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野下的高中语文课堂导入艺术探微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性方法分析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性方法分析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性方法分析
语文教学需要采用多种教育手段,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艺术性方法。

艺术性方
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得学生对于语文这一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
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

本文将从社论、卡通漫画、读书、音乐和电影等不同角度来探究如
何运用艺术性方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导入。

其次,卡通漫画是一种有趣的视觉艺术表现形式,也可以被运用到语文教学中。

在课
堂上,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卡通漫画,比如传统故事的改写、社会现象
的讽刺等等。

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感受到卡通漫画的娱乐性和创造性,并从中感受到语
文与艺术之间的相互渗透关系,从而增强语文素养。

此外,音乐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艺术性教学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选择一些
经典的文学作品,将其转化为音乐作品来进行听课。

这种方法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氛围、情感与内在感受。

例如,把《麦城》这篇
诗转化为音乐效果,通过曲调和情感演绎,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中传递出来的孤独、失落和
贫穷等主题。

综上所述,通过社论、卡通漫画、读书、音乐和电影等不同方式,我们可以将艺术性
方法融入到语文教学之中。

无论是从视觉、听觉、文字、情感等多个方面,这种方法都可
以使得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语文,更加深入地理解语言艺术,从而提高整体的语文素养水平。

探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性方法

探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性方法

探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性方法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点,通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为接下来的知识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运用一些艺术性的方法来进行导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的启发和传授。

可以运用音乐导入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上课前播放一首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音乐,或者是一首具有情感共鸣的歌曲,通过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让学生产生对课堂的期待和乐趣。

也可以结合音乐来进行唱诵或朗诵经典文学作品,既能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又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可以利用影视资料导入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播放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电影片段、纪录片或动画片,或者是学生自己精心制作的短视频,通过图像和声音的呈现,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影视资料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也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表达欲望。

可以运用话题导入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提问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一些与文本相关的话题,让学生自己发表意见和观点,并进行讨论和交流。

这样既能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和思考出发,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又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可以利用戏剧导入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

利用角色扮演、小品表演等形式,让学生以戏剧的形式复述和再创作文本,通过身体语言和表演来传递文学作品的意境和情感。

这样既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增加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又能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合作能力。

可以运用艺术创作导入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写作、绘画创作、书法赏析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和审美体验来进一步认识文学作品和艺术形式。

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又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性方法可以以音乐、影视、话题、戏剧和艺术创作为载体,通过感官刺激、情感共鸣和思维激发等方式,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感知和理解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性思维。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性方法分析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性方法分析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性方法分析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导入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艺术性方法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还能提升课堂氛围,增强交流互动,以下将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性方法进行分析。

音乐导入是一种常见的艺术性方法。

音乐是一种具有情感表达力的艺术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引起他们对课题的思考。

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的特点选择相应的音乐,通过播放音乐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在讲解古诗词时,可以播放与古风相似的音乐,营造古代文化的氛围,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音乐也可以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提供一种愉悦舒适的学习环境。

影像导入也是一种常用的艺术性方法。

通过播放相关影像素材,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来引导他们对课题的关注和思考。

在讲解文学作品时,可以播放与作品内容相关的电影或动画片段,让学生通过观看影像来理解和感受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影像的运用不仅可以使学习内容更加直观,生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可感知性。

绘画导入是一种能够通过视觉形式进行情境渲染的艺术性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绘画展示相关图像,用图形的形式直观地呈现课堂内容,例如相关人物形象、场景描绘等。

绘画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课堂内容。

教师还可以邀请学生进行绘画互动,通过绘画创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表演导入是一种能够通过身体语言进行情感表达的艺术性方法。

教师可以邀请学生进行相关情景的表演,通过身体语言的表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堂内容。

表演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培养他们的表演能力,还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学生们也可以通过演出感受到语文艺术的魅力,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印象。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导入的艺术性方法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导入的艺术性方法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导入的艺术性方法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决定了整节课的氛围和学生的学习状态。

而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静下心来,集中精力听讲,并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就需要教师采用一些艺术性的方法进行导入,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和有趣。

本文将从文学、音乐、绘画等多个艺术角度,探讨一些适用于高中语文课堂导入的艺术性方法,希望能够对语文教师们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启发。

一、文学启发文学是语文学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文学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情节和人物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高中语文课堂导入中,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段落或者诗歌来做引子,让学生在欣赏文学的进一步引入课堂主题。

可以选取一段富有节奏感和激情的经典小说片段,让学生通过朗读或者表演的方式来感受文学的魅力。

通过语言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中的文字之美,进而进入到课堂所要学习的内容中去。

