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量利数学模型分析
财务会计本量利分析

财务会计本量利分析概述本量利分析是一种财务会计工具,用于评估企业在不同销售量和销售价格下的盈利能力。
它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提高利润和降低成本。
本文将详细介绍财务会计本量利分析的概念、目的、应用方法和数学模型。
什么是本量利分析本量利分析是一种用于分析企业盈利能力的方法。
它以销售量和销售价格为变量,估计不同销售量下的销售收入和成本,并计算出盈利水平。
通过分析不同销售量和销售价格对企业盈利的影响,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制定合理的销售策略和定价策略,从而提高利润。
目的财务会计本量利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企业管理者了解销售活动对企业盈利的影响。
通过分析不同销售量和销售价格下的盈利水平,管理者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确定最佳销售策略和定价策略。
同时,本量利分析还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控制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应用方法财务会计本量利分析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1. 收集数据首先,需要收集与销售活动相关的数据,包括销售量、销售价格、成本等信息。
这些数据可以从企业的财务报表、销售记录和成本记录中获得。
2. 计算销售收入根据销售量和销售价格,可以计算销售收入。
销售收入等于销售量乘以销售价格。
例如,如果销售量为100,销售价格为10元,那么销售收入为1000元。
3. 计算成本根据成本数据,可以计算不同销售量下的成本。
成本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是不随销售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成本,如租金、人力资源费用等。
变动成本是随销售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成本,如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等。
4. 计算盈利通过计算销售收入和成本,可以得到不同销售量下的盈利水平。
盈利等于销售收入减去成本。
如果盈利为正数,表示企业实现了盈利;如果盈利为负数,表示企业产生了亏损。
5. 分析结果根据盈利水平的分析结果,企业管理者可以评估销售策略和定价策略的有效性,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如果销售量较低导致亏损,管理者可以考虑提高销售价格、减少成本或增加销售量等措施。
本量利分析建模实训报告

一、实训背景与目的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复杂性增加,成本控制和利润最大化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
本量利分析(Cost-Volume-Profit, CVP)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会计工具,能够帮助企业了解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之间的关系,为经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建立本量利分析模型,帮助学生掌握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其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训内容与方法1. 实训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内容包括:(1)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成本习性分析,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划分;(3)本量利分析模型的建立,包括销售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等关键指标的计算;(4)本量利分析图表的绘制,如边际贡献图、利润图等;(5)本量利分析在实际经营中的应用,如成本控制、定价策略、销售策略等。
2. 实训方法本次实训采用以下方法:(1)理论学习:通过查阅教材、资料等方式,掌握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企业案例,分析其成本习性、销售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等关键指标,建立本量利分析模型;(3)模型模拟:利用Excel等工具,模拟不同销售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等条件下的利润变化,分析其对企业经营的影响;(4)实训报告撰写:总结实训过程,分析实训成果,提出改进建议。
