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与地位

在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的内容标准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本条目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质量、力三者的关系,强调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学习其他动力学规律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阐明了物体的加速度跟力和质量间的定量关系,是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重要规律,在理论与实际问题中都有广泛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究加速度、质量、力三者关系的过程,可以通过实验测量加速度、力、质量,分别作出表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的图像,根据图像导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学习过程中引导体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图像法的应用,培养观察能力、质疑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在知识的形成中真正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同时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2.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

(2)感悟控制变量法、图像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

(3)体验探究物理规律的乐趣.

(4)培养观察能力、质疑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通过实验数据画出图像,根据图像导出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式是本节的难点.

二、案例设计

(一)复习导入

教师: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指物体速度发生了改变,力是使物体运动状

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师: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也就是指物体产生了加速度.加速度大,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快;加速度小,物体运动状态变化慢.弄清物体的加速度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呢?请同学们先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尝试从身边实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讨论中体会到a跟力F、物体质量m有关.

(二)探究加速度a跟力F、物体质量m的关系

1.定性讨论a、F、m的关系

学生:分小组讨论.

教师: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请各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引导学生总结出定性的结论:a与F、m有关系,当m一定时F越大,a就越大;

请思考:

在这里为什么要组织学生开展这样的讨论?

2.定量研究a、F、m的关系

(1)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问:如何定量地研究a与F、m的关系呢?指出刚才大家在定性讨论a、F、m三者关系时,就已经采用了在研究a与F关系时保持m一定,在研究a与m的关系时保持F一定的方法,这种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它是研究多变量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下面我们可应用这种方法,通过实验对a、F、m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

教师进一步引导,使学生明确要在实验中研究a、F、m的关系必须有办法测出a、F、m.

教师在指出讲台上放有气垫导轨、气源、两个光电开关和与之配套的数字计时器、滑块、细线、砝码、小桶、弹簧秤、托盘天平、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钩码、打点计时器、纸带、刻度尺,并说明每个光电开关与数字计时器一起能测出一定宽度的遮光板通过它的时间进而测出物体的瞬时速度后,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小组讨论基础上,全班交流.在大家互相启发、补充的过程中形成较为完善的方案.

学生:设计出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一 以小车、打点计时器、纸带、长木板、细线、小桶、钩码、砝码、刻度尺、天平为器材,研究小车的运动.用天平测出小车的质量m1,测出小桶的质量m 2,把小桶与小桶中砝码的总重力m′g 当作小车受到的拉力F ,从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上测出△s ,由△s=a t2计算出小车的加速度a.

方案二 以气垫导轨、气源、两个光电开关、数字计时器、滑块、刻度尺、细线、小桶、砝码、钩码、天平为器材研究滑块的运动.用天平测出滑块的质量m 1,测出小桶的质量m 2,把小桶与小桶中砝码的总重力m ′g 当作滑块受到的拉力F ,用导轨旁边的刻度尺测出两光电开关的距离s 0,用刻度尺测出固定在滑块上的遮光片的宽度△s ,根据数字计时器给出的遮光片分别通过前后两个光电开关所经历的时间△t1、△t 2,由于△s ?s0,因此可以根据v 1=△s /△t 1和v 2=△s/△t 2计算出滑

块在两光电开关间运动时的初、末速度,再由

021222as v v =-计算出滑块的加速度a .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两种方案的可行性,让学生踊跃发表自己见解.

教师:上述两种方案都是可行的.但前一种方案中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较大,实验误差较大,因此就得想办法消除摩擦力的影响,那么如何消除摩擦力呢?建议有兴趣的同学自己利用课余的时间去实验室用前一种方案或其他方案进行实验探索.本节课我们采用上述后一种方案进行实验探究.

教师:不论采用上述哪种方案,我们把小桶与小桶中砝码的总重力mg 当作小车(包括上面的钩码)或滑块(包括上面的钩码)受到的拉力,这是有条件的,这条件就是m?m′(m为小车与钩码或滑块与钩码的总质量).

(2)进行实验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在气垫导轨上研究a 、F 、m 三者关系,为了让学生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用电子幻灯片打出研究内容、实验步骤和数据记录表格如下:

【研究内容】研究m一定时,a 与F 的关系

【研究步骤】①用天平分别测出单个滑块的质量m1=__________g,小桶质量m 2=__________g,则滑块总质量m 等于m 1加上放在它上面的钩码的质量△m 1.

②在桶中放置质量为△m2的砝码,则m′=m 2+△m 2,当m ?m ′时,认为F=m′g (g 取9.8m /s 2).

③用刻度尺测出遮光片的宽度△s=__________m,用轨道边上的标尺测出两光电开关之间的距离s 0=__________m.

④实验时,保持s0不变,把各次滑块运动中遮光片经过前后光电开关的时间△t 1、△t 3代入公式计算

出各次滑块运动的加速度,

并把实验数据填入表5-1. 单个滑块质量 m1=_____g 滑块总质量 m =_____g 小桶质量 m 2=_____g 遮光片宽度 △s =_____m 两光电开关间距 s 0=_____m

实验次数 小桶上的

砝码质量

△m 2/g

小桶与坛码总质量m ′/g △t 1/s △t 2/s 滑块加速度a/(m ﹒s -2) 滑块受的拉力F /N 1

2

3

4 【实验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内容二】研究a与m 的关系(F 一定)

【研究步骤】①用天平分别测出单个滑块的质量m1=__________g ,小桶质量m2=__________g,则各次实验中滑块总质量m 等于m 1加上放在它上面的钩码的质量△m 1.

②在小桶中放置质量为△m2的砝码,则m ′=m 2+△m 2,当m?m ′时,认为F=m ′g (g 取9.8m/s2),并保持m 不变.

③用刻度尺测出遮光片的宽度△s=__________m,用轨道边上的标尺测出两光电开关之间的距离s 0=__________m .

021222s t s t s a ÷???

