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文通白话文翻译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2通论副词

古代汉语2通论副词

概说1、定义是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情态和否定等。

《马氏文通》中的状字多是指副词。

2、古今比较(1)相同点: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在句中多位于谓语之前充当状语,或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

(2)不同点:古代汉语的副词常可以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谓语,这是古今不一致的。

①夫鹦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庄子•秋水》)3、分类对于副词的分类,各家的意见历来存在分歧。

比较一致的有:范围、时间、程度、否定、表敬五种。

根据语法作用,我们把副词分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语气、否定、谦敬、指代性副词。

二、副词介绍(一)程度副词1.定义:表示性质、状态、动作的程度,修饰形容词和心理动词。

2.分类:古代汉语程度副词可以分为三类:,表示程度之极程度深」程度甚〔程度过甚程度浅程度的变化(1)表示程度之极译为“最”“极”;常用词:“綦(qD ”“至”“极”“最”①其用知甚简,其为事不劳而功名致大,甚易处而綦可乐也。

(《荀子・王霸》)甚不表示最②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冕而前旅,所以蔽明;黄主纩[tbu kuang,黄绵所制的小球。

悬于冠冕之上,垂两耳旁,以示不欲妄听是非。

】充耳,所以塞聪。

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文选答客难》)【察,清高;清白。

徒:同类,同伙。

】③李广军极简易。

(《史记・李将军列传》)④叔孙得臣,最善射者也。

(《谷梁传・文公十一年》)(2)表示程度高译为“很、特别、非常”常见词:丕、孔、甚、殊、大、良、颇、雅、奇、酷、笃、绝。

①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

(《尚书・康诰》)朕:先秦之前有一定地位的人也可以称朕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战国策・赵策四》)③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焉而已矣。

(《孟子》)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

(《史记・淮阴侯列传》)⑤肃宗先闻后有才色,数以讯诸姬傅。

马氏文通

马氏文通
壹 贰 叁 肆 伍
• 《马氏文通》出版至今,已整整一个世纪了。19世纪末叶 ,清政府极端腐败,当时的中国,“其见欺于外人也甚矣 ”(马建忠《拟设翻译书院议》)。帝国主义的坚甲利炮 ,轰开了闭关锁国的中国之门,也震醒了中国人民,尤其 是他们当中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马建忠作为当时进步的 爱国知识分子之一也在探索科学救国的道路,他认为中国 贫穷落后的原因,在于掌握知识的载体——汉语太难,难 的原因是“隐寓”在汉语中的“规矩”(语法规则)没有 被揭示出来。这就使得国人“积四千余载之智慧材力,无 不一一消磨于所以载道所以明理之文”。这样,要想与“ 达道明理之西人相角逐焉,其贤愚优劣有不待言矣”(《 文通· 后序》)。
《文通》出版后的十多年里,因其“文繁而征引旧籍多,今贤所束阁 者,故不独喻之者寡,即寓目者亦已少矣”。(注:《介绍严复为 〈马氏文通要例启蒙〉所作的〈序〉》。)可见《文通》曾一度受到 冷落。语法学界真正对《文通》进行学术研究和评论,盖始于20年代 末至30年代初。而且这些评论,除了指责它以文言文为研究对象外, 主要是批评它机械模仿西方语法。 这类批评,时断时续,绵延达半个多世纪之久。正如邢庆兰师所说: “较《文通》晚出的一些文法书,不管是讲古文法的也好,讲国语文 法的也好,每出一部,几乎都要把《文通》骂一顿。”(《中国文法 研究的进展》)陈望道也说:“二三十年来,‘忆了千千万,恨了千 千万’对于《马氏文通》体系的千万忆恨缠结也就从这一部书的出版 时候开始。”(《〈一提议〉和〈炒冷饭〉读后感》)
马建忠(1844-1900),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人,太 平军进军江南时,随家徙居上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因愤 外患日深,开始研习西学。主要著作有《适可斋记言记行》、 有《文通》(通称《马氏文通》)十卷,以拉丁文法研究汉 文经籍的语言结构规律,为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语法著作。 马建忠还是位杰出的外交家,参加平定朝鲜壬午兵变,韩国 国旗图案即是马建忠的提议。马建忠精通拉丁语、希腊语、 英语、法语等多种西方语言,又对中国古籍和中国传统语文 研究有深厚功底,长期从事中、西语之间的翻译工作从而具 有较为明确的语法观念,更重要的是他把撰写语法著作视为 发展民族文化、振国兴邦的良策之一。

