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地理学科试卷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2018年高考地理全国3卷试题讲评详解

2018年高考地理全国3卷试题讲评详解

接近原料地 地广人稀,发 展空间广,地 价较低
距离市场远 交通不便 基础设施不完善
1991 年博茨瓦纳在索瓦(图 8)建立纯碱厂,采盐沼地下卤水,入蒸发池, 再用蒸发后的浓缩卤水生产纯碱。纯碱产品主要销往南非。近年来由于采取环 保新工艺和来自美国产品的竞争,纯碱厂处于亏损状态。 (3)近年来,纯碱厂处于亏损状态。当地 对是否关闭纯碱厂有不同的观点。表明你 支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6 分)
格陵兰岛(如图)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在这里可以看到壮观的冰原,深邃的峡 湾,珍稀的北极熊、北极狐、麝牛、鲸等动物,并能了解岛上因纽特人的生产生活 方式。 说明格陵兰岛不宜进行大规模旅游开发的理由。
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旅游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地处高纬,生态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直接威胁 珍稀动物的生存; 适宜旅行的时间短,旅游设施维护费用高; 格陵兰岛的居民少且分散,大多局限于沿海地区的小居 民点,旅游接待能力有限; 外来文化对当地传统文化造成冲击,干扰因纽特人独特 的生产生活方式。
2018年全国文综3 卷 地理试卷
油纸伞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传统方法,全手工制作。油纸伞以 竹为骨,以纸或丝绸为面,刷桐油以增强韧性并防水,但长期置于干燥环 境中易变脆、开裂。近年来, 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据此完成 1~2 题。
1. 与现代钢骨布面伞相比,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依赖的主要优势是 A.携带方便 B.适用地广 C.文化蕴涵 D.经久耐用 文化效能大于实用 功能 全年温和湿润; 2. 且与我国文化差异大
C
贝加尔湖(图 2)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 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 8 千米。据此完成 6~8 题。
D
8.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 因是 A.湖面蒸发弱 位于内陆地区,夏季白昼时间较长,气温较高,湖面蒸发作用并不弱 B.湖泊面积大 有利于湖水参与外界水循环,较容易更新,且此湖面积不大,错误

2018全国卷I高考地理点评

2018全国卷I高考地理点评

2018全国卷I高考地理点评1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导向明确,继续强化高考“立德树人”的导向作用,立足地理主干知识内容和基本能力,在注重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基础之上加强对应用能力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选择题设问新颖灵活;主观题的必考题取材贴近时代,内涵丰富,信息材料简明扼要,设问明确具体;选考题难度相当,设计合理,体现公平。

合理控制试题难度,试卷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保持基本稳定。

2018年高考全国Ι地理试卷具有以下特点:1、文多图少,考查方式有所创新2018年全国卷I图表难度有所降低,选择题四组材料搭配三个图,并且没有经纬网定位图,这就降低了定位的难度。

第一组选择题无图,考察工业区位,以精密仪器为切入点,类比分析我国大连和日本崎阜在地下十米建工厂的原因、目的和好处。

第二组材料不出所料考察人口,以坐标图形式结合人口的知识点,从某个直辖市的“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切入,这并不陌生,平时我们已经进行了相关练习。

值得思考的是第二问直接让选择出是哪个直辖市,学生可能会陷入纠结。

第三组选择依旧是外力作用,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题目选取的是河流上游的单侧断面,与以往的下游或者入海口位置有所区别,万变不离其宗,上游侵蚀强下游堆积多,结合题中给出的砾石大小在不同部位的排列顺序,较之往年有所创新。

第四组选择题创设情境,以小明去旅游为背景考察学生对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自然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且引入一个新概念平均限速和里程的比值,虽是新概念,但对文科生来说难度不大。

和去年一样,选择题有一个的自公转题目,今年考察的是太阳方位,与近年考察自公转的难度相当,题目较新颖。

2、开放性试题设问形式微调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题考查了诸如“经济价值、益处、优势等,这些问题以地理要素间的多维联系为主线,将问问题的方式换了新的设问形式,体现了高考命题趋势的改革方向,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

