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系传动比计算(机械基础)教案

合集下载

机械基础第七章第五节教案:轮系05(世福版)

机械基础第七章第五节教案:轮系05(世福版)

课程机械基础班级15级加工制造升学1、2班任课教师阙建军钟的齿轮系统大钟的齿轮系统某发动机传动系统《闲置的机器》--《摩登时代》传动比一般不大于5-7 可实现较大的传动比轮系的功用:用于原动机和执行机构之间的运动和动力传(一)轮系的类型、定轴轮系每个齿轮的几何轴线都是固定的.)平面定轴轮系:各齿轮在同一个平面或互相平行的平面内运动。

特点:均是由圆柱齿轮组成,各齿轮轴线平行。

含蜗杆的定轴轮系.swf空间定轴轮系2)周转轮系若轮系中至少有一个齿轮的几何轴线不固定,而绕其它齿轮的固定几何轴线回转,则称为周转轮系。

周转轮系是由中心轮、行星轮和行星架组成的。

在行星轮系中,与行星轮相啮合且轴线位置固定的齿轮称为中心;内齿中心轮称为齿圈;齿轮同时与中心轮和齿圈相啮合,其既做自转又做公转称为行星轮;行星轮系与差动轮系两种。

第一课时.可获得很大的传动比.可作较远距离的传动.可以方便地实现变速和换向要求.可以实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一对齿轮传动的传动比不能过大(一般i12=3~5,i max≤8),而采用轮系传动可以获得很大的传动比,以满足低速工作的要求。

.可以方便地实现变速和变向要求滑移齿轮变速机构利用中间轮变向机构转向用画箭头的方法表示,主、从动轮转向相反时,两箭头指向相反。

2,圆柱齿轮啮合-内啮合主、从动轮转向相同时,两箭头指向相同。

两箭头指向或相背啮合点。

4,蜗杆蜗轮啮合传动(二)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轮系中输入轴的角速度(或转速)与输出轴的角速度(或转速)之比,即:和k分别表示输入和输出轮;也等于各对啮合齿定轴轮系的传动比:等于各对啮合齿轮传动比的连乘积;其大小等于各对啮合齿轮中所有从动轮齿数的连乘积与所有主动轮齿数的连乘积之比。

=各级传动比的连乘积分析如图所示轮系传动路线。

Z1=1,Z 2=48,Z 3=24,Z 4=36,求轮系的传动比。

Z7第三课时当首轮(或末轮)的转向为已知时,其末轮(或首轮)的转向平面定轴轮系:各齿轮在同一个平面或互相平行的平面内运动。

第6章 轮系--电子教案

第6章 轮系--电子教案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视频动画播放等
板书设计:在进行多媒体教学,可适当在黑板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和分析
重点突出及难点解决:上课开始指出本次课的学习要求和任务,通过各种实例讲解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下课前再次总结本次课的学习内容及重点难点,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来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
师生互动:列举轮系类型的实例后,让学生讨论各种轮系的特点,并让学生自行举例,加深印像;讲到定轴轮系的传动比计算时,让学生进行自己所列举实例的传动比计算。
2.掌握定轴轮系的传动比计算
授课思路,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板书设计,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解决,师生互动等
教学思路:首先利用视频动画或图片来引入各种类型的轮系的实例,让学生了解轮系的特点;通过进行列举实例认识定轴轮系的传动比;接下来详细介绍定轴轮系的传动比计算,并举例说明,尽可能接近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自己举例并对学生理解的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定轴轮系的传动比计算,说明其在机构传动中的作用。
作业布置
1.
主要
参考资料
备注
作业布置
1.
主要
参考资料
备注
第21次课2学时
章节
第6章轮系6.3分析周转轮系的运动6.4了解轮系的功用
讲授主要内容
1.认识周转轮系及其运动分析;
2.了解轮系的功用。
重点
难点
1.对周转轮系的运动进行对析;
2.各种轮系的功用。
要求掌握知识点和分析方法
1.了解周转轮系的特点;
2.掌握周转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3.了解轮系的各种功用。
授课思路,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板书设计,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解决,师生互动等
教学思路:首先利用视频动画或图片来引入周转轮系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周转轮系的应用场合及概念;通过实例介绍周转轮系的运动分析。再对各种力的理解,并自己能画出物体的结构简图。

