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牧童》说课稿
牧童教案 《牧童》教案3篇

牧童教案《牧童》教案3篇】《牧童》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自由自在与惬意的生活。
这里作者为大家分享了3篇《牧童》教案,希望在牧童教案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牧童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读懂故事。
3、理解寓意,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指导朗读。
2、引导学生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本学期我校开展了“建书香校园,树文化新人课外阅读”活动,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从小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今天,老师就为大家推荐一本好书--《伊索寓言》。
板书,注意“寓”写法。
齐读。
2、什么叫寓言?(寓言是用一个简短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出示幻灯片1)你读过哪些寓言?3、有没有同学读过《伊索寓言》呢?能说出其中的一两个故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大寓言家,了解一下《伊索寓言》4、指生朗读:(出示幻灯片2)相传伊索是古希腊的一个奴隶,生于公元前6世纪,他知识渊博,聪明机智,善于讲动物故事,是个编寓言故事的高手。
现存的《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较早的寓言故事集,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
伊索寓言故事中的角色大都是人们熟悉的动物,如狐狸啊,狼啊,驴子等等。
每则寓言的较后,大都用一句精辟的话点明故事的寓意。
5、师补充:关于《伊索寓言》,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曾这样说过;“你连伊索寓言都没读熟,可见你是多么无知和懒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则伊索寓言,感受一下伊索寓言经久不衰的魅力。
这则寓言故事的题目叫做《牧童和狼》,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
1、先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则寓言,读书时老师有两个要求:(出示幻灯片3)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生词,联系上下文,用心体会它们的意思。
《牧童》一等奖说课稿

《牧童》一等奖说课稿1、《牧童》一等奖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古诗《牧童》。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学习古诗,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
今天我将以浅薄而又真诚的见解,谈谈我对《牧童》这一课的教学构想。
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预期和反思"这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一)说教学内容《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
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
《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
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
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的目标和学生的`学情,以及古诗教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目标: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中华语言的精妙。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诗通俗易懂,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说学情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解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
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还不能深刻地体会到。
虽然本节课学生只能经过二十分钟的预习,而且手中无任何工具书,但因为本诗字面上的意思比较浅显,所以在课上,我淡化了对诗意的讲解,直指重难点。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牧童》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牧童》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牧童》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描绘了一个牧童在山野间放牧的场景,通过牧童与大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课文语言朴实,富有诗意,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课文也体现了牧童天真烂漫、自由自在的性格特点。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诗歌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感知。
但针对本课,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僻字词和诗句的含义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牧童与大自然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生僻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2.诗句的意境感受和理解。
3.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采用分组讨论、分享心得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以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图片或视频形式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讲解生僻字词:针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讲解,确保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
4.分析诗句: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境,理解牧童与大自然的关系。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6.分享心得: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7.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牧童》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

《牧童》说课稿《牧童》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牧童》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牧童》说课稿1一、说教材《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古诗,本单元以“童真童趣”为主题,本首诗主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表现出牧童心灵的自由自在,无牵无挂,自然放松。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充满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与追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编写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牧童、蓑衣、铺”等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默写古诗。
3、通过看注释、圈点批注、想画面等方法,理解诗意,并会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意。
4、通过古诗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与快乐。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为了能顺利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重点是:通读古诗,再通过看注释、圈点批注、想画面等方法,理解诗意。
难点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与快乐,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说学情:五年级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基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看图想画面等方法读懂古诗大意,但是,他们对古诗背后蕴含诗人的情感还不能深刻体会,此时,教师就应适时点拨引导。
二、说教法学法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曾经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突出重点,攻破难点,解决疑点,再结合本课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例如:初读古诗时,我让学生充分的把古诗读几遍,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读古诗,通过个别读、齐读、对读等方法读出层次美,读出情感。
其次我还运用了圈点批注法、点拨引导法,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去解决问题。
小学语文《牧童》教案精选3篇

小学语文《牧童》教案精选3篇五年级古诗《牧童》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领略《牧童》一诗的意境,欣赏《舟过安仁》的童趣。
2.会流利背诵这两首古诗,并且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扩写古诗。
3.感受童年的绚烂与快乐。
教学准备:投影片作业纸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切入新课1.读读以下诗句,你有什么发现呢?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袁枚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叶绍翁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吕岩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杨万里2.在这些诗句里,我们发现了许多性情各不相同的儿童,有懂事的,有贪玩的,有聪明的,也有悠闲自在和淘气调皮的,他们各自在忙什么呢?3.质疑引入,学习新课。
二、学习《牧童》,领悟诗意1.初读古诗,了解内容①指名读一读吕岩即吕洞宾的诗,指出易错字“蓑(suō)”的读音与写法。
②再读古诗,你能根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填一填、说一说吗?在一个()的地方,耳边似乎回荡着()。
当()的时候,一个牧童到外面()了。
③再读这首诗,你感受到这是一个()的牧童呢?为什么?从哪句诗哪个字最能领略他的悠闲与惬意?2.品读古诗,走进诗境围绕“卧”,品味“卧”。
①卧在一个怎样的地方?“六七里”:虚指,原野地方很大很广阔,一望无边。
“铺”:结合诗句理解扩词(铺展、铺开、平铺、铺设、铺天盖地……)看到辽阔的原野上到处是绿意葱茏的草,在我们眼前仿佛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听一听,你听到了()的笛声?(悠扬的、时断时续的、远处飘来的、忽隐忽现的)理解“三四声”:虚指,形容笛声时断时续。
这笛声是谁逗弄出来的呢?你能猜出来吗?②卧在一个怎样的时候?黄昏后:绚丽的晚霞渐渐消失了,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在夜空……归来:牛羊入圈,该空闲了,无忧无虑了。
人教版说课稿牧童

