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

合集下载

文言文十二则全部翻译

文言文十二则全部翻译

一、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二、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为人出谋划策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三、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四、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五、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

”六、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加以改正。

”七、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拘泥于某一方面的才能。

”八、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则常常忧愁。

”九、原文: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孔子说:“到了严寒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十、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

”十一、原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自身品行端正,不用命令也能行动;自身品行不正,即使命令也无法遵守。

”十二、原文: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孔子说:“犯了错误不改正,这就是真正的错误。

”。

精选古代文言文及翻译【十篇】(最新)

精选古代文言文及翻译【十篇】(最新)

1.精选古代文言文及翻译桃花源记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

文言文原文加翻译

文言文原文加翻译

文言文原文加翻译文言文原文加翻译文言文是语文考试里的必考内容,下面就让小编给你介绍文言文原文加翻译,欢迎阅读!文言文原文加翻译传是楼记文言文原文昆山徐健庵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

间命工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余之书,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启钥灿然。

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

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

吾方以此为鉴。

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而问记于琬。

琬衰病不及为,则先生屡书督之,最后复于先生曰:甚矣,书之多厄也!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

然且裒聚未几,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

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

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

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占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

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

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今健庵先生既出其所得于书者,上为天子之所器重,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藉是以润色大业,对扬休命,有余矣,而又推之以训敕其子姓,俾后先跻巍科,取?仕,翕然有名于当世,琬然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若琬则无以与于此矣。

居平质驽才下,患于有书而不能读。

经典文言文及翻译大全(优秀6篇)

经典文言文及翻译大全(优秀6篇)

经典文言文及翻译大全(优秀6篇)经典文言文及翻译篇一《论语》十二章孔子及其弟子〔先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文言文短文和翻译100篇

文言文短文和翻译100篇

文言文短文及翻译100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译文】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译文】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文言文短篇翻译与注释【五篇】

文言文短篇翻译与注释【五篇】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忧考⽹分享的⽂⾔⽂短篇翻译与注释【五篇】。

欢迎阅读参考!1.⽂⾔⽂短篇翻译与注释 ⾃相⽭盾 韩⾮〔先秦〕 楚⼈有鬻盾与⽭者,誉之⽈:“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誉其⽭⽈:“吾⽭之利,于物⽆不陷也。

”或⽈:“以⼦之⽭陷⼦之盾,何如?”其⼈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不陷之⽭,不可同世⽽⽴。

译⽂ 有⼀个楚国⼈,既卖盾⼜卖⽭。

他夸耀⾃⼰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夸耀⾃⼰的⽭,说:“我的⽭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问他:“如果⽤您的⽭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张⼝结⾆,⼀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注释 ⽭:古代⽤来刺杀敌⼈的长柄兵器,⽭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剑⽤。

誉:赞誉,夸耀。

⽈:说,讲。

吾:我。

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或:有⼈。

以:使⽤;⽤。

⼦:您,对⼈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助词。

这⾥指那个卖⽭和盾的⼈。

弗能:不能。

弗,不。

之:的。

鬻(yù):卖。

者:...的⼈。

莫:没有什么。

夫:⽤在句⾸,引起议论。

2.⽂⾔⽂短篇翻译与注释 铁杵成针 祝穆〔宋代〕 磨针溪,在象⽿⼭下。

世传李太⽩读书⼭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媪⽅磨铁杵。

问之,⽈:“欲作针。

”太⽩感其意,还卒业。

译⽂ 磨针溪是在象⽿⼭脚下。

世世代代相传李⽩在⼭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他路过⼀条⼩溪,遇见⼀位⽼妇⼈在磨铁棒,于是问她在⼲什么,⽼妇⼈说:“我想把它磨成针。

”李⽩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那⽼妇⼈⾃称姓武。

现在那溪边还有⼀块武⽒岩。

注释 世传:世世代代相传。

成:完成。

文言文翻译古诗词

文言文翻译古诗词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文言文翻译】寝床之前,明月之光,疑为地上之霜。

仰头观明月,低头忆故乡。

【译文】在床前,明亮的月光照在地面,我怀疑那是地上的霜。

抬起头来,望着那轮明月,低下头,思念起远方的故乡。

《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文言文翻译】白日随山而尽,黄河流入大海之流。

欲穷尽千里之目,须更上一层楼。

【译文】太阳随着山峦的尽头而落下,黄河流入大海的潮流。

想要看尽千里之外的景色,就必须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春晓》唐代·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文言文翻译】春日里睡梦不知天晓,处处可闻鸟儿的啼鸣。

夜晚里风雨之声传来,花落多少,谁能知晓。

【译文】春天里沉睡,不知不觉天已亮,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鸣叫声。

昨晚风雨交加,声音传得很远,花儿飘落了多少,谁又能数得清呢?《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文言文翻译】荒野之上,离离的草,一年一枯,一年一荣。