????????? ???????? ????-=

④实验时,保持s 0不变,把各次滑块运动中遮光片经过光电开关的时间△t 1、

△t2代入公式,计算出各次滑块运动的加速度,

把实验数据填入表5-2. 单个滑块质量 m 2=_____g

小桶质量 m2=_____g

小桶与砝码的总

质量 m ′=_____g

遮光片宽度

△s=_____m

两光电开关间距 s 0=_____m 实验

次数 滑块砝码质量△m

1/g △t 1/s

△t 2/s 滑块加速度a /(m ﹒s -2) 滑块与砝码总质量m/g 1 2

3

4

【实验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 在简要说明数字计时器的使用方法,强调实验过程应使气垫导轨保持水平,两光电开关间距要尽可能大些,尽可能使m ′远大于m (如果m′≥20m ,则可认为m ′?m )等注意事项后,请两位学生上台操作并报告测量数据,其他学生边观察边在课前印发的实验数据记录表(表5-1、表5-2)上填上实验测量数据.

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8个小组,第1组~第4组学生分别完成(表5-1)中从实验次数1~4各项目的计算与填写,第5组~第8组学生分别完成(表5-2)中从实验次数1~4各项目的计算与填写.

021222s t s t s a ÷??

?

????????? ???????? ????-=

教师:让学生反馈计算结果,并填入电子幻灯片(表5-1)、(表5-2)的对应栏目中.

教师:引导学生对表5-1的数据①通过直接观察;②通过在坐标纸上画出a-F 图像进行分析,得出a ∝F (m 一定时)的结论.

在描点画图时,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要让描出的点尽可能多地分布在某一直线的两侧,尝试说出实验误差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对表11-2的数据①通过直接观察②通过在坐标纸上画出a -m 图像进行分析,只能得出当F 一定时,m越大a 就越小的结论.

教师:能不能就此马上断言a 与m 成反比?让学生展开讨论.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问学生能不能猜想a与m 成反比? 如何证明这种猜想是否正确?请思考讨论. 学生:可以画出a 与m 1图像,看它是否为过原点的直线.

学生:还可以通过计算a 与m的比值来判断. 教师:让学生分组计算出对应各次实验的m 1

,并在全班反馈填人表11-2后,在坐标纸上作出a-m 1

图像.

学生:确实实验得到的直线是接近过原点的,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a 与m是成反比(F 一定时)的.

说明 这里开展一系列讨论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从a -m 图像转化到a -m 1

图像的意义,认识图像法描述物理规律的作用.

教师:本实验只是让我们对于自然规律的探究有所体验,实际上一个规律的发现不可能是几次简单的测量实验就能得出,还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事实来论证. 3.牛顿第二定律

通过大量的实验探究得到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

当物体的质量一定时,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

加速度和力都是矢量,它们都有方向,牛顿第二定律不但确定了加速度和力的大小之间的关系,还确定了它们的方向之间的关系:加速度的方向跟引起这个加速度的力的方向相同.

牛顿第二定律也可用数学公式来表示:

a∝F/m或F∝ma

上式可改写为等式:F=kma,式中的k是比例常数.

教师指出:

(1)如果各物理量都采用国际单位,k=1;

(2)力的单位“牛顿”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定义的.

定义:使质量1kg的物体产生1m/s2的加速度所需要的力,叫做1N.

即1N=1kg·m/s2

可见,如果都用国际制单位,则k=1.

牛顿第二定律可简化为

F=ma

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三、案例评析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思路是:首先提出物体的加速度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定性探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应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定量探究,让学生经历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全班合作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最后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本节课教学设计为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加速度、质量、力三者关系的全过程,在实验方案设计分析、应用图像探究规律等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较为关注学生自己的观念,让学生在问题讨论中完善自己的观点,学习应用物理和数学的方法研究自然规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师在实验完成后的一句话“本实验只是让我们对于自然规律的探究有所体验,实际上一个规律的发现不可能是几次简单的测量实验就得出,还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事实来论证”充分体现了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对于实验的方案可以根据学校、学生的情况,选择一种或两种或三种做,让学生比较实验的结果,对实验进行多方面的反思.

牛顿第二定律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牛顿第二定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法指导、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㈠、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个力学部分的核心内容,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不全是为了让学生知道实验结论及定律的内容和意义,重点在于理解并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及定律的物理内涵,牛顿第二定律是联系运动学与力学的纽带,它具体地、定量地回答了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率——加速度与它所受外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与物体自身的惯性——质量的关系,因而成为动力学的核心规律。

1、教学三维目标

依据教学基本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从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层面上,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⒉、教学重点及难点的确定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规律,是学习其他动力学规律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为此确立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并运用牛顿第二定律,难点是定律的物理内涵。

二、学法指导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教师要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在选择教学方法前,须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1.学情分析

学生已定性知道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原因,也知道力与加速度的基本关系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归纳和应用能力还有所欠缺,所以药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生认识不到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实为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所以在讲课时要提醒同学们注意这一点。

2.学法指导策略

(1)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用亲切的语言鼓励学生观察并用学生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2)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敢想敢说,设置难关"逼迫"学生要想要说。

(3)提供成功的机会:赞赏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能感受如何发现问题,并更多地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教法选择

教是为了学,教法选择必须以学法为依据。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小组组内讨论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留下重点问题老师再精讲点拨。采用讲练结合式教学模式在讨论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问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时,让学生分析问题,教师注意将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及时强化有关知识,提高掌握知识的准确性。

四、教学程序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以求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使学生学有所获,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以及我班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划分成四大部分:

(一)、自主学习

结合上节课讲的内容和本节课要讲的内容设计5个问题,对控制变量法、归纳总结法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

(二)、合作探究

采用小组内合作讨论的方式,解决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数学公式及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怎样定义的,及一些简单的计算。

(三)、精讲点拨(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

学了贵在对所学知识的应用重点讲解课本两个例题这两个例题是对前面所学的内容的一个综合运用,提示同学们注意两个两点第一是多个力作用下的牛顿第二定律,第二是平衡状态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殊情况。

(四)、有效训练

牛顿第二定律学案

A卷

1.原来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当它所受的合外力逐渐减小时,则[ ]

A.它的加速度将减小,速度也减小.

B.它的加速度将减小,速度在增加.

C.它的加速度和速度都保持不变. D.它的加速度和速度的变化无法确定.

2.从牛顿第二定律知道,无论怎样小的力都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可是当我们用一个很小的力去推很重的桌子时,却推不动它.这是因为[ ]

A.牛顿第二定律不适用于静止物体.

B.桌子的加速度很小,速度的增量极小,眼睛不易觉察到.

C.推力小于静摩擦力,加速度是负的.

D.桌子所受的合力为零.

