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
外国美术史

一.填空1.西班牙17世纪的真理画家:委拉斯贵支。
2.欧洲浪漫主义先驱:戈雅。
3.法国美术中的烛光画家:拉图尔。
4.《梅杜萨之筏》热里科的巨幅油画。
5.外光派巨子:杜比尼。
6.新古典主义的杰出画家:大卫,热拉尔,维涅••勒布伦夫人,吉洛德,格罗,安格尔。
7.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希阿岛的屠杀》《萨达纳巴尔之死》《自由领导人民》《阿尔及利亚女人》。
8.印象主义先驱:莫奈。
9.立体主义代表人物:毕加索,布拉克。
10.至上主义:马列维奇。
二.单选 1.伦勃朗的代表作:《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夜巡》《带天使的圣家族》《入狱的妇女》《画家和他的妻子沙士基亚》。
2.《秋千》:作者:弗拉戈纳尔。
3.戈雅的代表作:《穿衣玛哈像》《加普里乔斯》《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你不能也得能》《战争的灾难》《吉斯巴拉提斯》《抢水罐的姑娘》《波尔多卖牛奶的姑娘》《裸体的玛哈》。
4.《印象•日出》:作者为莫奈。
5.马列维奇:至上主义的创始人,它使用单纯的黑与白,作品《黑色方块》,《白之白》。
三.多选 1.委拉斯贵支的代表作:《卖水的人》《早餐》《音乐师》《女混血儿》《煮蛋的老人》《酒神巴库斯》《火神的冶铁厂》《布列达的投降》《腓力四世骑马像》《纺织女工》《宫娥》《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
2.新古典主义代表画家:大卫,热拉尔,维涅••勒布伦夫人,吉洛德,格罗,安格尔。
3.画家大卫的代表作:《荷加斯兄弟的宣誓》《苏格拉底之死》《布鲁图斯》《马拉之死》《加冕式》《萨宾妇女》《利奥尼塔斯》。
4.法国印象主义代表画家:马奈,莫奈,雷诺阿,德加,西斯莱,毕沙罗,贝尔特•莫里索,卡萨特。
5.后印象主义代表画家:塞尚,高更,梵高,土鲁兹•劳特累克,雷东,波纳尔。
四.名词解释1.古典主义:是17世纪流行在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
这一思潮是特定历史时期产物,因它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明为典范和样本而被称为“古典主义”。
[小学教育]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
![[小学教育]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5770cdc4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f5.png)
他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第一时期是:"蓝色时期";第二时期是:"玫瑰红时期";第三时期是:"黑人时期";第四时期是:"立体主义时期",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第五时期是:"古典主义时期";第六时期是:"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毕加索一生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造为自己的风格。
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
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绘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
帕布洛·毕加索1881年生于马拉加。
尽管从半个世纪以来,毕加索参加了法国绘画的一切冒险,他终归还是西班牙人。
在其思想,秉性中带着奢侈,悲惨和沉重的西班传统。
他在自己的油画、雕塑、版画和陶器中挥霍着它,但却从未用竭,这点是非常显著的。
但是谁要想在他的作品、词汇、章法、主题中单单找出这个混合的、豪华的、以东方文明的神话和形式、原始的手法、和布匿的模糊影响养育出的西班牙来,那将是一种追求系统化的妄想。
