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中的屈原形象
话剧屈原的人物形象。

话剧屈原的人物形象。
话剧《屈原》描绘了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屈原的人物形象。
屈原是楚国人,他出生于一个有学问的家庭,从小就表现出卓越的才华和智慧。
在成为楚国宰相后,他尽力改善国家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的状况,但他的努力并未得到充分的认可和支持。
在楚国内部政治斗争中,屈原几次受到排挤和迫害,他最终被迫离开官场。
他写下了著名的《离骚》和《天问》等诗歌,表达了对国家繁荣和民众幸福的向往和憧憬。
然而,屈原的爱国和努力最终没有得到实现。
在楚国与秦国的战争中,屈原深感绝望和失望,他最终选择投江自杀,以赴国家存亡的决心和悲壮。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令人敬仰的政治家和诗人,他的形象既是爱国者,又是思想家和文学家。
屈原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有爱国精神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同时也要保持理性和思辨能力,寻找促进国家繁荣和民众幸福的最佳路径。
屈原概括人物的品质

屈原概括人物的品质
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的品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忠诚正直:屈原对国家和人民忠诚正直,一生都在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他在楚国政治腐败、国家危亡之际,多次上书劝谏楚怀王,但都被奸臣排挤,最终被贬谪流放。
尽管如此,他仍然心系国家和人民,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爱国诗篇。
2. 坚持理想:屈原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即恢复楚国的强盛和尊严。
他不畏权贵,不惧艰难险阻,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
即使在遭受打击和迫害的情况下,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用自己的诗篇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关怀。
3. 才华横溢: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诗篇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水准。
他的作品充满了激情、悲愤和对人民的关怀,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4. 坚韧不拔:屈原在遭受贬谪和流放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但他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毅力。
他在流放期间,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表达了自己的悲愤和对国家和民族的关怀。
总之,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品质和精神对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郭沫若屈原中心内容及其解析

郭沫若屈原中心内容及其解析
郭沫若的《屈原》是一部长篇叙事诗,以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历史为主题,通过对屈原形象和楚国历史的描绘,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传统。
在《屈原》中,郭沫若塑造了一个英雄般的屈原形象。
他将屈原描绘成一个忠于国家、热爱百姓、追求真理、不屈不挠的人物。
屈原的悲剧命运则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变革和转型,也反映了中国古代贵族与农民之间的隔阂和矛盾。
同时,在《屈原》中,郭沫若对楚国历史进行了广泛的描写和阐释。
他将楚国的兴衰历程呈现出来,并探讨了楚国与周朝、齐国、秦国等其他国家的关系。
这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既有历史真实性,又融入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审美趣味。
总之,《屈原》是一部充满史诗气息和文化内涵的作品,它既是对屈原这位历史人物的纪念,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屈原列传人物形象作文800字

屈原列传人物形象作文800字屈原列传人物形象作文800字篇1屈原他是一个坚强不屈的人,令死也不要自己屈服。
在《屈原》全剧中,第一幕的时候如果没有秦国丞相张仪和楚怀王的宠姬南后这一阴恶的插曲,“漫步橘林”的美好也许会一直长久下去。
而从这一幕屈原教育宋玉如何做一个好人,一个正直不阿的人也可以感受到他人品的高尚,而这也为第三幕的结局做下了一个铺垫。
第二幕,朝廷的阴险与争纷使屈原免职。
从这也可看出屈原不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
谋略用在好人之手不叫奸诈。
一个人如果真心报效国家,在遇见危害国家利益的奸诈小人时,所用的不应是“天真”,一味的等待又无可奈何。
他没用智谋反击,使他们离开这个“平台”中,而不再受此威胁。
因为即使小人一次失败,难免不会再犯。
必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第三幕,因为靳尚等人的诬陷,几乎所有人都不相信了他,从这里也看出这些人的不明事理。
其实也不应该这样说吧!是朝廷奸臣太多,屈原即使反抗,也会失败。
但从这一点也可以说屈原太清高,如果他肯舍下自己的清高和奸臣关系拉扰却不做谋害国家利益的事,这也不是“出淤泥而不染”么?在第四幕,屈原的坚贞不屈直得感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值得赞赏。
但是,这明知徒劳却毅然反抗,他是莽撞,也可以说是做最后垂死的争扎,但楚怀王却并不信任他。
但此时也为楚怀王令可信其奸人之道也不信忠臣之言的结局做铺垫。
最后结局悲惨结束:死了婵娟,做了逃犯。
这就是屈原忠心换来的结局,无数的酸心和无奈。
一个人又怎么敌得过这满朝廷奸臣的那被利益贪昏头脑的君王呢?屈原列传人物形象作文800字篇2粽叶飘香,又到端午。
关于端午的种种传说,又再现脑海。
望向湖畔,忆起楚国一代伟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关于屈原,连他是哪朝人自己都不大清楚,唯一能够明白的,就是屈原不忍看自己的国家灭亡,投至汨罗江。
上历史课,说屈原大无畏,拥有大胆质疑的理性精神,屡次劝说楚王莫信秦。
可提议不被认可,反遭迫害,流放人间,直至江中,以示清白。
屈原人物形象

