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人类社会

合集下载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

引言概述: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他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各个角落,其中一些微生物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并详细阐述五个大点:微生物在医疗、食品加工、环境保护、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的作用。

正文内容:一、微生物在医疗领域的作用1.微生物的发现对人类的健康和医学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伦敦公共卫生医生约翰·斯诺在19世纪的霍乱流行中发现了霍乱的病原体——霍乱弧菌。

2.微生物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使得人类能够预防、控制和治疗许多传染病,比如疫苗的研发、药物的制造等。

3.微生物在细胞培养、基因工程和生物制药等领域也有重要应用,为医学科学的进展提供了支持。

二、微生物在食品加工领域的作用1.微生物在食品发酵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制作酸奶、面包、酒等。

2.微生物还可用于食品的保鲜、防腐和添加剂等,使得食品能够更好地保存和提高品质。

3.微生物的研究帮助我们了解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三、微生物在环境保护领域的作用1.微生物能够降解有机废弃物和污染物,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比如生物降解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2.微生物还能够修复受到污染的土壤和水源,帮助恢复生态平衡。

3.微生物的研究有助于发展绿色环保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微生物在农业生产领域的作用1.微生物在土壤中的活动有助于提高土壤质量,促进植物生长,增强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微生物还可用于生物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的使用,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3.微生物的研究为新型肥料、农药和种植技术的开发提供了基础。

五、微生物在科学研究领域的作用1.微生物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模型生物,通过对微生物的研究,可以揭示生命的基本原理和生物进化的过程。

2.微生物的研究也为生物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比如基因克隆、DNA测序、基因编辑等。

3.微生物还可用于制造生物传感器、生物芯片等新兴技术,推动科技创新和应用。

微生物与人类社交行为的关系

微生物与人类社交行为的关系

微生物与人类社交行为的关系在人类社会中,个体的社交行为和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微妙而又紧密的关系。

微生物是一种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它们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也与我们的身体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对人类社交行为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利弊。

首先,微生物对人类社交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我们知道,人类社交活动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接触来实现。

然而,微生物的存在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这种交流。

例如,当一个人感染了病毒,他可能会发烧、咳嗽等症状,这会影响到他与他人的正常交流。

此外,一些传染性疾病,如流感、感冒等,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进而影响到社交活动的进行。

因此,微生物的存在和传播对人类社交行为具有一定的限制和影响。

然而,微生物与人类社交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是负面的。

事实上,微生物也可以促进人类的社交活动。

研究表明,人类共同经历感染或患病的经历,有助于建立情感和团结。

通过共同面对微生物威胁,人们更加关注卫生和健康,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此外,微生物也可以通过调节人类的免疫系统,影响人的行为和社交方式。

例如,研究发现,肠道中的微生物与人类行为和情绪状态密切相关,这表明微生物可能与社交行为的调节有关。

尽管微生物与人类社交行为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关联,但这种关系并不完全是单向的。

人类的社交行为也会对微生物产生影响。

首先,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交流会导致微生物的传播和感染。

例如,当一个人亲吻或握手时,他们的微生物可能会相互传染。

此外,人类的社交行为也会间接地影响到微生物的生存环境。

例如,大规模集会和拥挤的场所容易导致微生物的传播,从而增加感染风险。

总体而言,微生物与人类社交行为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微生物对人类社交行为有一定的影响,既可以限制社交活动的开展,也可以促进人们的团结和协作。

同时,人类的社交行为也会对微生物产生影响,促进微生物的传播和生存。

因此,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采取预防措施,共同维护社区的健康和安全。

浅谈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浅谈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浅谈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是生存在自然界里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到,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在数十万种以上。

与医学最相关的称为医学微生物,医学微生物大致分以下数种: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真菌及病毒等。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对人类既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一、人类与微生物和平共处,相互制药,相互依存,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在人身体的体表及其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腔系统、咽喉腔、眼结合膜、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等部位都有大量的微生物的存在,其中一部分为长期寄居的微生物,在机体防御机能正常时是无害的,称为正常菌群或正常微生物群。

正常菌群对人体有益无害,而且是必须的。

正常菌群是由相当固定的细菌组成,有规律地定居于身体一些特定部位,成为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正常菌群数量是巨大的,大约为1014个左右,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个体的适应和自然选择,正常菌群中不同种类之间,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正常菌群、宿主与环境之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中,形成一个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因此,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正常菌群对宿主表现不致病。

除正常菌群外,还有一种称为过路菌群,又称外籍菌群,是由非致病性或潜在致病性细菌所组成,来自周围环境或宿主其它生境,在宿主身体存留数小时,数天或数周,如果正常菌群发生紊乱,过路菌群可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引起疾病。

正常菌群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1、如菌群之间生物的拮抗作用,正常菌群在人体某一特定位粘附,定植和繁殖,形成一层菌膜屏障。

