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探索生命科学教案设计

生物学探索生命科学教案设计
生物学探索生命科学教案设计

生物学探索生命科学教案设计Teaching plan design of biological exploration Life Science

生物学探索生命科学教案设计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林奈与生物分类

分类学之父---林奈

分类方式:界、门、纲、目、科、属、种。

二、达尔文与生物进化论

进化学说改变了神创论。

小结:

练习:导航第七页1-4

教师指导

分组讨论

学生讲述,教师引导

教师讲解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小结这部分内容有些同学可能在CCTV10或DISCOUVER节目中已有所了解,因此应以共同交流,教师补充为主

这些知识易于理解,且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因此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安排学生阅读相关教材。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SQ3R法:

1、S:浏览,即快读或略读一节课文。

2、Q:注意这段文字回答了一些什么问题。注意标题或黑体字等所提供的信息,作者往往用这种方法来强调主要概念或主要词汇。

3、R仔细阅读这节课文。

4、背诵有关问题的'答案。

5、R:复习这段课文,找出先前忽略的问题。

提高与发展教学反思

18世纪之前,世界上成等待中上万的植物没有统一的名称,往往同一种植物有几个名称,或几种植物用同一个名称,这给研究植物带来很大困难。瑞典植物学家林奈(1707—1

778)改变了这一混乱状况。他创立的“双名制命名法”(简

称“双名法”),给每种植物起两个名称,一个是属名,一个是种名,连起来就是这种植物的学名,好像人有了姓和名一样,这个命名法直到现在仍在使用。从1732年起,林奈留学荷兰,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他周游了荷兰、英、法等国,系统整理了自己多年的考察资料,发表了许多著作,包括划时代巨著《自然系统》。在这部书中,他阐述了矿物的形成,植物的生长和生活,动物的生长、生活的感觉。“双名法”在书中首次出现,从此驰名世界。在上课前,我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且给学生讲述了有关达尔文和林奈的小故事。学生非常感兴趣。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大屏幕,否则,向学生展示的资料更多。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细胞生物学教案(完整版)汇总

细胞生物学教案 (来自https://www.360docs.net/doc/3e18500784.html,)目录 前言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细胞结构概观 第三章研究方法 第四章细胞膜 第五章物质运输与信号传递 第六章基质与内膜 第七章线粒体与叶绿体 第八章核与染色体 第九章核糖体 第十章细胞骨架 第十一章细胞增殖及调控 第十二章细胞分化 第十三章细胞衰老与凋亡

前言 依照高等师范院校生物学教学计划,我们开设细胞生物学。 一、学科本身的重要性 要最终阐明生命现象,必须在细胞水平上。细胞是生命有机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生命寓于细胞之中,只有把各种生命活动同细胞结构相联系,才能在细胞水平上阐明各种生命现象。世界著名生物学家Wilson(德国人)曾说过:“一切生物学问题的答案最终要到细胞中去寻找”。 二、学科发展特点 细胞生物学涉及知识面广、内容浩繁且更新迅速。它同生物化学、遗传学形成生命科学的鼎立三足,既是当代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又是生命科学赖以发展的基础。 三、欲达到的目的 通过系统地学习细胞生物学,丰富细胞学知识,以适应当代人类社会知识结构发展的需求,也是为考研做准备。 本课程讲授51学时,实验21学时,共72学时。 参考资料 1 De.Robertis,《细胞生物学》,1965年(第四版);1980年(第七版)《细胞和分子生物学》 2 Avers,“Molecular Cell Biology”, 1986年 3 Alberts,《细胞的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1989年 4 Darnell,《分子细胞生物学》,1986年(第一版);1990年(第二版)“Molecular Cell Biology”5郑国錩,细胞生物学,1980年,高教出版社;1992年,再版 6 郝水,细胞生物学教程,1983年,高教出版社 7 翟中和,细胞生物学基础,198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8 韩贻仁,分子细胞生物学,1988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由科学出版社再版 9 汪堃仁等,细胞生物学,1990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0 翟中和,细胞生物学,199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再版 11 郑国錩、翟中和主编《细胞生物学进展》, 12翟中和主编《细胞生物学动态》,从1997年起(1—3卷),北师大出版社 13徐承水等,《分子细胞生物学手册》1992,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14徐承水等,《现代细胞生物学技术》1995,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15徐承水,《细胞超微结构研究》2000,中国国际教育出版社 学术期刊、杂志 国外:Cell、Science、Nature、J.Cell Biol.、J.Mol. Biol. 国内: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实验生物学报、细胞生物学杂志等

