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必备知识点(三)

合集下载

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总结中学教资考试中,涉及的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教育学基本理论与教育思想1.教育的概念、特征及其本质2.教育的任务和原则3.教育目标的设定和实现4.教育观的历史演变和主要流派5.教育思想及其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二、心理学基本理论与教育实践1.心理学的定义、目的及其与教育学的关系2.儿童与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3.学习理论与学习方法4.教育与智力、情感、性格、态度等方面的关系三、教育的教学原理与方法1.教学原则(启发式、情境性教学原则等)2.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讲授、示范、讨论、探究等)3.教学手段的选择与运用(讲义、多媒体、教学游戏等)4.评价与反馈的方法和标准四、教育评价与教育管理1.教育评价的目的和原则2.教育评价的方法(测试评价、综合评价等)3.学校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4.权威、民主与共识型决策5.班级、学校和地方教育管理五、教育法律法规与教育伦理1.中小学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教师法等)2.学生权益保护与教育家伦理3.教师职业道德与师德建设4.教育公平与教育的市场化六、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2.当代中国教育与社会的关系3.教育的国际比较与全球化教育七、教育学科基本知识1.学科学科思想史、学科建设和学科教学等基本概念2.学科教材的编写与使用3.学科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等规范文件八、教育教学技术与教育信息化1.教育教学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分类2.多媒体教育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3.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以上是中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可能涉及的一些知识点。

考生需要系统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及教育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的培养。

同时,还需要广泛阅读教育相关书籍和学术文章,及时了解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教师资格证2024年《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要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2024年《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要知识点

一、教育学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教育的定义、教育学的对象、方法和功能。

2.教育的目标:个人发展的目标、社会发展的目标。

3.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名教教育思想、佛教教育思想。

4.教育原则: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德育为先等。

5.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发展的阶段、社会教育的概念与内容。

二、心理学1.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的目的。

2.心理发展与教育:儿童心理发展特点、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3.认知心理学:认知发展理论、感知与知觉、认知结构与认知能力。

4.人格心理学:人格理论、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人格的结构和特征。

5.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三、教育法规1.国家教育制度与管理:国家教育方针、国家教育计划、教育制度与管理。

2.中小学教育法规:中小学教育法、中小学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学校章程、学生手册等。

3.学科教育法规:课程标准、教材规划、教学计划、教学活动组织等。

四、教学原则与方法1.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

2.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研究法等。

3.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目的和作用、教学评价的方法和形式、教学评价的准则和标准。

五、教育问题研究1.智力差异与教育:智力定义与测量、智力差异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2.有效教学的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3.学习困难与教育:学习困难的定义、学习困难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学习方法的指导。

4.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成因及处理方法、校园心理教育的实施等。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考知识点教育知识与能力是考试中的一门重要科目,考察考生对教育理论、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政策等方面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在备考过程中,掌握教育知识与能力的必考知识点是非常关键的。

下面将就教育知识与能力的必考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教育理论知识点1. 教育的定义与特点: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对人进行引导、培养和训练的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系统性和计划性。

2. 教育目标与任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其中包括道德素质、知识水平、体育健康、艺术修养等方面的培养。

3. 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的基本原理包括个别差异原理、因材施教原理、循序渐进原理、兴趣和积极性原理等。

4. 教育方法与技巧:教育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训练法等,教育技巧包括提问技巧、讲解技巧、激励技巧、评价技巧等。

二、教育法律法规知识点1. 教育法律法规的作用与意义:教育法律法规是规范教育行为,保障教育权益,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据和保障。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教师法:教育法规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法规定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3. 义务教育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规定了义务教育的普及、免费、义务等方面的内容。

4. 高等教育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规定了高等教育的办学目的、管理制度、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育政策知识点1. 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包括“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政策。

2. 学前教育政策:包括普及学前教育、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加强学前教育管理等政策。

3. 中小学教育政策:包括推进素质教育、加强中小学教育管理、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等政策。

4. 高等教育政策:包括加强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等政策。

综上所述,教育知识与能力的必考知识点主要包括教育理论、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必背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必背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涵义(掌握)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朝着社会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掌握)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发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3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社会属性: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的起源说有三种观点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桑代克,最明显的错误就是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心理起源说:(美)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劳动起源说:(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1)没有阶级性(2)传递生产经验(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我国4000多年前的夏朝已有了名叫“庠”、“序”、“校”的施教机构,(封建社会教育)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教育的涵义: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

