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黏度-血液粘度计临床应用共33页文档

合集下载

全血黏度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全血黏度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全血黏度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全血黏度测定 ](whole-blood viscosity test)正常值全血黏度(高切)男性:3. 84~5. 30;女性:3. 39~4. 41。

全血黏度(中切)男性:4. 94~6. 99;女性:4. 16~5. 62。

全血黏度(低切)男性:8. 80~16. 05;女性:6. 56~11. 99。

影响因素1. 采血方式对试验结果有影响。

应尽可能减少压脉带的压迫时间。

2. 人体24h内的血黏度呈规律性变化,峰值出现时间一般为11:00及20:00,所以一般宜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进行试验。

3. 应使用固体抗凝剂对标本进行抗凝,以避免标本稀释,一般采用肝素或EDTA-2Na。

4. 标本应于采集后尽快检测,一般应于4h内完成测定,放置过久会导致结果升高。

5. 纤维蛋白原增多时,特别是其活性增强时,能直接提高血浆黏度,而血浆黏度增高又直接影响到全血黏度。

另外,纤维蛋白原的高分子链状结构可使红细胞发生缗钱状聚集,从而也使血黏度升高,这些作用都在低切变范围内较明显。

6. 红细胞比容与全血黏度呈正相关。

7. 温度与全血黏度呈负相关,试验温度一般为37℃。

临床解读1. 增高血液黏度增高可提示机体的病理状态,即高黏滞血症或高黏滞综合症,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全血黏度增高常见原因:(1)红细胞数量增多:原发性或继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源性心脏病、白血病、高原环境、长期缺氧等造成红细胞增多的疾病,均可伴有血液黏度的增高。

(2)血浆蛋白异常:如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先天性高纤维蛋白血症等,由于血浆中蛋白的含量异常增高,使血浆黏度增高,进而使全血黏度增高。

(3)红细胞质异常:如红细胞聚集性增加、膜的流动性和稳定性下降等可使得血液在流动时阻力增加,此类型血液黏度增高最典型的疾病为心肌梗死、冠心病;此外还可见于脑梗死、糖尿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肺梗死、视网膜动静脉栓塞、镰状红细胞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球形细胞增多症等。

血液黏度血液粘度计临床应用

血液黏度血液粘度计临床应用
某些血液疾病时的血液黏度增高
全血黏度增高的临床意义
1
2
女性月经期、妊娠期 分娩前后的全血黏度及凝血状态的变化
生理性全血黏度降低
贫血 低蛋白血症性水肿 多种原因的出血 出血性疾病
病理性全血黏度降低
全血黏度降低的临床意义
基本指标(2)
血浆黏度
巨球蛋白增多型-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
纤维蛋白原增多型-脑卒中、心梗、糖尿病
全血低切相对指数 低切变率全血黏度值/血浆黏度值
反映红细胞对血液黏度的影响,与红细胞变形能力相关
03
临床意义与流变学意义均不明显
04
衍生指标(5)Βιβλιοθήκη 衍生指标(6)红细胞变形指数-TK 值
用黏度法表示的“群体红细胞在流动中的平均变形性”的信息 澳大利亚 Dintenfass教授倡导的在高切变率(180 S-1)时的计算方程 TK=ηγ0.4-1/ηγ0.4× H ηγ=ηb/ηp ( ηγ为相对黏度,H 为红细胞压积) TK值可用来估计红细胞硬度,TK值大,红细胞刚性高,红细胞变形性差
03
血液黏度是反映宏观血液流变特性的重要综合指标
血液黏度
血液黏度计检测指标
基本指标 全血黏度值(mPa·s) 高切变率粘度(200S-1) 中切变率粘度(50S-1 ) 低切变率粘度(5S-1 、1S-1 ) 血浆黏度值(mPa·s) 血沉(ESR)(mm/h) 红细胞压积(HCT)(L/L) 纤维蛋白原(g/L)
全血高切还原黏度
01
全血低切还原黏度
02
红细胞刚性指数
03
红细胞聚集指数
04
血沉方程K值
05
全血高切相对指数
06
全血低切相对指数

