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作品赏析

合集下载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格尔尼卡》是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创作的一幅巨大壁画,以其强烈的表现力和象征意义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这幅作品进行鉴赏,从巨画的整体构图、色彩运用和象征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格尔尼卡》是一幅巨大的壁画,它长约7.76米,高约3.49米,占据了整面墙壁。

这种大尺寸的画面使得观众完全沉浸在毕加索所创造的世界之中。

画面中央是一只受伤的牛和一匹受伤的马,它们被扭曲和变形的线条包围着,整个画面散发出一种压抑的氛围。

这种构图方式给人一种压迫感和不安的感觉,让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毕加索对于战争的深沉思考和强烈谴责。

色彩运用也是《格尔尼卡》的一大特点。

整幅画面以黑、白、灰为主色调,没有明亮的颜色,使得整个画面显得更加冷酷和无生命力。

毕加索通过简化形态和色彩的运用,强调对于死亡和痛苦的描绘,使得观众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对于战争的痛心和悲痛。

《格尔尼卡》通过象征手法,传达出一种对于战争的深刻思考和谴责。

画面中牛和马的描绘被认为代表了无辜的受害者和底层劳动者,它们的受伤和死亡象征着无辜人民在战争中所遭受的苦难。

画面中的其他形象也具有象征意义,如头部被火焰吞噬的人、拿着武器的战士以及崩塌的建筑物等,都代表了战争的毁灭力量和人类的痛苦。

值得一提的是,《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为纪念1937年德国纳粹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城市格尔尼卡而创作的。

毕加索通过这幅作品表达了对于战争的愤怒和悲痛,以及对于无辜人民遭受苦难的深深同情。

这幅作品的诞生不仅仅是为了艺术创作,更是为了唤起世人对于战争的反思和警醒。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以其独特的构图、鲜明的色彩和强烈的象征意义,深深地震撼着观众的内心。

通过这幅作品,毕加索呈现了对于战争的深沉思考和强烈的谴责,也唤起了人们对于和平的渴望和对于战争的警醒。

《格尔尼卡》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份反战的呼声和对于人类尊严的哀悼。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于1937年所创作的油画作品。

这幅画以西班牙南部小城格尔尼卡的地中海沿岸为背景,反映了西班牙内战期间发生的一次空袭事件。

本文将针对该画作进行鉴赏。

首先,该画作的构图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画面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中部的压垮了的马、左侧被烧毁的建筑和右侧被炸毁的房屋。

这三个部分几乎占满了整个画面,使得整个画面的色彩、线条和形状都非常饱和和强烈。

马的巨大和重量营造出的压迫感和震撼力,突显了时间、空间和存在的崩塌。

同时,三个部分中的每一块被强烈的对比和明暗处理所刻画的,透露出毕加索冷静的洞察力和烈士感。

其次,画面的色彩很明显地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的怒视。

画面主题和利用色彩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种象征性意义上的表达。

“红”代表了人民的热情、心血和民族的热爱,而“蓝”则意味着冷漠、无情和纳粹主义的威胁。

画中素描的不完整性,以及人物的畸形化处理则让画面更加生动逼真,面对荒诞的暴力,更具有令人无法置信的沉重感。

此外,毕加索的画面处理模式也让这幅画作显得非常独特。

他在创作当时,尝试将传统绘画的技法和新兴的现代表现力相融合。

这幅画作运用扭曲、畸形、简化的线条和形状,将人物呈现得非常笼统,流露出作者对人类丑陋狰狞性格的探究。

这种出人意料的技法,在当时非常引人注目。

总之,《格尔尼卡》是毕加索政治和社会性巨作的高潮之一,反映了西班牙独享的珍贵文化遗产。

这幅画作是一个强烈的批判,以下垂暮的艺术家对于德国的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深感忧虑,希望能够揭示现实的原型,突显出我们时代的丑陋性质。

