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与管理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哲学

《三国演义》中的管理哲学《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它不仅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也是一部经典的管理学读物,其中蕴涵了丰富的管理智慧、管理科学、管理思想与艺术。
现代管理者应知古而鉴今,学习和借鉴其中的管理思想。
一、开拓创新三国故事:因为粮草不济,诸葛亮要撤军,退兵时嘱咐部下:“今日我们大军可分五路而退,今日先退此营,如果营内有一千兵,就造两千灶,明日造三千灶,后日造四千灶,每日退军,添灶后退。
”军师杨仪疑惑,便问道:“昔日孙膑擒拿庞涓,每日添兵减灶而取胜,今日丞相退后,为什么添灶而退?”诸葛亮答:“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此人善能用兵,且生性多疑,知道我们撤退肯定追赶,如果看到我们军营每日增灶,他肯定不知道我们退还是没退,因此不敢来追。
我们大军慢慢退去,就不会孙兵折将了。
”果然,不出所料,司马懿看到蜀军分兵退去,但营灶却每日增多,于是怀疑诸葛亮表面退兵,暗中设计埋伏,于是不敢追赶,错失良机。
管理启示:创新是管理的灵魂。
有创新,整个管理工作才充满生机和活力。
企业管理者必须拥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及时在工作中进行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和产品创新。
一名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决不是一位因循守旧,拒绝变革的守旧人士。
在工作中,企业管理者要不断地总结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不断进行管理意识、管理观念、管理方式、管理方法的创新,提升管理水平。
二、严于律己三国故事:一次战争途中,正值麦熟,曹操下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
然而,曹操之马却被一斑鸠惊入麦中,踏坏了一大块麦田。
曹操立刻唤来行军主薄,拟议自己践麦之罪,并持剑欲自刎,郭嘉极力劝住曹操,曹操便割发以代首,于是三军悚然。
(注:古代,人们不会轻易割发,因为当时观念认为身体发肤受之于天地和父母,神圣之至,若发与体相离,则意味着身首异处或弃尘缘而去)。
管理启示:曹操的“割发代首”,体现了领导者的严于律己精神。
在一个公司中,管理者的行为是员工们的榜样,对管理者的要求远胜普通员工。
《三国演义》学管理word资料5页

《三国演义》学管理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它涉及的因素非常多,而这些因素又多属于不可控因素,所以现实生活中要取得好的管理效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当然,学好管理也不容易,因为管理的真谛不是从课堂和书本里学来的,而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悟”出来的。
古今中外都有许多经典案例值得我们学习,比如我国的古典巨著《三国演义》就是一本非常好的管理学教材,它几乎涉及到了管理的所有内容。
一、竞争竞争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学会竞争,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并且在竞争中提高自己。
竞争,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通过竞争我们可以共同提高,达到双赢。
所以应该去重视你的竞争对手,因为它可以第一个发现你的不足;也应该感谢你的对手,因为它使你变得更强大。
三国中的蜀集团和东吴集团就是个典型的竞争关系,而且相互间也是主要的竞争对手。
他们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达到了双赢。
因为要“三足鼎立”所以要合作,面对强大的曹操,蜀国要“联吴抗曹”,所以就有了“草船借箭”、“借东风”和“赤壁之战”等双方合作的经典案例。
但他们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为了生存和发展,又存在比较激烈的竞争。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大致也是如此。
二、领导领导其实就是影响其他人的能力,之所以可以影响别人,是因为你有权力。
通常情况下,这种权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制度权,二是个人权。
制度权是这个领导职位的权力转嫁到领导者身上的,个人权是由于领导者个人的知识、经验和个人魅力等带来的权力。
作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应先使用个人权,再试图使用制度权。
三国中张飞面对曹操的大部队,毫无畏惧,以自己的勇敢精神和声望,立马横刀,独自站在当阳桥上,硬是吓退了曹军,正是“一声好似惊雷震,吓退曹操百万兵”。
为什么张飞一个人便击退了曹操的大部队?因为张飞的勇猛早已家喻户晓,张飞的名字更是如雷贯耳。
为什么别人会听你的话,是因为你有特长,大家相信你,而不是因为你是什么官,有什么职务,这就是个人权。
三国演义管理学案例分析