Lecture 3 翻译的标准

Lecture 3 翻译的标准

Lecture 3 翻译的标准翻译标准:目前翻译界普遍接受的,也是作为一般翻译学习者必须努力掌握的标准,简而言之是两条:忠实(Faithfulness) 和流畅(Smoothness)。

外语腔是初学翻译者不知不觉地会在汉语译文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不当倾向。

翻译时所要表达的内容来自外语原文,原文的词语和结构形式随着内容一起进入到我们的大脑,于是原文的语言形式被带入译文,造成了译文的外语腔。

The only concession he made to the climate was to wear a white dinner jacket.【译文】气候变化,他仅稍稍作了一点变通,赴宴时穿了件白色的短礼服。

翻译标准:忠实和流畅好的译文还必须保持原文的风格包括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作者个人的语言风格等。

即:译者不能破坏或改变原文的风格,不能以译者的风格代替原作的风格。

课堂练习:•She couldn't have come at a better time.•She has been a widow only six months.•I believe the speech was needlessly stubborn.•The Englishman feels no less deeply than any other nationality.•From a physical standpoint, there ought to be as many colours as there are different wave lengths.•As a human being, we should demonstrate our intellectual and moral superiority by respecting others for who they are -- instead of rejecting them for who/what they are not.1. 她来得正是时候。

2翻译历史

2翻译历史

徐光启(1562---1633, 字子先),上海人, 明代科学家。1604年 中进士,1632年任礼 部尚书,兼东阁大学 士,后兼文渊阁大学 士。科研范围极广, 尤以农学和天文学最 为突出。
他是明代科技翻译的先驱, 与意大利人利玛窦合译了 《几何原本》、《测量法 义》、《测量异同》和 《勾股义》,最早把欧洲 数学引入中国,主持编译 了《崇祯历书》,写出了 《农政全书》等巨著。
这说明他并没有把信、 达割裂和对立起来,他 主张的“信”是“意义不倍 (背)本文”,“达” 是 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尽 译文语言的能事以求愿 意原义明显,为“达”也 是为“信”,两者是统一 的
但严复对“雅”的解释在今天看来大有不 妥之处。他所谓的“雅”,是指脱离原文 而片面追求译文的古雅。他认为只有译文 本身采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实际上 即所谓的上等文言文——才算登大雅之堂; 其实他在翻译实践中也主张“与其伤雅, 毋宁失真”,因而译文不但艰深难懂,且 又不忠实于原文,类似于改编。
玄奘在翻译理论方面也是有贡 献的。他提出,翻译标准“既 须求真,又须喻俗”,意即忠 实、通顺,直到今天仍有指导 意义。译经事业,至玄奘而登 峰造极,后世再也没有能超越 他的佛经译家。
唐代末期,无人去印求经,佛 经翻译事业逐渐衰微。
从明万历年间到清代“新学” 时期,佛经翻译呈现一片衰败 景象,但却出现了以徐光启, 林纾、严复,马建忠等为代表 的介绍西欧科学、文学、哲学 的翻译家。
十六国时期,在译经大师释道 安的主持下设置了译场,翻译 变成了有组织的活动,翻译事 业有了很大进步。道安本人不 懂梵文,惟恐翻译失真,力主 严格直译,一字一句地将《嬖 婆沙》译了出来。
鸠摩罗什,四世纪末、五世纪初的译经大师, 龟兹人(传说其父为天竺人)。幼年即博闻 强记,游历甚广,精通佛教经典。鸠摩罗什 考证了以前的佛经译音,批评了翻译的文体, 检讨了翻译的方法。他改以前各译家的古直 风格,主张意译,并主张译者署名。他翻译 了《金刚经》、《法华经》、《维摩经》、 《中观论》、《十二门论》等300余卷,时人 说他的译文有“天然西域之语趣”,表达了 原作神情,妙趣横生,为我国翻译文学奠定 了基础。