三、实训过程与成果1. 实训过程(1)理论学习:通过自学和课堂讲解,掌握了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案例分析:选取了某饮料公司作为案例,分析了其成本习性、销售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等关键指标,建立了本量利分析模型;(3)模型模拟:利用Excel工具,模拟了不同销售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等条件下的利润变化,分析了其对企业经营的影响;(4)实训报告撰写:总结了实训过程,分析了实训成果,提出了改进建议。
2. 实训成果(1)掌握了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学会了如何建立本量利分析模型,并运用Excel等工具进行模拟;(3)提高了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对成本控制、定价策略、销售策略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盈亏平衡分析,又称“本-量-利”分析,即指成本、业务量

医院效益那点儿事盈亏平衡分析,又称“本-量-利”分析,即指成本、业务量、利润三者之间的依存关系,是医院管理会计中常用的一种分析技术,即在医院服务过程中,对医疗成本、医疗业务量和收益三者之间相互依存关系进行分析,旨在寻求医院某项或全部医疗服务项目的盈亏平衡点,以规划目标收益,进行医疗服务分析,降低医院大额投资决策风险。
1、盈亏平衡分析中的成本习性成本性态是指成本总额与特定业务量之间在数量方面的依存关系,又称成本习性。
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其总额随业务量成正比例变化的那部分成本。
其特点是:单位变动成本不变,总额随业务量成正比例变动。
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其总额不随业务量发生任何数额变化的那部分成本。
其特点是:总额不变,单位成本随业务量成反比例变动。
可用公式表示为:C=F+vQ,其中:C—总成本,F—固定成本,v—单位变动成本,Q—业务量。
2、盈亏平衡分析中的本-量-利数学理论模型利润 =业务收入-总成本=业务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单价×业务量-单位变动成本×业务量-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业务量-固定成本当利润等于 0 时的业务量为保本服务量,即盈亏平衡点,保本服务量=固定成本/(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可用公式表示为:EBIT=S- C=S-V-F= pQ-vQ-F=(p-v)Q-F保本服务量Q =F/(p-v)其中:单位贡献毛益=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单位贡献毛益率=单位贡献毛益/单价一般来说医院单位贡献毛益率较高的医疗服务项目,较之单位贡献毛益率较低的医疗服务项目,能够获得更高的收益。
保本,是指医院或科室在一定时期内的收支相等、损益平衡、不盈不亏、结余为零。
当医院或科室处于这种特殊情况时,将达到保本状态。
即在该服务量水平上,医院或科室收入与变动成本之差则刚好与固定成本持平,稍微增加一点服务量,就有收益;反之,稍微减少一点服务量就会导致亏损发生。
第三章本量利分析

W丙 1 0.5 0.3 0.2 所 以,加 权 平 均 贡 献 毛 益 率 0.2 0.5 0.4 0.3 0.25 0.2 0.27 综合保本销售额 21600 80000(元) 0.27
Chapter 3 本量利分析
SBEP甲 80000 0.5 40000(元) SBEP乙 80000 0.3 24000(元) SBEP 丙 80000 0.2 16000(元) L 100000 0.27 21600 5400(元)
Chapter 3 本量利分析
本量利分析的作用
规划目标利润 如例1 预测实现目标利润的目标销量 如例2 预测盈亏平衡点 有利于短期生产决策的最优抉择 见例3 为定价决策做出最优抉择 见例4 用于新产品定价 见例5
Chapter 3 本量利分析
例5:某公司准备生产一种新产品。已知年 a=20000元,预测新产品 x=10000件,b=8元, 若该公司希望每年盈利100000元,则应将该产品 的单价定为多少?
2.加权平均法:销售金额配合法
是指计算出一个加权平均贡献毛益率,然后据以 计算综合保本销售额的方法。
n
加权平均贡献毛益率 Wi gi i 1 Wi 第i种产品所占销售比重
适用范围 gi 第i种产品的贡献毛益率
企业生产的多种产品不存在主要产品且各种产品的 贡献毛益率各有所异
收入或 成本(y)
贡献毛益
L
区
利
盈
a
y = px
总成本线
y = a+bx
变动成本线
S BEP
y = bx
区
损
bx
亏
xBEP
销售量(x)
本量利分析模型.doc

本量利分析模型.doc
本量利分析模型是用于分析企业在不同销售量下利润变化的一个工具。
它是由固定成本、可变成本、销售量和销售价格等变量构成的数学模型。
通过分析销售量的变化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企业可以在做出相关决策时更准确地估计风险和回报。
