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进程共5页

合集下载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作者:朱铁臻来源:中国城市发展网添加日期:10年03月29日人类从山林走向平原,从江河走向湖海,从农村走向城市,这是人类祖先遗传的群居基因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工业革命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因。

工业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增强集聚性的过程。

世界城市化经历了近三个世纪,是一个逐步扩展的历史进程。

由于一个国家城市化可达到的水平,既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又受人口、地理、资源等自然条件的制约。

因此,世界各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速度和途径有着差异,城市化所达到的最高水平也不相同。

中国的城市化真正的发展阶段应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算起。

它是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和经济改革而发展的。

它与世界城市化有着基本的共同点,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

中国由于工业化起步较晚,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发展又走了一大段曲折的道路,城市化进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我国早期阶段的城市化步履蹒跚,1949~1957的正常发展阶段;1958~1965年城市化大起大落、不稳定发展阶段;1966~1977年城市化停滞阶段;1978年以后城市化为复苏和发展阶段。

由1949年的城市化起点7.3%,到1998年的城市化率30.4%,整整用了50年。

前30年城镇人口年均增长为3.4%,其中,自然增长部分接近50%,其余部分为机械增长,即农村人口迁徙入城镇。

1966年至1978年城市化率一直在12%左右徘徊。

从1979年开始,城市人口逐渐上升,进入了第二个黄金时期。

由1978年的全国城镇人口1140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1.8%,增至1985年全国城镇人口为21197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0.3%。

特别是1986年以后,全国城镇人口发展较快由23317.6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1.9%,到1994年增长为3430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8.62%。

1995年全国城镇人口为3517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9.04%。

1979~1997年,城镇人口年均增速度为4.1%,比前30年加快,而且机械增长是城镇人口增加的主要方式。

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波动发展阶段:1958-1965年,大起大落,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并存
停滞阶段:1966-1978年,城市人口增长停滞,城市发展缓慢
加速发展阶段:1979-2000年,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数量和城市人 口迅速增加
稳定发展阶段:2001-至今,城市化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放缓, 城市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劳动力转移: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 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技术创新:工业化与城市化促进技 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经济效益:工业化与城市化提高经 济效益和产业附加值
工业化与城市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变革
人口流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 村人口流入城市,为城市发展提供 丰富劳动力。
技能需求提升:工业化对技能人才 的需求增加,促使劳动者提升自身 技能水平。
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
机遇:绿色发展成为未来趋势,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动力。
政策支持:政府将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技术创新:企业将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为应对气候变化 和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模式
绿色发展:强 调可持续发展, 注重生态环境
保护
智慧城市:利 用信息技术提 升城市管理效 率和服务水平
城乡融合:促 进城乡一体化 发展,缩小城
乡差距
创新驱动:鼓 励科技创新, 提升城市核心
竞争力
工业化与城市化融合发展的路径
产业升级与转型 城市规划与建设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趋势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趋势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与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8%逐步提高到现在的60%左右。

这个过程中,城市发展经历了许多转折和困境,也取得了斐然的成就。

本文将分别从城市化的历程和趋势两方面论述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情况。

一、历程1.城市化的初期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实施的非常规模式的城市化战略是向城市疏导,即增加农民的转移就业,逐步降低农村人口占整个人口的比例。

这个阶段注重农村转移劳动力向城市的集中,粗放性质十分明显。

2.城市化的高速增长期1990年开始,国家明确了有计划的城市化战略,城市化的非常规战略转为规划战略。

城市规模开始快速增加,城市化率开始迅速提高。

同时,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开始出现巨大的财富差距,大量农村人口接连涌向城市,成为城市化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3.城市化的调整期2002年,局部地区开始出现城市化过度的现象,开始有声音呼吁应对城市化进行调整。

国家开始实施拆迁制度改革,加速城市化进程走向“可持续化发展”的道路。

4.城市化推向第三阶段自2008年底开始,全国城市化率超过了50%,城市化的快速增长趋于平缓。

中国需要更大力度的城市化进程来增强中产阶级的数量,维护国家治理稳定以及提高人均GDP。

这个阶段中国城市化的重心转向人口素质提高和城市质量提升。

二、趋势1.城市与乡村的融合中国政府提出城乡融合的目标,城市化不再是单纯的城市向乡村转移,而是城市与乡村产生分工合作,互相支持才有利于推动城乡综合发展。

2.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是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智慧城市的重点在于推动城市的创新发展,优化城市运营流程,提升城市服务水平。

3.低碳城市建设随着全球环保意识逐渐高涨,低碳城市已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

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意味着推进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降低城市的污染排放,保护城市环境。