临床血液流变学检验仪器—血液粘度计

临床血液流变学检验仪器—血液粘度计

临床血液流变学检验仪器—血液粘度计一、临床意义血液黏度大小直接影响到血液循环中阻力的大小,必然影响组织血液灌流量。

对血液黏度测定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血液黏度计的分类(一)按工作原理1、毛细管黏度计:按结构分为奥氏黏度计和乌氏黏度计2、旋转式黏度计:按结构可分为筒-筒式、锥-板式、锥-锥式以及棱球式黏度计等。

(二)按自动化程度1、分半自动黏度计2、全自动黏度计三、黏度计检测原理与基本结构(一)毛细管黏度计1、检测原理:按泊肃叶(Poiseuille)定律设计,即一定体积的牛顿液体,在恒定的压力驱动下,流过一定管径的毛细管所需的时间与黏度成正比。

血浆比黏度(ratio of viscosity):血浆比黏度=血浆时间/蒸馏水时间2、毛细管黏度计基本结构:包括毛细管、储液池、控温装置、计时装置等。

(二)旋转式黏度计1、工作原理:以牛顿的粘滞定律为理论依据,主要有以外园筒转动或以内园筒转动的筒-筒式旋转黏度计(又称Couette黏度计)和以园锥体转动或以圆形平板转动的锥板式(又称Weissenberg黏度计)黏度计。

2、锥板式黏度计工作原理:是同轴锥板构型,平板与锥体间充满被测样本,调速电机与圆形平板同速旋转,锥体与平板及马达间均无直接联系。

当圆形平板以某一恒定角速度旋转时,转动的力矩通过被测样本传递到锥体;样本越粘稠,传入的力矩越大。

当此力矩作用于锥体时,立即被力矩传感装置所俘获,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其信号大小与样本黏度成正比。

3、旋转式黏度计的基本结构:包括样本传感器、转速控制与调节系统、力矩测量系统、恒温系统。

四、黏度计的特点(一)、毛细管黏度计的特点1、优点:价格低廉、操作简便、速度快、易于普及,测定牛顿流体黏度结果可靠,是血浆、血清样本测定的参考方法;2、缺点:不能直接检测某剪切率下的表观黏度不利于研究RBC、WBC的变形性和血液的粘弹性等难,难以反映全血等非牛顿流体的黏度特性。

(二)、旋转式黏度计的特点1、优点:能提供所需不同角速度下的剪切率;被测液体中各流层的剪切率一致,使液体在剪切率一致的条件下做单纯的定向流动;可以定量了解全血、血浆的流变特性,RBC与WBC的聚集性、变形性等;操作使用较为简单,是目前血液流变学研究和应用较为理想的仪器;2、缺点:价格较贵,操作要求更精细。

血液粘度的检测方法和指标

血液粘度的检测方法和指标

血液粘度的检测方法和指标目前,国内外用于血液粘度测定的方法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毛细管粘度测定法,另一类是旋转式粘度测定法。

(1)毛细管粘度测量法:根据泊肃叶定律,液体流经毛细管时,将遵循下列公式:Q=πr4∆P/8ηLL,式中的流量Q也等于V/t,V为流经毛细管的容积,t为流动的时间,代人泊肃叶公式:Q=πr4∆P/8LV.将一定容量的液体流过一定长度的毛细管,则式中丌、r、AP、L、V均为已知数,因此通过测定液体流经毛细管的时间t即可计算出液体粘度η。

一般情况下,液体在毛细管中流动是靠其自身重力驱动,其切变率不仅受管长与半径的影响,而且还与驱动压密切相关。

驱动压随着液体的通过而不断减小,切变率也将随之不断的降低。

血浆屑牛顿型流体,其粘度与切变率关系不大,因此,毛细管粘度测定方法只适用血浆粘度的测定。

用此类方法设计的粘度计多为毛细玻璃管粘度计,其制造较容易,操作简单、售价低廉,精确度也较高,已为临床和实验室广泛使用,其主要缺点是不适用于全血粘度的测定. (2)旋转式粘度测量方法:其测量粘度的原理是以一个能以不同转速主动旋转的物体,通过对被测液体的作用、带动与其有同轴心的另一个物体被动地旋转并产生一定大小的力阻,只要知道主动旋转物体的几何形状,旋转速度以及被动旋转物体所产生的力距大小,就可以计算出被测液体所受的切应力和产生的切变率,利用公式η=τ/γ,即可计算出被测液体的粘度(式中η为粘度、τ为切应力、γ为切变率).利用此原理制造的粘度计为旋转粘度计。

