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电刺激
功能性电刺激课件

是目前国内外康复医学科电疗手段中最为常 见的一种。
发展史
功能性电刺激是Liberson等在1961年发明的。 Liberson用脚踏开关控制电流刺激腓神经支 配的肌肉,产生踝关节背屈,以帮助患者行 走。当时称为功能性电疗法。
1962年正式定名为FES。
功能性电刺激(FES)是SCI康复中发展最迅 速的高科技技术。
FES的定义及发展史 FES的物理特性及治疗作用 FES的临床应用 FES相关治疗设备的选择 总结
主要内容
FES的定义及发展史 FES的物理特性及治疗作用 FES的临床应用 FES相关治疗设备的选择 总结
定义
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 属于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ES)的范畴; 是利用一定强度的低频脉冲电流,通过预先 设定的程序来刺激一组或多组肌肉,诱发肌 肉运动或模拟正常的自主运动,以达到改善 或恢复被刺激肌肉或肌群功能的lectrical Stimulation,FES
概述
机体的各种运动和感觉功能,从最简化的意 义上说,无非是神经冲动使相应的肌肉或神 经细胞兴奋的结果。因此,如果肌肉或神经 细胞功能正常,只是由于缺乏使之兴奋的神 经冲动而导致运动或感觉丧失的,应该可以 人工地给以电刺激而使之恢复。这就是功能 性电刺激(Funetional Eleetrieal Stimula-tion,FES)。
美国卫生部曾经评价:FES可以“改善SCI疾 病预防,促进健康,提高功能独立能力”; 美国疾病防治中心建议:“将FES作为SCI预 防和缓解继发性残疾的技术”;
(功能性)电刺激

《低频电疗法》见:南登崑主编.实用物理治疗手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16-363医学上把频率1000Hz以下的脉冲电流称作低频电流,或低频脉冲电流。
应用低频脉冲电流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低频电疗法。
低频电流的特点是:①均为低频小电流,电解作用较直流电弱,有些电流无明显的电解作用;②对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都有强的刺激作用;③无明显热作用。
低频脉冲电流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但最早用“电”来治病要追溯到公元前420年的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和公元前46年的古罗马医生Scribonius Largus,他们分别将一种放电的鱼(torpedo fish)给病人食用或放在病人患处来治疗头痛和痛风。
1700年Dureney开始了用电流刺激蛙肌肉的生理实验。
1831年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发明了感应电装置后,低频脉冲电流常用于治疗头痛、瘫痪、肾结石、坐骨神经痛,甚至心绞痛。
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初是“电疗的黄金时代”,电生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多种低中频电疗法得到发明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首先是被称为“电疗之父”的D.B.Duchenne 出版了基于电疗的电生理学著作,第一次描述肌肉运动点。
然后,1909年法国人Louis Lapicque最早使用“基强度(rheobase)”和“时值(chronaxie)”二词(直到今天仍在沿用)。
1916年Adrian首次描述了正常肌肉和病肌的强度—时间曲线。
1950年间动电疗法问世。
但在随后的本世纪中期,由于生物化学、药理学的进展,电疗一度被临床医生冷落。
直到1965年Melzack和Wall提出闸门控制学说和70年代对阿片肽(内原性吗啡样物质)的研究,电疗才又重新受到重视。
60年代,高压脉冲电流和电子生物反馈技术开始应用。
1968年我国晶体管低频脉冲电针机研制成功,使电针迅速在全国推广普及,并用于针刺麻醉上。
同年,Shealy等根据闸门控制学说推出脊髓电刺激疗法,以后相继开展了中枢性电刺激(大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丘脑、尾核、脑垂体埋入电极刺激法)的研究。
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9-11-18T15:44:57.013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9年7期作者:饶利斌[导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急性脑血管病脑卒中的发病率大大增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急性脑血管病脑卒中的发病率大大增加。
