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登上月球》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登上月球》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登上月球》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

登上月球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认识月球的概貌。

(2)了解从古至今人类对月球的不断探索及对月球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通过网上阅读、观察、讨论等认识月球,了解从古至今人类对月球的不断探索及对月球的认识。

(2)能通过书刊、网络及其他信息源搜集信息,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探究月球外部条件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搜集资料中合作,在交流资料中互动,在研究资料中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2)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及空间想象能力。

(3)从人类探索月球的艰辛历程中,体会到科学的进步和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认识月球的概貌。

(2)了解从古至今人类对月球的不断探索及对月球的认识。

2.教学难点:认识月球的概貌。

三、教学准备有关月球的图片、视频和文字资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月亮总是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思和探究的欲望,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月相和月食产生的原因,那么你们最想了解哪些有关月球的知识呢?(学生质疑。

)根据大家刚才的想法,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想法:(1)月球离地球有多远?(2)月球有多大?(3)月球上是什么样的?(4)月球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是多少?(5)月球上有生命吗?(6)月球上有引力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登上月球》,去探索一下以上的问题!(二)交流我们对月球的认识1.你们对于月球你有哪些了解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然后回答我们想了解的有关月球知识。

(学生交流。

)现在请大家观看视频《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说一说前五个问题。

(1)月球是个球体,距离地球约38.4万千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是地球的卫星。

(2)月球比地球小得多,49个月球才有一个地球大。

(3)月球表面高低不平,看上去明亮的部分是高山,看上去阴暗的部分是平原,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4)月球上的温差很大,朝向太阳的一面温度可达到120℃以上,背向太阳的一面温度可达﹣180℃以下。

小学科学10《登上月球》(教案)

小学科学10《登上月球》(教案)

小学科学10《登上月球》(教案)标题:《探索宇宙之旅——小学科学10《登上月球》(教案)》引言:《登上月球》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节重要内容,通过此教案,学生将深入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和背后的科学原理,培养对宇宙的探索与好奇心,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本教案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掌握登月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能够观察、实验和提问,解释登月的科学原理。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宇宙的精神,培养学生对科学事业的向往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掌握登月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了解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15分钟)1.1 师生共同探讨:你知道人类是否已经登上过月球吗?1.2 引导学生回顾人类登月的历史背景,了解阿波罗11号登月任务的意义和重要性。

1.3 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资源,深入了解登月任务的过程和科学成果。

2. 掌握登月的基本原理和过程(30分钟)2.1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向学生介绍登月的基本原理:火箭推进、航天器与登月舱的分离、月球表面的行走等。

2.2 运用简单模型(如制作纸板火箭),让学生亲身操作,观察火箭推进原理,并进行小组讨论。

2.3 通过实验,模拟登月过程中的航天器与登月舱的分离,让学生理解该过程的重要性。

3. 学以致用(40分钟)3.1 组织学生参与小组活动,设计一次模拟登月任务的计划。

3.2 学生按照计划,选择材料制作火箭模型,并模拟火箭发射过程。

3.3 学生自行设计模拟登月任务过程中的问题,并通过实验探究得到解决方案。

3.4 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分享彼此的实验结果和解决方案,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启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024年小学科学《登上月球》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小学科学《登上月球》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小学科学《登上月球》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宇宙探索》中的第1课《登上月球》。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月球的基本认识,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以及人类对月球的探索。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征,掌握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月球的基本特征,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难点: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人类探索月球的技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月球模型、地球仪、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月球模型,引导学生关注月球,激发他们对月球的兴趣。

2. 讲解新课:(1)月球的基本认识:引导学生观察月球模型,了解月球的表面特征,如陨石坑、山脉等。

(2)月球与地球的关系:通过地球仪和月球模型对比,讲解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介绍地月系统的基本知识。

(3)人类对月球的探索:介绍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我国在月球探测方面取得的成就。

3.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如何设计一款月球探测车,并画出设计图。

4. 例题讲解:讲解与月球相关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月球的基本特征2. 月球与地球的关系3.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①美国阿波罗计划②我国嫦娥系列探测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内容,以“我心中的月球”为主题,画一幅画,并配以文字描述。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了月球的相关知识,达到了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11《登上月球》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11《登上月球》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11《登上月球》教学设计登上月球在小学科学领域中,探索宇宙和天体是一个令学生们充满好奇心和激发想象力的主题。