马氏文通·后序 翻译

马氏文通·后序 翻译

释译《马氏文通·后序》荀子说:人之所以不同于飞禽走兽,是因为他们能形成群体。

所说的“群”,难道仅仅是群体的形式嘛?也是说能交流、沟通他们的思想感情吧。

那么,所用来沟通今人思想感情的是话语;所用来沟通古人思想情感的是文字。

《说文解字》中说:形、声相加叫作“字”。

那么字形中的横竖、曲直、正斜、上下、内外、左右,字音中的抑扬、开塞、合散、出入、高下、清浊,这其中的变化难以理出头绪。

不只分散生活在五大洲的人们,他们的文字的是继承了梵、伽卢、仓颉,然而从左书写、从右书写、从下书写他们的文字,互不相似,所以不能相互交流沟通。

即使一脉相承,世代相传,然则字形由圆成方、从繁至简,字音从舌而齿及唇、递渐变化(遞,同“递”),交流沟通的能力也几近于穷尽了吧。

然而言语所不能精确表达的,最后精确翻译成外族文字而辞意相通。

形声文字或其他的文字,通透训诂就能通晓经书的涵义。

如果所见的不一样,只有那改变了字形、字音的文字,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纵观古今(亘:连接)、横贯世界(塞:充满),无论它的人种或黄色,或白色,或紫色,或黑色都是人,上天都把心(头脑)给予他所以能够思考,思考能表达于外的本领。

有时常探寻讨究使用横行文字的国家或民族语言的源流(画:“货”音),如果把希腊语、拉丁语拿来加以比较的话,会发现它,词分别词类、句子制约词,他们所凭借语音表达思想、能用文字传递信息,都有一定固有的语法规律,而用这语法规律来分析、衡量我们的经史子集等书,其主要的语法规则没有什么不同。

此用共同的语法规则来探讨、说明不同的语言现象,这也是本书所以编成的目的。

或许有的人会说:“您对于西学,思想形态上‘人性的精深微妙’和‘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学说,‘遵循自然法则与修身准则使自身善、使一生善’的学说、以及‘历史的和现在的治道、教化的因袭变革’学说,实际功用上‘富国强民本体与功用’的知识、‘军事政治上纵横皮比的权谋策略’的知识、以及关于‘度量、算数、重量、化学、水、热能、光能、电能等自然科学’的运用。

谈《马氏文通》的接读代字

谈《马氏文通》的接读代字

23 “ ”字 . 者
2对接读代宇三个成 员的具体认识
接读代字 成员有 三 , 分别为 : 、 、 。 其 所 者 21 “ . 其”字 《 文通 > 的系统里有两个 “ 字 。 其” 一是指名代字 “ 其”, 一是接 读代字 “ 其”, 两者不具有 同一性 。 关于接读代字 “ 的语法功能 , 其” 《 文通 > 中说 : 其字领 读 , “ 独踞读首 , 用法有二 , 在主次 , 一 一在偏 次 。” 于指名代字 “ ”马氏指 出 : 其字指名有两用焉 : 其 “ 一为读 之起词而居住次 , 二以附名而居偏次。” 从这两个定义中我们很难 看 出接读代字 “ ” 其 和指名 代字 “ 的语法 区别 , 其” 但这两类 “ ” 其 字 的区分是十分必要 和有意义的。宋绍年先生认 为可 以对马 氏的 系统 做 出调 整 。 论为 : 其 +动 ( 结 “ 含静 ) 之 “ ” 接读 代字 , ” 其 是
识敏锐 地捕捉到 了这类词 , 专立一类 , 名为 “ 命 接读代字 ”, 着实 很 有见地 。直到今天 , 它对于我们深入地认识 汉语尤其是古代汉语的 语 法现象 , 仍有宝贵价值。 白璧 微瑕 , 在对马氏的成就加 以肯 定的同时 , 我们也 应客观地 承认马氏对接读代字 的分析还 是有 不足之处 的 , 我们 必须全面地 加以认识 。
彼, 人之所 引, 非引人也。 ( 庄 子・ 《 天运 》) 马氏分析道 : 人之所 引”, “ 读也 , 所 ” “ ”,“ “ 指 彼 引”, 外动 也 , 所 ” “ 之止词而先焉 。 人 ” , “ 为 引” “ 者 读之起词 , “ ” 而 所 后焉。 故 “ ”居一读之领 , 所 常也。 宋绍年认为 :“ ”不是插在起词 和动字之间的介接性 成分 , 所 而是谓词的前附性成分 , 所”字的管辖 范围其实只有谓词本身, “ 而 不包括前面的名词。我们同意宋绍年 先生的观点 ,但这并不影响