《机械基础》电子教案(7个)

《机械基础》电子教案(7个)

_ 机械基础 _学科单元教学计划电子教案1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2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4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6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8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10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12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14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16
机械基础 _学科单元教学计划电子教案3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18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20
机械基础 _学科单元教学计划电子教案4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22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24
_ 机械基础__学科电子教案(随堂课)26。

《机械基础》教案

《机械基础》教案

~ 11 ~

3、螺纹小径(D1,d1) 4、螺距(p)


是指相邻两牙在中径上对应两点间的轴向距离。 5、导程(Ph) 同一螺旋线上的相邻两牙在中径线上对应两点间的 轴向距离。 6、牙型角和牙型半角(α,α/2) 7、螺纹升角(φ) 三、螺纹的代号与标记 1、普通螺纹 (1)螺纹代号 由螺纹特征的字母 M、公称直径、螺距和旋向组成。 右旋不标出,左旋用 LH 表示。 M24×1.5LH 表示公称直径为 24mm,螺距为 1.5mm 的 左旋细牙普通螺纹。 (2)公差带代号 公差带代号由表示公差带大小等级的数字和表示公 差带位臵的字母所组成。
第二章 螺纹
第一节 螺纹的种类及应用
~ 10 ~

一、螺纹的种类及应用


分类:三角形螺纹、矩形螺纹、梯形螺纹、锯齿形螺 纹。 三角形螺纹:分为普通螺纹、英制螺纹、管螺纹 又分为粗牙和细牙螺纹。 管螺纹的牙型角为 550 矩形、梯形、锯齿形螺纹多用于传动。梯形螺纹牙型 角为 300 螺纹可分为左旋和右旋。常用右旋,左旋在特殊情况 下应用。 单线和多线之分。沿一根螺旋线形成的螺纹称为单 线,沿两根以上的等距螺纹旋线形成的螺纹称为多线螺 纹,常用的螺纹联接要求自锁性,故多用单线螺纹,传动 螺纹要求传动效率高,故多用双线或三线螺纹,为了便于 制造,一般情况下,一般用线数 N≤4。 二、普通螺纹的基本参数 1、螺纹大径(D,d) 2、螺纹中径(D2,d2)
~1~



③在学习过程中,应从基本功出发,以基本结构组成 为基础,以动作原理,运动传动链为主线。 ④对各类知识加以比较并学习。 ⑤通过课堂教学和一系列作业训练,不仅要提高对结 构,原理等的消化,理解、掌握。

轮系传动比计算(机械基础)教案

轮系传动比计算(机械基础)教案

轮系传动比计算(机械基础)教案第一章:轮系传动简介1.1 轮系的定义和分类定义:轮系是由两个或多个相互啮合的齿轮组成的传动系统。

分类:定传动比轮系、变传动比轮系、混合传动比轮系。

1.2 轮系的应用和特点应用:轮系广泛应用于机械传动、汽车传动、船舶传动等领域。

特点:传动平稳、噪声小、效率高、传动比精确。

第二章:传动比的计算方法2.1 定传动比轮系的传动比计算计算公式:传动比= 驱动齿轮齿数/ 从动齿轮齿数。

2.2 变传动比轮系的传动比计算计算方法:根据变传动比轮系的传动比曲线,确定所需的传动比值。

2.3 混合传动比轮系的传动比计算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定传动比轮系和变传动比轮系的传动比,相乘或相除得到混合传动比。

第三章:轮系传动比的实验测量3.1 实验目的和原理目的:验证轮系传动比的计算结果,提高实验技能。

原理:通过测量驱动齿轮和从动齿轮的转速,计算传动比。

3.2 实验设备和步骤设备:计时器、转速计、齿轮组。

步骤:安装齿轮组,调整转速,测量并记录驱动齿轮和从动齿轮的转速,计算传动比。

3.3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处理:计算实验测得的传动比与理论计算值的误差。

分析:讨论误差产生的原因,改进实验方法,提高实验精度。

第四章:轮系传动比的优化设计4.1 优化设计的目的和方法目的:提高轮系传动比的性能,降低成本。

方法:选择合适的齿轮材料、齿形和齿数。

4.2 齿轮材料的选择材料:钢、铸铁、塑料、陶瓷等。

选择原则:根据工作条件和要求选择合适的齿轮材料。

4.3 齿轮齿形的设计齿形:直齿、斜齿、螺旋齿等。

设计原则:根据传动比和负载要求选择合适的齿轮齿形。

4.4 齿轮齿数的选择齿数:根据传动比和齿轮尺寸选择合适的齿数。

选择原则:齿数越多,传动比越大,但尺寸和成本也增加。

第五章:轮系传动比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5.1 汽车传动系统中的应用案例案例:分析汽车变速箱中齿轮传动比的计算和设计。

