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文通序

合集下载

最新 《马氏文通》研究百年综说-精品

最新 《马氏文通》研究百年综说-精品

《马氏文通》研究百年综说(注:此文名为“百年综说”,就内容而言说于近20年略于前80年,前80年的《文通》研究成果请参看《马氏文通读本》、《马氏文通评述》及《马氏文通与中国语法学》。

)一《马氏文通》出版至今,已整整一个世纪了。

19世纪末叶,清政府极端腐败,当时的中国,“其见欺于外人也甚矣”(马建忠《拟设翻译书院议》)。

帝国主义的坚甲利炮,轰开了闭关锁国的中国之门,也震醒了中国人民,尤其是他们当中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

马建忠作为当时进步的爱国知识分子之一也在探索科学救国的道路,他认为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在于掌握知识的载体——汉语太难,难的原因是“隐寓”在汉语中的“规矩”(语法规则)没有被揭示出来。

这就使得国人“积四千余载之智慧材力,无不一一消磨于所以载道所以明理之文”。

这样,要想与“达道明理之西人相角逐焉,其贤愚优劣有不待言矣”(《文通·后序》)。

马建忠精通拉丁语、希腊语、英语、法语等多种西方语言,又对中国古籍和中国传统语文研究有深厚功底,长期从事中、西语之间的翻译工作从而具有较为明确的语法观念,更重要的是他把撰写语法著作视为发展民族文化、振国兴邦的良策之一。

加之马建忠还有一位同样精通西方语言、著有《拉丁文通》、并多年从事双语教学和翻译工作的哥哥马相伯可与商酌切磋。

所以,经十余年的勤求探讨,马建忠终于完成了三十余万言的《马氏文通》。

如果没有马建忠,中国语法体系的建立,恐怕会更晚一些。

语法著作一经出现,随之而来的便是对语法著作的研究与评论,这种研究与评论,姑且称之为语法学批评。

百年来的中国语法学批评,几乎是以对《文通》的评论为主线的。

把这成百上千篇(部)的评论文章和著作汇集起来,真可称得上“《文通》学”了。

《文通》既是第一部汉语语法书,也是中西方文化开始结合的产物,因此它首先受到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的热情称颂。

即使对《文通》多所指责的书或文章也都对它的价值和开创之功给予肯定。

《马氏文通》的出版与版本溯源

《马氏文通》的出版与版本溯源

《马氏文通》的出版与版本溯源《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汉语语法的学术著作,开创了中国语法学的先河。

作者马建忠(1845—1900),字眉叔,江苏丹徒人,清末著名外交官与学者。

《马氏文通》是马建忠参照拉丁语法体系,同时参照中国关于虚字的一些说法,经过长期的整理、搜集创建的一套汉语语法体系。

全书共十卷,由介绍术语始,依次论述各类实词和虚词,最后一卷论句读,汉语语法的基本内容均包括在内。

从此,汉语语法与世界接轨,该书的价值被学术界公认。

《马氏文通》作为商务印书馆早期第三种出版物(前两种为《华英初阶》《华英进阶》),原书扉页印有“光绪二十四年孟冬商务印书馆排印翻刻必究”字样。

光绪二十四年孟冬,即1898年11月,距离商务印书馆创办只有一年多,当时商务还只是一家以代客印刷、出售铅字铜模、代售印刷机械为主要业务的小印刷厂,在《马氏文通》前后出版的都是英语教科书或参考书,出版《马氏文通》这种学术专著确实显得有些突兀。

那么,书中有没有关于出版情况的记载呢?《马氏文通》有两篇序,一篇撰于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十九日(1898年4月9日),一篇撰于同年九月初九日(1898年10月23日),后一篇正是写于出书前不久,两篇序论述的都是写作意图与语文学的问题,没有涉及出版。

