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场里的经济学现象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菜贱伤农菜贵伤民

从经济学⾓度分析菜贱伤农菜贵伤民2019-10-09摘要:近年来粮⾷蔬菜价格连续⾛⾼,在经济不断发展,⼈民⽣活⽔平不断提⾼的今天,粮⾷蔬菜的价格上涨是⼤势所趋。
⽽近年来发⽣的蔬菜收购价格暴跌菜贱伤农,蔬菜零售价格远远⾼于收购价没有给消费者带来应有的实惠,令⼈不得不反思菜价的构成以及从农⽥到餐桌的每⼀个环节,本⽂将从⽣产环节和终端零售环节⼊⼿,分析政府⾏为⼲扰市场信息和批发终端零售环节的宏观调控的缺位,并给出稳定菜价的政策探讨。
关键词:供求关系;政府⼲预;终端零售;刚性成本;宏观调控;农业合作社;农超对接;公益性菜市⼀、农产品收购价格暴跌的分析前两年农产品价格暴涨可谓让⼈刻⾻铭⼼,虽然前⼀轮农产品价格上涨中农民不是最⼤的受益者,但是收⼊的增加明显地扩⼤了农民种植农产品,特别是冬季价格较⾼的蔬菜的积极性,根据市场的特性,市场具有滞后性盲⽬性,市场中的每个⽣产者都不能完全了解市场信息造成⽣产的盲⽬扩⼤,增加了供给,⽽市场中对于蔬菜的需求⼀定,根据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中的供求原理,供给增加,需求减少必然导致了菜价的下跌,但是笔者认为,菜价急速下跌的原因并不是只是简单的农民扩⼤⽣产,这其中更有政府⾏为对于市场信息的⼲扰,政府⾏为更加促使了⽣产的急剧扩⼤,导致了价值规律下的菜价猛跌。
⼆、农产品零售价格仍然较⾼的分析由于地价、农药、化肥、种⼦价格以及油价的升⾼,再加上⼈⼯成本的提升,蔬菜⽣产的成本处在⼀个历史的⾼位上,⽽物流⽅⾯由于鲜蔬⽠果绿⾊通道的开辟为蔬菜的流通减少了过路费的负担,各个物流企业和从业者充分竞争的结果和油价的⾼企将物流⾏业的成本压缩到微利的位置上。
因此我们将⽬光锁定在最后的流通环节上――零售。
根据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理论各个⾏业会取得相对平均的利润,既然零售阶段蔬菜加价幅度如此之⼤,为什么并不是每个⼈都去做零售呢?我们核算⼀个蔬菜零售商的成本:蔬菜的运输是不可避免的⼀个环节,⼗⼆线和⼤东蔬菜批发市场都位于市区,运输到各个农贸市场并不会发⽣很多的成本,粗略测算运输成本从⼭东到辽宁为每⽄0.2元,市内运输⼀定会少于这个数字。
关注菜篮子里的经济学

关注菜篮子里的经济学买菜做饭是市民每天必做的功课,喧闹嘈杂的菜市场,此起彼伏的买卖声已成为城市司空见惯的场景,现在的人早已不仅满足于吃饱吃好,还要吃出绿色和健康。
一个小小的菜篮子装着市民的生活保障和健康保障,装着一个沉甸甸的民生问题。
蔬菜、瓜果、肉类、蛋禽等农产品价格的起伏波动敏感而直接地牵动着每个家庭的经济神经中枢,一个小小的菜篮子装着一个大大的市场。
从经济学的逻辑来分析,菜篮子可以解释成如下的经济问题:农民作为供给方决定生产什么种类的农产品?怎么生产和生产多少数量该类农产品?如何销售该类农产品?市民作为需求方决定购买什么种类的农产品?购买多少数量该类农产品?怎么购买该类农产品?供给方和需求方又通过什么形态的市场结构来进行并完成市场交易?市场交易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价格?应用经济分析解决经济问题首先要从实际案例入手,先看7月份省内媒体报道的两起关于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真实案例。
7月初,《贵州商报》报道了乌当区永乐乡去年萝卜、莲花白销售旺,今年萝卜、莲花白丰收却销售困难,部分菜农甚至转行当果农。
与此同时,贵阳市内菜市场萝卜、莲花白的销售价格维持在1元1市斤左右。
7月中旬,《贵州商报》报道了省内外客商看好“黔山牌”无公害农产品品质好、营养高的市场潜力,实行公司+农户+技术+市场+保险的新型运作模式,使本地的绿色无公害蔬菜远销到珠江三角洲及东南亚等地。
据报道,首批空运销售到香港的速生菜1小时内被香港市民抢购光。
从媒体报道的真实案例结合调研组实地考察的具体情况,应用经济学分析,可以得出菜篮子市场体系的一个基本市场观:一个小小的菜篮子,实质上是由多个单一的农产品生产和交易市场按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分工专业化链条联通组合而成的综合复杂的市场体系。
菜篮子市场体系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特别是农产品的生产市场由于农产品生产的周期性和生产者的不合理预期两种因素相叠加,农产品的产量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上下波动,由此可能导致两种不利的结果:农民丰收却难卖产品,收不回生产成本;较大的产量波动会传导到下游的销售市场,引起最终交易价格的较大波动,增加市民消费支出的成本。