5.2 机械传动系统中的应用案例案例:分析机械设备中齿轮传动比的计算和优化设计。

轮系 定轴轮系教案(2) (公开课)

轮系 定轴轮系教案(2) (公开课)

定轴轮系课程名称机械基础授课班级高二综合预科班授课地点教室(多媒体设备)课时6课时学习单元定轴轮系课题定轴轮系教学内容1.定轴轮系的传动比的计算方法及各轮回转方向的判定;2.定轴轮系末端带移动件的传动计算;3.定轴轮系中齿轮受力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方法及各轮回转方向的判定;2.掌握定轴轮系末端带移动件的传动计算;3.掌握定轴轮系中齿轮受力分析。

【能力目标】1.知识的获取、消化和吸收;2.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3.利用分解组合法应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1.语言表达能力;2.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1.定轴轮系的识读、传动路线的分析。

2.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各轮回转方向的判定、末端带移动件的传动计算和齿轮受力分析。

教学难点定轴轮系各部分知识的综合运用。

行为能力分析【专业能力】熟练绘制定轴轮系,领会定轴轮系的识读,掌握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各轮回转方向的判定、末端带移动件的传动计算和齿轮受力分析。

【方法能力】知识的获取和消化吸收,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分解组合应用,自学能力;【社会能力】语言表达、团队意识、展示技术。

教学方法任务式教学法、模块化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分解组合教学法、分组测试激励法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教学设计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任务发布与分解】【定轴轮系部分任务单】(该类题目为高考必考题)现有一定轴轮系,已知各齿轮齿数Z1=20,Z2=40,Z3=15,Z4=60,Z5=18,Z6=18,Z7=1,Z8=40,Z9=20,齿轮9的模数m=3mm,齿轮1的转向如箭头所示,n1=100r/min,请完成一下任务:【任务一】用箭头法判别齿条10的移动方向?【任务二】计算出传动比i18?【任务三】确定蜗轮8的转速n8为多少?(r/min)【任务四】计算齿条10移动的速度v6为多少?(m/s)(注:了解其他几种末端形式,并分别掌握其移动速度计算。

轮系传动比计算(机械基础)教案

轮系传动比计算(机械基础)教案

轮系传动比计算(机械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轮系传动的基本概念,理解传动比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机械传动系统的认识,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轮系传动的基本概念2. 传动比的计算方法3. 传动比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传动比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传动比的计算方法及在实际应用中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轮系传动的基本概念、传动比的计算方法及应用实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传动比的计算过程和实际应用场景。

3.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思考,提高对传动比计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轮系传动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传动比在机械传动系统中的重要性。

2. 新课讲解:讲解传动比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实例。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应用中的传动比计算,让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了解学生对传动比计算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传动比计算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程度。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制作详细的课件,展示传动比的计算过程和实际应用场景。

2. 练习题库:准备一系列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知识。

3. 实物模型:准备一些传动比的实物模型,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传动比的概念。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讲解轮系传动的基本概念,引入传动比的概念。

2. 第2周:讲解传动比的计算方法,并进行案例分析。

3. 第3周:讲解传动比的应用实例,进行课堂练习。

4. 第4周:进行课后作业的讲解和评估,进行小组讨论。

九、教学反馈1. 课堂反馈: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轮系传动比计算(机械基础)教案

轮系传动比计算(机械基础)教案

轮系传动比计算(机械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轮系传动的基本概念,掌握传动比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机械传动系统的认识,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轮系传动的概念2. 轮系传动的类型3. 传动比的计算方法4. 实例分析5. 轮系传动在机械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轮系传动的基本概念、传动比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2. 利用多媒体演示轮系传动的工作原理及传动比的计算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实例,巩固所学知识。

