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发展史

合集下载

中国风景园林发展简史

中国风景园林发展简史

中国风景园林发展简史中国古代风景园林起源于公元前1644年至公元前221年的秦朝时期。

当时的皇帝秦始皇为了表达自己的皇权,修建了许多宏伟的园林作为皇家居所和陵墓。

这些园林以宏大的规模、雄伟的建筑和精美的景观装饰而著名。

随着秦朝的灭亡,中国进入了一个动荡的时期,直到公元206年至220年的东汉时期,风景园林才得以恢复和发展。

东汉时期的园林多以山水为主题,以山峦、池塘、岛屿等自然景观来营造幽静的环境。

这些园林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致的细节而闻名,被视为艺术和文化的象征。

随着东汉朝的衰落,中国又陷入了混乱和割据的时期。

直到公元618年至907年的唐朝时期,风景园林才再次得到重视和发展。

唐朝的园林设计更加注重美学和艺术性,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是汴京市一带的府苑,以其华丽的建筑、精致的雕刻和优雅的花园而享有盛名。

进入宋朝时期(公元960年至1279年),中国风景园林达到了巅峰。

宋朝时期的园林设计更加注重自然和小品化,以山水景观为主题,突出自然的美和意境的表达。

在这个时期,许多著名的风景园林如杭州西湖、苏州园林等得以建造,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到了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至1644年),风景园林进入了一个时期。

明朝时期的园林设计更加侧重于艺术和清雅的氛围,常常采用仿古的建筑和装饰风格。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北京的明十三陵、承德避暑山庄等。

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至1912年)是中国风景园林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清朝时期,园林设计更加注重大规模和宏伟的建筑。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北京的颐和园和山西的悬空寺。

近代以来,中国风景园林继续发展,并融入了现代建筑和设计的元素。

许多新的园林建筑如上海的外滩等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并成为了城市的地标。

总结起来,中国风景园林发展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兴衰和演变,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设计风格和意境。

这些园林不仅仅是美的表现,更彰显了中国人对自然美和人文精神的追求。

国内风景园林发展简史

国内风景园林发展简史

国内风景园林发展简史中国的风景园林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园林文化,而真正意义上的风景园林的发展则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

下面将以1200字以上的篇幅介绍中国国内风景园林的发展简史。

古代园林文化古代中国的园林文化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当时的皇帝、贵族和士人都喜欢修建园林来抒发情感、表达理想。

汉代著名的园林有长安汉阳宫和洛阳东园等。

隋唐时期,园林的发展取得了飞速的进展。

隋朝皇帝杨广修建了长安的大明宫,宫内园林景致优美,曲水流觞,成为当时的代表之一、而唐代则以皇家园林和私人园林的发展为主,例如唐玄宗的凤翔御苑和李白的草堂诗意。

明清时期的风景园林明代是中国风景园林的重要发展阶段。

明朝皇帝们兴建了许多园林,最有代表性的有北京的北海、恭王府和颐和园。

其中颐和园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江南水乡风景和南方园林艺术于一体。

到了清代,风景园林的建设进入了鼎盛时期。

清代皇室修建了故宫和颐和园,并委托名匠建造了诸多私人园林。

苏州是明清时期风景园林建设的高峰之地,著名的园林有听雨轩、留园和拙政园等。

近代风景园林的发展近代的风景园林发展受到了西方的影响。

自19世纪以来,中国开始引进西方风景园林设计理念和技术,使得中国的园林建设逐渐融入了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元素。

在近代风景园林的发展历程中,上海世博园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2024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的世博园以其现代化的园林设计和景观建设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

此外,中国在近年来也大力推进城市绿化工程和园林景观建设。

许多城市开展了大规模的园林绿化行动,例如北京的奥林匹克公园和上海的滨江绿地。

同时,中国还建设了许多现代化主题公园,如深圳的欢乐谷和广州的长隆野生动物园。

综上所述,中国的风景园林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

从古代的园林文化到明清时期的全盛时期,再到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建设,中国的风景园林在传承和发展中逐渐融入了国际化的元素。

今天的中国,风景园林已经成为众多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和欣赏自然之美的场所。

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及特点

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及特点

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及特点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及特点:第一阶段:古代园林古代园林是园林发展的起点,主要出现在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古中国等古代文明的时期。