接着,作者有篇“上册付印题记”,提到了出书,文字不长,抄录如下:《文通》之作,其用意具详前后两序并凡例矣。

一时草创,未暇审定,本不敢出以问世。

友人见者,皆谓此书能抉前人作文之奥,开后人琢句之门,非洞悉中西文词者不辨。

人苟能玩索而有得焉,不独读中书者可以引通西文,即读西书者亦易于引通中文,而中西行文之道,不难豁然贯通矣。

怂恿就梓,得六卷,而论实字已全。

其论虚字,论句读,且俟续印。

建忠自记。

作者说的“友人”与“怂恿就梓”者是谁呢?值得考究。

像马建忠这样身份的学者,不可能找刚创办一年多的小印刷作坊出书。

虽然都在上海,但他是天主教徒,与基督徒夏瑞芳等商务创办人不一定有来往。

马氏文通·后序 翻译

马氏文通·后序 翻译

释译《马氏文通·后序》荀子说:人之所以不同于飞禽走兽,是因为他们能形成群体。

所说的“群”,难道仅仅是群体的形式嘛?也是说能交流、沟通他们的思想感情吧。

那么,所用来沟通今人思想感情的是话语;所用来沟通古人思想情感的是文字。

《说文解字》中说:形、声相加叫作“字”。

那么字形中的横竖、曲直、正斜、上下、内外、左右,字音中的抑扬、开塞、合散、出入、高下、清浊,这其中的变化难以理出头绪。

不只分散生活在五大洲的人们,他们的文字的是继承了梵、伽卢、仓颉,然而从左书写、从右书写、从下书写他们的文字,互不相似,所以不能相互交流沟通。

即使一脉相承,世代相传,然则字形由圆成方、从繁至简,字音从舌而齿及唇、递渐变化(遞,同“递”),交流沟通的能力也几近于穷尽了吧。

然而言语所不能精确表达的,最后精确翻译成外族文字而辞意相通。

形声文字或其他的文字,通透训诂就能通晓经书的涵义。

如果所见的不一样,只有那改变了字形、字音的文字,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纵观古今(亘:连接)、横贯世界(塞:充满),无论它的人种或黄色,或白色,或紫色,或黑色都是人,上天都把心(头脑)给予他所以能够思考,思考能表达于外的本领。

有时常探寻讨究使用横行文字的国家或民族语言的源流(画:“货”音),如果把希腊语、拉丁语拿来加以比较的话,会发现它,词分别词类、句子制约词,他们所凭借语音表达思想、能用文字传递信息,都有一定固有的语法规律,而用这语法规律来分析、衡量我们的经史子集等书,其主要的语法规则没有什么不同。

此用共同的语法规则来探讨、说明不同的语言现象,这也是本书所以编成的目的。

或许有的人会说:“您对于西学,思想形态上‘人性的精深微妙’和‘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学说,‘遵循自然法则与修身准则使自身善、使一生善’的学说、以及‘历史的和现在的治道、教化的因袭变革’学说,实际功用上‘富国强民本体与功用’的知识、‘军事政治上纵横皮比的权谋策略’的知识、以及关于‘度量、算数、重量、化学、水、热能、光能、电能等自然科学’的运用。

