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作品解析
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绘画作品的表现形式及影响

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绘画作品的表现形式及影响立体主义,也被称作为“立方主义”,是20 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风格之一,毕加索主张通过解析重构和错位等形式来表达艺术家的个人意志,立体主义和立方主义中的“立体”和“立方”并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体积感和纵深感,而是运用一定的绘画手法将对象做出改造。
它不限于一个固定的角度,而是把多种视角的画面进行结合,形成一个包含原对象的诸多元素和成分的全新对象。
立体主义从根本上打破了长期以来的艺术倾向,试图在二维的画布上从固定的视角创造真实的三维空间的幻觉,强调画布的二维性质,而不是创造深度的幻觉。
这种绘画方式并没有使用透视法,而是以不同的方式通过对色调(光和影)的运用,将物体分解成不同的平面,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中展示不同的视角,既暗示了它们的三维形态,又指向了画布的二维平面。
一、毕加索立体主义风格的形成巴勃罗·毕加索(1881—1973)出生于西班牙的牙马拉加,天才、任性、高产等词可以用来形容他的一生。
他在绘画的方式上自始至终追求新鲜事物,不断地突破自我和传统理念。
毕加索的艺术生涯长达79 年,他在绘画、雕塑、陶瓷、诗歌、写作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了20 世纪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
毕加索的创作风格在他的一生中经历了数次改变,他常在“蜕变”中寻求创新,这种蜕变即融合,他经常把各种绘画理念、手法、风格掰开揉碎再进行融合。
立体主义起源于1905 年,由巴勃罗·毕加索开创,在西方现代艺术中,它作为一个引起了重大影响的运动和画派,带领许多艺术家从传统的透视画法转变到了一种全新的绘画风格。
但立体主义的产生并非偶然,更多的是必然结果下的产物。
一是受到当时社会客观因素的发展的影响,人们开始去透过表面,去描绘肉眼未必能够看见的东西,艺术不再照搬照抄现实事物,而是去发现所描绘的物体的本质,借助这种洞察力来获取对物体的真实情况的掌握。
二是摄影技术的不断进步迫使绘画风格开始变化,毕加索在这个时期很自如地运用了摄影的多种曝光,把不同时刻、不同地点的对象聚集到一起,引发自身对时间、空间的思考,这一特征在之后作品中也有体现。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毕加索《格尔尼卡》是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作品之一,它被认为是毕加索最伟大的杰作之一,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至关重要的作品之一。
这幅油画是毕加索在1937年为纪念西班牙内战中一场惨烈的空袭而创作的,它是一幅具有政治和社会意义的艺术作品,展现出了人类在战争和暴力中所遭受的痛苦和恐惧。
下面我们将对《格尔尼卡》进行详细的鉴赏和解析。
从艺术形式上看,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采用了立体派的画法,这是他在二十世纪初所创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绘画风格。
这种风格以将物体拆分成几何形状、多角度的展现和重叠等特征而闻名,它打破了传统的透视法和色彩法则,使画面更具有凝练而又有力度的表现形式。
在《格尔尼卡》中,毕加索运用了这种立体派的画法,将惨烈的空袭场景呈现出来,画面上出现了一幅骑在马上的士兵、哭泣的母亲、受伤的儿童和惨白的死者等元素,这些元素被刻意的零散摆放在画面上,形成了一种混乱和痛苦的氛围。
通过这种立体派的手法,毕加索成功地表现出了战争所带来的无序和破坏。
从符号和象征意义上看,《格尔尼卡》中的每个元素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这些元素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的表达,更是对于战争和暴力的深刻思考。
首先是中间的哭泣的母亲,她代表了母亲、家庭和爱的象征,她的哀伤和无奈也代表了整个国家和人民在战争中所面临的痛苦和绝望。
其次是骑马的士兵,他代表了暴力和战争,他的凶狠和威胁充分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毁灭。
最后是受伤的儿童和惨白的死者,他们代表了无辜的生命和战争的受害者,他们的悲惨和悲伤使整幅画充满了悲悯和忧伤。
通过对这些符号和象征的运用,毕加索成功地传达了他对于战争和暴力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从整体氛围和情绪上看,《格尔尼卡》充满了悲悯和忧伤的情感,它通过画面上的混乱和痛苦的元素来表现出战争所带来的痛苦和破坏。