三国演义管理学案例分析一部《三国演义》,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一个沧海横流、战火纷飞的英雄时代,更是一部蕴涵丰富的管理思想、管理智慧和管理艺术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经典。
本文将从《三国演义》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总体用人思想入手,进一步分析三国管理者的用人哲学和用人艺术,力求对我国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有所启示。
主要论述了三点:第一点以人为本,通过分析三国故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启发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信任人才和爱惜人才。
提出建立现代以人为本的人才观要从依靠人、培养人、关心人、激励人四个方面入手。
第二点用人哲学,分析三国用人思想得到三点启示:充分了解人才的能力、个性和德行;尊重人才的需要,并不断满足人才的需求;倡导感情管理,营造朴素真诚的情感氛围。
第三点忠诚文化,分析从三国中传统忠诚的思想和行为到现代忠诚的演变,深化忠诚的核心概念,提出时代变了、文化变了,但人性不变。
忠诚的形式变了,标准变了,但忠诚的内涵不变,灵魂不变。
正所谓“巨变的时代,不变的驭人之道”。
进而针对现今司空见惯的裁员、跳槽和人才流失等现象以及严重的“忠诚”问题的困惑提出了以古为鉴的解决办法。
从选人、用人和留人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向忠诚。
一、以人为本《三国演戏》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所描述的时代更是一个风云迭起,人才辈出的时代。
忠、义、情、武、略,真个是跌宕起伏,群龙乱舞,而小说始终围绕着一个鲜明的主题,那这个主题是什么呢?黎叔一针见血的指出:“是人才”。
且让我们从这部历史巨著中一窥先人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道。
三国时期的人才流动《三国演义》第29回写道,孙权听到周瑜的推荐,非常敬慕鲁肃,命周瑜前往聘请,而鲁肃当时正打算到别处谋事。
周瑜见状,引用了东汉初年马援对刘秀说过的一段话:“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
”其中的“君择臣”在人们看来是天经地义,不足为奇的。
而“臣亦择君”,却难能可贵。
正是这个“臣亦择君”;造成了三国时代如现代所云的“人才流动”的生动局面。
读三国演义悟现代管理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课程论文(设计)行政管理专业 0912072 班级题目读《三国演义》悟现代管理姓名刘建华学号091207213 指导教师陈宝杰职称讲师二О一一年十月二十三日读三国演义悟现代管理学号:091207213 姓名:刘建华摘要:《三国演义》是我最爱的一本名著,不因为它是我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也因它包含了丰富的文韬武略、管理思想和管理科学等,具有很好的管理学价值。
据了解,现今社会竞争激烈,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
作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怎样寻找有胜任能力的人担任合适的岗位,怎样打造企业的执行力,是企业家最关注的问题。
综合三国中的用人之道,提出了如何识贤、求贤、依贤、任贤。
本文将通过分析《三角演义》中的用人之道,对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和行为进行分析研究,使企业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智慧,领略其中的精华,从而完善我国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本用人诸葛亮1 当代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现状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迫使经济全球化日益凸显,科技创新浪潮在全球涌动,生产社会化不断提高。
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
那么如何更好的对人才进行管理问题也就成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关键性问题了。
现在的企业很重视人性化管理,为什么要从当时三国的角度来看呢?那是因为三国包括很多谋策和战略方面和用人方面,我觉得它是相当出色,是针对每个人的不同特性,而采用不同的沟通技巧去做。
我国加入WTO后,也就标志着我国要加入经济全球化竞争。
国际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但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
在自然资源日益匮乏,高新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突出地表现在人才。
人才资源的开发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胜法宝。
人才也成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能否拥有和保持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事关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兴衰成败的重大战略问题。
三国演义战略管理读后感

