名著选读课程类别:教师教育选修课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 32学分、2学分其中实践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通过了解中外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发展,总结学校教育发展的规律,与其他相关课程共同协作,培养有开阔的教育眼界、丰富的理论素养的学校教育工作者。

二、课程教学要求1.注意本课程与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等课程相关内容的分工与衔接、以免遗漏或不必要的重复。

2.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学生能运用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去独立探寻教育的历史问题;能通过古今中外的对比,集思广益,借古明今,对当今我国教育改革提出建议。

3.注意帮学生确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使学生能正确评价不同历史时期教育家的思想观点及其产生原因,理解其现实意义。

4.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幻灯及录像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

5.在讲授基础上,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并进行课后小组讨论,写出读书报告,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本课程以教育学原理、普通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等课程作为先行课。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如何将名著中的教育思想放在特定历史时期去考察,同时思考其现实意义,这是本课程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程教学方法:第一,讲授法。

通过讲授法系统讲解、分析、评价重要教育家教育。

第二,小组讨论法。

鼓励学生课上思考、讨论、辩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及综合分析评价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三,自学指导法。

名著阅读是专业发展重要基础,但课时有限,自主阅读要很好地与课程教学配合。

因此,布置课后阅读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并要求其做好读书笔记,组织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第四,研究法。

要求学生在查阅大量参考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主题研究,写出主题研究报告,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课程教学手段:第一,图书资料。

教师可以围绕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书目。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

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小学教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小学教育学2.课程类别:必修3.适用专业:师范类小学教育专业4.课程地位:5.总学时:××学时(其中理论××学时,实验××学时,上机××学时)6.总学分:7.先修课程:二、课程目标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中外教育史、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一般原理及其教育新成果,研究小学教育的特点与规律。

师范生学习本门学科的目的是:了解本学科的基本原理,掌握小学教育目标,运用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手段,提高小学教育质量。

三、课程内容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绪论主要阐明什么是教育学、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和如何学习教育学这三个问题。

通过学习,让学习者了解教育学在师范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教育基本理论素养是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

第一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概述二、我国当代教育学发展的趋势和任务第二节教育学在师范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一、教育学的地位二、教育学的作用第三节怎样学习教育学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三、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四、注意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第一章教育[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通过教学阐明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概念、功能、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使师范生了解小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以提高师范生从事小学教育的信心和责任感。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二、教育的发展历程三、教育的功能第二节现代教育一、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二、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第三节小学教育一、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二、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三、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第二章学校[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通过教学使师范生了解学校的性质、特点及其开展活动的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哲学》(小学教育四年级本科)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Course Overview)
课程名称:教育哲学
Course: The Philosophy of Primary Education
适用学生:本科三年级(小学教育专业)
Designed for: The third year students Majored in Primary Education
学分:2, Credit: 2
学时:32, Class hour: 32
二、课程简介
《教育哲学》(小学教育本科四年制)是运用哲学的观念、思维方法分析、阐释小学教育问题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从教育实践出发以培养教师的教育人格与教育智慧为宗旨。

课程引导小学教育师范生思考儿童,思考教育的目的与价值,思考教师的教育身份与人格,思考教育行动的伦理特点,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儿童观、知识观、教育观和教师观,形成以卓越的教育美德和教育智慧为基础的教师人格品质。

课程以哲学理论与现实教育问题的结合为出发点,通过哲学的反思、对话、辩理、讨论、叙事分析,引导师范生学会反思、审视、判断和评价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观念,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或教育哲学思想。

其探讨的主要议题有:教育目的是什么;儿童是谁;儿童的精神世界;儿童的经验与教学;儿童与课程;小学教师是谁;小学教师的伦理与情感;小学教师的个人教育哲学;做热爱智慧的教育者,等等。

The course “The Philosophy of Primary Education” applies philosophical concepts and thoughts to understand and analysis issues and problems within primary education. It aims to foster the ethical character of the teachers and the practical wisdom to complete the duty of education. It will help the student-teacher to think about the childhood and to deliberate the ideals and values of education, and to think over about the teacher identity and the educational life. The course will facilitate their understanding of education and help them to form their conceptions of children and childhood, creeds of education and what the good teacher should be. It will use some specific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seminar discussion, team dialogues, narrative writing, cases valuing, interviews with the outstanding exemplary teachers and help the student teachers to form their ow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三、教学目的:
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哲学》课程旨在培育小学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教育品格,通过引导
学生对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的规范性思考,通过对教育现实问题的分析,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和教育观,形成教师身份的自我认同,形成教师的伦理认同,培育学生的实践慎思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过一种反思的、而有意义的教育生活。

