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
中国古代制度(历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制度(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制度体系独具特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知识点。
本文将从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制度进行探讨。
一、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多种多样,但最为著名的是封建君主制。
封建君主制是中国古代最长久、最为典型的政治制度,由君主、贵族和百姓构成。
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贵族享有特权,而百姓则从属于君主和贵族。
1. 朝廷制度:中国古代政权的核心机构是朝廷。
朝廷由君主领导,设立诸如丞相、大臣、御史等职位。
这些职位分工明确,负责管理国家的政务、司法和军事。
朝廷制度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但基本框架相似。
2.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制度,用于选拔官员。
科举考试分为殿试和乡试,殿试是在皇帝面前的考试,乡试则是在地方上进行的考试。
科举制度有效地选拔了大量的人才,为官员选拔提供了公正的渠道。
二、社会制度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基于封建家族和等级制度,社会结构呈现出严格的等级划分和封建等级制度。
1. 家族制度:家族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
家族是由同一血统的人组成的基本单位,具有强大的家族观念和约束力。
在家族制度下,血脉关系和亲属关系非常重要。
2. 等级制度:等级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等级制度,社会被分为不同的等级,如贵族、士人、农民和奴隶等。
等级制度限制了不同阶层的交流和流动,增加了社会的稳定性。
三、经济制度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主要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经济体系。
农业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财富主要来源于土地和农业生产。
1. 土地制度:古代中国的土地归属主要有皇权、官府、贵族和农民土地四种形式。
土地往往是由贵族和官府所有,而农民则以租佃的形式使用土地。
土地制度限制了农民阶层的发展,并为贵族和官府垄断了大量资源。
2. 募役制度:募役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征兵制度,在国家需要时,向农民征召士兵。
这一制度为农民提供了劳动力,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中国传统制度

中国传统制度
中国传统制度,是指中国历史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制度。
在封建制度下,君主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土地所有权归君主和贵族,农民则被赋予农田的使用权,以臣子与君主之间的忠诚关系为基础,形成等级分明、尊卑有序的社会结构。
2. 儒家思想和儒家礼教: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社会、家庭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儒家礼教强调了尊卑有序、家族纲常、孝道教育等价值观念,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传统道德伦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3. 科举制度:它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从唐宋时期开始正规化,明清时期达到巅峰。
科举制度通过制定考试科目和标准,选拔具备政治、文化和道德素质的人才,以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治权威。
4. 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强调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地位。
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离不开农民的辛勤劳动,尊重和保护农民的权益是中国传统制度的核心之一。
5. 家族和家庭制度:家族和家庭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从血缘关系到责任义务都有明确的规范。
家族制度在社会秩序和家族传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制度强调了君主专制、封建等级、儒家礼教、科举选拔、农耕文化和家族制度等价值观念和社会经验,这些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并深深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一、名词解释1、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得规范体系。
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礼仪俗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内容。
3、行为文化: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这个观点是宋人郑樵的主张。
他认为汉字起源于“一”。
他的这种学说是建立在“道生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阴一阳谓之道”等古代哲学思想基础上。
二、简答题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P3页)答:广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人们生活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广义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大,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包括信仰、风俗、艺术、法律、制度等等。