3.沿平直轨道运行的车厢中的光滑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拴着一个小球,弹簧处于自然长度(图3-7),当旅客看到弹簧的长度变短时对火车的运动状况判断正确的是[]

A.火车向右方运动,速度在增加中.

B.火车向右方运动,速度在减小中.

C.火车向左方运动,速度在增加中.

D.火车向左方运动,速度在减小中.

4.25N的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能使它产生2m/s2的加速度,要使它产生5m/s2的加速度,作用力为______.

5.一辆卡车空载时质量为3.5×103kg,最大载货量为2.5×103kg.用同样大小的牵引力,空载时能使卡车产生1.5m/s2的加速度,满载时卡车的加速度是______;要使满载时产生的加速度与空载时相同,需再增加的牵引力为______.

B卷

1.设洒水车的牵引力不变,所受阻力与车重成正比,洒水车在平直路面上行驶原来是匀速的,开始洒水后,它的运动情况将是[ ]

A.继续作匀速运动. B.变为作匀加速运动.

C.变为作变加速运动.

D.变为作匀减速运动.

2.甲车质量是乙车质量的2倍,把它们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用力F作用在静止的甲车上时,得到2m/s2的加速度.若用力F作用在静止的乙车上,经过2s,乙车的速度大小是[ ]

A.2m/s.B.4m/s. C.6m/s.D.8m/s.

3.如果力F在时间t内能使质量m的物体移动距离s,那么[ ]

A.相同的力在相同的时间内使质量是一半的物体移动2s的距离.

B.相同的力在一半时间内使质量是一半的物体移动相同的距离.

C.相同的力在两倍时间内使质量是两倍的物体移动相同的距离.

D.一半的力在相同时间内使质量是一半的物体移动相同的距离.

《制作演示文稿》教学设计

《制作演示文稿》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模块:初中信息技术基础 2、年级:初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 4、学时数:45分钟(计算机室授课)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会建立和保存PowerPoint演示文稿。(2)掌握添加幻灯片、在幻灯片插入图片、文本框、声音、艺术字等对象的方法等基本操作。 能力目标:(1)通过自学培养学生对信息搜集、选择、整合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2)通过小组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热爱家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幻灯片中各种媒介体对象的插入和编辑操作。 3、教学难点:插入各种对象的操作,及改变对象大小、格式的操作。 4、内容分析:本课是第四单元第四节,本节课讲解了制作幻灯片的过程,文字不多,却尽显PowerPoint使用的精髓。 5、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于PowerPoint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更可贵的是同学们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很感兴趣,这也为我们顺利完成本节课的任务提供了一个前提。 6、设计思路:在“任务驱动”策略下,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与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探索;动眼观察、欣赏、评析;动口讨论、询问;动脑思考、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通过对教材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我将课本的范例和技能分开。在范例的选择上:我考虑到课本上的范例学生可能不是太感兴趣,我大胆的突破教材,与我们家乡的旅游联系起来,选取制作以“秀美桃江”为主题的多媒体作品为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任务驱动”法。在任务的选择上,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改变过去我们熟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模式,变“传递式教学”为“引导式教学”、变“复制式教学”为“创造式教学”、变“独立学习”为“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情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附:教学资源:学案、课件

牛顿第二定律学案(精编)-第一册

物理(2019人教版)牛顿第二定律学案 1.知道牛顿第二定律a = F m 确切含义 2.会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和处理有关问题. 一、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 (2)公式:F=kma,F指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力. 当各物理量的单位都取国际单位时,k=1,F=ma. (3)力的国际单位:牛顿,简称,符号为 . “牛顿”的定义: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的加速度的力叫做1 N,即1 N= . 2.牛顿第二定律中的六个特征 因果性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只要物体所受的合力不为0,物体就具有加速度 矢量性F=ma是一个矢量式.物体的加速度方向由它受的合力方向决定,且总与合力的方向相同 瞬时性加速度与合外力是瞬时对应关系,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同体性F=ma中F、m、a都是对同一物体而言的 独立性作用在物体上的每一个力都产生加速度,物体的实际加速度是这些加速度的矢量和 1

局限性 物体的加速度是相对于惯性参考系而言的,即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惯性参考系 3.力与运动的关系 1.(多选)下列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由F=ma可知,m与a成反比 B.牛顿第二定律说明当物体有加速度时,物体才受到外力的作用 C.加速度的方向总跟合外力的方向一致 D.当外力停止作用时,加速度随之消失 2.(多选)力F1单独作用于某物体时产生的加速度是3 m/s2,力F2单独作用于此物体时产生的加速度是4 m/s2,两力同时作用于此物体时产生的加速度可能是( ) A. 1 m/s2 B. 5 m/s2 C. 4 m/s2 D. 8 m/s2 3.(多选)初始时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逐渐减小的水平力的作用,则这个物体运动情况为 ( ) A.速度不断增大,但增大得越来越慢 B.加速度不断增大,速度不断减小 C.加速度不断减小,速度不断增大 D.加速度不变,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二、牛顿第二定律和力的单位 (1)内容 1

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 导读:本文是关于牛顿第二定律,希望能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认识加速度与质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关系; (2)会用准确的文字叙述牛顿第二定律并掌握其数学表达式; (3)通过加速度与质量和和合外力的定量关系,深刻理解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这一规律; (4)认识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间的矢量关系,认识加速度与和外力间的瞬时对应关系; (5)能初步运用运动学和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解决有关动力学问题.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及数据处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处理,培养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情感目标 培养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有序的思维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通过演示实验,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力、质量和加速度三者间的关系:在质量不变的前题下,讨论力和加速度的关系;

在力不变的前题下,讨论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2、利用实验结论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规定了合适的力的单位后,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从比例式变为等式. 3、进一步讨论牛顿第二定律的确切含义:公式中的表示的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而不是其中某一个或某几个力;公式中的和均为矢量,且二者方向始终相同,所以牛顿第二定律具有矢量性;物体在某时刻的加速度由合外力决定,加速度将随着合外力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 教法建议 1、要确保做好演示实验,在实验中要注意交代清楚两件事:只有在砝码质量远远小于小车质量的前题下,小车所受的拉力才近似地认为等于砝码的重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证明);实验中使用了替代法,即通过比较小车的位移来反映小车加速度的大小. 2、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确切含义. 3、让学生利用学过的重力加速度和牛顿第二定律,让学生重新认识出中所给公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难点: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示例: 一、加速度、力和质量的关系 介绍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先研究在质量不变的前题下,