4.绿色城市建设绿色城市建设强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注重城市的生态系统,使城市与自然环境更为和谐。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课件-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4)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 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 (5)文化交流。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 方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利于城市与乡 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gaojieyun
多功能城 市综合体
新型社区
文化场所
gaojieyun
三、基础设施的发展
1.原因: 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的扩大以及功能的增加。 2.表现: (1)西方国家
供排水:钢铁管道促进水网的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 照明: 煤气灯、电灯相继出现,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通信: 电报、电话的发明和普及便利了人们的 通信联系。
gaojieyun
史料实证
材料 1834年英国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 新“济贫法”首次强 调了需要社会救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国家和社会对公民实施社会救助是其应尽的 义务……1855年成立首都工务委员会……有效地解决了英国的污水排放问题,并且净化 了泰晤士河的河水。在立法方面最为系统和重要的法律是1875年通过的《公共卫生法》 ……强调要使本国所有城镇都过上文明的社会生活,内容包括供水、排水、街道房屋管 理、垃圾清理、食品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殡葬、污染行业的管理……《公共卫生法》 的通过标志着英国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公共卫生体系。
②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 ③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 (2)生活服务: 更加便捷、丰富 ①社区服务蓬勃发展; ②仓储式商场、商超、购物中心等纷纷出现; ③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增多,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更加多样。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资料城市化三大标志:1.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动力机制: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主要动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化。

中国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前:大陆城市化进程相当缓慢。

1950-1980年间,大陆城市人口比重仅从11.2%上升到19.4%。

由政府主导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发展受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

城市对非农劳动力吸纳很低,地域转换难度大,形成城乡之间相互隔壁和封闭的“二元社会”。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大致经历以下四个阶段:1.1978-1984,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

表现在四个方面:1)2000万上山下乡的知青和下放干部返城,回复高考也使一批农村学生进入城市2)城市集市贸易开放,使得大量农民进入小城镇3)乡镇企业开始崛起,小城镇开始发展4)国家提高了城市维护和建设费用这时期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1984年的23.01%,年均提高0.85个百分点。

2.1985-1991,城市化由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以发展新城镇为主。

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的新兴小城镇。

城市化率从1985年的23.71%上升到1991年的26.37%。

3.1992-2000年,城市化全面推进,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推动力。

1992年到2000年,城市化率从27.63%提升到2000年的36.22%。

4.2001年至今,随着户籍制度不断松动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期间城市化发展进程迅猛,从2001年的37.16%增加到2010年的47.5%,年均增长率超过1%。

我国城市化的未来之路: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度城市化发达国家城市化率一般达到70%--80%。

美国目前城市人口比例甚至超过了80%。

我国2011年城市化人口比重首次超过50%。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从农耕社会到现代化都市的蜕变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度。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城市化的进程缓慢而坚定。

从最早的城邦国家,到如今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可谓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

1. 古代城市的兴起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就已经开始。

这一时期,诸侯争霸,各国纷纷筑城自卫,城市逐渐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到了秦朝统一六国,城市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都城咸阳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2. 唐宋时期的城市发展唐宋时期,我国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时期,商业繁荣,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长安、洛阳、开封等城市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商贾前来经商。

3. 明清时期的城市化进程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继续发展。

这一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空前繁荣,城市数量和规模进一步扩大。

北京、南京、苏州、杭州等城市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4. 近现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1)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城市化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1980年代,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城市化迅速推进。

(3)1990年代,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加快。

(4)21世纪初,我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5. 当前城市化的挑战与机遇如今,我国城市化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如何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环保的前提下,实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课题。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城市化发展仍具有巨大的潜力,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勇于创新,必将书写更加辉煌的城市化篇章。

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迈向和谐人居的未来6.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我国政府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这一战略旨在转变以往片面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推动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2.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相应对策2.1.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古代中国有着高度发达的城市和辉煌的城市文明。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同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民族工商业的建立和发展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起步创造了客观条件。

建国后,中国进入了工业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时期,城市数量与人口比重不断上升[1]。

由于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决定了城市发展与各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到现在5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就像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一样,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和复杂的过程。

这一进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起步阶段(1949一1960年)这一阶段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城镇人口由1949年的5765万人增加1960年的13073万人,11年间增加了7308万人,年平均增长11.5%。

市镇人口比重由10.6%提高到19.7%,升高了9.1个百分点,应该说这一阶段我国城市化的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