泰勒的文化定义就是狭义文化的经典界说。
2、简述汉语的特点。
(P12页)答:(1)在语音方面,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生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2)在汉语词汇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一是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二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新词不断产生;三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汇消亡;四是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3)在语法方面,主要的特点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名词没有格的变化,也没有性和数的区别。
动词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
虚词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虚词的数量少,但是使用频率高,运用复杂,在汉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
(P16页)答:(1)讲究对称,这是汉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而四字格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2)字数上的对偶和结构上的对称,还有音律上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的平仄相间;(3)汉民族的言语习惯,四字格是汉语言语习惯之一,从原始歌谣到《诗经语言艺术》再到秦汉散文,大多都采用四字格的形式表达。
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与传统文化

春秋战国 时期:礼 乐制度逐 渐衰落, 诸侯争霸, 礼崩乐坏
秦汉时期: 礼乐制度 得到恢复 和发展, 强调君臣 父子的等 级关系
魏晋南北 朝时期: 礼乐制度 受到佛教、 道教等外 来文化的 影响,逐 渐融合
隋唐时期: 礼乐制度 达到鼎盛, 强调君臣 父子的等 级关系, 注重礼仪 规范
宋元明清时 期:礼乐制 度逐渐衰落, 受到西方文 化的影响, 逐渐融合
法家: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思想流派,强调法治、权术和功利
关联:礼乐制度与佛教、法家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如强调秩序、礼仪、道德等,但在具体 理念和实践上有所不同。
礼乐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
礼乐制度对传统艺术、文学、哲学 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礼乐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 值观和道德观
礼乐制度对传统社会秩序和伦理道 德的维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礼:包括祭祀、朝会、婚丧、 宴饮等礼仪规范
乐:包括音乐、舞蹈、诗歌 等艺术形式
礼乐结合:礼与乐的结合, 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和谐 与统一
礼乐教化:通过礼乐教育, 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文化 素养
礼乐制度与政治:礼乐制度 与政治制度紧密结合,体现 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特点
隋唐时期:礼乐制度受到外来 文化的影响,逐渐吸收和融合,
形成新的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儒 家思想的重要
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强调 “礼”的重要 性,认为礼是 社会秩序和道 德规范的基础
礼乐制度通过 音乐、舞蹈、 祭祀等活动, 体现了儒家思 想的道德观念
和价值观
儒家思想认为, 礼乐制度可以 培养人们的道 德品质,提高 社会道德水平
礼乐制度强调了和谐、和平、尊重、 包容等价值观念,对现代文化交流 具有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 姓氏制度的特点

第四讲姓氏文化一、姓氏的产生与发展(一)中国姓氏制度的特点1.中国姓氏制度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宗法制度的表现,历史渊源非常久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制度之一。
中国姓氏制度的特点2.中国姓氏制度与封建礼制相结合,标榜同姓同宗,抬高名门大姓,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有力工具,如魏晋时期盛行的“门阀制度”。
中国姓氏制度的特点3.中国姓氏制度是民族团结和融合的象征。
(二)姓氏的产生与发展一般认为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那时,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者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姓金文是单人旁加一个生字,是人所生的意思,后来改为女字旁的“姓” 。
《说文解字》云:“姓,人所生也。
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城天子,从女从生。
”实为“知母不知父”的意思。
远古帝王姓都带有女字旁炎帝——姜黄帝——姬少昊——嬴舜——姚禹——姒氏产生比“姓”晚姓与氏的关系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不变,氏可变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姓与氏的演变进入阶级社会,姓氏的功能带有强烈的阶级色彩姓与氏的混合为一,大约在秦汉时期二、姓氏的主要来源1.最早产生的姓,是真正意义上的姓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