也可以选择一些充满想象力和富有启发性的诗歌来做导入,让学生通过欣赏诗歌的美感,引起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进而在诗歌的世界中找到对于学习的动力和动情。

通过文学的引导,引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和向往,进而更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二、音乐启发音乐是人类情感表达的一种重要途径,它有着直接而强烈的感染力,能够让人的情绪和情感得到释放和激发。

在高中语文课堂导入中,可以选择一些与课堂主题相关、并富有情感和魅力的音乐作品来做导入,通过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带动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烘托出课堂的氛围和气氛。

可以选择一首经典的民族音乐,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让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和美丽,进而引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或者选择一些与课堂主题相关的音乐作品,通过音乐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传递,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而引入到课堂学习内容中去。

也可以利用音乐的韵律和节奏来进行语文知识的渗透和教学。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可以选择一些古典音乐来展示文言文的韵律和魅力;在现代诗歌的学习中,可以利用一些流行音乐来展示现代诗歌的节奏和魅力。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导入的艺术性方法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导入的艺术性方法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导入的艺术性方法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是指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引导方法,将学生的思维搬移到将要学习的内容上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导入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浅谈高中语文课堂导入的艺术性方法。

可以通过讲故事来导入课堂。

以故事的方式讲解文学作品或者文言文的背景故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可以通过声音、语调、手势等多种表现形式来呈现,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

故事情节的引入也可以引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产生对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意义的好奇心。

可以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料来导入课堂。

以多媒体方式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或音频资料,能够直观地呈现给学生,使他们能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和情感。

在讲解《红楼梦》时,可以展示一些相关的古建筑图片,让学生了解到古代宫廷文化的特点;在讲解古代文言文时,可以播放一些古代音乐,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的音乐文化。

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能够增加他们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和理解力。

可以通过游戏或互动的方式导入课堂。

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让学生合作完成,通过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和情节发展,引发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和情节的思考和讨论。

游戏的方式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还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或者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通过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可以通过引用经典的诗词或文言文句子来导入课堂。

以经典的诗词或文言文句子开场,能够引发学生对诗词或文言文的兴趣和思考。

通过对诗词或句子的分析和解读,可以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整体意义和主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可以教授一些古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高中语文课堂导入的艺术性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

探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性方法

探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性方法

探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性方法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讲述知识、讲解文本为主,缺乏足够的艺术性和趣味性,导致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不足,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思考能力。

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引入艺术性元素,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互动性,成为当前需要探讨和改进的问题。

艺术性导入的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情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文学作品中,体验语言的魅力,激发对文学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探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性方法,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价值。

1.2 研究意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艺术性方法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艺术性导入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

通过艺术性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感受和体验来理解文学作品和语言运用的美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文学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艺术性方法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感和文学表达能力。

研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性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研究意义】。

2. 正文2.1 艺术性导入的概念艺术性导入的概念是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艺术形式和元素来引入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和感知。

艺术性导入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接触到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内容。

通过艺术性导入,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具象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艺术性导入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

艺术性导入可以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引起他们的共鸣和共鸣,增强他们对语文学科的自信和热爱。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性方法分析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性方法分析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性方法分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导入是指利用各种艺术形式和手段,将学生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思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过程。

艺术导入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本文将从艺术导入的概念、作用、技巧和案例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艺术导入的概念艺术导入是一种教学方法,它借鉴艺术的语言和形式,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调动他们的情感,唤起他们的思考,进而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

艺术导入既可以独立运用,也可以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运用。

二、艺术导入的作用艺术导入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艺术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创设情境,提高教学效率艺术导入可以通过情境创设,呈现出一种具体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触教材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3、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艺术导入可以通过音乐、画面等形式将语言与图像相结合,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高对于语文表达的理解和表现能力。

三、艺术导入的技巧1、情境创设艺术导入的基本环节是情境创设,要想触动学生的情感,艺术导入必须在情景中展示。

比如,教一篇古文《岳阳楼记》,可以请同学站在虚拟的岳阳楼的视角上,借助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展现岳阳楼的美丽与历史背景。

2、材料准备艺术导入需要准备各种材料,比如音乐或视频,这些材料要和教学内容相匹配,能引起学生共鸣。

例如,教中国文学史时,可以选用古筝演奏的胡笳十八拍来引导学生进入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中。

3、形式多样艺术导入的形式应该具有多样性,可以穿插音乐、图像、视频等多种手段来创造课堂氛围。

比如,在教《红楼梦》时,老师可以放一段画面精美的影片让学生进入那个世界中,通过比较、分析等方式来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关系。

