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分类的意义

血常规分类的意义

血常规各项目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项目的临床意义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血常规各项目的临床意义 1.白细胞计数(WBC) 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多: ·初生儿、运动、疼痛、情绪变化、应激、妊娠、分娩。 病理增高见于:a.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或局部炎症,以及一些细胞感染。 b.组织损伤:手术后急性心肌梗塞。 c.恶性肿瘤及白白病:急性、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尤以慢性白血病增高最多。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如肝癌、胃癌等。 d.其它: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尿毒症、酸中毒、某些药物中毒、烧伤等。 减少见于: a.某些感染:细菌感染(如伤感、副伤寒);病毒感染(如流感、风疹、麻疹)。 b.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 c.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如肝硬班替氏综合症。 d.理化因素:放射性物质、X线、某些抗癌药、解热镇痛药等,可造成白细胞减少。少于×10^9/L提示患者受感染的危险极大,应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并仔细监测。少于3×10^9/L可认为白细胞减少,应了解白细胞分类,并作进一步检查;多于12×10^9/L可视为增多,白细胞分类对确定增多原因有一定价值,应寻找感染的来源。30×10^9/L或更多者有白血病可能,应作白细胞分类及骨髓检查。 参考值:成人:4~10 ×10^9/L 婴儿(两周岁内):11~12×10^9/L 新生儿:15~20×10^9/L 2.白细胞分类 中性粒细胞:增高见于: a.急性感染和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败血症、脓肿等。 b.组织损伤:大手术后、心肌梗塞、肺梗塞等。 c.恶性肿瘤: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等。 d.各种中毒: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等。减少见于: a.某些传染病:流感、伤寒、付伤寒、麻疹。 b.某些血液病:再障、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 c.化疗或放疗后,抗癌药物,X线及镭照射。 d.其它: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高度恶病质。 嗜酸粒细胞:增多见于: a.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紫癜。 b.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 c.某些皮肤病:湿疹、牛皮癣、剥脱性皮炎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一、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x10 12-5.3x10 12 个/L(400 万-550 万个/mm3)。 女:3.5x10 12-5.0x10 12 个/L(350 万-500 万个/mm3)。 儿童:4.0x10 12-5.3x10 12 个/L(400 万-530 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x109-10x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x109-20x109/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英文缩写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N 0.3〜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0.01-0.05(1 %-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50-0.70(50%-70 %) 嗜酸性粒细胞E 0.005-0.05(0.5%-5 %) 嗜碱性粒细胞B 0〜0.01(0〜1%) 淋巴细胞L 0.20-0.40(20 %-40 %) 单核细胞M 0.03-0.08(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的意义 在医院第一张拿到的总是血常规化验单,超过平均值的指标究竟说明了什么?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有什么意义?店铺这就为大家解答血常规检查各项指标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 1、血红蛋白浓度(Hb) 【简介】血红蛋白浓度指单位提及(L)血液内所含的血红蛋白的量,血红蛋白又称血色素,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能与氧结合,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正常值】 男性 120~160g/L; 女性 110~150g/L; 新生儿 170~200g/L。 【临床意义】 一、血红蛋白增高: 降低的临床意义基本和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相似,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血红蛋白增多有以下情况: (1) 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等; (2) 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或肺静脉瘘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也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二、血红蛋白减少 (1)生理性减少: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的造血系统造血的相对不足,一般可较正常人的低10%-20%,妊娠中期和后期由于妊娠血容量增加而使血液被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2)病理性减少:①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所伴发的贫血;② 因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的贫血,如缺

铁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③ 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所致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或某些生物性和化学性等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以及某些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 2、红细胞计数(RBC) 【简介】红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对于提示累及红细胞系统的疾病有重要意义。 【正常值】 男性 (4.0~5.5)×10^12/L; 女性 (3.5~5.0)×10^12/L; 新生儿 (6.0~7.0)×10^12/L。 【临床意义】 一、红细胞计数值增多 ①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肺气肿及心力衰竭等; ②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③ 严重脱水,大面积烧伤; ④ 慢性一氧化碳中毒; ⑤ 肾癌,肾上腺肿瘤; ⑥ 药物如雄激素及其衍生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等可引起红细胞增多, ⑦ 高山居民,新生儿可见生理性增高。 二、红细胞计数值减少 ① 各种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肾病,肝病,胃切除术后,出血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白血病以及接触苯胺等化学物质引起职业中毒等所致的贫血; ② 各种原因引起的大量失血(如产后,手术后),重症寄生虫病等; ③ 老年人骨髓造血功能下降。