4. 布置课后作业,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机械基础》、《轮系传动》等。

2. 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PPT等。

3. 实物模型:轮系传动模型。

4. 计算工具:计算器、草稿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轮系传动的概念及重要性。

2. 讲解轮系传动的基本概念:轮齿、齿轮、传动比等。

3. 讲解传动比的计算方法:即时传动比、连续传动比等。

4.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工作中的轮系传动,如汽车变速箱、减速器等。

5.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检查理解程度。

7.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轮系传动比计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交流和协作能力。

3.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4. 模拟测试:设计相关的传动比计算题目,测试学生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传动系统:如皮带传动、链条传动等,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传动方式及其特点。

2. 探讨传动系统的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实际需求设计传动系统,优化性能。

3. 参观企业:安排学生参观机械制造企业,实地了解轮系传动在生产中的应用。

八、教学难点与解决策略1. 难点:传动比的复杂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首页科目:机械基础(第四版)授课班级:08级模具(1)班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一)室课时:2课时课题:§6—2 定轴轮系的传动比授课式:讲授教学容:定轴轮系的传动比及其计算举例教学目标:能熟练进行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法及各轮回转向的判定选用教具:三角板、圆规、平行轴定轴轮系模型、非平行轴定轴轮系模型教学法:演示法、循序渐进教学法、典型例题法第一部分: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约7分钟)(一)组织教学(2分钟)学生点名考勤,课前6S检查,总结表扬上次优秀作业学生,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主动性。

(二)教学回顾(2分钟)1、什么是轮系?2、轮系有什么应用特点?3、轮系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可分为哪几类?4、什么是定轴轮系?(让学生回顾上次课的容)(三)复习,新课导入(2分钟)演示减速器、车床主轴箱、钟表机构等,我们看到的这些都是定轴轮系的应用,请问:我们生活中常见钟表里的时针走一圈,分针走了12圈,秒针走了720圈,那么由时针到秒针是如实现传动的?时针把运动传到秒针时,其转速大小有变化?具体比值如确定?(四)教学容介绍(1分钟)重点:定轴轮系的传动路线的分析、传动比的计算及各轮回转向的判定。

难点:非平行轴定轴轮系传动比公式推导及各轮回转向的判定。

二、新课讲解(约32分钟)(一)定轴轮系的传动比概念(2分钟)教师先展示定轴轮系模型,引导学生参与到演示教学中来,通过一对齿轮的传动比概念,教师提出问题:定轴轮系的传动比是否就是输入轴的转速与输出轴的转速之比?引发学生思考。

演示得出定轴轮系的概念:定轴轮系的传动比是指首末两轮的转速之比。

(二)知识分解(12分钟)对于定轴轮系,我们不但要能求出传动比的大小,还要能确定末轮的回转向。

如车床主轴箱,我们知道了电动机的转速和旋转向,主轴的转速和旋转向从而得?因此,我们先把定轴轮系分解为各对齿轮副,如果知道了各对齿轮副的传动比大小和回转向,那总的传动比大小和末轮的回转向就不得而知了。

1、齿轮副的作图讲解轴承与固定齿轮的作图表示法,引出、外啮合圆柱齿轮副、圆锥齿轮副、蜗轮蜗杆副和齿轮齿条的作图。

2、齿轮副的传动比和回转向(重点容) (1)一对圆柱齿轮: ①传动比i :外啮合:i =1221z z n n -=;啮合: i =1221z z n n +=。

②回转向:a 、用传动比表示:i 的结果为正值,表示两轮的回转向相同;为负值,表示回转向相反。

b 、用箭头表示:用相同指向的箭头表示回转向相同;相反指向的箭头表示回转向相反。

(口诀:外改同)(2)一对圆锥齿轮: ①传动比i :i =1221z z n n =。

②回转向:只能用箭头表示,箭头应同时指向或同时背离啮合点。

(口诀:同时指向或背离)(3)蜗杆蜗轮副: ①传动比i :i =1221z z n n。

(口诀:左旋左,右旋右)②回转向:只能用箭头表示,左旋用左手,右旋用右手。

(三)知识组合(18分钟) 1、定轴轮系的作图定轴轮系是由各齿轮副连接而成的,对于它的作图,只要把各齿轮副拼连而成即可。

2、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1) 分析轮系的组成:2) 分析传动路线:轮系中各对齿轮的传动比用双下角标表示,如i 12=n 1/n 2=-Z 2/Z 1;i 34=n 3/n 4=+Z 4/Z 3;i 56=n 5/n 6=-Z 6/Z 5;i 78=n 7/n 8=-Z 8/Z 7;i 89=n 8/n 9=-Z 9/Z 8。

