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文通》的指称理论(1)
从指称、陈述的转化看《马氏文通》的“实字假借”

其类亦别焉 。故 字类 者 , 亦类 其 义 焉耳 ” , 又 说 “ 夫字无定类 , 是唯作文者有 以驱遣之耳” , “ 盖句 读 所 集之 字 , 各 有定 位 , 不 可易 也 ” , “ 惟 字 之 在 句 读也必有其所 ” 。“ 凡字有义 理可解者 , 皆日 实字 , 即其 字所 有 之义 而类 之 , 或 主之 , 或宾 之 , 或 先焉 , 或后焉 , 皆随其义以定其句 中之位 , 而措之
如 为文 字学 上 的“ 字” , 将 做 出说 明 ) , 奠定 了汉 语
乃各 得其 当 。 ” [ 2 1 1 1 因此 他 的实 词分 类 是 以意 义标 准 为主 的 , 从“ 字有 定 类 ” 之 说 。一 旦 字 类 功能 与 其 句 中之 位 不 相 一 致 时 , 马 氏 即用 “ 假借” 言之。
2 0 1 3年 l 2月
第3 2卷 第 6期
安庆 师 范 学院 学报 ( 社会 科 学版 )
J o u ma l o f A n q i n g T e a c h e r s C 0 . l I e g e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词类研究 的基础 , 影响深远 。但是《 文通》 一方面 明确说到“ 字无定类” , 另一方面又从“ 字有定类 ” 来分 析 … , 如“ 凡字之有 数义者 , 未能拘于 一类 ,
必须相其句中所处之位 , 乃 可类焉。 ” “ 字无定义 , 故无定类。而欲 知其类 , 当先知上下之文义何如 耳。 ” …。 但是 马氏又说 “ 字分九类 , 足 类 一 切 之 字, 无 字 无 可归 之类 , 亦 类 外 无 不 归 之字 矣 ! ” [ 2 ] 2 3
浅谈《马氏文通》的“词本位”

2013.06“本位”这个概念是中国学者百年来的中心问题之一,“本位”一词本是政治经济学中的术语,指货币制度的基础或货币计算的标准。
汉语语法学借用“本位”这个术语表示以什么为基础描写语法现象。
《马氏文通》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语法著作,是现代语言学意义上的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之作。
从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语法研究来看,《马氏文通》为汉语语法建立了第一个语法研究本位。
马建忠本人在其书中并没有明确指出他的书所体现的语法是何种本位论,自黎锦熙的《新著国语语法》于1924年提出“句本位”的语法观之后,汉语语法学界就把《马氏文通》中的语法视为“词本位”的语法体系。
“词本位”又称“词类本位”,就是指以词法为重点,以词类为基础来描写语法现象的语法体系。
“词本位”中的“词”指“词类”。
在马建忠的书中,词类作为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占据了全书的大部分篇章。
马建忠认为通过对各种词类的说明和解释就能够说明汉语语法的规则,因此《马氏文通》的成书,正是他的这种主张的具体实践。
《马氏文通》洋洋数十卷,词法部分就占了八卷,“正名”一卷,“句读”一卷(句法),这样的内容安排,足以见得词本位在《马氏文通》中的地位,也正体现了《马氏文通》的语法体系是根据“西方已有之规矩”建立起来的典型的词本位语法体系。
马建忠认为,句子是由词组成的,每个词在句子中都有它特定的功能,每个词必须能够和句法成分相配,符合它的功能,弄清楚了词的功能和用法、身份,才能讨论句法。
在《马氏文通》中,马建忠把“字”作为最基本的语法单位,他的全部研究都是以汉语是如何“集字成句”为出发点。
《马氏文通》中的字类就是现在所说的词类,因为《马氏文通》中所有采用的材料都是古代的文献资料,而古代书面汉语是以单音节字为基本单位,一字一义,所以古代文献中的一个字在大多数情况下都相当于现代的一个词。
后来的语法学家将“字类”改称为“词类”。
《马氏文通》明确提出了“字法”的观点,并且第一次将“字”进行了语法分类,分为“名字”、“代字”、“动字”、“静字”、“状字”、“介字”、“连字”、“助字”、“叹字”九类。
《马氏文通》对传统词论的继承与发展