第一章第2节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教案

第一章第2节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 一、教材分析: 本节《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包括“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生命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两部分内容。这一节的教学关键在于激励学生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认识到实验探究的重要性,了解基本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室规则,并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和显微测微尺,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的实验态度。关于“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教材首先应用达尔文和斯科的名言来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和实验室,因为好奇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精神的重要条件。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是研究方法的体现,教材列举了柳条鱼产仔条件的探究实验案例,分析了其中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步骤。并在“阅读与思考”栏目中运用“库鲁病”病原体发现的生动过程用以补充说明生命命科学探究是如何进行的。 关于“生命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教材强调了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室是进行实验和探究活动的场所。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必须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安操作要求进行实验,为下一节实验课的正常学习打好基础。 本节的“发现之路”介绍了显微镜的发明和应用,强调了技术的改进对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课题:第一章走近生命科学第2节走进生命科学的实验室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比较生命科学探究常用方法的不同适用范围和优势。 能识别高中生命科学实验室的基本设施,能说出实验室的主要规章制度和安全守则主要条款。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观实验室,识别生命科学实验室的基本设施,学习实验室规章制度和安全守则。 阅读教材和课外阅读材料,了解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的实验态度。 理解高中生命科学教育对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形成学习生命科学课程的热情和信心。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步骤。 难点:如何进行生命科学探究。 六、教学用具:自制PPT 七、教学过程:

(完整版)第一章走近生命科学

第一章走近生命科学 第一节走进生命科学的世纪 1、生命科学发展简史: (1)中国古代生命科学成就:春秋时代《诗经》、公元6世纪北魏农学家贾思勰《齐民要术》、 16世纪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秦朝保护环境的法典《田律》 (2)西方古代生命科学成就: 17世纪显微镜的发明,使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入细胞水平; 18世纪瑞典博物学家林耐创立了“生物分类法则”; 1838年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 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进化论; 1900奥地利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提出了遗传的两个规律得到承认。 1910年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提出了遗传的第三个规律:基因的连锁和互换定律 (3)近代和现代生命科学发展: 发展方向:生命科学的研究向着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同时发展 宏观:生态学的兴起,综合探讨个体与群体、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微观:1953年美国沃森和英国克里克提出DNA 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标志着生命科学进入分子水平 主要成就:1953年美国沃森和英国克里克提出DNA 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 1965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1981年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 1997年英国科学家成功的培育出了克隆羊“多利” 1999年成功分离人体胚胎干细胞(万能细胞)—世界十大科学成就之首 2000年6月26日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成功 2002年中国科学家绘制完成了全世界第一张籼稻全基因组框架序列图 2003年4月14日人类基因组计划全部目标达成 (4)研究方法:在生命科学发展的早期,主要采用了描述法和比较法,近代和现代主要是实验法 2、展望生命科学新世纪: (1)后基因组学:重要研究课题1、探索人的结构和功能基因组;2、破译重要微生物和植物的基因组 3、启动环境基因组的研究以及基因技术的应用等。 (2)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改良的作物优点——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 (3)基因治疗:如血友病、地中海贫血、关节炎、心血管病、甚至艾滋病等 (4)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保护地球生态系统的重点 (5)脑科学:脑科学三大目标---认识脑、保护脑、创造脑 我国科学家于2001年10月加入“人类脑计划” 新世纪脑科学的发展前景:1、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进一步推进对神经活动的认识。 2、在脑的高级功能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3、生命科学的概念:生命科学是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和技术的总称,它是研究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 学,并涉及到医学、农学、健康、环境等领域。 注意点:1、科学史的考核:注意记忆相关的年代、国籍、贡献,经常出现排序题 2、生命科学进入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标志。 3、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实质是tRNA,组成单位为核糖核苷酸,彻底水解的产物为一分子磷 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 4、人类基因组计划:被誉为生命科学“阿波罗登月计划” 参与国:美、英、日、德、法、中六国 涉及的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和两条性染色体(X染色体和Y染色体)

沪教版八年级生命科学教案

第1章第1节(第1课时) 人体内的细胞是如何组织起来的(1) 一、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是初中《生命科学》的启蒙内容,是学习本章乃至整本教材的基础,同时也是初中《科学》中关于细胞的构造及其功能等相关知识的延续。本节课主要讲述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的基础,通过比较各种细胞的结构特点,初步了解细胞分化的含义以及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 本节课的知识点所涉及的内容较微观、抽象,为使学生的知识掌握更为有效,尽可能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教学,通过对于旧知的回忆激起对新知的探究,在教学设计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阅读分析活动、观察比较活动、游戏活动等方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利用视频资料和相关图片,从直观上帮助学生解决微观、抽象的知识,增加感悟和体会,使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得以落实。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阅读分析等教学活动,学生能说出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概述出细胞分化的含义,并初步认识到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关系。 2.通过小组的讨论、组间交流,尝试与他人合作,初步体验合作的乐趣。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比较、阅读分析等教学活动,能说出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难点:1.能概述细胞分化的含义 2.初步认识到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关系 四、教学准备 视频资料、红细胞、骨骼肌细胞、神经细胞电子图片