通过拮抗作用,抑制并排斥过路菌群的入侵和群集,调整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状态。

2、免疫作用,正常菌群能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及清除功能。

3、营养作用,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如双岐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K等,营养并参与糖类和蛋白质的代谢。

浅析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浅析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联系
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虽小却无处不在,与人类息息相关。一方面,微生物在多个领域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益处。例如,在医药领域,人们利用微生物研制疫苗,通过将病原微生物的毒性降低来生产疫苗,从而预防疾病。在食品制作方面,微生物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如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的应用,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品选择。此外,在工业生产中,微生物也广泛应用于冶金、采矿、石油等多个行业,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微生物可能对人类健康产生的危害。一些病原微生害性,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预防。总的来说,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复杂而多面,既有益处也有潜在危害。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微生物,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其益处并防范其危害,从而与微生物和谐共存。

微生物与人的关系

微生物与人的关系

微生物与人的关系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人类生活在一个充满微生物的世界中,这些微生物对于我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态系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微生物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在工业生产中,微生物也被广泛应用于发酵、制药、环保等领域。

微生物还可以通过与人类的互动来影响人类的健康。

例如,一些微生物可以帮助人类消化食物,而另一些微生物则会导致人类生病。

因此,保持身体健康需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微生物群落。

然而,人类对于微生物的认识和利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一些微生物可能会对人类造成危害,而另一些微生物则可能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于微生物的研究和了解,以便更好地利用它们来促进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我们需要加强对微生物的认识和利用,以便更好地促进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微生物群落是人体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口腔微生物和肠道微生物在人体健康和疾病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口腔微生物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口腔微生物是指生活在口腔内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在口腔内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参与口腔的生理功能,如咀嚼、消化和语言等。

同时,口腔微生物也与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肠道微生物是指生活在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同样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在肠道内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参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等过程。

肠道微生物也与肠道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口腔微生物与肠道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口腔微生物可能影响肠道微生物的定植和代谢。

另一方面,肠道微生物也可能影响口腔微生物的定植和代谢。

口腔微生物可能在食物摄入过程中影响肠道微生物的定植。

食物经过口腔时,口腔微生物会与食物接触,部分微生物可能随食物进入肠道,影响肠道微生物的定植。

人类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

人类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

人类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人类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微生物在人类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从人类身体健康、食物生产与保质、环境保护三个方面探讨人类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

一、人类身体健康微生物存在于人类身体的各个部位,其中包括皮肤、口腔、肠道等。

微生物在维持人类身体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皮肤上,微生物与人类共同构成皮肤微生物群落,其中包括有益菌和有害菌。

有益菌可以抑制有害菌的繁殖,维持皮肤的生态平衡,抵御疾病的侵袭。

在口腔中,微生物参与了口腔卫生的维护。

例如,口腔中的某些微生物能够分解食物残渣,防止龋齿的发生。

此外,口腔中某些微生物还能够产生抗菌物质,起到保护口腔健康的作用。

在肠道中,微生物群落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肠道微生物参与了食物的消化、养分的吸收以及调节免疫功能等多个方面。

一方面,肠道微生物能够帮助人类分解食物中的纤维素和其他难以消化的物质,提供人体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另一方面,肠道微生物通过影响免疫系统的发育和调节,起到预防过敏、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作用。

二、食物生产与保质微生物在食物生产和保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人类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在食品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面包和酒的生产中,酵母菌发酵作用可以使面粉膨胀,使酒精生成。

这种微生物参与的发酵过程不仅提供了食品的口感和味道,还能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在乳制品生产中,乳酸菌发酵作用能够使牛奶变酸,产生酸奶和奶酪等乳制品。

乳酸菌通过降低牛奶的PH值,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保持乳制品的新鲜和品质。

在腊肉和腊肠等肉制品的制作中,乳酸菌和肠道微生物能够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同时产生特殊的风味物质,赋予肉制品独特的风味。

三、环境保护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类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密切相关。

在土壤中,微生物参与了有机物的分解和养分的转化。

微生物降解了大量的有机废物,释放出二氧化碳等物质,参与了土壤呼吸过程。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它们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它们可以在土壤、水体、空气和人体内生存繁衍。

虽然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不可见,但它们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微生物对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些微生物可以引起疾病,如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等。

而另一些微生物则可以帮助我们维持健康,比如肠道内的益生菌可以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增强免疫力。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用于医疗领域,如抗生素的生产和疫苗的制备等。

其次,微生物在环境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分解有机物,促进土壤的肥沃化;可以参与氮循环、碳循环和硫循环等,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被用于环境修复,如利用细菌降解有机污染物,利用真菌处理废水等。