解读32项血常规

解读32项血常规 1.WBC: 白细胞分类及计数 a.参考值: 正常成人为(4~10)*10^9/L,儿童为(5.0~12)*10^9/L,新生儿为(15~20)*10^9/L。 b.临床意义: 升高: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 降低:常见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2.NEU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3.LYMPH%: 淋巴细胞百分比 4.MONO%: 单核细胞百分比 5.EO%: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 6.BASO%: 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 7.NEUT#:中性粒细胞计数 8.LYMPH#: 淋巴细胞计数 9.MONO#: 单核细胞计数 10.EO#: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11.BASO#: 嗜碱性粒细胞计数 白细胞分类的临床意义:

增多: 中性粒细胞:见于急性化脓感染、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汞中毒、急性铅中毒等。 嗜酸性粒细胞: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手术后、烧伤等。 嗜碱性粒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癌转移、铅及铋中毒等。 淋巴细胞: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等。 单核细胞:见于结核、伤寒、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等。 减少: 中性粒细胞:见于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镭照射、抗癌药物化疗、极度严重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多见于传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12.RBC: 红细胞计数 a.参考值: 正常男性为(4.0~5.5)*10^12,女性为(3.5~5.0)*10^12,新

血常规五分类报告解读

血常规五分类报告解读 血常规五分类报告通常是指全血细胞计数和百分比,包括白细 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计数和平均红细胞体 积等五个指标项。在临床上,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的 健康状况、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以及监控治疗进展情况。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解读血常规五分类报告。 1.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通常表示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正常白细胞计数范 围为4.0-10.0×10^9/L。白细胞计数高于这个范围可能表示感染、 炎症、自身免疫疾病或类风湿性关节炎。 2. 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计数通常表示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正常红细胞计 数范围为4.0-5.5×10^12/L。红细胞计数高于这个范围可能表示缺氧、肺炎、心血管疾病或其他问题。 3. 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通常表示红细胞中的蛋白质含量。正常血红蛋白范围为130-175 g/L(女性)和140-185 g/L(男性)。低于这个范围可能表示贫血、肾病、肝炎或营养不良。 4. 血红蛋白计数 血红蛋白计数通常表示每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数量。正常血红蛋白计数范围为115-150 g/L(女性)和130-175 g/L(男性)。低于这个范围可能表示贫血、急性出血、骨髓疾病或其他问题。 5. 平均红细胞体积 平均红细胞体积通常表示红细胞的大小。正常平均红细胞体积范围为80-100 fL。高于这个范围可能表示巨红细胞贫血、维生素B12缺乏、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其他问题。低于这个范围可能表示小红细胞贫血、营养不良、肝炎或其他问题。 总结:

血常规五分类报告是诊断和治疗各种健康问题的重要指标。通过了解每个指标项的意义和正常范围,您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或他人的身体状况,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治疗和康复。如果您对血常规五分类报告存在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请咨询您的医生。

血常规五分类血细胞比容的意义与疾病关联

血常规五分类血细胞比容的意义与疾病关联血常规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检查项目,通过对血液中的各种细胞进行 计数和分类,可提供关于身体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其中,血细胞比 容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可以反映红细胞的质量和数量。本文将探讨血 常规五分类血细胞比容的意义与疾病关联。 一、血常规五分类血细胞比容的定义和测定方法 血常规五分类是指将全血分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其他组分 的分类方法。而血细胞比容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所占的体积比例。通常 用于衡量红细胞的数量和质量。 血细胞比容的测定方法包括离心法和自动计数法。离心法需要将一 定量的全血通过离心管离心分离,然后根据离心后血液分层的比例计 算血细胞比容。自动计数法则是利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自动测量血细 胞比容,并给出计算结果。 二、血细胞比容的意义 1. 反映红细胞的数量:血细胞比容可以体现红细胞所占据的血液容 积比例,从而间接反映红细胞的数量。正常情况下,男性的血细胞比 容应在0.40-0.54之间,女性应在0.37-0.47之间。如果血细胞比容超出 正常范围,可能意味着身体存在贫血或出血等问题。 2. 判断红细胞的质量:血细胞比容还可以判断红细胞的质量。比如,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和寿命的问题都会对血细胞比容产生影响。如果红 细胞形态异常或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血细胞比容的变化。