第1章第1节(第2课时) 人体内的细胞是如何组织起来的(2)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承接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学生初步认识到细胞是生命体的基本单位等知识基础上,从解剖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人体内这些不同的细胞群是如何组织起来的。 由于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也相对比较微观,因此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体四种组织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特点,同时能初步学会使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永久装片,增强动手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技能。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低倍显微镜观察人体器官和组织的永久玻片标本,能简述四种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特点,指出组织与细胞之间的层次关系,并学会低倍显微镜观察的技法,。 2.在显微镜观察的基础上讨论四种基本组织的功能特点,学生能认识到组织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关系,初步确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共同的学习探究活动,懂得尊重他人,感受与他人合作的成功体验。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1.低倍显微镜观察的操作方法 2.简述四种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难点:1.简述四种基本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2.胃横切面的观察与胃的组织构成。 四、教学准备 显微镜、人体组织的永久玻片标本(人血涂片、运动神经纤维切片、纤毛上皮组织切片、骨骼肌切片)、胃横切片的显微照片 五、教学过程

1.1走进生命科学的世纪

1.1走进生命科学的世纪教学设计 一、本章教材分析: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对生命世界的认识越来越丰富,兴趣越来越浓厚,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同时又是充满迷惑和挑战的未知世界。本章是高中生命科学的开篇,通过回顾生命科学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展望新世纪的美好前景,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生命科学的重要意义。 本章包括《走进生命科学的世界》和《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两节。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生命能够科学技生命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好奇心,使之关注生命科学的发展,更加自觉地学好这门课程。同时使学生了解什么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激励学生走进生命渴望学实验室,为高中阶段《生命科学》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本节教材分析: 本节《走进生命科学的诗集》包括“生命科学发展简史”和“展望生命科学新世纪”两部分内容,这一节教学关键在于引起学生的共鸣,即激发学生持续的内在兴趣,并让学生注意科学家如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中学习科学地思维,领略科学思想。 关于“生命科学发展简史”,教材首先介绍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贡献,同时介绍了《齐民要术》和《本草纲目》等科学巨著。然后,按照整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的研究历程,以及从个体水平——群体水平——生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这两条主要线索介绍生命科学研究发展的历程。教材特别强调了细胞的发现、DNA 双螺旋结果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具有里程碑作用的伟大成就。本教材注重介绍研究手段,强调了技术的发展对推动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于生命科学发展简史要通过一个个事例和科学家前后相续的研究让学生体会科学发现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课本知识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家的工作是从观察到的一系列现象中“猜出”本质与联系。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学习便是观察前人的观察,以便将来自己也成为世界的观察者和问题的解决者。 关于“展望生命科学新世纪”,教材侧重于现代生命科学的成就与未来的发展前景。教材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介绍生命科学在21世纪将面临的重大课题,其中包括正在研究的课题,如转基因技术、基因治疗、环境保护等,也有至今未解之谜。强调生命科学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与健康的重大影响。 引导学生放眼看世界,自己体会和思考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作为社会的一员,自己现在能做什么,将来能做什么。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刚进入高中(高一)的同学。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生物的基本知识,对生命科学的发展史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得生物学基础。对于刚刚步入高中校门的学生而言,生命科学史的介绍和研究成果的简介是他们接触到的生命科学的第一课,作为教师,如何引导他们带着兴趣走进生命科学这门学科,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鉴于生命科学史的内容比较枯燥,涉及到一些时间、人物、研究成果的记忆性知识,单纯的讲解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我会采用一些图片资料、以故事的形式给学生讲解这方面的知识。在生命科学研究成果的介绍中,因为涉及到一些学术性较强的科学知识,因此我会在课前将这些知识作一定的简化处理,以更加形象生动的通俗的语言给学生介绍一些学术性较强的科研成果。

生物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一节腔肠动物和环节动物 学习目标 重点: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水螅和涡虫的结构特点。 学习过程 1、阅读本章前言,开展动物与植物的区别讨论。 2、在动物进化的历程中,始终遵循着从低等到高等的趋势,所以可以将动物分为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3、世界的大毒物,排在第一的是“方形水母”,引出腔肠动物。 学习任务一:腔肠动物 (一)阅读课文 P3-P5 填写以下几个问题并在课本上标记 1、常见腔肠动物大多数种类生活在海洋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少数种类生活在淡水中,如________。 2、代表动物:水螅 1、生活环境:水螅生活在水流缓慢、水草繁茂的清洁_________中。 2、形态、结构和生理: 水螅长约__ __厘米,一端附着在水草等物体上,另一端有_ _____,其周围伸展着 ________,用于探寻和捕获食物。水螅的身体只能分出________,经过身体纵轴可有多个切面将身体分为对称的两部分,这种体形称为________对称。这样的身体结构,便于它感知周围环境中来自各个方向的刺激,从各个方向捕获猎物、进行防御。 观察水螅的纵切面示意图,它的身体由内外两层细胞——______ __和_____ ___构成,中央所围成的空腔叫__________,它与口相通,_________和________都由口进出。在外胚________,它是腔肠动物特有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利器,在________处尤其多。 3、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呈_______ _对称;体表有__________;有______无____ 。 (二)组内展示交流,形成一篇科学小品文,然后全班交流,评出优胜组。 学习任务二:扁形动物 (一)阅读课文P6-P7

