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三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中国建筑的特征》课文内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2.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课文学习,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中国建筑的特征。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一些中国著名建筑图片,如故宫、颐和园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建筑的特点。
(2)简要介绍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中国建筑有哪些特征?3.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2)分析课文第二段,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特点。
(3)分析课文第三段,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在审美上的特点。
4.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中国建筑与其他国家建筑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中国建筑特点的短文。
(2)收集有关中国建筑的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四、教学策略1.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建筑实例,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国建筑的特点。
2.采用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结合课后作业,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通过课后作业的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六、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2.中国建筑图片3.相关资料本节课通过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让学生了解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和主要特点;(2)掌握中国建筑的分类及其代表作品;(3)能够分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比较中国建筑实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2)运用文献资料,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采用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热爱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3)提高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国际视野和审美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和主要特点;(2)中国建筑的分类及其代表作品;(3)中国建筑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2. 教学难点:(1)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分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搜集中国建筑的相关资料和图片;(2)制作多媒体课件;(3)准备相关建筑实例的介绍和分析。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点;(2)收集中国建筑的图片或资料;(3)准备小组讨论和汇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中国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2)提问:“你们对中国建筑有什么了解?”;(3)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和主要特点;(2)学生分享收集到的中国建筑图片或资料;(3)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中国建筑的分类及其代表作品;(2)教师分析中国建筑的艺术特色和价值;(3)教师举例说明中国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中国建筑的特点和价值;(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2)强调中国建筑的艺术价值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一幅自己喜欢的的中国建筑图纸;3. 参观当地的中国建筑,拍摄照片并介绍其特点。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认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
2. 使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和地域特点。
3. 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和文化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如木结构、砖石结构、瓦顶、飞檐翘角等。
2. 中国建筑的风格: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对建筑的影响。
3. 中国建筑的历史演变:从古代建筑到现代建筑的发展变化。
4. 中国建筑的地域特点:如北方建筑、南方建筑、西北建筑等的区别。
5. 著名建筑案例分析:如故宫、颐和园、布达拉宫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风格、历史演变和地域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著名建筑案例,让学生更深入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3. 图片展示法:展示各种中国建筑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中国建筑资料和图片。
2. 准备PPT,用于展示和讲解。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一张中国建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建筑的兴趣,介绍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风格、历史演变和地域特点,结合PPT和图片进行展示。
3. 案例分析:分析几个著名建筑案例,让学生更深入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4.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老师解答;或者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查找一个中国建筑案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通过提问和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中国建筑特征的掌握情况。
3. 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所学内容的应用和分析能力。
七、扩展活动:1. 组织一次实地考察,如参观当地的古建筑或博物馆,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建筑的魅力。
2. 举办一个中国建筑主题的摄影比赛,鼓励学生通过镜头捕捉中国建筑的美。
3. 邀请一位建筑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建筑的專業知識。
八、教学反思:1. 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教学内容的适宜性和教学方法的effectiveness。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认识一些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如宫殿、寺庙、园林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兴趣和自豪感,提高他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2. 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实例。
