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城市化研究

合集下载

太榆同城化下的太原市和晋中市榆次区城市扩张研究

太榆同城化下的太原市和晋中市榆次区城市扩张研究

太榆同城化下的太原市和晋中市榆次区城市扩张研究刘立文;王正伟【摘要】太榆同城化是指山西省太原市和晋中市榆次区的城市一体化进程,是山西省在中部崛起背景下提出构建太原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2005年、2010年、2015年的遥感影像数据,通过监督分类的方法获取了太原市和晋中市榆次区的建设用地分布,并在ArcGIS 10.1和Envi5.2软件下,通过转移矩阵和面积制表等方法对研究区域10年来建设用地总体的时空变化状况及其在不同行政区域、不同自然环境因子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扩张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太原市和榆次区建设用地总面积逐年增加,面积增速先快后慢,扩张速度是都属于高速扩张,扩张强度属于快速扩张且强度在逐年增强.二是从各个行政区域扩张来看,扩张速度均是先快后慢,其中扩张最快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晋中市榆次区,所占比例达到56.5%,扩展的方向主要位于太原市的东南方向和榆次区的西北方向.三是由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分析得出,10年间的建设用地扩张主要来源是草地及未利用地和耕地.四是从不同自然环境因子上看,研究区城市扩张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度为800~1 000米和地形坡度为6~15°地区,其次是海拔高度800米以下和地形坡度2~6°以下地区.【期刊名称】《农业网络信息》【年(卷),期】2017(000)011【总页数】8页(P10-16,22)【关键词】RS;GIS;建设用地;太原市;榆次区;监督分类【作者】刘立文;王正伟【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太榆同城化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2002年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2007写入了省政府工作报告,2009年太榆同城化被纳入国家级层面并在2012年列为全省“十二五”发展重点,随着2011年大学城开建和2015年城际铁路的开工,太榆同城化基本形成[1~4]。

但随着太原市“南移西进“政策影响,大量未利用的土地和耕地被开发成建设用地,使得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矛盾频发,而遥感技术是获取空间信息和时间序列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为恢复重现土地利用的空间信息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10]。

太原晋中一体化的城市圈效应

太原晋中一体化的城市圈效应

太原晋中一体化的城市圈效应作者:***来源:《今日财富》2022年第10期城市圈具有巨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太原晋中一体化是山西省城市圈发展的典型表现形式,对于完善山西省改革开放空间布局,为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强大引擎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对太原晋中一体化发展的城市圈效应分析解读,以期运用城市圈效应来推动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再上新台阶,带动全省实现跨越性发展。

2022年是“十四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山西省贯彻党代会精神、加快建设全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关键一年,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保持全省经济的平稳运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太原晋中一体化是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太原晋中一体化的现状和前景,就是城市圈效应最直接的体现。

推进太原晋中一体化的协同发展对山西高质量发展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太原晋中一体化发展现状在中国的区域经济版图中,做大做强省会一直是众多省市的共同选择。

太原市总面积仅6988平方公里,與周边省会城市相比,太原市区域面积小,城市人口少,只有530多万人,体量太小,作为省会城市对全省经济的拉动、促进作用严重不足。

2021年7月22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设、增强太原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以太原晋中为核心的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为抓住发展机遇,破解发展困境,带动山西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2021年10月25日至29日,在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要形成“一群两区三圈”的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

其中“一群”就是指山西中部城市群,以太原市为中心,包括太原、晋中、忻州、阳泉、吕梁等5市,是山西省经济、人口、产业集聚地。

推进太原晋中一体化发展是推动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设、推动“一群两区三圈”发展新布局的关键举措,也是全方位推动山西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

太原晋中一体化当前面临不少机遇和挑战,我们分析得出太原晋中一体化发展的SWOT 分析图表(见表1)。

太原市“两型”城市建设及其评价体系研究

太原市“两型”城市建设及其评价体系研究

由于超重的产业结构和三面环山特殊的地理条件 , 环境容量 小,历史包袱沉重,污染负荷远远超过环境承载力。 二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与实现绿色转型的要求不适 应。太原市的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 产业结构以资源能源消 耗型为主, 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资源消耗量和污染物排
放量大。