三国演义战略管理读后感先说这刘备,那可是白手起家的典范。
他一开始就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这就是个超级棒的战略定位。
就像现在的企业有个高大上又吸引人的品牌理念一样。
他身边招揽了关羽、张飞这俩猛将,这就相当于找到了核心团队成员。
不过刘备前期也是四处漂泊,为啥呢?就是战略规划还不够清晰全面呗。
直到他请出了诸葛亮,那才是真正走上了正轨。
诸葛亮给他规划的先取荆州,再取益州,然后三分天下的战略,那真叫一个绝。
这就好比一家创业公司,有了明确的市场开拓计划,先攻占哪个区域市场,再拿下哪个,最后成为行业里的巨头。
而且诸葛亮在执行战略的时候那叫一个谨慎,什么事都考虑得很周全,比如火烧赤壁的时候,从联盟东吴,到借东风,每个环节都紧紧相扣,要是中间出了岔子,刘备集团可就凉凉了。
再看看曹操,他可是个战略管理的高手。
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招简直太妙了。
就好比掌握了行业里最权威的标准制定权,他说啥,很多人都得听着。
曹操很重视人才,只要是有才能的人,不管出身咋样,他都招揽过来。
这就是他的人力资源战略啊,有了这些人才,他的实力不断壮大。
而且他在军事战略上也很有一套,什么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玩得那叫一个溜。
不过曹操也有失误的时候,赤壁之战就是个典型例子。
他太轻敌了,没把孙刘联盟当回事儿,结果被一把火烧得灰头土脸的。
这就告诉我们,再牛的战略家也不能骄傲自满,得时刻保持警惕。
孙权呢,他的战略主要就是守住江东。
他依靠长江天险,把江东治理得井井有条。
孙权善于用人,周瑜、鲁肃、陆逊这些人在不同时期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他懂得根据自己的优势来制定战略,江东水军厉害,他就充分发挥水军的优势,在长江一带抵御外敌。
不过孙权在后期也面临着一些战略上的困境,比如说在扩张方面比较保守,没有太多向外开拓的大动作,这就导致他的势力一直局限在江东那块儿,虽然安稳,但很难有更大的发展。
跟《三国演义》学管理:这10大禁忌千万不要犯

跟《三国演义》学管理:这10大禁忌千万不要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三国演义》中不少有作为的人,因自身的不足而失利,甚至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分析他们的缺点,能为企业管理提供借鉴,故列出“三国人物”的“10戒”,希望对各位管理者有所帮助。
一戒:事必躬亲——诸葛亮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时,派人到魏营下战书。
司马懿问下战书的蜀使:“诸葛亮饮食起居如何?”信使说:“丞相起得早,睡得晚。
处罚20棍以上的事都亲自处理,说得多,吃得少。
”司马听说后大笑说:“诸葛亮食少事多,哪能活多久?”蜀将回报诸葛亮,诸葛亮感叹说:“司马深知我也!”不久,诸葛亮谢世。
启示:一个企业家,如果凡事躬亲,部下必然无主动性和创造性。
某公司生产部经理非常出色,后被提拔为总经理。
自从他出任总经理后,公司里的大小事务皆要过问,甚至亲自操作,生怕出纰漏,因而食之无味,夜不能寐。
他对一个朋友说:“我太累了!还不如当一个生产部经理。
”不久,他辞职了。
二戒:疑人误事——曹操曹操胸怀大志,机智过人,但是因多疑而误事。
曹操患头疼病,请神医华佗为其诊治。
华佗说,要根除病患,需在头部开刀。
曹操怀疑华佗要杀他,故将一代名医囚于狱中。
启示:一个企业管理者,疑心太重必会束缚下属手脚,甚至可能搞得人人自危。
办事人员有时为了示人“清白”而不得不降低办事效率,更谈不上创新,如此怎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三戒:办事繁琐——董曾董曾因办事繁琐,700余人死于曹操刀下。
启示:管理企业要提高效率就需精简程序。
有家公司业务发展很快,董事长为了稳步发展,提拔了一个做事精细的人当会计,这位会计把科目从76种一下子增加到200多种,大家整天忙得不可开交,没多久公司的业绩日趋低落,原来大家一天到晚忙的都是一些可有可无的数据和报表。
四戒:骄傲草率——关羽关羽败走麦城皆因骄傲草率。
瞧不起东吴后起之秀陆逊,最终被杀。
启示:很多企业家在创业初谦逊谨慎,一旦有了成就便自吹自擂,结果失败。
企业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才能做“百年老店”。
三国演义-失街亭中的管理学.doc

