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情况报告

合集下载

未来五到十年 恶性肿瘤或成农村第一死因

未来五到十年 恶性肿瘤或成农村第一死因

未来五到十年恶性肿瘤或成农村第一死因
*导读:2008年4月29日上午,卫生部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主要情况。

中国网现场直播。

……
脑血管和恶性肿瘤死亡比例分别是22.45和22.32,这个差距从统计学的意义上来讲,是不是可以认为脑血管和恶性肿瘤是并列第一的死亡原因?针对记者提出的问题,卫生部统计信息主任饶克勤说:“这次调查结果显示,从全国的水平来看,脑血管病是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恶性肿瘤是第二位。

.hzh {display: none; }而1990年到1992年的调查结果,呼吸系统疾病是排在全国第一位的死亡原因,特别是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所引起的死亡,第二位是恶性肿瘤,第三位是脑血管疾病。

可以看出从死因角度来讲,全国呼吸系统疾病排序下降,而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的排序上升。


谈到为什么我国目前脑血管疾病成为第一位的死亡原因问题,饶克勤说:“高血压在我国是一个很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疾病问题。

2002年调查发现,我国有1.6亿高血压患者,现在可能达到1.8亿左右。

高血压患者如果不采取有效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的话,大部分都死于脑血管病,就是我们常说的脑卒中。

脑卒中或者脑血管疾病在我国,尤其是农村地区死亡率排在第一位,是我们今后加强对高血压病防控的很重要的原因。


饶克勤指出,虽然22.45和23.32差距不大,并没有显著性差异,
但是还是应该有先后排序的。

他说,未来五到十年,恶性肿瘤可能会成为我国农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

因为恶性肿瘤的控制比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的控制难度更大。

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调查增加的10个样本县(市)名单

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调查增加的10个样本县(市)名单

附件1: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调查增加的10个样本县(市)名单序号调查点回顾调查时间1 河北省固安县 2001-2005年2 湖北省浠水县 2001-2005年3 安徽省利辛县 2001-2005年4 河南省尉氏县 2001-2005年5 河南省柘城县 2001-2005年6 广东省阳东县 2003-2005年7 广西壮族自治区鹿寨县 2003-2005年8 云南省瑞丽市 2003-2005年9 云南省陇川县 2003-2005年10 云南省个旧市 2003-2005年死因调查表姓名:性别:①男②女出生日期:年月日身份证号码:死亡日期:年月日住址:1.死者生前是否有以下暴露史:(具备任何一项,均为“是”)2.死者生前是否有以下症状或体征:(各项中具备任何一个症状或体征,均为“是”)3.死者生前是否做过HIV抗体检测:如果是,其检测结果为:①阳性②阴性⑨不知道调查员:(签名)调查日期:年月艾滋病死因推断流程对可能死于艾滋病的个案(包括死因不明的和死因高度怀疑与HIV感染有关的疾病),按照下述程序进行死因推断。

附件4:艾滋病死因推断标准一、艾滋病诊断标准(一)HIV抗体阳性,并具有下述任何一项者,可判断为实验确诊艾滋病病人。

1.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发热38度达1个月以上。

2.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腹泻(每日3—5次)达1个月以上。

3.卡氏肺囊虫肺炎(P.C.P)。

4.卡波西肉瘤(K.S.)。

5.明显的霉菌或其他条件致病菌感染。

(二)若HIV抗体阳性者体重减轻、发热、腹泻症状接近上述第一项标准且具有以下任何一项时,可判断为实验确诊艾滋病病人。

1.CD4/CD8(辅助/抑制)淋巴细胞计数比值< 1,CD4细胞计数下降。

2.全身淋巴结肿大。

3.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的症状和体征,出现痴呆、辨别能力丧失或运动神经功能障碍。

二、艾滋病死因推断主要依据(一)死者生前HIV暴露史:是否有卖血史/受血史、是否吸毒/注射吸毒、是否有商业性行为、多性伴史/性病史、是否有家庭内接触史(了解性伴/配偶、儿女中HIV感染情况);个人史(治疗史、职业暴露史、外伤史、其他可能感染HIV的相关疾病史等)。

海宁市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资料分析

海宁市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资料分析

海宁市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资料分析 沈永洲1 沈高飞1 丁杏芬1 杨 靖1 林永祥2 徐世勤2 袁建初3 钱 群3  居民死亡率及其死亡原因的变化是反映人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为制定卫生政策、评价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提供科学依据,也是研究人口自然变动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