最后,微生物还可以被应用于食品加工和工业生产。

比如酵母菌可以用于发酵食品,制作面包、酒精和酸奶等;细菌可以用于生产酶和乳酸等化学品。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被用于生物能源的生产,如利用甲烷菌生产生物天然气等。

总的来说,微生物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它们对我们的健康、环境和生产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微生物的研究和应用,以促进人类与微生物的和谐共处。

微生物与人类社会发展

微生物与人类社会发展

微生物与人类社会发展作者:来源:《人民论坛》2021年第22期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引發了人们对微生物相关领域的关注,微生物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安全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历史上,微生物一次次地改变人类历史进程,人类文明进步中的许多重大事件都与微生物密不可分。

现如今,新型冠状病毒全球肆虐,正在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的演变和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和生物安全治理的加强,微生物与人类和谐共处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重点。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具有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变异频、分布广、种类多等特征,是生命世界里仅次于昆虫的第二大类群。

微生物种类非常丰富,普遍地存在于生态圈中,以腐生、共生及寄生等形式与动植物及其他微生物发生广泛的联系,它们是生命有机物质重要的合成者和分解者,在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稳定和持续演化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微生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微生物的诞生远早于人类,人类对微生物的应用历史远早于对其的科学认识。

微生物广泛应用于食品、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更关乎人类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中国是最早利用微生物制酒、酱油、醋的国家之一。

微生物还可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一部分微生物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被称为环保微生物。

还有一些能在高温、低温、高盐、高碱以及高辐射等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对它们的挖掘利用可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便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

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

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仍不断发生,尤其是新型或变异的病毒等微生物,直接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一)摘要:微生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在人类生活中占有的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与之相接触,它既能引起人类疾病也能造福于人类。

目前,微生物大致分类为细菌、真菌(包含酵母菌和微菌)、藻类和俗称为寄生虫的原虫和蠕虫、病毒。

在现今科学如此发展的时代,我们要正确对待和使用微生物,让微生物给我们带来最小的伤害和最大的益处。

(二)关键词:疾病、青霉素、人类健康
我们今天已经进入了21世纪,虽然我们能够制服引起一般传染病的微生物,但是,艾滋病和新出现的疾病依然严重威胁着人类,还有些一度被控制的传染病又开始死灰复燃。

人类每天都和这些恐怖的传染病作斗争,在精神和资源方面深受侵害,人力和物力财力不断投入。

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全世界每年死亡的5千2000000人中,有1/3是由传染病造成的。

鼠疫,艾滋病(AIDS),癌症,肺结核、疟疾、霍乱“卷土重来”,伊波拉病毒、疯牛病、SARS、禽流感等都是由一些极少部分的微生物所致,拿鼠疫来说吧,1347年的一场由鼠疫杆菌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 的人(约2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在此后的80年间,这种疾病一再肆虐,实际上消灭了大约75%的欧洲人口,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场灾难甚至改变了欧洲文化。

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多次流行鼠疫,死亡率极高。

而且还证实,这些病毒还在变异,这就更加增加了对这些疾病研究的困难。

全世界虽然已经花费了无法统计的经费,但有些疾病的危害力不减小,甚至艾滋病的患者和感染者还在每年成倍增长。

人类和病原微生物的斗争也许是一场永远看不到尽头的战争。

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
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

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

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

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

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

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

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人和动植物都会患病,但不是所有的疾病都是由微生物引发的。

例如血吸虫病是较高等的软体动物引起的,肺癌多半由环境因素(如吸烟)造成,流血不止的血友病则是遗传性疾病。

虽然今天不是由微生物引发的疾病,例如某些癌症、心血管疾病和中风等在人类死亡原因中的比例逐年在增加,然而大量致病微生物却仍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还是人类死亡的头号杀手。

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医生往往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过程中引发了另一种新的感染病症,其原因就是因为长期或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后,大多数正常菌群被杀死或抑制,而原来处于劣势的少数菌群或外来的不能被抗菌药物杀死(耐药菌株)的细菌便会趁机大量繁殖,使原来的菌群种类和数量比例大大改变。

这种因严重的菌群失调导致的疾病称为二重感染。

虽然说微生物处处存在,但并不是说一切的微生物对人类都有危害的,如果是这样,人类或许早就灭亡了。

1929年,青霉素研究诞生,青霉素能抑制病菌细胞壁的形成,使菌体的新陈代谢失调,达到抑菌和杀菌的效用。

之后又出现了很多抗菌素类药物,如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等。

一时间,人们就觉得在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中,人类已经领先了,因为如结核菌、细菌性肺炎、败血症、梅毒、淋病和其他细菌性传染病慢慢被征服了。

随着医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人们对基因、遗传物质等专业术语也日渐熟悉。

人们认识到,是遗传信息决定了生物体具有的生命特征,包括外部形态以及从事的生命活动等等,而生物体的基因组正是这些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因此阐明生物体基因组携带的遗传信息,将大大有助于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奥秘。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病原体的变异规律、毒力和致病性,对于传统微生物学来说是一场革命。