目前常用的有锥板式粘度计和圆桶式粘度计。

此类粘度计的主要结构为一旋转的圆桶或圆板和同轴心的内层圆桶或圆锥,两者之间狭窄的缝隙为被测液体样品,内层圆桶或圆锥靠金属扭丝K悬吊起来.此类粘度计的最大优点是可以通过改变旋转速度改变切变率,可以测量很广范围内切变率(0.04—4000S-1)下的液体粘度。

此外,两旋转物体间缝隙很小,故很少的液体样品即可测量,并有很高的精确度,尤其适用于全血粘度的测量。

血液透析患者血液粘度、血脂检验的临床价值分析

血液透析患者血液粘度、血脂检验的临床价值分析

血液透析患者血液粘度、血脂检验的临床价值分析摘要:目的:对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液粘度、血脂检验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8例进行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资料,按照血液透析的结果将其分为正常组跟HD组,每组44例。

对两组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液粘度、血脂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在HD前后其他项目都没有显著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TG的全血粘度在HD前后透析没有显著变化(P>0.05),但跟正常人相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对HD患者在患有慢性肾功能衰竭来说,血液透析可以帮助患者进一步的临床治疗,值得推广跟应用。

关键词:血液透析;血粘度;血脂对血液的凝固特性以及血液流动性质的综合指标能够及时的反映出是表示血液的粘度。

对于慢性肾衰竭功能的患者来说,定期做血液透析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血液透析前后的比较,对血脂的变化做具体分析。

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88例做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资料,血液粘度、血脂检验在血液透析患者中进行评价,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88例做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资料,所有患者的血液粘度、血脂检验结果均符合血液透析的相关诊断标准[1]。

按照血液透析的结果差异将其分为HD组和正常组,每组44例。

HD组中,男32例,女12例,年龄区间为28-78岁,平均年龄为(56.8±2.54)岁。

有15例的慢性原发性肾炎,3例的肾病糖尿病,2例的高血压肾病,7例的男性肾盂肾炎以及2例的狼疮性肾炎。

有20例患者没有两次透析,有24例患者每周三次透析,每次透析的时间为3-5小时。

正常组中,男30例,女14例,年龄区间为27-79岁,平均年龄外(57.2±2.61)岁。

患者没有肾和肝以及脑等疾病。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经统计学分析,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采用全自动化分析仪(日立7600-120)对TCH(总胆固醇)、BUN(尿素氮)、TG(甘油三酯)、CR(肌酐)、LDL(低密度蛋白质)、HDL(高密度蛋白质)等实施全自动化的分析检测。

测量血液粘度的方法

测量血液粘度的方法

测量血液粘度的方法
血液粘度是重要的综合性指标。

血液粘度增大,血流阻增大,血液流量和血液组织灌注降低,严重者可出现微循环障碍,测定血液粘度的目的在于借以对血液高粘滞综合征进行诊断、预防和治疗。

血液粘度高于或低于健康人的参考值,即高血液粘度或低血液粘度都是某些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性反映。

常用的两种测量血液粘度的方法。

1.旋转粘度计法
旋转粘度计是目前测量非牛顿流体,如血液粘度的理想仪器。

临床一般采用三点法测定,即分别测定高剪变率、中剪变率和低剪变率的表观粘度,对剪变率的基本要求是:高剪变率应在100s-1以上,低剪变率应在40s-1以下。

在保证测量精度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最接近200s-1和1s-1的数值测量相应的粘度值。

而取中剪变率约10s-1测全血粘度,是企图测出红细胞既无聚集也无变形时的粘度。

通常先测量高剪变率的粘度,后测量低剪变率的粘度。

测血浆粘度时,剪变率太高易造成血浆流动不稳定,剪变率太低会造成较大误差,通常在100-120s-1之间取值,毛细管粘度计是测血浆粘度的理想仪器。

2.毛细管粘度计法
毛细管粘度计因其价廉,虽然测全血粘度仍存在不理想之外,
但是目前临床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中仍有应用,用毛细管粘度计测量,通常只在一定管壁剪变率或平均剪变率下测出全血比粘度和血浆比粘度。