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教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第一章第2节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 一、教材分析: 本节《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包括“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生命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两部分内容。这一节的教学关键在于激励学生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认识到实验探究的重要性,了解基本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室规则,并能够正确使用显微镜和显微测微尺,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的实验态度。关于“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教材首先应用达尔文和斯科的名言来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和实验室,因为好奇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探究精神的重要条件。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是研究方法的体现,教材列举了柳条鱼产仔条件的探究实验案例,分析了其中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步骤。并在“阅读与思考”栏目中运用“库鲁病”病原体发现的生动过程用以补充说明生命命科学探究是如何进行的。 关于“生命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教材强调了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室是进行实验和探究活动的场所。为了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必须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安操作要求进行实验,为下一节实验课的正常学习打好基础。 本节的“发现之路”介绍了显微镜的发明和应用,强调了技术的改进对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课题:第一章走近生命科学第2节走进生命科学的实验室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比较生命科学探究常用方法的不同适用范围和优势。 能识别高中生命科学实验室的基本设施,能说出实验室的主要规章制度和安全守则主要条款。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观实验室,识别生命科学实验室的基本设施,学习实验室规章制度和安全守则。 阅读教材和课外阅读材料,了解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的实验态度。 理解高中生命科学教育对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形成学习生命科学课程的热情和信心。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步骤。 难点:如何进行生命科学探究。 六、教学用具:自制PPT

八年级生命科学教案

八年级生命科学教案 导读: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新陈代谢的概念和意义; 2、理解人体内物质的转化和能量的变化,以及与新陈代谢具有直接关系的四个系统在新陈代谢中所起的作用; 3、知道食物的热价和体温的相关知识。 二、能力目标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从人体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上理解新陈代谢,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指导学生将生物学知识用于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三、情感目标 通过讨论,认识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之间辨证统一关系,渗透唯物主义的观点,培养学生相互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新陈代谢的概念 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生命特征,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学生学习了消化、循环、呼吸、排泄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本节课中对各项生理活动的综合分析,得知它们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联系,从而从人体结构与功能的整体性上理解新陈代谢,初步建立生物学观点,因而新陈代谢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新陈代谢的概念 新陈代谢的概念涉及到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人体内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变,是涉及面非常广的概念。关于物质的交换,涉及食物与饮水的摄取,气体的吸入;食物残渣与废物的排出,气体的呼出。这些指的是人体与外界环境所进行的物质交换。关于体内物质的变化,涉及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涉及物质在体内的运输(包括气体的运输),涉及代谢终产物的生成等。用一节课的时间将众多的知识连成线、织成网是有相当的难度的。至于能量的交换与能量在体内的变化,更是涉及面宽且非常抽象。学生对能量的,和理解是本节主要的难点。 本章知识要点 教法建议 教学开始时总结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先对照图解,按问题顺序思考几分钟或翻看前几章的内容和插图来思考,然后教师采取逐题提问的方式来复习。可以采取让学生逐题讨论的方式来复习。复习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以新陈代谢为主线,把各部分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以免知识的简单重复、堆砌。 为了在复习中使学生对人体的生理活动有个整体上的了解,为讲述新陈代谢概念做好辅垫,可以采用总结边画图解的方式来进行。 体温部分的教学,应该与新陈代谢过程中的能量释放紧密联系,体温首先是能量释放所维持的,其次,体温是新陈代谢进行的必要条件。教学中还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尽量让学生自己谈出测量体

