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文通序
马氏文通序

马氏文通序:昔古圣开物成务,废结绳而造书契,于是文字兴焉。
夫依类象形之谓文,形声相益之谓字;阅世递变而相沿,讹谬至不可殚极。
上古渺矣;汉承秦火,郑许辈起,务究元本,而小学乃权舆焉。
自汉而降,小学旁分,各有专门。
欧阳永叔曰:“《尔雅》出于汉世,正名物讲说资之,于是有训诂之学;许慎作《说文》,于是有偏旁之学,篆隶古文,为体各异,于是又字书之学;五声异律,清浊相生,而孙炎始作字音,于是有音韵之学。
”吴敬甫分三家:一曰体制,二曰训诂,三曰音韵。
胡元瑞谓“小学一端,门径十数,有博于文者、义者、音者、迹者、考者、评者。
”统类而要删之,不外训诂、音韵、字书三者学而已。
三者之学,至我朝始称大备,凡诂释之难,点画之细,音韵之微,靡不详稽旁证,求其至当。
然其得失异同,匿庸与嗜奇者,又往往互相主奴,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则以字形字声,阅世而不能不变,今欲于屡变之后以返求夫未变之先,难矣。
盖所以证其未变之形与声者,第据此已变者耳;藉令沿源讨流,悉其元本所是正者,一字之疑、一音之讹、一画之误已耳。
殊不知古先造字,点画音韵,千变万化,其赋以形而命以声者,原无不变之理;而所以形其形而声其声,以神其形声之用者,要有一成之律贯乎其中,历千古而无或少变。
盖形与声之最易变者,就每字言之;而形声变而犹有不变者,就集字成句言之也。
《易》曰:“艮其辅,言有序。
”《诗》曰:“出言有章。
”曰“有序”,曰“有章”,即此有形有声之字,施之于用、各得其宜而著为文者也。
《传》曰:“物相杂故曰文。
”《释名》谓“会集众采以成锦绣,会集众字以成词谊,如文绣然也。
”今字形字声之最易变者,则载籍极博,转使学者无所适从矣;而会集众字以成文,其道终不变者,则古无传焉。
士生今日而不读书为文章而已,士生今日而读书为文章,将发古人之所未发而又与学者以易知易能,其道奚从哉?《学记》谓“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
其《疏》云:“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
”《通雅》引作“离经辨句”,谓“丽于六经使时习之,先辨其句读也。
马氏文通

• 《马氏文通》出版至今,已整整一个世纪了。19世纪末叶 ,清政府极端腐败,当时的中国,“其见欺于外人也甚矣 ”(马建忠《拟设翻译书院议》)。帝国主义的坚甲利炮 ,轰开了闭关锁国的中国之门,也震醒了中国人民,尤其 是他们当中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马建忠作为当时进步的 爱国知识分子之一也在探索科学救国的道路,他认为中国 贫穷落后的原因,在于掌握知识的载体——汉语太难,难 的原因是“隐寓”在汉语中的“规矩”(语法规则)没有 被揭示出来。这就使得国人“积四千余载之智慧材力,无 不一一消磨于所以载道所以明理之文”。这样,要想与“ 达道明理之西人相角逐焉,其贤愚优劣有不待言矣”(《 文通· 后序》)。
《文通》出版后的十多年里,因其“文繁而征引旧籍多,今贤所束阁 者,故不独喻之者寡,即寓目者亦已少矣”。(注:《介绍严复为 〈马氏文通要例启蒙〉所作的〈序〉》。)可见《文通》曾一度受到 冷落。语法学界真正对《文通》进行学术研究和评论,盖始于20年代 末至30年代初。而且这些评论,除了指责它以文言文为研究对象外, 主要是批评它机械模仿西方语法。 这类批评,时断时续,绵延达半个多世纪之久。正如邢庆兰师所说: “较《文通》晚出的一些文法书,不管是讲古文法的也好,讲国语文 法的也好,每出一部,几乎都要把《文通》骂一顿。”(《中国文法 研究的进展》)陈望道也说:“二三十年来,‘忆了千千万,恨了千 千万’对于《马氏文通》体系的千万忆恨缠结也就从这一部书的出版 时候开始。”(《〈一提议〉和〈炒冷饭〉读后感》)