整幅画面的色调以黑、白、灰为主,这种冷色调不仅加强了画面的压抑和沉重感,更使画面中的痛苦和绝望更加突出。
毕加索还在画面的左上角加入了一盏明亮的灯,它代表了希望和光明,是对于战争和暴力的一种抗争和宣示。
毕加索_课件

立体主义时期(26~35岁)
他所创作的《 亚威农的少女》 是一个独立的绘 画结构,它并不 关照外在的世界。 它所关照的,是 它自身的形、色 构成的世界。从 此解析立体派开 始。
古典主义时期(36~43岁)
他喜欢用夸 张的手法 表达宏伟 的气势, 画面注重 写实风格 的表现。
超现实主义时期 (44~51岁)
剧烈变形、扭曲和夸张的 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 造型抽象,
制作人:贺建勇
毕加索作品的画法和风格在 其一生中主要经历了八个时 期变化。 童年时期(1881~1900) 蓝色时期(1900~1903) 粉红色时期(1904~1906) 立体主义时期(1907~1916) 古典主义时期(1917~1924) 超现实主义时期(1925~1932) 蜕变时期(1932~1945) 田园时期(1946~1972)
粉红色时期(23~25岁)遇见自己的爱情
有人买开始他的画,经济已经好转,生活比以前愉快,画面背 景色变为轻快的粉红;绘画对象亦由蓝色时期的乞丐、瘦弱小 孩和悲戚的妇女转向街头艺人、杂耍艺人及风华正茂的妇女。 世上最贵的画 是毕加索24 岁时所画,在2004年5月5 日,在伦敦举行的苏富比 拍卖会上,毕加索粉红色 时期的代表作《手拿烟斗 的男孩》以1亿416万美元 的天价成交。而最贵的中 国画2011年5月22日晚齐白 石名作《松柏高立图· 篆书 四言联》以4亿255万元人 民币高价成交,创全球中 国绘画新纪录
以精细的细部描 绘为特征,通过可 以识别的经过变形 的形象和场面,来 营造一种幻觉的和 梦境的画面。
蜕变时期(51~64岁)
《格尔尼卡》这件作品以剧烈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 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法西斯暴行的残酷和人民受难的痛苦 在1937年他56岁时所画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一位图画教师的儿子,由于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他自小就显露出绘画天分,在巴塞罗那艺术学校中颇有神童之风。
19岁时他来到巴黎,在那里他通常画一些以乞丐、流浪者、江湖艺术和马戏艺人等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大都为表现主义者所喜爱。
但是他显然没有得到满足,于是开始研究原始艺术。
毕加索从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保罗·高更(Pual Gauguin,1848-1903)的作品中学到怎样用几个简单的要素去构成一张面孔或一个物体的图像。
但这跟较早的艺术家使用的简化视觉印象的方法有些不同(较早的艺术家是把自然的形状简化为平面图案,这种平面图案给人以平面感,缺乏立体感)。
“有没有办法既能避免这种平面性,又能使简单物体的图画不失去立体感和深度感?”正是这个问题引导着毕加索返回保罗·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的作品。
塞尚曾在给一位青年画家的信中劝告他:“要以球形、圆锥和圆柱的观点去观察自然。
”他的意思大概是:在组成图画时,应该永远不忘那些基本实体形状。
但是毕加索和他的朋友们却决定遵循这个劝告的字面意思,不再宣称按照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样子去表现它们。
那是难以捉摸的东西,追求它没有用处。
他们不想把一个转瞬飞逝的假想印象固定在画布上。
把他们的主题画面组织得尽可能地有立体感,他们的理想目标是构成某物而不是描摹某物。
我们拿一把小提琴来打比方,它出现在我们的心灵之眼里形象,跟我们的肉眼看见的小提琴不同。
我们能够同时想起它的各个方面。
某些方面非常明显突出,以致我们觉得能够触摸它们;另一些方面我们会感到有些模糊。
然而这奇怪的混杂形象却是任何一张相片或任何一幅精细的绘画所能相比的,它更加接近于我们心中“真实的”小提琴。
“小提琴与葡萄”(图1)这幅静物画类的作品,就是在这个推理过程引导下创作的。
浅谈如何理解毕加索的作品

索对贫困生活 的亲身体验 和反应 , 我们称他 的这一 时 期为蓝色 时期 。1 9 0 4 -1 9 0 6年是他 的第二个 创作 时
期, 称玫瑰时期 。此时的毕加索不论在 经济还是社会 地位及生活环境都有 了很 大的改变 。 他摆脱 了忧郁 的 蓝色调 子 , 追求 具有空气 感和光感 的表 现 , 用 粉红 色 调子和更结实 的造 型。 这 时的毕 加索描绘充满柔情 和 甜美 的新形 象 。他 最后 一个创 作 时期 为综合 时 期 。
类的艺术与文化 , 相信有 一天当你能理解这些 作品的
美妙之处时 , 你将在艺术 的道路 上迈进一大步 。
参考文献 :
【 1 】 陈加 洛. 外国美术 史纲要. 西南 师范大 学 出版
社。 1 9 9 5 年 1 月第一版.