沪科版生命科学高一上1.1《走近生命科学的世纪》练习

1走进生命科学 第1节走进生命科学的世纪 【知识梳理】 L生命科学发展简史 ①描述法利比较法生物学阶段: 我国古代:姑经氛北蝇费思歆的加民豐术沢明朝娈时珍 的:;本戸纲目》 国外:卩世纪显愷槌的发明 | 18 |比纪林耐的“生物分类注则” 门)生命科学发展的阶段』19世纪施萊登和施旺的”細胞学说:达尔丈的进化论 ②实骏法生物学阶段:矗徳尔的豌豆朶交比脸及摩尔痕的实验揭示 了遗传的棊塔规律 JS53年DNA収蛭族结构的分子換型建立 ③分子生物学阶密丿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拾聶牛楼岛索和 酹时丙氮酸转移核犍核霰 (2)当代生命科学的发展方向 -微观领域的方向 宏观领域的方向 (3)当代生命科学研究的重大成果 ①人类基因组计划,简称(HGP)。我国是世界上六个参与国之一,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I %,并提前完成 ②干细胞研究 -a?千细胞是具有再生各种生物组织器官潜能的细胞,被誉为“万能细胞” -b .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③克隆动物和转基因动物 -a .1997年英国科学家克隆“多利”羊获得成功 -b .其他转基因动物的成功研究 ④人体器官的移植:各类人体器官的移植和人工制造人体器官 2.展望生命科学新世纪 ①后基因组: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碱基对测序后的第二阶段 ②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的初步成果及其发展前景 ③基因治疗:研究与各种疾病有关的基因,疾病基因与其他基因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等问题 ④环境保护 a环境保护是一个关系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课题 -b .在生命科学领域,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环境保护的重点 ⑤脑科学 -a .脑科学是现代人体学中未解之谜最多的领域 b .新世纪脑科学的发展前景 3.生命科学的概念和学习生命科学的意义 【典型例题】 例I】我国明朝杰出的医学家的《》是一部医学和生物学的巨著。

生物学探索生命科学教案设计

生物学探索生命科学教案设计Teaching plan design of biological exploration Life Science

生物学探索生命科学教案设计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林奈与生物分类 分类学之父---林奈 分类方式:界、门、纲、目、科、属、种。 二、达尔文与生物进化论 进化学说改变了神创论。 小结: 练习:导航第七页1-4 教师指导 分组讨论 学生讲述,教师引导 教师讲解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小结这部分内容有些同学可能在CCTV10或DISCOUVER节目中已有所了解,因此应以共同交流,教师补充为主 这些知识易于理解,且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因此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安排学生阅读相关教材。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SQ3R法: 1、S:浏览,即快读或略读一节课文。 2、Q:注意这段文字回答了一些什么问题。注意标题或黑体字等所提供的信息,作者往往用这种方法来强调主要概念或主要词汇。 3、R仔细阅读这节课文。 4、背诵有关问题的'答案。 5、R:复习这段课文,找出先前忽略的问题。 提高与发展教学反思 18世纪之前,世界上成等待中上万的植物没有统一的名称,往往同一种植物有几个名称,或几种植物用同一个名称,这给研究植物带来很大困难。瑞典植物学家林奈(1707—1

778)改变了这一混乱状况。他创立的“双名制命名法”(简 称“双名法”),给每种植物起两个名称,一个是属名,一个是种名,连起来就是这种植物的学名,好像人有了姓和名一样,这个命名法直到现在仍在使用。从1732年起,林奈留学荷兰,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他周游了荷兰、英、法等国,系统整理了自己多年的考察资料,发表了许多著作,包括划时代巨著《自然系统》。在这部书中,他阐述了矿物的形成,植物的生长和生活,动物的生长、生活的感觉。“双名法”在书中首次出现,从此驰名世界。在上课前,我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且给学生讲述了有关达尔文和林奈的小故事。学生非常感兴趣。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大屏幕,否则,向学生展示的资料更多。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第一章(走进生命科学)-2020年上海高考生物合格考知识点默写(沪科版)

第一章走进生命科学 知识梳理 一、生命科学的发展 1.生命科学是研究的科学,关系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2.在生命科学发展的早期,主要是采用和进行研究,随着生命科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逐渐成为生命科学主要研究手段。 3.17世纪的发明,使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到细胞水平。1953年 ______模型的建立,将生命科学的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 4. 生命科学的探究源自问题的提出,为了解决问题,可以提出多种,用、__________和来加以检验是否正确。 5.从总体上看,当代生物科学主要朝着和两个方面发展:在方面,生物学已经从细胞水平进入到水平去探索生命的本质;在方面, 逐渐兴起并取得了巨大发展。 二、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 (1)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步骤: 提出疑问——()——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得出结论 (2)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

显微镜的使用: (1)图像与物体: ①放大倍数= ()×()(指放大的长度或宽度) 放大的面积为放大倍数的平方; 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相反。 ②图像与物体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③图像与物体移动方向相反; (2)低倍镜转高倍镜: ①物象移至视野→中央转动转换器,切高倍镜→调节聚光器、光圈→(); ②视野亮度变暗,调大()和反光镜凹面镜; ③物象变大,细胞数目减少,视野范围变小; ④物体大小和显微测微尺不变,放大倍数越大,测微尺每格代表的长度越小,同一物体所成的像测出来的格数越多。 (3)显微镜操作注意点:①转换物镜只能用转换器,不能旋转物镜; ②先()镜观察再()镜;

③低倍镜先粗准焦螺旋再细准焦螺旋,高倍镜下只能使()