三、教学难点1. 中国古代建筑的构造特点。
2. 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理念。
四、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中国古代建筑图片。
2. 视频素材:中国古代建筑纪录片。
3. 参考书籍: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书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代建筑的美。
2.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材质、色彩等方面的特点。
(2) 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实例:介绍故宫、寺庙、园林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建筑。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中国古代建筑模型制作,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理解和认识。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分析中国古代建筑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典型实例的识别能力。
3. 学生对中国古代建筑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古建筑,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2. 邀请古建筑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3. 开展古建筑保护志愿者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2)使学生掌握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和材料;(3)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观察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特点;(2)运用比较法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采用实地考察和手工制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的热爱和自豪感;(2)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3)引导学生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1)介绍中国建筑的总体风格,如对称、和谐、层次分明等;(2)分析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如木结构、砖石结构等;(3)讲解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如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等。
2. 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和材料(1)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体系,如柱梁枋檩、斗拱等;(2)讲解中国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如木材、砖石、琉璃等;(3)分析不同材料在建筑中的作用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中国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中国建筑的美;(2)提问:“你们对中国建筑有哪些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实例分析:(1)展示中国传统建筑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其结构和特点;(2)教师讲解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4. 课堂讨论:(1)提出问题:“中国建筑与其他国家的建筑有哪些不同?”;(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后作业1.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选择一座中国传统建筑进行观察和分析,了解其结构和特点;2. 让学生绘制一幅中国建筑的示意图,展示其结构和装饰艺术;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表现;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如内容丰富、结构清晰、表达准确等;3.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实地考察和手工制作过程中的表现,如操作规范、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等。
(完整版)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完整版)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代谱琦【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的说明顺序,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2、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文法”,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教学重难点】重点:理清作者的说明顺序,掌握作者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难点:掌握科普文章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意识的学习借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问题:1、请大家看这些成语,大家都认识它们的意思吗?PPT呈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飞阁流丹、钩心斗角、美轮美奂”2、先明确需要注意个别成语的特殊用法3、问题:这些成语都是在写什么。
反映了建筑的一些的特点。
中国的建筑可谓博大精深,这刚才成语的积累中我们只见识了一鳞半爪,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看看他对于中国建筑特征的看法二、初步感知(一)、文体知识自然科学小论文(板书)1、概念:是科普作品的一种形式。
一般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中某一领域知识的一种文体。
2、特点:(1)“小”:与正规学士论文相比,篇幅更小,内容更浅,具有通俗性、普及性在叙述内容上要求:深入浅出,以达到向大众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目的(2)“科学”:尽管篇幅较小、内容较浅,但在本质上仍要求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在叙述语言上要求:简洁、严密、明晰(3)在表达方式上,以说明为主,兼用议论和叙述2、作者介绍梁思成,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
梁启超之子、林徽因之夫。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是中国古代建筑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等的设计,是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3、课文结构分析课题:《中国建筑的特征》【明确】偏正结构(中国建筑)的特征定语中心语第二部分3-13段问题:既然课题叫《中国建筑的特征》,那我们就先把写中国建筑特征的这一部分先找出来【明确】3-13段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1、一起来看是怎么写的,在陈列几个特征前,作者先具体陈列注意:作者在行文时结构上的特点,先总领的提出观点,再加以具体论述分析。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通用9篇)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通用9篇)《中国建筑的特征》篇1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文体知识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