通过其复杂的结构和突出的象征性,毕加索将其观察和遭遇转化为破碎的世界乱象。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一幅举世闻名的艺术巨作,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作品之一,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深刻地表达了对于战争的痛苦和对于人类悲惨命运的深切关怀。

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深深地触动了观者的情感,也为全世界所津津乐道。

在这幅名作中,毕加索以他独特的风格表现了1937年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遭受纳粹德国与法西斯军队轰炸的惨状。

整幅画面以黑、灰、白等冷色调为主,画面上主要是一系列扭曲的人物、动物和物体构成的奇异形态。

这些形象表现了战争所造成的混乱和破坏,以及人类在战争面前的无助和悲惨。

在画面的中心,一个妇女举着一个已经死去的孩子,这一形象无疑是作品中最令人心碎的部分,它展现了母亲在战争中失去孩子的痛苦和绝望。

而画面右上角的灯火被炸成一片火光,更加强了整幅画面的悲壮氛围。

在《格尔尼卡》中,毕加索利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和隐喻手法,使得整幅画面充满了压抑的氛围,同时也引发了观者对于战争的深刻思考与反思。

毕加索在《格尔尼卡》中所展现的画面极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它不仅仅是一幅传达战争惨状的艺术作品,更是一幅抨击战争残酷的艺术呐喊。

作品中所传递出的无尽悲伤和绝望,触动了每一个观者的内心深处,使得人们在面对作品时不能不为之感动并思考。

在《格尔尼卡》面前,人们不仅仅是在欣赏一幅艺术作品,更是在与战争、暴力、苦难进行着一场对话。

这种强烈的表现力和慷慨激昂的情感,使得《格尔尼卡》成为了一幅具有强烈社会意义的艺术巨作。

除了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之外,毕加索在创作《格尔尼卡》时所采用的艺术手法也是非常引人注目的。

作品中的线条和形状被极大程度地扭曲和变形,色彩采用了冷色调和不同的灰度来表现。

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使得整幅画面看上去鲜明而又混沌,让人感受到了战争所带来的混乱和破坏。

毕加索还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和隐喻手法,使得作品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富含深意,让人不禁要去深入揣摩。

整幅画面的构图也十分巧妙,将人物和物体置于一个融为一体的空间中,使得整个画面的视觉效果更加引人入胜。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格尔尼卡》是20世纪欧洲最重要的艺术作品之一,也是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是为了纪念1937年4月26日德国轰炸西班牙北部城市格尔尼卡而创作的,它展现了对抗法西斯主义的义勇军和平民在轰炸之下的惨痛与悲壮。

作品整幅呈现死亡与破坏的恐怖,也表达了对战争的绝望和反对。

作品画面面积很大,17.3英尺高和25.6英尺宽,采用油画和丙烯漆创作。

毕加索不拘泥于传统的透视和比例,他用尽各种手法来强调画面的主题和情感。

画面上的人物和动物都是以片段和碎片的形式呈现,同时也使用了各种视觉变形和颜色碰撞的技巧。

整个画面布满了深红色、黑色、灰色、黄色和棕色等多种暗沉的颜色,营造出一种压抑、沉重的氛围。

作品中心的主体是三个重要的形象,分别是倒下的战士、哭泣的母亲和被杀害的牛。

生命正在逐渐消失,在这个过程中,母亲的哭声传达了对儿子离去和战争的愤怒和无能,牛的哀嚎也深刻地体现了生物间的共同感受。

毕加索用极简的线条和图案来表现人物形象,以强调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除此之外,画面中还有许多其他形象,比如持枪战士、身躯折断的士兵、远处逃离的平民以及幸存者。

画面上空还有飞机和炸弹的影像,暗示了不断受到攻击的感觉。

整幅画以各种视觉元素来传达战争的残酷和不稳定的氛围。

作品有力地批判了战争的恶性,强烈地呼吁和平。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在西班牙民族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战后,作品先展出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再由毕加索捐赠给西班牙政府,于1981年被安置于马德里的国家博物馆,成为现在观众们熟悉的经典画作之一。