对其天分的形成起过最重要作用的是贡哥拉和戈雅的西班牙,高迪的巴洛克建筑的西班牙,卡塔卢西亚的无政府主义和造反主义,是极为特殊、热情,具有破坏性的剧烈,狂热的西班牙。
不管怎么说,没有一个在法国生活和工作的外国画家比他更多地消融于法国风俗精神之中,也没有一个能证明自己比他更忠实于根。
在毕加索身上,一切都是矛盾:他的生活、他的特点、他的作品。
毕加索的父亲若泽·卢依兹·索拉斯柯是巴斯克人,图画教员。
母亲玛丽亚·毕加索是马略尔卡人,祖籍热那亚。
当别的孩子还在玩玻璃球的时候,毕加索已经画出完全可以放到博物馆里展出的画了。
毕加索绘画风格研究

毕加索绘画风格研究作者:张茜来源:《艺术评鉴》2018年第14期摘要:巴勃罗·毕加索是西方现代派绘画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立体派的创始人。
九十二岁长寿的他在作品数量上多达37000件,包含了油画、素描、版画和平版画等。
他的作品对整个20世纪及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在世界艺术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继承和发展了塞尚的思想并创造了立体画派,不断革新自己对艺术创作的解读。
在他的艺术生涯里,我们几乎可以看到在20世纪里诸多绘画风格的演变过程,他是时代的见证人也同时为反抗暴力和世界和平做出了毕生的努力。
本文将从毕加索的每个绘画时期不同的风格及作品出发,解读他对绘画风格和艺术思想的探索与创造。
关键词:毕加索艺术特色风格创新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4-0058-02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的马加拉,父亲是一位美术教师,自幼受到父母熏陶使得他从小就热爱绘画,先后进入巴塞罗那和马德里皇家艺术学院学习。
他的艺术作品及创新精神对现代西方艺术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推动了世界艺术的发展进程。
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在卢浮宫的画家。
一生绘画风格多变,充满了创造力,凭着对艺术的一腔热血,不断探索新的思路,不断变换着新的表现手法,最终创造了属于那个时代辉煌的成就。
在他传奇的一生里最大的成就是在绘画风格和绘画手法方面总是能够不停地开拓。
毕加索绘画重点强调着丰富的造型、奇特的构图、色彩与线条的运用,他的作品和生活没有特定的统一、连续和稳定。
童年时期的他常蹲在沙堆一旁创作自己的作品,几个小时,一点也不感到孤独,慢慢长大的他独立创作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毕加索从小极其罕有的艺术禀赋得到初现。
在斗牛场目睹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牛比赛后,8岁的毕加索绘画出一幅《马背上的斗牛士》惊煞众人;13岁以惊人的速度提前完成了绘画基础中的所有课程,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已经能真实地再现了所描绘的对象,对光影的巧妙处理,神秘的色彩,让人称道。
毕加索资料

毕加索的每一幅画,每一笔看似简单的线条,看似纯粹的色块,都透露着他对生活的积淀,和长期积累下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亮点一:舞台小品式课堂印象最深的是来自金华的王赟老师上的《侃侃毕加索》一课,那风格不亚于一个优秀的小品演员,不光是学生忍俊不禁的笑,我们听课的老师都议论纷纷,对她赞赏有加。
看惯了主课老师的严谨,有这样一位风格独特的老师来上美术课,谁会不喜欢呢?当然王老师不仅说话爽快幽默,对课的把握也张弛有度。
毕加索的一生都是个传奇,他的艺术作品也不是所有人能欣赏接受的,要让学生去欣赏,并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是有难度的。
王老师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其中向学生扔“炸弹”,让学生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恐惧效果非常好,使学生对《格尼卡尔》这幅作品的历史背景与毕加索想表达的意思更明确了。