牛顿第二定律学案

3 牛顿第二定律 一、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方向相同. 2.公式表示为F=ma,式中的F与a都是矢量,且它们在任何时刻方向都相同. 二、力学单位制 4.在力学中,选定长度、质量和时间这三个物理量的单位作为基本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它们的单位分别是米、千克、秒. [即学即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由F=ma可知,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加速度成反比.( ) (2)公式F=ma中,各量的单位可以任意选取.( ) (3)公式F=ma中,a实际上是作用于物体上每一个力所产生的加速度的矢量和.( ) (4)物体的运动方向一定与它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一致.( ) (5)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是m、kg、N.( ) 一、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导学探究] (1)从牛顿第二定律可知,无论多么小的力都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可是,我们用力提一个很重的箱子,却提不动它,这跟牛顿第二定律有无矛盾?为什么? (2)从匀速上升的气球上掉下一个物体(不计空气阻力),物体离开气球的瞬间,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情况如何? [知识深化] 牛顿第二定律的四个性质 例1(多选)下列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由F=ma可知,m与a成反比 B.牛顿第二定律说明当物体有加速度时,物体才受到外力的作用 C.加速度的方向总跟合外力的方向一致 D.当外力停止作用时,加速度随之消失 例2初始时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逐渐减小的水平力的作用,则这个

物体运动情况为( ) A.速度不断增大,但增大得越来越慢 B.加速度不断增大,速度不断减小 C.加速度不断减小,速度不断增大 D.加速度不变,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二、牛顿第二定律的简单应用 1.解题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 (2)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作出受力和运动的示意图. (3)求合力F或加速度a. (4)根据F=ma列方程求解. 例4如图1所示,沿水平方向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车厢中,悬挂小球的悬线偏离竖直方向37°角,小球和车厢相对静止,小球的质量为1 kg.(g取10 m/s2,sin 37°=0.6,cos 37°=0.8) (1)求车厢运动的加速度并说明车厢的运动情况; (2)求悬线对小球的拉力大小. 例5如图2所示,质量为4 kg的物体静止于水平面上.现用大小为40 N、与水平方向夹角为37°的斜向上的力拉物体,使物体沿水平面做匀加速运动(g取10 m/s2,sin 37°=0.6,cos 37°=0.8). (1)若水平面光滑,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大?2 s末的速度多大? (2)若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是多大?5 s内的位移多大? 1.(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关于牛顿第二定律,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加速度大的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一定大 B.牛顿第二定律说明了,质量大的物体,其加速度一定小

知识讲解牛顿第二定律基础

牛顿第二定律 【学习目标】 1.深刻理解牛顿第二定律,把握Fam?的含义. 2.清楚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确定的. 3.灵活运用F=ma解题. 【要点梳理】 要点一、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2)公式:Fam∝或者Fma?,写成等式就是F=kma.. (3)力的单位——牛顿的含义. ①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符N,它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定义的: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 m/s2加速度的力,叫做1N.即1N=1kg·m/s2. ②比例系数k的含义. 根据F=kma知k=F/ma,因此k在数值上等于使单位质量的物体产生单位加速度的力的大小,k的大小由F、m、a三者的单位共同决定,三者取不同的单位,k的数值不一样,在国际单位制中,k=1.由此可知,在应用公式F=ma进行计算时,F、m、a的单位必须统一为国际单位制中相应的单位. 要点二、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1)同一性 【例】质量为m的物体置于光滑水平面上,同时受到水平力F的作用,如图所示,试讨论: ①物体此时受哪些力的作用? ②每一个力是否都产生加速度? ③物体的实际运动情况如何? ④物体为什么会呈现这种运动状态? 【解析】①物体此时受三个力作用,分别是重力、支持力、水平力F. ②由“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知,每一个力都应产生加速度. ③物体的实际运动是沿力F的方向以a=F/m加速运动. ④因为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其作用效果相互抵消,此时作用于物体的合力相当于F.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物体只能有一种运动状态,而决定物体运动状态的只能是物体所受的合力,而不能是其中一个力或几个力,我们把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和该物体所受合力的这种对应关系叫牛顿第二定律的同一性. 因此,牛顿第二定律F=ma中,F为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方向相同. (2)瞬时性

演示文稿教案

演示文稿的制作 单元备课 一、主要内容:选用了广泛应用于产品展示、演示教学的PowerPoint软件,教 学内容围绕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这个主题展开,介绍了演示文稿的规划、素材搜集、幻灯片制作和作品的调试与发布等内容。教材共分四节,各节内容的安排体现了制作演示文稿的几大步骤,具有顺序性。本章的最后安排的栏目——综合实践,是对本章所学内容的综合练习,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选择教学。 二、教学目的:本章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演示文稿制作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培养 学生有效地搜集信息、整理与处理信息、呈现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如果课时比较充足,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一些比较大的主题,反之,则不建议进行分组教学,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小的主题独立完成,如四季九寨、自我介绍等。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能熟练地进行文件(文件夹)的新建、移动、复制、删除、重命名等Windows 的基本操作,初步具备分类存储与管理资料的能力。 2.对于已上过信息技术课的学生而言,此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可以依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并把重点放在演示文稿的整体规划与设计以及交互设计上面。 3.对于演示文稿制作这部分内容是零起点的学生来说,要在规定课时内完成本章内容,会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需要结合补缺内容和学案进行相应的指导。 4.对于所有学生而言,因为在初中一年都已经学习了文字编辑、图片处理等内容,这些知识都可以迁移到本章来。 5.鼓励能力强的学生另选主题。 四、教学重点:本章的重点是演示文稿的规划与制作。在幻灯片中插入媒体素材 和格式设置的操作技术则是技能的重点,由于本章知识和技能的结合较为密切,因此通过学习操作技能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由于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接触过文字处理,而且作为Office的组件,PowerPoint和Word在界面和操作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强调学科共通和知识迁移也有助于知识的掌握。 五、课时分配: 第1部分规划与筹备演示文稿2课时 第2部分制作演示文稿3课时 第3部分修饰演示文稿2课时 第4部分交互、动态设计及作品发布2课时