作品触动人心,令人深思。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以及现代艺术史上的重要杰作,也是战争反思的重要标志。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1. 引言1.1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介绍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一幅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强烈情感的艺术作品,它描绘了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空军轰炸巴斯克地区小镇格尔尼卡的悲惨场景。

这幅作品展示了人类在战争中所遭受的痛苦和破坏,以及对暴力和压迫的强烈谴责。

毕加索通过他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这些残酷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恐惧和绝望。

《格尔尼卡》被认为是毕加索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之一。

它的艺术风格独特,充满了象征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的元素,展示了毕加索在艺术上的创新和大胆尝试。

这幅作品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种艺术与历史的结合,同时也是毕加索对于人类苦难的深刻思考和呼吁。

通过对《格尔尼卡》的深入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毕加索的艺术理念和对于战争的反思,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这幅作品所蕴含的强烈情感和力量。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因为它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部关于人类苦难和希望的丰碑。

2. 正文2.1 格尔尼卡背景介绍《格尔尼卡》是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于1937年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描绘了1937年4月26日德国纳粹飞机轰炸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的悲惨情景。

这次轰炸是在西班牙内战中进行的,造成大量无辜平民死伤,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震惊和谴责。

在画面中,可以看到受伤的人们在惊恐和痛苦中呼喊和哭泣,房屋被炸毁,火焰熊熊燃烧,整幅画面充满了恐怖和悲伤的气氛。

毕加索运用了黑白灰三色作为主色调,强调了画面的压抑和沉重感。

这幅作品不仅仅是对当时战争的描绘,更是艺术家对于战争和人类苦难的深刻思考。

毕加索通过这幅作品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恶和对人类痛苦的同情,呼吁人们停止战争,珍爱和平。

《格尔尼卡》至今仍然被认为是毕加索最具观赏性和艺术性的代表作之一,是对人类战争罪恶的最有力控诉之一。

2.2 毕加索的创作背景毕加索在创作《格尔尼卡》时正值西班牙内战期间,这场内战让他深受影响。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毕加索《格尔尼卡》是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作品之一,它被认为是毕加索最伟大的杰作之一,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至关重要的作品之一。

这幅油画是毕加索在1937年为纪念西班牙内战中一场惨烈的空袭而创作的,它是一幅具有政治和社会意义的艺术作品,展现出了人类在战争和暴力中所遭受的痛苦和恐惧。

下面我们将对《格尔尼卡》进行详细的鉴赏和解析。

从艺术形式上看,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采用了立体派的画法,这是他在二十世纪初所创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绘画风格。

这种风格以将物体拆分成几何形状、多角度的展现和重叠等特征而闻名,它打破了传统的透视法和色彩法则,使画面更具有凝练而又有力度的表现形式。

在《格尔尼卡》中,毕加索运用了这种立体派的画法,将惨烈的空袭场景呈现出来,画面上出现了一幅骑在马上的士兵、哭泣的母亲、受伤的儿童和惨白的死者等元素,这些元素被刻意的零散摆放在画面上,形成了一种混乱和痛苦的氛围。

通过这种立体派的手法,毕加索成功地表现出了战争所带来的无序和破坏。

从符号和象征意义上看,《格尔尼卡》中的每个元素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这些元素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的表达,更是对于战争和暴力的深刻思考。

首先是中间的哭泣的母亲,她代表了母亲、家庭和爱的象征,她的哀伤和无奈也代表了整个国家和人民在战争中所面临的痛苦和绝望。

其次是骑马的士兵,他代表了暴力和战争,他的凶狠和威胁充分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毁灭。

最后是受伤的儿童和惨白的死者,他们代表了无辜的生命和战争的受害者,他们的悲惨和悲伤使整幅画充满了悲悯和忧伤。

通过对这些符号和象征的运用,毕加索成功地传达了他对于战争和暴力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从整体氛围和情绪上看,《格尔尼卡》充满了悲悯和忧伤的情感,它通过画面上的混乱和痛苦的元素来表现出战争所带来的痛苦和破坏。