微观经济学论文-——食堂排队现象的经济学浅析

简析学校食堂排队现象 一.现象阐述在三味堂吃饭,总会有这样的打饭现象,我们发现只有在凉菜间和打白米饭处会排队,其他菜品地方都不会排队.针对以上现象,我将用经济学原理做一个简要分析。
为了便于未来阐述的方便,我们假设其他打菜处为A,窗口凉菜间为B 窗口打米饭处为C 窗口A 总特点:需求量大,不稳定,窗口多,打菜的劳动力少B 总特点:需求量不大,较稳定,窗口少,打菜劳动力少C 总特点:需求量大,较稳定,窗口少,大菜劳动力少 二.消费者(学生)角度分析解释一:运用博弈论的思想假设有两个参与者X ,Y他们面对同一个人气菜品a 有两种选择:排队或者不排队假设他们排队或不排队的效率图为下图根据占有均衡的原理,无论对方采取何种策略,“我”都有唯一的最佳策略,即选择不排队,最终虽然大家都不排队得到的效用最小,但是大家还是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不排队。
解释二:根据供给需求理论来解释假设A 类窗口中的a 菜品需求曲线如下图需求量为Q 当a 菜品出现排队状况时,需求量增加,则有两种情况。
1. 需求量没有超过供给饱和线(Q1)2. 需求量超过供给饱和线(Q2)无论是哪种情况,我们可以发现,根据需求定理(在非价格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商品自身价格与需求量反向变动),我们的均衡点按照理论应该移动到(P1,Q1)或者(P2,Q2)点.但是,由于学校食堂是定价销售,随着需求量的移动,价格却不会降低。
则,消费者就会承担阴影部分的损失。
所以无论消费者排不排队,实际上,都有一部分损失。
这个时候,消费者有两种选择1. 选择别的不需要排队的菜2. 打这个菜选择1的机会成本是失去打这个菜的效用选择2的机会成本是失去打别的菜的效用显性成本是打菜浪费的时间效用从基数效用的假设上来说,假设所有A 窗口菜品效用都是2,选择别的不排队的菜品应该是明智的选择。
但是由于个人偏好,主观感受等差异,实际不同菜品的效用没有办法衡量。
所以,我们也有可能选择打这个菜。
这个时候,我们又面临两种选择,是排队还是不排队?我们的菜品实际上每一份菜的效用是不同的。
菜市场经济学(四)

菜市场经济学(四)哦,对了。
包括本号之前的投稿,均来自武汉的朋友。
朋友有时会举办线下沙龙,探讨一些大家关注的深层次的问题。
投稿的系列文一般为沙龙的语音整理,当然简洁了许多。
本月20号(本周日)下午2:00-500,朋友将在武汉市武昌区中南路中商广场写字楼举办第五场线下沙龙,主题是:论保险意识和保险产品之间的关系。
大家感兴趣的,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参加(本次到场参与,需缴纳38元茶水费,若想参加线上直播,费用减半,可回听)。
经济,不是说有供需就一定有交易。
前文我们说的保时捷的例子:有精准的客户,但没有交易,那么精准的客户有什么用?协和肿瘤医院进进出出的人——病人的亲戚、朋友,全都是保险公司的准客户,但未必有交易。
但,水滴筹进来了。
我的亲友得了癌症,我去看他们,我也很慌,怕自己也得癌症,我是不是需要保险?我肯定是精准客户,但没交易。
水滴筹不一样。
有人得了癌症,需要50万看病,水滴筹马上就能够挂出来帮你筹钱。
水滴筹一开始的思路是什么?说白了,就是谁会拎着水果来医院看我,你就在水滴筹上给我捐点儿钱吧。
水滴筹的所有的大额捐款都来自亲戚朋友,水滴筹营造的场景就是这样,它给病人创造了一个不张口却能要到钱的机会。
保险公司是不到医院去的。
那里虽然有精准的客户,有非常好的场景,但是没有交易。
保险严格意义上来讲,是一个风险共担的投融资机构,它并不能立马解决当下的问题。
菜市场经济学的四个基本要素:供需、交易、场景、环境,不同市场,不同价格,不同价值。
我们处在不同的市场,那么大家的商业意识是不同的。
在菜市场买最贵的蔬菜的人,他的商业意识和专门到菜市场买快过夜菜的人的商业意识是完全不同的。
意识不同,不代表他们的行为的对错。
如果从经济学的伪科学的角度来看,买过夜菜的人有道理:都是菜,买性价比最高的菜,多划得来,占了多大的便宜啊。
然后薛兆丰的理论就来了:这些菜已经卖不掉了,卖不掉反正也是要丢掉,沉没的成本不是成本。
但是我们要知道,买过夜菜牺牲了捡漏的人的时间的,他需要每天定点在菜市场快关门的时候,准时到菜市场捡漏。
菜场经济学

菜场经济学今天,我读了一篇关于菜场经济学的文章,让我对菜市场的运作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篇文章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菜场的市场经济学原理,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市场的魔力”。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到了菜场中的买卖两个角色,以及他们之间的交互关系。
