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信贷保证保险的合同风险——以新修订《保险法》第95条为视角
常用保险术语手册

二 O 一 O 年八月三十日
-1-
目录 第一部分 产品类 ............................................................................................................... - 13 社会保险 ..................................................................................................... - 13 商业保险 ..................................................................................................... - 13 原保险 ......................................................................................................... - 13 再保险 ......................................................................................................... - 13 强制保险 ..................................................................................................... - 13 相互保险 ..................................................................................................... - 14 1.1 产险类 .................................................................................................................. - 14 财产保险 ..................................................................................................... - 14 企业财产保险 ............................................................................................. - 14 家庭财产保险 ............................................................................................. - 14 责任保险 ..................................................................................................... - 15 信用保险 ..................................................................................................... - 15 意外伤害险 ................................................................................................. - 15 健康险 ......................................................................................................... - 15 车辆损失险 ................................................................................................. - 15 商业三者险 ................................................................................................. - 16 交强险 ......................................................................................................... - 16 1.2 寿险类 .................................................................................................................. - 16 1.2.1 按照承保方式 ............................................................................................ - 16 人寿保险 ..................................................................................................... - 16 个人寿险 ..................................................................................................... - 16 团体寿险 ..................................................................................................... - 17 1.2.2 风险保障型人寿保险 ................................................................................ - 17 生存保险 ..................................................................................................... - 17 死亡保险 ..................................................................................................... - 17 定期死亡寿险 ............................................................................................. - 17 终身死亡寿险 ............................................................................................. - 17 两全险 ......................................................................................................... - 18 年金保险 ..................................................................................................... - 18 医疗保险 ..................................................................................................... - 18 重疾险 ......................................................................................................... - 18 1.2.3 投资理财型保险产品 ................................................................................ - 18 分红险 ......................................................................................................... - 18 万能险 ......................................................................................................... - 19 投连险 ......................................................................................................... - 19 1.3 其他类 .................................................................................................................. - 19 短期险 ......................................................................................................... - 19 -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手册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手册 (5)第1章前言 (5)1.1手册编制的意义和目的 (5)1.2内部控制的目标 (5)1.3遵循的基本原则 (5)1.4适用范围和管理 (6)1.5内部控制体系的组织架构、职责与权限 (7)第2章内部环境 (9)2.1内部机构设置 (9)2.2子公司管理 (12)2.3内部机构与子公司控制相关办法、规范、制度 (14)第3章关联交易管理 (15)3.1关联交易管理目标 (15)3.2关联交易业务风险 (15)3.3关联交易业务流程 (17)3.4关联交易业务相关办法、规范、制度 (18)第4章企业发展战略 (19)4.1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目标 (19)4.2企业发展战略管理风险 (19)4.3发展战略管理流程 (19)4.4企业发展战略制订管理的方法、规范、制度 (19)第5章企业文化与制度建设 (20)5.1企业文化内涵 (20)5.2企业文化建设 (20)5.3企业制度建设 (21)5.4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方法、规范、制度 (22)第6章人力资源管理 (23)6.1人力资源管理目标 (23)6.2人力资源管理风险 (23)6.3人力资源管理流程 (25)6.4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办法、规范、制度 (29)第7章环境与健康安全 (30)7.1环境与健康安全目标 (30)7.2环境与健康安全风险 (30)7.3环境与健康安全业务相关办法、规范、制度 (31)第8章质量管理 (32)8.1质量管理目标 (32)8.2质量管理风险 (32)8.3质量管理控制流程 (32)8.4质量控制相关办法、规范、制度 (34)第9章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35)9.1职工代表大会的管理目标 (35)9.2职工代表大会的管理风险 (35)9.3职工代表大会控制流程 (35)9.4职工代表大会相关制度及控制办法 (36)1 / 99第10章资金管理 (37)10.1资金管理目标 (37)10.2资金业务风险 (37)10.3资金管理业务流程 (38)10.4资金管理业务相关办法、规范、制度 (39)第11章筹资管理 (40)11.1筹资管理目标 (40)11.2筹资业务风险 (40)11.3筹资业务流程 (41)11.4筹资业务相关的办法、规范及制度 (42)第12章小额信贷管理 (43)12.1小额信贷管理目标 (43)12.2小额信贷管理风险 (43)12.3小额信贷控制流程 (44)12.4小额贷款业务相关办法、规范、制度 (45)第13章长期股权投资 (46)13.1长期股权投资管理目标 (46)13.2长期股权投资业务风险 (46)13.3长期股权投资管理流程 (47)13.4长期股权投资业务相关办法、规范、制度 (48)第14章并购管理 (49)14.1并购管理目标 (49)14.2并购业务风险 (49)14.3并购业务流程 (50)14.4并购业务相关办法、规范、制度 (52)第15章衍生工具管理 (53)15.1衍生工具管理目标 (53)15.2衍生工具业务风险 (53)15.3衍生工具业务控制流程 (54)15.4衍生工具业务相关办法、规范、制度 (54)第16章采购管理 (55)16.1采购业务管理目标 (55)16.2采购业务风险 (56)16.3采购业务相关流程 (57)16.4采购业务相关办法、规范、制度 (58)第17章招标内部控制 (59)17.1招标内部控制目标 (59)17.2招标管理控制风险 (59)17.3招标管理流程 (60)17.4招标业务相关办法、规范、制度 (60)第18章销售管理 (61)18.1销售管理目标 (61)18.2销售业务风险 (61)18.3销售管理业务流程 (62)18.4销售管理相关办法、规范、制度 (63)2 / 99第19章存货管理 (64)19.1存货管理目标 (64)19.2存货管理风险 (64)19.3存货管理流程 (65)19.4存货管理相关办法、规范、制度 (66)第20章固定资产管理 (67)20.1固定资产管理目标 (67)20.2固定资产业务风险 (67)20.3固定资产业务流程 (68)20.4固定资产业务相关办法、规范、制度 (69)第21章无形资产 (70)21.1无形资产管理目标 (70)21.2无形资产业务风险 (70)21.3无形资产管理业务流程 (71)21.4无形资产业务相关办法、规范、制度 (71)第22章科研开发 (72)22.1科研开发的管理目标 (72)22.2科研开发的管理风险 (72)22.3科研开发控制流程 (73)22.4科研开发业务相关办法、规范和制度 (73)第23章工程项目管理 (74)23.1工程项目管理目标 (74)23.2工程项目业务风险 (74)23.3工程项目管理流程 (75)23.4工程项目管理相关办法、规范、制度 (76)第24章对外担保管理 (77)24.1担保管理目标 (77)24.2担保业务风险 (77)24.3担保业务流程 (78)24.4对外担保业务相关办法、规范、制度 (78)第25章合同管理 (79)25.1合同管理目标 (79)25.2合同业务风险 (79)25.3合同管理控制流程 (80)25.4合同管理相关办法、规范、制度 (80)第26章业务外包管理 (81)26.1业务外包管理目标 (81)26.2业务外包业务风险 (81)26.3业务外包控制流程 (82)26.4业务外包相关办法、规范、制度 (82)第27章财务报告编制与披露 (83)27.1财务报告编制与披露目标 (83)27.2财务报告编制与披露风险 (83)27.3财务报告编制与披露流程 (84)27.4财务报表相关办法、规范、制度 (85)3 / 99第28章信息系统管理 (86)28.1信息系统管理目标 (86)28.2信息系统业务风险 (86)28.3信息系统业务流程 (87)28.4信息系统业务相关办法、规范、制度 (88)第29章内部信息传递 (89)29.1内部信息传递管理目标 (89)29.2内部信息传递风险 (89)29.3内部信息传递控制流程 (89)29.4内部信息传递相关办法、规范、制度 (91)第30章全面预算管理 (92)30.1全面预算管理目标 (92)30.2预算业务风险 (92)30.3预算业务流程 (93)30.4预算业务相关办法、规范、制度 (94)第31章内部审计 (95)31.1内部审计管理目标 (95)31.2内部审计业务风险 (95)31.3内部审计业务流程 (96)31.4内部审计及监督相关业务办法、规范、制度 (97)第32章风险管理 (98)32.1风险管理目标 (98)32.2风险管理流程 (98)32.3风险管理业务相关办法、规范、制度 (99)4 / 99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手册第1章前言1.1手册编制的意义和目的为提高公司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形成常态的规范化管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依据财政部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与《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要求,遵照企业各项内部规章制度,特编制《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手册》,作为建立、执行、评价及验证内部控制的依据,确保公司从思想上提高管理水平,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保证公司协调、持续、快速发展。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第三版(中文版)

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要求 ..........................................................................11 信用风险标准法 ................................................................................11 内部评级法(Internal ratings-based (IRB) approaches).................12 公司、银行和主权的风险暴露...........................................................13 零售风险暴露....................................................................................14 专业贷款(Specialised lending) .....................................................14
第二部分:第一支柱 - 最低资本要求 .................................................. 33
