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并非建立人力资本产权
股权激励的四种相关理论

股权激励的四种相关理论研究与探讨股权激励的四种相关理论现代公司的两大特征是公司所有权结构的广泛分散和只拥有少量股权的经理人员对公司具有控制权.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情况下,公司资源可能被用来最大化经理人员的利益而不是股东的利益.为解决高级经理人员激励问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企业就开始把一定的股权授予经理人员,将经理人员的收益与公司的长期发展计划联系起来,对股权制度安排进行了实践性的探索.从理论上来讲,企业经理人股权激励约束机制的基础主要是经济学中的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以及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契约理论及委托——代理理论现代契约理论的分支之一是委托代理理论,它是研究经营者激励机制问题的主流.信息不对称是委托代理理论的出发点和契约设计的基本动因.信息不对称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信息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范畴,在信息经济学中,委托代理关系泛指任何一种涉及信息不对称的交易,交易中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称为代理人,另一方称为委托人.代理人很清楚他的决策(努力等)如何影响所观察的业绩,而委托人对这种影响并不确定,这时就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最早对信息不对称范畴加以规范和分类的是阿罗(ArrowK.),他将信息的不对称性按照以下两种标准划分:一是信息不对称发生的时间:产生于契约行为发生之前的信息称为事前不对称信息,即逆向选择;由契约签订后无法观测的行为所导致的不对称信息,称为事后不对称信息,即道德风险.二是信息不对称的内容:包括隐藏行动和隐藏信息两类.詹森和麦克林(1976)将委托代理22口广州刘进关系定义为一种企业契约,”在这种契约下,一个人或更多人(即委托人)聘用另一个人(即代理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包括将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代理人.如果这种关系的双方当事人都是效用最大化者,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代理人不会以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而行动”.企业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包括:①所有者和经营者;②股东和债权人;③企业与非投资的利害关系人,例如雇员, 供应商以及顾客之间的关系.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影响着企业代理链条上的全部委托代理关系,所以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是最典型也是最重要的代理问题.企业经营者代理问题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经营者直接侵蚀所有者的财富;其二是,经营者不尽心尽力为增加所有者的财富而工作.因此存在着代理成本,詹森和麦克林(1976)将代理成本定义为三部分的总和:委托人的监督成本,代理人的担保成本以及由于信息不对称与契约不完全所导致的契约损失.在有限理性,交易成本为正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契约是不完全契约,在此情境下,解决代理成本问题,必须进行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调整.剩余索取权则是指对企业总收入扣除所有固定合约支付后的剩余额要求权.在一个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企业的总收入肯定不是一个常量,而是一个不确定的变量.因此,不可能企业的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工人均以自身投入获得一个固定的报酬,总得有人分享一个不确定的报酬.这就是企业剩余.剩余可能是负的,那就意味着以投入来承担损失,所以,分享剩余索取权就意味着分担企业的风险.法玛和詹森(1983)认为,在企业内部,解决经理人的代理问题有两种途径:其一,经营权和控制权分离,并且由所有者掌握控制权.其二,是分配给经营者一部分剩余索取权(即承担风险), 让其承担决策的一部分财富效应.与经营者业绩相联系的报酬契约(如股权激励)就属于这一类.控制经营者在报酬上承担的风险是非常重要的.按照斯蒂格利茨的分类,企业经营者存在着风险规避和风险偏好两种行为.一般认为企业经营者都有规避风险的行为倾向,即避免向那些期望收益很高,符合所有者长期利益, 但风险很大的项目投资;同样,出于对自己人力资本市场价值的关注,经营者还会避免那些预期收益高,但投资周期长的项目.当经营者在报酬上承担的过大风险时,规避风险的行为倾向会更加突出,从而导致短期行为问题.人力资本理论以西奥多?舒尔茨,加里?贝克尔为代表一批美国经济学家系统地研究和发展了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经济制度的最显着的特征就是人力资本的增长.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的生产要素,人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是资本的一种形态;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包括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和迁移等方式,对人自身生产能力的投资带来的收益率超过了对一切其他形态资本的投资收益率.