国家卫生部、科技部于2006年组织实施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海宁市作为肿瘤登记报告地区纳入本次死因抽样调查范畴,调查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11人口资料 由市公安局提供2004~2005年全市各镇(街道)人口数及其变动情况资料,各年龄组人口数根据“海宁市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年龄构成推算。

21调查方法 根据“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实施方案”进行,业务技术骨干接受省级培训,在此基础上,市卫生局举办全市调查员培训班,统一质量控制标准,然后,进行现场调查。

31统计方法 按ICD -10进行死因编码,统计软件由国家卫生部统一提供。

41质控指标 调查完成率9914%、死因复核符合率8610%、根本死因符合率9910%、诊断不明比例011%、编码正确率9815%、粗死亡率6199‰,这6项质控指标均达到卫生部规定的质量控制标准。

结果与分析11一般情况 2004~2005年海宁市户籍人口数合计为1285585人年,全市共死亡8988人,死亡率为6199‰,标化死亡率为6134‰;其中:2004年死亡4347人,死亡率为6177‰,标化率6107‰;2005年死亡4641人,死亡率7121‰,标化率6161‰。

平均期望寿命为7615岁,其中:男性7412岁,女性7819岁。

与20世纪70年代死亡回顾调查资料相比:平均期望寿命增加了614岁,其中:男性增加7岁,女性增加519岁。

21主要死因分析 海宁市2004~2005年居民主要死因统计显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损伤中毒这“四大死因”,占全部死亡原因的86136%,前10位死因死亡率、标化率及构成比(%)见表1。

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四川点男性居民情况分析

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四川点男性居民情况分析

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四川点男性居民情况分析张宁梅;高亚礼;何君;王卓;季奎;邓颖【期刊名称】《卫生软科学》【年(卷),期】2009(023)005【摘要】[目的]了解男性人群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国家统一制定的问卷调查表收集结果,调查死亡原因用ICD-10分类,用SPSS 13.0分析数据,用简略寿命表法计算男性居民两年平均期望寿命.[结果]男性居民两年平均死亡率为6.83‰,居前五位的疾病是慢性下呼吸道疾病、脑血管病,肝癌、胃癌、肺癌,两年平均期望寿命为76.46岁.[结论]纠正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加强慢性病防治力度,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对降低影响男性健康长寿的主要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健康长寿这一人们期望的共同愿望有重要的积极作用.【总页数】3页(P502-504)【作者】张宁梅;高亚礼;何君;王卓;季奎;邓颖【作者单位】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成都,610041;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成都,610041;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成都,610041;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成都,610041;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成都,610041;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95【相关文献】1.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新疆居民死因分析 [J], 杨涛;吴黎军;刘来新2.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四川省质量控制分析 [J], 何君;高亚礼;王卓;季奎;张宁梅;邓颖;袁建国3.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资料分析Ⅱ:湖北省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现状及变化趋势 [J], 张玉玲;张敏;李广灿;曾辉;张岚;张庆军4.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资料分析Ⅲ:湖北省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特征 [J], 张敏;张玉玲;李广灿;曾辉;张岚;张庆军5.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资料分析Ⅰ:湖北省居民主要病伤死亡原因 [J], 李广灿;张玉玲;张敏;曾辉;张岚;张庆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历史上三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

中国历史上三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

中国历史上三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是在1940~1970年,覆盖人口8亿多人。

调查发现,许多常见恶性肿瘤呈地域性聚集分布。

于是,我国陆续在河南、山西、浙江、江苏、河北、上海、广东等地确定了50多个高发现场防治基地。

基于此次调查取得的数据,1979年,中国第一本恶性肿瘤地图集编辑出版,该工作主要是回顾性地确定前三年中两千万人的死因,并首次提供了占世界人口1/5人群的主要疾病的性别和年龄别死亡率,这本身就极具价值,与此同时,由于每种主要原因的死亡率在中国各地均有十分明显的差别,而且这种差别之大也是其他国家所不可比拟的,这就很可能帮助流行病学家得到一些崭新的病因线索。

此后,我国又进行了1990~1992年第二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以及2004~2005年第三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