近年来,但脑卒中的死亡率已呈逐年下降趋[1]。
脑卒中( apoplexy) 又称脑血管意外(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CV A) ,曾称“中风”,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2]。
据美国心血管疾病协会(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 资料统计每 40 s 就会出现一位新的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初期,大约有 69%~ 80% 的患者有上肢和手功能障碍,发病3 个月后,约有37% 的患者手部抓握、伸展动作控制不精确,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影响深远[3]。
功能性电刺激(FES)是一种广泛的用于康复的技术,利用电流激活神经支配四肢受脊髓损伤引起的麻痹影响,头部受伤,中风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患者通过FES训练可以在日常功能性活动中得到运动、本体感觉及认知的综合输入,使患者的自主性活动和使用患手进行功能性活动的能力得到提高[4]。
近年来,康复医学领域的前辈对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做了很多有益的研究,本文将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上肢主要承担复杂、精细、灵巧的动作,尤其是手的功能相当精细和复杂,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远较下肢的恢复缓慢和困难,通常还会伴有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等并发症,这使上肢所需的康复评估和治疗更为复杂。
此外,卒中后痉挛经常引起上肢的灵活度减低、关节挛缩、异常姿势、功能活动减低等,也是影响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的主要障碍[5]。
有研究显示脑卒中3个月后,仅有 20%的后遗症患者的上肢能保留正常功能[6] ,因而争取早期对患肢的手功能进行恢复治疗是降低脑卒中病残率的重要环节。
功能性电刺激

功能性点刺激(FES)功能性电刺激疗法是使用低频电流刺激失去神经控制的肌肉,使期收缩,以替代或矫正器官及肢体以丧失的功能。
该方法是Liberson等在1961年发明的。
他们用脚踏开关控制电流刺激腓神经支配的肌肉,产生踝关节背屈,以帮助患者行走。
当时称为功能性电疗法,1962年才正式定名为FES。
目前FES的研究应用已涉及临床各个领域。
如心脏起搏器用于心律失常和窦房结功能低下(病窦综合征);膈肌起搏器(膈神经刺激器)用于救治呼吸中枢麻痹、调整呼吸;通过植入电极控制膀胱功能;调整胃肠功能等。
一、物理特性由于FES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所用的仪器和电流参数差异很大。
在此仅介绍神经肌肉的FES电流的性能:波型:双相指数波、方波;波宽:0.3~0.6ms;频率:20~100Hz;脉冲群宽度:0.8~1.8s;调幅:用梯形波,上升时间0.5~1.5s,下降时间0~1.0s可调。
二、FES的作用(一)代替或矫正肢体和器官已丧失的功能,如偏瘫患者的足下垂、脊柱侧弯。
(二)功能重建。
FES在刺激神经肌肉的同时,也刺激传入神经,加上不断重复的运动模式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在皮层形成兴奋痕迹,逐渐恢复原有的运动功能。
三、临床应用(一)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包括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脊髓损伤、脑性瘫痪、发性硬化等。
FES治疗的目的是帮助病人完成某些功能活动,如步行、抓握,协调运动活动,加速随意控制的恢复。
1. 辅助站立和步行:最早应用单侧单通道刺激,用以纠正足下垂。
其原理是:在患侧摆动相开始时,足跟离地,放在鞋后跟里的开关接通,电流刺激腓神经或胫骨前肌,使踝背屈。
进入站立相后,开关断开,电刺激停止。
对截瘫患者,可用4通道刺激。
在双站立相(即双足同时站立时),刺激双侧股四头肌;在单侧站立相,一个通道刺激同侧股四头肌,同时对侧处于摆动相,一个通道刺激胫骨前肌。
后来有人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了两个通道,分别刺激双侧臀中肌或臀大肌,控制骨盆活动。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第3章 低频电疗法(功能性电刺激疗法)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