三是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化进程不适应。近年来太 原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来看, 水平还比较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还远远不能适应城市化进 程和环境治理的需要。 四是决策部门一些传统的决策思维方式和落实科学发展 观的要求不适应。一些地方和部门仍然习惯于单纯地追求 GP D 增长, 要温饱 , 不要环保,要金山银山, 不要绿水青 山。这种传统的决策思维方式,有悖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结果就是城市建设决策与措施的失误。 五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手段与群众对维护环境权益的要求 不适应。在环保法制建设方面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健全,原则 性规定多、可操作的细节少,行政手段多、经济手段少。一 些企业违反成本低, 相反守法却导致成本高,造成污染成本 社会化。在环境违法行为监控方面, 污染监控体系尚未完全 建立,对排污单位不能做到全方位 、 全天候的监测监督。 严重依赖资源却不能高效利用资源的 “ 黑色”经济模 式,使太原面临生态环境恶化、 发展后劲不足的窘境,改变 这种状况,现实的选择就是创新发展模式 、 推进绿色转型。 城市的绿色转型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而又科学先进的标准体 系来引导、界定和保障。“ 两型”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建立 正符合太原市城市绿色转型的现实 目 标。 三、主成分分析方法实证分析太原市的 “ 两型”城市
采用 SSI.软件进行分析, PS35 计算出四个主成分的得分( 如
下表所示) 。
年份

《基于Landsat影像的近50年太原市建成区时空演变特征分析》范文

《基于Landsat影像的近50年太原市建成区时空演变特征分析》范文

《基于Landsat影像的近50年太原市建成区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篇一一、引言太原市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其城市发展历程与国家改革开放及城市化进程紧密相连。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进步,利用Landsat 影像进行城市时空演变研究已成为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手段。

本文以太原市为例,基于Landsat影像数据,对近50年太原市建成区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太原市的城市规划、发展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数据本文的研究区域为太原市,时间跨度为近50年。

数据来源为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包括多光谱和热红外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预处理和校正,提取出太原市建成区的空间信息。

三、研究方法1. 数据预处理:对Landsat影像进行辐射定标、大气校正等预处理工作,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2. 建成区提取:利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通过设定阈值等方法,从Landsat影像中提取出太原市建成区的空间信息。

3. 时空演变分析: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Landsat影像,分析太原市建成区的时空演变特征。

四、太原市建成区时空演变特征1. 空间扩展:太原市建成区在近50年中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扩展趋势。

从最初的集中在汾河两岸,到后来向周边地区蔓延,形成了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

2. 扩展速度:太原市建成区的扩展速度在不同时期存在差异。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政策支持和经济发展,扩展速度较快。

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扩展速度有所减缓,但仍然保持稳定增长。

3. 土地利用变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太原市建成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

原有的农田、林地等逐渐被建筑用地所替代,城市绿地面积有所减少。

4. 交通网络变化:太原市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促进了城市空间的拓展。

道路、桥梁等交通设施的建设,使得城市各区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五、结论通过对近50年太原市Landsat影像的分析,可以看出太原市建成区在空间、时间、土地利用和交通网络等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

浅谈太原城镇化进程

浅谈太原城镇化进程

浅谈太原城镇化进程【摘要】随着太原周边县乡村的城镇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关键字】城镇化特点变化问题随着太原的城镇化工程不断推进,其周边地区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以前的“城中村”及县城的城镇化程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据最新的数据资料显示,目前,全市城镇人口为356.51万人,占总人口的83.76%,与上年相比提高0.41个百分点;乡村人口为69.12万人,占总人口的16.24%,与上年相比回落0.41个百分点。

太原市城镇化率高出山西省32.50个百分点,居全省首位,并且逐年提高。

本文将具体阐述太原城镇化的特点、变化及出现的问题。

一.太原城镇化的特点1.六城区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四县(市)。

六城区城镇化率平均达到93.10%,四县(市)平均仅达47.34%,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1.84个百分点和低3.92个百分点。

2.十县(市、区)城镇化差距明显。

全市城镇化率排在前三位的是:万柏林区97.42%、迎泽区97.02%、杏花岭区96.14%,清徐县城镇化率最低为29.41%,比最高的万柏林区低68.01个百分点。

3.四县(市)城镇化率均比上年提高,城镇化率增幅最高的为清徐县,比上年提高0.72个百分点,其次为阳曲县,提高0.64个百分点。

二.太原城镇化后的变化1.城中村的变化。

“后北屯”是位于太原市迎泽区的城中村,老太原人都知道,后北屯的周边高楼林立、中小学集中、大型连锁超市进驻,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较高,偏偏后北屯作为城中村被包围在其中发展缓慢,居民多为外地打工者或者村民,居住条件差、基础设施不完善且不良风气盛行,也影响到了周边的市民。