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
炎帝——姜黄帝——姬少昊——嬴舜——姚禹——姒姓氏的主要来源2.以国邑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姓氏的主要来源3.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
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丹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4.以祖父或者父亲的名或者字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
如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5.以排行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
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

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首先,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文化体现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体系中。
封建王朝以帝皇为最高统治者,实行君主集权制度。
国家的各级官员由皇帝任命,实行官僚体系。
根据传统的思想观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权神授,臣民忠诚。
这种制度文化促进了统一国家的管理和治理。
同时,中国传统政治制度还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以德治国,以仁爱和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其次,中国传统的经济制度文化主要以农业社会为基础。
农耕文化一直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的农业制度强调耕稼、秋毫之末不可夺取,注重耕者有其田的原则,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
此外,土地所有权的传统还导致了土地分配的不平等,农民地位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第三,中国传统的社会制度文化体现在家庭和社区结构中。
中国传统家庭的核心是以父亲为首的家族制度,遵循男权制度,强调家族的延续和传承。
传统社区则以村落为基础,村落自我管理,注重集体利益和社区道德规范。
此外,中国传统的道德制度文化注重道德观念的培养和教育。
儒家思想将仁、义、礼、智、信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人们追求道德的至善行为,尊重长辈和上级,强调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制度文化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演变。
现代化进程中,中国逐渐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借鉴了西方的一些政治和经济制度。
中国加强了法治建设,推行了市场经济,并强调科学发展、开放合作和社会公平正义。
尽管如此,中国的传统制度文化仍然对中国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它们构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着持久的塑造作用。
对于中国人来说,了解和尊重自己的传统制度文化,有助于继承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中国也应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积极推动制度变革,并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实现共赢。
中国古代制度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制度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制度是中国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制度进行归纳总结,从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治制度1. 皇权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以皇权为核心,皇帝是最高统治者。
皇帝制度建立了中国皇权专制的统治模式,统治者通过神权和家族血统来巩固其地位。
2. 封建制度:古代中国封建制度强调君主与诸侯之间的关系,封建王朝通过封授土地,以及设立官员系统来巩固统治。
3. 官僚制度:中国古代建立了庞大的官僚体系,官员从县级到王朝级别,严格按照官阶和文化程度划分。
4. 考试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重要的一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使人的才能决定了其地位和身份,有利于社会流动性。
5. 中央集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特点,各地政权由中央任命的官员来管理。
二、社会制度1. 家族制度:中国古代建立了严格的家族制度,家族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血缘关系和家族法规定了个人的权益和义务。
2. 社会等级制度:中国古代社会以等级制度为基础,根据血缘、地位和财富等因素划分人的社会地位,分为贵族、士人、农民和奴隶等不同等级。
3. 社会法律制度:中国古代建立了多种法律制度,如律令制度、官府刑罚、家族法规等,对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进行管理。
三、经济制度1. 封建土地制度: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以封建制度为主,统治者将土地分封给贵族和军事家族,农民依附于土地并服役。
2. 均田制度:在某些历史时期,中国采取了均田制度,平均分配土地给农民,增加平民的社会地位。
3. 农业经济:中国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农民是社会经济的基础,生产力低下但稳定发展。