演示文稿的创作教案

演示文稿的创作教案 张新敏 说课部分: 说教材:演示文稿创作是小学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第七章。课程安排在前面学习了word字处理软件之后进行PowerPoint软件的学习。PowerPoint软件是微软Microsoft Office 办公软件的标准组件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演示文稿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PowerPoint软件它作为了最常用的教学软件,因此学好本章内容对指导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说学情:本专业的学员多数是一线的教学人员,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学员对PPT软件的设计制作已经具备了一定基本技能,但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合理使用技术的问题。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和学情特点,这节导学课的教学目标是学员针对制作教学演示文稿的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掌握教学演示文稿的设计原则和使用技巧,经过对自己的教学演示文稿的讨论,改进并完善自己的教学演示文稿。 说教法和学法:突出导学课特点,把重点放在技法点拨上。在教法上,综合采用问题法、讲授法、演示法和练习法。学员在学法上,在教师导学的基础上进行自学。 说教学过程:采用问题法导入新课——采用讲授法讲解功能特点和设计原则——采用演示+练习法学习使用技巧——实践阶段,在导学课后制作一份自己的教学演示文稿,上传到电大在线平台的课程讨

论区,其它学员进行评价。学员根据评价进行修改,完善自己的演示文稿后,再次上传。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内容是教学演示文稿的设计原则。难点是软件的使用技巧。 讲课部分: 导语:PowerPoint软件自微软公司于2000年推出以来,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等领域。使无数的精彩演讲、教学锦上添花。但是自从其诞生那天起,对它的褒贬之争一直无尽无休。特别指出的是耶鲁大学图像大师爱德华·塔夫特先生,他批评PowerPoint的应用把形式提高到了内容之上。他甚至表示PowerPoint对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也负有一定的责任,因为一些至关重要的技术问题被掩盖在了乐观的幻灯片之下。做为PPT软件创始人加斯金斯没有对此争辩,他说,塔夫特所说的所有这些绝对正确。人们常常非常错误地使用PowerPoint。 这样的话,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做为教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使用PPT软件来制作教学演示文稿?使它真正成为我们教学的得力助手。今天我们以这个问题为主线来讲解。 揭示课程内容:随着问题的研究,我们首先要讨论这个软件的特点。因为我们了解了其功能特点,我们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来为教学服务。其次,根据其功能特点,再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来探讨教学演示文稿的设计原则。最后,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我们应当掌握哪些教学演示文稿的设计技巧呢?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学案

高中物理-牛顿第二定律学案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重点) 2.理解公式各物理量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有关的计算.(重点) 一、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2.表达式:F合=ma. 3.力的单位:使质量为1 kg的物体产生1__m/s2加速度的力,称为1 N,即1 N=1 kg·m/s2. 1.目前时速可达1 609公里的世界上最快的汽车在英国问世,该汽车搭载新型战斗机发动机,在加速至300英里/小时后,位于车顶的一种混合火箭发动机将继续为车辆加速,直至最终极速,该车安装的发动机功率非常大,它对汽车有什么作用? 提示:发动机的功率越大,汽车所受的牵引力越大,合外力也就越大,依据牛顿第二定律:汽车的加速度越大,加速越快. 二、物理量与单位制 1.基本单位、导出单位 (1)基本单位:基本单位是根据物理量运算的需要而选定的少数几个物理量单位.在力学中选定长度、质量、时间这三个物理量的单位作为基本单位. (2)导出单位:由基本单位和有关公式确立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叫做导出单位. 2.单位制: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构成了单位制. 3.在国际单位制中,力学基本量长度、质量、时间对应的基本单位是:米、千克、秒.由它们和物理公式导出的单位叫导出单位,比如力的单位是kg·m/s2(或称为牛顿). 2.两个物体的长度分别是1.70和150,你能说明哪个物体更长吗? 提示:很难说明.要想比较必须加上单位.我们对物理量进行描述时,除了数字外,还必须有单位.

系统牛顿第二定律

系统牛顿第二定律(质点系牛顿第二定律) 主讲:黄冈中学教师郑成 1、质量M=10kg的木楔ABC静止于粗糙水平地面上,如图,动摩擦因数μ=,在木楔的倾角α=30°的斜面上,有一质量m=的物块,由静止开始沿斜面下滑,当滑行至s=时,速度v=s,在这过程木楔没有动.求地面对木楔的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和地面对木楔的支持力.(g=10m/s2) 解法一:(隔离法)先隔离物块m,根据运动学公式得: v2=2as=s2

而N′=N=,f′=f=地=-Nsin30°+fcos30°=- 说明地面对斜面M的静摩擦力f地=,负号表示方向水平向左. 可求出地面对斜面M的支持力N地 N地-f′sin30°-N′cos30°-Mg=0 N地= fsin30°+Ncos30°+Mg=<(M+m)g=110N 因m有沿斜面向下的加速度分量,故整体可看作失重状态 方法二:当连接体各物体加速度不同时,常规方法可采用隔离法,也可采用对系统到牛顿第二定律方程.=m1a1x+m2a2x+…+m n a nx =m1a1y+m2a2y+…+m n a ny 解法二:系统牛顿第二定律: 把物块m和斜面M当作一个系统,则: x:f地=M×0 +macos30°=水平向左y:(M+m)g-N地=M×0+masin30°N地=(M+m)g-ma sin30°= 例2: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的楔形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它的顶角为90°,两底角为α和β;a、b为两个位于斜面上质量均为m的小木块.已知所有接触面都是光滑的,现发现a、b沿斜面下滑,而楔形木块静止不动,求楔形木块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和静摩擦力 解法一:隔离法

《制作幻灯片》教案

中职学校骨干教师教案 课程名称制作幻灯片 姓名汪震 专业计算机应用 学校铜陵经济技术学校 2010 年1 月日

《制作幻灯片》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为第一章《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的第三节,本节课通过讲解了制作幻灯片和美化幻灯片的过程,文字不多,却尽显PowerPoint使用的精髓。【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于PowerPoint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对于多媒体作品的制作规划有了一个理性的认识,对于素材准备方面也能够熟练完成,这为我们学习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更可贵的是同学们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很感兴趣,这也为我们顺利完成本节课的任务提供了一个前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会建立和保存PowerPoint演示文稿 2、掌握添加幻灯片、在幻灯片插入图片、文本框和掌握在幻灯片中插入影片、声 音、艺术字等对象的方法等基本操作。 能力目标:1、通过自学培养学生对信息搜集、选择、整合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小组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 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水资源问题的严重性;帮助学生树立节水观念,形成珍惜和合理使用水资源的意识,响应国家创建“简约社会”的号召。 【教学重点】幻灯片中各种媒介体对象的插入和编辑操作。 【教学难点】插入各种对象的操作,及改变对象大小、格式的操作。 【教学方法】在“任务驱动”策略下,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与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探索;动眼观察、欣赏、评析;动口讨论、 询问;动脑思考、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教具准备】1、海星多媒体网络教室 2、制作PowerPoint幻灯片及下载《水资源》网站资源库。 【教学课时】在课外查阅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课内活动为2课时。 【教学过程】