1、唐诗词导入汉语言文化精品课程《古诗词》中有一节关于唐诗笔法的课,导入时课堂中播放了韶华赠票涌现制作的一个《看唐诗,听那时》视频,通过音乐,画面和歌曲来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进入课堂状态,并愉悦地欣赏了唐诗芬芳的情调。

基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探究

基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探究

基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探究高中语文课程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艺术也是人文素养的一部分,因此将艺术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本文将探讨基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探究,从艺术赏析、文学阅读与创作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旨在为高中语文教师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将艺术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一、艺术赏析在高中语文课程中,通过艺术赏析来开展导入艺术探究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魅力,提高文学阅读的品味和境界。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音乐等,与学生一起进行欣赏和分析,从而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审美情趣。

教师也可以结合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感悟,进行跨学科的联想和认知。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艺术的眼光去欣赏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绘画作品来感悟《红楼梦》中的意境和情感,或者通过音乐作品来理解《诗经》中的节奏和韵律。

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不仅可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培养对艺术的独特感悟。

二、文学阅读与创作在高中语文课堂中,除了注重对文学作品的赏析,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文学阅读与创作能力的培养。

在导入艺术探究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作,以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情感为题材,进行创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表现欲望。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自由创作一篇关于疯狂与理智的故事,从而锻炼学生的文学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跨学科的融合在高中语文课程中,艺术探究不仅仅是单一的文学赏析和创作,还应该充分利用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和认知领域。

在导入艺术探究的活动中,教师可以跨学科地让学生学习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以及历史、哲学、心理等学科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视野下的高中语文课堂导入艺术探微
——以《五人墓碑记》课堂教学实录为例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始终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前奏就是教学导入,导入设计的好,往往可以给一堂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我们要采用有效的方式唤醒学生学习的欲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在前几分钟的导入环节,学生形成了自己的主动学习的内部驱动力,明确自己的兴趣点和学习点,我们的高效课堂才有可能实现。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课堂导入艺术
高中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始终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前奏就是教学导入,导入设计的好,往往能给一堂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那么,我们该如何拉开语文教学的序幕呢?高中生处在心理情感趋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的课堂导入里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具有情感性的导向。

另外,高中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一般都很累,所以我们要注重课堂导入的趣味性,让语文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

考虑到他们即将面临的高考,我们的课堂导入必须具有知识性的诱导。

立足语文,我们的课堂导入还要充分体现人文性。

笔者认为,这里面是大有艺术的,以下以《五人墓碑记》课堂教学实录为例叙述之。

一、整篇文章用2--3个课时完成,首先是第一课时的课堂导入。

(一)比较常规的导入,就是由标题切入。

师:在我们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区有一个地方,不太出名,但是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却经常吸引一些文人墨客,前去瞻仰,只因为那里埋着五位英雄。

(播放PPT中的“五人之墓”的图片)大家知道这五位是谁吗?
生:颜佩韦、杨念如、沈扬、马杰、周文元。

师:为什么他们在文化人的心里,如此地难以忘记呢?他们到底有何魅力?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读一读这五位英雄的故事。

(二)先用PPT给同学们展示一些古今中外的一些碑文的导入:
美国佛州有一个墓园的墓碑上写着:“这里躺着我们的安娜,她是被香蕉害死的,错不在水果本身,而是有人乱丢香蕉皮。


一对夫妻为出生两周便夭折的孩子这样写碑文:“他来到这世上,四处看了
看,不太满意,就回去了。


德国数学家鲁道夫的墓碑上有这样的碑文,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把圆周率计算到了小数点后35位:
“π=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
海明威的墓碑上:“恕我不起来!”。

德国剧作家费希特的墓碑上:“剧终”。

司汤达的墓碑上:“米兰人亨利·贝尔安眠于此,他曾经活过,写过,爱过。


韩信的墓碑上:“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夫人。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些碑文,同时思考一下,这些石碑上的文字,主要是记载哪些内容的。

生(七嘴八舌):生平贡献、死亡原因、个人爱好、个性才华······师:你认为这些东西是为谁而写的呢?
生:(七嘴八舌)
师(总结):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概括一下,(播放PPT中“碑记”这种文体的特点)这些碑文是为死去的人而写的,他们已经不可能再说话了,所以这石碑上的文字,就是他们对这个世界最后的深情告白。

这些文字既是对死者的纪念,也是对生者的诉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刻在石碑上的文章《五人墓碑记》。