屈原人物形象分析
恩施一中胡家寨2012年9月QQ:307078071
人物分析:
《屈原列传》屈原
在楚怀王重用时,他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两次遭谗被疏远时,他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在楚国兵挫地削,楚王身死人手时,他没有苟且偷生,而是自投汨罗,以身殉国。
屈原在君王昏聩朝廷腐败时,没有像庄子那样消极避世,归隐山林;在不受楚王重用时,没有像苏秦、张仪那样巧舌如簧,四处游说;
在亡国破家后,没有另择明主,委曲求全。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他一生忧国忧民济世情怀的真实写照。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他一生爱憎分明高洁品质的完美体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是他一生为自己美政理想矢志不渝的内心表白。
人物概括:
屈原是一位内外兼修、爱憎分明、忠君爱国、有远见卓识但不被君王信任重用的伟大悲情政治家和浪漫主义诗人。
人物对联:
悲矣,靳尚短怀王黜襄王放竟九死不悔舍生取义!
美兮,离骚赋湘君歌山鬼恋皆一唱三叹怀瑾握瑜!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屈原课文人物形象分析

屈原课文人物形象分析
《屈原》是屈原的传记性散文。
叙述了屈原当年在桂林、山水之间受到责难和鄙视,无法顺从自己的本心,从而被告上了陆游的命运。
为了拯救国家,他踏上了沉船的归途。
通过《屈原》,我们可以看到屈原的形象——一位果敢的、热心的、坚强的英雄人物。
他在沉郁的岁月背后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处在混乱之中,他既不屈服于外界的压力,也毫不妥协自己的定意。
他敢于对抗,勇敢地走到最后一步,在茫茫大海中放弃身体,为民族作出了贡献。
屈原充满热情,他拥有强烈的感情。
他的热爱和敬畏君王的心都非常强烈,当他在陆舟中面对考验时,他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使命,以自己的生命忠诚于国家。
此外,屈原的智慧也值得推崇。
他对国之大谋有着清晰的见解,知道自己的责任,并不畏惧面对灾难。
面对强大的守门人,他想出了使用船舷发射箭来杀死它的方法,以此脱离胜利。
而当他在无尽的沧桑中失去信心时,他拿出十二遗言,勇敢而又坚定地走到了最后一步,用坚定不移的价值观来发出最后的人生宣言。
总之,屈原是一位非凡、坚韧、智慧的人物,他通过勇敢无畏的行动,坚定不移的担当和智慧的思想,为中国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永远是激励我们的榜样,提醒我们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端午节屈原的人物形象分析

端午节屈原的人物形象分析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而在端午节的传说中,屈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屈原是中国古代楚国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的形象在端午节的传统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屈原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屈原是一个具有坚定信念和崇高精神的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他是一个非常重视国家利益和民族命运的人。
屈原曾担任过楚国重要的官职,但当他看到楚国逐渐衰落并被强大的秦国侵略时,他选择了自杀以表达对国家的忠诚。
屈原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精神在端午节的故事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他选择投江自尽的行为,被视为是为了保护国家而做出的牺牲。
其次,屈原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渊博知识的人物。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他的文学才华卓越,对中国古代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屈原的诗歌作品《离骚》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深邃的思想触动了无数读者。
在端午节的故事中,屈原的才情和知识也得到了体现,他以诗歌的方式表达对国家的关切和忧虑。
此外,屈原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
在传统的端午节故事中,屈原的自杀被视为是一个悲剧的结局。
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最终导致了他的悲惨命运。
屈原的悲剧性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也体现了整个国家的悲剧。
端午节作为一个纪念屈原的节日,也传达了对这个悲剧故事的悼念和追思。
最后,屈原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人物。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国家分裂的时代。
屈原不仅仅是一个受到影响的个体,更是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精神符号。
他的形象和故事也成为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符号之一。
总之,屈原是一个具有坚定信念和崇高精神的人物,他的形象在端午节的传统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渊博知识使他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
同时,他的人物形象也具有悲剧色彩和时代性的特点,成为中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符号。
在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通过纪念屈原,也在缅怀那个悲壮的时代。
历史剧《屈原》中爱国诗人屈原形象

