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城市与城市化复习教案
高考地理总复习人文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和城市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20211102229

高考地理总复习人文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和城市化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20211102229一、城市化1.定义: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范围扩展、乡村变为城镇的进程就是城市化。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进力。
2.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数量添加,城市范围扩展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最主要的权衡目的,城市等级在提升〕休息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产业结构比重〕3.城市开展的推拉力要素:推力:〔使得人群分开乡村的要素〕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支出低社会效劳充足、自然灾祸等拉力:〔吸引人群离开城市的要素〕失业时机多、社会福利保证水平高文明设备完全、交通便捷等4.城市化的影响〔1〕城市招致的天文环境改动①景观的改动a.大规模的城市树立改动了原有的自然环境,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作了很大的变化。
b.改动了下垫面的原有性质,使城市发生热岛效应,而且还不同水平地影响着周围地域的自然环境。
c.城市树立进程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
d.城市的消费生活污染,尤其是工业〝三废〞,搅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域的环境生态。
②土地应用方式的改动a.改动了土地应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转化为树立用地,并构成了城市功用分区。
b.改动了居民的失业方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
c.修建物密集的城市景观取代了原先的乡村景观。
d.城市化进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与此同时,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增强。
e.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明普遍浸透,强化了外地与外界的文明交流与融合。
(2)城市环境效果①对自然天文环境的影响:〔地貌〕改动原有下垫面性质;〔水文〕破坏原有河网系统;〔植被〕破坏原有环境生态;〔气候〕改动小气候;〔土壤〕混凝土片面取代自然表土等。
发生了大气、水、生态等方面的环境效果②对人文天文环境的影响:改动了土地应用方式;改动了景观与生态系统;改动了中央文明;促进社会经济的开展、文明的提高,但也发生了许多社会效果〔如贫穷、治安、人口老龄化和城市传统文明面貌破坏等〕二、城市化的进程:全球性城市化发作在工业革命后。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部分 第7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2讲 城市化教学案(含解析)

【第2讲城市化】之小船创作1.城市化概述(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驱动力(3)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意义①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
②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2.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时间变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C(阶段,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A或B(填字母)阶段。
如下表所示。
[知识拓展] 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判断方法1.郊区城市化指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
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如图1所示。
2.逆城市化指城市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
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并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
如图2所示。
3.再城市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
如图3所示。
图1 图2 图3[易误点拨] 逆城市化并不是城市化的倒退虽然逆城市化阶段人口向市外迁移,但其性质还是城市人口,并不从事农业活动,因此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并不是城市化的倒退。
◎考法1 依据相关统计图表分析,考查城市化进程与特点(2019·全国著名重点中学高考冲刺)城市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城市化速度变化可用倒U型曲线来表示。
读图完成1~2题。
1.依据城市化速度曲线图可以推断( )A.M点、N点城市化水平相同B.MP阶段城市化问题突出C.PN阶段,城市化水平逐渐下降D.N点后城乡差距扩大2.英国是城市化最早的国家,英国城市化目前处在( )A.MP阶段B.P阶段C.PN阶段D.N阶段1.B 2.D[第1题,M点处于城市化起步阶段,速度慢,水平较低,PN阶段城市化速度降低,但城市化水平并未降低,N点城市化水平高于M点;MP阶段是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会出现很多城市化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N点之后城镇人口规模趋于稳定,城乡之间的差距缩小。
高中地理《城市与城市化》教案

高中地理《城市与城市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城市的概念和主要特点。
(2)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主要标志和动力机制。
(3)能够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图表数据的解读,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带来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境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含义、主要标志和动力机制。
(2)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教学难点(1)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2)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城市的图片,如北京、上海、纽约等,提问学生:“这些地方有什么共同特点?为什么它们被称为城市?”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城市与城市化。
2、新课讲授(1)城市的概念和特点讲解城市的概念,强调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城市的特点,如人口密集、产业多样、交通便利、服务设施完善等。
(2)城市化的含义和主要标志通过展示城市发展的历史图片和数据,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即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接着,讲解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包括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等。
(3)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小组讨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教师进行总结,指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包括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推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
以我国为例,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4)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展示一些城市中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问题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