I. 最低资本要求的计算 ....................................................................................33 II. 信用风险-标准法(Standardised Approach) .............................................33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17号:保险集团.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17号:保险集团目录第一章总则 . (4)第二章资本计量 (7)第一节一般规定 . (7)第二节最低资本 . (7)第三节实际资本 . (10)第三章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要求与评估 (12)第一节偿付能力风险治理 (12)第二节风险管理策略与实施 (13)第三节风险传染 . (16)第四节组织结构不透明风险 (17)第五节集中度风险 . (18)第六节非保险领域风险 (19)第七节其他风险 . (20)第八节资本管理 . (22)第九节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评估 (23)第四章偿付能力报告和信息披露 (24)第一节报告和披露主体 (24)第二节偿付能力报告 (25)第五章监督管理与协作 (27)第一节监督管理 . (27)第二节监管协作 . (28)第六章附则 . (29)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明确保险集团的偿付能力计量标准和报告要求,防范集团偿付能力风险,促进保险集团提高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本规则所称保险集团包括保险控股型集团、非保险控股型集团、混合集团三个基本类别。
第三条本规则所称保险集团及相关机构定义如下:(一)保险控股型集团是指由一家保险集团(控股)公司或保险公司与受其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的一家或多家保险公司以及其他非保险机构所共同形成的企业集合,该保险集团中的母公司为一家保险集团(控股)公司或保险公司;(二)非保险控股型集团是指由非保险机构与受其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的一家或多家保险公司以及其他非保险机构所共同形成的企业集合,该保险集团中的母公司为一家非保险机构;(三)混合型集团是指由同一实际控制人或一致行动人控制(或共同控制)的多家保险公司所组成的企业集合,该企业集合不具有显性的控制人;(四)保险集团母公司是指对保险集团内所有其他公司实施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的公司;(五)保险控股型集团的成员公司是指保险集团母公司及受其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的公司,包括母公司及其各层级子公司和合营企业;非保险控股型集团和混合型集团的成员公司是指保险集团中的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保监会认为应纳入审慎监管范畴的其他关联公司;(六)受监管公司是指受金融监管机构的资本充足性监管的金融机构,不受金融监管机构资本充足性监管的公司为非受监管公司。
透过美国金融担保保险业的得失看中小企业债券担保机构的建设

透过美国金融担保保险业的得失看中小企业债券担保机构的建设金融担保保险(Financial Guaranty Insurance)是一种由单一险种保险公司(Monoline Insurance,也称为“金融担保保险公司”)以保证保险的方式专门为债券、结构性金融产品等提供债券保险(Bond Insurance)的担保方式。
在美国成熟的担保体系中,金融担保保险发展最快、应用最多,却也是危机中受损最严重的一个。
金融担保是债券外部信用增级的重要方式,也是未来我国中小企业债券担保模式的主要发展方向,所以美国金融担保保险业的得失经验很有借鉴意义。
一美国债券市场担保体系简介美国高度发达的债券市场对应的也是相对成熟的担保体系,主要担保方式包括抵(质)押担保、信用证、现金储备账户和第三方担保。
(一)引入信托方式的抵(质)押担保抵(质)押担保是指发行人或者第三人将抵(质)押财产[1]移交由债券受托管理人占管,以该财产作为债券本息偿还的担保方式。
在债券存续期间,发行人若不履行本息偿还义务,债券受托管理人有权按募集说明书、抵(质)押担保协议等的约定拍卖、变卖该财产,优先偿还债权人。
在美国,抵(质)押担保主要应用在结构性金融产品和公司债券上。
从法律关系上考量,抵(质)押担保权很难随着债券的转让、债权人的变更而频繁转移,为此,19世纪中期,美国就巧妙地在发债机制中引入信托设计以达到信用增级的效果,即发债企业为了保障债权人的权益,引入信托机构作为受托人,为信托的受益人即所有公司债债权人将来享受抵(质)押担保的共同利益而设立信托,这种信托也被称为附担保公司债信托。
它不仅能为债券发行企业提供举债的便利,而且有力地保障了债券持有人谋取债权的安全。
实际操作中,在发行附抵(质)押担保的公司债时,信托财产是发行公司用于担保的抵(质)押财产,信托机构取得担保权并为受益人加以保存与实行。
如果委托人按期清偿公司债的本息,则信托目的已达到,信托关系不复存在。
保险标的保护与法律判定以司法归责标准为限度——兼评新《保险法》第51条

认为 :被保险人未履行标的保护义务是保
险人提出免责抗辩 的法定事由 , 但保险标的
纷 争 点 在 于 立 法 并 未 明 确 义 务 履 行 的 责 任 界 限 和 标 准 。 文 章 在 域 外 立 法 考 察 和 评 述 基 础 上 , 通 过 确 认 保 险 标 的 保 护 归 责 的 法 律 标 准 , 以期 为 司 法 理 论 与 实践 提 供 明晰 的裁 判 思路 。
和标准如何认定? 这些都是司法理论与实 践没有统一定性的 问题 ,通过我 国保险立
域 外 立 法 考 察 及 审 视
有学者对标的保护义务范围问题提出过
不同考论。 根据立法精神和意 旨, 笔者在此
内 容 摘 要 :现 实 中 因 标 的 保 护 义 务 履 行 瑕 疵 产 生 众 多保 险 纠 纷 案件 ,其 纠
对被保险人的权益保 障呢?如在事故发生 后 ,保险人不问被保 险人 未尽义务是否导 致保险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即可选择行
使合同解除权 ,其 法理依据 为何?
三是上述条款对被保 险人未履行保护
义务课 以合同解除权 ,却对未履行保护义 务导致保险事故发生的保险人权 利问题没
有作出规定 ,此间立法缺失和逻辑层次不
风险于保险人呢?而保险人促其履行保护义 务的最大本意应出于能避免事故发生, 并非
保险法 中对维护保 险标的安全 是作为
保 险持续 性义务之 一 由法律 直接规 定的 , 是 主要规范被保 险人 非主动防御或放任保 险标 的安全 和危险程 度增加导致损害结果 的法定义务 ,属于保 险法律关系确定后的
隐患的书面建议。投保人 、被保险人未按 照约定履行其对保险标 的的安全应尽责任
的 ,保险人有权要求增加保险费或者解除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 18 号》(财会[2010]11 号)
![《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 18 号》(财会[2010]11 号)](https://img.taocdn.com/s3/m/4e8e31d3b14e852458fb5766.png)