整幅画面的色调以黑、白、灰为主,这种冷色调不仅加强了画面的压抑和沉重感,更使画面中的痛苦和绝望更加突出。

毕加索还在画面的左上角加入了一盏明亮的灯,它代表了希望和光明,是对于战争和暴力的一种抗争和宣示。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

毕加索《格尔尼卡》鉴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他艺术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艺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这幅作品不仅在艺术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更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引发了巨大的反响。

毕加索将西班牙内战中巴斯克小镇格尔尼卡被德国空军轰炸的场景永恒地铭刻在了画布上,通过他独特的绘画手法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们在战争中的痛苦、愤怒和绝望。

《格尔尼卡》是一幅巨大的油画作品,长约7.8米,高约3.5米,是毕加索于1937年4月至6月期间创作的。

这幅画虽然只用了黑白两种颜色,但却表现出了强烈的冲击力和深刻的内涵。

作品中的画面十分混乱,画面上的人物面目扭曲,他们尖叫着,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整个画面。

而巨大的牛和马则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和恐怖的形象,象征着战争的残酷和毁灭。

我们来看作品中的人物。

《格尔尼卡》中的人物被描绘成扭曲的形象,他们的面部扭曲着,嘴巴张大尖叫着,眼睛凝视着远方。

这种造型不再是传统的逼真主义,而更像是对现实的一种抽象和再现。

人物的扭曲和变形不但表现出了人们在战争中的痛苦和绝望,更反映出了毕加索对战争的强烈谴责和对人类悲惨命运的关怀。

人物形象的扭曲和变形,使得画面中的每一个人都变得非常丑陋和可怕,这无疑强化了战争的残酷性和人类在战争中所经历的苦难。

作品中的牛和马也是画面中的重要元素。

毕加索在《格尔尼卡》中所描绘的牛和马都是具有强大力量的形象,它们被这场灾难所震慑,不知所措。

描绘出这些动物的力量和恐怖,既突显了战争的残酷和毁灭,也表达了对人类所面对的处境的无力和绝望。

在牛和马的形象下,画面中人物的痛苦和绝望愈发凸显,更能深刻地表达出战争带给人类的悲惨和毁灭。

画面上的色彩也是毕加索艺术中的一大特色。

《格尔尼卡》采用了黑与白两种颜色,这种单一的色彩搭配使得整个画面变得更加简洁而有力。

黑色代表着死亡、毁灭和悲伤,而白色则代表着希望、光明和生命。

这种鲜明的对比使得画面更加锐利和生动,也使得战争的残酷和人类的绝望更加深刻地体现出来。

毕加索赏析(图文并茂,非常精辟)

毕加索赏析(图文并茂,非常精辟)

• Guitar, 1913, charcoal, pencil, ink, and pasted paper
• Nude, I love Eva
• Bottle of Pernod (Table in a Café)
• Violin and Guitar • 小提琴和吉他
• Clarinet and Violin • 竖笛和小提琴
• First Communion, 1895-96, oil on canvas, Museo Picasso, Barcelona.
• 自画像Self Portrait, 1899-1900, charcoal on paper, Museo Picasso, Barcelona
• 蓝色时期 (1901年到1903年) 毕加索在这个时期作品背景蓝,人物蓝, 头发、眉 毛、眼睛皆蓝,蓝色主宰了他一切作品。那时候的蓝色, 是贫穷和世纪末的象征,于是作品多表现一些贫困窘迫的 下层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独。至于为什么毕加 索会采用蓝色作为主调,尚没有确定的说法。一种说法认 为是受法国画家莫奈和卡里埃的影响,认为这种色调加强 了画面中的诗意成分。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毕加索之所以 偏爱蓝色是因为它代表着忧郁。也就在那片单色的浅蓝、 粉蓝、深蓝、湛蓝中,毕加索开始走上他的成功之路。
• Self Portrait, 1907, oil on canvas, National Gallery, Prague
• • • •
亞維農姑娘 ﹝Les Demoiselles d'Avignon﹞ 1907 年 油彩‧畫布,243 x 233 公 分 現代美術館,紐約﹝New York﹞,美國 這幅畫顯示畢卡索的革新 精神,表明他可以超越前 衛派的繪畫試驗。他透過 人物身體和物體的安排, 將人物依序地由左向右, 從未完成的草圖,一直到 最後一個戴面具,臉完全 變形的人物。這一系列的 人物形態像金屬片一樣地 翻折,預示了立體主義成 熟期將會形成的空間碎裂 觀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 年,布面油画, 305.5×782.3厘米,马德里 索菲亚王妃艺术馆(Reina Sofí a Art Museums)馆藏。 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 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