中国经济学家对人力资本理论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发展,周其仁认为,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共同订立的特别市场合约.企业合约在事前没有或不能完全规定各参与要素及其所有者的权研究与探讨利和义务,而总要把一部分留在契约的执行过程中加以规定.企业合约的这个特别之处,来源于企业组织包含着对人力资本(工人,经理和企业家)的利用.周其仁特别强调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指出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具有不可分离性,人力资本的产权残缺会使这种资产的经济利用价值一落千丈.部分经济学家从人力资本理论出发,探讨将经理人投入企业的人力资本进行产权化以取得同实物资本相当的分配权利,以此来解决企业经理人的激励问题.在这些学者看来,企业内部的独立要素所有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提供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工人),另一类是提供物质资本(非人力资本)的所有者(资本家).由于人力资本具有与其所有者不可分离的产权特征,因而对人力资本的使用只能采用激励的方式而无法对其进行”压榨’——即使是奴隶主也不能无视奴隶的积极性问题(周其仁).公司治理结构通过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适当分配来解决激励问题时无法使管理者和工人同时享有剩余索取权,企业的收益分配必须在不同成员的积极性之间做出取舍.一方面,管理者的工作性质决定其努力程度比企业其他成员更加难以监督,或者说“监督监督者”的信息成本过于高昂,管理者获得剩余索取权以实现自我激励; 另一方面,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使管理者的经营决策行为对企业价值起决定作用:这表明降低管理者的激励而导致的效率损失高于降低工人激励而导致的效率损失.企业合约的非对称性安排意味着适度放弃对生产成员的激励而将剩余索取权分配给管理者以提高对管理人员的激励,此时将产生较少的“总”激励损失:因为这样安排下工人自我激励的弱化可以通过对他们的监督来弥补;而如果工人索取剩余,管理人员的自我激励损失就不可能由对他们的监督来弥补.对于非人力资本的提供者资本家而言,由于非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具有可分离性,因而这一资本具有抵押功能,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其他成员提供保险而成为企业内”天生的”风险承担者,这表明资本家相对于人力资本所有者有更好的积极性做出最优的风险决策.对比之下,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的风险是不对称的,失败的成本由别人承担,而成功的收益自己占有.同时,非人力资本由于可与所有者分离因而更容易被他人滥用: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不仅可以通过偷懒来提高自己的效用,而且还可以通过”虐待”非人力资本使自己受益.上述分析表明,如果负责经营决策的管理者是没有非人力资本的,他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剩余索取者(风险承担者),而经营工作的性质又决定了他总是握有相当的”自然控制权”.保证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尽可能对应的最理想状态是,管理者自身又是一个资本家,在现代企业情境下,对于经理人的激励合约的设计就成为了关键.人力资本产权理论认为,股权激励合约通过授予经理人股权使得人力资本取得了物资形态,这将促使人力资本取得和非人力资本相同的”风险抵押功能”,从而确保经理人经营决策所带来的收益和风险最大程度地和他所掌握的控制权相对应,以此来保证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尽可能匹配并解决经理人的激励问题.激励理论管理学激励理论是在经验总结和科学归纳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以问题研究为导向,以管理环境为依托,以人的需求为基础,侧重对一般人性的分析. 按照研究侧面的不同和行为的关系不同,可以把管理激励理论归纳和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一是多因素激励理论,强调根据人的不同需要和不同的社会环境,设计相应的激励方案.二是行为改造理论,激励的目的是要改造和修正人们的行为,希望将环境设计技术与道德抑制结合起来,使激励形式多样化.三是过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人的动机形成和行为目标的选择,将个人需要,期望与工作目标结合起来.四是综合激励模式理论,该理论认为激励力量的大小取决于诸多因素作用的状况.这为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激励约束方式的多样化,机制的系统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下面重点介绍美国学者弗鲁姆在1964年提出的期望理论和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43年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期望理论,美国tL,理学家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认为,人们在预期他们的行为会给个人带来既定的成果且该成果对个人具有吸引力时,才会被激励起来去做某些事情以达到组织设置的目标.