高三复习课“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鲁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城市发展的历程、原因和影响,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和表现,掌握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
2.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和挑战的认识和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理念,促使学生关注城市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城市发展的历程、原因和影响。
2. 城市化的过程和表现。
3.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
2. 城市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题(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的视频,或者展示一些城市化进程中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引发学生对城市化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探究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城市产生的原因,以及城市发展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城市化的过程和表现展开讨论,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4. 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总结(15分钟)5. 分析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15分钟)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6. 团队合作,解决问题(20分钟)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团队合作,共同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7. 总结课程,展望未来(10分钟)五、教学手段3.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4. 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我将教学内容安排得比较合理,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
我在课堂教学中还需注意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第三节城市化【施教内容分析】由于本节内容涉及内容点多面广,地理原理规律隐蔽性强,理解难度大,故拟设计两课时完成,本课时作为第一课时就选取前两个标题施教。
本课施教内容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即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教材对课程标准的达成选择了大量的资料,教材首先选取了长江三角洲的城市15年的发展图,以读图思考的形式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城市化,接着又以教材以漫画展示城市化发展的两大动力,并以此作为基础,提供了图2.19、图2.20、图2.21一系列的曲线图,并设计了读图思考题和活动题,从时间这个维度重点探讨了目前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及今后的发展趋势这等问题。
最后,依伦敦为案例,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概括出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2. 明确城市化的动力因素,真切理解社会经济发展是推动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根本原因的基本原理。
3. 掌握世界城市化进程各阶段的特点及不同类型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学会运用地理图表提取地理信息的方法,提高依据相关资料进行地理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教材对于本内容安排合乎认知与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教学中宜按照城市化概念、标志——动力——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异依次施教。
2.充分运用教材图表、资料配合多媒体技术,采用图示引导分析归纳、列表对比、案例探究与问题式讨论等方法施教。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推动城市化动力及城市化发展进程相关探索性学习,促进学生形成普遍联系和唯物辨证的哲学意识,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我国城镇化相关政策,并培养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的城镇建设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3正确把握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和特点【教学难点】1.掌握从材料和图例中提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高三地理知识城市专项复习教案

高三地理知识城市专项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城市演变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趋势。
2.了解城市内部结构和空间格局的特征,并能够分析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的因素。
3.熟练掌握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在实际情况中应用。
4.熟悉城市环境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方法,掌握城市生态环境的调控措施。
5.能够从城市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多个维度全面了解城市的发展和运作机制,及其对当地和整个国家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城市定义及演变–城市概念–城市演化历程–现代城市的类型和分布规律2.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特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因素–城市发展的标志性建筑与组团3.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城市规划的特点与方法–城市设计的意义与内容4.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环境问题的提出–城市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城市生态环境的调控措施5.城市发展与城市作用–城市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城市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的全球化与城市竞争三、教学策略1.视频教学:通过专业的地理教学视频,让学生在课堂外辅导自己的学习。
2.互动讨论:在课堂上,发起讨论、问答环节,减轻学生压力,增大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
3.组合式教学:将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通过城市实地考察,梳理城市内部结构和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的过程。
4.综合性评价:通过总结性试卷,评估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
四、教学关键点1.理解城市概念、历史演变和现代发展模式。
2.掌握城市内部结构和空间格局的特点、演变因素、标志性建筑及组团。
3.熟悉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在实际情况中应用。
4.熟悉城市环境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方法,掌握城市生态环境的调控措施。
5.从城市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多个维度全面了解城市的发展和运作机制,及其对当地和整个国家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1.理解城市发展的规律和现状。
2.掌握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在实际情况中应用。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城镇化

课时47城镇化1.城镇化的意义(1)城镇化: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城镇化主要标志: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3)城镇化意义及表现意义表现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有助于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会拉动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城乡居住环境便于人们对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提升环境质量;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增强区域社会和谐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服务;使城乡居民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2.世界城镇化进程(1)时间进程发展阶段城镇化水平主要特点问题发展新趋势A:初期阶段低于30% 区域经济中第一产业所占比例较大。
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处于城镇化低水平时期发展水平缓慢提高B:中期阶段30%~70% 人口和产业向城镇集中,城镇快速发展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加速发展,出现郊区城镇化现象C:后期阶段超过70% 城镇化水平比较高,城镇人口比例的增长趋中心城区再现衰落迹象增速趋缓,出现逆城镇化现缓甚至停滞象(2)地区差异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晚早晚原因工业化早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目前速度快慢趋缓(甚至停滞) 快原因城镇化已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城镇人口比重大小大较小原因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起步晚,城镇化水平一般较低所处阶段后期阶段初期阶段或中期阶段城镇化表现及原因表现逆城镇化现象城市发展不合理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3.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
(2)社会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等。
4.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1)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各类空间信息的储存、分析和处理功能,结合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功能,可为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便利。
高三地理复习13《城市与城市化》教案(新人教必修二)