【 2 】 ( 法) 布拉 萨依. 毕 加 索谈话 录. 湖南文 艺 出版
法描绘发生 的事 。 毕加索 的《 格尔尼卡》 则是超越时代
的作 品。用象 征的手法把他们巧妙 的结合起来 , 给人 们带来 了巨大的视 觉冲击力和心灵 的震撼 。 这幅画并
1 9 0 7 年毕加 索受 后印象派 塞 尚的影 响 ,放弃 了古典
的写实 风格和 优雅 的表 现手法 , 创作 出惊人之 作《 亚 维农少女》 , 标志着立 体主义的诞生, 被后人 称为传统
关键词: 巴 勃罗・ 毕 加索; 蓝色时 期; 玫 瑰时 期;
综合 时期 ; 后印 象派; 塞尚 ; 立体主义
对于长期接受 东方文化熏陶 的中国观众来说 , 欣 赏毕加索 的作 品不 是一件容易 的事 ,他 存在着地域 、 民族和整个社会 环境的差异 。 所以怎样理解毕加 索的 作品 , 是一个循序 渐进和不断学 习及提 高艺术修养 的
美术鉴赏--毕加索

格 尔 尼 卡
1937年初,毕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准备为巴黎世博会的西班牙馆创作一幅装饰壁画。1937 年4月26日,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三个小时的轰炸,死伤无数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化 为平地。德军的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毕加索义愤填膺,决定以这一事件作为壁画创作的题材, 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死难者的哀悼。 绘画史上的杰作——《格尔尼卡》就这样诞生了。
《马戏团演员》
《江湖艺人》 《花篮女人》
1900—1904年 蓝色时期
色 调: 粉色 生活状况: 经济好转,生活的稳定,收获爱情,
精神生活丰富。
绘画对象: 街头杂耍艺人及风华正茂的女性 人物形象: 魁梧 青春 画面感觉: 轻快 柔美 温暖 单纯
毕加索的油画进入了完全新的世界,一个与流浪艺
人和杂技演员接轨的世界,于是也有人称之为"马戏
舞台剧《游行》的垂幕设计
1917—1924年 古典主义时期
1917—1924年 古典主义时期
1917—1924年 古典主义时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917—1924年 古典主义时期
色 调: 色彩丰富 生活状况: 生活安逸,稳定、幸福、
满足
描绘对象: 以家人亲人为主 画面感觉: 宁静,带有梦幻主义色
彩,有丰富的意境、优 美的构图,元素间对应 的完整。
8 比
拍 卖 行
拿烟斗的男孩 1.04亿(6.8亿)
9
2
0
0
6
年
5
月
3
日,
纽
约
苏
富
比
朵拉·马尔与猫
拍 卖
9521万(6亿) 行
毕加索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其一生, 作品风格丰富多彩,变化多样,为了 更好的了解毕加索及其作品,史学上 把他浩繁的作品分为不同的时期。
毕加索赏析(图文并茂,非常精辟)

• • • • • • • • • • • • • • • •
1932—1945年 蜕变时期 1932年 创作《红色扶手椅中的女人》; 1933年 以雕塑家工作室为题,创作蚀版画 1934年 创作以斗牛为题的作品; 1936年 西班牙内战暴发。认识多拉。玛尔,并创作《多拉· 玛尔的肖像》; 毕加索的 黑白作品(2张) 1937年 创作完成《格尔尼卡》; 1938年 创作《女孩与小船》(《girl with a boat》) 1942年 创作版画《大自然的故事》 1943年 邂逅22岁的弗朗索娃· 吉洛; 1944年 加入法国共产党; 1945年 开始尝试石版画创作; 1946—1973年 田园时期 1947年 儿子克洛德降生。在陶艺家哈米耶工作室制陶,至1948年共作了2000件陶艺 术品; 1948 毕加索作品 年 为世界和平会议作“和平之鸽“海报和《贡戈拉的二十首诗》; 1949年 创作《卡门》系列; 1950年 获列宁和平奖章;
• 拿烟斗的男孩
• La Toilette, 1906, oil on canvas, Albright Knox Art Gallery, Buffalo, NY