广义:但凡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教育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的功能:个体发展功能〔教育的本体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正向、负向功能显性、隐形功能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受教育者〔学习的主体〕教育影响〔“中介”的总和〕3、教育的基本形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主体形态〕4、教育的起源:5、古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奴隶社会初期:庠、序、学、校;始于4000年前的夏朝西周以后:有“国学”和“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战国:私学大兴孔子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隋唐:开始科举制度宋代:程朱理学南宋程颢、程颐兄弟;南宋朱熹《四书五经》明代:八股文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校古代印度:婆罗门教佛教古代埃及:文士学校特征: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希腊、罗马:以学习文法为主古代斯巴达:军事体育训练,培养强悍的军人。

中世纪的西欧:教会学校,骑士教育6、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7、20世纪后近代教育的特征: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技术的现代化8、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

9、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孔子:西方古代教育学思想:墨翟:兼爱、非攻【强调互爱互利、不要相互攻击】墨家、儒家并称“显学”道家:无为、道法自然、强调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任其自然就好《礼记》中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成体系的教育学的著作。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 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承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等功能。

3.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4. 教育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等。

5. 教育的发展阶段: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

二、中学教育的基本特征和任务1. 中学教育的地位: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

2. 中学教育的特征:综合性、实践性、选择性、创新性等。

3. 中学教育的任务: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促进身心健康等。

4. 中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基础课程、拓展课程、选修课程等。

5. 中学教育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实践法等。

三、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1. 生理发展:青春期生理变化、身体发育等。

2. 心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个性发展等。

3. 社会性发展:人际关系、社会适应、价值观等。

4.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阶段性和连续性、个体差异、不平衡性等。

5.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环境、教育等。

四、中学生学习心理和教学策略1. 学习动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成就动机等。

2. 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等。

3. 学习迁移: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等。

4. 学习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

5. 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必背知识点五、中学教育课程与教学设计1. 课程设置的原则:科学性、系统性、选择性、实践性等。

2. 课程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等。

3. 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

4. 教学设计的方法:系统分析法、目标分析法、任务分析法等。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一、教育学基础1. 教育的定义与功能- 教育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个性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 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

2. 教育目的-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能力和品德。

-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

3. 教育原则- 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

- 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主动学习。

- 循序渐进:按照知识逻辑和学生认知水平逐步推进教学。

二、心理学基础1. 学习心理- 学习动机: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 学习策略:学生为达成学习目标采取的方法和技巧。

- 学习迁移:已学知识在新情境中的应用。

2. 发展心理- 认知发展:个体认知能力的成长过程。

- 情感与人格发展:个体情感和性格的形成与变化。

3. 评价与测量- 学生评价:对学生学习成果和行为表现的评价。

- 心理测量:运用科学方法对个体心理特征进行评估。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教学设计-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所要达成的具体目标。

- 教学内容组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和结构。

- 教学媒体选择: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辅助工具。

2. 教学实施- 课堂管理:维护课堂秩序,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 互动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互动。

- 反馈与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及时反馈和评价。

3. 教学反思- 教学经验总结:对教学实践的回顾和总结。

- 问题诊断与解决:识别教学中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 持续改进: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

四、课程与教材1. 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明确课程所要达成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目标。

- 课程内容: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 课程结构:合理安排课程的教学顺序和组织形式。

2. 教材分析与运用- 教材结构:分析教材的编排逻辑和体系结构。

- 教材内容:理解和掌握教材的核心知识点。

- 教材活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材。

五、教育评价1. 评价类型- 形成性评价: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的持续性评价。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总结一、教育学理论1.教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人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人的基本能力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包括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评价等。

2.教育目标的特点和分类:教育目标应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性和连续性等特点。

按照发展层次的不同,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个体发展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和人生发展目标等。

3.学习理论:学习理论研究学习的规律和方式,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等。

4.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学生的学习、发展和行为等心理过程,包括智力发展、情绪与行为管理和学习动机等。

5.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全面、准确评价的过程,包括评价目标、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应用等。

二、教育方法1.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科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和活动的过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

2.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采取的方法和技巧,包括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和激发学生参与等。

3.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的过程,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等。

4.教育沟通:教育沟通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互动的过程,包括有效倾听、积极表达和善于引导等技巧。

5.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对课堂秩序和学生行为进行组织和管理的能力,包括教师的行为规范、学生自律和课堂纪律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育管理1.学校管理制度:学校管理制度是指学校内部各种规章制度和组织管理结构,包括学校章程、学校管理委员会和教师队伍建设等。