4.4 牛顿第二定律 学案(含答案)

4.4 牛顿第二定律学案(含答案) 第四节牛顿第二定律学习目标 1.了解数据采集器在探究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中的作用. 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公式的确切含义. 3.知道力的国际单位“牛顿”的定义,理解1N大小的定义.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处理力与运动的问题 一.数字化实验的过程及结果分析1数据采集器通过各种不同的传感器,将各种物理量转换成电信号记录在计算机中2位置传感器记录的实验结果1保持滑块的质量m不变.改变拉力F,可得到滑块的速度时间图象,经分析可得,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外力之间的关系aF.2保持拉力F不变,改变滑块的质量m,可得到滑块的速度时间图象,经分析可得,物体的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a. 二.牛顿第二定律及其数学表示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2表达式ak,当物理量的单位都使用国际单位制单位时,表达式为Fma.3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国际上规定,质量为1kg 的物体获得1m/s2的加速度时,所受的合外力为1N.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由Fma可知,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加速度成反比2公式Fma中,各量的单位可以任意选取3使质量是1kg的物体产生1m/s2的加速度的力叫做1N4公式Fma中,a实际上是作用于物体上每一个力所产生的加速度的矢

量和5物体的运动方向一定与它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一致2光滑水平桌面上有 A.B两个物体,已知mA2m B.当用F10N的水平力作用在A上时,能使A产生5m/s2的加速度,当用2F的水平力作用在B上时,能使B产生的加速度为 m/s 2.答案20 一.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1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无论多么小的力都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可是,我们用力提一个很重的箱子,却提不动它,这跟牛顿第二定律有无矛盾为什么2从匀速上升的气球上掉下一个物体不计空气阻力,物体离开气球的瞬间,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情况如何答案1不矛盾因为牛顿第二定律中的力是指合外力我们用力提一个放在地面上很重的箱子,没有提动,箱子受到的合力F0,故箱子的加速度为零,箱子仍保持不动,所以上述现象与牛顿第二定律并没有矛盾2物体离开气球瞬间物体只受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方向竖直向下;速度方向向上,大小与气球速度相同1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1单位统一表达式Fma中F.m.a三个物理量的单位都必须是国际单位2F的含义F 是合外力时,加速度a指的是合加速度,即物体的加速度;F是某个力时,加速度a是该力产生的加速度3a是加速度的决定式,它揭示了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及影响物体加速度的因素2牛顿第二定律的六个性质性质理解因果性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只要

牛顿第二定律

. §2 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目标: 1.理解牛顿第二定律,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力学问题 2.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会进行相关的判断 3.掌握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理解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难点: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牛顿第二定律 1.定律的表述 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即F=ma(其中的F和m、a必须相对应) 点评:特别要注意表述的第三句话。因为力和加速度都是矢量,它们的关系除了数量大小的关系外,还有方向之间的关系。明确力和加速度方向,也是正确列出方程的重要环节。 若F为物体受的合外力,那么a表示物体的实际加速度;若F为物体受的某一个方向上的所有力的合力,那么a表示物体在该方向上的分加速度;若F为物体受的若干力中的某一个力,那么a仅表示该力产生的加速度,不是物体的实际加速度。 2.对定律的理解: (1)瞬时性:加速度与合外力在每个瞬时都有大小、方向上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表现为:合外力恒定不变时,加速度也保持不变。合外力变化时加速度也随之变化。合外力为零时,加速度也为零 F?a只表示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大小关)矢量性:牛顿第二定律公式是矢量式。公式(2m系.矢量式的含义在于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始终一致. (3)同一性:加速度与合外力及质量的关系,是对同一个物体(或物体系)而言,即F12 / 1 . 与a均是对同一个研究对象而言. (4)相对性;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惯性参照系 (5)局限性: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低速运动的宏观物体,不适用于高速运动的微观粒子3.牛顿第二定律确立了力和运动的关系 牛顿第二定律明确了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之间的定量关系。联系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桥梁或纽带就是加速度。 4.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步骤 ①明确研究对象。可以以某一个物体为对象,也可以以几个物体组成的质点组为对象。设……+maa+ =m,则有:Fa+ma+mm每个质点的质量为,对应的加速度为a n312i13i2n合对这个结论可以这样理解:先分别以质点组中的每个物体为研究对象用牛顿第二定律: ∑∑∑F=ma,……a,将以上各式等号左、右分别相加,其中左边所=Fma,=Fm n221n11n2有力中,凡属于系统内力的,总是成对出现并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其矢量和必为零,所以最后得到的是该质点组所受的所有外力之和,即合外力F。 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同时还应该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包括速度、加速度),并把

牛顿第二定律

4-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多选)(2017·南通高一检测)某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受一水平恒定拉力F作用由静止开始运动,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该物体运动情况的图象是() 【解析】物体所受合力一定,由F=ma知加速度a恒定,故C错误,D正确;又由v=at知v与t 成正比,A正确;由s=1 2知s与t2成正比,故B错误。 2at 【答案】AD 2.(多选)(2017·成都高一检测)力F1单独作用在物体A上时产生的加速度a1大小为5 m/s2,力F2单独作用在物体A上时产生的加速度a2大小为2 m/s2,那么,力F1和F2同时作用在物体A上时产生的加速度a的大小可能是() A.5 m/s2B.2 m/s2C.8 m/s2D.6 m/s2 【解析】设物体A的质量为m,则F1=ma1,F2=ma2,当F1和F2同时作用在物体A上时,合力的大小范围是F1-F2≤F≤F1+F2,即ma1-ma2≤ma≤ma1+ma2,加速度的大小范围为3 m/s2≤a≤7 m/s2,正确选项为A、D。 【答案】AD 3.(多选)如图所示,沿平直轨道运动的火车车厢中有一光滑的水平桌面,桌面上有一弹簧和小球,弹簧左端固定,右端拴着小球,弹簧处于原长状态。现发现弹簧的长度变短,关于弹簧长度变短的原因,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A.火车可能向右运动,速度在增加 B.火车可能向右运动,速度在减小