• 黑人时期 1907-1909,或者说是立体主义的发韧期 在1906年末,毕加索从事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作品的创 作,这件作品是他的经验总结,并且标志着他未来的活动 朝现代派方向发展的开端。这部作品就是《亚威农的姑 娘》。这位西班牙画家的着眼点,不像野兽派那样放在色 彩上,而是放在形体上,他采用灵活多变且层层分解的、 雄浑有力的、宽广而有概括性的平面造型的手法,把形体 的结构随心所欲地组合起来。这些平面甚至发展到超越单 个的物象,囊括周围的全部空间。这时我们还没有达到完 全理性地控制物体,但是,毕加索的画已经导致我们必须 走上这一道路。到1909年,毕加索才确立了真正崭新的绘 画语言,这语言是从事物的内涵去认识和解析,而不再只 是从事物的视觉表象来描绘事物的形象了。
查阅毕加索创作《少女与和平鸽》的相关背景材料,谈谈这幅画表达了画家怎样的思想。

查阅毕加索创作《少女与和平鸽》的相关背景材料,谈谈这幅画表达了画家怎样的思想。
《少女与和平鸽》是著名艺术家巴勃罗·毕加索于1950年创作的一幅画作。
这幅作品被视为反战和和平的象征,表达了毕加索反对战争和追求世界和平的思想。
这幅画作描绘了一位年轻女孩抱着一只和平鸽的形象。
女孩的形象是简洁而富有力量感的线条描绘,她的眼神表达着坚定而温和的情感。
和平鸽被描绘为展开翅膀的自由形态,象征着和平、自由和希望。
通过这幅作品,毕加索传达了他对于战争的悲愤和反对。
他希望通过这幅画作展现一个更美好、和平的世界。
这个女孩象征着希望和新生,她的坚定眼神和与鸽子的互动表达了力量与和平的结合。
这幅作品呼吁人们弃暴行,追求和平,同时也反映出毕加索对于人性的善良和寻求美好的愿望。
毕加索的《少女与和平鸽》画作在当时的背景下充满了强烈的政治、社会和人道关怀。
1950年是冷战期间,全球范围内战争的阴影仍然存在。
这幅作品成为国际反战和和平运动的象征,希望唤起人们对战争危害的认识,并以和平为目标。
总而言之,毕加索的《少女与和平鸽》通过简洁而有力的形象,表达了他对于战争的悲愤和对和平的追求。
这幅画作透过一个年轻女孩和一只和平鸽的形象,呼唤着人类追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决心,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加索与妹妹劳拉 1896年,十五岁的毕加索 毕加索在克利希大街的居所
1896年
1901年
1906年
————————不同時期的自画像————
1907年
1938年
1973年
• 2004年5月5日,一幅1905年的 油画作品《抽烟斗的男孩》在纽 约苏富比拍卖会中,以104 168 000美元售出,创下了单幅画作 拍卖的最高金额纪录。打破了 凡·高作品《加歇医生的画像》 1990年所缔造的拍卖纪录8,250 万美元。
•
• 1900年毕加索来到巴黎,并在 1904年定居在那里。这期间他的创 作被称为“蓝色时期”,是他第一 次形成自己的风格。
•
这个时期作品以蓝色为主调,
加强了忧郁和悲哀的气氛 。
•
作品中线条具有情感的重量。
这一时期是毕加索对现实生活关注
的时期。
•
蓝色作品多表现一些贫困窘迫
的下层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消瘦
“你自己就是个太阳,你腹中有着 千道光芒。除此以外别无所 有。”——毕加索
• 毕加索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其一生,作品风格 丰富多样,后人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的说 法形容毕加索多变的艺术形式。
• 史学上不得不把他浩繁的作品分为不同的时 期——早年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 盛年的“黑人时期”、“分析和综合立体主义时 期”(又称“立体主义时期”)、后来的“超现 实主义时期”等等。下面介绍毕加索不同时期的 部分作品,供你欣赏。
毕加索作品分为8个不同的时期
• 1895—1900年 青少年时期 • 1901—1904年 蓝色时期 • 1904—1907年 玫瑰时期 • 1907—1916年 立体主义时期
• 1907-1909年 塞尚立体主义(初期立体主义) • 1909-1911年 解析立体主义(分析立体主义) • 1912-1914年 合成立体主体(综合立体主义)
2、斯坦因画像
3、立着的裸女
4、亚威农的少女
立体主义时期(1910-1911分析立体主义; 1912-1914综合立体主义)
•
这个时期的观点是:不要去描绘客观物体的外表
形态,而是把客观物体引入绘画,从而将表现具象的
物体本身和表现抽象的结构形态综合起来。
•
毕加索开创的这种立体主义的造型方法,就是要
预示着毕加索艺术思想中的一个新的