沪科版高中生命科学第一册第一章《走进生命科学》知识点总结

沪科版高中生命科学第一册第一章《走进生命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走进生命科学的世纪 1、生命科学发展简史: 古代生命科学成就: 17世纪显微镜的发明,使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入细胞水平; 18世纪瑞典博物学家林耐创立了“生物分类法则”; 1838年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 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进化论; 1900奥地利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提出了遗传的两个规律得到承认。 1910年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提出了遗传的第三个规律:基因的连锁和互换定律 近代和现代生命科学发展: 主要成就:1953年美国沃森和英国克里克提出DNA 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 1965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1981年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 1997年英国科学家成功的培育出了克隆羊“多利” 1999年成功分离人体胚胎干细胞(万能细胞)—世界十大科学成就之首 2000年6月26日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成功 2002年科学家绘制完成了全世界第一张籼稻全基因组框架序列图 2003年4月14日人类基因组计划全部目标达成 (4)研究方法:在生命科学发展的早期,主要采用了描述法和比较法,近代和现代主要是实验法 注意点:1、科学史的考核:注意记忆相关的年代、国籍、贡献,经常出现排序题 2、生命科学进入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标志。 3、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实质是tRNA,组成单位为核糖核苷酸,彻底水解的产 物为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 4、人类基因组计划:被誉为生命科学“阿波罗登月计划” 参与国:美、英、日、德、法、中六国 涉及的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和两条性染色体(X染色体和Y染色体) 目标:测定人类DNA的30亿碱基对的序列,识别人类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我国加入时间1999年9月,任务1%,即3号染色体3000万个碱基对的测序工作。 第2节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 1、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学习或生活实践提出疑问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解答疑问新的疑问进一步探究 2、生命科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对照原则:设立对照组和实验组(注意实验组可能不止一组,例如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等) 单一变量原则:根据影响因素确定,注意表述用语:适量的,等量的 可行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教学设计

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教学设计Biology is a scientific teaching design to explo re life

生物学是探索生命的科学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生物学又称生命科学、生物科学,是一门由经验主义出发,广泛的 研究生命的所有面向之自然科学,内容包括生命起源、演化、分布、构造、发育、功能、 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生物分类学等。本教案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 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 打印。 〖教学目标〗 (1)简述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 (2)总结出生物科学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 2.能力: (1)利用多媒体收集相关的生物学信息; (2)整理、选择信息并与别人交流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 (2)能够客观地评价科学家的工作,理解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而且科学的发展要受到社会生产力的限制,自然学科之间是 相互联系的。 〖设计思路〗 1.教学内容的设计意图与设计思路分析: “生物学是探究生命的科学”一节内容意在调动学生的学习

主动性,为学生提供多媒体设备和一些相关文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资料的搜集、整理、选择和学习;鼓励小组组员间的合作精神和交流意识;鼓励并培养小组间的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分三阶段活动: ①指导学生利用书籍、报刊、多媒体,在课下亲自搜集中外生物学家的故事。 ②以小组的形式汇总、整理、选择信息,了解2~3位生物学家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成就及他们在研究工作中给学生留下的深刻印象的事情。 ③课堂教学中小组间的信息交流及学生对生物学家研究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总结。 2.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① 本节课前对全体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即搜集你佩服的中外生物学家的故事,要能说明科学家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取得的成就和值得你钦佩的方面,整理成5分钟以内的小组发言稿。 ② 要求以小组为学习单位,组长要做好小组内工作的分工(搜集信息、汇总整理记录信息、小组汇报)和记录,在本堂交流课前汇总组员的信息,并与组员共同选出2~3名生物学家的故事准备小组发言,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 ③ 教师提前3天时间布置此项活动,并为家里不能上网的学生提供多媒体教室和某些相关书籍,如《图形科普》《牛顿科

高一生命科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近生命科学 第1节走进生命科学的世纪 □生命科学 是以生命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和技术的总称,它是研究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与我们的生存有着密切关系的一门基础科学。它涉及到种植业、畜牧业、渔业、食品加工业、医学、制药、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关系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已经成为现代科学发展的最前沿,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成为现代高科技的两大支柱,21世纪将是以生命科学为主导性学科的世纪。 □生命科学发展阶段及其主要手段 在生命科学发展的早期阶段,主要是采用描述法和比较法进行生物体形态结构特征的观察和记录。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实验法成为主要研究手段。20世纪以来,生命科学的研究向着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同时发展。在微观领域,发展到了分子水平;在宏观领域,兴起了综合探讨个体和群体、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生态学。 □生命科学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意义 ·17世纪显微镜的发明,使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入细胞水平。 ·18世纪瑞典的林耐创立“生物分类法则”,制定了生物命名的方法,对生物分类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世纪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共同提出细胞学说, 英国的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为生命科学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 ·奥地利的孟德尔用豌豆杂交实验揭示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为20世纪形成的近代遗传学提供了最根本的基础理论,被誉为遗传学的奠基人。 ·1953年美国的沃森和英国的克里克提出了DNA 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将生命科学研究引入了分子水平的新阶段,为现代生物技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997年,英国科学家采用高度分化的体细胞培育出克隆羊“多利。 ·人类基因组计划(HGP)被誉为生命科学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从根本上阐明了人类生命活动的遗传学基础。 □我国对生命科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2002年,中国科学家绘制完成了全世界第一张籼稻全基因组框架序列图。 □ 21世纪生命科学的重大的研究课题 后基因组学;基因治疗和转基因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脑科学研究等。