本量利分析模型的基本假设是:所有成本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销售价格和可变成本是恒定的,销售量的变化对利润的影响是线性的。
在这些基础假设的基础上,可以得到以下公式:
总成本 = 固定成本 + 可变成本× 销售量
总收益 = 销售价格× 销售量
利润 = 总收益 - 总成本
其中,固定成本是在任何销售量下都不会变化的成本,例如房租、固定薪资等;可变成本是随销售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例如原材料、生产设备维修费用等。
销售价格是产品或服务售出的价格,销售量是指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售出的产品或服务数量。
通过本量利分析模型,企业可以确定不同销售量下的利润和利润率,进而进行决策,例如确定适当的价格、调整生产量、开拓新市场等。
同时,本量利分析模型也可以帮助企业评估不同投资方案的风险和回报。
但需要注意的是,本量利分析模型的基础假设可能并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例如销售价格和可变成本不一定始终保持不变,利润与销售量的关系也可能不是线性的。
因此,在应用本量利分析模型进行决策时,还需要加入实际情况的考虑,以准确地估计风险和回报。
总之,本量利分析模型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企业决策时更好地估计风险和回报,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量本利分析法》PPT课件

具体而言,盈亏临界点分析主要包括三个 方面的内容:
盈亏临界点的基本计算模型、盈亏临界图 以及相关因素变动对盈亏临界点的影响。
(一)盈亏临界点的基本计算模型
1、基本计算模型
盈亏临界点销量=
固定成本
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盈亏临界点销售额= 固定成本*单价 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或:
盈亏临界点销售量= 固定成本 单位产品贡献毛益
第三步:计算各种产品的加权平均贡献毛益率 加权平均贡献毛益率=∑(各种产品的贡献毛益率×
各种产品的销售比重) A产品贡献毛益率=(40-25)/ 40 = 37.5% B产品贡献毛益率=(10-6)/ 10 = 40% C产品贡献毛益率=(16-8)/ 16 = 50% 加权平均贡献毛益率= 37.5% ×40%+ 40% ×20%
本量利分析:是成本、业务量与利润相互 关系分析的简称,是在成本习性分析和变动成 本法的基础上,以数学模型来揭示固定成本、 变动成本、销售量、单价、销售额、利润等变 量之间的内在规律性联系,为会计预测、决策 和规划提供必要的财务信息的一种定量分析 方法。
第一节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是本-量-利 分析的基础,但它实际上是在一定程度上为简 化研究而提出来的,实践中往往很难完全满足 这些基本假设。
则: 贡献毛益率=(40-18)/40=55% 变动成本率=18/40=45%
贡献毛益率+ 变动成本率=1
二、盈亏临界点
所谓盈亏临界点,是指企业经营达到不盈 不亏的状态。也就是说企业利润等于零时的 业务量,就是使企业的边际贡献总额等于固 定成本总额时的业务量。
盈亏临界点分析就是根据成本、销售收入、 利润等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预测企业在怎样 的情况下达到不盈不亏的状态。
项目三:本量利分析(1)

这就是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方程式,它 明确表达了本量利之间的数量关系。 又称为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模型或者本
量利分析的基本原理。
1、当企业生产单一产品时:
利润=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销
售量-固定成本 即:I=px-bx-a=(p-b)x-a
2、当企业生产多种产品时: 利润=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成 本 =∑(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
I=∑(p-b)x-a
(二)贡献毛益式模型 1、贡献毛益 (1)贡献毛益又称边际贡献、贡献边际,它是指
销售收入减去变动成本以后的差额,贡献毛益首先
用于补偿企业的固定成本,如果有余额,则形成企 业的利润。如果没有余额,则发生亏损。 (2)反映了产品为企业的创利能力。 (3)具体又可以分为单位贡献毛益、产品贡献毛 益和贡献毛益总额三种形式。
项目三
任务一
本量利分析
本量利分析模型
任务二 任务三
保本分析 保利分析
任务一:本量利分析模型
一、本量利分析概述
1、本量利分析是指在成本性态分析和变动成
本法的基础上,以数学化的模型与图式来揭
示成本、业务量、利润之间的内在规律性,
为会计预测、决策和规划提供必要的财务信