以一群丑女颠覆唯美的绘画传统,以极端几何图形取代流畅线条,毕加索以他的《亚威农姑娘》摧毁传统、背叛自己,却孕育出了震惊世界的立体画派。
他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其一生,作品风格丰富多样,后人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的说法形容毕加索多变的艺术形式。
除了绘画之外,帕布罗还迷恋斗牛。
这是安达鲁西亚人对死亡特有的浪漫激情。
一幕幕血腥的场面,深深的印刻在毕加索的脑海当中,当时他只有八岁。
但是已经开始创作斗牛的死亡场面。
(毕加索儿子,克劳德·毕加索)“他伴随着斗牛的热情长大。
父亲常带他去看斗牛,人对着牛跳舞,美妙的舞蹈表现出人类和动物之间的爱,最后以死亡而告终。
伟大的爱以死为终结。
”在毕加索的一生当中,认识他的人都被他的眼神所吸引,他那南部西班牙人的气质令人难忘。
(传记作家,约翰·理查森)“这真是很奇妙,用安达鲁西亚人的话来说,是Mirada Fuete,有穿透力。
一个早年的朋友曾说,…我觉得毕加索与众不同,当他盯着一张纸看时,锐利的目光能使那张纸燃烧起来,把画纸上的一切烧尽。
‟”虽然帕布罗·毕加索,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留在法国,但他跟西班牙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毕加索艺术家的创作风格

毕加索艺术家的创作风格毕加索(Pablo Picasso)是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对现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毕加索的创作风格独特而多样化,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和风格的变迁。
本文将通过探讨毕加索的创作风格来展示他对艺术的深刻影响。
1. 分析立体主义风格立体主义是毕加索最具代表性的创作风格之一。
在立体主义中,毕加索试图将主题的不同视角同时呈现在画布上。
这种风格通过分解形状,将主体转化为几何图形的集合,并突破传统的透视法则。
这种创新的呈现方式使观众能够以全新的方式看待和理解艺术作品。
例如,毕加索的作品《亨利·巴特勒执政》是立体主义的典型代表。
他在这幅画中使用了多个视角,将主体分解为多个几何形状,并将它们重新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种抽象而立体的形象。
这种创新的处理方式彰显了毕加索对艺术语言的革新性。
2. 探索表现主义风格在20世纪初期,毕加索逐渐将目光转向了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突出了个体情感和内在体验的表达,将艺术家的情感与作品融为一体。
毕加索在表现主义领域的实验包括了对颜色、线条和形状的放任使用,以表达他内心深处的情感与热情。
《阿维尼翁的少女》是毕加索对表现主义风格的一次深入探索。
在这幅作品中,他运用了大胆的颜色和变形的线条,表达了对影响他的事件和人物的情感反应。
作品中的线条和色彩变化强烈,突出了毕加索对表达情感的追求。
3. 创造立体派风格与立体主义相类似,立体派风格也是毕加索的重要创作手法之一。
立体派通过将不同角度的视图融合到作品中,以突破传统的透视和二维平面的限制。
这种风格强调了形式的重构和重新组合,通过多角度的展示来表达主题的丰富内涵。
《吉塔兰娜手风琴手》是毕加索在立体派风格下的一件重要作品。
他通过使用多个视角和光影的变化,将主题的不同方面呈现出来。
这一创新的画风不仅增强了艺术作品的立体感,也使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主题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4. 形式主义的实践除了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和立体派之外,毕加索还在其创作中尝试了形式主义。
画家的故事