3. 辅助诊断疾病:血细胞比容的异常还可能与某些疾病有关联。例如,高血细胞比容可能与脱水、肾脏问题、糖尿病等疾病有关。而低 血细胞比容可能与贫血、骨髓问题等有关。 三、血常规五分类血细胞比容与疾病关联 1. 高血细胞比容与脱水关联:脱水是指体内水分不足的状态,可能 由于饮水不足、大量出汗、腹泻等原因引起。当身体缺乏足够的水分时,血浆中的体积减少,红细胞比例相对增高,导致血细胞比容升高。因此,高血细胞比容可以提示脱水问题。 2. 高血细胞比容与肾脏问题关联:肾脏是体内水电解质平衡的重要 调节器官,若肾脏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血液中各种成分的改变。肾功 能不全时,水分排出减少,血浆浓缩,红细胞比例相对增高,引起血 细胞比容升高。 3. 高血细胞比容与糖尿病关联: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病人体 内胰岛素沟通蛋白与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关系不协调所导致的。 高血糖状态下,糖分进入红细胞内,使红细胞体积增大,血细胞比容 增高。 4. 低血细胞比容与贫血关联:贫血是一种红细胞数量或质量不足的 疾病。不同类型的贫血可能由不同的原因引起,如缺铁性贫血、再生 障碍性贫血、遗传性贫血等。这些状况下,红细胞数量减少,血细胞 比容降低。

血常规各项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项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是指通过检测全血中的各种参数来判断患者的血液情况,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机体内的疾病情况,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红细胞计数(RBC):正常成人男性的红细胞计数范围是4.2- 5.8×10^12/L,女性为3.9-5.6×10^12/L。红细胞计数增高可能是由于脱水、肺心病、高原适应、肺病、骨髓增生性疾病等原因引起的。红细胞计数降低常见于贫血、骨髓造血功能受损、出血等疾病。 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主要成分,其正常范围是 120-160g/L。血红蛋白异常可以反映贫血程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是因为失血、贫血、骨髓抑制等原因引起的。 血小板计数(PLT):正常范围为125-350×10^9/L。血小板计数增高可能是由于炎症、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等原因引起的。血小板计数降低可能是由于骨髓抑制、血小板生成障碍、贫血等原因引起的。 白细胞计数(WBC):正常范围为4-10×10^9/L。白细胞计数升高是炎症、感染、白血病等疾病的常见表现,而白细胞计数降低则可能是由于骨髓抑制、免疫缺陷、感染等原因引起的。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正常范围是82-92fL。MCV可以反映红细胞的大小,如果MCV增高可能是宏细胞性贫血的表现,而MCV降低可能是微细胞性贫血的表现。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正常范围是11.5-14.5%。RDW表示红细胞体积的变异程度,如果RDW增高可能是由于不同大小的红细胞比例的改变,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12缺乏性贫血等。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正常范围是7.2-11.0fL。MPV可以反映血小板的平均体积,如果MPV增高可能是由于血小板产生增加,例如炎症、感染等。 血常规检查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首先,它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贫血、炎症、感染等病情,提供有关疾病的初步诊断依据。其次,血常规也可以对疾病的治疗进行监测,例如白细胞计数可以反映感染的程度,血小板计数可以帮助评估出血的风险。此外,血常规还可以评估一些药物对造血系统的影响,以及判断一些遗传性疾病的发生。 总之,血常规指标是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常用的检查项目之一,它可以提供有关贫血、炎症、感染等疾病的信息,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此外,血常规还可以指导药物治疗、评估疾病的预后和监测疗效。因此,医生在临床实践中需要仔细解读血常规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