保监会关于印发《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的通知保监发〔2010〕69号各保险公司、各保监局:为加强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提高保险公司风险防范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保险公司合规、稳健、有效经营,我会制定了《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
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保监会二○一○年八月十日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基本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建设,提高保险公司风险防范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保险公司合规、稳健、有效经营,保护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依据《保险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其他相关规定,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控制,是指保险公司各层级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各自的职责,采取适当措施,合理防范和有效控制经营管理中的各种风险,防止公司经营偏离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机制和过程。
第三条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一)行为合规性目标。
保证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行为遵守法律法规、监管规定、行业规范、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和诚信准则。
(二)资产安全性目标。
保证保险公司资产安全可靠,防止公司资产被非法使用、处置和侵占。
(三)信息真实性目标。
保证保险公司财务报告、偿付能力报告等业务、财务及管理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
(四)经营有效性目标。
增强保险公司决策执行力,提高管理效率,改善经营效益。
(五)战略保障性目标。
保障保险公司实现发展战略,促进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保护股东、被保险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保险公司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全面和重点相统一。
保险公司应当建立全面、系统、规范化的内部控制体系,覆盖所有业务流程和操作环节,贯穿经营管理全过程。
在全面管理的基础上,对公司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实施重点控制。
(二)制衡和协作相统一。
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应当在组织架构、岗位设置、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通过适当的职责分离、授权和层级审批等机制,形成合理制约和有效监督。
保证保险若干法律问题探讨

2010年第4期(总第79期)-I g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 our nal of H ei l ongj i ang A dm i ni s t r at i ve C adr e I nst i t ut e of Pol i t i es A nd L a wN o.420l O(Sum N o.79)保证保险若干法律问题探讨杨留强1,翟伟静2(I.河南省巩义市人民法院,河南巩义451200;2.云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昆明650031)摘要:根据新保险法对保证保险的规定和保证保险在我国的发展状况,保证保险的概念、主体、标的、性质和法律适用已经较为明确,但保险金额的确定、保险事故的认定、代位求偿权的行使、保证保险合同与借款合同的关系等法律问题仍需要探讨。
关键词:保证保险;保险事故;保险金额中图分类号:D F438.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7966(2010)04-0102—032009年新修订的《保险法》第95条第一款第(二)项规定,“财产保险业务,包括财产损失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保证保险等保险业务”,与原保险法比较,新保险法增加了有关保证保险的规定,并且将保证保险明确规定为保险公司财产保险业务的一种。
由于新保险法对保证保险规定的比较单薄,新保险法并不能有效解决保证保险在我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为此。
本文进行专门探讨。
一、保证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各商业银行开始办理汽车消费贷款业务,因汽车消费贷款的银行风险较高,各商业银行要求贷款者提供可靠的贷款担保,各财产保险公司随之推出保证保险业务。
随着车贷险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经营风险日益显现,中国保监会于2004年1月15日下发《关于规范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保监发[2004]7号),废止原来的车贷险条款和费率,各保险公司暂停办理保证保险业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 e gal Sys t em A nd So c i et y
堡箜!圭垒垒!!!!!型!!盈圈圈鏖圈
中小企业信贷保证保险的合同风险
—_以新修订《保险法》第95条为视角