古代园林以宫殿、寺庙、陵墓等建筑为中心,以人工景观和植物为主要元素。

古代园林注重景观的表现力和建筑的装饰性,常常以丰富多样的雕塑、壁画、喷泉等手法来增加景观的艺术效果。

第二阶段:文艺复兴园林文艺复兴园林主要出现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意大利为中心,逐渐扩展到其他欧洲国家。

文艺复兴园林的特点是注重对称性和秩序感,强调几何形状和比例的运用。

园林中的建筑物和景观布局都经过精心设计,力求达到完美的视觉效果。

此外,文艺复兴园林也注重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融合,追求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

第三阶段:浪漫主义园林浪漫主义园林主要出现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欧洲,是对文艺复兴园林的反叛和反思。

浪漫主义园林强调个性化和自然性,主张回归自然,追求自然景观的野性和原始感。

浪漫主义园林注重创造迷人的氛围和情感体验,常常通过曲径通幽、湖泊、瀑布等手法来营造浪漫的氛围。

此外,浪漫主义园林还注重植物的选择和布局,追求季节性和变化性。

第四阶段:现代园林现代园林是园林发展的最新阶段,主要出现在20世纪以后的全球范围内。

现代园林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强调生态性和功能性。

现代园林设计时考虑到人们的需求和活动,注重空间的利用和多样性。

现代园林的特点是注重景观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性,通过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减少水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园林的可持续发展。

扩展描述: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特点可以看出,园林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演变密不可分。

古代园林注重景观的表现力和建筑的装饰性,反映了古代文明的繁荣和文化的多样性。

文艺复兴园林以其对称性和秩序感,表达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对理性的崇尚。

浪漫主义园林通过回归自然和强调情感体验,反映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社会的变革和人们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阶段及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阶段及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阶段及特点稿子一:嗨,亲爱的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中国古典园林的那些事儿。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啊,那可是经历了好几个有意思的阶段。

先秦时期呢,这算是园林的萌芽阶段。

那时候的园林主要是给帝王们打猎游玩用的,面积超大,没啥太多讲究,就是一片大的自然区域。

到了秦汉时期,园林开始变得有模有样啦。

皇帝们修建了好多华丽的宫苑,像秦始皇的阿房宫,那叫一个壮观!这个阶段的园林,建筑多,装饰豪华,彰显着皇家的威严。

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文人雅士们开始参与进来。

园林变得更有诗意和文化内涵,追求自然之美,不再只是华丽的堆砌。

隋唐时期,那可是园林的繁荣期。

不仅皇家园林规模宏大,私家园林也发展起来啦。

园林里有各种各样的景观,山山水水,美不胜收。

宋元时期,园林更注重意境的营造。

小小的一块地方,能通过巧妙的布局,让人感受到无尽的韵味。

明清时期,那是古典园林的鼎盛阶段。

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像颐和园、拙政园这些,简直就是园林艺术的杰作!它们的布局精巧,细节处处透着精致,每一处都让人陶醉。

朋友,你说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是不是特别有趣呀?稿子二:嘿,小伙伴!咱们来扯扯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呗。

你知道吗?很早很早以前,在商周时期,就有园林的影子啦。

不过那时候很简单,就是围起来一块地,养养动物,种种树啥的。

后来到了秦汉,不得了,皇帝们可威风啦,建的园林那叫一个大,亭台楼阁多得数不过来,走在里面感觉自己像神仙。

再往后,魏晋南北朝,人们的想法变了,不再只追求大而豪华,开始欣赏自然的美,园林里也多了些山水的味道。

到了隋唐,哇塞,那简直是园林的狂欢!皇家园林那叫一个气派,私家园林也不甘示弱,各有各的美。

宋元的时候,人们更厉害了,在小小的园林里做出大大的文章,讲究意境,让人一进去就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到明清,这可是巅峰时刻!园林的设计精妙绝伦,每一块石头,每一株花草,都好像有故事。

什么借景、对景,各种手法用得那叫一个绝!啊,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就像一部精彩的大片,每个阶段都有它独特的魅力,让人忍不住拍手叫好!怎么样,是不是很有意思?。

园林发展的几个阶段(可打印修改)

园林发展的几个阶段(可打印修改)