1、达芬奇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作卓越的代表人物达芬奇的成就和贡献是多方面的.达芬奇出生在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小镇芬奇镇.他小时侯曾经拜佛罗基奥为师佛罗基奥首先让他练习画蛋一画就是几年然后才开始教他作画.由于达芬奇打下了坚实的素描基础后来终于成为一代宗师.2、凡.高凡高是荷兰人但长年生活在法国是后印象派的重要的画家.和他的同胞伦勃朗一样凡高也喜欢为自己画像3、丁托列托丁托列托出生在威尼斯是一个染坊主的儿子.他长期生活在故乡用画笔装饰城市的庭院和教堂.他曾拜师提香追求提香般绚烂的色彩和米开朗基罗般结实的形体是他的目标.4、毕加索毕加索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他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分为这样几个时期: 蓝色时期" 玫瑰红时期" 黑人时期"5、高更高更是法国后期印象派三大巨匠之一.他起步较晚早期的画追求形式的简化和色彩的装饰效果但还没有摆脱印象派的手法.他不但对埃及古代绘画很感兴趣而且向往仍处于原始部落生活的土人们的风习和艺术.被称为原始人产最高典型.6、列宾俄罗斯写实主义绘画大师列宾与法国绘画巨匠莫奈,同为19世纪后期欧洲美术史上,引人注目的重要级人物。
他们的艺术在欧洲的东西部,各领一方风骚,影响力延伸到整个20世纪。
7、卢梭由素人画家跃居为近代朴素绘画大师的卢梭,是一位自学成功的典型画家。
他的作品糅和了现实与梦想,充满了自然原始的天真活力。
8、达利达利是盘踞在超现实主义中心的一位恃才傲物的怪杰,与毕加索、米罗三人都启蒙于西班牙加泰隆尼亚这块地灵人杰的土地上。
其特异独行的艺术,为本世纪的画坛增添了许多灿烂光辉。
9、米勒米勒是19世纪写实主义杰出的代表画家。
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都在农村度过,对农村生活和在那里劳动的人们,有深刻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了解他们的了欢乐与痛苦,也分尝着他们的信仰和偏见,这使得米勒成为伟大的田园画家。
中外美术史复习题(含答案)

中外美术史复习题一、填空题1万神殿是古罗马拱券建筑的杰出代表。
2.建造于公元532-537 年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艺术中最辉煌的成就之一。
3.乔托是佛罗伦萨画派的创始人,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伟大先驱者之一。
4.梵蒂冈宫的三幅壁画:《雅典学院》、《巴尔纳斯山》和《圣典辩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拉斐尔的作品。
5.绘画《农民的婚礼》、《农民的舞蹈》和《绞刑架下的舞蹈》,是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老彼得.勃鲁盖尔的作品。
6.《荷拉斯兄弟的宣誓》、《苏格拉底之死》等绘画作品的作者,是法国19 世纪新古典主义画家大卫。
7.宋代以后江南水墨山水画代表人物是李唐、刘松年。
8.清初“四画僧”指弘仁、髡残、八大、石涛四位。
9.北宋书法家的代表人物是苏轼、米芾、蔡襄、黄庭坚。
10.明代“吴门四家”指唐寅、仇英、沈周、文征明。
13、在17 世纪法国的绘画艺术中,以农村为题材,用朴素手法进行描绘的画家是勒南兄弟。
14、《沐浴的狄安娜》、《裸女》是18 世纪法国画家布歇的绘画作品。
15、当19 世纪法国画家借里柯的作品《梅杜萨之筏》展出时,被视为浪漫主义的伟大宣言。
16、印象主义是根据印象主义画家莫奈的作品《印象.日出》命名的。
17、阿房宫是秦朝最重要的宫殿建筑群。
20、魏晋时期的“书圣”王羲之,其最具代表的作品当数作于永和九年的《兰亭序》。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1. 著名油画作品《格尔尼卡》是()的代表作之一。
A.梵高B.高更C.伦勃朗D.毕加索2.元代永乐宫的壁画,其规模宏伟壮丽为世所罕见。
永乐宫地处我国()。
A.山东省B.山西省C.河北省D.河南省3.哈夫拉金字塔前的()是古埃及最大、最古老的室外雕刻巨像。
A.狮身人面像B.老村长像C.书吏凯伊D.拉荷切普王子像4.()神庙是古希腊雅典卫城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是世界艺术史上最完美的建筑典范之一。
格尔尼卡赏析教案