苏振瑜
摘要信贷保证保险作为商业信用和{L t-f{-信用普遍化的结果,使保险机构具有了增信机构的职能,对承保对象起到了信用增级的作用。
本文力图在分析信贷保证保险合同特殊风险的基础上探究完善之策。
关键词信贷保证保险中小企业合同风险
中图分类号:D922.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113一01
一、信贷保证保险的现实之困
保证保险起源于信用发达的美国,在西欧各国和日本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我国在险种发展繁荣的表象之下,却始终面临出保率低、赔付率居高不下、诉讼争议频繁等问题。
保证保险性质长期不明逐渐成为了制约保证保险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2009年8月,新《保险法》第95条明确将保证保险作为财产保险的一种,以立法的形式承认保险属性,将保证保险纳入《保险法》调整的范畴。
二、信贷保证保险合同风险的特殊性
相对于传统的保险业务,以信用风险为经营对象的信贷保证保险具有特殊的性质。
保险机构在开展信贷保证保险业务时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更为复杂的法律关系。
(一)信贷保证保险合同的独立性风险
长久以来,保证保险合同的独立性始终与保证保险的性质判断纠缠于一起。
持“担保说”的学者认为保证保险合同必须依附于主债权、债务合同而存在,实质上是一种担保合同。
而持“保险说”的学者认为保险人基于保险合同而产生的理赔义务是第一位的,并不依赖于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合同而存在。
新修订的《保险法》以立法的形式承认保证保险的保险属性,实质上也对保证保险合同的独立性予以了肯定。
保证保险合同独立性的确立扩大了保险公司承担保险责任的范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借贷合同无效。
保证保险合同的独立性决定其与借贷合同之问不存在主从合同的关系,其效力并不依赖借贷合同,也不因借贷合同的无效当然归于无效。
保险公司不能以借贷合同无效为抗辩,主张保证保险合同的无效。
2.借贷合同变更。
借贷合同的变更改变了保证保险合同的保险标的,根据保险法上的危险增J Ju通知义务,借款人应当将贷款合同变更的具体情况如实告知保险人,保险人有权依据危险增』Ju程度判断是否增加保费或解除保险合同。
因此,并非所有借贷合同的变更都当然赋予保险人合同解除权,如遇保险标的的危险程度降低,保险人不但不能解除合同还需退还多余的保费。
3.保证保险合同与抵押担保合同并存。
在同一借贷合同关系中,可能同时存在保证保险合同与担保合同。
依据新修订的《保险法》对保证保险合同“保险属性”的确认,保证保险合同与担保合同是相互独立的法律关系,保险人以借款人履行还款义务为承保对象,一旦出现保险合同所约定的借款人无法履行还款义务的情形,保险人应当承担保险责任,而不能以破保险人尚未穷尽救济手段为抗辩。
(二)信贷保证保险合同主体特殊性的风险
作者简介:苏振瑜.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向:商法
与传统保险合同相比,信贷保证保险合同涉及投保人,被保险人和保险人三方主体。
商业银行作为被保险人介入保证保险合同的签订,以保证信贷业务的安全与可控,可能造成保险机构与商业银行的职能冲突,扩大经营风险。
1.信贷保证保险合同与“银保协议”的冲突。
在我国现行的保证保险业务操作中,保险公司一般都与被保险人(商业银行)签订合作协议,通常称为银保协议。
依据合同的相对性原理,保险合同与银保协议之间存在独立性。
银保协议一般在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合作之初便已签订,该合同的当事人为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
而保险合同是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问签订的约定双方权利义务的合同,商业银行并非是保险合同的当事人。
因此,银保协议的效力范围应仅限于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2.投保人资信审查义务的重合。
由于信贷保证保险合同内含与贷款合同之中,保险公司的资信审查义务与商业银行的审查义务存在一定程度的重舍。
商业银行通常要求保险公司共同进行资信审查,如人保财险和华夏银行联手推出的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业务便采用“共同授信”的模式。
这便使保险公司将商业银行的资信审查标准作为承保审查的标准,或者直接将商业银行的审查结果作为自身的审查依据。
(三)信贷保证保险合同外延的不确定性
信贷保证保险合同将信用风险作为保险标的,使得保险机构拥有了增信机构的职能,信用成为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
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大量地建筑在信用的基础上,信用应用形式的多样性使保证保险合同具有了外延上的不可测性。
反观我国当前立法,虽然新修订的《保险法》第95条明确了保证保险是一种财产保险,但法条中也仅是作了这样一条笼统的规定,并没有对保证保险合同的外延进行界定,使得保证保险业的风险长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不利于行业的进~步发展。
三、结语
新修订的《保险法》第95条以立法的形式承认了信贷保证保险合同的保险属性,但信贷保证保险仍存在着…系列特殊的合同风险。
只有引对信贷保证保险的特有性质,在宏观上完善信贷保证保险的立法,在微观上JJ u强保险公司的内控制度,构建完善的经营和监管体系,才能最终实现信贷保证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成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一条育效路径。
参考文献:
【I】啊林I‘f.雠险法f第!版).北京:t l咐人K人中¨j版社.2009.
【2j部fj瑞.保险法论.北京:北水人中…版引.2009.
[3】州扼帆.咒Iq玖货危机对f责券仪险公t d的影响世时我Iq的们小.株睹研宄2008(10)【4】纠慰.疵I q仪“摊舱制J堑研究.J:j f:f:l‘j f l f材鲐人学I'f l¨竹.2007.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