历史剧《屈原》中爱国诗人屈原形象
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塑造了战国时代楚国的政治家爱国诗人屈原的光辉形象。
1、他的性格特征是热爱祖国人民、坚贞不屈、勇于和种种危害国家的邪恶势力作斗争及诗人的气质。
2、屈原的政治主张是面对强秦的侵略,联齐以抗秦。
为此,遭到了南后的迫害,南后以“糜乱宫廷”的罪名使他罢官。
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屈原不是为个人荣辱,而是为国家的前途忧虑。
他愤怒痛斥张仪。
屈原的斗争使南后老羞成怒,进行更大的迫害,把屈原关在庙中,并阴谋毒死他。
3、屈原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像火山岩浆。
写出了震撼人心的“雷电颂”,“雷电颂”是对黑暗势力的愤怒诅咒,是对毁灭黑暗势力的光明与力的歌颂。
表现了屈原崇高的内心世界:痛恨黑暗、追求光明,不屈的斗争精神和诗人的气质。
结尾屈原随卫士到汉北人民中间去,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中的屈原形象
学生姓名
内容提要:郭沫若先生不但是中国现代文坛中的伟大诗人,也是一位优秀的历史剧创作家。
在郭沫若的笔下,《虎符》、《屈原》、《高渐离》、《南冠草》以及《蔡文姬》等都是不朽的佳作。
在抗日战争期间,郭沫若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中的文学厅长,并运用自己对传统文化的驾驭力量,创造出六部抗战历史话剧,表现出高度的爱国情怀和浪漫理想,具有一种浓重的革命浪漫主义气质。
在六部话剧中,以《屈原》最为著名。
通过对屈原这一历史形象的文艺化改造,使得屈原的文化符号意义更加鲜明,屈原这一形象也随之变得更加丰满。
关键词: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屈原;人物形象
历史剧《屈原》通过对战国时期一位楚国人士血泪史的描写,抒发出话剧作者在审美理想上寄予的伟大革命情结,并孕育着内心深处强悍不屈的战斗精神。
屈原在郭沫若这部话剧中的形象,也显得更加高大,也更富于罗曼情结和艺术气息,体现出作者深邃的文化批判能力和艺术重构技巧,不但对后来的《虎符》、《蔡文姬》等剧作艺术的飞跃产生过直接的影响,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坛中的所有戏剧创作而言,都存在着非比寻常的贡献[1]。
郭沫若以一个“屈原”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使自己成为了和曹禺齐名的话剧大家。
一、屈原在传统时代的形象分析
(一)历史形象的二重性
屈原在历史上本来是一个比较具有争议的形象,在众多的史料记载中,屈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不但运用楚国的方言,改编成新的诗歌体例——楚辞,而且素有一定的政治抱负,一度得到楚怀王的信任和重用。
但是由于楚怀王的能力与智慧不能与起初的雄心壮志达成一致,导致了屈原遭到了君上和周边奸佞的排挤,成为怀才不遇的悲剧英雄。
屈原在汉代隋唐的民众视野中,具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
然而及至文化高度发达的两宋时期,屈原的争议便不请自来,由于对传统的质疑风气很是浓厚,以苏轼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历史上曾经是否出现过屈原这个人,提出了很多否定倾向的假设[2]。
到了文化研究万马齐喑的明清时代,统治者一味灌输君权至上的奴化教育,对传统时期的“负能量”人物及其创作索性只字不提,以至于纪晓岚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对于屈原的评价,也只有轻描淡写而已。
因此,历史上的屈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形象。
(二)文学形象的完美性
但是根据易中天先生的总结,一个人物终究存在着至少三种形象,即历史形象、文学形象以及民间形象。
历史形象在于客观性和冷峻性,民间形象则重在民众的喜好,具有喜剧性和直观性的感性特征,而只有文学形象,属于对历史典故和民间喜好的升华,因此具备着形象层面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如著名的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隋唐演义》等等,大抵如此。