马氏家谱序言范文

马氏家谱序言范文

马氏家谱序言范文如下:
溯我马氏之源,自古以来,根深叶茂,枝繁叶茂。

夫参天之树,必固其本;怀山之水,必浚其源。

吾族之谱,犹国之有史,家之有典,载吾族之繁衍,述先祖之德业。

吾马氏之先祖,据传云为伯益之后裔,伯益者,舜时东夷部落首领,助禹治水有功,后世子孙繁衍昌盛。

至战国时,赵国惠文帝封其子赵奢为马服君,子孙因以为氏,此吾马氏之起源也。

自赵奢之后,吾马氏子孙遍布四方,或以武德显,或以文才名,或以德行著称。

历代以来,吾族人才辈出,各有建树。

如汉之马援、马融,皆为当世之名士,其事迹载入史册,为后人所敬仰。

吾族之谱,自始祖以来,历经多次修缮,记载吾族之世系、事迹、德行。

然时光荏苒,世事沧桑,家谱之记载或有遗漏,或有不详。

然吾辈之责任,当承先启后,续修家谱,以明世系,以扬祖德。

今逢盛世,政通人和,吾辈当以敬祖之心,修缮家谱,以志吾族之历史,以传吾族之文化。

愿吾族子孙,皆能珍视家谱,承先启后,以光大门楣,以耀祖荣宗。

谨以此序,为吾马氏家谱之开篇,愿吾族子孙,永志不忘,世代相传。

《马氏文通·后序》简注

《马氏文通·后序》简注

《马氏文通·后序》简注
苟卿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夫曰群者,岂惟群其形乎哉!亦曰群其意耳.而所以群今人之意者则有话;所以群古今人之意者则惟字.传曰:形声相益之谓字.夫字形之衡从,曲直,耶正,上下,内外,左右,字声之抑扬,开塞,合散,出入,高下,清浊,其变幻莫可端倪.微特同此圆顶方趾散处于五大洲者,其字之祖梵,祖伽卢,祖仓颉,而为左行,为右行,为下行之各不相似而不能群;即同所祖,而世与世相禅,则字形之由圆而方,由繁而简,字声之由舌而齿,而唇,而递相变,群之势亦几于穷且尽矣.然而言语之不达者,极九译而辞意相通矣;形声或异者,通训诂而经义孔昭矣.盖所见为不同者,惟此巳形巳声之字,皆人为之也.而亘古今,塞宇宙,其种之或黄,或白,或紫,或黑之钧是人也,天皆赋之以此心之所以能意,此意之所以能达之理.则常探讨画革旁行诸国语言之源流,若希腊,若辣丁之文词而属比之,见其字别种而句司字,所以声其心而形其意者,皆有一定不易之律,而因以律吾经籍子史诸书,其大纲盖无不同.于是因所同以同夫所不同者,是则此编之所以成也.。

-马氏文通序

-马氏文通序


慨夫蒙子入塾,首授以《四 子书》,听其终日伊吾;及 少长也,则为之师者,就书 衍说[19]。至于逐字之部分 类别,与夫字与字相配成句 之义,且同一字也,有弁于 句首者,有殿于句尾者,以 及句读先后参差之所以然, 塾师固昧然也[20]。而一二 经师自命与攻乎古文词者, 语之及此,罔不曰此在神而 明之耳,未可以言传也[21]。 噫嘻!此岂非循其当然而不 求其所以然之蔽也哉!后生 学者,将何考艺而问道焉!
马氏文通序
126班15--28号整理制作 (第二组)
目录
作品简介
作者简述 马氏文通序 马氏文通后序 感想总结
作品简介

《马氏文通》是马建忠编著的一本书籍,该书是中 国关于汉语语法的第一部系统性著作。这本著作开 建了中国的语法学。该书以古汉语为研究对象,把 西方的语法学成功地引进中国,创立了第一个完整 的汉语语法体系,奠定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第一块 基石。《马氏文通》融汇汉语传统和外来的理论方 法研究汉语自己的问题,在学习外来理论和方法上 树立了一个典范。马建忠参照拉丁语法体系,同时 参照中国关于虚字的一些说法,经过长期的整理、 搜集创建了一套汉语的语法体系。

让人感慨的是小学生去私塾上课, 开始就教《四书》,听见他们整 天说着“伊伊吾吾”的话;等到 长大后,当了私塾先生,也只能 就其经文推衍义理。对于逐字住 句批区分词性及词在句中的词法 成分,字与词之间相匹配形成的 语义;对于一个字,有的时候放 在句首,有时批在句尾,句读间 的先后顺序完全参差不齐 ,形成 这样的原因 是私塾先生的愚昧无 知。那些以经师自命的人研究经 文、古文词汇,言之如何通晓, 没有一个不说是在于凭心灵来体 会明白,无人能说出其中的道理。 唉,这和那些知道道路却不知道 理如何推晓有什么区别?后来的 人,又将如何探求语法学问?

(完整版)马氏文通序

(完整版)马氏文通序

马氏文通序:昔古圣开物成务,废结绳而造书契,于是文字兴焉。

夫依类象形之谓文,形声相益之谓字;阅世递变而相沿,讹谬至不可殚极。

上古渺矣;汉承秦火,郑许辈起,务究元本,而小学乃权舆焉。

自汉而降,小学旁分,各有专门。

欧阳永叔曰:“《尔雅》出于汉世,正名物讲说资之,于是有训诂之学;许慎作《说文》,于是有偏旁之学,篆隶古文,为体各异,于是又字书之学;五声异律,清浊相生,而孙炎始作字音,于是有音韵之学。

”吴敬甫分三家:一曰体制,二曰训诂,三曰音韵。

胡元瑞谓“小学一端,门径十数,有博于文者、义者、音者、迹者、考者、评者。

”统类而要删之,不外训诂、音韵、字书三者学而已。

三者之学,至我朝始称大备,凡诂释之难,点画之细,音韵之微,靡不详稽旁证,求其至当。

然其得失异同,匿庸与嗜奇者,又往往互相主奴,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则以字形字声,阅世而不能不变,今欲于屡变之后以返求夫未变之先,难矣。