息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2、本量利分析主要包括两大内容: (1)保本分析 保本分析又称均衡分析、盈亏临界点分析,是对企业一定时期 内必须产销多少数量的产品或实现多少销售额,才能使企业保 持收支平衡而不发生亏损的研究和分析。也就是说当企业恰好 处于不盈不亏时,成本和业务量之间存在的特殊关系的一种定 量分析方法。 (2)保利分析 保利分析又称实现目标利润分析,它是在保本分析的基础上, 对企业生产经营所做的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目的在于测定实 现目标利润的途径。
第三章 本-量-利分析

出这款新车型。结果依据测算,1996年一辆都市的生产成本
比该车型1992年的成本低800美元。CVP分析帮助本田公司实 现了成本削减目标。
四、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二)边际贡献率
2. 综合边际贡献率: 多品种产品生产条件下,需要计算综合边际贡 献率。计算方法如下: (1)加权平均法: 是以各种产品销售额占全厂销售收入的比重为 权数,对各种产品的边际贡献率进行加权平均, 据以计算综合边际贡献率的一种方法。 计算公式为:
(一)边际贡献
4.例1: 某企业产销一种产品,产销量为80台,产品销 售单价为10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60元,固定成本 总额为1800元。 要求:计算该产品的单位边际贡献、边际贡献 总额和预期利润。
解:单位边际贡献=100-60=40(元) 边际贡献总额=100×80-60×80 =40×80=3200(元) 预期利润=100×80-60×80-1800=1400(元)
计算公式为:
某种产品的边际贡献 综合边际贡献率 100 % 企业销售收入总额
四、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二)边际贡献率
2. 综合边际贡献率 解:
Ï Æ º ¼ — — — 45000 170000 102240 67760 ¡ ª 100%
ú · à ² Æ Ö À ײ · ¼ ú Æ Ò ² Æ ú · û ú · ±² Æ ú Û ¿ Ï Ê Á 500¼ þ 100Ì × 120Ì ¨ ¥ Û ¨Ô © µ ¼ £ ª £ 280 120 150 ¥ » ä ¯ É ¾ ¨Ô © µ Î ±¶ ³ ±£ ª £ 174 66 72 Ì ¨³ ¾ ¨Ô © ¹ ¶ É ±£ ª £ ú Û Õ ë ¨Ô © Ï Ê Ê È £ ª £ 280× 500=140000 12000 18000 ±¯ É ¾ ¨Ô © ä ¶ ³ ±£ ª £ 174¡ 500=87000 Á 6600 8640 ß Ê ±Ï £ Ô © ±¼ ¹ רª £ 140000-87000=53000 5400 9360 ß Ê ±Ï  ±¼ ¹ ×Ê 53000÷ 140000=37.86% 45% 52% ú Û Õ ë È × Ï Ê Ê È ±Ö 140000÷ 170000=82.35% 7.06% 10.5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量利模型分析什么是本量利分析?一本量利分析是成本--产量(或销售量)--利润依存关系分析的简称,也称为CVP分析,是指在变动成本计算模式的基础上,以数学化的会计模型与图文来揭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销售量、单价、销售额、利润等变量之间的内在规律性的联系,为会计预测决策和规划提供必要的财务信息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本量利分析它着重研究销售数量、价格、成本和利润之间的数量关系,它所提供的原理、方法在管理会计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同时它又是企业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的重要工具。
本量利分析方法是在成本性态分析和变动成本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研究成本、销售数量、价格和利润之间数量关系的方法。
它是企业进行预测、决策、计划和控制等经营活动的重要工具,也是管理会计的一项基础内容。
本量利分析的前提条件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成本、销售数量、价格和利润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
例如,成本与业务量之间可能呈线性关系也可能呈非线性关系;销售收入与销售量之间也不一定是线性关系,因为售价可能发生变动。
为了建立本量利分析理论,必须对上述复杂的关系做一些基本假设,由此来严格限定本量利分析的范围,对于不符合这些基本假设的情况,可以进行本量利扩展分析。
(一)相关范围和线性关系假设由于本量利分析是在成本性态分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成本性态分析的基本假设也就成为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假设,也就是在相关范围内,固定成本总额保持不变,变动成本总额随业务量变化成正比例变化,前者用数学模型来表示就是y=a,后者用数学模型来表示就是y=bx,所以,总成本与业务量呈线性关系,即y=a+bx。