2.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资源配置是指对学校各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分配的过程,包括教师资源、资金资源和教育设施等方面的内容。

3.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是指关于教育活动的法律和法规,包括教育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文件等。

4.学校与家庭合作:学校与家庭合作是指学校与家长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的过程,包括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家校合作和家访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1.身心发展的特点中学生的生理发展1.身体外形剧变。

表现在:身高迅速增长,体重急剧增加,骨骼和肌肉迅速生长。

2.体内机能增强。

主要表现在:心脏发育趋于成熟,脉搏跳动减慢,心脏重量、形体、恒定性及血压都接近成人;呼吸系统方面,肺活量接近成人水平;大脑机能显着增强,内抑制机能逐步发育成熟,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明显增加。

3.性的发育成熟。

性的成熟表现在:生殖器官的增大,体态上出现新特征,男性、女性气质逐渐明朗化。

72.第二信号系统活动日益发展第一信号系统:对现实的具体刺激形成的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对言语刺激、抽象信号等形成的条件反射,是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机制。

73.中学生性心理发展(一)异性疏远期这个时期大约在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一、二年级。

这时由于青春萌动,男女生理上出现的明显差别,使他们感到陌生不安,又由于他们缺乏两性的知识,因此在异性面前,就产生了一种害羞或畏惧心理,从而使男女同学暂时疏远。

(二)异性接近期初中二年级以后,中学生进入了青年初期。

此时情窦初开,男女之间又有了一种喜欢接近的需要,他们的性心理发展又开始进入了相互吸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新时期,男女同学愿意在一起学习、工作和活动。

(三)两性恋爱期恋爱期的显着标志是爱情集中于一个异性,对其他异性的关心明显地减少,喜欢与自己选择的对象单独相处而不大愿参加集体性的活动,经常陷于结婚的幻想之中。

这个阶段一般从青年初期的中后阶段开始,是青春期性意识表现和发展的相对成熟阶段,这也是青春期性意识发展的必然结果。

只有从这个阶段开始,才可能逐渐产生和形成真正的爱情。

74.中学生的异性交往中学生正处在朝气蓬勃、独立意识强烈的青春期,随着性生理的成熟,性意识也逐渐形成和发展,自然会产生一种喜欢接近异性的感情倾向。

作为教师一定要理解、宽容,指导学生在把握良好尺度的前提下健康交往。

(一)教师对异性交往中的引导1.抓好青春期教育。

2.提倡异性学生的正常交往。

3.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二)异性交往应遵守的准则1.要自然适度。

2.要注意交往的场所和方式。

3.要留有余地。

4.不能伤害对方的自尊心75.心理健康的标准(1)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在正常值以上。

(2)积极乐观的情绪情感、愉悦的心情。

(3)良好的意志品质。

(4)自我观念正确,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体验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具有健全统一的个性。

(5)和谐的人际关系。

(6)行为反应协调、适度。

(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76.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一)发展性心理问题1.自我概念发展问题:(1)过度敏感。

(2)过度独立。

(3)过分自尊。

(4)过分自责。

(5)过分的自我表现。

(6)过分的自我掩饰。

(7)强烈的无能体验。

2.人际交往问题:(1)交往的主动性不足。

(2)人际间的亲密性和信任度不高,缺乏真诚的沟通。

(3)异性交往存在困扰。

(4)与父母、教师缺乏相互理解与平等交往。

3.学业发展问题:(1)学习动力问题(2)学习能力问题(二)障碍性心理问题1.抑郁症2.焦虑症3.恐惧症4.强迫症5.网络成瘾6.多动综合征7.学习困难综合征8.厌学症77.心理辅导的目标1.基本目标:学会调适,包括调节和适应2.高级目标:寻求发展78.心理辅导的途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和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结合班级、少先队开展心理活动辅导;开展个别心理辅导活动和小组辅导;进行对学生家庭的心理辅导教育。

79.心理辅导的内容学校心理辅导应该有以下内容:1.学习辅导(1)增强学习动机。

(2)培养学习兴趣。

(3)端正学习态度。

(4)掌握学习方法。

(5)调整应试心态,学会正确归因。

(6)形成正确的学习信念。

(7)学会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2.情绪与人际关系辅导(1)情绪辅导。

(2)人际关系辅导3.职业选择辅导(1)认识职业,培养职业意识。

(2)提供职业信息。

(3)帮助学生了解自己80.强化法又称“操作性条件疗法”,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设计出来的,是应用强化手段增进某些良好行为,以减弱或消除某些不良行为的方法,这是中小学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强化手段分为正强化、负强化和惩罚。