轮系的传动比等于各级齿轮副传动比的连乘积,即i 总= i 12 ×i 34 ×i 56 ×i 78×i 89=(-Z 2/Z 1)(+Z 4/Z 3)(-Z 6/Z 5)(-Z 8/Z 7)(-Z 9/Z 8)=(-1)4 Z 2 Z 4 Z 6 Z 9/Z 1 Z 3 Z 5 Z 7。

式中轮系的传动比等于轮系中所有从动齿轮齿数的连乘积与所有主动齿轮齿数的连乘积之比。

根据上式,可得定轴轮系传动比的一般公式如下:1k=(-1)m 各级齿轮副中从动齿轮齿数的连乘积/各级齿轮副中主动齿轮齿数的连乘积。

式中m——轮系中所有外啮合圆柱齿轮副的对数。

3、注意:(难点容)①(-1)m表示首末两轮回转向的异同,计算结果为“+”,表示末轮的回转向与首轮一致;结果为“-”,表示末轮的回转向与首轮相反。

此判断法,只适用于平行轴圆柱齿轮传动的轮系。

②对于非平行轴的定轴轮系(即含有圆锥齿轮副、蜗轮蜗杆副),不能使用(-1)m 来确定末轮的回转向,只能用标注箭头的法来确定。

其传动比的计算公式可写成:i总=各级齿轮副中从动齿轮齿数的连乘积/各级齿轮副中主动齿轮齿数的连乘积。

4、惰轮及其的作用(重点容)教师演示含有惰轮的定轴轮系,并引导学生思考:上题中的8齿轮有特征?对计算结果有无影响?对末轮的回转向有无影响?1)惰轮的概念根据我们的观察,定轴轮系如果增加8齿轮,9齿轮的旋转向改变了,但没有改变7齿轮与9齿轮之间的传动比,因此惰轮就是在两齿轮之间的齿轮,该齿轮只改变该齿轮副中从动轮的回转向,不改变该齿轮副的传动比大小。

2)惰轮的作用a:在齿轮副的主、从动轮间每增加一个惰轮,从动轮的回转向就改变一次。

b:增加奇数个惰轮,主从动轮的回转向相同;增加偶数个惰轮,主从动轮的回转向相反。

三、误区导航(约6分钟)(一)易混淆问题一(3分钟)问题:在判断蜗轮蜗杆的回转向时,注意带圆弧的箭头所代表的是旋转向,学生弄不清箭头所指向是指什么向,经常说成是“顺时针或逆时针”;少部分学生弄不清蜗杆、锥齿轮旋转向。

解答:教师演示含有蜗轮蜗杆的定轴轮系模型,请学生仔细观察各轮的回转向。

1、问:蜗轮蜗杆的旋转是否在同一平面?答:不是,它们的轴线相互交错垂直。

2、问:箭头的旋转向是指向齿轮哪一侧?答:指向齿轮的可见侧。

结论:蜗轮蜗杆的旋转向并不在同一平面。

那么,我们就不能说哪一个是顺时针,哪一个是逆时针。

要掌握用箭头表示旋转向,关键在于掌握箭头是指向齿轮可见侧的旋转向,还要注意不可见的一侧圆弧线要与该轴线断开表示。

(二)易混淆问题二(3分钟)问题:在将齿数代入传动比公式进行计算时,少部分学生弄不清哪一个为主动轮、哪一个为从动轮。

解答:在分析传动路线时,先要让学生仔细观察轮系中的输入轴和输出轴以及各轮之间的作用关系,让学生判断传动中的主从关系,重点指出主动轮是带动从动轮旋转并使从动轮产生运动和动力的齿轮,并在分析传动线路时标注字母,注意主、从动轮确定,避免混淆。

四、课堂举例(约17分钟)如下图所示的定轴轮系,Z1=20,Z2=28,Z3=18,Z4=54,Z5=24,Z6=30,Z7=18,Z8=24,Z9=36,计算i19,并根据轮1的回转向判定齿轮9的回转向。