马氏文通试讲

马氏文通试讲

名家评述《马氏文通》
我国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 ——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 只要看《文通》问世二十余年以后出版的一批语法著作,无论就内容 的充实程度伦,还是就发掘的深度论,较之《文通》多有逊色,对比 之下,就可以看出《文通》的价值了 ——朱德熙《汉语语法丛书》 中国真正的语法书,要算《马氏文通》为第一部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 《马氏文通》出版已经有八十多年了,可2还是值得读一读。它是我国 第一部讲语法的书,研究中国语法学史的人当然非读不可。……我推荐 它是因为我们还可以从它学到些东西。 ——吕叔湘《重印<马氏文通>序》 ……
结论:《马氏文通》是第一部以现代语法角 度对汉语语法体系进行构拟,并对古代汉语 语法剖析的语法著作。
《马氏文通》 小谈
马建忠
(1845年2月9日-1900年8月14 日),别名干,学名马斯才,字眉叔, 江苏丹徒(今镇江)人,中国清末洋 务派重要官员、维新思想家、外交家、 语言学家。其所著《文通》是第一部 中国人编写的全面系统的汉语语法著 作。 马建忠从小学晓中国传统经史,五岁 就谂考科举。后就读于中西并重的天 主教学校,受鸦片战争影响,立志洋 务,学习外文,终成一位“善古文辞, 尤精欧文,英、法现行文字以至希腊、 拉丁古文,无不兼通”的学贯中西的 新式人才。 而后跟随李鸿章,出国深造,回国后, 转办洋务,并发表文论,1898年著 《文通》1900年,因赶译长篇急电而 猝然去世,终年55岁。
传统小学的影响。
传统语料的影响。 传统语法的影响。 外国语法体系的引进。 外国语法术语的翻译。 创新型地结合本土特点。
外国文法方面:
对后世语法建设的贡献
古汉方面: 1. 第一次从语法角度对古代汉语语料进行分类。 2. 其论证形式为后世所借鉴。 3. 较为科学地解释了古代汉语语法现象。 现汉方面: 1. 第一次尝试建立语法体系。 2. 语法、语用、语义三角度雏形初现。 3. 后世研究建立于对其改进与批判。

再谈马建忠和《马氏文通》

再谈马建忠和《马氏文通》

再谈马建忠和《马氏文通》郭锡良十年前写过一篇短文——《马建忠和〈马氏文通〉》,今年是《马氏文通》出版一百周年,再来做这个题目,我只能是老生常谈,但是也可能并非毫无意义。

一马建忠是什么样的人?十年来我们对马建忠知道得越来越多,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马建忠是一个为了中国的繁荣富强、站在时代前列、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人物。

他虽然生活在洋务派的圈子里,思想却达到了维新派的高度,是同时代最激进的社会改革家之一。

他办过外交,虽然失利,却不愧为一个机敏的外交家。

他搞过航运、纺织,是颇有才干的企业家。

他写过经济方面的论文,提出过不少富国利民的经济建设的主张,是颇具远见的经济学家。

梁启超在《适可斋记言记行·序》中称赞马建忠:“每发一论,动为数十年以前谈洋务者所不能言;每建一议,皆为数十年以后治中国者所不能易。

嗟夫!使向者而用其言,宁有今日,使今日而用其言,宁有将来。

”这并非谀词,而是出自深有了解的朋友之口的惋惜。

但是,作为社会活动家的马建忠是失败的。

作为学者的马建忠,他至少懂得希腊、拉丁、英文、法文、俄文等五种语言文字,有一定的西方语言学理论修养,在仕途失意的情况下,退居家园,本着开发民智、教育救国的理想,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马氏文通》,开创了中国现代的语法学。