我们可以用公式表示为:激励力=效价×期望值.可以从三个方面评估经营者的期望值.(1)与工作绩效无关的固定合同收益,如固定工资,福利等,期望值=1;(2)合同确定的与工作业绩相关的未来收益,如依据任务完成情况的提成,奖励,晋升等,业绩的实现除与个人才能有关外,受到企业内外诸多经营者不可控因素影响,属于风险收益,期望值≤1;(3)激励契约以外的间接收益,如社会声望,政府嘉奖,自有人力资本的社会价值提升等,是更加不确定的风险收益,期望值≤l.激励力与效价和期望值呈正相关,可通过增加效价或期望值来提高激励力.相对来说,效价是企业可控的,而期望值是企业不可控的,较为复杂;效价影响期望值.我们了解经营者目标效用和主导效用,设计针对性的激励机制时,要考虑到人才市场的竞争情况和企业的自身资源,超出企业自身能力的激励,效价虽高,却大大降低了期望值,产生的激励力可能不会增长反而下降,因为决定激励力大小的效价和期望值是人的经验的主观心理判断,受企业内外的各种因素的影响.需要层次理论,最广为人知的激励理论恐怕要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了.马斯洛是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包括食物,水,栖身之地,性以及其他方面的身体需要.安全需要:保护自己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同时能保证生理需要得到持续满足的需要.社交需要:包括爱情,归属,接纳,友谊的需要.尊重需要:内部尊重因素包括自尊,自主和成就感等;外部尊重因素包括地位,认可和关注等.自我实现需要: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 实现理想的需要.是一种要成为自己能够成为的人的内驱力(追求个人能力极限的内驱力).在激励方面,马斯洛指出,每个需要层次必须得到实质的满足后,才会激励下一个目标.同时,一旦某个层次的需要得到实质的满足,它就不再具有激励作用了.(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管理学院)。
论人力资本的股权激励

论人力资本的股权激励[摘要]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
但由于人力资本产权特性及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对其所有者的激励与约束成为人力资本管理的核心及新经济时代上市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
股权激励在结合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方面具有其他激励机制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设计股权激励方案时应关注受益人、行权价格、激励数量和行权时间等4个方面。
[关键词]人力资本;激励机制;股权激励一、人力资本的激励企业的资本可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没有物质资本就没有企业,只有物质资本没有人力资本,企业也无法生存和发展。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首先是对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进行正确的经营决策。
而经营决策是企业家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运用,从这个角度说,企业家人力资本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曾经指出,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是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一再表明,企业家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一个国家的发展有赖于一大批企业家。
一个缺乏企业家的国家,必然经济落后、社会发展停滞,对企业家进行适应其需要和利益的激励,产生有益于社会的行为,是一个重要课题。
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力资本的激励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人力资本的经济利益激励,包括岗位工资、年终奖、期权、职务消费、福利补贴等,集中体现为产权激励;二是对人力资本的权利与地位的激励,出现了新的企业负责人首席执行官(CEO)、战略决策委员会、独立董事等;三是对人力资本的企业文化激励,表现为更加强调由人的能力差异而引起的收入差异和地位差异。
激励机制建设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内部推动力,而股权激励作为激励方式的一种,因其长短期结合的较好效果而得到了众多企业的认同,并因其在推动美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引起企业界的强烈关注。
我国上市公司也在20世纪90年代末纷纷推行股权激励机制建设。
众所周知,微软和CA这样的IT企业在平日用于职工报酬的工资并不很高,但这些企业的期权吸引了无数IT的精英,只要公司的股票一直上涨,期权远比工资要有吸引力。
人力资本出资与股权激励措施的比较

但是,很多的学者却认为人力资本出资等同于企业股权激 励措施。 他们认为, 企业承认人力资本的资本属性 , 允许人力资
本所有者 以人力资本 出资 的 目的就是激励员工 ,调动员 工的积 极性 , 和员 工持股 制度 ( S P 、 这 E O ) 管理层 收购 ( B 等 目的 M O)