屈原的文学形象无疑也不例外,堪称历史形象和民间形象的塑造,进而构成了文学形象。
而与历史不同的是,文学作为满足人类情感体验的需求,在对历史的改造中,总要进行一番主观化的“去粗取精”的艺术加工,使得文学形象本身具有更具典型化的意义和功能,因此“三教归一”、“拥刘反曹”等艺术倾向随之不请自来。
郭沫若作为一个富于浪漫气息的剧作家,为了更好地实现“通过屈原的时代来反映我们的时代”,便剔除了苏东坡、纪晓岚等人对屈原的质疑因素,而是全部吸纳了对屈原的肯定和歌颂的一面,于是在舞台上,一个兼具爱国主义和政治智慧、文学才华的“高大全”的儒雅英雄,便很快应运而生。
郭沫若《屈原》中的屈原形象,正具有着一种近乎完美主义的理想化改造。
二、郭沫若《屈原》中的屈原形象
(一)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者
在郭沫若的这部话剧中,屈原这一形象的伟大,首先在于他是一位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者。
尽管郭沫若在历史剧的创作中,更强调重视“失事求似”的创作原则,但在这一正能量的讴歌上,却没有对屈原进行半点的修改。
听到楚怀王的召见和聘请后,屈原毫不犹豫地出任宰相之职,并积极辅佐楚怀王出台各种改革政策。
而与历史上真正屈原有所不同的是,郭沫若先生作为新时代的达者,在屈原爱国描写的过程中,少却了一些愚忠于国君的笔法,使得屈原的这种爱国主义添加了一些现代主义的气息。
例如他批评南后郑袖的闲散任性,鄙视流氓成性的公子子兰,并通过科学的教导,教会婵娟和宋玉奋发有为等情节的描述,都在不同侧面中突出了屈原的伟岸形象。
(二)畅想未来的理想主义者
屈原的诗歌本身等于开创了中国诗史上浪漫主义的先河,后人也通常以“屈骚精神”来比作艺术作品中的革命浪漫主义[3]。
加上郭沫若潜意识里也存在着诗人般的理想主义的倾向,因此在屈原形象的塑造中,也极力对于屈原进行浓墨重彩地美化。
屈原的直言敢谏、含蓄不露以及视死如归的伟大品质,在话剧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面对楚怀王对郑袖的特殊宠爱,他能够直言提出批评建议,鼓励大王应当勤政爱民,多多关注文治武功,向秦国的君王学习。
面对着当面欺骗楚怀王的秦国使臣张仪,屈原在朝堂之上运用诗歌一样的驳斥语言,对张仪的种种假象进行无情的披露,若不是楚怀王昏庸,张仪早已灰头土脸。
然而在驳斥张仪的过程中,屈原并无任何乖戾的姿态,而是通过张仪所为何言辞中的种种破绽的揭穿,使得在和张仪的博弈中,稳稳地占据了上风。
即便是身陷囹圄,屈原仍旧在作者浪漫主义的点染下,对于宇宙发起了诗一样的狂风怒吼,在风儿“猛烈地咆哮”中,让奸诈的郑袖都感觉到有一种天崩地裂的惊悚之感。
(三)誓死不屈的斗士形象
视死如归是屈原在郭沫若话剧中最具亮点的形象光辉,也是郭沫若话剧的审美共性中,最为常态的一种表现。
与曹禺笔下受困于命运桎梏与灵魂谴责的年轻人和复仇者截然不同,郭沫若话剧中的人物形象,不论是追求光明和希望的青年斗士,还是为家为国的复仇行者,都以杀身成仁的光荣举措为人生的终极荣耀[4]。
前者如文成公主、蔡文姬、信陵君,后者则如夏完淳、如姬、高渐离,无不借助肉体的代价,来换取灵魂的永恒不灭。
而屈原形象的高尚之处在于,兼具两大形象系列的精华。
虽然在话剧中,作者对屈原的假定年龄定位不可能太低,但在开幕中,确实凸显出一颗年轻人的不屈意志和上进之心。
他鼓励宋玉要像橘子一样玉树临风、与众不同,也常常激励婵娟鼓吹意志上的自由和高洁,也体现出一定的女性意识和女权主义的风格。
(四)不断进取的学者形象
郭沫若对于屈原形象的定位,也一直没能够脱离不断进取的学者形象上。
屈原在历史上爱国诗人的定位,转移到了话剧中,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在郭沫若的话剧中,英雄与学者,很少呈现出脱离的迹象,这与作者自身作为现代儒者的优越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话剧《屈原》中,屈原的诗歌被改编成了白话体,以实现与读者拉近距离的需要。
但是在清洁搭配的过程中,这种诗歌气势却丝毫没能够得到减退,教导宋玉时候的《橘树》、对峙招魂老翁时候的《离骚》以及受困于郑袖之后那一番惊天动地泣鬼神的吟唱,都为话剧的内容填充了无穷的唯美色彩和浪漫情调,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