但是现在有了长足的进步——近十年中,在太原市政府不断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后北屯由以前典型“脏乱差”发展成为现在的农副业、小饰品批发的市场集贸地,带动了屯区的房价增长,居民的收入和素质都有提高,环境也有所改善,逐渐跟上了周边的脚步。

由此可见,城镇化对城中村和局部经济协调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迁都太原可行性研究报告

迁都太原可行性研究报告

迁都太原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目的与意义自古以来,城市迁都一直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对于中国来说,迁都更是一项极其重大的政治决策。

太原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城市,承载着重要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山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太原城市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

因此,本次研究旨在探讨迁都太原的可行性,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客观的参考和建议,同时也为太原城市未来的发展规划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太原城市现状分析1. 人口规模与增长趋势:太原市总人口约为400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每年都有大量人口涌入。

居住的人口数量太多已经导致城市的交通、能源、环境等资源发展严重不平衡。

2.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太原市地处中原板块与华北地台板块的交界处,自然地形多为山地与丘陵地形。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交通便利程度比较低,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

3. 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太原市是山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丰富的煤炭矿产资源。

随着能源产业的发展,太原市也开始逐渐由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发展,但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升级。

4. 文化遗产与城市规划:太原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如文庙、晋祠等。

同时,城市建设规划也在不断完善,但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进程,城市规划的落实和管理也面临许多挑战。

综上所述,太原城市在人口规模、地理位置、经济结构、文化遗产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和挑战,如果继续按照目前的发展模式,会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的隐患。

因此,迁都太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三、迁都太原的意义与影响分析1. 政治意义:太原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城市,政治意义非常重大。

如果迁都成功,将有助于解决原有城市的问题,提升政治中心的形象和地位。

2. 经济意义:迁都太原将会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极大地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3. 文化意义:太原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迁都太原将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太原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

太原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文 章 编 号 :0 5 6 3 (0 2)1 0 0— 3 10 — 0 32 1 1- 1 8 0
S IT C F R A I ND V L P E T& E O O Y C — E H I O M TO E E O M N N CN M
21 年 第 2 卷 02 2
1 研 究背 景
太原是 中部地 区重要 的中心城市 ,全 国重要的新材料和先
广泛 表现在社 会 、 济 、 经 环境 等方面 , 并成为城 乡一 体化发展 的
瓶颈所在。因此 ,处理好城市与城镇 的关 系成 为 目前 的迫切需 求。经过近几 年太原市委 、 市政府的努力 , 太原 的城 乡关 系逐步
区, 按照功能区 的特点而不是城乡差别予 以资源配置 , 迈出 了城 乡一体化发展 的坚实步伐。
的总体要求 ,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 , 以城乡一体化推动社会 主义 新农村 、 小城镇 以及城 中村的改造和建设 , 逐步建立城乡一体 的规
划体系 、 产业体系 、 基础设施体 系、 市场体系 、 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体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 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 。 积极
形成多功能结构高度互补 、 城乡空间布局高度融合的发展格局 ;
形成城 乡生态环境 高度协调 、城 乡基础设施高 度共 享的发展格
局; 形成城乡之间生产要素 自由流动 、 社会服务 统筹 管理的发展 格局 。在此基础上 ,0 9年 , 20 太原市委 明确提 出了 “ 个功能区” 八 的建设 ,第一 次突破行政界线 ,以功 能区划代 替过去的城乡分
平 已 高达 8 %, 入 城 市 化 缓 慢 发展 阶段 。 2 进
原市建成区为核心的都市圈城镇 化体 系 ,标 志着城乡关系在 十

太原市和平公园海绵城市具体措施调研报告

太原市和平公园海绵城市具体措施调研报告

太原市和平公园海绵城市具体措施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

为了更好地应对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推广。

太原市和平公园作为太原市城市改造的重点区域,也积极探索和实践海绵城市建设,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和平公园海绵城市具体措施的落地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二、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的目的是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和平公园海绵城市具体措施的实施情况。

我们采用了访谈和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具体措施调研结果1.雨水收集利用:和平公园在改造过程中设置了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植物浇灌、公园景观和厕所冲洗等用途。

调研结果显示,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基本正常,但存在设施容量不足和维护保养不到位的问题。

2.雨水渗透处理:和平公园采用了雨水渗透处理技术,将部分雨水通过渗透井和雨水花园等方式渗透到地下,缓解了城市排水管网的压力。

调研结果显示,雨水渗透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保养工作有待加强,部分设施存在堵塞和积水等问题。