百年后的今天还被人们当作汉语语法学的创始人来纪念,这大概是他自己没有料到的。

二怎样评价《马氏文通》?《马氏文通》出版后,风行一时,早期评价颇高,渐有质疑、刊误。

二十年代对它就有了模仿外国文法的批评;三十年代在文法革新的大潮中,对《马氏文通》“机械模仿”的批评声浪更高。

这是可以理解的,是学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因为引进一门学科,开始模仿的成分多一些是难免的;研究深入以后,人们对此不满,要求更注重汉语自己的语法特点,批评过头一些,只是矫枉过正罢了。

但是,八十年代又冒出一种彻底否定《马氏文通》、甚至彻底否定自《马氏文通》以来的整个汉语语法研究的噪音,这是难以令人首肯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氏文通白话文翻译马建中序古代先人们把发现事物当作自己的事业,于是废弃结绳而创造了书契,然后文字就出现了。

根据象形之法造出来的就叫文,形和声相搭配在一起的叫做字,形和声随着时代变化相沿习用,讹传谬误的地方可以说数不尽,上古时期文字不算太多,汉朝接着秦朝大兴文字之学,出现了郑玄,许慎等文字学家。

他们进行探究的时候一定要考究最初的书籍,于是小学兴起了。

从汉代开始衰退,小学各部分工,各司其职。

欧阳永叔说:“《尔雅》产生于汉代,给名物正名,用了大量的文字去说明,于是有了训诂之学。

”许慎作说文,于是产生了偏旁之学,篆书和隶书的古文字,形体各不一样,于是产生了字书之学。

五声异律、清浊相生,孙炎开始研究字音,于是有了音韵学。

吴敬甫把文字研究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体制,二是训诂,三十音韵。

胡元瑞则说文字学的支端,有十数种观点,有多如形文的,意思的,音韵的,迹象的,考究的,评论的,都要统统删除掉,文字学不外乎训诂,音韵,字书这三种学说而已。

这三种学说在清朝已经完备。

凡是训诂解释的难处,点画的细腻,音韵的细微处,没有不详细地参考旁证书籍的,探究出最合适的答案,但是各家的得失不同。

平凡的人和充满好奇心的人,通常又相互议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于是字形字声在传世的过程中不可能不发生变化,,如今想要用多次变化过后的字形字声区推测原始的字形字声,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所以根据已经变化的字形字声来证明那些原始的字的形声,应该追根溯源熟悉最开始的书籍。