人教版说课稿牧童说课稿:《牧童》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通过对人教版教材中《牧童》一诗的学习,让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掌握并运用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牧童》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中隐含的哲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牧童》的背景知识,准备相关的教学辅助材料,如诗歌朗读录音、PPT等。
2. 学生准备:预习《牧童》,尝试理解诗歌大意,准备与诗歌相关的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田园风光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为学习《牧童》营造氛围。
- 简要介绍作者吕洞宾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2. 诗歌朗读- 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 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诗歌讲解- 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每句诗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 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如“牧童”、“短笛”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背后的深层含义。
4. 情感体验-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牧童》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 邀请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适时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5. 拓展延伸- 介绍与《牧童》相似主题的其他古诗文,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田园诗,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
6. 课堂小结- 总结《牧童》的主要教学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感受,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背诵《牧童》,并默写诗歌。
2. 完成一篇关于《牧童》的读后感,表达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牧童》说课稿【5篇】

《牧童》说课稿【优秀5篇】《牧童》说课稿篇一《画家和牧童》这则有趣而发人深省的故事,选自人教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组的首选课文,以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文字、精彩的人物对白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敢于向大人物质疑的牧童形象,以及一个善于接受他人建议的大画家戴嵩的形象。
故事情节简单适合二年级阅读,根据文本语言特色和二年级孩子认知特点,确定本课时两点教学目标:1.会读13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积累词语。
2.读通课文,关注对话朗读,在想像、对比中,感受牧童挑战权威敢于质疑的品质。
古代的小故事,难免与孩子生活形成差距,基于学情,确定本课时的重点是在对话的品读中,体会人物的品质,这也是本课时的难点。
教师在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人物的背景制作好课件,学生预习课文,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根据这样的目标、重难点,“以生为本、以读为主”的理念,设计五个环节的教学。
一、读题质疑,走进故事。
二、整体读文,词语积累。
三、研读“称赞”,感受画技。
四、重点品读,体悟品质。
五、认真书写,总结延伸。
下面具体说说五个板块的教学设计和设计意图。
第一板块读题质疑,走进故事。
扎实的课堂从课题开始,有效的课堂也从课题开始。
直接板书,质疑,理解牧童和画家,利用“牧童骑黄牛”迁移回忆“牧童”,画家围绕“家”,说说怎样成为家?在说说认识画家的画技。
在充分的感知后,基于学生的预习,出示本课中的画家:戴嵩。
识记“戴”,读准“嵩”。
质疑的第一个方面直接梳理后,继续交流,发现一个大人一个小孩,一个有名一个无闻,对比中感受人物地位、年龄、阅历诸多的不同。
一个题目告诉我们那么多的信息。
让学生了解题目重要的同时,激发孩子对课文学习的期待,在无痕中渗透学法,在此基础上走进课文,扎实细致、行之有效。
第二板块整体读文,词语积累。
低段教学中生字、写字是重点之一,这个板块我从两个部分达成目标。
第一、自由读文,提出“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要求,难读的多读几遍”的要求,这样每一次读书都给予明确确的目标,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十分必要。
5牧童说课稿