( ) 二 人力资本 与劳务的区别 劳务是指 以体力 劳动或者智力劳动 的形式为他人提供某种有效 用 的活动 。 而法学意义上 的劳务 始终 表现为某种行为 。 种行 而这 为 的结果 ( 如物 的制 造、 运送 、 出版 、 出、 演 设计等 ) 通常是有形
是一样的, 因而从性质上讲就是股权激励措施。 然而, 这种观点
1 . 从形态上来说 , 币资本和实物具 有实在 的物 资形 态 , 货 是
从感官上可以感知。人力资本却具有独特的特征,它附属于人
体, 与人体 不可分离 , 不为人所 感知 , 现为人 的一种 内在的 它表
知识 、 经验 、 能力 。
种能力 , 所有人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效运用此种能力 , 就能实现资
二、 人力资本出资与股权激励措 施的区别
始终依附于人身 , 并且只有当人力资本所有者运用它时, 才可能
发挥其效用 。
2 . 从价格的确定方面来看, 市场的高度发达已经形成了对财
务资本完善的评估机制 , 对实物 、 专利技术等无形资 产的价格 的 评估 , 可以通过一套完善 的市场价格机制 得出 。 都 但人力 资本独
只是说明 了人力资本 出资的一个 方面 , 其实 , 资本 出资最主 人力 要 的方面并不仅仅在于股权激励 ,而在于承认人力 资本 的资本
属性 , 将人力资本提高到资本的高度, 使之与财务资本享有平等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我国股权激励的先行者在对我国股权激励实践后,在对企业的管理者持有企业股份是否对企业有良好的发展态势的检测之后,发现由于我国的股权激励存在诸多问题,股权激励环境存在局限,各项发展掣肘,股权激励并没有发挥出原来计划里预计的效果,达成预期计划中的目标。
当前我国企业在不断的发展进步,相应的股权激励也越来越受到企业家和经济学家的关注,对股权激励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对股权激励进行进一步的应用实践是中国企业发展前进的有益建议,本文就对我国股权激励的现状进行观察,找出现前阶段我国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不足,思考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之策,对我国股权激励的发展提供帮助和借鉴。
希望文中提到的分析和对策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字: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问题分析对策建议推动改进AbstractThe pioners of eqity incenties in China, after testing practice of equity incentives in China, after testing whether the company’s managers hold corporate shares and have a good development trend, found tha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China’s equity incentives, and the equity incentive environment has limitations. The development incentives did not play the expected results in the original plan and achieved the goals in the expected plan. At present, China's enterprises are constantly developing and progressing, and the corresponding equity incentives are increasingly concerned by entrepreneurs and economists. Comprehensive and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equity incentives, and fuher applcation of equity incentives is the develpment of Chinese enterprises. Suggestions, this paper observes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equity incentives, finds the problems of China's equity incentives in the early stage of emergence, considers the causes and solutions of these problems, and provides help and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quity incentives in China.Key words:Listed company;Equity incentive;Problem analysis;Response recommendations ;Promoting improvements目录1引言 (1)2股权激励的相关信息 (1)2.1股权激励的发源 (1)2.2股权激励的主要方式 (2)2.3股权激励的相关理论 (2)2.3.1委托代理理论 (2)2.3.2人力资本产权理论 (3)2.4我国股权激励现状 (3)3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 (3)3.1.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自身存在的问题 (3)3.1.1股权激励的决策机构依附于原有机构 (4)3.1.2股权激励规模不足 (4)3.1.3股权激励的对象较少 (4)3.2股权激励的法律问题 (5)3.2.1股权激励的法律问题 (5)3.2.2如何划分股权激励在法律上的争议 (5)3.3股权激励的考核标准问题 (5)4 完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对策 (6)4.1上市公司自身存在的问题对策 (6)4.1.1采取市场化的高管选聘机制 (6)4.1.2放宽股权激励数量限制 (7)4.1.3明确股权激励对象范围 (7)4.2股权激励考核标准问题对策分析 (8)4.3股权激励法律问题对策分析 (8)4.3.1完善法律法规,规范股权激励 (8)4.3.2划分股权激励纠纷 (9)4.4股权激励人才问题对策分析 (9)5结束语 (10)1引言股权激励是当前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企业谋求发展,寻求进步的有效方式。