格尔尼卡赏析教案【篇一:格尔尼卡教案】一:教材分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运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
本课时教学通过对《格尔尼卡》一画的欣赏,学习毕加索运用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感,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格尔尼卡》这幅著名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创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学习毕加索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美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具体的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2)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课前准备教师:电脑设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五、教学过程(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一、创作背景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首先我们先来看一段选自动画片《再见萤火虫》的短片,看完后请大家谈谈视频中传递了哪些信息?这节课凡是回答的问题的同学,课结束后来我这拿小奖品和平鸽。
生1:师:恩残酷的战争殃及无辜百姓。
在1937年,同样的场景在西班牙北部格尔尼卡小镇上演,德国法西斯对原本美丽的格尔尼卡小镇进行大轰炸,杀害了数千名无辜者。
画家毕加索听到消息后极为愤慨,于是在墙上激情创作了一幅壁画,用来痛斥和揭露法西斯的暴行,所以用地名格尔尼卡来命名这幅画,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赏析的画作就是《格尔尼卡》。
请大家把书本翻到第一页。
(板书:格尔尼卡)(过程二)自主探究学习探究知识二、画家简介。
师:欣赏分析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首先我们来认识这位画家——毕加索。
(ppt显示毕加索肖像)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1904年定居巴黎。
他从19世纪末从事绘画,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据统计共画了近37000幅作品,也是立体派的先驱代表, 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第一时期是:"蓝色时期";第二时期是:"玫瑰红时期";第三时期是:"黑人时期";第四时期是:"立体主义时期",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第五时期是:"古典主义时期";第六时期是:"超现实主义时期";最后是"抽象主义时期"。
毕加索一生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造为自己的风格。
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
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绘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
帕布洛·毕加索1881年生于马拉加。
尽管从半个世纪以来,毕加索参加了法国绘画的一切冒险,他终归还是西班牙人。
在其思想,秉性中带着奢侈,悲惨和沉重的西班传统。
他在自己的油画、雕塑、版画和陶器中挥霍着它,但却从未用竭,这点是非常显著的。
但是谁要想在他的作品、词汇、章法、主题中单单找出这个混合的、豪华的、以东方文明的神话和形式、原始的手法、和布匿的模糊影响养育出的西班牙来,那将是一种追求系统化的妄想。