血常规五分类血小板平均体积的意义与血液凝固功能

血常规五分类血小板平均体积的意义与血液 凝固功能 血小板(platelet),又称血小板细胞,是人体血液中的一种细胞碎片,起着至关重要的血液凝固功能。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特征对于维持正常的凝血反应非常重要。在血常规检查中,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 MPV)是一项常用指标,用来反映血小板的大小。本文将探讨血小板平均体积在血常规五分类中的意义以及其与血液凝固功能之间的关系。 血常规是一项常规的临床检查,可以提供关于血液的各项指标以及细胞数量的信息。根据血小板和白细胞数量,血常规可以将血液分为五个分类:巨大血小板、大型血小板、正常血小板、小型血小板和微小血小板。血小板平均体积是其中一个参数,它表示平均每个血小板的大小。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平均体积应该在正常范围内。 血小板平均体积的改变可能与血液凝固功能的异常有关。一些研究表明,血小板平均体积与血小板的激活状态密切相关。当血液凝固功能异常时,血小板可能处于活化状态,导致其平均体积增大。相反,当血小板功能低下或处于抑制状态时,血小板平均体积可能会减小。因此,通过观察血小板平均体积的改变,可以初步判断血小板的功能状态和血液凝固功能的异常程度。 血小板平均体积还可作为炎症和疾病情况的一个指标。某些炎症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可能导致血小板的平均体积增大。此外,一些疾病如溶血性贫血、白血病等,也可能导致血小板平

均体积的改变。因此,血小板平均体积的测定可以作为一种辅助诊断 指标,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除了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常规五分类还包括其他参数,如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这些指标综合起来可以提供 更全面的血液信息,帮助医生确定患者的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总之,血小板平均体积是血常规五分类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可以 反映血小板的大小和活性状态。改变的血小板平均体积可能与血液凝 固功能的异常有关,同时也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一个指标。通过血常规 五分类的综合分析,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对血小板平均体积的监测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END-

血常规检验各项指标的意义

血常规检验各项指标的意义血常规检验是临床上最常做的检验项目,我在这里介绍一下其临床的应用及结果评价. 目前医院所做的血常规检验以三分类与五分类为主,这对于白细胞分类来说的,三分类的仪器可将白细胞大体的分为大细胞中性粒细胞、中间细胞其它白细胞、小细胞淋巴细胞三类.五分类的仪器可将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五类.红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各类仪器差别不大.当然有些仪器甚至还可分出幼稚的白细胞,而在一些医院还在使用手工分类的方法. 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上可随时检验,用血量不多,但是还是推荐使用静脉采血,并与合适量的抗凝剂混合使用.常规检验主要有以下项目: 1、白细胞计数WBC 参考值: 临床意义: 增高:发热、各种炎症、白血病、出血、溶血、肿瘤等,如>30×1011/L有白血病的可能;减少:流感、非典、伤寒、粒减、粒缺、脾亢、再障、长期X线照射等 结果评价: 主要为中性粒细胞:1增高:生理性增高如新生儿、经期、妊娠末期、饭

后、剧烈运动后、酒后、冷浴后、分娩、下午较上午高、应用如肾上腺素等.2减少:致白细胞生成减少如应用烷化剂氮荠、环磷酰胺、苯丙氨酸、消瘤荠、噻替哌、白消安、乌拉坦、甲基苄肼、多潘等、有丝分裂抑制剂长春新碱、长春花碱、秋水仙碱、抗抑郁药丙米嗪、去甲苯米嗪、利尿剂乙酰唑胺、氯噻嗪衍生物、利尿酸、汞剂、抗生素氨苄青霉素、甲氧苄青霉素、氯霉素、头孢霉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链霉素、瑞斯托霉素、放线菌素K、两性霉素、抗颠痫药苯巴比妥、三甲双酮、乙琥胺、其它扑尔敏、二硝基苯酚、苯、砷等;致白细胞破坏增多如应用解热镇定剂阿斯匹林、醋氨酚、氨基比林、消炎痛、保泰松、抗甲状腺药物甲疏咪唑、丙硫氧嘧啶、抗生素苯唑青霉素、双氧青霉素、万古霉素、庆大霉素、先锋霉素、氯霉素、抗疟药奎宁、扑疟奎、辛可芬、抗心律失常药及强心药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安定、地高辛、其它氯丙嗪、呋喃妥因、苯妥英钠、别嘌醇、潘生丁等. 2、中性粒细胞NE 参考值:;51-75% 临床意义:异常标本还包括中性杆状细胞及幼稚细胞等.增高:急性细菌性感染、组织损伤、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中毒、恶性肿瘤等;减少:某些传染病如伤寒、流感、造血功能障碍、脾亢、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药物反应、慢性理化损伤等.