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 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 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 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 的左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 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 倒地的士兵。画的右边,一个惊慌失措的 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的左处, 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 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 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 写照。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1912年起,毕加 索转向其“综合立 体主义”风格的绘 画实验。他开始以 拼贴的手法进行创 作。这幅题为《瓶 子、玻璃杯和小提 琴》的作品,清楚 地显示了这种新风 格。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进一步显示了对于客 观再现的忽视。这一时期他笔下的物象,无论是 静物、风景还是人物,都被彻底分解了,使观者 对其不甚了了。虽然每幅画都有标题,但人们很 难从中找到与标题有关的物象。那些被分解了的 形体与背景相互交融,使整个画面布满以各种垂 直、倾斜及水平的线所交织而成的形态各异的块 面。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结构中,形象只是慢慢地 浮现,可即刻间便又消解在纷繁的块面中。色彩 的作用在这里已被降到最低程度。画上似乎仅有 一些单调的黑、白、灰及棕色。实际上,画家所 要表现的只是线与线、形与形所组成的结构,以 及由这种结构所发射出的张力。
天价转让


2013年3月27日,毕加索的画作的交易价格再 创新高。美国对冲基金经理史蒂文科恩日前以 1.5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63亿元)的天价,从 拉斯维加斯赌场大亨史蒂夫永利手中买下了毕加 索的著名画作《梦》。 柯恩与永利都是身价亿万的知名艺品收藏家,且 两人与毕加索的这幅名画还有段往事。据悉,永 利早在2006年就同意把《梦》卖给柯恩,价格 为1.3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63亿元)。但他却 在向几个朋友展示这幅画时,不慎用手肘撞穿了 画布。

巴勃罗· 毕加索 。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 ,星座为 天蝎座,长期在法国进行艺术创造活动。是当代 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之一,立 体画派创始人,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 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 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画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他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史有着浓墨重彩 的一笔,人们称他为“人类艺术史上罕见的天 才”。在西班牙内战和纳粹占领法国期间,毕加 索坚定地站在民主和进步势力一边,积极参与反 法西斯斗争。
社会评价

《拿烟斗的男孩》被评论家誉为:具有达芬奇 《蒙娜丽莎》似的神秘,梵高《加歇医生》似的 忧郁的唯美之作。随着毕加索声名鹊起,这幅画 在巴黎几经转手,最后在伦敦举行的苏富比拍卖 会上以1.0416亿美元的天价被德国的犹太富商 格奥尔格先生收藏,这个价位创造了世界名画拍 卖史的最高纪录。索斯比拍卖行高级副总裁大 卫· 诺曼对这幅画评价很高,认为它无论就作品 重要性还是完好程度而言都属少见,可以说是目 前私人收藏中最好的作品。诺曼说:“作品有着 诗一般的意境,又是那样夺人心魄,所有人都被 它深深吸引。”
《拿烟斗的男孩》

《拿烟斗的男孩》创作于1905年,是毕 加索“玫瑰色时期”的代表作之一。时年 毕加索24岁,刚刚在法国巴黎附近的蒙马 特尔定居不久。画中年轻的巴黎男孩被毕 加索称为“小路易”,他常到毕加索的画 室消磨时光,毕加索以他为模特创作了这 幅《拿烟斗的男孩》。画中的“小路易” 穿着蓝色的工作服,左手拿着烟斗,头戴 花环,背景是两大束花,看上去颇有几分 中国画的味道。“小路易”头上戴着个花 环,专家们认为这是画作将完成时,毕加 索临时决定加上去的,不过看起来也挺和 谐增色。
《梦》