5牧童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第5课《牧童》。
本课主要讲述了牧童对于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他们天真烂漫的性格特点。
课文通过描绘牧童放牛、唱歌、玩耍的场景,展现了牧童们在大自然中的快乐生活。
同时,课文还表达了作者对于牧童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牧童生活,体会作者对牧童的赞美之情。
4.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快乐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
难点:体会作者对牧童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快乐生活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朗读录音机、课文课件等。
2. 学具:课文文本、生字词卡片、作业本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牧童放牛、唱歌、玩耍的画面,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5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错误。
3. 学习生字词(5分钟)4. 理解课文内容(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牧童的赞美之情。
5. 实践练习(5分钟)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场景,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体会牧童的快乐生活。
6. 课堂小结(3分钟)六、板书设计课文牧童板书内容:1. 生字词:牧童、放牛、唱歌、大自然、向往、赞美2. 课文场景:放牛、唱歌、玩耍3. 课文主题: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快乐生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生字词造句。
(2)写一篇关于自己向往的生活的短文。
2. 作业答案:(1)例:牧童们在草地上放牛,欢快地唱着歌。
(2)我向往的生活是在大自然中快乐地生活,自由地奔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描绘牧童在大自然中的快乐生活,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快乐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牧童》说课稿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Shepherd Boy" Said Lesso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牧童》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古诗《牧童》。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学习古诗,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
今天我将以浅薄而又真诚的见解,谈谈我对《牧童》这一课的教学构想。
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预期和反思”这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
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
《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
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
然。
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目标和学生的学情,以及古诗教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中华语言的精妙。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诗通俗易懂,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
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还不能深刻地体会到。
虽然本节课学生只能经过二十分钟的预习,而且手中无任何工具书,但因为本诗字面上的意思比较浅显,所以在课上,我淡化了对诗意的讲解,直指重难点。
从今天的课堂来看,学生抓关键词语的能力还不够,品词析句能力也有些欠缺。
三、说教法和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
”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将作详细阐述。
四、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音乐引入,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悠扬的笛子独奏《小放牛》,让学生欣赏。
随后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由以前学过的古诗《所见》引出课题《牧童》,并板书。
这样的安排,简洁明快,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一种笛声所特有的美感,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
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
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
1、一读字正腔圆
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重点读写“蓑”字,突破读写的难点。
2、二读抑扬顿挫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
3、三读诗中意境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
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
我鼓励学生,不仅要读懂诗意,还要想象画面。
“三”读古诗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的主体地位。
用不同形式的读,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
(三)抓重点词,悟诗中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诗中情境。
1、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想象“卧”,感悟形象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
诗中一个“横”字、一个“弄”字、一个“卧”字,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
在品读第一二句诗时,我抓住一个“铺”
字,引导学生感受原野的碧绿、茂盛,有一个学生感受到草原的平坦,可以说是超出我预期的课堂生成的意外之喜;聚焦一个“弄”字,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学习乐器的经历换位思考,感受牧童弄笛的轻松、自在;品味数词“六七里”“三四声”,感受原野的辽阔和笛声的悠长。
学生在品味这些关键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意趣,用心灵捕捉了诗的意象和境界,慢慢地将古诗读胖读厚了。
在这个环节中,我还通过对字词的品析,自然无痕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而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
感悟意境和感情朗读可谓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第三四句诗意思比较浅显,加上配有课文插图,学生感悟画面不是难点。
我从“卧”字切入,引导学生思考:牧童会怎么卧?他为什么不脱蓑衣就“卧”?这样,牧童悠然自得、自由随意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以上的教学设计,我避免了古诗教学中逐字逐句的枯燥的串讲串问。
通过抓住重点字词的剖析,品味其精妙之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2、跳出这首诗,以一带三,感受“牧童”情怀。
站在一首诗的角度,看中国人的“牧童”情结,显得比较单薄。
怎样把诗读透读厚,我选择了拓展阅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一共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拓展性阅
读:
第一方面:是学习诗的前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之后,第一次引入栖蟾《牧童》中的前四句,同样感受牧童所在环境的美好和那份自在;——这次读是以主带次地读。
第二方面:学习“笛弄晚风三四声”时,为了理解“笛弄”的内在含义,我补充了雷震《村晚》中的“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让学生感受到牧童吹笛的自得其乐;在学习了“不脱蓑衣卧月明”以后,再次补充栖蟾的诗句,让学生感受“日出唱歌去,月明抚掌归”的牧童“何人得似尔,无是亦无非。
”的自由洒脱——这是诗间互补地读。
第三方面:最后完整地呈现栖蟾的《牧童》,雷震的《村晚》和课前提到的袁枚的《所见》,学生通过诵读积累同题材的古诗。
——这是将诗揉合在了一起,以点带面地读。
这些诗句的拓展性阅读不是平行式的,更不是简单的叠加式的,而是通过以主带次,以点带面的形式实现了诗句、诗意、诗境等方面的比照,从而达到了古诗间的互识、互补与互证的目的。
(四)、探诗中人,品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体现。
这对学生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
自然,也是学习诗词的
难点之处。
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引入诗人吕岩的资料,先由八仙过海的传说,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然后由诗人的生活背景和个人境遇,体会诗人对自由、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我本来还预设将中国古诗词中的牧童情结作一点提示,因为时间关系,这个环节就省略了。
五、说板书设计
牧童
蓑
铺自由
弄自在文化卧悠闲
我的板书简洁明快,一目了然。
“自由自在、悠闲”二词彰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是教学内容的精华体现,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
最后想稍微挖掘一下古诗背后的深意,因为时间关系,只点到为止,未完成既定板书设计。
六、说预期效果和教后反思
课前,我预期的效果是学生能较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练背诵;深入理解文本,与关键字词对话,想象其中的画面,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从今天的课堂表现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学生能入情入境地读诗,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有部分学生能创造性地表达。
学生的朗读水平也有明显提升。
经过
多遍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应该已能脱离文本背诵古诗了,但是因为课前估计不足,对课堂的节奏把握不够精准,致使检查背诵这个环节没有在课堂上展示出来。
FoonShion教育研究中心编制
Prepared by foonshion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