马建忠(1844-1900),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人,太 平军进军江南时,随家徙居上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因愤 外患日深,开始研习西学。主要著作有《适可斋记言记行》、 有《文通》(通称《马氏文通》)十卷,以拉丁文法研究汉 文经籍的语言结构规律,为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语法著作。 马建忠还是位杰出的外交家,参加平定朝鲜壬午兵变,韩国 国旗图案即是马建忠的提议。马建忠精通拉丁语、希腊语、 英语、法语等多种西方语言,又对中国古籍和中国传统语文 研究有深厚功底,长期从事中、西语之间的翻译工作从而具 有较为明确的语法观念,更重要的是他把撰写语法著作视为 发展民族文化、振国兴邦的良策之一。
《马氏文通》对我国传统语法学的继承与发展——以《正名卷》为例

周
祥 : 马 氏 文 通 对 我 国 传 统 语 法 掌 的 继 承 与 发 展
法 。( 元・ 陈栎 《 勤有 堂 随录 》 )( 5 )钟鼓之鼓是实 字 ,是二物 ,毛作钟鼓,与古礼不合,此毛不及韩诗 者一,说文引诗以日女。( 清・ 皮锡 瑞 《 经学 通论》 ) ( 6 )人止 知实字有 理 ,不 知虚字 亦有理 ,重句亦
性地描写。马 氏不仅 继承 了我国古代语法学思想的精 华,而且 以其敏锐 的思维触角发现 了许多 “ 华 文所独”之处,确立 了较符合汉语特 点的语法标准 ,揭 示出现代汉语 中许 多至今仍 在继承 的规律。
关键 词:马 氏文通;语法学;继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 :H 0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9 — 8 1 3 5( 2 0 1 5 )0 5 — 0 1 2 l _ O 5
一
、
《 文通 》对我 国传 统语法学的继承
( 一 )实 字与虚 宇 语法界普遍将词汇划分为 “ 实词”和 “ 虚词 ”两大类 ,古代汉语中的词大多都有单音节的汉字充当,中国
古代学者习惯性称 “ 词”为 “ 字” 。《 文通 ・ 序》中言:“ 凡字有义理可解者 ,皆日实字,即其字所有之义而类
之 ,或主之,或宾之,或先焉,或后焉,皆随其义 以定其句中之位 ,而措之乃各得其当[ 】 ” ,这是 “ 实字 ”第一 次作为术语出现在语法著作中。而 “ 实字”第一次以文本形式 出现,最早可追溯至隋唐。当时 “ 实字”并非是
一
个专 门的语法术语,但从其隐喻可知,有强调本体的意味。可见,语法观普遍存在于我 国古人的认知演化当 中,区别于显性和隐性之分,《 隋书》与 《 毛诗正义》中有关 “ 实字 ”的表述是隐性语法认知的雏形 。如:( 1 )
《马氏文通》的出版与版本溯源

《马氏文通》的出版与版本溯源《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汉语语法的学术著作,开创了中国语法学的先河。
作者马建忠(1845—1900),字眉叔,江苏丹徒人,清末著名外交官与学者。
《马氏文通》是马建忠参照拉丁语法体系,同时参照中国关于虚字的一些说法,经过长期的整理、搜集创建的一套汉语语法体系。
全书共十卷,由介绍术语始,依次论述各类实词和虚词,最后一卷论句读,汉语语法的基本内容均包括在内。
从此,汉语语法与世界接轨,该书的价值被学术界公认。
《马氏文通》作为商务印书馆早期第三种出版物(前两种为《华英初阶》《华英进阶》),原书扉页印有“光绪二十四年孟冬商务印书馆排印翻刻必究”字样。
光绪二十四年孟冬,即1898年11月,距离商务印书馆创办只有一年多,当时商务还只是一家以代客印刷、出售铅字铜模、代售印刷机械为主要业务的小印刷厂,在《马氏文通》前后出版的都是英语教科书或参考书,出版《马氏文通》这种学术专著确实显得有些突兀。
那么,书中有没有关于出版情况的记载呢?《马氏文通》有两篇序,一篇撰于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十九日(1898年4月9日),一篇撰于同年九月初九日(1898年10月23日),后一篇正是写于出书前不久,两篇序论述的都是写作意图与语文学的问题,没有涉及出版。