对其天分的形成起过最重要作用的是贡哥拉和戈雅的西班牙,高迪的巴洛克建筑的西班牙,卡塔卢西亚的无政府主义和造反主义,是极为特殊、热情,具有破坏性的剧烈,狂热的西班牙。
不管怎么说,没有一个在法国生活和工作的外国画家比他更多地消融于法国风俗精神之中,也没有一个能证明自己比他更忠实于根。
在毕加索身上,一切都是矛盾:他的生活、他的特点、他的作品。
毕加索的父亲若泽·卢依兹·索拉斯柯是巴斯克人,图画教员。
母亲玛丽亚·毕加索是马略尔卡人,祖籍热那亚。
当别的孩子还在玩玻璃球的时候,毕加索已经画出完全可以放到博物馆里展出的画了。
1900年,他来到巴黎,倾心于凡高的作品和图卢兹·劳特累克画的蒙马特场面。
在他这一时期以及"兰色时期"(1901~1904年)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劳特累克明显的影响。
他关心的对象是穷人、病人和生活中的可怜人。
他重新拿起西班牙最珍视的题材----贫穷、孤独、悲哀,但指导思想却是要用他在与蒙马特素描画家接触中加以单纯化的手法去影响法国绘画。
他越来越精确地画着单个的或组合的人物,把他们的形拉长或缩小,以便给予戏剧性的表现。
在近乎单色的油画中,他使用一种神秘的、深夜一般的兰色调。
这时的毕加索只有二十三岁,但名气已不仅只限于他的朋友们这个小圈子了。
从1904年起,他定居拉维尼昂路13号洗衣船,他的画室成了画家和作家创造新美学原则的联络地点。
阿波利奈尔、马科斯·雅各布、安德雷·萨尔蒙、彼埃尔·勒威迪、安德烈·德兰、凡东根、胡安·格里斯都经常去那里或者索性住在那里。
1907年以后,人们在那里又看到乔治·布拉克。
他是由阿波利奈尔介绍给毕加索的。
费尔南德·奥利维埃为我们留下了那时毕加索的绝妙画象:"小小的个子,皮肤黑黑的,又矮又胖,焦急不安,同时也令人感到担心。
一双阴沉、深邃、敏锐、奇怪的眼睛近乎于目不转睛,笨拙的动作,妇女一般的手,不象样子的穿着,而且不修边幅。
一绺密密的头发又黑又亮,把智慧而顽固的前额劈为两半。
衣服一半象吉普赛人,一半象工人,留得太长的头发扫着那件不知穿了多少年的旧夹克领子。
毕加索在其"玫瑰时期"(1905~1906年)中显得温和,甚至可说是温柔起来了。
裸体,流动演出的喜剧演员,丑角,马戏场面使他有机会把手法变得轻快,把线条变得灵活,把变形加以强调。
他的作品使人想到日本幽灵画家。
其特点是一种娇柔的感情,含糊不定的笔触,杂乱的魅力以及并非肯定地放上去的,在颜色上精打细算,却几乎没有体积感的形。
不过,他很快便重新干了起来。
似乎是受到黑人雕塑的影响,他作了一些强烈反映自己所关切的造型问题的塑象,素描和渍画。
这个西班牙人怎能不被当时在欧洲发现的非洲拜物教吉祥物的巨大变形所诱引呢?难道不应该说它是新发明出来的,充满感人力量的形吗?不管怎样,毕加索是受到这些原始作品咒语的影响,他肯定是欣赏它的感受,力量,丰富的词汇和大胆的抽象。
1907年,当他在洗衣船那间破画室向困惑的朋友们出示他的《阿维尼翁姑娘》一画时,那正是刚刚翻开美术史新的一页的时刻。
这幅名画的构图缺乏统一,颜色呆板生硬,指手划脚的人物没有体积感。
不过,线条、夹角,画的鳞状重迭宣告了现代绘画的一个新方向。
立体派的革命已经不远了。
《阿维尼翁姑娘》已不单单是一幅画,它是一个事件,一个日期,一个出发点,就如昔日凡·爱克的《神秘的羔羊》,乌切罗的《战争》,德拉克洛瓦的《但丁之舟》一样。
二十世纪已经通过它荒唐了一次,不过,很快就缓过气来了。
而这位画家一旦清醒过来,就开始认真的思索。
他关在自己的画室里,注视着周围的物品:桌子、长颈瓶、玻璃杯、香烟盒、报纸。
他以那样敏锐的目光观察着,好象从未见过它们一样。
他进到了它们之中,就象小说家进入了他书中的角色。
借助于一种既非爱情,也非狂热,而是完全赞同和尊重的感应,他待在对象之中。
它们向他揭示了自己的形状,结构,外表和内部,底面。
而当他这样地去表现它们时,立体主义便诞生了。
人们为了塞尚而抛弃了高更。
他们发现了新的现实,并且主要是在现实之中发现了新的体积和空间。
为矛盾所苦的毕加索,从现实主义的超越中看到了解决它的办法。
他以当时作家们寻求解释和鼓励的理智主义去反对野兽派画家的感觉主义。
从1908年开始,他便和布拉克一道领导起了这一运动。
他们对于体积的幻想引到一个平面上来,并且不使用凸起、明暗、线的透视和其它老的观念。
他们通过分解各个面,同时从几个角度看对象的形象,来达到这一点。
从那时起,他们便不画他们看到的东西,而画他们通过分析想象出来的东西。
1911年,立体派又不再是分析的了,它抛弃了对于自然的观察,而滑向了专横的概念论,也就是把已被驾驭的对象置于"先"想出来的形的支配之下。
当同伴们步上其它道路之时,毕加索和布拉克仍在自己的发现中继续深入研究着。