《新课标》高三地理(人教版)第一轮复习单元讲座第十三讲城市与城市化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各种城市地域形态的特点2.理解城市功能分区成因3.了解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4.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5.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6.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并了解城市化的进程7.了解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本讲重点:1.各种城市地域形态的特点2.城市功能分区成因3.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4.城市化特点及城市化问题本讲难点:1.不同城市地域结构的特点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3.城市服务范围的形成与嵌套4.城市化问题及解决途径考点点拨:第一课时一、城市形态:(1)概念:每个城市总是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这就是城市形态。
[经典例题1]影响城市地域形态的因素主要包括( )①区域内的地理环境因素②地形、地貌条件③政治、经济、文化因素④国际地位和军事因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城市的地域形态与地理环境关系密切。
地形、地貌、河流等条件对城市形态影响很大。
另外,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也对城市形态有影响。
【答案】 A[经典例题2] 下面A、B两图分别是我国两个著名城市的布局形态,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城市是,城市的形态是,这种类型城市形态的优点是。
(2)图中B城市是,城市的形态为,该城市形成这种形态的原因是,这种城市形态的优点是。
【解析】每个城市地域都具有某种特定的外部形态,这与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成都因地处成都平原地区,城市形态较为完整,形成了集中式的城市形态,而兰州依山傍水,位于黄河谷地中,其发展被迫沿河流两岸向东西延伸,形成条带式格局。
本题同时考核学生对团块状和条带状两种城市形态类型优点的掌握情况.【答案】(1)成都团块状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各种设施的利用率高,方便居民生活,也便于行政领导和管理,并节省市政建设的投资(2)兰州条带状位于黄河谷地中,其发展被迫沿河流两岸向东西延伸可以使城市的各个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一般可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与城市化
【本章知识框架】
第30讲 城市空间结构 【考试说明要求】
【基础梳理】
一.城市区位分析
二.城市区位选择 城市
区位选择 三.城市土地利用 分
类 我国土地分类 四.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五.中心地理论 【疑难突破】
一.如何进行城市的区位分析
城市区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
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而改变。
例如,京杭运河的开凿
通航和我国南北贸易活动的日渐频繁,扬州、济宁等沿运河城市得
到充分发展;京杭运河淤塞、海上运输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扬
州、济宁等城市发展缓慢,而京沪铁路沿线和沿海城市迅速发展。
因此城市区位分析模式是我们应把握的答题“钥匙”。
城市区位分
析一般是综合分析模式。
一般地,早期城市的发展受自然条件制约大,近代城市发展受社会经济制约大。
农业社会属河流经济,有利于沿河城市的发展;工业社会属海洋经济,有利于沿海城市的发展。
城市区位分析应运用综合分析加主导因素分析的方法,既能多角度多因素地分析城市的区位,又能从多因素中找出起主导作用的二.城市功能分区及影响因素
(一)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对比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有:经济因素、历史因素、社
会因素、政策等,其中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区影响较大,具体分析
如下:
1.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城市地价随距市中心的距离增大而递减,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地租的高低。
各
2.交通通达性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具体分析如下:
三.城市等级与城市的功能、服务范围、数目、距离之间的关系(一)不同等级的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彼此间距离、数目等存在着差异,具体如下所示:
(二)等级高的城市具有的职能,等级低的城市不一定具有。
城市等级的变化是有条件的,如位于资源丰富地区、交通枢纽上的城市有条件发展成级别较高的城市。
(三)图文解读服务功能与空间分布关系——嵌套关系
四.城市功能区的合理规划——规律方法总结:
城市功能区的合理规划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关键,关系到整
个城市能否有效地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
因此,在合理协调城市工业用地与生活用地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要有便利的交通;
(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减少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
(3)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间应设置防护带。
体育馆、学校、儿童机构、医院等,不应设置在防护带内。
【名题例析】
例1.(2010天津文综)结合图文材料,回答
(1)~(2)题。
(1)图中所示人口增长状况分布,能够反映该
城市()
A.人口由中心向周边迁移
B.老龄人口增多
C.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