具体目标如下:1.教育哲学课程引导师范生思考教育根本目的与价值、反思教育实践问题,认识儿童,认识教师专业,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儿童观、知识观、教师观与教育观。

2.教育哲学课程增强师范生对小学教育现象的理性分析能力,提高把握和解决小学各种教育问题的实践智慧,帮助学生树立个人教育哲学,追求卓越的教育理想。

3.教育哲学课程针对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和过程的分析与审视,养成师范生反思、乐思、善思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提升他们的教育反思意识与能力。

4.教育哲学课程引导师范生分析教育的伦理性以及教育工作的道德属性,培养和提升师范生的教育伦理意识和伦理智慧。

5.教育哲学课程,引导师范生形成和发展优秀的教育人格和卓越的教师品质,形成个人的教育风格。

四、教学任务:
《教育哲学》课旨在培育小学教师的教育专业智慧和教育人格,通过对教育现实问题的分析,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师观和教育观,形成教师身份的自我认同,培育学生的实践慎思能力和教育实践智慧,培养师范生的教育信念、教育理想和教育价值观,形成教育情感与专业伦理,培养卓越的教师人格,发展师范生的个人教育哲学。

课程完成以下内容的教学和学习:
第一章绪论:小学教育哲学之路
第一节教育哲学是什么
第二节教育哲学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小学教育的目的
第一节:教育是什么
第二节:教育目的是什么
第三节:我们眼中的教育哲学与教育目的
第三章儿童是谁
第一节:作为人的儿童
第二节:作为儿童的儿童
第四章小学教育中的知识与教学
第一节:转识成智的教师之维
第二节:转识成智的教学之维
第五章小学儿童的精神世界
第一节:小学儿童的需要
第二节:小学儿童的交往与情感
第六章儿童与课程
第一节:小学课程的意义
第二节:我国小学课程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第七章小学教师的心灵
第一节:小学教师的灵性品质
第二节:小学教师的自我认同
第八章小学教师的伦理与情感
第一节:小学教师的伦理
第二节:小学教师的情感
第九章小学教师个人的教育哲学
第一节:小学教师的教育信念
第二节:小学教师的教育理想
第三节:个人教育哲学的生成
第十章结语:做一个热爱教育智慧的幸福教师
第一节小学教师的教育智慧
第二节一辈子做一个热爱教育智慧的幸福教师
五、教学内容结构
六、教学方法:
运用课堂讲解、对话、讨论、案例分析、叙事、访谈优秀教师等教学方法,建构一种“讲
解、自主学习、对话·讨论·辩理”课堂教学模式。

七:评价方式:
(一)、考评的构成。

本课程考评共分四个部分,分别是(1)考勤;(2)反思;(3)小组学习与展示;(4)课程作业。

它们所占的比重分别是10%、20%、20%、50%。

各项相加,按百分制计分,满分为100分。

(二)、评分的标准
1、考勤(满分为10分)
(1)、在课程第二次上课之前加入本课程QQ群并在群中实名参与学习讨论的,计5分。

延迟加入,酌情扣分。

没有加入,扣5分。

(2)、按时上课,不迟到早退,全勤计5分。

(3)、担任讨论组织者的班长、组长,可酌情加1-2分,但考勤总得分不超过10分。

2、反思作业(每篇10分,两篇共20分)
(1)一学期内提交2篇个人反思,每篇满分为10分。

(2)每篇反思作业要求800字以上。

字数不足,酌情扣1-5分。

(3)个人思想展示用PPT文件制作,并在课堂展示。

(4)题目可以根据课程进度在思考题中选择。

(5)教师根据学生反思作业的选题,反思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酌情给分。

3、小组学习与展示要求(满分为20分)
(1)小组学习研讨的参与程度。

小组全体成员积极参与者,给10分。

(2)讨论问题的深度。

酌情给1-5分。

(3)汇报的形式和效果。

酌情给1-5分。

4、课程作业(满分为50分)要求如下:
(1)按时上交。

(2)3000字以上。

字数不足,酌情扣分。

(3)题目自拟,以思考题范围内题目为佳
(4)内容要求:①原创性。

如果发现有抄袭作弊等行为,本门课程直接判为“不合格”。

②知识面。

课程作业中能体现出对相关文献阅读的广泛性和深度。

③论据充分,
言之成理,体现思维的逻辑性。

④观点有深度
(5)形式和体例。

体例不限,既可以是规范性的学术论文,也可以是随笔类、漫谈类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