中国园林发展的几个阶段一、萌芽与形成期中国古典园林的萌芽期主要包括原始社会和先秦奴隶时期及秦汉时期,这个时期的园林建筑主要是以皇家及贵族的宫苑为主,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依托。

春秋战国时期是萌芽时期的一个转折期,园林从商周时期娱神的“高台”形式转变成建筑群的形式,并且随着制造技术的提高,建筑结构也变得相对清晰明了化,加之以文化艺术领域出现短暂的活跃期也使园林艺术在性质上有一个根本性的提高,园林审美观初步形成。

道路秦汉时期,园林则成为了帝王游乐生活的地方。

这个时期的园林不仅在布局上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思想建造,并且在建造意境上也形成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如秦始皇为了达到长生不老,模拟蓬莱神话中的“一池三山”的布局形式建造园林,尽管这只是个人的意识行为,但这种性质却确定了山水园林的主体地位。

1、秦汉时期,私人园林也有发展,民间构住宅旁建造的小园林也是相当普遍的。

在私人宅邸中,人们对庭院布置相当重视,庭院的绿化已经成为宅邸装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先秦时期,造园行为已经初具规矩和规模,在原先以生存为目的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娱乐、游戏及祭祀等建筑。

这时期的园林大都设置了高台,其目的是为了通神明、察灾情等,但是后来随着园林中景致成分的提高,高台的游赏作用逐渐被强调了出来。

3、园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先民们学会耕作,建立村落。

这时候的园林更多的是为了遮蔽风雨,实用性意义更强。

而这种以居住为目的的造园活动最初的建园意识则是对于环境的改造,如栽花植树等。

二、转折期转折期主要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这三百多年的动乱时期里,各地大小政权分裂割据,都纷纷在自己的首都修建宫苑,这就形成了一个园林兴建的高峰期。

这一时期宫苑园林的布局更趋规范化,南北中轴线的形式开始更加清晰化,贵族和贫民分割在两个不同的区域,一些功能性的建筑也与居住区分隔开。

这时期私家园林也开始兴起,由于这时期盛行的山水田园风情,加上一些文人作诗来表达对自然生活的向往,所以私家园林在这时期主要以山水为主题,形成一种新的园林形式。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一、生成期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时期。

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三、全盛期相当于隋、唐。

四、成熟时期相当于两宋‎、清初。

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蕴‎1、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称‎“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5、1980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同时‎介绍中国园‎林,陈从周先生‎推荐具有明‎式典型的网‎狮园殿春簃‎移植到博物‎馆陈列,取名“明轩”,既作为陈列‎品介绍苏州‎园林的成就‎,又作为休息‎厅供观众驻‎足观赏。

这样,第一次在海‎外由中国人‎建造了一座‎完整的中国‎传统园林。

中国园林之‎最1、北京是皇家‎宫苑最多的‎地方,它在历史上‎曾为金、元、明、清等朝代的‎国都,各代帝王都‎兴建过宫苑‎,而明、清两代建造‎的宫苑遗留‎下来的最多‎。

今天的北海‎、中海和南海‎就是明代的‎“西苑”;今天的颐和‎园、香山公园、圆明园都是‎清代建造的‎宫苑。

2、北京的颐和‎园是中国现‎在保存的最‎完整和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3、苏州是中国‎古典园林和‎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私家园林荟‎萃于江南,而苏州则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

苏州在历史‎上有大小园‎林400余‎处。

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是风景极佳‎的旅游胜地‎。

4、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是最‎大的皇家园‎林,其总面积是‎颐和园的两‎倍,是北海公园‎的9倍。

5、北京北海公‎园是最古老‎的皇家园林‎。

它是现存历‎史最悠久、建筑最精美‎的一处古园‎林6、山西的晋祠‎是中国最大‎的祠堂式古‎典园林7、沧浪亭是苏‎州历史最悠‎久的古典园‎林。

8、颐和园的长‎廊是最长的‎彩绘长廊。

9、颐和园的佛‎香阁是中国‎现存最高的‎楼阁阁结构为八‎面三层四重‎檐,是颐和园全园‎的构图中心‎。

意大利园林发展史

意大利园林发展史

意大利园林发展史
意大利园林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罗马时期,但真正的园林艺术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巅峰。