“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
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
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
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
它有以下特点:1. 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
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
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
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2. 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
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
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3. 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
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
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
4. 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
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作家: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
19xx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xx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范文

语⽂《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范⽂ 中国古代建筑在中国古代传统⽂化⼤⼟壤中⽣长、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特⾊。
接下来是⼩编为⼤家整理的语⽂《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范⽂,希望⼤家喜欢! 语⽂《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范⽂⼀ ⼀、课⽂与课标、⾼考的对应点 发展独⽴阅读能⼒。
从整体上把握⽂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表达效果。
善于透视关键语词所传递的语⾔信息,逐渐形成简洁、严密、清晰的语⾔风格,对提⾼阅读和写作⼩论⽂的能⼒,是⼗分有益的。
⼆、教学⽬标 知识与能⼒ 1.引导学⽣理清⽂章线索,列出课⽂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科普⽂章的语⾔特⾊,并指导学⽣在说明⽂或议论⽂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通过对课⽂的⼀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学⽣探究问题的能⼒。
过程与⽅法 合作探究,学习科普⽂章的语⾔特⾊,能够在说明⽂或议论⽂写作中有意识的学习借鉴。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提⾼对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同时激发⾃⼰对我国建筑⽂化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这是⼀篇较长的课⽂,条理清晰,⽂字简练,重点是引导学⽣快速与读后,筛取主要信息,分清层次,理解⽂章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科普⽂章的语⾔特⾊,并挖掘⾃然科学论⽂后隐含的⼈⽂内涵。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准备:发放预习学案 教学过程: 导⼊新课:欣赏中国四⼤名楼和四合院的图⽚,并根据图⽚说说中国建筑的有些什么特征。
导引:中国的建筑可谓博⼤精深,刚才我们只是见识了⼀鳞半⽖,下⾯让我们跟着梁思成先⽣更深⼊地⾛进中国建筑之中,感受中国建筑的特征。
⼆、作者介绍:说说你对梁思成的了解?(检查预习作业第3题)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整理⽂章的结构脉络。
(检查预习作业第4题) 【明确】这篇说明⽂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单元规划本单元是科普作品单元,鉴赏分析这些自然科学小论文。
教学的重点是在理清作者的思路的基础上,归纳文章的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掌握文章中作者给读者的某个领域的科学知识、科学理念、科学研究方法,并对读者产生情感的熏陶,弘扬科学精神。
另外,品味文章科学性同文学性兼有的语言,也是本单元的教学要点。
科学小论文是一种以科学知识为内容,以阐述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情并茂的小品文。
这种小论文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是科学与文学的双重产物。
因此,它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文学性。
文章生动、准确、实用,而没有文学作品的铺陈与渲染,寓科学性于趣味之中。
它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本质逐渐展开说明,反映事物本身的条理及各部分的联系,按一定的顺序说明事物的特征和功能,文字准确无误,通俗易懂。
本单元选取了一组反映科学的文章。
内容包括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生物社会同人类社会的关联,借以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生物和人类都有数觉,而人类拥有了灵巧的手指,人类能够计数;还有大胆地对宇宙未来的预测,畅谈科技的前景未来,四篇课文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向学生展示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人们生活领域的作用。
奇妙的自然科学世界,读来让人兴奋,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但我们在阅读时,明显感受到四篇课文都带有作者强烈的个性化色彩,要么阐述建筑的独有特征;要么探索生物和人类世界;要么就数觉展开探索,要么用严肃的科学态度来探索或欣赏奇妙的科学现象,总之,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科学世界,让我们在得到了知识的同时,更加惊叹于文章作者对科学研究的崇高品质和个人人格魅力。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在写作手法上,善于运用各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理,旁征博引,巧用比喻与拟人,在说理叙事之中又穿插抒情与议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文章内容虽然涉及到一些较深和新兴的科学领域,但是文章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从生活中摄取事例,结合身边的现象说起,把深奥的自然科学说得简单化、通俗化,从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看似复杂实则简单的自然科学的世界。
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不会存在太大的语言障碍。
因此,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文章所谈到的相关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掌握作者提高的科学观点,这是比较容易的。
这样,在知道自然科学术语的前提下,学会理解文中一些重要的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学会归纳文章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思想,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所在;其次,学会用本单元语言的幽默诙谐、易懂通俗来写作科学小品文成为了教学的难点;最后,掌握科学小品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以及抓住说明语言的特点,都是学习这类文章的共有目标。
本单元由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组成。