三、治疗技术 (一)设备 (二)操作方法 刺激下肢运动 将刺激器系在腰骶部,刺激电
极置于腓神经处,触发开关设在鞋底足跟部。 患者足跟离地时,开关接通,刺激器发出低频 脉冲电流,通过电极刺激腓神经,使足背伸。 患者足跟再次着地,开关断开,刺激停止,如 此重复上述动作。
精品课件
第三章 低频电疗法
精品课件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内容
概述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 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 感应电疗法 间动电疗法 超刺激电疗法 电睡眠疗法 直角脉冲脊髓通电疗法 高压低频电疗法
精品课件
第三节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 (二)禁忌证
带有心脏起搏器者禁用在其他部位的神经 功能性电刺激。意识不清、肢体骨关节挛缩畸 形、下运动神经元受损、局部对功能性电刺激 无反应者。
精品课件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
(三)注意事项 此疗法必须与其他疗法,如运动训练、心
理治疗相结合,才能取得很好地效果。操作者 应准确掌握刺激点的解剖、生理等,也是治疗 成功的重要因素。
精品课件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
二、治疗原理及治疗作用 FES生理学作用原理是利用神经细胞的电
兴奋性,通过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使肌肉收缩, 因此,它要求所刺激的肌肉必须有完整的神经 支配。低频电流作用于神经细胞膜,能在神经 元上产生动作电位,而能诱发动作电位产生的 最小电流被称为阈电位。由电刺激所产生的动 作电位与自然生理状态所产生的动作电位是一 样的,具有“全或无”的特征。
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性电刺激疗法
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ES) 是使用低频电流刺激失去 神经控制的肌肉,使其收缩,以替代或矫正器 官及肢体已丧失的功能。也可归属神经肌肉电 刺激的范畴。
功能性电刺激

制和正常运动模式的重建 (3)刺激平滑肌:提高张力
治疗作用
经皮神经电刺激:镇痛和感觉障碍
功能性电刺激
①代替或矫正肢体或器官已丧失的功能, 如:偏瘫患者的足下垂。上肢伸腕伸指不 能,脊柱侧弯等。 ②功能重建:FES在刺激肌肉的同时,也 刺激了传入神经,加上不断重复的运动模 式信息,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在皮层形成 兴奋痕迹,逐渐恢复原有的运动功能。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以低频脉冲电流刺激 已丧失功能的器官或肢体,以所产生的效 应来代替或纠正器官或肢体功能的康复方 法。
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它是通过皮肤将特 定的低频脉冲电流输入人体刺激神经以镇 痛治疗疾病的方法。
治疗作用
神经肌肉电刺激
(1)刺激失神经支配肌肉:提高肌力 (2)刺激中枢性瘫痪的肌肉:提高运动控
刺激参数 波升时间
波升时间:电流达到波峰的时间 — 越短,快速上升,引起神经
细胞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出 现兴奋,锻炼肌肉
— 越长,神经细胞产生适应,
有利于肌肉再训练
功能性电刺激的特有参数
通断比:通电/断电 通电:刺激肌肉,断电:肌肉
放松
通电比长(1:1)刺激时间长
,休息时间短,肌肉容易疲劳
通断比短(1:2~5)肌肉不
容易疲劳
功能性电刺激临床应用
(一)用于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包括脑外伤,脑血管意外,脊髓损 伤,脑瘫,多发硬化等。FES的治疗 目的是帮助病人完成某些功能活动, 如步行,抓握,协调运动活动,加速 随意控制的恢复。
临床应用 1.辅助站立和步行:用于纠正足下垂。
2,控制上肢运动
(二)呼吸功能障碍
为膈肌起搏,一对电极植入双侧 膈神经上,与胸壁上信号接收器 相连,发出无线电脉冲信号,刺 激膈神经,用于高位脊髓损伤所 致呼吸麻痹患者。
理疗----功能性电刺激疗法

物理因子治疗是应用电、光、声、磁和热动力学等物理学因素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治疗患者的方法。
主要包括利用光、电、声物理特性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而采用的治疗手段,其中有音频、超声、激光、红外线、短波、微波、超短波、固频干扰、电磁、旋磁、仿生物电等许多种类;另外还有采用各种冷或热的物理特性进行治疗的方法,如水疗、蜡疗等就是利用了热动力学因素。