四、文化制度1. 礼制:中国古代建立了严格的礼制,通过礼仪的约束来规范社会行为和人际关系,维系社会秩序和稳定。
2.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的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家庭和睦以及社会秩序的维护。
3. 文人墨客:中国古代文化重视文化人士,崇尚士族文化,文人墨客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传统制度文化

宾礼:《周礼· 春官· 大宗伯》记载,“以宾礼亲邦国。”宗法社会
中,天子与诸侯间,多半沾亲带故。天子诸侯接待宾客,“春见曰朝, 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主要分为朝礼、相见礼和蕃王来 朝礼。 朝礼:包括五门、三朝、朝位、朝服及君臣出入、揖让、登降、听朝 等礼仪。常参官、九参官、六参官等。。 相见礼:士与士之间的相见礼仪。 蕃王来朝礼:据《明集礼》记载,洪武初年定蕃王来朝礼。蕃王来朝, 到龙江驿后,驿令禀报应天府,再上达中书省和礼部。应天知府奉命 前往龙江驿迎接。蕃王达下榻宾馆后,省、部设宴款待。然后由司仪 导引,到奉天殿朝见天子,到东宫拜见皇太子。朝见完毕,天子赐宴。 接着皇太子、省、府、台一一设席宴享。蕃王返回,先后向天子、皇 太子辞行,然后由官员慰劳并远送出境。期间每一个程序都有“仪注” 加以规范。
嘉礼:嘉礼是饮食、婚冠、宾射、燕飨、胂燔、贺庆之礼的总称。
饮食:饮酒进食增进感情。 婚冠:男子二十而冠,女子许嫁,十五而笄,冠笄之礼表示成年。成 年则可婚嫁。 宾射:乡野有乡射礼,朝廷有大射礼。在娱乐活动中,亲近旧知新友。 燕飨:天子以歌舞燕乐、美酒饮食款待四方来朝的诸侯。 胂燔:宗庙社稷之祭肉。祭祀完毕,将此祭肉分发给各诸侯国。 贺庆:有婚姻甥舅关系的异姓之国,在喜庆之时,必须致送礼物,以 相祝贺。 巡守:天子应五年一巡守,视察各国。巡守年二月东巡至泰山,五月 南巡到衡山,八月西巡到华山,十一月北巡到恒山。巡守至处,祭祀 名山大川,观察风俗民情,听取诸侯述职,考论政绩,施行赏罚。 即位改元礼:甲子年(月、日)的子夜为冬至之时称为初元(上元)。 政权更迭,往往取元日。“体元居正”。新君即位后,先用旧君的年 号,然后到次年正月元日才告人的活动,应合“德”,体现仁、义、文、 行、忠、信等要求,“礼业者,理也。”(《礼记· 仲尼燕居》)“道 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 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 曲礼》) “礼”是人际交往的方式。人与人交往,如何称呼对方,彼此如何站立, 如何迎送宴请。。。 礼学其实是“上古文化史之学”,是儒家文化体系的总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宗法制密切相关的是分封制: 与宗法制密切相关的是分封制: 分封制目的: 巩固政权,有效统治(政府政策的根本目的) 分封制目的: 巩固政权,有效统治(政府政策的根本目的) 分封对象: 分封对象: 王族, 王族,前代贵族和功臣
诸侯的权利: 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并且可以再行分封 诸侯的权利: 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对天子义务: 定期朝贡, 对天子义务: 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 分封作用: 在当时稳定了统治秩序;扩大疆域; 分封作用: 在当时稳定了统治秩序;扩大疆域;传播文化 分封制瓦解: 周王室衰落,诸侯强大, 分封制瓦解 周王室衰落,诸侯强大,分封制逐渐瓦解
第三,宗法原则成为维系王朝政治的习惯力量。 一方面,在王朝出现危机的时刻,宗室贵族每每自 觉地担当起匡扶社稷、复兴王朝的政治使命,使家天下 的王权政治模式得到不断的复制与再生。 另一方面,在宗法文化的浸染下,人们将甲天下的 王权政治视作天经地义的统治模式。
科举制对传统文化的培育与桎梏( ) 二、科举制对传统文化的培育与桎梏(gu)
第四章: 第四章:中国传统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 制度文化: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 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 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古代朝代更替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科举制强化了读 书尚文的文化传 统,促进了学校 教育的发展,早 就了大批优秀的 文化人才
2、科举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与局限 第一,科举考试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做官 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了传统文化畸形发展。
第二,科举制式对极端专制王权的维护。Fra bibliotek范进中举
三、法律制度与社会伦理秩序的保障
汉代察举考试与后代科举考试有着重大的区别: 察举以举荐为主,考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由察举而来 的士人,没有落选的忧虑,对策、射策等考试只对任职 等级发生作用。士族通过把持察举的方式,从而维持了 士族的政治特权。 (2)科举制与唐宋时代的文化形态 隋唐统一中国之后,为加强中央权威,将选官任人的 权利集中到朝廷的吏部。隋炀帝大业年间开始向科举 取士的方向发展,人们一般以大业三年进士科的设置, 作为科举制度创立的开始。
宗法制与君主专制制度
正妻所生第一子) 嫡长子继承制(正妻所生第一子)
内容: 内容:
大小宗 ①保证了贵族的特权; 保证了贵族的特权; 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作用: 作用:
宗法制与君主专制制度
宗法制与君主专制制度 宗法制的特点: 宗法制的特点:一方面用自然血缘关系来确 定人们的社会关系, 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用自然血缘 关系将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关系将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限制着人 们社会关系的发展。 们社会关系的发展。
西 周 分 封 制 示 意 图
姜 尚
周王
功 臣 异 姓 王 族 同 姓 ) ) ) ) 周 公 子 伯 禽 召 公 之 子 成 王 弟 尧 后 代 舜 后 代 商 后 代 ( ( 先 代 的 贵 族
思考:为什么分封制会走向崩溃? 思考:为什么分封制会走向崩溃?