相应的,假设售价也在相关范围内保持不变,这样,销售收入与销售量之间也呈线性关系,用数学模型来表示就是以售价为斜率的直线y=px(p为销售单价)。
这样,在相关范围内,成本与销售收入均分别表现为直线。
由于有了相关范围和线性关系这种假设,就把在相关范围之外,成本和销售收入分别与业务量呈非线性关系的实际情况排除在外了。
但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成本、销售收入和业务量之间却存在非线性关系这种现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将在后面放宽这些假设,讨论非线性条件下的情况。
(二)品种结构稳定假设该假设是指在一个生产和销售多种产品的企业里,每种产品的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比重不会发生变化。
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很难始终按照一个固定的品种结构来销售产品,如果销售产品的品种结构发生较大变动,必然导致利润与原来品种结构不变假设下预计的利润有很大差别。
有了这种假定,就可以使企业管理人员关注价格、成本和业务量对营业利润的影响。
(三)产销平衡假设所谓产销平衡就是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总是可以销售出去,能够实现生产量等于销售量。
在这一假设下,本量利分析中的量就是指销售量而不是生产量,进一步讲,在销售价格不变时,这个量就是指销售收入。
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生产量可能会不等于销售量,这时产量因素就会对本期利润产生影响。
正因为本量利分析建立在上述假设基础上,所以一般只适用于短期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本量利分析原理时,必须从动态的角度去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条件、销售价格、品种结构和产销平衡等因素的实际变动情况,调整分析结论。
积极应用动态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等技术来克服本量利分析的局限性。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关系三在进行本量利分析时,应明确认识下列基本关系:1.在销售总成本已定的情况下,盈亏临界点的高低取决于单位售价的高低。
单位售价越高,盈亏临界点越低;单位售价越低,盈亏临界点越高。
2.在销售收入已定的情况下,盈亏临界点的高低取决于固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的高低。
固定成本越高,或单位变动成本越高,则盈亏临界点越高;反之,盈亏临界点越低。
3.在盈亏临界点不变的前提下,销售量越大,企业实现的利润便越多(或亏损越少);销售量越小,企业实现的利润便越少(或亏损越多)。
4.在销售量不变的前提下,盈亏临界点越低,企业能实现的利润便越多(或亏损越少);盈亏临界点越高,企业能实现的利润便越少(或亏损越多)。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公式四本量利分析是以成本性态分析和变动成本法为基础的,其基本公式是变动成本法下计算利润的公式,该公式反映了价格、成本、业务量和利润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即:税前利润=销售收入-总成本=销售价格×销售量-(变动成本+固定成本)=销售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即:P=px-bx-a=(p-b)x-a式中:P——税前利润p——销售单价b——单位变动成本a——固定成本销售量x——该公式是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出发点,以后的所有本量利分析可以说都是在该公式基础上进行的。
五本量利模型分析(一)盈亏临界点分析盈亏临界点,又称为保本点、盈亏平衡点、损益两平点等,是指刚好使企业经营达到不盈不亏状态的销售量(额)。
此时,企业的销售收入恰好弥补全部成本,企业的利润等于零。
盈亏临界点分析就是根据销售收入、成本和利润等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分析企业如何达到不盈不亏状态。
也就是说,销售价格、销售量以及成本因素都会影响企业的不盈不亏状态。
通过盈亏临界点分析,企业可以预测售价、成本、销售量以及利润情况并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加强经营管理。
企业可以根据所销售产品的实际情况,计算盈亏临界点。
下面就是盈亏临界点计算1.单一产品的盈亏临界点企业只销售单一产品,则该产品的盈亏临界点计算比较简单。
根据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公式:税前利润=销售收入-总成本=销售价格×销售量-(变动成本+固定成本)=销售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P=px-bx-a=(p-b)x-a企业不盈不亏时,利润为零,利润为零时的销售量就是企业的盈亏临界点销售量。