一、作用与应用功能性电刺激疗法(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是使用高频、低频、中频等瞬间出现的医用电流来刺激失去神经控制的横纹肌或平滑肌,引起肌肉收缩,以获得有益的功能性运动。
使肌肉产生被动的、节律性收缩。
1.引起肌肉组织的生物化学改变通过电刺激可以保留肌肉中糖原含量,节省肌中蛋白质消耗,减轻肌肉的消瘦。
规律性收缩和舒张可以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改善代谢和营养,延缓萎缩,并且防止肌肉大量失水和发生电解质、酶系统和收缩物质破坏,保留肌肉中的结缔组织正常功能。
抑制肌肉纤维化,防止肌肉组织变短和硬化。
多数脑性瘫痪等运动障碍患者由于受肌张力的影响,主动运动功能减弱或消失,严重影响了肌肉营养状况,引起肌肉血液循环不良。
可通过功能性电刺激疗法调节肌肉组织的生物化学改变,辅助康复治疗。
2.缓解痉挛痉挛是指骨骼肌、平滑肌等局部紧张,长时间收缩,是一种因牵张反射使肌肉兴奋性增高所致的以速度依赖性肌肉张力增高为特征的运动障碍,且伴有腱反射的亢进。
痉挛的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受刺激、肌肉本身受束缚、损伤引起。
FES是着重解决患儿痉挛以及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
例如,对于因上肢肌肉痉挛而影响上肢运动的患儿,可用控制指腕背伸的痉挛仪,通过对桡神经或肌肉的刺激,从而达到恢复手指运动功能的目的。
FES应用于脑瘫患儿治疗,主要是缓解脑瘫患儿的肢体和躯干肌肉的痉挛,进而改善运动异常及姿势异常。
电刺激治疗应用在康复治疗中,可以被运用于再训练。
FES的疗效在某些方面优于其他神经病学治疗方法,该法可以启动反射机制,活化运动神经元活性和促进动作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治疗方法。
功能性电刺激

小于40微秒时,则需要非常高的电流量才能够 引起动作神经之冲动,而波宽较长时,则仅需 较小的电流强度,就可引起神经电位之变化。 300 微秒波宽比 50 微秒或 1000 微秒造成较好舒 服度,因此大部份NMES电刺激器采用此固定 波宽。 引起肌肉收缩之理想波宽为200至400微秒,因 此临床上以200至400微秒最多见。
波频(Pulse Rate)
波频之单位为每秒之脉波数 (pulse per second, 简称pps)。 波频与肌肉收缩的品质与肌肉疲乏的快慢有关 系,要引起持续而稳定之肌肉收缩产生动作, 则必须大於30 pps。 理论上波频愈高,则阻抗愈低、愈能产生较大 肌肉收缩力量,但神经肌肉交接处之神经传导 物质愈快用完,因此容易造成疲乏。 在寻找运动点时,通常使用1~5 pps,一般训 练时皆使用 30 ~ 50pps ,但另需考量肌肉大小 与病况。
学习目的
了解FES的原理及参数 了解FES在各肌肉的电极刺激点 了解FES的临床使用方法
内容
应用原理 肢体肌肉的刺激 临床应用
应用原理
利用电刺激动作神经引起肌肉收缩, 以达到增加肢体的功能性活动
电极片系统 电刺激参数 安全准则
电极片系统
表面电极片 (surface electrode) :使用方便、非侵 入性。对肌肉刺激的选择性不很好,无法单独选 择刺激位於深部的肌肉;主机与电极片间需连接 许多管线,因此造成行动不便;会对皮肤造成电 化学之反应;会刺激到感觉神经,引起不必要之 不良反应;对於每天施用神经肌肉电刺激之病人, 得花费时间贴电极、拿下电极及收拾仪器。 电极片黏於紧身衣上直接套上,减少每天要寻找 置放电极片位置之麻烦。 透皮的电极片 (percutaneous electrodes) 或是植入 式电极片(inplanted electrode)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时间与治疗频率
治疗时间依病患种类、症状严重度与治 疗目的而不同,通常一次15分至数小时, 由一ຫໍສະໝຸດ 期2次至每天数次 。安全准则
绝对禁忌症:装配有心脏起搏器、出血或有血 栓性栓塞危险性病患,病情尚未稳定之病患 相对禁忌症:一般心脏病患、感觉缺失病患、 癫癇病患或怀孕妇女也要小心使用。
电极片种类:
导电性金属片 碳矽橡胶电极片 目前以合成性胶片加导电胶片较普通且便利, 但仍依临床适用与皮肤敏感性而定。 由於FES大部份会引起肌肉之收缩而产生动 作,因此电极片以具柔软度会紧贴皮肤较 佳。
电刺激参数
极性 电极波波型 电流强度 波长 波频 刺激周期 坡升时间和坡降时间 治疗时间与治疗频率
改善肩关节脱位
对于中风病人,避免或是矫正 其中风后之肩关节脱位,
电流强度逐渐增至 MTC ,将关节 维持在功能性的正确位置, 波频为35pps, 刺激时间15秒,渐渐增加为25秒, 休息时间由 30 秒渐渐减至为 2 秒 钟, 治疗时间由开始 10—15分钟,逐 渐增至可连续数小时。
儿童疾患使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的注意事项
主动电极可以放在髂后上嵴 之稍下方,分散电极可放在 臀部下沿臀大肌的肌肉上.