1908到1915年间,毕加索运用新的笔法,表现自己强烈的不容置疑的观念。
他创造着对象,并且是自由地创造着。
他考虑到现实,但是通过摧毁它和以主观、独立、绝对的现实取而代之。
对于他来说,对象已成为它自己本身。
他对光不感兴趣,聚集全力表现改变了的形。
让它以不同于外表世界的面目出现在观众面前。
不过,有一段时间,立体派将自己从野兽派的放纵中吸取的力量损失在自己的放纵之中。
它成了静物的俘虏,关闭的房间的俘虏,没有向生活敞开大门。
笔触没有个性,色彩贫乏,题材内容悲哀暗淡。
另一方面,立体派使素描和形占据了必须的,有时甚至是专制的优势地位。
亏了毕加索,油画才回到单纯的线描,几何形,准确的比例和有力的构图上来。
不管怎么说,毕加索很快便发现了由自己第一个宣告和描绘的理论所具有的局限性。
于是,他这个原来最热情的鼓动者,便成为了最不忠实的信徒。
一看到有人跟随自己,他便立刻走上另一条路。
这位夹角、立方体、几何形的建筑画家,又突然置身于老画家的画派之中。
就在这个时期,他为俄国芭蕾工作,设计了《炫耀》和《三角帽》的布景和服装。
他重新取用了一些古老的题材:杂技演员、丑角、舞蹈者。
接着,他受到希腊--罗马艺术的影响,以完全古典的画法创作了一大批巨人和丰满的妇女。
到1923年为止,他的作品特点是安静、平衡,异乎寻常的健康。
人们简直不能相信这就是几年以前狂热地搞粘贴画法的同一个毕加索。
然而,将报纸和火柴盒切下来,集中到自己画上去的人,由于热爱现实主义而搞逼真画的人,在一个放松的时刻,是必然要象安格尔那样地去画画的。
另一方面,一个被不同的需要(如果不是对立的需要)撕裂到如此地步的人,对于自己时代的潮流如此敏感,完全同意一切大胆想法的人,对于超现实主义的尝试又是不会无动于衷的。
在这一造反运动中,有一种挑衅的嗜好和破坏的意志,鼓励着他那根本的虚无主义。
不过,超现实主义绘画使用的手法是那样贫乏,陈旧,没有造型,以至他根本看不上眼。
他的尝试只是为了提取用于革亲自己灵感的酵母。
他经过了一段短暂的浪漫时期,画了一些人民生活场景和激烈的斗牛场面,然后,试图阐明自己的幻想和冲动。
当他的同胞达利以及米罗服从于安德烈·布雷东形而上学的文学信条时,毕加索却让自己的画中出现奇形怪状的石珊瑚和恶魔让它们在无意识的深处此起彼伏(1926~1935年)。
他的笔画出了没有含义的奇特形状。
这是些极端概括,略施薄色,形体密布的人物形象,他们荒廖可笑地竖立在没有深度的空间中。
1932年直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柔韧的长弧线。
简略的结构让位于繁茂的曲线,颜色发出厚重而尖刻的色泽。
(图2)《格尔尼卡》这时,他画了一组海边少女,其中有一幅特别大胆的素描,表现了身体的陶醉。
1935年,祖国流血的悲剧激怒了毕加索,他那潜在的表现主义再次迸发出来,线条扭绞着,膨胀着,色彩放出光泽,在奔腾驰骋,并由一首以渐强奏出的悲怆曲《格尔尼卡》达到极点。
这幅伟大的构图如果不说是其巅峰之作的话,也是其杰作之一。
因为如果说他是以世界末日的形象表达对战争的厌恶,那末,他仅用了一些形状和光暗对比便达到了目的。
他不是象戈雅、德拉克洛瓦那样去描绘战争的情节,杀戮的场面。
戈雅和德拉克洛瓦不管天分多高,也只能做到这一点。
而毕加索却在西洋绘画史上每一次成功地单纯以造型标注经历过的事件,使我们感到恐怖。
他以良知和激情将一些绘画的特别价值结合在一起,使我们确信这一罪行。
我们看到悲剧与诙谐,挖苦与怜悯,咀咒与嘲笑,生命的颤动与死亡的静止,汹涌的思想感情以达到极点的强度从这幅裂人肺腑的画中涌出。
从此,毕加索研究着自己已经走过的道路,不断推进着自己的探求,时而下锚于人道主义的平静江河之上,时而扬帆驶向险恶的浪漫主义风暴之中。
不过,从1948年起,也就是从他定居地中海之滨时起,他又画起古老的传说和古时的妖术、野兽、半人半马的怪物、女仙。
他重新采用自己的老题材:肖像、风景、静物,并特别着力表现动物:鸽子、猫头鹰、蟾蜍、马、公牛。
他轮流画着自己的乡村和儿童,既作油画、版画,也作雕塑、陶器,以一贯的激烈和对生活少有的爱情干着。
不管题材和主题如何,他总是赋予它们寓意,赋予它们与自己生活相仿佛的生命,即控制不住的冲击,强烈的失望,某种粗暴、茫然、不安。
他既好奇又不满,既恼人又高雅,既待人慷慨又吝惜感情,已经名利无加,却象奴隶一样地苦干。
他既是自己急燥的天才的奴隶,又是自己的力量,画风的主人。
他异乎寻常的活跃,从不休息,不知疲倦,他在世界中不停地追赶一种总是在逃遁的快乐,而他所得到的又只是焦虑,怀疑和狂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