首先,卖方需要考虑如何吸引顾客,提高销售量。
而顾客则需要在菜市场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商品,以满足自身需求。
这两者之间的交互,会影响商品的价格和销售量。
接着,文章又引入了“供需平衡”的概念。
当商品价格过高时,供应量会增加,而需求量会减少。
相反,当商品价格过低时,供应量会减少,而需求量会增加。
因此,菜市场的卖方需要谋求“供需平衡”,以达到销售的最佳效果。
同时,文章也提到了菜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由于买方和卖方拥有不同的信息,导致商品价格存在不确定性。
然而,这种信息不对称也是市场经济学的一部分。
卖方需要运用自己的市场经验和行业知识,来制定最优惠的价格。
而买方则需要通过调查和比较,获得相对准确的价格信息。
此外,在菜场经济学中,商品质量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卖方需要提供高质量的商品,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忠诚度。
当然,价格和质量之间也存在一个平衡点。
卖方不仅要寻求利润最大化,还需要注意维持自己的信誉和声誉。
这篇文章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思考。
市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日常活动的学科,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
通过学习菜场经济学,我意识到原来每一个日常活动都蕴含着商业原理和经济学问题,有时候我们只是没有注意到而已。
最后,我想说,学习菜场经济学,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和机理,更能培养我们的商业思维和眼光。
因此,我相信学习菜场经济学,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菜场经济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经济学著作。
本书作者要打造的并不是一个“正式”的经济学教材,而是一本能够让人轻松易懂地了解经济学原理的读物。
在整本书中,作者通过生活中最为普遍的菜市场,向我们阐述了一些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经济学视角下“高菜价”问题形成原因及对策探讨

经济学视角下“高菜价”问题形成原因及对策探讨一直以来,我国蔬菜市场存在着菜农组织化程度低、跨地区销售现象凸出、菜价销售价格高于生产价格等问题。
菜价持续大幅上涨的深层原因可以归结为蔬菜价值链过长、生成成本和流通成本增加、流通损耗比例过高和高房价。
将众多零星分布的蔬菜基地整合起来的“职业经理人”的出现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不仅会促使“农超对接”模式的发展,并可以为“定点散投”这种新的蔬菜流通模式出现提供条件。
关键词:蔬菜价格蔬菜价值链蔬菜基地职业经理人近年来,尤其是2009年以来爆发的“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农产品价格轮番上涨配合日益加重的通货膨胀预期,将我国农产品尤其是蔬菜价格持续推高。
与其他商品不同,蔬菜作为一日三餐的必需品,其价格弹性很小,消费者不能因为价格上涨而减少购买。
蔬菜价格的大幅上涨让消费者的“钱袋子”剧烈缩水,导致民众颇多怨言。
在此背景下,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菜篮子”工程再次成为各地政府的重点工作,扩大蔬菜基地规模和促进产销衔接成为政府抑制蔬菜价格持续上涨的主要措施。
事实上,农产品尤其是蔬菜价格上涨,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不仅有游资炒作、流通不畅等表面问题,还有更深层次的经济学原因。
本文结合目前我国蔬菜生产和流通中的一些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蔬菜价格的形成进行分析,探究蔬菜生产、流通和销售背后的经济学问题,既有助于把握蔬菜价格的波动,更有利于各地政府“菜篮子”工程的顺利实施和“三农”问题的统筹解决。