即:0=销售单价×盈亏临界点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盈亏临界点销售量-固定成本盈亏临界点销售量=固定成本/(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单位贡献毛益可以写成:相应的,盈亏临界点销售额=盈亏临界点销售量×销售单价=固定成本/贡献毛益率,即:2.多品种的盈亏临界点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不只一种。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盈亏临界点就不能用实物单位表示,因为不同产品的实物计量单位是不同的,把这些计量单位不同的产品销量加在一起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企业在产销多种产品的情况下,只能用金额来表示企业的盈亏临界点。
即只能计算企业盈亏临界点的销售额。
通常计算多品种企.业盈亏临界点的方法有综合贡献毛益率法;联合单位法;主要品种法和分算法等几种方法,下面将逐一介绍:(1)综合贡献毛益率法。
所谓综合贡献毛益率法是指将各种产品的贡献毛益率按照其各自的销售比重这一权数进行加权平均,得出综合贡献毛益率,然后再据此计算企业的盈亏临界点销售额和每种产品的盈亏临界点的方法。
具体来说,企业盈亏临界点=企业固定成本总额/综合贡献毛益率企业盈亏临界点的具体计算步骤是:①计算综合贡献毛益率。
首先,计算各种产品的销售比重某种产品的销售比重=该种产品的销售额/全部产品的销售总额×100%销售比重是销售额的比重而不是销售量的比重。
其次,计算综合贡献毛益率综合贡献毛益率=∑(各种产品贡献毛益率×该种产品的销售比重)该公式也可以写作:综合贡献毛益率=各种产品贡献毛益额之和/销售收入总额②计算企业盈亏临界点销售额。
企业盈亏临界点销售额=企业固定成本总额/综合贡献毛益率③计算各种产品盈亏临界点销售额。
某种产品盈亏临界点销售额=企业盈亏临界点销售额×该种产品的销售比重综合贡献毛益率的大小反映了企业全部产品的整体盈利能力高低,企业若要提高全部产品的整体盈利水平,可以调整各种产品的销售比重,或者提高各种产品自身的贡献毛益率。
(2)联合单位法。
所谓联合单位法是指企业各种产品之间存在相对稳定的产销量比例关系,这一比例关系的产品组合可以视同为一个联合单位,然后确定每一联合单位的售价和单位变动成本,以进行多品种的盈亏临界点分析。
如企业A、B、C三种产品,其销量比为1︰2︰3,则这三种产品的组合就构成一个联合单位。
然后按照这种销量比来计算各种产品共同构成的联合单价和联合单位变动成本。
即:联合销售单价=A产品单价×1+B产品单价×2+C产品单价×3联合单位变动成本=A产品单位变动成本×1+B产品单位变动成本×2+C产品单位变动成本×3然后就可以计算出联合保本量,即:联合保本量=固定成本/(联合单价-联合单位变动成本)该产品销量比×联合保本量=某产品保本量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有严格产出规律的联产品生产企业。
(3)主要品种法。
如果企业生产经营的多种产品中,有一种产品能够给企业提供的贡献毛益占企业全部贡献毛益总额的比重很大,而其他产品给企业提供的贡献毛益比重较小。
则可以将这种产品认定为主要品种。
此时,企业的固定成本几乎由主要产品来负担,所以,可以根据这种产品的贡献毛益率计算企业的盈亏临界点。
当然,用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企业的盈亏临界点可能不十分准确。
如果企业产品品种主次分明,则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4)分算法。
分算法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企业可以将全部固定成本按一定标准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然会再对每一个品种分别进行盈亏临界点分析的方法。
全部固定成本中的专属固定成本直接划归某种产品负担,而共同固定成本则要按照一定标准(如产品重量、体积、长度、工时、销售额等)分配给各种产品。
这种方法要求企业能够客观分配固定成本,如果不能做到客观,则可能使计算结果出现误差。
这种方法可以给企业管理当局提供各产品计划和控制所需要的资料。
(二)盈亏临界点作业率和安全边际1.盈亏临界点的作业率盈亏临界点作业率也称为保本作业率、危险率,是指企业盈亏临界点销售量(额)占现有或预计销售量(额)的百分比。
该指标越小,表明用于保本的销售量(额)越低;反之,越高。
其计算公式为:盈亏临界点作业率=盈亏临界点销售量(额)/现有或预计销售量(额)2.安全边际所谓安全边际是指现有或预计销售量(额)超过盈亏临界点销售量(额)的部分。
超出部分越大,企业发生亏损的可能性越小,发生盈利的可能性越大,企业经营就越安全。
安全边际越大,企业经营风险越小。
衡量企业安全边际大小的指标有两个,它们是安全边际量(额)和安全边际率。
安全边际量(额)=现有或预计销售量(额)-盈亏临界点销售量(额)安全边际率=安全边际销售量(额)/现有或预计的销售量(额)×100%安全边际率与盈亏临界点的作业率之间的关系为:安全边际率+盈亏临界点作业率=1西方国家一般用安全边际率来评价企业经营的安全程度。
下面列示了安全边际的经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