1传统词论
传统词论是一种传统概念,最早源于春秋战国,由道家哲学家老子和墨家思想家墨子提出,它认为“词语的蕴涵量比空间大,也比时间大,”根据“一言而解”的原理,把词语称为一切物或概念的本源,后发展到汉代,历代学者对此都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形成了汉英词论的一体,为多部辞书奠定了基础。
2《马氏文通》
《马氏文通》是明代万历时期著名学者马擘云编著的一部辞书,也是历史上最重要的词论史著。
本书共收藏8万字,收藏词语3358个,全书繁复多变,具有丰富的词论宝藏,对其它辞书也有百家争鸣的状况,深受国外汉学家的共识。
《马氏文通》被认为是辞书史上最重要的介入著作,是我国从古至今的传统词论文学的合集,极大地推动了汉英文学的发展。
3《马氏文通》对传统词论的继承与发展
《马氏文通》在继承和发展传统词论方面进行了积极推进。
首先,在继承方面,本书集结各学派学者的思想,收录了道家、儒家、法家和佛家等学派的著作,并建立起了规范、准确、完整的传统词论体系。
其次,《马氏文通》还发展出了一套自身的词论理论,提出了“语形之分”、“意义之调”、“真义之源”等理论,较好地解决了传统词论学中的许多疑难问题。
同时,《马氏文通》也对以往著作进行了改革,更新了辞书的编著格式,使结构更加清晰,使辞书更加规范、富有长远见解,对中国传统词论文学史上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马氏文通》的读理论及相关问题

Vo 1 .3 5 No .1
F e b.2 O1 5
《 马 氏文通》 的读理论及相 关 问题
陈 国 华
( 盐城 师范学院 文 学院 , 江苏 盐城 2 2 4 0 0 2 )
摘
要: 多数学者认 为, 《 马 氏文通》 读理论是 中西合璧 的产 物, 而这 正是其 重重矛盾 的根源。其 实读 的 中西
不 够 。在 例 证 分 析 方 面 , 甚 至 有 些 矫 枉 过 正 的倾 这 个 结论 的 关 键 证 据 是 : “ 马 氏在 读 先 乎 句 而 有
‘ 总之 华文动 字无 变 , 故 向 。 比如 不 少 学 者 先 将 马 氏例 证 与 当下 语 法 体 系 起 词 为联 者诸 例 之 后 说 : 惟 以 动 字 之位 之 先 后 , 以为 读 句 之 别 ; 若 泰 西 古 今 中 的概 念 和 条 例 对 号 入 座 后 , 再 将 对 号 入 座 的结 果 和 马 氏论 述 相 比 较 , 从 而 得 出 大 量 矛 盾 。这 实 文 字 , 其动字有 变 , 故遇此 种句法 , 率 以 动 字 之 变
并不是 , 至少 不 完 全 是 , 西 文法所 谓 c l a u s e , 而 而, 我 们 认 为 文 通 句读 论 的研 究 在 注 意 《 文通 》 例 读 , 或大部分是 , 西文法所谓 p a r t i c i p l e p h r a s e 。 ” _ 2 ] 证 的方 面 做 得 比较 充 分 , x - , J 马 氏 的 解 说 倒 是 重 视 是 ,
角度看 , 包括 时态从句 、 非 时态从句和小 小句 。读 应定义为不独立 的子句 , 它与句 的界 限在于 [ ±独立 ] 。在此特
征上 句读 差别具有相对性 , 所 以句 、 读都是 原型 范畴 ( p r o t o t y p e c a t e g o r y ) ; 读 与单个词 或者短语 的界 限虽不 明晰 , 但 能在连 动结构 中得到 区分。如 此重新认 识 了读 的内涵和 外延之后 , 前辈 学者指 出的句读论 的矛盾大 多也就 涣
《马氏文通》对词类理论的贡献