血常规检查意义

血常规检查意义 血常规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通过对血液中各项指标的检测,可以了解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下面将详细介绍血常规检查的意义以及各项指标的解读。 1. 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成分,负责携带氧气到各个组织和器官。血红蛋白水平的测定可以判断贫血的程度,了解机体供氧能力。 2.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是携带氧气的主要细胞,红细胞计数可以反映机体的造血功能和贫血情况。 3.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细小细胞片段,主要参与血液凝固过程。血小板计数可以判断出血和凝血功能的异常情况。 4.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是机体的免疫细胞,可以抵御外界病原体的侵袭。白细胞计数可以判断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感染情况。 5.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主要参与机体的炎症和免疫反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变化可以反映机体的炎症和感染情况。 6. 淋巴细胞百分比(LYM%):淋巴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主要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淋巴细胞百分比的变化可以反映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感染情况。 7. 血液常规检查还包括其他指标,如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C)等。这些指标可以提供更加详细的信息,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血常规检查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血液各项指标的综合分析,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疾病情况。例如,如果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偏低,可能提示贫血的存在;如果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可能表示机体正在发生炎症反应或感染;如果血小板计数过低,可能导致出血倾向等。

血常规检验项目及意义

血常规检验项目及意义 血常规检验是指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各种成分,来评估人体的健康和 疾病状况的一种常规检查。血常规检验项目包括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浓度(Hb)、血小板计数(PLT)以 及其他参数如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C)、单个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白细胞分类计 数等。这些指标能够为医生提供关于抗炎、抗感染和造血功能等方面 的信息,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类型、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监测治疗效果。 1. 红细胞计数(RBC): 红细胞计数指的是在一定容积的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正常范围因 性别和年龄而异。通过红细胞计数可以评估患者的贫血程度,排除贫 血的疾病。 2.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计数指的是在一定容积的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白细胞计数 可以反映出机体对感染的免疫反应。异常的白细胞计数可能暗示有感 染或者炎症的存在。 3. 血红蛋白浓度(Hb): 血红蛋白浓度是指血液中单位体积的血红蛋白含量。通过血红蛋白 浓度可以评估患者的贫血程度,有助于发现和诊断贫血疾病。 4. 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计数指的是在一定容积的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成分,与血液凝固和止血有关。正常的血小板计数范围可以帮助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出血或凝血异常。 5.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红细胞平均体积是指血液中红细胞的平均体积。通过检测MCV可以评估红细胞体积的分布情况,帮助医生判断贫血的类型。 6.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C):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是指血液中平均每个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MCHC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贫血原因,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7. 单个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 单个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是指血液中单个红细胞中的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也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贫血的类型。 8. 白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分类计数是指在白细胞计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不同种类的白细胞数量。白细胞的种类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白细胞分类计数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感染类型,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 通过血常规检验项目的检测结果,医生能够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如果某个指标超出正常范围,医生需要进一步分析可能的

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主要反映有无感染,当然作用很多,这是主要作用. 红细胞系列的主要反映有无贫血. 血小板系列的主要反映有无血小板减少或者增多. 以上是常用的作用.