上海市高级中学课本 生命科学 高中第一册 第一章走近生命科学 第二章生命的物质基础学案

高二生命科学学案 班级:学号:姓名:日期: 第一章走近生命科学 第1节走进生命科学的世纪(1课时) 一、教学目标: ?描述生命科学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意义。 ?叙述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研究手段。 ?说出我国对生命科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概述生命科学面临的重大课题、现状和前景,关注生命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和科学发展的贡献。 重点: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和研究方法。 生命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三、预习与笔记 1、我想知道: 2、为什么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 生命科学和已成为现代科学发展的最前沿,也将与一起成为现代高科技的两大支柱。当今生命科学的研究体系是交叉、多种集成的全方位体系,它将对和的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 一、生命科学发展简史。 3、我国古代生命科学相关的著作《》、《》、《》。 4、生命科学发展重大历史事件及意义

5、我国对生命科学发展的贡献成功合成和 6、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 7、生命科学是以为研究对象的的总称,它是研究 活动及其的科学,并涉及到、、健康、等领域。 四、练习 1.自然选择学说的创立者是() A.孟德尔 B.达尔文 C.沃森和克里克 D.施莱登和施旺 2.下列哪一位学者最先发现了遗传的基本定律() A.孟德尔 B.艾弗里 C.沃森 D.克里克 3.下列哪一项主要不是反映我国古代在生物学方面的辉煌成就() A.《黄帝内经》 B.《天工开物》 C.《齐民要术》 D.《本草纲目》4.20世纪以前的生物学主要是() A.实验性生物学 B.描述性生物学 C.分子生物学 D.现代生物学 5.实验生物学的标志是() A.孟德尔遗传学创立 B.细胞学说创立 C.达尔文进化论创立 D.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 6.进入分子生物学阶段的标志是() A.20世纪30年代以来对生物大分子的研究 B.1944年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C.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 D.1988年美国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 7.目前一般认为,在21世纪,____ __科学和___ ____科学将是领先学科,在这两个科学领域内将有更多的突破。 五、总结(请整理本节主要概念和内容,并以简洁形式表达)

中学生物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第五题:五、以你自己熟悉的一节课为例,说明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除了具有教学设计的所有要点之外,教学设计的篆写一般要符合以下几点: (一)明确所写题目领域,把握此领域内容的基本方向、基本要求,做到基本东西不跑偏。 (二)研读教材,同中求异:研读教材,重要的是要到别人看到的,还要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要从三个维度——编辑、学生、教师的视角解读教材。读懂教材的基本方法,主要是“一看二想三答四验”:一看:有什么——教材中有什么 二想:为什么 1. 不这样行吗,不这样行,干吗非要这样,教材要传递是什么 2. 教材前后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3. 根据教材编排确定的教学策略是什么 4. 如果出考题,考什么,怎么考 三答:是什么——不想明白不罢休 四验:再思考——看教参、阅读书籍 (三)研读学生,积累学生经验:研读学生,要科学严谨、求真求实,要不断思考、反思、实践,研读教材的基本方法有三种——前测、试讲、访谈。根据所讲内容进行前测,可以了解学生关于此知识点的学习基础、生活经验,试讲可以积累学生学习过程经验,便于教师调整教学进程,个人访谈,可以了解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与众不同的思维过程,可以帮助教师采用多种方式应对学生思维的复杂化。 (四)提出自己的思考,确定设计的主题:主题要清晰明了、生动有趣、凸显本质,一个好的主题不仅彰显作者的智慧,还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人的兴趣,增加文章的力度和厚度。 (五)行文:行文要结构严谨、瞻前顾后、环环紧扣,好的文章前后呼应、重点突出、观点明确。 以《酶的作用和本质》为例 ①教材分析 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时刻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上一章重点介绍了有关细胞对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等内容,本章顺理成章的介绍能量是如何输入细胞以及细胞是怎样利用这些能量的。知识点承上启下,符合认知规律。 本章第1节主要涵盖3个知识点,分别介绍了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酶的本质、酶的三个特性。 本节课的教学将围绕前两个知识点展开,设计为1课时,同时也遵照了教材本身的安排。 根据《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是理解水平的具体内容标准。教材安排学生做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速率,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切身体会到酶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及其生理意义。 关于酶的化学本质,教材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关于酶本质的探索”自行归纳、总结、完善并能阐明和解释酶的定义。 在教材分析过程中,教学设计中我认为主要要解决一下几个问题: 1.教材本身呈现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相对较多,如何合理删减和调整部分教学内容,强调并突出重点,提高教学效率? 2.同学们在初三化学课上对无机催化剂作用的认识是比较成熟和完整的,本课能否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运用旧知,举一反三,理解催化剂共性? 3.高中新课程标准比较初中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的设计上,更加注重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课程理念怎样在本课中体现和养成? ②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消化酶,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变化的实验,基本掌握了一般实