我国蔬菜市场现存问题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各地政府对“菜篮子”的重视等因素促进了我国蔬菜市场的迅速扩大,全国各地蔬菜基地和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快速兴起。
蔬菜市场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消费者的餐桌,也给菜农、批发商、零售商甚至政府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带动了我国蔬菜市场的迅速壮大。
但与此同时,我国蔬菜市场也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农业经济学中的农产品市场

农业经济学中的农产品市场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农产品市场在农业经济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农业供求、价格形成、农产品贸易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农业经济学中的农产品市场及其相关问题。
一、农产品市场的定义与特点农产品市场是指农产品在供求双方的交易中形成的市场。
农产品市场的特点如下:1. 供求关系:农产品市场是供求关系最直接的体现。
农业生产的季节性、气候因素、市场需求等都会影响供求关系的变化。
2. 弹性: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弹性较小,即需求或供应的变动对价格的影响较小。
3. 不完全竞争: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农产品市场往往存在垄断和寡头竞争的情况,市场竞争不够充分。
4. 信息不对称: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是农产品市场的常见问题,这导致了市场流动性不足。
二、农产品市场的组织形式农产品市场的组织形式包括传统市场与现代市场两种形式。
1. 传统市场:传统农产品市场通常以农贸市场和集贸市场为典型代表,以无组织、无中介、交易不规范等为特点。
2. 现代市场:现代农产品市场常以农产品交易中心和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代表,以规模大、组织化、专业化等为特点。
现代市场采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农产品市场的流动性和效率。
三、农产品市场供求与价格形成农业经济学研究了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及价格的形成机制,主要的理论模型包括供给决策模型、需求决策模型和市场均衡模型。
1. 供给决策模型:供给决策模型关注农业生产者的供给行为。
基本原理是农产品供给量与生产成本、市场价格和生产者预期收益正相关。
2. 需求决策模型:需求决策模型研究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变化。
需求量受收入、价格、价格替代品和需求者偏好等因素影响。
3. 市场均衡模型:该模型通过对供给和需求模型的整合,揭示了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均衡状态,即供求均衡价格和数量。
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形成机制不仅影响到农业生产者和农民的利益,也对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产品出口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菜场里的经济学现象(精品文档).docx

菜场里的经济学现象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很多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在之前往往我们根本不会刻意去想,为什么会是这样,也不会去想这些事情内在的原理是什么。
如今听了许老师的课后,开始试着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就说说我们身边的菜场购物吧,小小菜场,里面居然也有很大的经济学问。
以下,我就日常身边的菜场,看看这里面都有些什么经济学的现象发生。