C.火车可能向左运动,速度在增加 D.火车可能向左运动,速度在减小 【答案】AD 4.(2016·海南高考)沿固定斜面下滑的物体受到与斜面平行向上的拉力F的作用,其下滑的速度—时间图线如图所示。已知物体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常数,在0~5 s、5~10 s、10~15 s内F的大小分别为F1、F2和F3,则() A.F1F3 C.F1>F3D.F1=F3 【解析】加速下滑过程,有mg sin θ-F1-f=ma,匀速下滑过程,有mg sin θ-F2-f=0,减速下滑时,有F3-mg sin θ+f=ma,故有F1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设计(市级一等奖)演示教学

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部分的核心内容,它具体地、定量地回答了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即加速度与它所受外力的关系,以及加速度与物体自身的惯性——质量的关系;况且此定律是联系运动学与力学的桥梁,它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对力学是至关重要的.本节课是在上节探究结果的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关键是通过实例分析强化训练让学生深入理解,全面掌握牛顿第二定律,会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了第二节实验课: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对a m F三者关系都有了初步了解,并且总结出了相关规律,所以对本节理论课内容做好了铺垫,对掌握本节内容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准确表述牛顿第二定律 2、理解数学表达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能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处理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上节课实验结论的归纳,培养学生概括和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与态度 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 2、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在认识自然上的本质性、深刻性、有效性 教学重点: 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难点: 1、牛顿第二定律公式的理解 2、理解k=1时,F=ma 教学方法和程序:探讨、归纳、数字化实验、讯飞多媒体辅助互动等。具体步骤是:创设物理情景→回顾与思考→数字化演示实验→总结规律→讯飞多媒体辅助互动。 教学过程: 教学事件顺序教学任务 及实现途 径 教师活动预测学生活动 事件1 复习上节 内容的基 础上,建立 本节内容 相关的知 识结构体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向学生提问:回忆上节实验探究 课内容,我们研究了哪几个物理 量?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能用公式反应他们之间的关系 回忆、同学间展 开讨论、最后举 手踊跃回答老 师提出的问题

牛顿第二定律以专题训练

牛顿第二定律 1.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述(内容) 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力的方向相同,公式为:F=ma(其中的F和m、a必须相对应)。 对牛顿第二定律理解: (1)F=ma中的F为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 (2)F=ma中的m,当对哪个物体受力分析,就是哪个物体的质量,当对一个系统(几个物体组成一个系统)做受力分析时,如果F是系统受到的合外力,则m是系统的合质量.(3)F=ma中的F与a有瞬时对应关系,F变a则变,F大小变,a则大小变,F方向变a也方向变. (4)F=ma中的F与a有矢量对应关系,a的方向一定与F的方向相同。 (5)F=ma中,可根据力的独立性原理求某个力产生的加速度,也可以求某一个方向合外力的加速度. 若F为物体受的合外力,那么a表示物体的实际加速度;若F为物体受的某一个方向上的所有力的合力,那么a表示物体在该方向上的分加速度;若F为物体受的若干力中的某一个力,那么a仅表示该力产生的加速度,不是物体的实际加速度。 (6)F=ma中,F的单位是牛顿,m的单位是千克,a的单位是米/秒2. (7)F=ma的适用范围:宏观、低速 2.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步骤 ①明确研究对象。可以以某一个物体为对象,也可以以几个物体组成的质点组为对象。设每个质点的质量为m i,对应的加速度为a i,则有:F合=m1a1+m2a2+m3a3+……+m n a n 对这个结论可以这样理解:先分别以质点组中的每个物体为研究对象用牛顿第二定律: ∑F1=m1a1,∑F2=m2a2,……∑F n=m n a n,将以上各式等号左、右分别相加,其中左边所有力中,凡属于系统内力的,总是成对出现的,其矢量和必为零,所以最后实际得到的是该质点组所受的所有外力之和,即合外力F。 ②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同时还应该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包括速度、加速度),并把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在受力图旁边画出来。 ③若研究对象在不共线的两个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一般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解题;若研究对象在不共线的三个以上的力作用下做加速运动,一般用正交分解法解题(注意灵活选取坐标轴的方向,既可以分解力,也可以分解加速度)。 ④当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受力情况有变化时,那就必须分阶段进行受力分析,分阶段列方程求解。 解题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只要严格按照以上步骤解题,同时认真画出受力分析图,那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3.应用举例 【例1】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受水平恒力F作用,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ts后,撤去水平拉力F,物体又经过ts停下,求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f.

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第7课制作演示文稿教案新人教版

第7课制作演示文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制作封面幻灯片的基本步骤及要求。 (2)掌握制作幻灯片的基本步骤。 (3)学会根据设计风格合理应用幻灯片模板。 (4)掌握自定义设计模板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设计自己的模板。 (2)熟悉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制作自己的模板增强同学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 (2)通过学生亲自提高电脑操作水平并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制作幻灯片的一般过程。 教学难点: 如何自己设计美观、合理的模板。 教学方法:讲授、启发、上机辅导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室、广播教学软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在小学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简单的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前几节课中我们也学会了如何收集多媒体素材,我们来看看老师自己收集的素材制作的演示文稿和你们以前的有什么不同?他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下面就让我们进入奇妙的幻灯片世界吧。 讲授新课: 一、制作封面幻灯片