人力资本产权、激励、效率

产权-激励-效率——人力资本产权、激励、效率机制随着科斯定理的提出,越来越多经济学家对有关产权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权理论。
产权理论认为,私有企业的产权人享有剩余利润占有权,产权人有较强的激励动机去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
没有产权的社会是一个效率绝对低下、资源配置绝对无效的社会。
能够保证经济高效率的产权应该具有明确性、专有性、可转让性和可操作性的特征。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成功的唯一指标是利润最大化。
只有产权明晰才能做到企业的权、责、利三者之间的一致,实现高效率。
产权包括四种权利:占有权、使用权、转让权、收益权。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
激励理论是业绩评价理论的重要依据,它说明了为什么业绩评价能够促进组织业绩的提高,以及什么样的业绩评价机制才能够促进业绩的提高。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产权观,还是西方产权理论,都强调产权对效率的重要作用。
人力资本具有鲜明的产权特征,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产权的功能,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极大地提高人力资本效率。
产权的一个最主要功能是给主体以激励。
完整的人力资本产权能够给人力资本载体以激励,使其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而人力资本产权的残缺将会带来激励的困难.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存在着人力资本产权残缺的问题,即企业对员工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使用权以及处置权的不恰当分配和使用使得其收益权无法实现,最终导致员工激励效率损失,减少人力资本有效供给量,造成企业绩效的降低.产权激励是对人力资本的首要激励,是最具激励效应的途径与方法。
产权激励就是通过产权合约的形式将企业所有权卖给员工,是长期激励的一种有效形式。
一般来说,产权合约最重要的激励对象是企业投资者,即权益层。
从所有权角度界定的企业人力资本产权特性和股权激励

No. 2 0 4 06 S m u No.2 22
【 企业发展问题研究】
从 所有权 角度界 定 的 企 业人 力 资本 产 权 特 性 和 股权 激励
刘 桂 芝
( 东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吉林 长春 10 2 ) 30 4
[ 要】 摘 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在企业激励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笔者从产权与所有权的角度来定义人
点的代表人物有德姆塞茨 、 配杰威齐 、 马克思 等。 远 、 高鸿业 、 吴易风等学者为代表。另一派观点认 其中德姆塞茨是较早对产权进行专 门研究的经济 为产权不同于所有权 , 为产权是一个有别 于所 认
学家 , 认为产权是物进入实际经济行动后所 引发 有权 的概念 , 不能把二者简单等 同。这以丁建 中、 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利益关 系的权 利界定 , 这一界 戴凤歧 、 刘伟等为代表。
资本其激励措施也有所不 同。
[ 关键词】 产权; 所有权 ; 人力资本产权; 人力资本产权特性; 股权激励 [ 中图分类号】 2 1 F 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 1 60 ( 0 )4 02 — 6 10 — 2 12 60 — 04 0 0
上就是罗马法 中所说的产权 , 只不过罗 马法 中把 “ 所有权” 特别定义为使用权L 。马克思关于所有 2 j
权经济学一般认 为产权是一种 财产所有权 , 是一
国内学者 围绕着这些争论分为两派: 一派学
种包括多方面权能的权利束 。这一点无论是国内 者认为产权 即为所有权 , 是有关财产的权利 , 可以 学者还是国外学者均有过精辟 的论述。而在产权 把产权解释 为包括 所有权 、 支配权 、 收益分配权 、 其 与所有权关系的争论 中比较能够取得大多数人认 使用经营权等多方面权能的范畴 , 中人对 财产 同的观点 , 是产权 即是一种 财产所 有权 。持 此观 的占有关系是产权关系的基础和核心 。这 以于光
股权激励4种案例(经理人必读)

股权激励(jīlì)4种案例(经理人必读)导读(dǎo dú):“人力(rénlì)资源”与“人力资本”的本质(běnzhì)差异是看它是否持有公司股权。
有股权就是资本。
那么,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企业(qǐyè)又如何设计自己的股权激励方案呢?股票期权——高科技公司背景特点:某公司是一家在境外注册的从事网络通信产品研究、设计、生产、销售及服务的高科技企业,在注册时就预留了一定数量的股票计划用于股票期权激励。
公司预计 2006年在境外上市。