0.3℃~0.5℃,腋下温度又较口腔温度低0.3℃~0.5℃。 我的孩子有一回发烧,也是的,退烧药才吃下去,不一会就退下去了,过了几个小时又烧起来,如此反复。送去医院看了,验了个血,为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发烧,病毒性感染的一个特征就是反复发烧。 医生并没有开退热针,也没吊瓶,只是开了3针抗病毒针,打了3天果然就没再高起来过。若高烧38.5度以上,请立即让医生确诊是病毒感染的,还是细菌感染的,病毒感染就用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细菌感染的就用抗菌素(如头孢类),不要急于退烧,烧只是表象,要把病因找出来。 另外我想说的是不要迷信输液。医生说了,可以吃药的不要打针,可以打针的不要输液,关键是要用对药,而不是用重药。 注意是否有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情况存在。 主要的症状及原因有以下: 发烧的同时流鼻涕——感冒(感冒症候群) 咽喉痛——咽喉炎、扁桃腺炎 持续发烧39℃左右,白眼珠充血且出眼屎——游泳池热 在高温场所发高烧的同时,筋疲力尽——中暑症(日射病) 腮腺肿胀——流行性腮腺炎 耳朵流水、情绪不稳——中耳炎 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呼吸困难——肺炎 牙床发红、唾液多——口腔炎 呕吐、抽筋、前囟门凸起——脑膜炎 呕吐、抽筋、意识不清——肺炎、急性脑病 尿的次数多、血尿——尿道感染 发烧的同时,抽风——热性抽筋 严格来说,是没有细菌性感冒的,感冒都是病毒引起的。病毒性感冒血常规白细胞一般不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下降而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如果感冒引发上呼吸道细菌感染(可能就是你说的细菌性感冒),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就会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而淋巴细胞

血常规五分类血红蛋白浓度的意义与检测方法

血常规五分类血红蛋白浓度的意义与检测方 法 血常规五分类是一种常用的血液检查方法,能够提供有关机体健康 状况的重要信息。其中,血红蛋白浓度是血常规五分类中的一个指标,对于评估机体贫血情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探讨血红蛋白浓度的意 义以及相关的检测方法。 一、血红蛋白浓度的意义 血红蛋白是存在于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其主要功能是与氧气结 合并在体内输送氧气到各个组织和器官。血红蛋白浓度的测定可以提 供关于机体氧气供应和贫血情况的信息,具体意义如下: 1. 评估贫血程度:血红蛋白浓度是评估贫血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不同的年龄和性别,正常人的血红蛋白浓度范围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测定血红蛋白浓度,可以判断贫血的程度,并且指导贫血的治疗。 2. 了解贫血类型:贫血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有 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测定血红蛋白浓度可 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贫血的类型,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和治疗。 3. 观察疾病进程:某些疾病的进程和治疗效果与血红蛋白浓度密切 相关。例如,对于肾脏疾病患者,血红蛋白浓度的下降可能提示肾功 能下降和贫血情况的恶化。因此,定期测定血红蛋白浓度可以帮助医 生观察疾病的进程,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血红蛋白浓度的检测方法 1. 血液标本采集:血红蛋白浓度的检测需要采集一定量的静脉血液 样本。在采集前需要注意消毒手段,并选择适当的采血器具。 2. 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目前,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是测定血红蛋 白浓度的常用方法。该设备能够自动化地完成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 度测定等工作,具备测定快速、准确的特点。 3. 化学法:化学法是另一种常用的测定血红蛋白浓度的方法。该方 法通过化学反应测定血红蛋白的含量,需要使用特定的试剂进行反应。 4. 其他方法:除了上述两种常用的方法外,还存在其他测定血红蛋 白浓度的方法。例如,光电比色法、溶血法等。不同的方法在原理和 步骤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检测。 三、结语 血常规五分类中的血红蛋白浓度是评估机体贫血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测定血红蛋白浓度,可以评估贫血程度、了解贫血类型,观 察疾病进程等。目前,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和化学法是常用的检测方法,同时还存在其他方法可供选择。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具体 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并结合其他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以提供更 精准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血常规检查中各项指标的意义与解读

血常规检查中各项指标的意义与解读 一、引言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检查项目,通过分析静脉血液中不同成分 的数量和比例来评估人体健康状况。本文将针对血常规检查中各项指标的意义与解读进行详细介绍。 二、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浓度 1. 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计数是指每升静脉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正常情况下,男性成年人在 4.5- 5.5 × 10^12/L,女性成年人在4.0-5.0 × 10^12/L之间。若红细胞计数过高,则可能出现缺氧、肾功能异常等问题;若过低,则可能出现贫血等情况。 2. 血红蛋白浓度 血红蛋白是存在于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主要作用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男性 成年人的正常范围为130-175 g/L,女性为115-155 g/L。如果血红蛋白浓度过高, 可能表示有慢性肺部疾病、高原适应等情况;而血红蛋白浓度过低,则可能是贫血导致的。 三、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1.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是指每升静脉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正常值范围在4-10 × 10^9/L之间。如果白细胞计数异常偏高,可能表示有感染、炎症、免疫系统异常等;若过低,则可能为骨髓功能不良或免疫抑制等情况。 2. 白细胞分类