根据这些调查结果,研究者得出我国不同年代的癌症死亡顺位。

20世纪70年代:胃癌、食管癌、肝癌、肺癌及宫颈癌;
20世纪90年代:胃癌、肝癌、肺癌、食管癌及结直肠癌;
21世纪00年代: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及结直肠癌。

第三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揭示残酷现实

第三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揭示残酷现实

第三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揭示残酷现实:●中国人癌症死亡率在过去30年增长八成以上●每四到五人就有一人死于癌症●肺癌取代肝癌高居中国癌症死亡“排行榜”首位●癌症高发折射环境恶化与烟控不力●城市和农村癌症死因差异凸显城乡差别之痛●过多资源用于中晚期患者治疗而忽视了预防癌症在中国城市已成为首位死因,在农村为第二位死因从中国人群的吸烟流行状况来看,到2025年,中国每年新增肺癌病例将超过100万例。

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肺癌大国农村肝癌、胃癌和食管癌等消化系统癌症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这实际上是政府为农村公共卫生政策方面的失误埋单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格局中,与公众健康发生激烈冲突的不仅是烟草业,更有造成环境污染等诸多产业力量《财经》记者李虎军 (财经杂志网站供稿,更多精彩报道请浏览财经杂志网站) 在过去数年中,艾滋病、SARS、禽流感乃至最新的手足口病等传染性疾病,都对中国公共卫生领域构成巨大挑战。

然而,无论在世界范围内还是在中国,以恶性肿瘤(癌症)、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病(或者说非传染性疾病),却正在成为更主要的长期威胁。

今年5月19日,世界卫生组织在其最新公布的报告中就明确指出,非传染性疾病正在成为人类最为致命的“杀手”。

其中,癌症位列首位。

2004年,全球有740万人死于癌症。

中国的情况则更为严峻。

今年4月底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表明,中国城乡居民的癌症死亡率在过去30年中增长了八成以上;目前每四到五个死亡的中国人中就有一个人死于癌症。

中国每年死于癌症的总人口,接近200万人。

诚然,癌症患者数字的增长,与中国人均寿命的提高不无关系,因为衰老经常意味着癌症的高发。

但仅仅是年龄结构的变化似乎远不足以解释癌症如此高发。

实际上,生活方式改变、生态环境恶化等多种致癌因素,都已经在这场悲剧性大幕背后隐约浮现。

一个可以观察到的现实是,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烟草消费国和生产国,与吸烟存在很大关联的肺癌早已取代肝癌,稳居中国癌症死亡“排行榜”的首位;在淮河流域等一些污染严重的地区,“癌症村”星罗棋布,官方最新的调查也证实,从上游、中游到下游,淮河流域地区的消化系统癌症死亡率呈现出“梯度上升趋势”。

中国脑卒中流行概况

中国脑卒中流行概况

中国脑卒中流行概况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2008年公布的中国居民第三次死因抽样调查显示,脑血管病是中国国民第一位死亡原因[1]。

世界卫生组织MONICA研究表明,中国脑卒中发生率正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2]。

脑卒中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已经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就脑卒中流行情况及主要危险因素进行综述。

标签:脑卒中;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中国卒中协会2015年首次发布的中国卒中流行报告显示[3],目前我国每年新发脑血管病患者约270万,每年死于脑血管病的患者约130万,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人死于脑卒中,脑卒中是中国居民第一位死因。

脑卒中给中国造成的经济负担每年高达400亿元,且呈上升趋势。

研究证据表明,80%以上的脑卒中是可以通过控制危险因素来实现早期预防的[3]。

掌握脑卒中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进行脑卒中疾病负担研究,了解脑卒中分布规律,可以为进行优先控制提供重要依据。

探索脑卒中危险因素,进行分级管理,提高公众对危险因素的知晓率,是实现脑卒中三级预防的重要手段。

1 脑卒中流行情况1.1 脑卒中患病率:中国卫生服务调查四次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脑血管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城市地区脑血管病患病率高于农村地区,但城乡差异近年来基本消除[4](图1)。

2015中国脑卒中大会上中国工程院王陇德院士等公布了中国31省市60余万居民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5],中国40岁以上居民的脑卒中患病率为2.37%。

