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2腊八粥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外阅读专项训练(二)(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外阅读专项训练(二)阅读一农家过年中国人过年,农村和城市大有不同,尤其是农村,过年别有番韵味。
每年一进腊月,准备过年的事情就开始了。
腊月初八,要吃腊八粥。
腊月二十三,要吃祭灶饼,用麻糖粘.(zhān nián)住灶王爷的嘴,送灶王爷上天,“上天言吉事,回宫降吉祥”。
接下来就是杀牛宰羊,置办年货,买新衣,购新帽,“葱、蒜、姜、箔、表、香”。
全家人屋里屋外大扫除,扫掉一年的晦气。
剃头要赶在二十七,“二十七,剃精细;二十八,剃傻瓜”。
贴对联是很讲究的,“二十八,贴年画”,大门、二门、屋门贴什么,墙上、树上贴什么,都是按规矩进行的。
年前几天,人们忙着做各种各样的食品,先是蒸,蒸糖包、豆包、莱包、枣花馍,薰出龙、风、谷仓、麦堆等花样;次是炸,炸油条、炸丸子,炸“假五”:有红薯做的,有小米饭做的,有粉条做的,有豆子做的;后是包,主要是包饺子,饺子的花样很多,有素的,有肉的,有包硬币的,还有包糖的,吃到的人是最有福气的。
经过这一番忙碌,终于到了除夕之夜,就是大年三十。
一家人闲下来,围着火盆坐在一起,开始熬年夜。
从家事年景到天下大事,拉家常话人生,直熬到小孩子犯困打盹。
第二天鸡叫头遍就响起了鞭炮声。
大人们早早打开大门,叫做“开门进宝”。
各家父母再三嘱咐小孩子不能乱问、不能多说话,免得说出不吉利的话,这增添了一种庄重.(chóng zhòng )肃穆的气氛。
早晨要先做好供.(gōng gòng)品,端到列祖列宗面前,小孩跟着大人一起跪下磕头。
还要供奉天地全神,祈保一年到头全家平安。
大年初一,主要是向长辈拜年,除了自己的父母、祖父母之外,依次有家族的近支远门,三爷家、四奶家、五叔家等等,小孩子们高兴的是可以得到压岁钱。
刚过门的新媳妇要按照亲疏远近去认门,当然也免不了户户请吃,直吃得新娘子笑口难合。
初二到初四,是走亲戚的时间。
闺女回娘家,外甥看舅舅,三乡五里,路上行人如织,穿梭往来。
《腊八粥》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腊八粥》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①腊八节那天喜得要发疯了,高兴里藏着对腊八粥的馋。
②听妈妈说要到夜里才能吃粥急红了眼,装出要哭的样子,其实是一副馋像。
③“你吃三碗我吃三碗”“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在这讨价还价中那副馋样再也藏不住了,已经完全挂在了脸上。
④馋样还表现在八儿吞咽着口水想象锅中腊八粥的样子,吃一枚特别大的大枣时,吃饭时一碗接一碗狼吞虎咽的样子。
二、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
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等粥这件事详写,喝粥这件事略写。
详写等粥,略写喝粥是为了突出八儿苦苦等待吃妈妈煮的腊八粥的情景,可以充分表现出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突出文章中心。
三、“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
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
”像这样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课文中还有一些,找出来读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文中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如“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
这些细腻的描写,使腊八粥仿佛有了生命一般,从字里行间跳出来,香喷喷、甜腻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小练笔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
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喜爱的食物。
范例一饺子是我最爱吃的,饺子馅有白菜猪肉馅、韭菜鸡蛋馅和三鲜馅等,但是我最喜欢的就是胡萝卜羊肉馅了,因为它营养丰富,口感极好。
煮好的饺子圆鼓鼓、白胖胖的,十分惹人喜爱,把一个个美味的饺子捞在盘中,放些醋和香油等调料,闻起来就想流口水,咬上一小口,呵,唇齿留香,!这样营养而又美味的饺子,全家人坐在一起吃更是其乐融融!范例二我最爱吃的就是家乡的特色面——新野张飞板面。
这种面一是面好,二是臊子好。
新野臊子香而不腻、辣而不辛、咸而不涩,色如玛瑙,晶莹悦目,味道鲜美。
板面面条宽窄有致、均匀好看,二两面,三根条,板拉扯直后可达四丈有余。
入锅、起碗后的板面,放几根青菜,浇上臊子,真个是白面条、绿菜叶、红臊子,入口来“辣酥酥,香喷喷,筋道,爽口”,令人回味无穷。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2腊八粥课内阅读及答案(详解)

2、腊八粥课内阅读(一)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
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
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的东西罢了。
1、根据意思找出文中的词语。
(1)搅拌。
()(2)更加、越发。
()(3)卸劲、失望。
()2、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八儿此时的心情: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4、八儿为什么进进出出灶房?“进进出出”这个词表达了八儿的什么心理?5、“那我饿了!”里面的“那”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6、“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7、八儿“喜得快要发疯”的原因是8、“叹气”既是在写,同时也是八儿的内心在叹气,他可能在想。
9、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用这种修辞手法仿写一句话。
10、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能把它换一种说法吗?11、八儿说他饿了,是真的吗?说说八儿当时内心的想法。
12、你还知道有哪些传统节日?选择其中一个节日写一些它的习俗。
13、如果八儿吃腊八粥,会是什么样儿呢?请发挥想象写一写。
2、腊八粥课内阅读(二)“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