这些问题看似开放创新,实则限定条件多隐含在试题图文信息中,对考生综合思维水平的要求较高。

全国高考I卷地理试卷分析

全国高考I卷地理试卷分析

2018年全国I卷高考地理试卷分析2018年高考已经落下帷幕,笔者在第一时间对高考地理试卷进行了分析。

总体来讲,2018年高考I卷地理试卷较2017年题目难度有所下降,尤其是选择题,整体难度不大。

综合题37题也没有出现去年的图象分析,而是转向了区域探究。

针对2018年全国高考I卷地理,笔者将从考点分布、能力考察以及命题方向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侧重课本知识,注重自然地理。

本次命题考点较为分散且所占比值相当。

先看一下本次考试的考点分布吧。

87654321从考点分布上可以看到,考点分散在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的各个单元,且每个考察点所占分值均在4~8分左右,相差不大。

这样分散的考点考察就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复习中不能存在遗漏的考点,要做到面面俱到。

而在知识模块上,还是一如既往的侧重自然地理,难点也都在自然地理(6~8题以及37题)。

所以必修一的自然地理还是考试的重中之重。

二、侧重探究,注重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本次考试虽然试题难度上较去年有所下降,但今年的试题的一大特色就是及其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

试题中“推测”出现3次,“分析”出现“2次”,可见本次考试的难点就在于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即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这也是近年来高考地理的侧重点(最为典型的是2017年全国I 卷37题)。

本次考试结束后考生普遍反映“试题不难但不好拿分”、“综合题不好答”、“大题写起来像是在写政治”。

参阅过答案后笔者也在感慨答案的言简意赅和一语中的。

答案精炼又准确需要很强的综合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这也是笔者一直给学生强调的锤炼答题术语的能力。

高考答题一定要观点鲜明,针对“高考阅卷”有的放矢,一下子抓住题目的要害,把“阅卷老师”最愿意看到的得分点写在最显眼的位置。

这种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作业及考试中不断训练,要抓住高考地理的“命脉”——“因地制宜”和“整体性思维”。

高考综合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解决区域问题,因而要高屋建瓴地考虑问题,发散思维,整合要点,最后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

2018年高考地理学科试卷分析

2018年高考地理学科试卷分析

2018年高考地理学科试卷分析高三地理组教师袁会彩一、试卷的总体评价今年全国1卷的地理试题整体延续了近几年来高考地理试卷的特色,选取了新颖的材料和设问角度,注重培养和考查考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实践,体现了全国1卷稳中求新、综合全面的特色,突出了高考育人和选拔的功能。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以能力考查为重点,将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科素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试题情境设计联系实际,贴近考生认知水平,反映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正能量。

具体来说,今年全国1卷地理试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立足学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

本次地理试题题型和结构稳定,考题基于高考地理大纲,注重考查学生的图像判读能力和对题目关键信息的提取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

如,第4题、第5题通过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图”,引导学生将人口和城市地理的知识点有机结合,快速从题目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考生根据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结合四大直辖市的人口数量变化和迁移规律和现实情况,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深化对于人口和城市的认识。

二是创设新颖的材料情境和设问角度,启发思考。

本次地理试卷材料来源稳定多变,材料内容丰富新颖,在延续上年整体出题风格的同时,也对试题的设问思路和设问方式有所设计和创新,启发学生开放性思考。

如试卷第37题以嫩江支流乌裕尔河下游扎龙湿地”为切入点,将堰塞湖和沼泽湿地进行比较,鼓励学生思考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情况及其影响,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其中第(4)问提问学生是否同意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

考生若能结合地理认知给出相应的证据,同意和反对皆可,将考生从标准化作答模式中解放出来,鼓励考生独立思考、畅所欲言,从新颖的角度去看待地理问题,充分体现了创新思维。

三是内容选取富含生活气息,注重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地理试题分析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地理试题分析

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地理试题分析试卷体现“立德树人”的育人方向,注重地理学科素养的考查,材料注重创新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际合作的大国形象,试题灵活性强。