解题意见:首先分析传动线路,后根据题目中齿轮副的情况完成齿轮的旋转向和主、从动轮,最后计算传动比。

解:1、分析传动路线:Z2/Z1→Z4/Z3→Z6/Z5→Z8/Z7→Z9/Z8。

2、解题思路:由于该轮系是平行轴定轴轮系,故旋转向既可用符号表示,又可用箭头来表示。

3、传动比的计算i19=(-1)4(Z2 Z4 Z6 Z8 Z9)/( Z1 Z3 Z5 Z7 Z8)=(28×54×30×24×36)/(20×18×24×18×24)=10.5;4、各轮的回转向如图中所标。

五、新课讲解综合应用(课堂练习)(约23分钟)(一)课堂练习下图所示的定轴轮系,Z1=2、Z2=42、Z3=24、Z4=72、Z5=20、Z6=40。

求该轮系的传动比i并判断各轮的回转向,在图中标注出来。

解题意见:首先分析传动线路,后根据题目中齿轮副的情况完成齿轮的旋转向和主、从动轮,最后计算传动比。

解:1、分析传动路线:Z2/Z1→Z4/Z3→Z6/Z5。

2、解题思路:由于该轮系是非平行轴定轴轮系,故传动比公式前的符号不能表示旋转向,只能用箭头来表示。

3、传动比的计算i=(Z2Z4Z6)/(Z1Z3Z5)=(42×72×40)/(2×24×20)=126;4、各轮的回转向如图中箭头所示。

六、归纳小结、布置作业(约5分钟)(一)归纳小结(3分钟)定轴轮系的传动比大小:i1k= = 各级齿轮副中从动齿轮齿数的连乘积各级齿轮副中主动齿轮齿数的连乘积n 1n k转向:1、画箭头法(适合任定轴轮系);2、(-1)m 法(只适合所有齿轮轴线都平行的情况)。

(二)布置作业(2分钟)习题册P32选择题第1、2、4题,P33判断题第1、2、4题,P33选择的第1、2、3题, P34计算题第2题。

第二部分:板书设计§6—2 定轴轮系的传动比三、定轴轮系的传动比计算公式(知识点组合、作图略) 1、传动比公式:1k =(-1)m齿数的连乘积各级齿轮副中主动齿轮齿数的连乘积各级齿轮副中从动齿轮2、平行轴定轴轮系直接利用上式进行传动比大小的计算,结果为正表 示末轮与首轮旋转方向相同,为负则相反,也可在 图上用标注箭头的方法表示旋转方向。

3、非平行轴定轴轮系直接利用上式进行传动比大小的计算,旋转方向则 在图上用标注箭头的方法表示。

挂图:略 课堂练习:略附教学设计过程:一、学情分析学生已在第四章齿轮传动和第五章蜗杆传动学习了一对圆柱齿轮外啮合、一对圆锥齿轮、蜗轮蜗杆传动情况,其重点是传动比大小的计算,对两轮的旋转向也有一定了解;对它们的简图符号表示没有提及,而定轴轮系的学习必须在能够绘制和识读传动系统简图的前提下,对定轴轮系的传动比才能进行计算和判定各轮的回转向。

本课程是08模具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该专业的学生知识基础和理解能力不理想,学生重实际操作技能轻理论知识学习,对理论学习的兴趣不够浓厚,导致理论教学存在传授难。

二、教材容的分析处理“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是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通用教材《机械基础》第六章第二节的容。

本章容是前面几种机械传动的综合应用,也是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一种传动。

本次课学习的“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是本章的核心容,既是前面各章容的综合应用,又是本章后续容的基础,是培养学生推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过程。

根据授课容特点,本节课的关键问题主要有两个:1、定轴轮系传动比大小等于轮系中所有各对齿轮的从动轮齿数的乘积与轮系中所有各齿轮主动轮齿数的乘积之比。

因此正确判断哪些齿轮是主动轮,哪些是从动轮是解题的关键;2、定轴轮系中包含着圆柱齿轮、圆锥齿轮、蜗轮蜗杆等齿轮,由于一对空间齿轮为非平行定轴轮系,不能说其亮轮的旋向相同或相反,因此,轮系中各轮的转向必须在图上永箭头表示出来,而不能根据齿轮外啮合对数(-1)m来确定输入轴与输出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