这一阶段又包括三个时期:1949一1952年的城市恢复发展时期;l953一1957年的“一五”计划发展时期和1958一1960年的城市化继续发展时期。

1949一1952年是建国后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城市化发展同经济发展一样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

由于农村人口较多地迁人城市,城市人口由1949年末5765万人增加到1952年末的7163万人,增加了1398万人,城市化水平由10.64%上升到12.64%,提高了1.82个百分点。

1953一1957年是中国城市化真正的发动时期。

经过三年的恢复,遭到国内外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了较好的恢复,在1953年开始执行的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时期内,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工厂从农村招用了大量的工人:工业化的启动带动了城市的发展。

“一五”期间,国家集中主要力量进行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巧6个项目的建设,诞生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而且使一些项目所在地的老城市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建。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猛,经历了从相对封闭的农村社会到城市化社会的巨大转变。

城市化不仅是人口转移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一步。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探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背景、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背景介绍1.经济起步阶段:改革开放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带动了人口流动,农村劳动力纷纷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2.城市建设规划:为支撑经济发展,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城市规划和发展计划,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完善的公共服务以及各种经济和社会资源。

3.农村改革:农村改革的推进促使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和城市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民迁徙到城市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

二、城市化的现状1.人口集聚:中国的人口快速向城市集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逐渐上升。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人口持续增长,而中小城市也迎来了快速的人口增长潮。

2.经济增长:城市化不仅是人口集聚,更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城市集聚了大量的经济活动和产业资源,为各类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3.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城市化进程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高速公路、高铁、城市轨道交通、水电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4.社会服务完善:城市化带来了更完善的社会服务,包括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

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提升。

三、城市化带来的挑战1.人口压力:城市化进程加剧了城市人口的压力,导致了城市规划不合理、户籍管理混乱等问题。

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失,农村发展面临困境。

2.资源环境压力:城市化进程对土地、水资源、能源等资源造成了巨大压力。

城市扩张使农田不断减少,水资源短缺问题加剧,大量能源消耗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3.城乡差距: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差距问题凸显。

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迅速,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滞后,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城市化
城市化是绕不开的发展之路
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约为47% ,发达国家和地区约为75% ,发展中国家在38% 左右,最不发达国家大约为22% ,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是31% ——中国要不要比学赶超?
今年,各方对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纷纷出笼:国家统计局说,未来5 年将达到3 3%—35% ,新世纪前10年将达到4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善同说,20 年内将提高到60% ;最新的说法是,在未来30~40年内达到70% 。

9 月,“中国城市化论坛——大城市群发展战略”从上海一直开到广州,以
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和以香港—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
将在2019年进入亚洲最大的三大国际城市群之列,专家们为中国的城市圈欢欣鼓舞。

且慢!几年前“珠三角迷乱都市化”的警告言犹在耳,都市里的村庄还赶不上现代化的快舞,撤县改市的换牌运动和城市圈的圈城运动是否另一场“大跃进”?
在2019年8 月之前,珠海斗门县还是广东珠三角庞大的城镇群中的最后一个盲点。

8 月1 日斗门县撤县成为珠海市的一个区,中国港—澳—珠三角地区成为
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落。

作为中国内地经济最发达地区的珠三角,2000年的城市化水平是50% ,规划中2020年将达到70% ——达到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而在更广袤的中国内地,新一轮的大规模城市化运动才刚刚开始。

城市化:经济发展的救命稻草?
尽管中国城市化历程曾经教训惨痛,但在中国,起码是目前,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仍然富裕程度最高。

绝大多数人都因此坚信: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必成正
比。

有专家预算,在现有水平上,城市化每增长1 个百分点可直接拉动GDP 增长
1.5 个百分点,是推动我国经济再高速发展20年最基本的动力之一。

“如果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即达到50% 以上,每年可望增加上万亿元的消费需求! ”类似
城市化的常用方法是“摊大饼”,围绕中心城市,像摊饼一样布局,乡改镇,县改区,县改市,每一级改制升格都有相应的经济与人口指标为依据,客观上也形成一种错觉:高速城市化不仅带动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彰显经济发展的“业绩”。

但真实情况远非于此:珠海本地的报纸上,扑面而来的是斗门改制给当地政府百姓带来的欣喜与“振奋”云云。

学者杨云彦1994年做了一个调查发现,湖北省小城市的人口增长中,60% 是由政区扩展而增加的。

有些甚至占到80% 左右。

结果不仅农村没有变富,城市反而变穷了,有的地区出现了“城市乡村化”。

也难怪普通人有这样的看法:城市化嘛,不就是换块牌牌吗?
“过度城市化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