这是每年高考试卷的“灵魂”,也是高考试卷的指导思想,所以是基本稳定的、很少发生变化的。

但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呈现出的高考试卷是有差异的。

下面做具体分析。

不变:①试卷的“育人功能”无处不在,如综合题第36题以“中国与俄罗斯合作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为材料,体现我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国际合作理念,也引导学生体会合作的发展理念。

综合题第37题以“乌裕尔河的变化”为材料,试题贯穿可持续发展思想,引导考生树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②试题注重学科素养的考查,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四个方面的考查也比较全面。

如第4--5题根据材料推测该城市的人口特点,考查了学生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根据该城市的人口特点确定是哪座城市,体现区域认知的考查。

试题侧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表现比较明显的试题,第6--8题重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第2、10、11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第37题(2)(3)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第37题(4)考查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变:今年试题变化的细节很多,①知识点的变化:今年没有考查往年常考点“农业”的相关知识,但增加了对人口的考查(第4--5题)、对交通的考查(第9题和第36题部分)和对河流整治的考查(第37题)。

还涉及到了板块边界的分布(第2题))和地球运动(第10题)。

今年增加的这几个考点都属于隔年考查的知识,可能隔1年或多年才考查。

②难度的变化:与去年相比,今年试题较易;选择题中人文地理所占分值也略有提高,由去年的3道增加到今年的6道。

③考查区域的变化:去年应该考查中国区域的第37题,考查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材料没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全国三卷2018、2019、2020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

全国三卷2018、2019、2020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

云南省近三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2018年云南高考地理:贴近考生认知水平2018年高等地理试题以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科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考试内容改革。

情境设计联系实际,贴近考生认知水平,反映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正能量。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精选地理学科中生态文化内容,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提高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如全国Ⅲ卷第44题,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个典范——鄱阳湖区一种传统的捕鱼作业模式“堑秋湖”为案例,要求考生分析“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改进建议。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以区域开发和整治、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为载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修复观,增强学生生态环境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如全国Ⅰ卷第43题,以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里氏7.0级地震为案例,要求考生对震后重建规划中,当地有关部门制定了扩大生态保护区面积、扩大农牧发展区面积、适度减少旅游产业聚集区和人口聚集区面积等多项土地利用优化措施意义的认识。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产业生态化”典型案例,倡导绿色发展、引导学生崇尚低碳的生活方式。

如全国IV第24题,要求考生从环境保护角度,说明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的优点。

二、体现服务人才选拔功能2018年地理高考通过加强试题综合性,注重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扩大试题开放性,提升学生发散思维品质;提高试题探究性,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考查学科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从而为高校选拔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

地理高考试题考查学生对地理空间格局的观察、概括、归纳以及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特征的分析与综合,要求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位置关系、空间形态、空间排列方式和空间制约关系、依存关系等的观察、有条理的推理、概括与归纳。

例如全国II卷37题以美国龙卷风为案例,展示龙卷风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对人类的影响,通过对地理空间动态过程的分析、规律概括等学科思维模式的运用,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018年高考全国卷文综试题地理部分整体评析

2018年高考全国卷文综试题地理部分整体评析

2018 年高考全国卷文综试题地理部分整体评析地理:贴近考生认知水平2018 年高等地理试题以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科涵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考试内容改革。

情境设计联系本质,贴近考生认知水平,反响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正能量。

坚持人与自然友善共生2018 年高考地理试题精选地理学科中生态文化内容,建议人类与自然友善共生,提升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如全国Ⅲ卷第 44 题,以人与自然友善共生的一个典范——鄱阳湖区一种传统的捕鱼作业模式“堑秋湖”为案例,要求考生分析“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改进建议。

2018 年高考地理试题以地域开发和整改、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为载体,引导学生成立正确的环境修复观,加强学生生态环境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如全国Ⅰ卷第 43 题,以 2017 年 8 月 8 日九寨沟发生里氏 7.0 级地震为案例,要求考生对震后重建规划中,当地有关部门拟定了扩大生态保护区面积、扩大农牧发展区面积、适当减少旅游产业齐聚区和人口齐聚区面积等多项土地利用优化措施意义的认识。