D.人口密度变小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问题,关键在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重工业城市调整应该是压缩重工业企业的数量,扩大重点企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新兴工业要求环境质量好,交通便利,不能继续布局在市中心。
伴随产业布局移动,人口也相应由市中心向外围移动。
注意题目的前提条件是产业结构调整期间,不可能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提高导致的人口增加。
【答案】A
(2)伴随图中所示的人口变化,该城市()
A.商业用地减少B.居住用地扩大C.交通用地减少D.工业用地扩大
【解析】由于产业布局变化,导致人口向外迁移,外围地区的商业用地会增加,居住用地也要扩大,交通用地增加。
注意不是由于人口外迁引起工业用地扩大。
【答案】B
例2.(2010年山东临沂模拟)读“中心地服务范围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若A城和B城人口规模相当,A城比B城服务范围更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情况下,A、B两城市中,杜明家选购同级商品会选,原因是什么?
(3)杜明家到A、B两城接受服务,说明城市服务范围具有怎样的特点?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主要
因素。
A城和B城人口规模相当,说明其级别
相同,但是由于受到交通等因素的影响,A城服务范围在不断扩大,这吸引了周边其他地区的人口,说明在实际中,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发展变化的,服务边界具有不确定性。
【答案】(1)受高速公路的影响,A城比B城交通便利(2)B 城A、B两城级别相同,商品等级相当时,只受距离远近和交通的影响,杜明家离B城更近(3)不确定性。
【课堂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25分)
(2010普陀调研)土地属于哪种使用方
式,取决于这种使用方式所能产生的效益和地
租支付能力。
下图是“某城市地租等值线分布
图”。
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地租等值线并不是呈同心圆,而是有
明显的凹凸,造成局部区地租等值线向城外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条件 B.交通运输
C.人口分布 D.行政干预
2.若要在图中的①②③④四处中选建大型仓储式超市,最好选在( )
A.①处 B.②处C.③处D.④处
3.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图中的( )
A.①处 B.②处C.③处D.④处
下图为“某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
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图”。
白天人口
主要指工作人口,夜间人口主要指居住人
口。
完成4~5题。
4.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的变化直接反映( )
A.中心商务区地价高于工业区
B.中心商务区工业用地减少
C.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D.工业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5.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的必备条件是( )
A.城市服务等级提高 B.城市交通条件改善
C.城市流动人口增加 D.城市生态环境优化
二.综合题(16分)
6.图中有A、B、C、D四座城市,试从地
形、气候和河流等区位因素分析其发展前景。
(1)从地形考虑,________城市区位具有一定
的优势,因为它们位于________地区。
(2)从气候考虑,____________的城市区位较
为有利,因为它们位于,________城市区位更为有利。
(3)从河流因素考虑,________城市沿河而建,其中______城市位于干支流的交汇处,________城市位于河口,________城市位于通航河段的上游起点。
(4)综上所述,________城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基础梳理】
一.空间经济自然河流稳定港口生产力交通运输经济空间格局继承
二.较多交汇入海大集散地震滑坡凹平原山区工程坡度排水上上游水面
三.耕地林地商业工业住宅
四.商业居住工业经济发展交通中心商业区核心服务集中高层交通运输零售同心圆多核心皇权等级宫殿系统
五.服务服务辐射范围人数利润反比商业交通运输层次网络
【课堂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5分,共分)
1.B 2.C 3.B【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等值线在交通线两侧向外凸出明显,即交通通达度较高,使地租升高。
第2题,大型仓储式超市占地面积大,故应建在交通便捷、地租稍低的近郊,既方便顾客,又降低了地租成本。
第3题,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区。
4.C【解析】读图可知,1970年该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和夜间人口密度相同,说明其住宅区与商务区无明显分区。
1970年以后,该城市中心商务区夜间人口密度比白天人口密度小了很多,说明其住宅区与商务区明显分离。
5.B【解析】读图可知,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密度大,夜间人口密度小,说明一天之中人口在商务区和住宅区之间流动。
实现人口的快速流动,需要依赖发达的交通。
二.综合题(16分)
【答案】(1)B、D 平原(4分)(2)B、C、D 水热条件适中的中低纬地带 D (6分)(3)A、C、D C D A(4分)(4)D (2分
【解析】此题综合考查了自然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图上曲线代表等高线,B、D位于海拔200米以上,为平原地区;A、C在200米以上,为丘陵山区。
从地形因素来看,平原地区最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从气候来看,A城市由于纬度较高,城市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B、C、D处于中低纬地区,热量条件充裕,且D距海较近,降水条件较好,所以D的气候条件是最好的。
从河流考虑,A、C、D都沿河而建,但区位不同。
A位于通航河段的上游起点,C位于两河的汇合处,D位于河口处。
综上所述,D城市无论从地形、气候还是河流因素看,都占有很大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