本人所居住的小区,和高档小区不能相提并论,是属于人多而杂的小区,一共有近两万户居住人口。
虽然现在网络非常发达,很多的家用品都能直接网购,但是日常的蔬菜鱼肉什么的,还是需要光顾菜场的。
按照距离我住的地方远近划分,大概分为四类菜场。
第一类是小区外的菜场,菜场大,品种齐全,价格比较便宜,菜品质量上佳。
第二类是小区内物业规划的菜场,规模中等,菜品基本齐全,价格中等,早晨的时候菜还算新鲜,到了下午菜的质量就不太好了。
第三类是附近一个超市边上,划出一块地方卖菜的,场地小,常规蔬菜及鱼肉蛋都有,价格偏贵,菜质量一般。
第四类是就近有一家个体,在一楼的家里腾出块地方,仅售卖很少几个品种的菜,多以能存储的块茎类为主,搭配少量的绿叶菜。
这四类菜场都能生存下来,则必然有他们的道理,那么居民是基于什么原理去选择到不同的菜场购物的呢?菜场又是基于什么原理来配置的呢?下面我们就从资源稀缺性、有限性和人们需要作出选择时候的机会成本来试着分析一下。
一.选择的时候必然会有取舍,机会成本是做出选择时的重要依据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而相对能够满足人类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当人们面对稀缺的资源的时候,就需要作出选择取舍。
作出选择取舍的时候,就会产生机会成本,被放弃掉的事物的价值就是对应得到事物的机会成本。
首先,我们来看下,到不同菜场购物的一般都是什么人群。
第一类菜场一般靠近某个大型超市,到第一类菜场购物的一般都是赋闲在家的老人,每天这群老人都会在小区等免费的超市班车,然后从超市到菜场购物后,再搭乘免费班车回到小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菜场里的经济学现象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很多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在之前往往我们根本不会刻意去想,为什么会是这样,也不会去想这些事情内在的原理是什么。
如今听了许老师的课后,开始试着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就说说我们身边的菜场购物吧,小小菜场,里面居然也有很大的经济学问。
以下,我就日常身边的菜场,看看这里面都有些什么经济学的现象发生。
本人所居住的小区,和高档小区不能相提并论,是属于人多而杂的小区,一共有近两万户居住人口。
虽然现在网络非常发达,很多的家用品都能直接网购,但是日常的蔬菜鱼肉什么的,还是需要光顾菜场的。
按照距离我住的地方远近划分,大概分为四类菜场。
第一类是小区外的菜场,菜场大,品种齐全,价格比较便宜,菜品质量上佳。
第二类是小区内物业规划的菜场,规模中等,菜品基本齐全,价格中等,早晨的时候菜还算新鲜,到了下午菜的质量就不太好了。
第三类是附近一个超市边上,划出一块地方卖菜的,场地小,常规蔬菜及鱼肉蛋都有,价格偏贵,菜质量一般。
第四类是就近有一家个体,在一楼的家里腾出块地方,仅售卖很少几个品种的菜,多以能存储的块茎类为主,搭配少量的绿叶菜。
这四类菜场都能生存下来,则必然有他们的道理,那么居民是基于什么原理去选择到不同的菜场购物的呢?菜场又是基于什么原理来配置的呢?下面我们就从资源稀缺性、有限性和人们需要作出选择时候的机会成本来试着分析一下。
一.选择的时候必然会有取舍,机会成本是做出选择时的重要依据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而相对能够满足人类欲望的资源是有限的,当人们面对稀缺的资源的时候,就需要作出选择取舍。
作出选择取舍的时候,就会产生机会成本,被放弃掉的事物的价值就是对应得到事物的机会成本。
首先,我们来看下,到不同菜场购物的一般都是什么人群。
第一类菜场一般靠近某个大型超市,到第一类菜场购物的一般都是赋闲在家的老人,每天这群老人都会在小区等免费的超市班车,然后从超市到菜场购物后,再搭乘免费班车回到小区。
对于这批购物人群来说,时间比较富余,而他们相对又没有其他更有效让时间产生价值的活动,或者特殊的偏好来消耗时间,比如热
衷于跳广场舞,打麻将等占用大量时间。
所以在选择去哪个菜场的时候,宁愿多花时间,来购回便宜又新鲜的蔬菜。
他们放弃的是时间,换回的是菜品的新鲜和便宜。
到第二类菜场购物的一般以中年妇女偏多,基本是属于家庭主妇类别的,不一定上班,时间多花在孩子及家务上面,剩余点时间可能想多追个韩剧或者宫廷剧,和几个不错的朋友聊点家常,讨论下美容保养,要是能空出点时间逛街shopping或者打个麻将,就更开心了。
总之,就算是有时间,也不太愿意把时间浪费在从柴米油盐中省出个几块钱上面。
这类人认为青春的尾巴都快不见了,哪还能不好好抓住,与其把时间浪费在几块钱的菜上面,还不如花时间挽留下青春呢。
所以,在这类菜场中,一般多能看到穿着睡衣买菜的妇女,反正在家无所谓,但是出门一定会打扮的光鲜照人。