肩关节处肌肉
用於加强肌力或诱发动作, 对於有中枢神经损伤或脊 髓损伤之病患,加强其肩 部外展、屈曲之动作,同 时对於冰冻肩或肩手症候 群之病患,也可用电刺激 降低其疼痛。
肘伸直肌
增强神经科病患其肘伸直之 动作控制,或降低肘屈曲肌 之挛缩或痉挛。
电流强度
一般最高是100mA,一般人於10-20mA之电流 强度即有反应,治疗时依刺激感觉神经或动作 神经之目的而调整电流强度,但应在受刺激者 可忍受范围内。
波长(PULSE DURATION)
波宽在是否可引起有效的肌肉收缩及病 人的舒服度之影响占著非常重要之角色。 临床上以200~400 μsec最多见。
功能性电刺激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 )
学习目的
了解FES的原理及参数 熟悉FES在各肌肉的电极刺激点 掌握FES的临床使用方法
一、应用原理
利用电刺激动作神经引起肌肉收缩,以 达到增加肢体的功能性活动
电极片系统
表面电极片(surface electrode) 透皮的电极片 (percutaneous electrodes) 或是植入式电极片 (inplanted electrode) 。
改善不明原因的脊柱侧弯
特发性脊柱侧弯:Cobb角>20度、 <40度。
刺激强度:一般逐渐增至MTC 波频:25~35pps 刺激时间6秒,休息时间4~25秒 渐升时间1.5秒,渐降时间0~1秒 刺激时间一般由睡觉时间开始,每次 8 ~ 10 小时,慢慢增加到整天都可以 使用电刺激。
波频(PULSE RATE)
波频之单位为每秒之脉波数(pulse per second,简称 pps)。 波频与肌肉收缩的品质与肌肉疲乏的快慢有关 理论上波频愈高,则阻抗愈低、愈能产生较大肌肉 收缩力量,但神经肌肉交接处之神经传导物质愈快 用完,容易造成疲乏。 在寻找运动点时,通常使用1~5pps,一般训练时皆 使用30~50pps。
诱发腕伸直肌,主动电极位在 肱骨外髁的下侧方 增强手指伸直肌,则主动电极 要稍往远端,约在手前臂的中 央
腕/指屈曲肌
通常用来增加肌肉力量或是增加腕指关节屈曲 活动度。
若欲刺激腕屈曲肌,主动电极放在比较近端的 前侧手臂,分散电极则放在手臂前侧远端处, 在屈曲肌腱上; 若要刺激手指屈曲肌,则需要更小的主动电极 片,在前臂比较靠近肘关节内侧,分散电极片 放在接近腕关节处。
1.极性
在双极刺激状况下,若使用不对称双相波,则 负极当主动电极可引起较大肌肉收缩。 负极有较高浓度带负电离子,可造成去极化引 发动作电位或神经冲动
电极波波型
单相波 双相波 单脉波 脉波丛
大肌肉-对称性双相方波 小肌肉-不对称性双相方 波 单脉波-上肢小肌肉 脉波丛(苏联波)-大肌 肉
主动电极放在股外侧肌的肌腹上, 将分散电极放在髌骨上方。 同时刺激到四条肌肉可使用双组 电极之方式。
髋外展肌
常用在其髋外展肌较晚恢 复的不完全的脊髓损伤病 患;或是中枢神经病患, 有明显的剪刀脚姿势。
主动电极通常放在骨盆嵴之稍 下方;分散电极则放在股骨大 转子上方。
髋伸直肌
用来增强髋伸直肌,协助 维持良好直立的髋伸直姿 势