81.消退法指通过停止对不良行为的强化从而使该不良行为减少甚至消退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82.系统脱敏法诱导来访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焦虑、恐惧的情景,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或恐惧情景,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

83.认知疗法认知疗法四过程:(1)建立求助的动机。

(2)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

(3)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

(4)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

84.来访者中心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强调在整个咨询过程中,咨询员要遵循以下条件:(1)真诚。

(2)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3)共情。

85.理性—情绪疗法不合理信念的几个特征是:(1)绝对化的要求(demandingness)(2)过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3)糟糕至极(awfulizing)此疗法的治疗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1) 心理诊断(psychodiagnosis)。

(2)领悟(insight)。

(3)修通(working through)。

(4)再教育(reeducation)。

86.班级管理的内容1、班级组织建设: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指导班级建设;2、班级制度管理3、班级教学管理:明确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建立行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建立班级管理指挥系统。

87.班级管理的模式1、班级常规管理: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2、班级平行管理: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3、班级民主管理: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全程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4、班级目标管理: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88.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1、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2、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89.班集体的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健全的规章制度;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5.宽松的个性发展空间90.班集体的发展阶段一般来说,新组建的学生班级要发展成为班集体,需要经历一个有序的动态发展过程。

这一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班集体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2.班集体巩固期的合作群体阶段;3.班集体成熟的集体阶段91.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的方法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发挥集体活动的教育作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92.班主任的工作任务1.班级管理;2.班级工作的指导;3.教育影响学生;4.协调好任课教师关系;5.沟通家长,联系社区;6.身体力行,服务学生;7.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93.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1.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前提。

班主任了解学生一般采用以下方法:观察法、谈话法、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调查访问。

2.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具体如下:(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建立学生档案。

建立学生档案一般分四个环节:收集——整理——鉴定——保管。

4.个别教育个别教育是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需要和问题单独进行的一种教育。

其一般包括个别谈心、单独谈话、个别指导、辅导与帮助等。

(1)先进生工作。

(2)后进生工作5.班会活动。

班会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但总的来说不外乎班级例会和主题班会两大类。

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7.操行评定。

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

操行评定的主要内容有道德品行、学习、身心健康三个方面。

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班主任工作计划一般分为学期计划、月或周计划以及具体的活动计划。

学期计划比较完整,一般包括三大部分:(1)基本情况。

(2)班级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措施。

(3)本学期主要活动与安排。

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两类: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总结工作一般在学期学年末进行。

做好总结应注意两点:一是平时注意对班主任工作资料的积累;二是注意做阶段小结。

94.做好个别学生教育的一般要求1、摸清情况,分析原因,区别对待。

2、热爱和尊重学生,促其转化;3、发现闪光点,及时表扬,逐步提高;4、自我剖析,制定措施,接受监督;5、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95.班级常规管理的方法和要求1.采用灵活多样的具体方法(1)讲解法;(2)歌诀法;(3)活动训练法;(4)评比竞赛法2.抓住管理、训练的几个关键期关键期一般有如下几个:新班组建期、开学初、期中与期末、大型活动期。

3.让学生做班级常规管理的主人(1)学生应做班级常规管理的主人;(2)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4.养成学生自动化遵守常规的习惯5.班主任要从日常行为做起当学生的榜样96.偶发事件的处理原则1、教育性原则;2、客观性原则;3、有效性原则;4、可接受性原则;5、冷处理原则。

97.课堂管理的原则1.了解学生的需求;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4.建立教室常规98.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教师的领导风格。

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对课堂管理有不同的影响。

参与式领导注意创造自由空气,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而监督式领导则待人冷淡,只注重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人的行为有无越轨。

2.班级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5.学生学习行为99.群体的特征作为群体而存在的人群必须体现出三个特征:群体成员有共同的活动目标;群体具有一定的结构;成员在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

100.非正式群体具有以下特点:(1)成员之间相互满足心理需要;(2)成员之间具有强烈的情感联系和较强的凝聚力,但有可能存在排他性;(3)受共同的行为规范和行动目标的支配,行为上具有一致性;(4)成员的角色和数量不固定。

10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课堂管理必须注意协调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关系,要注意:(1)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以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团结的集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