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代表的生物体基因组研究成为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

世界权威性杂志《科学》曾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评为世界重大科学进展之一。

通过基因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遗传机制,发现重要的功能基因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疫苗,开发新型抗病毒、抗细菌、真菌药物,将对有效地控制新老传染病的流行,促进医疗健康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
现实生活中,青霉素之所以能既杀死病菌,又不损害人体细胞,原因在于青霉素所含的青霉烷能使病菌细胞壁的合成发生障碍,导致病菌溶解死亡,而人和动物的细胞则没有细胞壁。

但是青霉素会使个别人发生过敏反应,所以在应用前必须做皮试。

青霉素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其应用广泛的抗菌药物,它本身毒性很小,而较常见的却是药物的过敏,引起不良的反应以致死亡。

霉素的抗菌作用是,低浓度时抑菌,高浓度时杀菌。

链球菌、肺炎双球等等革兰氏染色阳性球菌效果较好,对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等革兰氏染色阴性球菌,以及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革兰氏染色阳性杆菌和螺旋体也有作用。

在临床上,青霉素对于治疗肺炎、细菌性心内膜炎、骨髓炎、流行性脑膜炎、肺炎球菌脑膜炎、梅毒、淋病、炭疽、破伤风等疾病都有较好的疗效。

青霉素不论何种给药途径均能被吸收。

一般多采用肌肉注射,可以被充分吸收。

可溶性结晶青霉素盐类的水溶液吸收很快,血浓度在15~30分钟内即可达最高峰,而普鲁卡因青霉素、油剂青霉素的吸收则较慢。

青霉素在现实生活中,青霉素之所以能既杀死病菌,又不损害人体细胞,原因在于青霉素所含的青霉烷能使病菌细胞壁的合成发生障碍,导致
病菌溶解死亡,而人和动物的细胞则没有细胞壁。

但是青霉素会使个别人发生过敏反应,所以在应用前必须做皮试。

青霉素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其应用广泛的抗菌药物,它本身毒性很小,而较常见的却是药物的过敏,引起不良的反应以致死亡。

霉素的抗菌作用是,低浓度时抑菌,高浓度时杀菌。

链球菌、肺炎双球等等革兰氏染色阳性球菌效果较好,对敏感的萄萄球菌也有作用,对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等革兰氏染色阴性球菌,以及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革兰氏染色阳性杆菌和螺旋体也有作用。

青霉素也会发生过敏反应。

严重过敏现象往往出现在作皮试或注射10几分钟内。

病人首先感到胸闷气憋,浑身哆嗦以至抽搐,头晕、头痛、呼吸困难,紫绀,面色苍白,手脚发凉,血压急骤下降,脉博快细而弱。

在农村基层医疗单位,如抢救不及时,常会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对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病人,采用针灸疗法,应立即皮下或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 l%肾上腺素。

还可以作静脉输液,输入5%葡萄糖或萄萄生理盐水,对血压急剧下降者,输液中加入去甲肾上腺素。

当现场无输液条件者,可予静脉注射25%葡萄糖,静脉注射升压药物,但推药速度应缓慢。

青霉素过敏的发生虽然来势急骤,但只要处理得当,病人的恢复和预后都较良好,而这急救措施:主要是肌注肾上腺素,缓减在途中出现的各种险情,以保人生安全。

正常菌群可以给人类带来益处,正常菌群的营养来自宿主组织细胞的分泌液、脱落细胞,以及某些腔道中的食物碎屑和残渣等。

菌群的代谢产物除供给细菌自身利用外,一部分可以被宿主吸收利用。

例如,过去外科医生不太重视肠道正常菌群中的大肠埃希氏菌能合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的功能,所以在肠道手术后为避免发生感染,常用抗生素作预防性治疗,结果是手术后感染是防止了,病人却出现了厌食和贫血等维生素B和K的缺乏症,因为大肠杆菌也被抗生素杀死了。

所以现在遇到这类需施行肠道手术的患者,在给予广谱抗生素预防术后感染的同时,必须补充足量的微生素B和维生素K。

我们应该时刻意识到,在我们的周围和机体内都有其他生命体与我们共存。

虽然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会无止境地持续下去,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我们所处的环境,利用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正确对待微生物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我们就可以减小微生物对人类的危害,让微生物为人类服务。

(三)结束语:
通过对微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了人类健康与微生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想为人类造福就要学好这门课程,让微生物为人类服务。

(四)参考文献:
1.周德庆。

200
2.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卢礼亚,等(王顺德、周德庆等译). 普通病毒学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87
3.沈萍主编. 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黄秀梨主编. 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施莱杰(陆卫平、周德庆等译). 普通微生物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