其电极摆放在靠近拇指之外侧,在拇指对掌 肌之外侧,分散式电极则放在前臂背侧远端 1/3处,腕及指伸直肌肌腱上。
三、临床应用
行走时功能性支架的应用 改善不明原因的脊柱侧弯 改善肩关节脱位 儿童疾患使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的注意事项
行走时功能性支架的应用
矫正垂足步态:主要刺激患侧之踝关节背屈肌 及膝关节伸直肌,于摆动期时刺激踝背屈肌, 站立期时刺激膝伸直肌。其触动开关可在脚跟 或助行器之扶手上。
电极片应避免放置於颈部前方,电刺激不要横跨 或穿越胸廓,伤口或伤疤处与脂肪组织堆积处不 要放电极片,电极片也不宜太接近伤口缝合处。 对於刚完成骨科手术病患,在使用NMES配合运动 治疗时,需与开刀医师讨论肌肉活动之安全限度。 对脊髓损伤病患要注意使用电剌激中或後有无反 射失常症状。
为避免电极片施用对病患产生电学、 化学或机械性伤害。 对於有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要使用功 能性电刺激引起中度以上肌肉收缩可 能有困难。
主动电极较小,放在後三角肌下 沿,而其分散电极放在鹰嘴突上 方。
肘关节屈曲肌
肘关节屈曲肌常与肘关节 伸直肌一同进行交互性的 电刺激,引起肘关节之动 作。
主动电极通常放在肱二头肌的 肌腹上,分散性电极则在肱二 头肌的肌腹远端上 。
腕/手指伸直肌
通常为促进动作控制、增进肌 肉力量,以及改善高张力及关 节挛缩之现象。
掌内肌肉
通常为剌激蚯蚓肌与骨间肌, 以加强夹握的能力。
主动电极放在腕豆骨骨头的近端, 将分散电极放置在前臂掌侧,靠 近手指屈曲肌的肌腱上,以造成 掌指关节弯屈以及指间关节伸直 之动作。 若要造成整个手指屈曲之抓握动 作,可用两组电极再合并手指屈 曲肌之刺激。
拇指肌
中枢神经障碍,手指通常有屈肌痉挛, 大拇指常保持在内缩与屈曲之姿势。
刺激周期
周期为刺激时间除以全部周期之百分比。 中枢神经障碍病患通常以1:5开始,而骨 科病患以1:3开始,随著病患进步,再逐 步调整刺激周期。 临床上一般刺激时间为 5 ~ 20 秒,休息时 间为5~60秒。
坡升时间(RAMP UP TIME) 与坡降时间(RAMP DOWN TIME)
二、肢体肌肉之刺激
踝背屈肌
踝跖屈肌
骨科关节炎病人或中枢神经 障碍患者。
刺激腓肠肌:主动电极放在小腿 后侧较上方处 刺激比目鱼肌:主动电极放在腓 肠肌下方
股四头肌
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後或膝关 节软骨受伤或韧带受伤的手 术後病人, 中枢神经受伤之病人,行走 时可用电刺激股四头肌,有 取代支架或作为动作再教育。
在电刺激之前,需让儿童慢慢接受电刺激之感 觉,然後才能将电量逐渐增加到可以产生功能 性肌肉收缩的强度。 电极片需将尺寸缩小,以免造成刺激到不必要 的肌肉。 在治疗儿童时需注意儿童非口语之沟通方式, 以了解刺激是否强度太强,如注意观察孩子的 脸上表情,他的呼吸、心跳以及其他肢体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