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是呀!孥孥说得对。
六年级下语文2《腊八粥》课外阅读及答安

六年级下语文2《腊八粥》课外阅读及答安二月二,料豆喷喷香(节选)在童年的记忆里,二月二这一天,左邻右舍,都是依照旧俗竞相张罗忙活的。
母亲在这方面更是积极和虔诚。
一到正月底,母亲便让我和弟弟到河堤上,去提一篮子黄沙土,仔仔细细地晒干,又用细箩仔仔细细地筛过。
等不到二月二,我和弟弟就闹着嚷着要娘“快炒!快炒!”,甚至熬到半夜也守在锅台边,只为能吃上那又香又酥的料豆。
再勤俭、再难过的农家,每每此时,也总是或多或少地炒上一些,即使大人一点不吃,也免得孩子瞪大了眼睛,看人家的孩子吃而干咽唾沫。
二月二,是属于孩子们的。
母亲是村里出了名的巧手。
母亲炒的料豆不糊不嫩,外香里脆,亮晶晶、黄灿灿、脆生生、甜津津。
每年正月底,父亲都在院里支起一口大铁锅,我就成了义不容辞的火头军师,母亲则梳洗打扮得干干净净,手持一把似铁非铁的铲子,开始了她的拿手好戏。
左邻右舍的孩子们挽着兜子,提着篮子,挎着箢子,不约而同地聚到我家来。
那样的日子,是我和弟弟每年难得一次的幸福时刻。
炊烟缭绕了农家小院,香气弥漫了整个村庄,孩子们积攒了一个冬天的精气神,都留给了那样一个平平常常的夜晚。
那一夜,大人们发自内心的疼爱与宽容甚至超过了过年。
二月二的学校,伴着铃儿叮当,从教室里飘出阵阵清香。
谁的口袋里不是装得鼓鼓囊囊?课间、饭后,你给我,我给你,相互交换,扬扬得意地张大了口,捏起一粒料豆,远远地扔到嘴里,或抛到空中,用嘴“叭”的一声接住。
“咯嘣”一声,好脆、好香、好神气!不过,二月二最令人难忘的还是教室里的那一张讲桌。
二月二的早晨,讲桌上面往往是铺着报纸堆满料豆的,堆得很圆!即使是最馋最馋的馋鬼,从桌前走过也不会吃一粒。
那是颗颗孩子的诚心堆成的,那是留给老师的。
走上讲台,看一眼桌上冒尖的“珍珠”,老师常常伫立良久,接着赠一个甜蜜的微笑,庄严、郑重地品上一粒,然后声音洪亮地喊一声“上课”!一、照样子,写词语。
(1)亮晶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左邻右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仔仔细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根据短文内容给下面的事件排序。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阅读专项训练题(含答案)

六年级下册第2课阅读理解训练专项题一、课内阅读。
腊八粥(节选)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1. 用一句话概括第1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选取了_______,表现了_________。
3. 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先后调动了大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官。
4. 第2自然段中,加点词句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文中对腊八粥的描写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碗牛肉面一个春寒料峭的黄昏。
店里来了一对特别的客人——父子俩。
父亲是盲人:一张布满着重重皱纹的黝黑的脸上,一双灰白无神的眼睛茫然地直视着前方。
他身边的男孩小心地搀扶着他。
那男孩看上去才二十来岁,衣着朴素寒酸,身上却带着沉静的书卷气,是个正求学的学生。
男孩把老人搀扶到一张离我的收银台很近的桌子旁坐下。
“爸,您先坐着,我去开票。
”男孩放下手中的东西,来到我面前。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2 腊八粥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2 腊八粥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1.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缺陷者捧出的花束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到了晚年耳朵全聋了,他指挥着交响乐队在演奏;自己却没有听到什么。
听众向他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他也不知道,直到同伴向他示意的时候,他才猛然间醒悟地向听众致谢。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生理上存在如此严重缺陷,几乎完全听不到任何声响的人,却陆续写下了那么多大量的美妙的乐章。
他为的不是自己的耳朵,他为的是广大听众的耳朵。
像这样的事,今天我们想起来仍是佷感动的。
在一个音乐的大厅里,美妙的音乐四溢,所有的人都沉浸在甜蜜的旋律中,然而那个以生命活力舞动着他的仙笛般指挥棒的音乐家,自己却一点也听不到。
但是这位不幸的音乐大师,我想,他所感受到的另一种幸福,恐怕是当时那音乐大厅里许许多多的人所没法体验到的,这就是:不被缺陷和困难所吓倒的那种劳动创造的快乐!这样的事情,我们现在不是也时常可以见到吗?这些年来,我们听到的多少缺陷者在学习和创造上攀达了怎样的高峰呀!有一位从事微细雕刻象牙工艺师,他能够在一粒米粒大小的象牙粒上刻上十八罗汉,在一粒芝麻大小的象牙上刻岳飞的《満江红》。
这位工艺师却是瞎了一只眼睛的,你如果以为他是由于从事微细雕刻而瞎了一只眼睛,那就大错特错了。
他是他青年时代右眼失明之后才从事这种微细雕刻研究的。
他原来仅存的一只眼睛发挥的作用竟比常人的不知大多少倍。
这些缺陷者捧出的艺术花束往往是格外鲜艳的。
他们的汗水,化作花上晶莹的露珠了。
让我们赞美能够征服缺陷的大勇者吧!让我们从历史上某些缺陷者所栽培出来的瑰丽的艺术鲜花中更好地体会勇敢劳动创造这些词的伟大。
(1)“这些缺陷者捧出的艺术花束往往是格外鲜艳的。
他们的汗水,化作花上晶莹的露珠了。
”这些缺陷者向人们“捧出来的花束”在文中指________。
(2)“征服缺陷的大勇者”在文中指________等人。
(3)我们赞美能够征服缺陷的大勇者就是赞美他们________的精神。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2腊八粥课内阅读及答案(详解)

2、腊八粥课内阅读(一)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
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
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的东西罢了。
1、根据意思找出文中的词语。
(1)搅拌。
()(2)更加、越发。
()(3)卸劲、失望。
()2、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八儿此时的心情: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4、八儿为什么进进出出灶房?“进进出出”这个词表达了八儿的什么心理?5、“那我饿了!”里面的“那”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6、“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7、八儿“喜得快要发疯”的原因是8、“叹气”既是在写,同时也是八儿的内心在叹气,他可能在想。