《登上月球》是一堂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月球并激发科学探索精神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认识月球:学生能够描述月球的外貌特征,了解其位置和大小。

2. 探索月球表面:学生能够理解月球表面的形态、构造和特征。

3. 了解月球运动:学生能够解释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及其影响。

4. 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探索宇宙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二、教学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包括月球的外貌特征、构造、运动等内容的图片和文字说明。

2. 月球模型:可以是一个逼真的模型,也可以是通过折纸等简单的手工制作。

3. 实验材料:如小球、书本等可以用来展示月球自转和公转的实验。

4. 视频资源:展示登月历史和月球探测器的视频。

5. 记录工具:如笔记本、纸张、铅笔等。

三、教学过程1. 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看一段有关登月历史的视频,让学生在了解月球探索的背景下激发他们对于登上月球的好奇心。

2. 了解月球:通过展示幻灯片和使用月球模型,引导学生认识月球的外貌特征、位置和大小。

提问学生关于月球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3. 探索月球表面:通过观察幻灯片和使用月球模型,引导学生了解月球表面的形态、构造和特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和理解。

4. 实验探究:使用实验材料展示月球的自转和公转。

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科学解释。

5. 探索月球运动:通过幻灯片和实验结果的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月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原理以及带来的影响。

培养学生对于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精神。

6. 学习资源和讨论:分享有关登月历史和月球探测器的视频和图片资源,展示人类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为什么要登上月球以及这对我们的未来有何意义。

2024年青岛版科学六上《登上月球》课件.

2024年青岛版科学六上《登上月球》课件.

2024年青岛版科学六上《登上月球》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登上月球》一课,具体章节为第三章“宇宙探索”,第2节“神秘的月球”。

内容涉及月球的起源、结构、表面特征以及人类探月活动,特别是我国嫦娥探月工程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月球的起源、结构、表面特征,掌握人类探月的基本历程,理解我国嫦娥探月工程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国家荣誉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月球的起源、结构、表面特征,人类探月历程及我国嫦娥探月工程。

难点:理解月球的表面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掌握我国嫦娥探月工程的关键技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月球模型、地球仪、探月视频。

学具:笔记本、笔、尺子、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嫦娥五号探月任务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月球的兴趣,提出问题:“月球上有什么?我们如何登上月球?”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月球的起源、结构、表面特征,记录关键信息。

3. 讲解与互动:教师结合PPT课件,讲解月球的起源、结构、表面特征,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解答学生疑问。

4.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利用月球模型、地球仪等教具,模拟探月过程,观察月球表面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

5. 例题讲解:针对月球表面特征,讲解相关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月球的起源、结构、表面特征2. 人类探月历程3. 我国嫦娥探月工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以“我心中的月球”为主题,绘制一幅月球表面的图画,并简要介绍其特征。

2. 答案:图画中应包含月球的正面和背面,表现出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月海等特征。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第11课登上月球教案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第11课登上月球教案

小学科学第三单元第11课登上月球教案标题:《征服星空的梦想——小学科学第三单元第11课教案》引言: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第三单元第11课《登上月球》是一节让学生们了解人类探月历程和对月球的探索的重要课程。

通过教学,我们能够引导学生探索太空的奥秘,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本教案将围绕课程的核心内容,详细介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以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人类征服星空的梦想。

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认识登月的重要性。

2. 探究月球的特点,了解月球表面的地貌和气候等。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4. 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在课前,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关太空探索的图片或视频,并准备一个月球模型,供学生观察。

2.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讨论,激发他们对太空探索的好奇心。

出示月球模型,让学生观察模型并讨论地球和月球的差异。

3. 主体活动:3.1 学习历史探月的过程:3.1.1 教师简要介绍人类登月的历史,包括阿波罗登月任务等。

3.1.2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登月历史事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该事件的背景、目的、成果等。

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或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料。

3.1.3 学生进行小组报告,分享他们所了解的登月事件,其他学生进行提问和讨论。

3.2 探究月球的特点:3.2.1 教师介绍月球的基本特点,包括大小、重力、气候等。

学生跟随教师观察月球模型,了解月球表面的地貌和特点。

3.2.2 学生分组,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月球模型和月球照片,探索月球表面的地貌特点,并记录下来。