以下是意大利园林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
1.古罗马时期(公元前753年-公元476年):古罗马时期的园林
以维吉尔别墅为代表,具有对称性和几何规划的特点,庭院、喷泉和雕塑等元素被广泛运用。

2.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是意大利园林达到高峰的阶段。

以佛罗伦萨、罗马和费拉拉等地为代表,园林设计强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追求对称平衡和人文主义理念的表达。

例如,佛罗伦萨的鲍卡迪奥花园和罗马的梵蒂冈梅多西花园都是当时的杰作。

3.巴洛克时期(17世纪-18世纪):巴洛克时期的园林设计更加复杂和壮观,通过对水景、雕塑和建筑的运用来营造宏伟壮观的效果。

例如,意大利的凡尔赛花园和康斯坦蒂诺花园就是巴洛克园林艺术的杰作。

4.新古典主义时期(18世纪-19世纪):新古典主义时期园林设计回归简洁和对称的原则,强调规则和秩序。

意大利的维拉·波吉和维拉·泽西花园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5.现代园林设计(20世纪至今):现代园林设计更加注重环保、可持续发展和景观的实用性。

意大利也出现了许多具有现代风格的公共花园和私人庭院,如米兰的卡尔卡纳花园和罗马的马克思花园等。

总的来说,意大利园林发展史上的不同阶段体现了不同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背景,从古代的对称几何到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表达再到巴洛克的精致壮观,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意大利园林设计对世界各地的园林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一、先秦时期(起源阶段)1. 起源背景2. 功能特点- 这一时期园林的功能以实用为主,如狩猎、通神等,但也开始有了初步的观赏游乐性质。

二、秦汉时期(发展阶段)1. 园林规模与类型的发展- 汉代的园林类型更加丰富,除了宫苑外,还有私家园林的出现。

西汉的上林苑是这一时期宫苑的代表,它是一个大型的皇家园林,地跨长安、咸宁、周至、户县、蓝田五县县境,纵横300里,有灞、浐、泾、渭、沣、滈、涝、潏八水出入其中。

苑内有众多的宫、观等建筑,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一个集游憩、居住、朝会、娱乐、狩猎、通神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园林。

2. 园林造景手法的初步形成- 在造景手法方面,秦汉园林开始注重对山水的利用和改造。

例如上林苑中,既有天然的山水地形,又有人工开凿的池沼,如昆明池。

同时,园林中建筑的布局也开始与山水相结合,形成了初步的山水园林格局。

而且,在植物配置方面,也开始有了一定的规划,上林苑内种植了大量的奇花异木,种类繁多。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转折阶段)1. 社会背景对园林发展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思想文化却非常活跃,玄学兴起,佛教传入并逐渐兴盛。

这种社会文化背景对园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士大夫阶层在政治上不得意,往往寄情于山水,追求自然之美。

2. 园林风格的转变- 园林风格从秦汉时期的宏大、华丽向自然、质朴转变。

私家园林大量兴起,如石崇的金谷园。

金谷园位于洛阳城西北郊的金谷涧中,园内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蔽翳,还有水碓、鱼池等景观。

园主在园中过着饮酒赋诗的生活,园林的设计注重自然山水的营造,追求一种清幽、淡雅的意境。

四、隋唐时期(兴盛阶段)1. 皇家园林的繁荣-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唐代的大明宫是当时最重要的皇家宫殿园林之一。

大明宫位于长安城北的龙首原上,建筑宏伟壮丽,园林景观丰富。

太液池是大明宫的重要水景,池中有蓬莱山等岛屿,象征着海上仙山,体现了秦汉以来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传统布局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景观发展史》摘要:文章主要是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的发展,以及中国封建社会对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影响与作用。

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价值。

各个朝代的园林特点和发展趋势,隐逸文化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关系和对中国古典园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封建社会;隐逸文化;私家园林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从上古到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中国古典园林完成了一个高度的发展,虽然我们很难找到明清以前完整的园林作品,但我们仍可以举出无数记述来证明它历史的悠久。

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甚至包括寺院园林、书院园林、陵墓园林等等,都深受封建社会形态的影响。

上古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开端,我国园林起源时间很早,而那时还没有形成封建社会,但它仍具有当时的鲜明特点。