共安排了7个课时,具体如下:《中国建筑的特征》2个课时;《作为生物的社会》1个课时,《指印》2个课时;《宇宙的未来》2个课时。
在课堂教学上,采用讲读和自读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分析,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
另外,了解文章语言的幽默诙谐的特点,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讲授和指导阅读各篇课文的时候,要各有侧重点。
13 中国建筑的特征第四单元是自然科学小论文,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知识的普及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传播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自然科学小论文就起到一个很重要的解说作用,它有助于人们了解科学,关注科学。
在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的过程中,我们特别要注意文章写作的目的,由于写作目的的不同,可能有的文章会偏重于观点的阐述;有的则偏重于对成果的总结;还有的可能是融知识与趣味为一体,仅仅用来宣传科学知识。
写作的目的决定了作品的说明深度,这与我们的学习理解密切相关。
在学习自然科学小论文的过程中,我们还有必要注意写作的顺序,一般说来,说明文的顺序可以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对我们正确把握文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学习就要注重对中国建筑九大特征叙述顺序的把握,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中国建筑特征。
《中国建筑的特征》的另一特色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手法,这是不同于一般科学小论文的地方,准确把握文章中出现的比喻修辞,理解比喻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是本文学习的另一重要任务。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建筑学开创者梁思成的作品,由于文章篇幅比较长,又加上所谈的内容是涉及我国古典建筑学中的有关专业知识,所以在本文的教授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通过网络或者是投影,给学生直观的视觉阐述,再结合具体的文字来加强对文章的把握和理解。
自然科学小论文的学习应该以读为前提,要放手让学生自读,又将读转而为思,通过读来转变成实际的活动、研究过程。
在学习内容上以整体理解为主,不要求面面俱到。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重点,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结合整个专题活动,通过专题材料整理收集,认真思考,尝试小论文的写作。
教学重点 1.通过专题收集的资料,映照文章的内容,理解作者思想内容;2.掌握作者写作中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和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参与专题研究,并触发学生对课文中情感特色的理解;2.领会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手法,学习散文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1.视频片段。
2.PPT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本文作者的有关情况,掌握相关文学常识;2.掌握文章中重要的字词,能够运用比喻修辞手法;3.了解并掌握科学小论文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1.了解有关建筑的知识,能够通过网络等渠道占有相关信息;2.培养学生专题研究的能力,有条理地进行有用信息的整理和筛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了解建筑学的成就,体会作者对建筑学怀有的自豪感;2.通过专题研究唤起学生热爱祖国优美建筑的激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准备教师课前从因特网下载有关方面的资料,了解创作背景。
准备视频片段(可以从网络下载,也可以购买VCD),制作好多媒体课件。
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导入新课(有条件的播放建筑物视频片段)今天,我们要在一位着名的建筑学专家的带领下,来了解在我们面前的这些优美的建筑。
或许,在我们看来它们只是优美,而在专家的笔下,它们更具有魅力。
我们一起来看看梁思成是如何说的……推进新课学生迅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教师播放一些音乐,声音调小点,作为阅读的背景音乐。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二)教师介绍作者资料。
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1915~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
1931~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
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
1947年1月~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
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及民盟中央常委等职。
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着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
他的学术着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着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三)交流阅读感受,检查整体感知的情况。
1.问题引路师大家阅读完这篇文章后有什么感受?最最特殊的是什么?生有很多的专用名词,读过一遍还是看不懂。
生谈的好像都是建筑中的东西,我记不住,但是确实是出现了很多的专业名词。
明确:的确,这是一篇小论文,其中夹杂着大量的建筑学专用名词,这些专业化的词汇可能会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
但是,除了作者在文章中直接进行解说外,书上的注释、老师通过电脑展示的图片都将有助于你的阅读和学习。
师文章主要谈的内容是什么?生主要谈的是关于中国建筑的事情。
生是有关中国建筑的特点,作者主要归纳了九点。
生好像在后面还谈了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明确:从本文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是立足于谈中国建筑的特点的,文章中也很明确地为大家提供了九个特点的内容。
当然,作者不仅仅局限在这九个特点,还把中国建筑的基本特点放到大的背景中去,为我们提出了一种通俗的阅读语言:建筑也是有“文法”和“词汇”的。
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呢?生作者主要是向我们介绍中国建筑的特点和一些建筑学的常识。
生为了给后面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的人以一些指导。
明确:论文首先是正本清源,发表个人观点的。
本文通过总结不仅指出了我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更为后来者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2.请学生再次浏览文章,尝试归纳分层、理清思路。
合作探究四个学生为一组,仔细阅读文章,讨论文章的层次和对文章涉及的几个基本特征加以归纳。
(一)关于文章的层次。
文章可以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文章开始到中国建筑基本特征第九点结束。
本部分着重讨论中国建筑体系的基本特点。
第二部分:从“这一切特点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到文章结尾。
本部分主要谈建筑的“文法”和“词汇”问题,并将中国的建筑与其他民族建筑放到一起,提出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
(二)中国建筑体系的九大特点的归纳(学生自主完成)。
1.个别建筑物:一般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的屋檐。
2.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
3.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