3.2.3 学生进行小组分享,通过展示他们的观察成果,学生互相交流探讨月球的特点。

3.3 制作月球模型:3.3.1 教师向学生介绍制作月球模型的材料和步骤。

2024年小学科学311登上月球标准教案

2024年小学科学311登上月球标准教案

2024年小学科学311登上月球标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小学科学》教材第3册第11课中探索“登上月球”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月球基本认识、人类探月历史、月球表面特征、以及我国探月工程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解月球基本知识,理解人类探月重要意义。

2. 掌握月球表面主要特征,能描述月球与地球异同。

3. 解我国探月工程发展历程,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月球表面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 教学重点:月球基本知识、人类探月历史和我国探月工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月球模型、地球仪、探月视频、PPT等。

2. 学具:学生用地球仪、探月任务卡、画纸、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我将通过展示月球模型和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月球与地球异同,激发学生探索月球兴趣。

2. 新课导入(10分钟)利用PPT呈现教材内容,讲解月球基本知识、人类探月历史和月球表面特征。

3. 例题讲解(15分钟)(1)月球表面为什会有许多陨石坑?(2)我国探月工程发展历程是怎样?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给学生探月任务卡,要求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我国探月工程相关信息,并描述月球表面特征。

5. 小组讨论(10分钟)(1)为什人类要探索月球?(2)登上月球有哪些意义?六、板书设计1. 月球基本知识2. 人类探月历史3. 月球表面特征4. 我国探月工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月球基本知识。

(2)描述月球表面主要特征。

(3)介绍我国探月工程发展历程。

2. 答案:(1)月球基本知识:月球是地球卫星,表面有丰富陨石坑、山脉等特征。

(2)月球表面特征:陨石坑、山脉、平原、月球背面等。

(3)我国探月工程发展历程: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月球基本知识和人类探月历史,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登上月球优质课教案

登上月球优质课教案

登上月球优质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探索》教材第五章“太空探索”,具体内容为第一小节“登上月球”。

详细内容包括月球的基本认识、人类探月历程、登月技术原理、以及我国探月工程简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知识,掌握人类探月历程及登月技术原理。

2.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他们对太空探索的兴趣。

3. 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了解我国在探月领域的成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登月技术原理。

重点:月球基本知识、人类探月历程、我国探月工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视频、月球模型、探月设备模型。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人类登月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展示月球模型,引导学生学习月球的基本知识。

3. 讲解:详细讲解人类探月历程、登月技术原理以及我国探月工程。

4. 实践情景: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月球对人类的意义,以及未来探月的发展方向。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登月技术的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月球知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月球基本知识2. 人类探月历程3. 登月技术原理4. 我国探月工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月球的认识以及我国探月工程的意义。

答案: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对地球有着重要影响。

我国探月工程展示了我国在太空领域的实力,提升了国家荣誉感,对促进我国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作业题目:简述登月技术原理。

答案:登月技术主要包括火箭推进、轨道转移、着陆技术等。

其中,火箭推进是利用火箭发动机产生的推力克服地球引力,使飞船进入太空;轨道转移是调整飞船轨道,使其接近月球;着陆技术是通过月球着陆器实现软着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情景、例题讲解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月球基本知识、人类探月历程、登月技术原理以及我国探月工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登上月球》精品
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9、登上月球》精品教案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猜迷语(月亮)
(课件出示:明月)同学们,看到大屏幕上这轮明月,你联想到了什么?
预设:嫦娥奔月、吴刚伐树、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或是月球上有什么之类的问题。

这轮明月总会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思和探究的欲望,那月球上真的像同学们想象的那样吗?
这节课咱们就一起登上月球,去探个究竟?(师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①马上就要登月了,想一想,我们应该带些什么东西呢?
生答师板书
你们带的东西可真不少!这些东西该不该带呢?这可是非常重要的,要知道,在遥远的月球,你所带的物品可是关系到你的生命安全呢!看来,在登月前我们应该先了解月球的情况,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顺利的完成我们的月球探险。

2、关于月球,你想了解哪些知识?
学生汇报。

同学们刚才提出了许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如月球与地球的距离、月球的大小、有没有生命等,这些问题,都是月球的概貌。

为了便于同学们了解月球,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有关月球的资料,请各小组的同学共同交流这些资料,并把你的收获填写到“探月卡”中。