倾向,他追求古典式的单纯线条,匀
称和永恒的和谐。粗大的造型如同雕
像一样简练,没有偶像的背景和与主
题无关的任何细节。造型人物,开始
带上了某种几何形的棱角和简化了的
结构,不再用什么玫瑰色和淡蓝色,
而是用简பைடு நூலகம்的褐黄色;与此同时,又
有力图强调和保持画面的平衡感。
1、土耳其装束的夫人
1904年春,毕加索在巴黎蒙马尔特区永久地 定居下来,随着他迁居巴黎、与菲尔南德·奥里 威尔的同居,他的蓝色风格时期也宣告结束。
柔和的粉红色调开始渗透到他的画布上的单 一蓝色中去(《扇子女人》),很快成为他画布 上主要的颜色(《花篮女人》)。
那种暖洋洋的、娇滴滴的玫瑰红色代替了空 洞抽象、沉重抑郁的一片蓝色。青春和爱情活生 生地出现在画面上,人物形象往往是一些富有青 春美或是魁梧的人。"玫瑰红时期"就这样开始了, 毕加索的油画进入了完全新的世界,一个与流浪 艺人和杂技演员接轨的世界,于是也有人称之为 "马戏团风格"(《马上的姑娘》)。在这时,毕 加索的声望使他得到了与众多女人接触的机会, 在这个充满欲望和希图的时代。
• 1895年 进入巴塞罗那的隆哈美 术学校;
• 1897年 进入马德里的皇家圣费 南多美术学院就读,油画作品 《科学与慈善》获马德里全国 美展荣誉奖,后来又在马拉加 得到金牌奖。
《斗牛赛和鸽子》
《赤足的少女》(14岁)
《贵族夫妇》
《戴帽子的男人》
凄冷的蓝色 1900-1903年 蓝色时期(人生低潮)
• 1917—1924年 古典主义时期; • 1925—1932年 超现实主义时期; • 1932—1945年 蜕变时期; • 1946—1973年 田园时期。
1881-1899年 童年时期
• 1881年 10月25日毕加索出生于 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
• 1889年 完成第一件油画作品 《斗牛士》;
而孤独。也就在那片单色的浅蓝、
粉蓝、深蓝、湛蓝中,毕加索开始
走上他的成功之路。
1.《蓝屋》绘于1901年
2、熨烫衣服的女人 (1904年) 3、两姐妹
4、一个盲人的早餐(1903年) 5、悲剧
蓝色时期风格:
孤寂 悲哀 凄凉
1904—1906年 玫瑰时期(粉红色时期,遇到爱情)
• •
马戏团演员,1905年
毕加索在24岁时画了这幅画, 画里面的是一个年轻的巴黎男孩 左手拿着一个烟斗,头上带着花 环。画中男孩名叫“路易”,毕 加索后来形容这名男孩是最常拜 访他的访客之一。
• 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 • 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
油画 1885 幅, 素描 7089 幅, 版画 20000 幅, 平版画 6121幅。
通过画面同时表现人(有脸有背)的所有部分,而不
是象传统画法那样以一个固定视点去表现形象。
绘画中那巨大的结构和人体造型等无不表现画家
对其中线、面与体积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形成的空间
的关注;用似乎洪荒偶人的笨拙粗稚(《海滩上奔跑
的妇人》、《熟睡的农民》、《坐着的裸女》)大大
否定了以往古典派的比例法和印象派的自然法。事实
1、扇子女人 (1905年)
2、花篮女人
3、马上的姑娘 (1906年) 4、马戏团演员之家(1905年)
粉红时期风格:
柔美
温暖
单纯
1906-1910年 非洲时期(黑人时期)
• 1906年,从德兰的非洲面具中得 到启发,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即非洲 时期,他笔下的人体变得健硕而深沉。
•
(《土耳其装束的夫人》)。他
毕加索作品解析
毕加索生平
• 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当代西方最有 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 才,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 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 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
• 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 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