被证明的是一个字的疑问,一个音的讹传,一笔一画的错误。

却不知道祖先在造字的时候,笔画音韵都是千变万化的,给他们字形和读音,原本就没有不变的道理,所以一个字有一个字的写法,一个字有一个字的读音。

形声都要一致,经历千百年,其变化也不能太大。

所以形和声最容易发生变化,是针对每一个字而言的。

而形声变化了,但是也有不变的部分就是针对由字组合成句子来说的。

《易经》说“艮其辅,言有序”。

《诗经》说“出言有章”。

说的有序有章就是说有形有声的字。

使用的时候,都非常合适,这样子就能连成文章。

《左传》说:“物相杂谓之文”。

《释名》说:“汇集众彩以成锦肃,汇集众字以成词宜”。

像锦縤一样。

如今字形字声最容易发生变化,载文的书籍非常多,让学习者没有适从之感。

汇集众字写成文章,所传载的道理没有发生变化了,古今还没有。

然后又以易懂的只是教授学习的人,那些只是都到哪里去了?《礼记·学记》说:“每年招收学生,隔一年要考察检验成绩,第一次就要考察标点分段的能力。

”《礼记》的注疏说:“离经就是使段落句子通顺。

”《通雅》说:“离经辩句,就是让六经通达。

”使学习者先要分辨句读。

徐邈读作豆,皇甫茂正说:“读书不知道句度,下视服社。

度即读”。

这就是所谓的句心。

但是古人在学习小学的时候必须讲解经理,断绝句读。

要断绝句读一定要知道字汇集在一起成句成读的意思。

《文心雕龙》:“人们说话,由字产生了句子,由句子产生了文章,由文章产生了篇章。

篇之彪炳,章无瑕疵,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

”只是运用语法规律来解决问题,刘氏并没有提出来感慨小时候上学,开始学习《四书》,每天都听老师伊吾传教。

长大后,成了老师,可以根据书上的只是推导文理,对于一个一个字的类别,字和字相配成句字的意义,同一个字可以放在句首,也可以放在句尾。

也可以说是句读先后参差不齐的原因。

学校的老师本来是不太明白的,与那些熟读经书的人共同探讨其所以然。

古文中的词语,只能说到这里了,这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哎,如果只是探求表面的东西,而不去深究深层的问题,后代人学习的时候,将如何探求语法学问呢?由上到经史,诸子百家,下到志书小说,凡措字遣词都可以说明心中的想法,以至于流传到今天,广博的引用,相互参考,总体来说,都有一成不变的真理,我以前不考虑自己的陈腐浅陋,取四书、三传、史、书、韩文作为历代文辞变化的宗领,也参考诸子、语策将其按字按句排列归类。

广博地引用,依照例子而总结出同类句子的规律,掌握同一类现象而扩展之。

穷尽考察古代的文献,字里行间也了解得很透彻,都以为了解了,把自己的见解汇集成了一本书,名字叫《文通》。

该书分为四个部分,天下可以学习的事情,各自不相同,而用各自的名字,也有各自的主要意思,不能够互相混淆。

佛家之“根”、“尘”、“法”、“相”,法律家之:“以”、“准”、“皆”、“各”、“及”、“其”、“即”、“若”,与夫军中之令,司官之式,皆各自为条例。

以及屈平之“灵”,庄周之“因是”,鬼谷之“捭阖”,苏张之“纵横”。

所例出来的解释,不能够移到别的书上,如果不进行全面的解释,标明其意义所在,而为此进行界说,读者一定会感到茫然而没有边际。

故我们说是正名,然后才讨论实字。

凡是可以解说字义和字理的,我们都叫做实字。

也就是这个字可以做主语,可以做宾语,可以放在前面,也可以放在后面,都伴随着虚字。

刘彦和云:“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諨句之旧体;‘乎’、‘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

”虚字所助,盖不外此三端,而以类别之者因是已。

字类既判,而联字分疆庶有定准,故以论句读终焉。

虽然规矩方圆的事儿可以授受,但是心营意造是不能教授的。

可以教授的东西,往深了探讨就不能教授了,所以刘氏所谓的文心,苏辙所论的文气,要一触而就。

从古至今,都认为文学有不可授受的人,那些认为可以授受的人没有共识。

经过十余年的探讨,变成了这本书,我将探求自有文字以来,至今没有人研究的奥秘,梳理那些杂乱的树藤,给后人做一个先导,提出的观点可能还会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希望以后有志同道合的人细心领悟,随时补正,让这本书更加完美,让我十几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例言这本书主要是谈论句读的,句读是字和字组合而成的,句读中一定有字的位置,字和字相配,一定要有一定的类比。

有了类别然后我们才能讨论句读。

字类和句读,古代的书籍没有谈论的。

所以,字类和字在句子中的先后顺序也没有人谈论。

《论语》说:“名不正则言不顺”。

这是本书要谈论的,本书主要讨论三个方面,首先是正名,其次是字类,最后是句读。

古代经典历经千百年流传到今天,字句十分的混乱,一开始没有固定的规则去指引。

于是同样的一个子,同样的一句话,一本书上可以出现,在别的书上也可以看见。

这样就适合博引旁证,互相对比,顺着本来的意义,去探讨他们相同和不同的原因。

后来写成了一本书,字义字类非常分明,但是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希望后来的读者,纠正那些不好的地方,让这本书更加完备。