血液粘度的测量结果,受测量仪器、剪变率和温度的影响,因此报告结果应琢磨你改所用仪器种类、型号、温度和剪变率。

全血粘度测定

全血粘度测定

全血粘度测定血液粘度测定的指标和临床意义血液粘稠度检查血液粘度测定的指标和临床意义血液粘度测定的指标和临床意义切变率血液在血管内作稳态流动时分为许多液层,每层流速不同,愈靠近血管中心部分,流速愈快,距血管中心愈远,流速愈慢。

在管壁处 ,液层附着在管壁上,流速为零。

血液的这种流动性质称为层流。

在血液层流中相对移动的各层之间产生的内摩擦力的方向一般是沿液层面的切线,流动时血液的变形正是这种力所引起的,因此叫做切变力(又叫剪切力),单位面积上的切变力叫做切应变力,又称切应力。

在层流中,单位距离的两个液层流速不同,两层间速度差叫速度梯度,又称切变速度,简称切变率(单位:秒 -1,即s-1),并分为高切变率(范围100_200s-1),中切变率(50_60s-1)和低切变率(1_20s -1)。

血液粘度是衡量血液内磨擦或流动阻力的指标,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因此血液粘度也有一定波动范围。

血液粘度测定的指标和临床意义血液粘度全血为非牛顿液体,全血粘度与血细胞比容有密切关系。

当血细胞比容为0时,血浆为牛顿液体,当血细胞比容大于0.1时,血液表现出非牛顿液体。

随着切变率减小而粘度增高,血细胞比容越高,粘度越大。

随着切变率增大,血液流动性状逐渐似牛顿液体。

血浆粘度主要是血浆的蛋白成分所形成,血浆蛋白对血浆粘度的影响决定于血浆蛋白质的含量。

其中以结构不对称并形成网状结构能力大的纤维蛋白原对血浆粘度影响最大,其次是球蛋白分子,还有脂类等。

血液粘度测定的指标和临床意义全血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临床意义: 1 若全血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都增高,说明血液粘度大,而且与红细胞自身流变性质变化有关,有参考意义。

2 若全血粘度高全血还原粘度正常,说明HCT高(血液稠)而引起血液粘度大,但RBC自身流变性质并无异常。

3 若全血粘度正常而全血还原粘度高,说明HCT低(血液稀)但RBC 自身的流边性质异常(对粘度贡献过大),说明全血粘度还是高,也有参考意义。

血液流变学检测和临床应用

血液流变学检测和临床应用

血液粘度: 反映血液的 流动性和粘 滞性
血液流变学 参数:包括 红细胞变形 指数、血小 板聚集指数、 血液粘度指 数等,反映 血液的流变 学特性。
01
02
03
04
2
疾病诊断
血液流变学检测可以辅助诊断多种疾病, 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
血液流变学检测可以评估疾病的严重 程度和预后
血液流变学检测可以指导临床治疗, 如药物选择、剂量调整等
标准化的挑战:不 同检测方法和仪器 之间的差异
标准化的进展:国际 标准化组织(ISO) 和世界卫生组织 (WHO)等机构正 在积极推进检测结果 标准化工作
检测结果与临床应用结合
检测结果与临床 症状的关联分析
检测结果与疾病 诊断的关联分析
检测结果与治疗 方案的关联分析
检测结果与预后 评估的关联分析
红细胞聚集指数检 测:通过测量红细 胞在红细胞聚集指 数仪中的聚集程度, 计算红细胞聚集指 数。
血小板聚集指数检 测:通过测量结果分析
红细胞变形 能力:反映 红细胞在血 管中的流动 性
血小板聚集 能力:反映 血小板在血 液中的聚集 程度
检测项目,满足临床需求
检测精度提高:采用更先
02 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提
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检测速度加快:采用快速
04 检测方法,缩短检测时间,
提高患者就诊体验
检测结果标准化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标准化的意义:提 高检测结果的准确 性和可比性
标准化的方法:制 定统一的检测方法 和标准
01
检测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血液样 本的采集、处理、保存等
02
检测结果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如药物、饮食、运动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