随着年龄增长脑卒中患病率大幅上升(图2)。

研究还发现,男性比女性脑卒中患病率更高(1.23:1.00),郊区居民脑卒中患病率高于城市居民(2.5% vs 2.2%)。

1.2 脑卒中发病率:据统计[6],2010年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年龄标化发病率为240.58/10万(95%CI 178.00~310.63),出血性脑卒中年龄标化发病率为159.81/10万(95%CI 117.90~211.92)。

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资料分析 Ⅰ:湖北省居民主要病伤死亡原因

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资料分析 Ⅰ:湖北省居民主要病伤死亡原因

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资料分析Ⅰ:湖北省居民主要
病伤死亡原因
李广灿;张玉玲;张敏;曾辉;张岚;张庆军
【期刊名称】《肿瘤防治研究》
【年(卷),期】2008()S1
【摘要】目的通过调查了解湖北省城乡居民以癌症为重点的全死因构成及特征。

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抽取9个城乡调查点,回顾调查2004~2005年
居民全死因构成。

结果调查结果证明我省城乡居民总死亡率为5.88‰。

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及损伤中毒为湖北省居民主要死因。

结论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居湖北省城乡居民死因的第1、2位,两种疾病的死亡数超过我省居民死亡总数的50%。

【总页数】3页(P31-33)
【关键词】全死因;回顾调查;主要死因
【作者】李广灿;张玉玲;张敏;曾辉;张岚;张庆军
【作者单位】湖北省肿瘤研究所;湖北省肿瘤医院;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5
【相关文献】
1.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四川点男性居民情况分析 [J], 张宁梅;高亚礼;何君;王卓;季奎;邓颖
2.海宁市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资料分析 [J], 沈永洲;沈高飞;丁杏芬;杨靖;林永祥;徐世勤;袁建初;钱群
3.1996~1998年镇海区居民主要病伤死亡原因分析 [J], 翁阿宝;陆静珠
4.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资料分析Ⅱ:湖北省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现状及变化趋势 [J], 张玉玲;张敏;李广灿;曾辉;张岚;张庆军
5.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资料分析Ⅲ:湖北省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特征 [J], 张敏;张玉玲;李广灿;曾辉;张岚;张庆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主要情况
卫生部信息中心
2008-04
死亡率、死亡原因及其变化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制定卫生政策、评价医疗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的科学依据。

卫生部和科技部于200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和不同区域死亡率差异较为明显,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城乡居民死因的主要疾病。

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过两次以恶性肿瘤为重点的居民死亡原因调查,基本摸清了当时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及其主要死亡原因,尤其是恶性肿瘤的流行规律及分布特征。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饮食营养、环境状况等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尤其是人口城市化、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城乡居民健康行为和疾病模式也发生了变化。

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的目的是了解21世纪初我国城乡、不同类型地区居民以恶性肿瘤为重点的全部死因的死亡率水平、死因构成及其变化趋势,掌握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的地区与人群分布特征,为国家制定疾病预防控制规划、预防保健策略提供依据,并为建立健全肿瘤登记系统及研究重点疾病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奠定基础。

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主要结果有五个方面内容:
一是城乡和不同区域死亡率差异较为明显。

本次调查地区标准化死亡率为4.0‰(男性为4.9‰、女性3.1‰)。

调查发现,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从调查地区死亡率来看,城乡之间
的差异明显,农村高于城市19%,不同区域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中、西部城市分别高于东部城市22%和25%;中、西部农村分别高于东部农村13%和15%。

二是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和母婴疾病死亡率持续下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城乡居民死因的主要疾病。

调查结果表明,城乡居民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和母婴疾病死亡率持续下降,死亡原因构成发生明显变化。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死亡原因的分类,我国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及母婴疾病死亡率比90年代初第二次调查死亡率下降了34.7%。

从地区分布来看,农村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及母婴疾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西部地区死亡率几乎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比例从90年代初的76.5%上升到82.5%。

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其他慢性退行性疾病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调查结果表明,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是我国前两位死亡原因,分别占死亡总数的22.45%和22.32%,第三、四位是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第五位是损伤和中毒,前五位的死亡原因累计占死亡总数的85%。

我国城市前五位死亡原因依次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农村依次是: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

与国际比较表明:我国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和母婴疾病死亡率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居民死亡率水平明显偏高,慢性疾病尤为突出,脑血管病是欧美发达国家的4-5倍,是日本的3.5倍;恶性肿瘤与美国、英国、法国接近,却高于亚洲国家(如
日本、印度和泰国);心脏病接近美国、英国,却明显高于法国、澳大利亚、日本和泰国。