2018 年高考地理试题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经过“产业生态化”典型案例,建议绿色发展、引导学生崇尚低碳的生活方式。

如全国 IV 第 24 题,要求考生从环境保护角度,说明采用“装置式”建筑方式的优点。

表现服务人才选拔功能2018 年地理高考经过加强试题综合性,侧重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扩大试题开放性,提升学生发散思想质量 ;提升试题研究性,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观察学科要点能力和思想质量,从而为高校选拔基础扎实、拥有创新潜质的学生。

地理高考试题观察学生对地理空间格局的观察、概括、概括以及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特色的解析与综合,要修业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对地理事物空1 / 3间分布的地址关系、空间形态、空间排列方式和空间限制关系、依存关系等的观察、有条理的推理、概括与概括。

2018年高考地理学科试卷分析

2018年高考地理学科试卷分析

2018 年高考地理学科试卷剖析高三地理组教师袁会彩一、试卷的整体评论今年全国 1 卷的地理试题整体连续了近几年来高考地理试卷的特点,选用了新奇的资料和设问角度,侧重培育和观察考生的地理学科中心修养,切近时代,切近生活,切近实践,表现了全国 1 卷稳中求新、综合全面的特点,突出了高考育人和选拔的功能。

2018 年高考地理试题以考试纲领为依照,以能力观察为要点,将推动素质教育、提高学科修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试题情境设计联系实质,切近考生认知水平,反应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正能量。

详细来说,今年全国 1 卷地理试题拥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立足学科思想能力,培育学生剖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思想。

本次地理试题题型和构造稳固,考题鉴于高考地理纲领,侧重观察学生的图像判读能力和对题目要点信息的提取能力,侧重培育学生的地区认知能力和综合思想。

如,第 4 题、第 5 题经过“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目变化图”,指引学生将人口和城市地理的知识点有机联合,迅速从题目中提取要点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考生依据人口数目变化趋向,联合四大直辖市的人口数目变化和迁徙规律和现真相况,由表及里地指引学生深入关于人口和城市的认识。

二是创建新奇的资料情境和设问角度,启迪思虑。

本次地理试卷资料根源稳固多变,资料内容丰富新奇,在连续上年整体出题风格的同时,也对试题的设问思路和设问方式有所设计和创新,启迪学生开放性思虑。

如试卷第 37 题以“嫩江支流乌裕尔河下游扎龙湿地”为切入点,将堰塞湖和沼泽湿地进行比较,鼓舞学生思虑不一样地区的自然地理状况及其影响,表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此中第( 4 )问发问学生“能否赞成经过工程举措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

考生若能联合地理认知给出相应的凭证,赞成和反对皆可,将考生从标准化作答模式中解放出来,鼓舞考生独立思虑、各抒己见,重新奇的角度去对待地理问题,充足表现了创新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考地理学科试卷分析高三地理组教师袁会彩一、试卷的总体评价今年全国1卷的地理试题整体延续了近几年来高考地理试卷的特色,选取了新颖的材料和设问角度,注重培养和考查考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实践,体现了全国1卷稳中求新、综合全面的特色,突出了高考育人和选拔的功能。

2018年高考地理试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以能力考查为重点,将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科素养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试题情境设计联系实际,贴近考生认知水平,反映时代主旋律,弘扬社会正能量。

具体来说,今年全国1卷地理试题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立足学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

本次地理试题题型和结构稳定,考题基于高考地理大纲,注重考查学生的图像判读能力和对题目关键信息的提取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

如,第4题、第5题通过“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图”,引导学生将人口和城市地理的知识点有机结合,快速从题目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考生根据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结合四大直辖市的人口数量变化和迁移规律和现实情况,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深化对于人口和城市的认识。