《梦》这幅画作于1932年,可以说是毕加索对 精神与肉体的爱的最完美的体现。《梦》是与 <<镜前的少女>>同一年完成的,就平面分解特 点来看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梦》要简洁的 多,只用线条轮廓勾画女性人体.并置于一块红色 背景前,女人肢体没有作更大分析稍作夸张划分, 色彩也极其单纯. 两幅画是毕加索立体派描绘女 人形象和新古典派风格相结合的产物,是形象极 端自由性--线条和色彩自由组合的杰作. 毕加索 用最简单的绘画表现出了一个在梦境和现实中的 少女,他独特的表现手法给观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和思维自由性。

虽然在线条与块面的交错中,卡思维勒先生 形象的轮廊还能隐约显现,然而人们却难以判断 其与真人的相似性。研究毕加索的最著名的专家 罗兰· 彭罗斯,在看了这幅画后,曾作过这样的 评述:“每分出一个面来,就导致邻近部分又分 出一个平面,这样不断向后移动,不断产生直接 感受,这使人想起水面上的层层涟漪。视线在这 些涟漪中游动,可以在这里和那里捕捉到一些标 志,例如一个鼻子、两只眼睛、一些梳理得很整 齐的头发、一条表链以及一双交叉的手。但是, 当视线从这一点转向那一点时,它会不断地感到 在一些表面上游来游去的乐趣,因为这些表面正 以其貌相似而令人信服……看到这样的画面,就 会产生想象;这种画面尽管模棱两可,却似乎是 真的存在,而在这种新现实的匀称和谐生命的推 动下,它会满心欢喜地作出自己的解释。”
1907年创作的《亚威农少女》

是毕加索第一张被认为有立 体主义倾向的作品,是一幅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 它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 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 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 次革命性突破,引发了立体 主义运动的诞生。这幅画在 以后的十几年中竟使法国的 立体主义绘画得到空前的发 展,甚至还波及到芭蕾舞、 舞台设计、文学、音乐等其 他领域。
《 卡 思 维 勒 像 》



《卡思维勒像》,毕加索作,1910年,油画, 100×61.5厘米,芝加哥,芝加哥艺术中心藏。 毕加索1909—1911年“分析立体主义”时期 的绘画,进一步显示了对于客观再现的忽视。张 力。 清楚显示了毕加索是怎样将这种分析立体主义的 绘画语言,用于某个具体人物形象的塑造的。令 人费解的是,恰是在这种分解形象和舍弃色彩的 极端抽象变形的描绘中,毕加索始终不肯放弃对 于模特儿的参照。为了画这幅画,他让他的这位 老朋友卡思维勒先生耐着性子摆好姿势,在他的 面前端坐了有二十次。他不厌其烦地细心分解形 体,从而获得一种似乎由层层交迭的透明色块所 形成的画面结构。画中色彩仅有蓝色、赭色及灰 紫色。色彩在这里只充当次要的角色。
谢谢观赏
《悲剧》

画作创作于1903年,是毕加索忧郁时 期的作品。当时,毕加索的画卖不出 去,生活异常艰苦。生活的不顺使毕 加索心情低落,也表现在他的画作之 中。 画面描绘的是一家三口的生活困苦、 无家可归的悲剧。这是西班牙乃至整 个欧洲社会动荡生活贫穷落后的悲剧, 是世纪交替时期一代人痛苦沉沦的象 征。
毕加索作品赏析
著名作格尔尼卡》 《卡思维勒像》 《亚威农少女》 《卡思维勒像》 《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 他一生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风格丰富多 变,充满非凡的创造性。
个人资料

毕加索,西班牙画家、雕塑 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 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 派绘画的主要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