接着,作者有篇“上册付印题记”,提到了出书,文字不长,抄录如下:《文通》之作,其用意具详前后两序并凡例矣。
一时草创,未暇审定,本不敢出以问世。
友人见者,皆谓此书能抉前人作文之奥,开后人琢句之门,非洞悉中西文词者不辨。
人苟能玩索而有得焉,不独读中书者可以引通西文,即读西书者亦易于引通中文,而中西行文之道,不难豁然贯通矣。
怂恿就梓,得六卷,而论实字已全。
其论虚字,论句读,且俟续印。
建忠自记。
作者说的“友人”与“怂恿就梓”者是谁呢?值得考究。
像马建忠这样身份的学者,不可能找刚创办一年多的小印刷作坊出书。
虽然都在上海,但他是天主教徒,与基督徒夏瑞芳等商务创办人不一定有来往。
马氏文通·后序 翻译

释译《马氏文通·后序》荀子说:人之所以不同于飞禽走兽,是因为他们能形成群体。
所说的“群”,难道仅仅是群体的形式嘛?也是说能交流、沟通他们的思想感情吧。
那么,所用来沟通今人思想感情的是话语;所用来沟通古人思想情感的是文字。
《说文解字》中说:形、声相加叫作“字”。
那么字形中的横竖、曲直、正斜、上下、内外、左右,字音中的抑扬、开塞、合散、出入、高下、清浊,这其中的变化难以理出头绪。
不只分散生活在五大洲的人们,他们的文字的是继承了梵、伽卢、仓颉,然而从左书写、从右书写、从下书写他们的文字,互不相似,所以不能相互交流沟通。
即使一脉相承,世代相传,然则字形由圆成方、从繁至简,字音从舌而齿及唇、递渐变化(遞,同“递”),交流沟通的能力也几近于穷尽了吧。
然而言语所不能精确表达的,最后精确翻译成外族文字而辞意相通。
形声文字或其他的文字,通透训诂就能通晓经书的涵义。
如果所见的不一样,只有那改变了字形、字音的文字,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纵观古今(亘:连接)、横贯世界(塞:充满),无论它的人种或黄色,或白色,或紫色,或黑色都是人,上天都把心(头脑)给予他所以能够思考,思考能表达于外的本领。
有时常探寻讨究使用横行文字的国家或民族语言的源流(画:“货”音),如果把希腊语、拉丁语拿来加以比较的话,会发现它,词分别词类、句子制约词,他们所凭借语音表达思想、能用文字传递信息,都有一定固有的语法规律,而用这语法规律来分析、衡量我们的经史子集等书,其主要的语法规则没有什么不同。
此用共同的语法规则来探讨、说明不同的语言现象,这也是本书所以编成的目的。
或许有的人会说:“您对于西学,思想形态上‘人性的精深微妙’和‘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学说,‘遵循自然法则与修身准则使自身善、使一生善’的学说、以及‘历史的和现在的治道、教化的因袭变革’学说,实际功用上‘富国强民本体与功用’的知识、‘军事政治上纵横皮比的权谋策略’的知识、以及关于‘度量、算数、重量、化学、水、热能、光能、电能等自然科学’的运用。
《马氏文通》的内容及其重要贡献

《马氏文通》的内容及其重要贡献杨娟丽摘要:作为汉语语法研究者的必读书目,《马氏文通》为汉语语法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本文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马氏文通》的内容,第二部分先从这本书的内容、它在汉语语法史上的地位以及马建忠的个人优势等方面分析了《马氏文通》给汉语语法研究的经验,然后通过剖析其不足之处,总结了《马氏文通》给汉语语法研究带来的教训。
关键词:《马氏文通》;汉语语法;经验;教训马建忠作《马氏文通》奠定了中国语法学的基础。
众所周知,《马氏文通》在中国语法史上举足轻重。
学习《马氏文通》的内容,探索它对于汉语语法研究的贡献,将为我们的汉语语法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并能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不一样的视角和思路。
一、《马氏文通》的内容《马氏文通》全书内容丰富,结构宏伟。
分上下两册,共10卷,上册六卷出版于1898年,下册四卷出版于1899年。