盖所以证其未变之形与声者,第据此已变者耳;藉令沿源讨流,悉其元本所是正者,一字之疑、一音之讹、一画之误已耳。

殊不知古先造字,点画音韵,千变万化,其赋以形而命以声者,原无不变之理;而所以形其形而声其声,以神其形声之用者,要有一成之律贯乎其中,历千古而无或少变。

盖形与声之最易变者,就每字言之;而形声变而犹有不变者,就集字成句言之也。

《易》曰:“艮其辅,言有序。

”《诗》曰:“出言有章。

”曰“有序”,曰“有章”,即此有形有声之字,施之于用、各得其宜而著为文者也。

《传》曰:“物相杂故曰文。

”《释名》谓“会集众采以成锦绣,会集众字以成词谊,如文绣然也。

”今字形字声之最易变者,则载籍极博,转使学者无所适从矣;而会集众字以成文,其道终不变者,则古无传焉。

士生今日而不读书为文章而已,士生今日而读书为文章,将发古人之所未发而又与学者以易知易能,其道奚从哉?《学记》谓“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

其《疏》云:“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

”《通雅》引作“离经辨句”,谓“丽于六经使时习之,先辨其句读也。

-马氏文通序

-马氏文通序

的,句子意思清楚,字不会有错。用 一个语法规律可以驾驭千万类语句。 话说回来,刘氏并没有发现振本知以 的道理。
❖ 慨夫蒙子入塾,首授以《四 ❖ 让人感慨的是小学生去私塾上课,
子书》,听其终日伊吾;及 开始就教《四书》,听见他们整
少长也,则为之师者,就书 衍说[19]。至于逐字之部分 类别,与夫字与字相配成句
经,使是习之,先辨其句读也。”徐
音豆[17]。皇甫茂正云:“读书 未知句度,下视服杜。”[18]度, 即读,所谓句心也。然则古人小 学,必先讲解经理,断绝句读也 明矣。夫知所以断绝句读,必先 知所以集字成句成读之义。刘氏
邈说郑注中的“读”字音“豆”,皇 甫茂正说;“读书却不知道句度,对不 起郑玄”。度,就是读,所说的是句 心,如此说来,那么古代小学就必定 行讲解经书语句关系,断绝句读,就 是明白无疑的了。哪里知道所说的断 绝句读,必定要先知晓集字成句成读
如文绣然也。”今字形字声之最易变
文章,古代是没有文字记载的。
者,则载籍极博,转使学者无所适从
矣,而会集众字以成文,其道终不变
者,则古无传焉[12]。
❖ 士生今日而不读书为文章则已, ❖ 儒生们现在不读书就做文章也就罢了,
士生今日而读书为文章,将发古
儒生们现在读书了做文章,将能够学
人之所未发而又与学者以易知易 能,其道奚从哉[13]?《学记》 谓“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 视离经辨志。”[14]其《疏》云: “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 绝也。”[15]《通雅》引作“离
耳。藉令沿源讨流,悉其元本所是正
明未变的形与声,但是因为这个原因已经
者,一字之疑、一音之讹、一画之误 已耳[8]。殊不知古先造字,点画音 韵,千变万化,其赋以形而命以声者, 原无不变之理,而所以形其形而声其 声,以神其形声之用者,要有一成之 律贯乎其中,历千古而无或少变。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氏文通序:
昔古圣开物成务,废结绳而造书契,于是文字兴焉。

夫依类象形之谓文,形声相益之谓字;阅世递变而相沿,讹谬至不可殚极。

上古渺矣;汉承秦火,郑许辈起,务究元本,而小学乃权舆焉。

自汉而降,小学旁分,各有专门。

欧阳永叔曰:“《尔雅》出于汉世,正名物讲说资之,于是有训诂之学;许慎作《说文》,于是有偏旁之学,篆隶古文,为体各异,于是又字书之学;五声异律,清浊相生,而孙炎始作字音,于是有音韵之学。

”吴敬甫分三家:一曰体制,二曰训诂,三曰音韵。

胡元瑞谓“小学一端,门径十数,有博于文者、义者、音者、迹者、考者、评者。

”统类而要删之,不外训诂、音韵、字书三者学而已。

三者之学,至我朝始称大备,凡诂释之难,点画之细,音韵之微,靡不详稽旁证,求其至当。

然其得失异同,匿庸与嗜奇者,又往往互相主奴,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则以字形字声,阅世而不能不变,今欲于屡变之后以返求夫未变之先,难矣。