《马氏文通》对词类理论的贡献《马氏文通》在中国语法史上意义非凡,是中国语法的开山之作,从《文通》出发,我们的语法渐成体系。
该书作者是马建中的“西学东渐”、“洋为中用”运用得很好,他的“语言救国论”思想在当时也有很强的实用意义,对后世更是意义深远。
在与西方语言的对比中,马建忠感到了我们语法理论的匮乏,语言学习的费时低效,产生了也为汉语作一部语法书的想法,以便中国人更快地学好汉语,语法理论的开创贯穿的是爱国主义思想,而他深厚的汉语国学功底又为他写这本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这样他就借鉴西方尤其是拉丁语的“格朗玛”初步建构了汉语语法的大厦。
他以开阔的胸襟,积极选择借鉴,把前人的和国外有意义的东西都拿来为我所用。
马建忠对古人“实字”“虚字”之说加以借鉴。
他继承了我国传统的分类法,把字分为虚实两大类,实字有五类(名、代、动、静、状),虚字有四类(介、连、助、叹)。
词类划分是《文通》的一大贡献,此前虽有其他的书论集,但多是以修辞的角度来谈,而《说文》《尔雅》等书又多从训诂、音韵的角度谈文字、词汇,也仍然缺乏从总体观察汉语和寻找汉语共同规律的高度和理论概括。
《文通》虚词的研究贡献很大。
《文通》认为“实字易训,虚字难释”。
又说:刘彦和云:‘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
’虚字所助,不外此三端,而因类别之者因是以。
马氏重视虚词研究,认识到虚词研究必须紧密结合句法,这是继承传统的虚字研究,又有自己新的观点。
从体系的角度说,《文通》是我国汉语虚词研究进入现代语言学阶段的一个标志,而在它之前的有关虚词研究的著作《助字辨略》、《经传释词》等都仍属于传统训诂学的范围。
在这方面《文通》表现出迥异于前人著作的风格,表现出一种时代的高度。
《文通》注意抓住每一类虚词的句法特征来说明问题。
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指出:“从马氏对助词的解释来看,他提出助词有‘济夫动字不变之穷’的作用,这是前人没有说到的,是他的创新。
《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贡献一

《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贡献一《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贡献一
首先,《马氏文通》在词类分类上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归纳。
马端临
根据汉语词的意义和用法,将词类分为十种:“立词”,即名词;“说词”,即动词;“将引词”,即代词;“连词”,即并列连词;“言词”,即副词;“象词”,即形容词;“假词”,即助词;“数词”,即数词;“象音词”,即拟声词;“仄名词”,即嗬字、吧字等特殊用字。
这种分
类方法,是对汉语词类进行了较系统化的概括和总结,为后世语言学研究
提供了参考。
其次,《马氏文通》对各种词类的定义和用法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马端临在书中对名词、动词、副词等词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指出了
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给出了丰富的例子,方便读者理解和掌握。
这对于学习汉语的人来说,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
最后,《马氏文通》在定词法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马端临提出了
“古今说法”的观点,意味着根据不同时期的用法和表达方式,对于同一
个词,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和使用。
他还提出了“就声定词”的原则,即根
据词的音韵特点,来确定它所属的词类。
这对于语言学研究来说,是一种
新的思路和方法。
综上所述,《马氏文通》对汉语词类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整理分类、详细解释和定词法等方面。
它为后世语言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基础。
论《马氏文通》的理论基础——纪念《马氏文通》发表一百周年

作者: 宋绍年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36-43页
主题词: 马建忠;性理格致;普遍唯理语法;历史比较语言学;中国学术思想近现代化
摘要: 马建忠是中国近代重要的爱国思想家、外交家,更是一位学贯中西的伟大学者。
《文通》的发表标志着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端,百年后重读《文通》,依然能够给我们许多深刻而有益的启示。
《文通》的理论基础不仅仅是泰西的葛郎玛,而是包含了更为深刻的普通语言学理论。
《文通》的意义不限于语言学,它是中国学术思想摆脱中世纪的羁绊,走向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文通》凭借自己的卓越与辉煌将永远彪炳于中国学术史册。
马氏文通相关的书