书的内容分三部分,首正名,次字类,再次句读。
卷一正名,为书中提到的语法术语下定义,给出了较为明确的界说,共23条界说,词类方面10条,句法方面13條,以使文章中的各名称名正而言顺,避免了不必要的误会。
卷二至卷九为字类,他先将汉字分为实字和虚字两大类。
其中前五卷依次介绍名字、代字、动字、静字、状字五类实字,后三卷则论述了四类虚字介字、连字、助字和叹字。
卷十论句读,是句法的总论,也是全书的本旨。
《马氏文通》不仅指明了实字和虚字的类别,而且关注实字充任的句子成分“词”和名字、代字在句读中的“位次”,还对句读、顿的结构及其运用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本书用拉丁文法研究汉文经籍的语言规律,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语法学专著。
二、《马氏文通》对于汉语语法研究的贡献(一)《马氏文通》给汉语语法研究的经验首先,就《马氏文通》的内容来说。
这本书第一次对古汉语语法材料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
书中的古汉语语法材料上自春秋下迄唐韩愈,足见其调查研究的广泛了。
吕叔湘在1983年的“重印《马氏文通》”序中指出该书的价值还在于它能广收例句、摆出矛盾,他说:“《文通》收集了大量的古汉语例句,大约有七千到八千句。
《马氏文通》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马氏文通》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马氏文通》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初版名《文通》。
马氏文通 后 序注释

马氏文通后序注释
马氏文通是辽宁马大师智慧经验的集大成,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影响力
的古典文献。
文通由马大师于元代(1271-1368年)编撰而成,主要是
关于中医心理学技术及其使用,诸如汤药疗法、中药熏法、帖纸搭配、调气药物、体术操作等,综合上述技术,从而构造一套完整的综合运
用技术。
一、古典文献的重要性
马氏文通在中国古代医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古代医
学理论精华的得汇,而且还形成了中医心理学技术及其使用的系统性
理论体系。
二、马大师编撰马氏文通的背景
马大师在编撰马氏文通之前,受过多位名医的青睐,兼承传统中医理论,受汉唐龙晔、卷一中医等传统医学家们思想的影响,罹患疟疾,
因而将冬至以后的冷气传入中花式的冷气治疗术,精确记录传统中医
技术和经验,利用西方科学的理超实践,从而形成了相应的整体思想。
三、《马氏文通》的主要内容
马大师在《马氏文通》中总结了心理学技术和使用技术,全书一共包
括50经,主要内容有:心理学技术,如自然界调理法、心法、七种情
绪体质类型测试等;帖纸搭配,如花花物痹物帖纸配搭,组织蒸汽冷敷;调气药物,如气月调息用药,穴位调理药,那支调理药;体术操作,如针灸,梁吐法;汤药疗法,如归茂药,一拍药等。
四、马氏文通的学术影响
此外,《马氏文通》还收录了诸多有价值的技术记载,如唐朝官方研
发的汤药,以及宋朝被定点实施的中医护理学,使得中草药丰富多彩,形成了一种现代中药学与中国古代医学理论思想的新结合。
马大师对
古代中医心理学实践的储备和思想的总结,也为中国思想家的研究奠
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慨夫蒙子入塾,首授以《四 子书》,听其终日伊吾;及 少长也,则为之师者,就书 衍说[19]。至于逐字之部分 类别,与夫字与字相配成句 之义,且同一字也,有弁于 句首者,有殿于句尾者,以 及句读先后参差之所以然, 塾师固昧然也[20]。而一二 经师自命与攻乎古文词者, 语之及此,罔不曰此在神而 明之耳,未可以言传也[21]。 噫嘻!此岂非循其当然而不 求其所以然之蔽也哉!后生 学者,将何考艺而问道焉!