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五个种类。通过分析各种类的比例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身体是否存在感染或其他问题。例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能表示存在一些过敏反应;淋巴细胞增多则可能意味着存在某些慢性感染。 四、血小板计数与凝血功能 1.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是指每升静脉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正常值范围在100-300 × 10^9/L之间。如果血小板计数过高,可能会导致血栓形成;若过低,则可能会引 发出血倾向。 2. 凝血功能 凝血功能用于评估人体止血能力。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这些指标的异常可能表示存在出血或凝 固障碍等问题。 五、其他指标及综合分析 除了上述提到的指标外,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指标需要关注。 1. 表观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RDW可以反映红细胞大小的变异程度,其增高可能提示贫血或肾功能异常。 2.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和淋巴细胞百分比(LYMPH%) NEUT%和LYMPH%可以反映炎症和感染情况,当两者比例发生改变时,可能 意味着身体正在应对某种疾病或感染。 3. 表观总细胞体积(MCV)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血常规各项目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项目临床意义 1白细胞总数由于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所占比率最高,因此中性粒细胞的增减是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关键,中性粒细胞增减的意义与白细胞总数增减的意义基本上一致。新生儿和妊娠5个月以上以及分娩白细胞会升高。 2 中性粒细胞增高:生理上一天之内不同时间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总数可不同,一般下午比上午高;剧烈运动、情绪激动、严寒、暴热会增高。病理上,急性感染,如急性化脓性感染、扁桃体炎、阑尾炎等。但感染过于严重机体反应性较差时白细胞可不增高反而减低。严重的烧伤、心肌梗死、急性内出血、急性中毒等时白细胞升高,且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某些感染(伤寒/副伤寒)及病毒感染、某些血液病、脾功能亢进等。 3 淋巴细胞增高:生理上婴幼儿淋巴细胞比较高可达70%,4-6岁后开始下降。病理上,某些病毒感染,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恢复期淋巴细胞增多。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因中性粒细胞减少以致淋巴细胞百分率增高所造成的相对增高。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细胞会升高。 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长期接触放射线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之后,在急性化脓性感染时由于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可导致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4中间细胞包括幼稚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此处不分类,临床意义不做解释。 5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生理上,新生儿、高原生活、剧烈的体力劳动(运动)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成年男性比女性高。病理上剧烈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排汗过多和水摄入严重不足造成血液浓缩所致增高。慢性心肺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因不明的造血系统性在、增殖姓疾病,红细胞增高,可达(7-10)ⅹ10/L。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生理上,6个月—2岁的婴幼儿由于生长发育迅速所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及血容量的增加所致。妊娠中晚期为适应胎盘循环的需要,血容量明显增加而使血液稀释。老年人造血功能逐渐减退。病理上贫血时减少。 6红细胞压积增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等,原发或继发红细胞增多症和新生儿。降低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 7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指红细胞群体中各个细胞体积的平均值。血红蛋白含量(MCH)指红细胞群体中各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值。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平均每升红细胞所含血红蛋白浓度。综合这三个平均值及红细胞的形态特征,可对贫血进行初步的形态学分类以及病因分析。 8红细胞分布宽度(SD)是血细胞分析仪测量一定数量的红细胞体积后,计算求得的红细胞体积大小异质性参数。红细胞分布宽度(CV)是红细胞体积变异系数。 9血小板总数生理变化:正常人一天之内可有6%-10%的变化,一般早晨较低,午后较高; 剧烈运动及饱餐后较高;妇女月经初期较低,经期后逐渐上升;妊娠中晚期及新生儿较高;静脉血比毛细血管血要高。血小板增高有原发性增高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反应性增高如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大出血等。血小板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性损伤、急性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肿大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10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增大见于血小板周围血液中破坏增多骨髓代偿增加时、骨髓纤维化、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减少见于骨髓功能损伤、严重感染伴败血症、脾功能亢进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