马氏文通相关的书
与《马氏文通》相关的书有:
- 《与汉语语法学》:为纪念《马氏文通》出版100周年而编辑的,共收集论文30篇,主要包括《马氏文通》所揭示的古汉语语法规律;《马氏文通》虚字学说中的几个问题;《马氏文通》的指称理论等。
- 《马氏文通综论》:大体依《文通》卷次分为十章,依《文通》原有之语法体系及篇章安排,剖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句,或分析失误的例句。
每章必要时作一小结,或加以概括,或予以申说,或突出其价值,或纠正其失误。
- 《马氏文通刊误古书句读释例古书疑义举例续补》:主要内容为《马氏文通刊误》从语法学角度对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古代汉语语法书《马氏文通》提出质疑和辨误,纠正了马氏套用外国方法来解释古代汉语的弊病,是研究《马氏文通》的佳作。
《古书句读释例》分析并归纳了阅读古书容易发生误读的原因、类型,指出了误读的贻害,用例句进行分析解释,对提高读者阅读古书的能力大有帮助。
《古书疑义举例续补》对俞樾《古书析义举例》一书加以增益补充,进一步论证古人的修辞方法,发现并论证古人措辞造句的若干原则。
如你想了解更多关于《马氏文通》相关的内容,建议丰富关键词或提供更具体的信息,再次向我提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氏文通》的指称理论(1)
指称问题在现代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符号学诸领域的重要地位,现在已是众所周知。
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发展,指称研究更日益成为上述诸学科相互交叉又相互融合的一个问题。
十九世纪末,东西方各有一位学者几乎同时对指称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各自发表了对本学科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著。
这就是德国的弗雷格从哲学和逻辑学角度所作的指称研究和中国的马建忠从语言学角度所作的指称研究。
一《文通》指称研究的哲学基
础马建忠的指称理论,是他的语言观的核心。
他的语言观集中体现在《马氏文通》(以
下简称《文通》)的《后序》中:荀卿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
”夫曰
群者,岂惟群其形乎哉!亦曰群其意耳。
而所以群今人之意者则有话,所以群古人之意者则惟字。
传曰:“形声相益之谓字。
”夫字形之衡从、曲直、邪正、上下、内外、左右,字
声之抑扬、开塞、合散、出入、高下、清浊,其变幻莫可端倪。
微特同此圆顶方趾散处于五大洲者,其字之祖梵、祖伽卢、祖仓颉,而为左行、为右行、为下行之各不相似而不能群;即同所祖,而世与世相禅,则字形之由圆而方,由繁而简,字声之由舌而齿、而唇,而递相变,群之势亦几于穷且尽矣。
然而言语不达者,极九译而辞意相通矣,形声或异者,通训诂而经义孔昭矣。
盖所见为不同者,惟此已形已声之字,皆人为之也。
而亘古今,塞宇宙,其种之或黄、或白、或紫、或黑之钧是人也,天皆赋之以此心之所以能意,此意之所以能达之理。
则常探讨画革旁行诸国语言之源流,若希腊、若辣丁之文词而属比之,见其字别种而句司字,所以声其心而形其意者,皆有一定不易之律,而因以律吾经籍子史诸书,其大纲盖无不同。
于是因所同以同夫所不同者,是则此编之所以成也。
(《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83年,12页,以下仅注页码)这里,马氏从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思维两个关系的角度论证了语法的“天赋”性,其要点是:1.在思维领域里,人类有着不分
种族的、古今一贯的共同的意义世界。
2.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此心之所以能意”)和交
流思维成果(“此意之所以能达”)的工具,语法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能力,“能意”、“能达”
是人类社会存在(“能群”)的基本条件,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所在。
3.语言的表
层(“已形已声之字”)成分如语音、文字等,各民族间差别很大,因为这些都是“人为”的。
然而作为语言的深层——“所以声其心而形其意”的语法,则各民族间的差别达到了最小限
度(“其大纲盖无不同”),因为这是“天赋”的。
4.人类的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具有天然的
联系,是天赋的。
基于以上认识,马氏认为语言是人类创造智慧的惟一工具,他借用“文
以载道”的古语来阐说:天下无一非道,而文以载之,人心莫不有理,而文以明之。
然文
以载道而非道,文以明理而非理。
文者,所以循是而至于所止,而非所止也,故君子学以致其道。
(13页)这就是说,语言既是人类意义世界的表达手段,也是人类意义世界高
度抽象化的精华。
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我国进步的知识分子从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的科学工具,马氏在这样的时代潮流中提出:要吸取西方科学文化的精髓,首先要抓住学习语言这一关键,而学习语言的捷径在于学习语法。
由此他进一步论证了学习语法对于开发人的智力的巨大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马氏特别强调汉语语法的特殊性表现于“易”,
“夫华文之点画结构,视西学之切音虽难,而华文之字法句法,视西文之部分类别,且可以先后倒置以达其意度浓澜者则易。
”(13页)这个“易”,根源于汉语把介于思维与语言之间的种种形式的(“部分类别”)变化减少到了最低限度。
马氏在整部《文通》中始终注意比较中西语言的这种差异——“中国文字无变”(246页)。
他深刻对比了中西两种表面迥异的语言,抓住其中的意义底蕴,所以他坚持人类普遍语法的主张,并以古汉语这种古老、丰富而精密的语言为代表,考察了人类语言中所蕴存的普遍意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