目前公司处于发展时期,但面临着现金比较紧张的问题,公司能拿出的现金奖励很少,连续几个月没有发放奖金,公司面临人才流失的危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经邦咨询为该公司设计了一套面向公司所有员工实施的股票期权计划。
主要内容:1)授予对象:这次股票期权计划首次授权的对象为2003年6月30日前入职满一年的员工。
2)授予(shòuyǔ)价格(jiàgé):首次授予(shòuyǔ)期权的行权价格为$0.0 1,被激励员工在行权时只是象征性出资。
以后每年授予的价格根据参照每股资产净值确定。
3)授予数量:拟定股票期权(qī quán)发行最大限额为1460500股,首次发行730250股。
期权的授予数额根据公司相关分配方案进行,每年可授予一次。
首次授予数额不高于最大限额的50%;第二年授予数额不高于最大限额的3 0%;第三年授予数额不高于最大限额的20%。
4)行权条件:员工获授期权满一年进入(jìnrù)行权期,每年的行权许可比例是:第一年可行权授予总额的25%,以后每年最多可行权授予总额的2 5%。
公司在上市前,暂不能变现出售股票,但员工可在公司股票拟上市而未上市期间内保留或积累期权的行权额度,待公司股票上市之后,即可以变现出售。
如果公司3年之后不上市,则要求变现的股票由公司按照行权时的出资额加上以银行贷款利率计算的利息回购。
浅谈人力资本中实行的股权激励

部 凶 素 内 部化 , 内 部化 所 导 致 企 业 的 损 火 是 比 较 小 的 。
而 股 权 激 励 就 是 达 样 一 种 _ 以 明 晰 产 权 机 制 , 得 外 部 H 』 使 囚 素 内 部 化 的激 励机 制 。
励 机 制 ,任西 方企 业得 到 了 广 泛 的 运 用 ,它 的 作 用 使 得 企 业的 产 权 ,所 有权 和 经营 权 柑联 系 ,减 少 r企 业 机 会 成 本 , 加 快 r企 业 的 发 展 并 促 进 r 方 经 济 的 快 速 增 长, 完 善 了 相 应 的 金 融 市 场 。 为 促 进 我 国 人 力 资 本 的开 发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我 因
本的开发是极其 匝要的,而开发的一项重要的 内容就在 与对人
力 资 本 的 激 励 。 我 国 企 业 中 的 人 力 资 本 激 励 机 制 做 的 很 不 到 位 , 出 现 的 问 题 也 很 多 。 最 为 典 型 的 就 是 “ 9岁现 象 ” 就 云 5 ,
南 红 塔 集 团 的褚 时 健 来说 , 8 的时 间 他 将 一 个 濒 临 倒 闭 的 小 1年 厂 发 展 到 每 年 给 国家 上 缴 利 税 8 0 亿 的 庞 大 集团 ,然 而 他 的 0个 全 部的 工 资 待 遇 只有 4 万 ( 含 个 人 所 得 税 ) 6 不 。征 面临 退 休 和
何 利 于 引 导各 种 激 励 机 制 , 过 激 励机 制 的捆 绑 使 得 外 通
薪 金 制 度 和 经 济 的 发 展 不 相 协调 , 缺 的 激 励 制 度带 来 欠
的 是 食 -管 理 机 会 成 本 的 L 和风 险 的加 剧 。}此 ,建 I 升 l 1 立 一 套 行 之 有 效 的 激 励 制 度呼 之 欲 } 。 { j 2 世纪 8 0 0年 代 以 来 , 股 权 激 励 作 为 一 种 优 化 的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股权激励并非建立人力资本产权[摘要] 企业的发展,是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之间互相冲突并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
企业的组织形式,以及治理方式的不断变迁实际上就是人力资本的理念从无到有,人力资本从附属地位向独立地位发展,逐步主导企业的过程。
财富的来源并不是物力资本,而是运作物力资本的智慧和能力。
特别是产权理论得到发展以后,关于人力资本所有者应该享有企业产权的观点开始出现,认为在现代企业,应该建立起人力资本产权。
本文旨在分析什么是人力资本产权,现有的股权激励是否真正建立了人力资本产权,以及真正的建立人力资本产权可以带来怎样的结果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产权股权激励一、关于人力资本产权1.人力资本产权定义对人力资本产权的认识,应该从人力资本与产权两个方面来逐步认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强调物力资本应该与人力资本平等对待,西方经济学只把通过投资形成的那种知识、技术、能力等构成的劳动力称为人力资本。
笔者认为这样的界定范围有些狭窄,之所以将人力称之为资本,主要是因为其具有增值性,而不管是高级劳动力或是普通劳动力,在其投入企业的时候,便都有了增值的特征,因此,人力资本应该包括投入企业的所有劳动力。
产权最早出现时一个法学范畴,现代经济学的产权的概念和范畴主要是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确立起来的。
他们认为,交易的本质是产权的交易和转让,产权的交易和转让是资源配置的基础环节。
科斯在讨论产权含义的时候,首先将所有权和产权区分开来,认为产权是行为权,而不是所有权,是实际交易中的财产权利。
笔者认为,人力资本产权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依附在其身上的人力资本的一个权力束,包括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收益权。
目前这个权力束中最残缺的就是收益权,它必须包括两个部分,即保值和增值。
人力资本的保值以工资的形式来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则需要通过人力资本所有者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来实现,而保障剩余索取权最好的途径就是拥有企业的所有权。
企业的股东对其所拥有的物质财产享有产权,因此当他们将其物质财产投入企业的时候,物质资产成为企业的物质资本,股东便成为了企业所有者。