时间对于她们来说,不一定那么稀缺,但是加上青春的时间限定后,就比较稀缺了,这个机会成本明显要大于到更远的菜场买个便宜点的蔬菜。
第三类菜场购物的一般是上班族,夜生活相对也比较丰富,睡眠时间不足,早晨一般不到最后一秒都不愿意起床,更何况早起去买菜了。
下班后回到家的时间一般也比较晚了,平时也没多少时间去大的菜场精挑细选,所以一般会就近到超市买点日用品,捎带着把菜就买了。
做选择取舍的时候,显然,时间有限,就宁可多花点钱,买就近的菜了。
这类情况和第二类比较相似,主要的不同在于同样放弃掉买便宜新鲜菜所换回来的时间,用在满足不同的欲望需求上,这也侧面说明了人的欲望需求是多样的,无限的。
第四类菜场购物的一般是属于应急类型,比如家里没有准备菜,临时有突发需求,可能是由于做菜的时候突然发现没了生姜辣椒,等等。
这类情况,主要的原因在于当出现突需求时,时间的价值就变得更加重要了,所以在做出选择的时候,会选择得到时间,而放弃菜的价格和质量。
总体以上四种情况,人群面临的有限资源都是时间、菜、金钱,当人们做出不同的选择的时候,就对应满足了各自不同的欲望需求。
二.边际效益最大化会形成联盟模式
到了具体在菜场买菜的情况,还有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有些人到了菜场后,会四处询问不同摊位的价格,然后在不同的摊位买不同的菜,而有些人则会直接
在其中一家把要买的菜,一次性买完。
这里面有两个有趣的问题,一个是实际上各个菜商都会考虑边际收益的问题,在定价上就会形成联盟,各种菜品的价格一般都会定成一样的价格。
否则定价偏高的,可能会因为价钱高了,销售量会很低,收益变少了,而如果定价低了,其他所有的菜商为了竞争,会同样需要把价钱调低,这样大家的总体收益就变少了,所以结果是所有的菜商会形成一个统一的联盟价格,让大家的收益最大化。
而买菜的人呢,由于存在信息的不透明和期望自己剩余收益价值最大,往往还是会去寻找可能的低价机会。
但是为什么同样也存在只在一个摊位买菜的顾客呢,一方面可能是这种顾客有比较理性的判断,另一方面的原因是这类顾客本身对时间的成本衡量较高,不愿意花时间去寻找这种很低的可能机会。
从事实的跟踪观察上看,各菜商的联盟不仅仅是存在在价格方面,当一个菜商的某种菜卖完后,你还是可以在这个菜商这买到这种菜,原因是这个菜商会从临近的菜商那里把菜拿过来卖给你。
如果理解了这个情况,在这种边际收益最大的小商业联盟圈里,只要选择相对质量较好的就可以了。
三.有限资源的配置均衡原理
那么最后,对于经营菜场的业主来说,又需要遵循什么经济学原理呢,这里面同样存在一个简单的原理,菜场的摊位一方面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不同的摊位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优劣的(详细可以参考到经济地理学的原理)。
在进出菜场门口的位置会是比较好的,这里的人员进出流量是最大的,如果大家都是有相同的流量转化率的话,这个位置明显将得到较大的优势,顾客的数量会比其他位置要多。
还有在卖蔬菜的和卖鱼肉的交接位置的,是比较好的,因为这个地方形成了一种集成的规模效应,顾客到这个地方买菜,在买鱼、肉的同时会就近选择买蔬菜,这里对顾客来说选择性最大,花相同时间能够得到的选择效益最大。
那么对于这些存在优劣的资源如何进行配置呢?如果按照位置的优劣定出对应最大收益的价格,那么菜场的业主就会得到每个位置的最大收益。
而事实上,菜场的业主其实是很难定出不同位置的差异所对应的价格差异,没有办法估计出每个位置的最大收益价格。
所以,往往是不同的摊位价格都是一样的。
菜场的业主只需要考虑订出一个整体收益最大的价格,将这个价格确定为大家统一的价格。
这样的话,怎么解决实际上的位置差异呢?这里就需要从资源配置的方面来进行平衡实际位置的优劣差异。
从资源配置的均衡性上考虑,菜场的业主在设定一个最优价
格后,通过让不同摊位的菜商定期的更换轮流,使得不同的菜商在一定时期内,达到了资源配置的均衡。
在一定时期内,各菜商都在不同的位置上售卖自己的菜,大家都有过优劣的摊位,这样就避免了大家对于优势摊位的竞争和对劣势摊位的低利用率。
当然,这种轮流的摊位只针对存在基本完全竞争的蔬菜类菜商,对于固定某些摊位售卖鱼肉的,不受此影响。
所以,如果真的存在某个菜商的菜比较好,对于消费者来说,应该是固定向这个菜商购菜,而不是到固定的摊位上买菜。
总体来说,完全的市场经济方式,将会实现资源的最大化收益,而背后经济学的原理是实现这些收益的驱动力。
感谢许老师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带给我们很大的收获,让我们学会了不仅仅是去看事情表面的现象,而是要更进一步能够看到现象背后的真正经济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