一起来看看他们有过怎样的爱恨,又书写过怎样的伟大。

作为第一课时的导入,笔者认为,还是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决定。

如果是活跃一些的班级,可以用第一种导入。

但是如果是气氛容易沉闷的班级,笔者认为,第二种导入的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第二课时的导入
《五人墓碑记》一课需要有三个课时,除了第一课的导入以外,后面两节课的导入我们是怎么处理的呢?一般老师的通常做法就是复习旧知识来引出新知识。

笔者认为这样做,易导致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真正兴趣。

(一)故事导入
在进行重点章回品读,学习文章的第四节时,可以在开始时,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的故事。

师:五人在面临死亡时的风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了戊戌变法中的谁?
生:谭嗣同。

师:那位同学还还原一下谭嗣同当年的勇气与风骨。

学生讲完以后,老师再重点强调一下和五人面临的死亡时那种视死如归的风采相一致的部分。

师:先给刚才讲的这么精彩的某某某同学鼓鼓掌。

(掌声之后)能把故事讲的这么好,这方面的书籍一定读了很多,但是有个问题要纠正一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首《绝命诗》不是在临刑前喊出来的,而是在谭嗣同在监狱时写的。

当时被押到北京菜市口砍头的一共有6人。

慈禧太后,对这些人深恶痛绝,于是让刽子手用的是著名的钝刀“大将军”。

据说,受刑时,谭嗣同排第5个,排在前面的杨深秀,一刀下去,头与脖子藕断丝连,鲜血直往外冲,刽子手连砍带锯的,才完成。

我们同学们都不忍心听了,可是亲眼目睹这一幕并且即将承受这一切的谭嗣同呢?他是不是也吓傻了,再也没有了在监狱中“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情了呢?不是,只见他面不改色,不为所动,喊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样的壮语。

这是怎样的胆识呀。

所以虽然时间已过百年,提起这个名字,我们依然满心的仰慕。

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在明朝末年五位英雄的风采。

先来一起读一遍这一节。

这种导入方式,需要老师充分地备课,讲述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情感节奏。

(二)另外,也可以从五人之死的意义导入。

师:这五人慷慨赴死,是为了什么?
生:为了救当地的老百姓,为了国家····
师:他们做到了吗?他们的行为让老师不由的想起了顾炎武的一句话,论述国家兴亡与个人的关系的,是哪一句?
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师;很好,就是这一句。

这五个人以生命为代价,实现了自己的目的了吗?我么一起来读这一节,去看看这五个人以生命的代价,换来了什么。

这,值得吗?(最后的一问,可以作为一个开放性话题,交由同学们来讨论,各抒己见。

)这种导入方式,更趋于理性化,比较适合理科班的学生。

(三)也可以从贤士大夫的角度导入:
师:在我们的第4小节里,除了出现了对五人的描写,还有对其他人的描写吗?生:有,贤士大夫。

师:他们做了什么事?
生: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师:这不是做好事了吗?怎么也没有名字呢?大家知道他们叫什么吗?
生:在课文的最后一段有····
师:为什么我们这里和第一段的地方都只是说贤士大夫,而不提名字呢?
生一脸茫然。

师:我们喊到我们的班主任时,会不会说“薄某某”?
生:不会,不礼貌,我们尊敬他,所以,我们不会这么喊他。

师:对呀,所以这里,不用名字,而用“贤士大夫”其实是对这几个人的一种什么态度呢?
生:尊敬。

师:哪怕我们不能成为英雄,也要做尊敬英雄的人,因为尊敬英雄的人也值得我们尊敬。

那么,最后的时候,为什么又要交代一下呢?
生:做好事还是要留下姓名啊
师:对的,他们可以不留姓名,可是我们的心里愿意记下这些贤人的名字,所以文章结尾还是要为他们留下姓名,这也是“碑记”这种文体的需要。

师:一起来读5、6两节看看有哪些人和贤士大夫是一类人,也是尊敬英雄的,也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这种导入方式是对文章的最后几节进行一个整体的把握的,适合基础比较好的班级,最后之前有过充分的预习。

小结:所有的导入都是为了引导学生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像一个认真的演员一样,努力通过自己的声情并茂的逼真表演,为学生营造一种氛围,将学生带入到学习的情境中来。

本文是课堂实录部分是本人在《五人墓碑记》中的导入部分的真实记录,存在缺陷是在所难免的,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著.周蕖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2]胡汉超.例谈语文课堂导入语的设计[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 年第 14 期.
[3]王晓平著.教师的言语艺术[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4]邓彤. 课堂造境:语文教学的脚手架[J]. 中学语文教学.2007(05) .
[5]周小蓬.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