那么同样的道理,企业的劳动者对其拥有的劳动力享有产权,当他们将其劳动力投入企业的时候,劳动力也就成为企业的人力资本,劳动者成为人力资本所有者,也应该成为企业的所有者,享有企业的所有权。
目前有不少的学者将人力资本产权等同于人力资本者对企业的所有权,笔者认为,两者是不同的概念,但两者之间又相互作用,人力资本所有者是因为对依附在其身上的人力资本享有产权才有可能拥有企业的所有权,而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了企业的所有权,才能算是真正实现了人力资本产权。
2.人力资本产权在会计上的体现传统的会计恒等式,我们认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当然这里的资产是指物质资产,所有者是物质资本所有者,但是在建立人力资本产权之后,这一恒等式应该变为:人力资产+物质资产=负债+人力资本所有者权益+物质资本所有者权益,也就是说将人力资本纳入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之后,资产和所有者权益的范围扩大。
这一恒等式能体现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在企业中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企业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和物质资本所有者共同的企业,他们共同享有企业的所有权,共同参与企业的经营控制和剩余分配。
二、分析股权激励的实质不少著名的学者认为,股权激励是人力资本产权的一种重要的实现形式,这一机制体现了人力资本所有者是企业的财富创造者这一本质,建立起了人力资本产权。
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现有的股权激励并没有真正地建立起人力资本产权。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分析:1.从股权激励的模式来进行分析:现有的股权激励模式按照人力资本所有者是否出资可以分为两种:即人力资本所有者通过出资获得企业股权和人力资本所有者获赠取得企业的股权:(1)人力资本所有者出资获得的企业股权分析从第一部分的模式简单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股票期权,MBO 或是ESOP,都是通过是其管理层或者是职工成为公司的持股人来达到调动他们积极性的目的,这样的出发点确实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是非常有效的,这也正是这两种制度甚至于其他股权期权激励得到广泛发展和普及的原因。
而有些学者也认为股权激励在劳动力资本化的基础上,使劳动者拥有了自己劳动力的产权,从根本上打破了物力资本一元垄断的局面,使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得到有效保障。
但是我们要从本质上去分析这些制度,人力资本所有者取得股权仍然要通过付出物质资本来获得,原本企业的所有者只是较早地付出物质资本而理所应当成为企业的所有者,而管理层和员工们为企业做出贡献,为企业创造价值,实现企业的增值,在这一过程中,付出的远不只他们所拿到的工资报酬,如今要与物质资本所有者一样成为企业的股东,却还是只能以物质、货币为媒介即通过买股份来享有企业的控制权和剩余收益权。
笔者认为,这不过只是一种资本与劳动的协调方式,或者说是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一种协调方式。
人力资本所有者为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和他们本身的价值并没完全得到认可,他们所获得实质上也还是一种物质资本产权而并非人力资本产权。
之所以只说没有完全认可,区别在于他们享有了一种可以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出资购买企业股份的权利,是因为他们出资购买的价格明显是低于市价的,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本身价值的一部分得到了认可,但是毫无疑问,比起他们为企业所做出的贡献,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所以,笔者认为,这种形式上的股权激励并没有真正地建立起人力资本的企业产权,因为他们不是依靠依附在其身上的人力资本来享有企业的所有权。
(2)人力资本所有者获赠取得企业股权这种形式下获得股权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出资获得又有不同,从表面上来看,它比出资获得看起来更象建立起了人力资本的企业产权。
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从这些方式下人力资本所有者获得的股权来源来看:一般说来,企业的注册资本是根据物质资本主体出资并经过评估程序而确定的,并且划分为股份,这些股份,人力资本所有者并不享有。
而在人力资本所有者为企业创造大的价值或者说做出重大贡献时,企业的物质资本所有者将一部分股权分离出来,作为赠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股票,这其实是对企业物质资本所有者产权的再分割,而不是真正承认人力资本所应该享有的企业产权。
因此,在这些方式下,人力资本所有者获得的仍然只是物质资本产权,只不过被披上了人力资本产权的外衣而已。
其次,我们从获得的这些股权享有的权利来看。
大多数的形式对获得的股票享有的相应的权利,有着很多的限制,比如时间上、方式上等等,也就是说,这些拿到手的股票并没有给人力资本所有者带来对等的效益,他们只能在特定的时间以特定的形式来享受这些股票给他们带来的部分企业产权收益,而这些收益与他们实际为企业所创造的增值部分是一点也不成比例的,即便我们勉强要说这些方式赐予了人力资本所有者企业的产权,也只是他们所应该享有的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因此,笔者认为,人力资本所有者获赠所取得的企业股权与建立人力资本的企业产权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从股权激励实施的范围来看从现有的股权激励制度来看,大多数的学者在理论阐述中甚至是在实践中,都只注重高级人才,既对经理人以上级别的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激励。