在交流之前,老师给大家提示几点注意事项:(投影交流步骤)
学生小组交流资料并合作完成“探月卡”。

学生汇报,师补充。

预设:
师:刚才,教师看大家讨论的非常热烈,一定有很多收获!哪个小组为大家汇报一下!
月球是个球体,是地球的卫星,距离地球约38.4万千米。

(课件辅助)师:38.4万千米有多远?这么说吧,假如地球与月球之间有一座桥,我们从现在出发,日夜不停的走,大约需要多少年呢? 11年!对,11年呀!那到月球时你们就都变成漂亮的姑娘、帅气的小伙了。

如果再接着返回来,一共需要多少年?22年!即便乘坐火车,也需要80天,乘坐最快的飞机,也需要13.5天。

看来38.4万千米确实是个天文数字。

师:大家说,月球与地球的距离远不无啊?接着汇报。

月球比地球小得多,49个月球才有一个地球大。

(课件辅助)
师:假如地球是一张大嘴的话,那么一口可以吞下49个月球。

假如地球是一个篮球的话,那么月球是就是一个乒乓球。

昼夜温差大,白天最高120℃,晚上可降到零下180℃以下。

师:咱们这里夏天热不热?但是也只有30几度,我们还得借助风扇、空调等降温,但是月球上的120度,比刚烧开的水的温度还高,想一想,到了月球会事什么感觉?同样,冬天咱们这里最冷也就零下十几度,我们就用各种方法御寒,学校里也有暖气供应等,那月球上的零下180度就可想而知了。

月球上没有空气、液态水和生物。

月球引力小,只相当于地球的六分之一。

想一想,地球上的6公斤的东西到了月球会是多少?对,1公斤。

如果再月球上进行跳高比赛的话,那么我们每个人都能轻轻松松的打破当前的奥运纪录,都可以成为奥运冠军了!
月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
月球的表面高低不平,明亮的部分是高山,阴暗的部分是平原。

月球表面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让学生猜想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总结:科学家环形山的形成大至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就是陨石说;第二种是火山说,大家一起看一下科学家是怎么说的。

(课件播放)
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月球有了深入的了解,(让学生去总结)知道了地月之间的距离是:;引力是:;温度是:;体积是:;表面最引人注目的是:;(结合学生汇报时老师的适时板书),
同学们,对月球有了这么多的了解,再回头看看这些物品带是否合适?再来看看我们刚才准备登月的物品合适吗?(结合板书,可以的打钩,不合适的打叉,对于很重要的学生没有涉及的要结合月球实际引导学生说出来)。

三、知识拓展
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只用了很少的时间就对月球有了如此深刻的认识,但这些知识的获得却是来之不易的,可以说,人类对月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历程。

①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顾这个历程吧!(课件播放探索图片)
师解说:从遥远的古代开始,人类就对月球很兴趣,幻想着有一天能登上月球。

于是有了嫦娥奔月的传说。

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是科技不发达的产物,体现着人们美好的愿望;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月球的认识逐步加深。

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用天文望远镜,开创了人类借用仪器进行科学探索的新纪元;在这以后,天文学家不断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但只是停留在观察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并没有看到月球的整体面貌。

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为人类探索月球奥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959年,前苏联科学家利用无人驾驶的火箭,发射了月球探测卫星,飞过月球的背面,对月球进行拍摄,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

那人类何时正式登上月球,实现了千百年来的飞天梦?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1609年,美国的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月球,掀开了探索月球的新篇章,自1969年至1972年,美国先后六次踏上月球,将六面美国国旗插在了月球上,时至今日,我们中国的国旗也没有插上月球。

通过看刚才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生自由谈感受,师适当归拢。

②其实,我国的航天技术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投影神州系列图片),师:13年间9次飞行9次飞跃,随着神州系列的不断成功,我过的探月工程也有了很大的进展。

我国探月工程分为三个阶段:绕、落、回。

(延伸到探月工程,投影图片、视频)
适当归述:嫦娥工程需要经历20年,好多同学都张大了嘴巴,惊讶于时间的漫长,其实,任何科技的进步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都是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少则10年20年,多则上百年,才有了我们今天的高科技生活,我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学长大后能投身到科技探索的队伍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将更多的中国国旗插到月球上,成为中国的阿姆斯特朗。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很多收获。

同学们,你们的收获非常多,体现的也非常好,课下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拓展作业
1、搜集宇航员在太空生活的有关资料。

2、搜集资料,论证人类在月球居住的可能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