盖所以证其未变之形与声者,第据此已变者耳;藉令沿源讨流,悉其元本所是正者,一字之疑、一音之讹、一画之误已耳。

殊不知古先造字,点画音韵,千变万化,其赋以形而命以声者,原无不变之理;而所以形其形而声其声,以神其形声之用者,要有一成之律贯乎其中,历千古而无或少变。

盖形与声之最易变者,就每字言之;而形声变而犹有不变者,就集字成句言之也。

《易》曰:“艮其辅,言有序。

”《诗》曰:“出言有章。

”曰“有序”,曰“有章”,即此有形有声之字,施之于用、各得其宜而著为文者也。

《传》曰:“物相杂故曰文。

”《释名》谓“会集众采以成锦绣,会集众字以成词谊,如文绣然也。

”今字形字声之最易变者,则载籍极博,转使学者无所适从矣;而会集众字以成文,其道终不变者,则古无传焉。

士生今日而不读书为文章而已,士生今日而读书为文章,将发古人之所未发而又与学者以易知易能,其道奚从哉?《学记》谓“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

其《疏》云:“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

”《通雅》引作“离经辨句”,谓“丽于六经使时习之,先辨其句读也。

徐邈音豆。

皇甫茂正云;‘读书未知句度,下视服杜。

度,即读,所谓句心也。

”然则古人小学,必先知所以集字成句成读之义。

刘氏《文心雕龙》云:“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丽,句无玷也;句之清英,
字不妄也。

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

”顾振本知一之故,刘氏亦未有发明。

慨夫蒙子入塾,首授以《四子书》,听其终日伊吾;及少长也,则为之师者,就书衍说。

至于逐字之部分类别,与夫字与字相配成句之义,且同一字也,有弁于句首者,有殿于句尾者,以及句读先后参差之所以然,塾师固昧然也。

而一二经师自命与攻乎古文词者,语之及此,罔不曰此在神而明之耳,未可以言传也。

噫嘻!此岂非循其当然而不求其所以然之蔽也哉!后生学者,将何考艺而问道焉!
上稽经史,旁及诸子百家,下至志书小说,凡措字遣辞,苟可以述吾心中之意以示今而传后者,博引相参,要皆有一成不变之例。

愚故罔揣固陋,取《四书》、《三传》、《史》、《汉》、韩文为历代文词升降之宗,兼及诸子、《语》、《策》,为之字栉句比,繁称博引,比例而同之,触类而长之,穷古今之简篇,字里行间,涣然冰释,皆有以得其会通,辑为一书,名曰“文通”。

部分为四:首正名,天下事之可学者各自不同,而其承用之名,亦各有主义而不能相混。

佛家之“根”“尘”“法”“相”,法律家之“以”“准”“皆”“各”“及其”“即若”,与夫军中之令,司官之式,皆各自为条例。

以及屈平之“灵修”,庄周之“因是”,鬼谷之“捭阖”,苏张之“纵横”,所立之解均不可移置他书。

若非预为诠解,标其立义之所在而为之界说,阅者必洸洋而不知其所谓,故以正名冠焉。

次论实字。

凡字有义理可解者,皆曰“实字”;即其字所有之义而类之,或主之,或宾之,或先焉,或后焉,皆随其义以定其句中之位,而措之乃各得其当。

次论“虚字”。

凡字无义理可解而惟用以助辞气之不足者曰“虚字”。

刘彦和云:“至于夫、惟、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

”虚字所助,盖不外此三端,而以类别之者因是已。

字类既判,而联字分强庶有定准,故以论句读终焉
虽然,学问之事,可授受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

然即其可授受者以深求夫不可授受者,而刘氏所论之文心,苏辙氏所论之文气,要不难一蹴贯通也。

余特怪伊古以来,皆以文学有不可授受者在,并其可授受者而不义讲焉,爰积十余年之勤求探讨以成此编;盖将探夫自有文字以来至今未宣之秘奥,启其缄縢,导后人以先路。

挂一漏万,知所不免。

所望后起有同志者,悉心领悟,随时补正,以臻美备,则愚十余年力索之功庶不泯也已。

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十九日丹徒马建忠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