但是本文认为,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本产权,不能只局限于某一部分人力资本所有者,我们承认人力资本所有者能力上的差别,也认可不同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企业贡献的大小差别,但我们应该认识到,所有的人力资本所有者都应该是人力资本产权的主体,所以建立人力资本产权应该包括所有的人力资本所有者。
这对于减少企业的委托代理成本以及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1)对部分的人力资本所有者激励导致新的委托代理关系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两权分离所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导致了现代企业中的公司治理问题,即如何减少委托代理成本。
股权激励从本质上来说也就是为了减少企业的委托代理成本,即对企业经理人的监督成本及其风险道德成本。
这是物质资本所有者对人力资本所有者采取的一种逼不得已的妥协。
不管是何种股权激励方式,总之,企业经理人已经成为企业所有者的一员,成为企业剩余收益的法定分享者,从理性的角度来看,经理人已经与企业的所有者有了一致的目标函数,其委托代理关系下的委托代理成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这也是股权激励制度受到追捧的主要原因。
但是,如果将股权激励的范围局限在一部分的人力资本所有者,我们可以预见,新的委托代理关系,将在经理人与普通员工之间再度出现,由此,新的委托代理成本也将产生。
企业的人力资本所有者原本是一个整体,有着一致的目标函数,当经理人加入到股东的行列,经理人与股东的目标函数一致,则与其他的人力资本所有者产生分歧,这样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效率,带来新的问题。
(2)股权激励制度无法解决我国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我国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已经成为我国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严重问题,腐败,国有资产流失现象非常严重。
国内的MBO在很大程度上招致了企业经理人自卖自买侵占国有资产的评价,并且曾经一度叫停。
政府对于国有企业的管理一般是通过中间人(主要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各级主管部门,党的十六大以后设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来进行的。
因此,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链相对于一般企业来说更为复杂,并且委托——代理链各个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严重不对等。
政府代表全国人民享有绝大部分的剩余索取权,但其企业不直接承担监控国有企业的任务。
中间人则相反,他们享有的剩余索取权远远不能和其拥有的决策权相匹配。
由于现存的制度未能对中间人构成强有力的约束,所以中间人会千方百计地为地区和部门瓜分企业的剩余,同时还涌现了大量的政治创租和抽租现象,而对于企业内部人来说,他们享受的是近乎固定的报酬,企业剩余的多寡和他们自身利益关系甚微,这种机制显然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对其实施股权激励,其操作性太强,往往到了最后,激励的力度大大超过其应该享有的份额,国有资产和普通职工的利益遭到侵蚀。
因此,股权激励并不能有效解决我国内部人控制问题,这样特殊的背景下,建立全体国企职工的人力资本产权显得非常必要。
企业内部人不能为所欲为,他们受到其他职工的监督与约束,并且形成与其他职工一致的目标函数,即将企业利润最大化,因为只有这样,他们自身的利益才能得到最大化。
三、结论我们强调的人力资本产权,必须以承认人力资本的价值为基础,将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看成是资本的两种不同形式,物质资产和人力资产共同构成企业的资产,两种资本的所有者在企业中享有同等的地位,共同享有企业的剩余收益分配,经营控制权。
为了保障这种人力资本产权,应该出台新的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允许人力资本所有者以人力资本出资,并将其纳入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
作为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本身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抛开一些迂腐陈旧的观念,认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认可人力资本,争取自身该享有的权利,毕竟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已经成为了企业最关键的因素,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与物质资本所有者的谈判协商过程中拥有更多的筹码,充分、完整地建立起人力资本的企业产权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