二是创设新颖的材料情境和设问角度,启发思考。

本次地理试卷材料来源稳定多变,材料内容丰富新颖,在延续上年整体出题风格的同时,也对试题的设问思路和设问方式有所设计和创新,启发学生开放性思考。

如试卷第37题以“嫩江支流乌裕尔河下游扎龙湿地”为切入点,将堰塞湖和沼泽湿地进行比较,鼓励学生思考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情况及其影响,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其中第(4)问提问学生“是否同意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

考生若能结合地理认知给出相应的证据,同意和反对皆可,将考生从标准化作答模式中解放出来,鼓励考生独立思考、畅所欲言,从新颖的角度去看待地理问题,充分体现了创新思维。

三是内容选取富含生活气息,注重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全国1卷的地理试题一直以来强调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鼓励学生结合地理原理和学科思想方法进行思考,解答日常实践中的问题。

如第10题从“乘长途客车从重庆经遵义至毕节旅游”出发,展现了形象生动的地理情景,通过“长途客车选座”来讨论日出方位问题,引导考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来分析和解释现实问题,体现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学科理念。

四是坚持改革方向,弘扬核心价值观。

十九大召开以来,全国卷I地理命题紧跟改革脚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体现了全球化的地理格局,注重考查学生整合地理知识、探求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扩展视野、放眼世界,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体现了号题型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如,试卷第36题以“一带一路”和全球化合作为背景,探究中俄两国各自在“俄罗斯天然气勘探开发、液化、运输项目”中的优势,将区域地理和时代热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看待当代中国、深入感受时代和世界的变化,体现了地理试题立德树人的初衷。

二、试卷结构1.试卷结构试卷选择题综合题总分必做选做2016年1—11题,36题24分,37题22分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100分全国I44分卷2017年1—11题,全国I44分卷2018年1—11题,全国I44分卷2.考察内容试卷题境保护三选一作答,10分36题22分,37题24分旅游地理、环境保护二选一作答,100分10分36题24分,37题22分旅游地理、环境保护二选一作答,100分10分分值考点2018全国卷I 1~3选择124~5选择86~8选择129~1选择12136综合2437综合2243综合1044综合10工业区位及工厂选址的区域差异某城市人口数量的变化及根据人口数量进行区域定位以河流断面为切入点考察内力和外力作用地形对车速的影响;不同时刻太阳的方位;影响气温的因素区域协作中的交通运输建设的条件、意义及区域协作的影响湿地与其他地理要素的关系旅游区土地优化对旅游发展的意义种子库选址条件及全球气候变化对它的影响1三、典型试题分析及试卷的具体特点近年来,世界上出现了将精密机械设备的组装或加工工厂建在地下的现象。

例如, 日本岐阜某激光加工机组装企业和我国大连某数控机床加工企业,都将工厂建于 地面10米以下。

据此完成1~3题。

1.将生产精密机械设备的工厂建在地下有利于 ① 保持恒温环境 ② 储存原材料和产品 ③ 降低生产成本④ 减小地面振动影响A .①③B .②③C .①④D .②④2.与岐阜相比,大连地下工厂的设计与施工较少考虑的问题是 A .防渗水B .防噪声C .防坍塌D .防地震3.推断上述企业将工厂建在地下的直接目的是 A .增强保密程度B .保证产品品质C .满足战备需要D .集约利用土地解读:本题以工业为背景,打破常规思维,工厂布局从地上转为地下,探讨地下工厂是如何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的。

1.从材料中看出精密机械属于技术导向型,对精确度要求高,干扰小,建在地下受气温变化影响小,可以保持恒温环境;距离地面远,减小地面震动影响。

2.这是一道比较题,日本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因此地下工厂要注意防地震。

大连地震少,设计时较少考虑。

3.通过第一题分析可知,上述工厂对于环境稳定性要求高,恒温和震动小都是为了保证精密度,确保产品品质。

本题易错选 D ,将工厂建在地下,减少占用地表土地,有利于集约利用 土地,这是积极影响,保证品质才是直接目的。

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

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

图 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 数量变化。

据此完成4~5题。

图14.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A .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B .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5.该直辖市是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A.北京市B.天津市C.上海市D.重庆市解读:试题以直辖市人口变化为主题,探讨人口增长的有关问题。