每个演示文稿都应该有一张封面都有一张封面幻灯片,其中的文字主要包括这个演示文稿的标题、作者以及制作时间等。为了美观和突出主题,还可以用图片增加艺术效果。下面我们看看几个封面幻灯片。 1、制作封面幻灯片的要求: (1)为标题选择适当的字体、字号; (2)背景颜色要与标题颜色搭配,最好不用复杂的图案做背景; (3)布局美观、大方,标题放在页面中较突出的位置。 2、举例制作“我们的学校”这个幻灯片的封面。 步骤:(1)启动PowerPoint,为幻灯片选择版式。格式——版式 (2)单击“绘图”工具栏中的“插入艺术字”按钮,插入艺术字标题(我们的学校) (3)单击“绘图”工具栏中的“文本框”按钮,在幻灯片中插入一个文本框,然后输入副标题,并设置适当的字体和字号。 (4)在幻灯片中在插入一个文本框,输入小组的名称和制作时间,然后设置适当的字体和字号。 (5)执行“格式——背景”命令,设置幻灯片的背景,具体操作如图所示。 二、制作演示文稿中的其他幻灯片 制作完封面幻灯片后,就可以根据小组活动中设计的演示文稿结构,合作完成演示文稿的制作任务了。制作幻灯片时,一般按一下步骤制作。 1、选择版式。 2、输入文字并选择字体、字号、颜色、间距、对齐方式。 3、根据需要插入剪贴画、自选图形、艺术字、图片、声音等对象,并设置对象的尺 寸、位置等属性。 4、保存演示文稿。

牛顿第二定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4.3 牛顿第二定律(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 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 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课前预习 1、牛顿第二定律内容: 。 公式: 2、牛顿第二定律反映了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A 、因果关系:公式F=ma 表明,只要物体所受合力不为零,物体就产生加速度,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 。 B 、矢量关系:加速度与合力的方向 。 C 、瞬时对应关系:表达式F=ma 是对运动过程的每一瞬间都成立,加速度与力是同一时刻的对应量,即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D 、独立对应关系: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各力将独立产生与其对应的加速度。但物体实际表现出来的加速度是物体各力产生的加速度 的结果。 E 、同体关系:加速度和合外力(还有质量)是同属一个物体的,所以解题时一定把研究对象确定好,把研究对象全过程的受力情况都搞清楚。 3、力的国际单位是 ,根据 定义的。当物体的质量为1m kg =,在某力的作用下获得的加速度为2 1/a m s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 ma == ,我们就把它定义为1牛顿。 4、F (可以或不可以)突变,a 突变,v 突变。 5、牛顿第二只定律只适用于惯性参考系,惯性参考系是指相对于地面静止或匀速的参考系;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宏观低速运动的物体。 6、t v a ??= 是定义式、度量式;m F a =是决定式。两个加速度公式,一个是纯粹从运动学(现象)角度来研究运动;一个从本质内因进行研究。

7、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吗? 三、经典例题 例1、质量为m 的物体放在倾角为α的斜面上,物体和斜面间的动摩擦系数为μ,如沿水平方向加一个力F ,使物体沿斜面向上以加速度a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下图甲,则F 多大? [解析](1)受力分析:物体受四个力作用:重力mg 、弹力F N 、推力F 、摩擦力F f ,(2)建立坐标:以加速度方向即沿斜面向 上为x 轴正向,分解F 和mg 如图乙所示; (3)建立方程并求解 x 方向:Fcos α-mgsin α-F f =ma ① y 方向:F N -mgcos α-Fsin α=0 ② f=μF N ③ 三式联立求解得: F = a a a g a g a m sin cos ) cos sin (μμ-++ [答案] a a a g a g a m sin cos ) cos sin (μμ-++ 例2: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人站在自动扶梯上,扶梯正以加速度a 向上减速运动,a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求人受的支持力和摩擦力。 [解析]以人为研究对象,他站在减速上升的电梯上,受到竖直向下 的重力mg 和竖直向上的支持力F N ,还受到水平方向的静摩擦力F f ,由于物体斜向下的加速度有一个水平向左的分量,故可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左。人受力如图的示,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并将加速度分解为水平加速度a x 和竖直加速度a y ,如图所示,则: a x =acos θ a y =asin θ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 f =ma x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 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能深切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课本,牛顿第二定律。 三、教学难点 1.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2.理解k=1时,F=ma。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上节课做实验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再一次体会成功的喜悦,迅速把课堂氛围变成研究讨论影响物体加速度原因这一课题中去. 学生观看,讨论上节课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实验,我们知道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作用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生: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的作用力成正比。 师:当物体所受力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生: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时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师:当物体所受的力和物体的质量都发生变化时,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的作用力、质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新课讲解: 一、牛顿第二定律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实验,我们再一次证明了: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师:如何用数学式子把以上的结论表示出来? 生:a∝F/m

制作简单演示文稿 教案

制作简单演示文稿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利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作品的首页;熟练掌握PowerPoint 的基本操作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目标】:体验多媒体作品的魅力,激发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领悟多媒体作品的创作思想,培养学生“讲奉献,负责任”的社会意识 重点:多媒体素材的插入与编辑 难点:母版的作用及制作 教学准备:极域电子教室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室、网页课件、“雷锋精神永放光芒”.PPT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6分钟) 教师:每年三月份全国上下都会组织轰轰烈烈的“学雷锋”活动,请问同学们参与了吗? 生:(很多同学都会回答:参与了) 教师:请同学们来说一说我们要学习雷锋的哪些闪光精神呢?(可以找同学起来回答), 生:无私奉献的精神、乐于帮助他人的精神、“钉子”精神、艰苦朴素的精神等同学回答完毕后, 教师总结并播放演示文稿《雷锋精神永放光芒》 播放完毕后,提问:你们的介绍和老师的介绍哪一个更直观、生动些? 生:老师的。 教师:那你们知道这部作品是怎么完成的呢? 生:通过多媒体制作软件PowerPoint完成的。 教师:是呀,多媒体演示文稿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统一组合为一起,从而更加直观、生动地说明事物。老师可以把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做成演示文稿来为学生做更加精彩的讲解;学生可以把自已的探究学习报告做成演示文稿播放给同学们观看;企业可以把产品的相关介绍做成演示文稿来作展示说明。 今天我们就以“宣传雷锋精神”为主题,制作多媒体作品的首页。 (二)分析作品、布置任务(3分钟) 教师:展示《雷锋精神永放光芒》作品的首页,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并分析首页中使用到了哪些对象元素? 学生:讨论回答,有图片、艺术字、背景音乐、母版等对象元素。 教师:今天,我们利用老师网页课件中提供的素材,也可在INTER网上查找,两人一小组制作《雷锋精神》.PPT的首页。 (三)围绕主题、实践演练(20分钟) 1、插入幻灯片、设制母版 学生:参照网页课件操作步骤,启动PowerPoint――新建幻灯片―――“格式”菜单―――幻灯片版式―――空白版式(便于自由创作);并单击“格式” 菜单――“幻灯片设计”―――选择“SLIT模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