《三国演义》失街亭中的管理学笨狸在《三国演义》中,孔明有被美化的嫌疑,变得不大真实,“多智而近妖”(鲁迅语)。
但是,小说中还是极力从一个理想的管理人员的角度来描述他。
那么,我们不妨抛开历史的真伪,纯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待小说中孔明,书中对孔明成功之处的着墨实在太多,所以在这里决定只从孔明的一次著名的失败——失街亭中来看联明的不足之处,从而给今天那些因成功而趾高气扬的管理人员敲敲警钟,毕竟美玉微瑕,人无完人。
失街亭是孔明最惨痛的失败,但让可怜的马谡在此事件中负上全部责任确实冤枉。
其实,当一次大规模的集体行动失败时,策划者和执行者都应各负一半的责任。
有人会为孔明辩论说:是马谡没有按照孔明的策划行动才导致失败的。
这是人们的普遍认识,但是,马谡按照孔明的策划而行的结果这一定是胜利么?历史无法重复,自然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对守街亭的整个过程加以分析,从而推断出结果。
能否指派马谡担任守街亭的领导?我们先来考察马谡的能力结构。
在专业能力方面,马谡主攻谋略学,是一个难得的参谋人员,但在独立带兵出战方面没有实际经验,只做过幕后策划的协助工作;在人事管理能力方面本来还算不错的,不过因为缺乏独立带兵的作战经历,决定了他在军中并没有能够让大兵绝对服从以至崇拜的基础,说明在危急的时候马谡无法以个人魅力稳定军心;他不听王平的再三劝告,说明他不是一个能虚心接纳他人意见的好领导;他自动请缨守街亭,并且流露出对司马懿的轻视,证明他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实在不能说是一个有独当一面才能的管理人员。
所以,作为守街亭这样关键的任务,马谡是无法胜任的,一个人的才能有限,本来也怪不得他,但可惜的是他得到领导的错爱。
真正的错爱!虽然书不再三强调了孔明的不放心,又派了王平作副将。
但是难道孔明不懂“疑人勿用,用人勿疑”的道理么?!如果反过来让王平做全权领导,马谡为随军参谋这样的组合可能更适合本次任务,就这点上,孔明犯了最大的错误:用人不当!与知人善任的要求相差甚远。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三国演义

从管理学的角 度看待三国演 义
分析三国演义里某些人物的管理方 式和管理习惯
曹操:求才若渴,知人善用,不计前嫌,虚怀若谷,疑心太重。
曹操的管理方式
宽容不仅仅体现在广纳人才, 用人之长、容人之短,最重要 的应该是两条,一是企业领导 者敢不敢提拔能力、学识超过 自己的人,真正的领导者、真 正有自信的领导者,就敢于提 拔那些比自己强的人。二是领 导者有没有这样的气魄,有了 成绩归功于别人的努力,有了 困难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增 强企业员工的忠诚度。
当然在内部人才缺乏的时候外招人才也不失为一当然在内部人才缺乏的时候外招人才也不失为一条捷径姜维的引进但外来人才需要一段时间适用条捷径姜维的引进但外来人才需要一段时间适用与组织的融合需要时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内部与组织的融合需要时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内部人才的晋升机会而且外面的人才资源始终有限不是人才的晋升机会而且外面的人才资源始终有限不是长久之计
三、奖惩制度: 诸葛亮作为一代名臣,为蜀国的建立 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但在制度的执行方面,诸葛亮却 因人情等原因使自己陷入困境之中,自然要制度的执行 方面也打了一定的折扣。关羽立了军令状但在华容道放 跑了曹操,本因按照军法进行处理,诸葛亮只是一笑了 之。马谡事件诸葛亮主动上表,请求降官三等,但他这 种行靠的是自己的觉悟,不是制度的约束。 诸葛亮在制度方面执行的犹豫性,一个是刘备的拜把兄 弟,一个是刘禅的近臣,可以说是“元老问题”,这在 一定程度妨碍了诸葛亮执法。这种现象,目前有一些现 代企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制度执行方面,元老们 总是享有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