受封诸侯有很大的权力和独立性, 受封诸侯有很大的权力和独立性,便利了其 势力的增长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力量增强,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力量增强, 彼此进行争霸战争
【探究活动2】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 探究活动2 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你能 结合当今现实分析一下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吗? 1)积极: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 积极: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 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消极:强调家庭本位, 2)消极: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 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 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这与现代的平等和 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3.宗法观念对国家装置结构的渗透 宗法观念对国家装置结构的渗透
宗法观念对王权政治的最大影响是它确立了绝对军权 下的“家天下”政权模式,使传统中国的社会政治出现“家 国同构”的格局。 宗法观念对秦汉以后国家政治结构的渗透主要表现在以下 三个方面: 第一,“家天下”政权模式的长期延续。 第一 “家天下”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世代相袭。谓帝 王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世代相传。 宗法制度原则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白痴皇帝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
中国早期 政治制度
以秦为 界
夏、商、西周、东 西周、 春秋、战国) 周(春秋、战国)
(汉唐宋元) 秦 汉唐宋元)清 朝
形成
发展
顶峰
宗法制与君主专制制度
1.宗法制的产生及其特点 1.宗法制的产生及其特点 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由父系家族制演变而成,到周代逐渐完备。宗法制 在春秋时期瓦解以后,其影响长期存留在中国传统 社会之中。 宗法制: 宗法制: 夏商---逐步形成; ---逐步形成 夏商---逐步形成; 西周---发展完备; ---发展完备 西周---发展完备; 春秋战国---动摇破坏; ---动摇破坏 春秋战国---动摇破坏;
【探究活动1】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如何?它们 探究活动1 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如何? 对西周统治起到的共同作用有那些? 对西周统治起到的共同作用有那些?
关系:宗与分之间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关系:宗与分之间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 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共同作用: 共同作用:①有效防止了贵族之间因权利继承产生 的纷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的纷争,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②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③强化了中央政权的管理. 强化了中央政权的管理.
2.君主专制制度 2.君主专制制度 君主专制制度,是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 权的政治体制。 宗族祭祀与军事征伐 宗族祭祀 军事征伐是古代中国政治生活的头等 军事征伐 大事。 君王的祭祀职能 君王的军事职能
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皇帝总揽天下大权; 第一:皇帝总揽天下大权; 第二: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 第二: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 三公九卿、三省六部 第三:严密的人身控制; 第三:严密的人身控制; 严格的户籍管理是专制王权严密控制人身的最 重要的措施。 什伍里甲制度是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 基层的组织形式。
第二,亲亲伦理政治原则的不断扩张。 第二 亲亲是宗法制度的基础,在西周的社会政治秩序中,亲 亲成为首要的政治原则。 亲亲的宗法原则通过儒家的鼓吹与发挥,成为专制政治 的一种补充。 古代的宗法文化不仅给君主一种血亲的归属感,同时它 也构成一种现实的政治力量。 亲亲伦理政治原则影响国家政治的另一表现是,它造成 任人唯亲的官僚习气。
第一节: 第一节: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1.定义:政治制度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 1.定义:政治制度主要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 定义 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 式及其与之相关的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或国体 与政体的总和 ). 2.分期:以秦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 分期: 3.特点: 3.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 特点 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的伦理政治史中国政治制 度的鲜明特点
科举制具有以下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士人自由报名应试,应考者不论出身、地 位、家业,不必由官员举荐。 二、考试定期举行,不必等候皇帝下达诏令; 三、严格考试,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声明德望已不再是任职的主要依据。
科举制对唐宋文化面貌的影响
科举制将儒家思 想全面推进到社 会各层面,成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 精神核心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主要有以下表现: 第一,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
以“三纲” 为核心的封 建礼教作为 指导立法、 司法活动的 基本原则。
贯穿“德主刑辅”、 “明刑弼教”的精神, 以德为主,德型并用 是统治者所倡导的统 治方法
通过引经断 狱、引经注 律等方式使 儒家经典法 典化。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主要有以下表现:
1.科举制培育与维系了传统文化 科举制对传统文化的作用,在于其通过价值导向来影 响精神文化的方向,通过建立文官制度来保证士大夫 的身份地位。从而使儒家伦理文化有了稳定的传入。 (1)两汉察举与儒家地位的确立
汉高祖
由地方官僚察访人才、 向朝廷举荐的方式, 称为“察举”
策问是根据当前的政治、经济、军 事、文化的情形提出问题,主考者 将问题写在竹简上,由被荐举的 “贤良”之才作出书面答复
第二,家族本为的伦理法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