4.户籍人口=常住人口+迁移人口(迁入或迁出口)。

据图可知,该直辖市的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比较稳定(接近400万),且户籍人口大于常住人口,这说明人口以迁出为主(迁出大于迁入),外来务工人口小于外出务工人口;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逐年”太绝对,无依据,另外,该市人口迁出较多,多为青壮年劳动力,相应的老年人口比重可能会提高;由于该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变小,这说明人口以迁出为主的形势在减弱(人口回流),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会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根据材料无法确定。

5.比较四个直辖市,只有重庆人口迁出大于迁入,经济相对落后,对人口迁入的吸引力小,以迁出为主。

该题对教学的启示:注意相似概念的区分,注意事物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比如:经济与人口迁移的关系。

图2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T3>T>T2>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

据此完成6~8题。

图26.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A.TB.T1C.T2D.T37.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D.T形成时期8.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解读:试题以河流阶段为背景,考查阶地形成的地质作用的过程及影响。

河流阶地是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阶地位置越靠上,形成时代越老。

6.由于当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故T3、T2、T1阶地由于位置较高,则不再受河流侵蚀影响,面积不再变化,而T0阶地由于受洪水期河流侵蚀,面积会增大。

7.阶地的形成是受流水蚀侵,而阶地上面砾石的堆积,则是洪水带来的沉积物,河流流速越大,携带泥沙的能力就越强,根据四级阶地上沉积的砾石的平均粒径T3>T0>T2>T1,可推断T3形成时期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携带泥沙的能力最强。

8.阶地的形成经历两个过程,一是河流侵蚀作用,然后在上面堆积,二是地壳抬升,使已经形成的阶地向上移动。

据图可知,四个阶地的高度位置不同,故地壳抬升是间歇性抬升。

该题给我们教学的启示是:对于自然原理的内容一定要扎实,不能一知半解,同时在授课是要赋予情境注意图文转化,多角度、深入的理解。

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图3所示。

据此完成9~11题。

图39.乙路段和丁路段平均限速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这两条路段A.车流量大B.平均坡度大C.雾霾天多D.两侧村庄多10.小明若从重庆出发乘长途客车经遵义至毕节,为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且能欣赏窗外风景,以下出发时间和座位较好的是A.6:00出发,左侧靠窗B.8:00出发,右侧靠窗C.10:00出发,左侧靠窗D.12:00出发,右侧靠窗11.避暑是小明此次旅游的目的之一。

导致7月毕节气温较重庆低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B.纬度位置C.海陆位置D.大气环流解读:试题以重庆到毕节的旅游线路为依托,摒弃传统地图通过等高线、山地图例等给出信息的方式,而是通过高速公路路线图和限速状况给出隐形地理信息,探讨交通、乘车观景和气温的有关问题,充分考察学生的地理信息解读能力。

9.就是区域认知,重庆为山城,泸州属于四川省,自古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

毕节、遵义属于贵州省,云贵高原“地无三尺平”。

所以限速的是地形或坡度。

10.是生活中的地理,解题关键一定要看图例。

结合速度和里程,可以估算时间。

重庆到遵义往南走,大约需要3小时,8到11点太阳在偏东方,人靠西坐,背向太阳,无需拉窗帘,就能自由看风景。

而遵义到毕节往西走,大约2个小时,从11点到13点,太阳在偏南方向,人要靠北坐才晒不到,B对。

同理,可排除其他选项。

11.避暑是小明此次旅游的目的之一,贵州虽然纬度更低,但所在地形区为云贵高原,海拔高,故气温低,因此可以去避暑。

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天然气开采和出口国。

2017年12月8日,中俄能源合作重大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投产。

该项目集天然气勘探开采、液化、运输、销售于一体,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实施的首个海外特大型项目。

俄罗斯为该项目配建了港口。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该项目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即将生产线和相关建筑设计成一系列的模块,由全球多地工厂制造,然后运至项目施工现场拼装。

模块体积大,重量大,最大的模块重量与艾菲尔铁塔相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