9、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用这种修辞手法仿写一句话。
10、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能把它换一种说法吗?11、八儿说他饿了,是真的吗?说说八儿当时内心的想法。
12、你还知道有哪些传统节日?选择其中一个节日写一些它的习俗。
13、如果八儿吃腊八粥,会是什么样儿呢?请发挥想象写一写。
2、腊八粥课内阅读(二)“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
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是呀!孥孥说得对。
统编(部编)版语文6年级下册 第1单元 课内阅读、类文阅读 复习试题(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第一单元课内阅读、类文阅读(有答案解析)【课内阅读】一、阅读《北京的春节》片段,回答问题。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
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
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用的一切,也必须赶快给孩子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1)选文所描写的北京过腊八节的两个习俗是________和______,作者对它们进行了______(详写略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①这句话把腊八粥比作______ ,写出了熬腊八粥的材料______。
②透过腊八粥可以看出这是一个( )年。
A. 团圆喜庆B.福寿满堂C.五谷丰登D.财运亨通(3)对文中画“____”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吃的喝的用的一切”写出了大人们为过春节而准备的东西极为丰富B.“万象更新”写出了人们筹备这些东西的主要目的是要在新年时显出新的气象C.这句话详写了大人们过春节的准备,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大人们忙碌的身影D.这句话通过写大人们过春节的准备,说明了人们对新的一年寄予了美好的愿望(4)对课文中的“京味儿”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文阅读-2 腊八粥
腊八粥
冰心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
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院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这机会清理厨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
最后,他叹一口气说:“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14岁。
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
现在我每年还煮着腊八粥,()为了供佛,()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
我的母亲是1930年1月7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那时我也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我凑不上十八种的干果,()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
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给淡忘了。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作者笔下的腊八粥包括()(多选)。
A.糯米
B.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
C. 各种豆子和芝麻
D.各种糖
3.文章的线索是什么,通过这个线索把哪些事情连起来了?
4.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1. 不但不是而是虽然但是 2.A B C 3.腊八粥,把母亲对她的母亲的怀念和我对母亲的怀念这两件事连起来。
4.对母亲的怀念。
中秋节为何吃月饼
中秋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月饼,那么,中秋节为何要吃月饼呢?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这是我国月饼的“始祖”。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
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
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
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常把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等作为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受百姓青睐的中秋美食。
到了清代,月饼的制作工
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
赵之珩表示,中秋吃月饼,和端午吃粽子、元宵节吃元宵一样,都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情感。
(选自“中国在线”2010-09-16有改动)
1.解释词语。
脱口而出:
2.连一连。
太师饼汉代
胡饼宋
月饼殷、周
宫饼、小饼唐
3. 根据选文填空。
月饼的“始祖”称为,真正称为月饼是在,逐渐流传是在,制作工艺得到较大提高是在。
4.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
5.文章引用了苏轼的古诗来写月饼,查查资料,把写一句其他有关月饼的古诗吧。
答案:1.不假思索,随口说出。
2.太师饼——殷、周胡饼——汉代月饼——唐宫饼、小饼——宋 3.太师饼唐朝宋朝清朝 4.短文主要介绍了月饼的演变。
5.中秋鲜果列晶盘,饼样圆分桂魄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