三是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属于世界较高水平,不同性别、地区别差异明显。

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属于世界较高水平,而且呈持续的增长趋势。

与前两次调查结果相比,死亡率比70年代中期增加了83.1%,比90年代初期增加了22.5%。

按性别分析:恶性肿瘤死亡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按地区分析:城市恶性肿瘤死亡率明显高于农村。

恶性肿瘤是城市首位死因(占城市死亡总数的25.0%),农村为第二位死因(占21.0%)。

从不同肿瘤死因来看,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乳腺癌死亡率城市明显高于农村;而肝癌、胃癌、食管癌、宫颈癌农村较高。

四是我国部分恶性肿瘤死亡率出现明显下降,与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相关的肿瘤呈现持续性增长势头。

我国城乡居民的肿瘤发病死亡构成正在发生变化,部分恶性肿瘤死亡率出现明显下降,肿瘤构成日益趋向发达国家的肿瘤死亡模式。

我国恶性肿瘤变化的趋势有三个特征:1.食管癌、胃癌、宫颈癌、鼻咽癌死亡率及其构成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宫颈癌下降幅度最大;2.与环境、生活方式有关的肺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膀胱癌死亡率及其构成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肺癌和乳腺癌上升幅度最大,过去30年分别上升了465%和96%。

从城乡前十位恶性肿瘤构成来看,肺癌已代替肝癌成为我国首位恶性肿瘤死亡原因(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22.7%)。

比较我国城乡肿瘤构成,尤其是城市地区,呈现类似发达国家的变化趋势。

五是恶性肿瘤是可防可治的,部分原高发地区相应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第三次全国死亡原因调查遴选了部分原肿瘤高
发地区进行了重点调查。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与70年代中期相比,一些原肿瘤高发地区恶性肿瘤发生了显著变化。

许多高发地区肿瘤死亡率出现大幅度下降。

多年来,我国在一些恶性肿瘤高发地区建立了肿瘤防治机构和三级防癌网,开展了恶性肿瘤普查普治、抗癌宣传、综合防治和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工作,尤其是针对食管癌、胃癌、肝癌、宫颈癌等现场干预措施。

高发现场肿瘤防治经验证明,肿瘤是可防可治的。

卫生部认为,本次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健康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癌症等慢性病仍未得到应有的控制,仍然是威胁我国城乡居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

同时,我国多年卫生工作实践表明绝大多数癌症是可防可治的。

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积极开展以下五项工作:
一是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癌症主要危险因素的知晓率。

针对主要危险因素,制定预防和控制计划,大力提倡戒烟、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积极推行乙肝疫苗注射等预防措施;认真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和积极开展环境治理,减少环境和职业致癌因素。

二是要针对我国确定的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宫颈癌及鼻咽癌等8种重点癌症,有计划地开展筛查工作。

多年的科研与实践表明多数重点癌症在我国已有成熟的筛查技术,应充分利用这些技术和经验开展有组织的筛查工作。

2005年以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项目开始支持在部分农村癌症高发区开展有针对性
的癌症筛查工作,目前项目地区子宫颈癌和食管癌早诊率已分别达到95%和75%,远远高于项目开展前约30-50%和10%的平均水平。

在城市要继续推广各种形式的高危人群的筛查工作,同时要积极探索筛查工作的多种筹资和运行机制。

三是要认真总结癌症高发现场工作经验,继续加强以病因研究、健康教育、环境治理、生活方式干预、早诊早治和肿瘤登记等为核心的综合防治,加大对高发区综合防治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

四是要深入研究环境因素对癌症的影响,开展危险因素动态监测。

深入分析新发癌症聚集地区的高发原因,开展环境监测,确定优先控制的污染物,了解特征污染物从污染源到区域环境和人体的迁移转化过程和规律,为建立环境-健康监测指标体系、开展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以人群为基础的癌症主要危险因素动态监测工作,初步建立起与国际标准相符的我国癌症危险因素监测队列。

五是要加强发病、死亡和生存状况等基本信息的收集,提高死因登记质量;完善癌症登记系统,建立健全肿瘤登记报告制度,扩大登记范围;建立癌症患者临床诊治与生存资料的等级随访系统;建立统一的癌症信息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