马氏文通序
126班15--28号整理制作 (第二组)
目录
作品简介
作者简述 马氏文通序 马氏文通后序 感想总结
作品简介
《马氏文通》是马建忠编著的一本书籍,该书是中 国关于汉语语法的第一部系统性著作。这本著作开 建了中国的语法学。该书以古汉语为研究对象,把 西方的语法学成功地引进中国,创立了第一个完整 的汉语语法体系,奠定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第一块 基石。《马氏文通》融汇汉语传统和外来的理论方 法研究汉语自己的问题,在学习外来理论和方法上 树立了一个典范。马建忠参照拉丁语法体系,同时 参照中国关于虚字的一些说法,经过长期的整理、 搜集创建了一套汉语的语法体系。
让人感慨的是小学生去私塾上课, 开始就教《四书》,听见他们整 天说着“伊伊吾吾”的话;等到 长大后,当了私塾先生,也只能 就其经文推衍义理。对于逐字住 句批区分词性及词在句中的词法 成分,字与词之间相匹配形成的 语义;对于一个字,有的时候放 在句首,有时批在句尾,句读间 的先后顺序完全参差不齐 ,形成 这样的原因 是私塾先生的愚昧无 知。那些以经师自命的人研究经 文、古文词汇,言之如何通晓, 没有一个不说是在于凭心灵来体 会明白,无人能说出其中的道理。 唉,这和那些知道道路却不知道 理如何推晓有什么区别?后来的 人,又将如何探求语法学问?
上考察经史,连带涉及诸子百家,下到方志书 籍和笔记。所有的措辞遣句,都可以拿来表述 我心中的意思并且传达告示现在和以后的人, 互相引用参考,总是有个不能改变模式。不考 虑自己的城府浅陋,《四书》、《三传》、 《史》、《汉》、韩愈的文章这些历代的文章 的变化的大端。同时关联到诸子、《语》、 《策》,把他们按字按句排列,广泛的援引事 例,比较事例并归类他们,掌握一类事物并且 据此增长同类事物。了解从古到今的文章,字 字句句的意思,一下子全都明白理解了,都是 像这样回合疏通,编辑一本书,名叫(马氏文 通)。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正名,天下可 以拿来学习的事情有所不同,他们所用的名称 不同,他们主要的意思也不同不能相互混淆。 佛家的“根”、“尘”、“法”、“相” ,法 律家的:“以”、“准”、“皆”、“各”、 “及”、“其”、“即”、“若”与那些军中 的法令,官场上的规矩,都各有各的不同。以 及屈平之“灵”,庄周之“因是”,鬼谷之 “捭阖”,苏张之“纵横”,他们的解释不能 拿到其他书籍中引用, 阅读的人一定会觉得这 些书籍像汪洋大海一样而不知道讲得什么因此 认为他是第一名的。再说议论实词,只要是有 意义的可以理解的词都是实词。那么这类词的 所有意思进行分类,可以作主语,也可以作宾 语。或者是放在句子少年,或者是放在句子后 面,都是随着词的意思来决定它在句子中的位 置而改变。就可以得到他们正确的用法。 再说 议论虚词,只要是没有意义的不可以理解的只 可以用助词来弥补修饰不足的词,叫他虚词。 刘彦和说:“至于夫、惟、盖、故者,句首是助词; 之、而、于、以者,句中起连接作用的久远的 用法;乎、哉、矣、也,也是陪在句子结束或 停顿之后常用的方式”。虚词的助词,大概就 不外乎句首、句中、句末三处。因此用分类区
带过 寄 成 当 词 的 的 来自 予 熟 时 造 发 缘 一己 了 , 人 句 展 由 些的 自 在 们 方 的 , 启书 己 文 对 法 分 通 示能 的 章 文 的 析 过 给期的字剖,对 后望最的析对现 来。后理,学世 的希作解反者的 读望者尚映们文 者通也不了遣字
要马 解氏 释文 了通 作序 者主 写要 《这 马篇 氏文 文章 通主 》
马 氏 文 通 序