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主要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甚至是无工业化的城市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大中城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赶不上人口城市化速度,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必要的生活条件,农村人口迁移之后没有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造成严重的‘城市病’。


这是社会学中关于过度城市化的精准描述。

2019年中国城市化水平是30% ,现在已经进入从30% 发展到70% 的国际公认的加速发展时期。

中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已经接近国际水平——那是因为有工业化为龙头,发达农业为保障——2000年广东番禺农民每百人拥有轿车五辆,远远超过许多内地城市的平均水平。

珠三角农民农忙时会进城雇佣人手,看到美国的乡村,才知道美国有多富裕——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珠三角。

大约六年前,由新闻从业者转职的英国建筑师库拉斯曾在题为《迷乱都市化
》的演讲中指出,已经成为全球都市化发展最迅速地区的珠三角城区已经膨胀,
这些城区无论大城市扩张还是小城镇升级,都最大限度占用了数以千计的农民祖
辈赖以生计的农田。

极短时间内,这些农民迅速变成了“身着印有米老鼠图案的
T 恤、手提无线电话、爱吃麦当劳的城里人”。

城市化带来城市病
但无可否认的是,并不是中西部任何一个省份都能像珠三角这样坦然享受城
市化,1993年,东西部农民收入之比就为2.25:1,这个数字尚不能反映东部发达
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差异。

一般认为,城市化水平应该与工业化水平保持一致,缺乏工业的支撑,强行推进城市化策略,可能城市化的甜头尚未尝到,城市
病已经接踵而来。

仅就城市化所带来的环境恶化因素而言,在中国,不得已而为之的控制环境
质量继续恶化趋势的投资就需要至少2000亿元,城市化所造成的资源紧张局面就
更令人瞠目:全球城市面积虽只占陆地面积的2%,但城市人所排的二氧化碳却占
总排放量的78% 。

城市人消耗了工业木材总使用量的76% 、生活用水总量的60% 。

中国东部城市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能源紧张的难题。

交通拥堵、住房紧张也几乎
是中国几个特大城市的常见病症。

其实中国的大城市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都不算大。

北京市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只有5000人左右。

东京、巴黎则分别是每平方
公里13970 人、20650 人。

此外,社会治安、社会保障等老问题也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变得更加
棘手。

世界银行《1984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曾有明确结论,即城市只有达到至少
15万人的聚集,经济效益才会到来。

但如果缺乏配套的就业、失业救济、社会保
险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建设,再大的城市迟早还会变成农村。

作为城市化运动和都市扩张的一个重要环节,乡改镇、镇改县、县改市的改
制升格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

但在中国,真实情况却是,这种改制升格并没有
避免反而加重了大城市扩张的通病,并在一定程度上因城市发展差异而使城际冲
突日益显化。

由于物价较平,深圳成为香港人的购物天堂。

因港人的到来而提高
消费水平的深圳人又把近在咫尺的东莞当成后花园。

有人将香港经济振兴无力的
原因归之为深圳的崛起。

也有人指责东莞拖慢了深圳的发展速度。

珠三角共有香港、深圳、广州、珠海和澳门五个国际机场,广州飞北京票价900 元,相隔不远
的佛山飞北京票价竟然低到630 元,许多广州人选择从佛山起飞,相对狭窄的地
域和有限的客源很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机场之间利益的掣肘,结果是每个机场
都吃不饱。

由于城市布局的不合理和城市过密的囤集,城市之间的利益冲突常有
发生。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是世界最高,城市病可一点也不比其他国家少。

城市化
可能是双刃剑,绝不单纯是把农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或者换块牌牌那么简单。

新中国的四次大规模城市化运动
1 、1949-1957 年:城市化迅速、健康发展。

城乡之间和工农业之间的比例
关系较为协调,城镇人口由5765万人增加为9949万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由10.6% 上升到15.4% ,这一阶段中,中国城市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农村人口的迁入。

2 、1958-1960 年:城镇化超速发展。

由于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和主观臆断,中国工业和城镇化在脱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超高速发展,城镇人口在总人口
中所占比重上升到19.7% ,发生遍及城乡的大饥荒。

3 、1961-1965 年:建国以来第一次逆城市化阶段。

城镇人口被大批精减,
前后共动员了约3000万人返回农村。

到1965年底城镇人口已接近于1957年的水平。

4 、1966-1977 年:城乡人口大对流。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使
约3000万城市知识青年、职工及其家属、政治上有“问题”的人被强制性地迁往
农村。

另一方面,城镇企事业单位又从农村招收职工约2000余万人。

进出相抵,
城镇人口净迁出约500 余万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