野火虽能烧尽,春风一吹,又重新生长。

远处的芬芳侵袭着古老的道路,晴朗的绿色连接着荒废的城池。

再次送别王孙离去,茂盛的草地充满了离别的情感。

【译文】在荒野之上,茂盛的草,每年一次枯萎,每年一次繁荣。

野火虽然能够烧尽,但春风一吹,又重新生长。

远处的花香侵入了古老的道路,晴朗的绿色连接着荒废的城池。

再次送别远行的王孙,茂盛的草地充满了离别的情感。

经典的名篇文言文翻译大全

经典的名篇文言文翻译大全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分享的经典的名篇⽂⾔⽂翻译⼤全。

欢迎阅读参考!1.经典的名篇⽂⾔⽂翻译 ⾚壁赋 朝代:宋朝|作者:苏轼 壬戌之秋,七⽉既望,苏⼦与客泛⾈游于⾚壁之下。

清风徐来,⽔波不兴。

举酒属(zhǔ)客,诵明⽉之诗,歌窈(yǎo)窕(tiǎo)之章。

少(shǎo)焉,⽉出于东⼭之上,徘徊于⽃(dǒu)⽜之间。

⽩露横江,⽔光接天。

纵⼀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不知其所⽌;飘飘乎如遗世独⽴,⽻化⽽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歌之。

歌⽈:“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yú)怀,望美⼈兮天⼀⽅。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和(hè)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之嫠(lí)妇。

苏⼦愀(qiǎo)然,正襟危坐⽽问客⽈:“何为其然也?”客⽈:“‘⽉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东望武昌。

⼭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东也,舳(zhú)舻(lú)千⾥,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世之雄也,⽽今安在哉?况吾与⼦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友麋(mí)⿅,驾⼀叶之扁⾈,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

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粟(sù)。

哀吾⽣之须臾,羡长江之⽆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苏⼦⽈:“客亦知夫(fú)⽔与⽉乎?逝者如斯,⽽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zhǎng)也。

盖将⾃其变者⽽观之,则天地曾(céng)不能以⼀瞬;⾃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尽也,⽽⼜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吾之所有,虽⼀毫⽽莫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导学案
预习案
一、文言文翻译相关知识
1、文言文准确翻译的重要性
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载体,尤其是那些经历了上千年锤炼的古典文学作品,其深沉的思想,诚实的品德,宽宏的怀抱,让我们折服。

当然把握这些精华是建立在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基础上的。

古文翻译是对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训练。

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加大了对文言文的主观题的考查,体现着《语文教学大纲》“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的要求。

但是现实是很多学生在文言文翻译中丢分。

文言文丢分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古代专有名词强行拆开翻译,古今异义词不分,漏译,误译,无实义的虚词该删的不删,该补出的内容没有补出,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或者增添的不恰当等等。

2、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要点解说】本考点的要求有二: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理解文中的句子”,就是根据语境读懂某一个句子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语气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地分析。

翻译
句子,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文言句子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合乎逻辑的白话文,做到语意准确、文从字顺、规范明了。

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与关键,务必高度重视。

3、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1)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2)、文言文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文言文翻译的目标
文言翻译应达到的标准:“信”、“达”、“雅”。

(1)信——要求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

(2)达——要求明白通畅,符合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3)雅——要求造句考究,文笔优美。

二、自主学习
1、复习《劝学》《师说》《赤壁赋》,准确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并能灵活翻译
2、自主翻译《庖丁解牛》相关文段,对照给出的翻译文段中的错误,试着归纳,探究总结:文言文翻译失分的原因在哪里?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足奇,砉然向然,奏刀马砉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一个厨师丁给文惠君杀牛。

他用手按着牛头,用肩膀靠住牛脖子,用脚踩着牛肚子,用膝盖顶住牛身子,牛身上发出哗哗的响声,杀牛刀在前进,也发出哗哗的响声。

这些声音,像音乐一样悦耳动听,合乎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经首》,传说中尧的乐曲的节奏。

探究案
一、准确翻译下列句子,对照译文,合作探究,寻找翻译的具体方法。

(一)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孔子师郯子、苌虹、师襄、老聃。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6、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7、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
以勇气闻于诸侯。

根据加点字的翻译,合作探究,得出规律:
(二)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4、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5、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根据加点字的翻译,合作探究,得出规律:
(三)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根据语句内容、译文,合作探究,得出规律:
(四)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4、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5、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6、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根据加点字的翻译,合作探究,得出规律:
(五)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5、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根据加点字的翻译,合作探究,得出规律:
二、探究总结:文言翻译的规律:
三、我的疑问、补充
训练案
一、阅读下面文字,翻译划线的句子。

叔敖杀蛇刘向
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

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汝不死也。

”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选自《新序・杂事一》注释:阴德,指有徳于人而不为人所知。

(1).译文:孙叔敖在年少的时候,出去游玩,看见长两个头的蛇,杀了并且埋了它。

(2).译文:他的母亲说"蛇现在在哪?"
(3).译文:等到(孙叔敖)长大,做了楚国的令尹,还没有推行自己的治国主张,全国的百姓就信服他的仁慈了。

二、阅读下面文字,翻译划线的句子。

管仲束缚,自鲁之齐,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

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

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死而用齐,将何以报我?" 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 封人怨之。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注1:绮乌,地名。

注2:封人,官名,守边境的官吏。

三、走进高考
1、(新课标I)
①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者
②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2、(新课标II)
①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

②不能肃淸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