这本书在西方叫做葛郎玛(grammar),这个词来自于希腊,意思是字的规格,又好像是文章的规则,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国家的葛郎玛,大概的意思都差不多,不同的只不过是在音韵和字形方面。

小时候进入私塾上学,先学习切音,然后在学习葛郎玛,凡是懂得了字的分类,和如何搭配成句,没有不什么句子或者文章不通顺的。

后来进一步学习格致数度,顺便涉猎了一些国家的历史,还有一些闲暇的功夫。

没有等到弱冠之年,已经有一些成就了。

这本书就是效仿葛郎玛而作的,先后次序,都有一定的规定。

这本书,粗陋的阅读,一定没有什么领悟,如果能够自始自终认真学习,慢慢地逐条详加体味。

不仅仅学习中国的古文词,能够思前顾后,全面掌握,而且自己学习西方的古今一切文字,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写文章的规则无非就是虚字和实字的组合。

实字是句子的股价,虚字给句子润色。

在经传中实字容易解释,虚字不容易解释。

颜氏的家训有音辞篇,古代文籍的训释很少有提到这个方面的。

只有《尔雅》、《说文解字》两本书解释经书里的词气,讲解得最贴近。

然而有时候结构有问题,把虚字和实字放在句读之间,凡是操笔写文章的人都知道其本来的意义,而且懂得有这样意义的原因。

虽然研究经典的那些人通达儒学,但是仍然有许多不知道的地方。

尝试探讨《孟子》:“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

”中的“其”,都是指的对象,为什么不能相互替换呢?《论语》中的“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悔乎”。

两句的句法基本相似,为什么用“之”、“焉”两个字,为什么不能够相互替换呢?像这类问题,凡是攻习小学的人都知道要这样用,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用。

这本书就对这个问题进行解答。

分辨其中的微小区别。

一定回让学习的人知道为什么,然后再写文章的时候应用。

让每个字词都在句中有合适的位置。

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解释,一定会穷年累月,多读多写,把听和说联合在一起,才能决定什么该舍,什么该取。

不要怕困难,一定回成功。

这本书是古往今来特有的书。

凡是首创的书,不能够只凭空口说谈,一定要有足够的证据,然后能够被大家信服。

作文的道理,古人远远胜过今天的人,这和时代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古文的发展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春秋》的文章,创作的时候讲究神韵,《论语》中却不明显。

《系辞》之神化,《左传》之神隽,《檀弓》之神疏,《庄周》之神逸。

周秦以后,文章主要靠精气,《国语》之气朴,《国策》之气劲,《史记》之气郁,《汉书》之气凝,而《孟子》则独得浩然之气。

下此则韩愈氏之文,较诸以上运神运气者,愈为仅知文理而已。

今天所取文章的凭证,就到韩愈氏那个时代了,先于韩文,而不是以上说到的作品,比如说公羊、谷梁、荀子、管子也会有所取。

只有排偶声律之类的,郐以下的地方。

凡是所引的数目都是修订好的书本,用来证明观点。

书中的正文,只说意义和例示。

不引用书上的句子,主要的意思都很明了,正文中每句话,有需要引用书上的例句为话的,就从《十三经注疏》里面找取,都低一格写出来,表示和正文不一样引用《论语》、《孟子》、《中庸》、《谷梁》、《大学》、《公羊》,只举这里面的一个字,放在引用书目的前面。

《国语》、《国策》只例举语策,以所引语策的国家冠名,《公羊传》、《谷梁传》之后,写上某公某年,引用《左氏传》只是标明公的名字和年份。

《庄子》只称篇名;《史记》只称某某本纪,某某世家、列传,八书亦如之;前汉只称某帝、某传、某志;若引他史必称史名,如后汉、三国、晋书之类;韩文单举篇名,且删其可省者。

诸所引书,实文章不祧之祖,故可取证为法。

其工如法者,则非其祖之所出,非文也。

古今文词经史百家,姚姬传氏之所类篡,会文正之所杂钞,旁至诗赋词曲,下至八股时文,盖无有能外其法者。

凡引书句,易与上下文牵合误读。

今于所引书句,俱用小字(居中)印;于所引书名篇名之旁以线志之,以示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