关于生命科学的教案

关于生命科学的教案 【篇一:沪科版生命科学高一上1.1《走近生命科学的 世纪》教案5】 第一章走进生命科学 第二节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生命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2)知道高中生命科学实验室的基本设施、规章制度和安全守则。(3)初步学会高倍镜和显微测微尺的使用方法。 (4)初步学会生物细胞图的绘图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生命科学实验室的基本设施、实验室规章制度和安全守则。(2)经历用高倍镜观察、探究生物组织的过程。 (3)感受生命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触带着问题学习和探究生命科学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1)生命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步骤。 (2)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显微测量方法。 2.难点:(1)生命科学探究的步骤。 (2)显微测微尺的正确使用。 三、知识精要 1、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1)提出疑问 (2)提出假设(3)设计实验 (4)实施实验 (5)分析数据(6)结论 (7)新的疑问 2、生命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 (1)了解实验一起的性能 (2)确定实验的方法和步骤(3 (4)科学的分析实验数据 (5)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四、学习过程指导 (一)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1、引入: 我们对自己身边的事物都习以为常,很少有人对各种自然现象提出过质疑。例如:植物地上部分为什么会直立向上生长?人困乏时为什么会打哈欠? 学习生命科学不仅要继承前人总结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更需要创新精神。创新的动力来源与对身边事物的质疑和解决疑问的过程中。提出疑问,并努力去解决疑问的过程就是生命科学的探究的基本过程。让我们来经历一次科学探究过程。 2、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1)提出疑问: 阅读观察记录,提出问题 (2)提出假设: ①查找文献资料(柳条鱼四月产仔的原因) (3)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你的假设是否正确? 请同学们设计实验证明提出的假设(包括实验材料、实验方法、记录实验的表格)。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关键,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实验设计的各个环节。 (4)实施实验: 实施实验要严格遵守操作过程,并适当调整实验设计,做好详细的实验记录等。 (5)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虽然实验结论已经证明了水温的升高是引起柳条鱼产仔的原因。但是你觉得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影响柳条鱼产仔? (二)生命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 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的学科。必须重视观察和实验。 带着我们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走近生命科学实验室。(讨论) 1. 在开始实验前,我们应该做什么准备? 2. 在实施实验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3. 试验结束后,我们有应该做什么? 巩固性练习:(课堂完成,检测课堂学习效果) 1.为了搞清食管癌与长期食用被亚硝胺污染的食物的关系,可选用的方法是() ①利用实验动物进行长期模拟观察 ②随机抽样调查吸烟和食用过热食物人群的发病率

最新沪科版高中生命科学第一册第一章《走进生命科学》知识点总结

最新沪科版高中生命科学第一册第一章《走进生命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走进生命科学的世纪 1、生命科学发展简史: 古代生命科学成就: 17世纪显微镜的发明,使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入细胞水平; 18世纪瑞典博物学家林耐创立了“生物分类法则”; 1838年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 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进化论; 1900奥地利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提出了遗传的两个规律得到承认。 1910年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提出了遗传的第三个规律:基因的连锁和互换定律 近代和现代生命科学发展: 主要成就:1953年美国沃森和英国克里克提出DNA 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 1965年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1981年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 1997年英国科学家成功的培育出了克隆羊“多利” 1999年成功分离人体胚胎干细胞(万能细胞)—世界十大科学成就之首 2000年6月26日人类基因组草图绘制成功 2002年科学家绘制完成了全世界第一张籼稻全基因组框架序列图 2003年4月14日人类基因组计划全部目标达成 (4)研究方法:在生命科学发展的早期,主要采用了描述法和比较法,近代和现代主要是实验法 注意点:1、科学史的考核:注意记忆相关的年代、国籍、贡献,经常出现排序题 2、生命科学进入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标志。 3、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实质是tRNA,组成单位为核糖核苷酸,彻底水解的产物 为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 4、人类基因组计划:被誉为生命科学“阿波罗登月计划” 参与国:美、英、日、德、法、中六国 涉及的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和两条性染色体(X染色体和Y染色体) 目标:测定人类DNA的30亿碱基对的序列,识别人类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我国加入时间1999年9月,任务1%,即3号染色体3000万个碱基对的测序工作。 第2节走进生命科学实验室 1、生命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学习或生活实践提出疑问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解答疑问新的疑问进一步探究 2、生命科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对照原则:设立对照组和实验组(注意实验组可能不止一组,例如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等) 单一变量原则:根据影响因素确定,注意表述用语:适量的,等量的 可行性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