昔古圣开物成务,废结绳而造书 契,于是文字兴焉[2]。夫依类象 形之谓文,形声相益之谓字;阅 世递变而相沿,讹谬至不可殚极 [3]。上古渺矣,汉承秦火,郑许 辈起,务究元本,而小学乃权舆 焉[4]。自汉而降,小学旁分,各 有专门。欧阳永叔曰:“《尔雅》 出于汉世,正名物讲说资之,于 是有训诂之学;许慎作《说文》, 于是有偏旁之学;篆隶古文,为 体各异,于是有字书之学;五声 异律,清浊相生,而孙炎始作字 音,于是有音韵之学。”吴敬甫 分三家:一曰体制,二曰训诂, 三曰音韵[5]。胡元瑞则谓小学一 端,门径十数,有博于文者、义 者、音者、迹者、考者、评者, 统类而要删之,不外训诂、音韵、 字书三者学而已之[6]。
三者之学,至我朝始称大备,凡诂释 之难,点画之细,音韵之微,靡不详 稽旁证,求其至当。然其得失异同, 匿庸与嗜奇者,又往往互相主奴,聚 讼纷纭,莫衷一是[7]。则以字形字 声,阅世而不能不变,今欲于屡变之 后以返求夫未变之先,难矣。盖所以 证其未变之形与声者,第据此已变者 耳。藉令沿源讨流,悉其元本所是正 者,一字之疑、一音之讹、一画之误 已耳[8]。殊不知古先造字,点画音 韵,千变万化,其赋以形而命以声者, 原无不变之理,而所以形其形而声其 声,以神其形声之用者,要有一成之 律贯乎其中,历千古而无或少变。盖 形与声之最易变者,就每字言之,而 形声变而犹有不变者,就集字成句言 之也。《易》曰:“艮其辅,言有 序。”[9]《诗》曰:“出言有 章。”[10]曰“有序”,曰“有章”, 即此有形有声之字,施之于用各得其 宜而著为文者也。《传》曰:“物相 杂故曰文。”[11]《释名》谓“会集 众采以成锦绣,会集众字以成词谊, 如文绣然也。”今字形字声之最易变 者,则载籍极博,转使学者无所适从 矣,而会集众字以成文,其道终不变 者,则古无传焉[12]。
儒生们现在不读书就做文章也就罢了, 儒生们现在读书了做文章,将能够学 习以往人没能学习到的也能够用易懂 的办法给学习的人传授知识。这个道 理从哪儿来的呢?《礼记。学记》上 说,每年招收考生,隔一年就要考察 标点分段的能力。那本《疏》中说, 所说的离经,是指分离理清概要,使 句子和段落标记干净。《通雅》中引 用来作为“离经辨句”,说“丽于六 经,使是习之,先辨其句读也。”徐 邈说郑注中的“读”字音“豆”,皇 甫茂正说;“读书却不知道句度,对不 起郑玄”。度,就是读,所说的是句 心,如此说来,那么古代小学就必定 行讲解经书语句关系,断绝句读,就 是明白无疑的了。哪里知道所说的断 绝句读,必定要先知晓集字成句成读 的原因。刘氏《文心雕龙》中说“人 立言,凭借字生句,积累句子成章, 积累章成篇。篇目文采焕发,文章没 有瑕疵,文章明了,句子没有不清楚 的,句子意思清楚,字不会有错。用 一个语法规律可以驾驭千万类语句。 话说回来,刘氏并没有发现振本知以 的道理。
士生今日而不读书为文章则已, 士生今日而读书为文章,将发古 人之所未发而又与学者以易知易 能,其道奚从哉[13]?《学记》 谓“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 视离经辨志。”[14]其《疏》云: “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 绝也。”[15]《通雅》引作“离 经辨句”,谓“丽于六经使时习 之,先辨其句读也。”[16]徐邈 音豆[17]。皇甫茂正云:“读书 未知句度,下视服杜。”[18]度, 即读,所谓句心也。然则古人小 学,必先讲解经理,断绝句读也 明矣。夫知所以断绝句读,必先 知所以集字成句成读之义。刘氏 《文心雕龙》云:“夫人之立言, 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 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 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 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 万毕矣。”顾振本知一之故,刘 氏亦未有发明。