3.湿地修复建设:和平公园在改造过程中修复和保护了湿地生态系统,增加了湿地面积和湿地植被的种植。

调研结果显示,湿地修复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湿地面积和植被种植还可以进一步扩大,以提高湿地的生态功能。

4.绿色屋顶建设:和平公园在改造过程中增设了绿色屋顶,通过植被覆盖减少了建筑物对降雨的影响,并提供了城市生态空间。

调研结果显示,绿色屋顶建设的效果较好,城市居民对绿色屋顶的认可度和满意度较高。

四、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1.设施容量不足和维护保养不到位:和平公园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的容量不足,导致雨水不能完全收集利用;同时,设施的维护保养工作不到位,设备损坏和堵塞的问题频发。

建议加大投入,提高设施容量,加强设备维护保养,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

2.雨水渗透处理设施存在问题:和平公园雨水渗透处理设施存在堵塞和积水等问题,影响了设施的正常运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原市城市化研究
西瓜XXigua
2013、3
【内容提要】通过查询《山西统计年鉴》统计太原市人口变化及各项经济数据,分析太原市的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特征。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化率城市化特征统计数据
【参考文献】《山西统计年鉴》1999~2012
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会。

简称并,别称并州,古称晋阳。

北接忻州,东连阳泉,西交吕梁,南界晋中。

位于山西省中北部的晋中盆地,是太原经济圈和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

山西省的政治、文化和金融中心、国际交流中心。

也是中国拥有文化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之一。

其亦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背靠二龙山,汾河自北向南流经全市,是一座有四千七百余年历史的历史名城,荟萃了自中华民族诞生以来的中华文化,拥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一、城市化率
年份总人口(万)城镇人口(万)城市化率(%)
1999 245.95 190.29 77.37
2000 334.44 265.21 79.30
2001 336.39 277.01 82.35
2002 338.30 277.12 81.92
2003 339.84 279.02 82.10
2004 341.38 281.19 82.37
2005 342.85 282.54 82.41
2006344.26 279.06 81.06
2007 345.71 281.89 81.54
2008 347.14 284.64 82.00
2009 350.18 287.92 82.20
2010 420.47 347.05 82.53
2011 423.54 353.02 83.35
表2 “十一五”时期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0年
比2005
年增加
2010年
比2005
年增
长%
年均递
增%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041.881291.771526.161545.241778.05878.4761.810.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335.74497.59581.12470.14577.65295.3356.9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501.13576.74702.84782.02916.48477.97109.01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436.47515.91626.03700.04825.85441.82115.016.5财政总收入(亿元)192.19240.4306.88279.56321.89158.8497.414.6一般预算收入(亿元)75.3388.42116.92117.53138.4881.53143.219.4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41.1281.0793.8659.1279.1245.40134.618.6其中:出口总额(亿美元)24.2643.9359.4219.4431.3810.2148.28.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174113745152301560717258678264.710.5农民人均纯收入(元)49175561635568287611320972.911.6
二、城市化特征分析
太原是一个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明古城,建市已有87年的历史。

现辖六区三县一市,土地面积6988平方公里,为全省的4.5%,市区面积146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77平方公里。

从太原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来考察,城市特征主要表现为:
(一)城市化工业化水平较高
改革开放以来的投资建设,促进了太原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城市化、工业化的基础,全面快速发展,工业化水平又有了新的提高,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大城市中居于领先地位。

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城市,按照工业化的一般指标体系测定,太原工业化水平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以上。

(二)城乡差异较大
虽然太原的城市化水平已达较高水平,但城乡发展的差异较大。

城乡居民收入悬殊,如果加上城镇居民所享受的各种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福利,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更大。

农业生产能力低下,农村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土地质量不高,干旱少雨,农业生产条件差,农业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机械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

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缺失,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及保健水平低,交通、通讯落后,各种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生存环境差,生活质量低。

(三)生态环境脆弱
太原地处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城郊周围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比较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

水资源短缺问题相当严重,加之煤焦、电力、冶金等行业对水资源的大量消耗,使太原成为全国缺水最严重的城市。

资源开发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和粗放外延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城区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成为全球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

大气中悬浮污染物年均值超过国家2级标准,全年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的天数仅有一书工业废渣、废料和居民生活垃圾等固态废弃物生产量大,处理及回收利用率不高:未经处理的污水排放量大,汾河太原段的挥发性酚、石油类、氨氮等污染物含量严重超标。

虽然近年来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不断加大,但仍未彻底扭转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经济发展中付出的生态资源代价很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