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简介
马建忠(1845.2.9-1900.8.14), 别名乾,学名马斯才,字眉 叔。江苏丹徒(今属镇江)人, 是《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 第二十世孙。 太平军进军江南时,随家徙 居上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因愤外患日深,开始研习西 学。主要著作有《适可斋记 言记行》、有《文通》(通称 《马氏文通》)十卷,以拉丁 文法研究汉文经籍的语言结 构规律,为中国第一部较系 统的语法著作。
上稽经史,旁及诸子百家,下至志书小说, 凡措字遣辞,苟可以述吾心中之意以示今 而传后者,博引相参,要皆有一成不变之 例[22]。愚故罔揣固陋,取《四书》、 《三传》、《史》、《汉》、韩文为历代 文词升降之宗,兼及诸子、《语》、 《策》,为之字栉句比,繁称博引,比例 而同之,触类而长之,穷古今之简篇,字 里行间,涣然冰释,皆有以得其会通,辑 为一书,名曰《文通》[23]。部分为四: 首正名,天下事之可学者各自不同,而其 承用之名,亦各有主义而不能相混[24]。 佛家之“根”“尘”“法”“相”,法律 家之“以”“准”“皆”“各”“及 其”“即若”,与夫军中之令,司官之式, 皆各自为条例[25]。以及屈平之“灵脩”, 庄周之“因是”,鬼谷之“捭阖”,苏张 之“纵横”,所立之解均不可移置他书 [26]。若非预为诠解,标其立义之所在而 为之界说,阅者必洸洋而不知其所谓,故 以正名冠焉[27]。次论实字。凡字有义理 可解者,皆曰实字,即其字所有之义而类 之,或主之,或宾之,或先焉,或后焉, 皆随其义以定其句中之位,而措之乃各得 其当。次论虚字。凡字无义理可解而惟用 以助辞气之不足者曰虚字。刘彦和云: “至于‘夫’、‘惟’、‘盖’、‘故’ 者,发端之首唱;‘之’、‘而’、 ‘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 ‘乎’、‘哉’、‘矣’、‘也’,亦送 末之常科。”[28]虚字所助,盖不外此三
训诂、音韵、字书这三门学问,一直到我 朝开始才算完备,所有诂释的难点,点画 的琐碎,音韵的细密,没有不详细稽查旁 证左引的,以寻求他们的恰当之处。然而 他们之间各种异同,一般人和嗜好猎奇者 又往往互相有各自的观点,议论纷纷,观 念很难协调。则拿字形字声来说,历经时 世也不可能一直不变,现在想求得多次变 化之前的原本样态,难啊。一般要用来证 明未变的形与声,但是因为这个原因已经 变了很多。原本要追本溯流的人,因为一 个字的疑问,一个音的讹变,一个笔画的 失误都会改变本意。殊不知古人造字,点 话音韵,都是千变万化的,以形命声等各 种方法,要有一条不变的规律贯穿其中, 以求历经千年而无变化或是少量变化。大 概形与声最容易变化的就是单独的字了, 然而形声不变的就是在每句话中。《易》 曰:“艮其辅,言有序。”《诗》曰: “出言有章。”曰“有序”,曰“有章”, 也就说,每个字每句话每篇文章,都是要 有条理可言的。《传》曰:“物相杂故曰 文。”《释名》谓“会集众采以成锦绣, 会集众字已成词宜,如文绣然也。”如今 字形字音最容易变化的字记录在书籍中, 但是循环变化的让学者无法欣然接受,但 是能够用这些字来成文让规律始终不变的 文章,古代是没有文字记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