中国的先人有着对原始的崇拜,他们筑灵台以观天象;建灵沼,类似于现在园林中的池;建灵囿、苑林,来养禽兽、植物。

但所谓上古园林”实际上还很勉强,因为在当时的文化中,还没单独辟出园林这一枝,以后就不同了。

页脚设定文章页数从商代中期开始,建筑技术和建筑规划出现了明显的进步,所以进入封建社会后的园林的发展可以从这里谈起。

原始崇拜的观念直到秦汉园林中仍时有显著的表现,然而另一方面,上古灵台灵沼之际那种沉郁神秘的原始压迫感却不再起主导作用。

因为从这以前很久的周代开始,人们对鬼神的信仰程度就已有了不小的变化。

艺术当然也要体现出殷周之际人们对鬼神态度的变化。

所以,园林的性质由重在娱神转变到重在娱人。

春秋时“礼崩乐坏”的大局面既然对当时整个思想、政治、文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园林当然也不例外。

各国诸侯竞修宫室苑台,以奢丽逸乐相高的时尚得以风靡。

台榭苑囿的性质规模美学标准等与不久前相比,已大不相同了,几乎完成了享乐的手段。

春秋以后,园林以娱人为目的更成了基本的原则,此时园林与辟雍之类礼制建筑可能尚未分立,故仍在举行献囚、献功等国家重大仪式。

但即使如此,这里仍时时充满了愜心的笑语和尽情的欢宴,而这些又无不是与宜人的宫苑景致联系在一起的。

不同时代园林中建筑的风格总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当时掌权人的宇宙观审美观的趋向,而这些在艺术中总要通过具体的形式才能表现出来,园林这种三维空间的艺术对物质手段的要求则更为具体。

在中国文化初级阶段,很难发现它在后世具有的那种鲜明的民族形式和独特的民族精神内涵。

秦汉宫苑之兴盛,这样大规模的造园活动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宫苑巨大的平面空间象征着帝国辽阔的版图,风格各异的宫苑集于咸阳象征着始皇囊括四海的气度,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建筑园林的象征性无疑是最辉煌的,而这正是秦代园林的特点。

在武帝刘彻时,汉代造园活动与汉代的国力同时达到极盛,西汉宫苑的代表——上林苑就是此时在秦旧苑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

“长安城的宫殿,仅长乐未央两宫就占了全城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再加上桂宫北宫和明光宫,宫殿所占的面积可能在全城总面积的二分之一以上。

汉武帝时代的园林以其空前巨大的规模和新的建筑格局、山水组合形式,成为统一大帝国的艺术象征。

这为以后皇家园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时的帝王们虽然在尽力模仿着西汉苑囿的格局,但心里却都明白汉武帝的时代早已过去。

规模上的窘迫并不是魏晋南北朝皇家园林的全部内容。

各式天然水体与人工水体组合相济关系之复杂,也与汉园质拙的风格迥然有别。

这类手法对以后园林中山水体系千变万化的艺术技巧有着显见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关键的矛盾关系都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变得成熟起来,只有在这个背景上,才能真正认识此时园林的发展。

隋帝国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为封建文化的全面繁荣和成熟准备了条件。

炀帝继位后迁都洛阳,遂使隋代宫苑出现了新的面貌。

洛阳宫苑较文帝宫室更为壮丽;随东都园苑改变了文帝仁寿宫以建筑和原隰景观为主的面目,充分利用洛阳优越的水利条件和隋运河之便,大大发展了宫苑理水艺术,并在此基础上使皇家园林景观体系的格局趋于成熟。

唐长安城除内苑和禁外苑,还有一处著名的园林区,即城东南的乐游原曲江池一带。

其间建有“芙蓉园”“杏园”等皇家禁苑和青龙寺慈恩寺等大型寺院园林。

曲江池园林在盛唐长安文化中是一个充满欢愉和骄傲的地方,“曲江畅游”“雁塔题名”“杏园赐宴”之类刘芳百代的盛举就都发生在这里。

这一切都表现出盛唐文化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艺术气质。

盛唐到中唐转变之迅速有些出人意料,但这转变又是那样折绝。

中唐以后“壶中天地”的境界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成了士人园林最普遍最基本的艺术追求。

宋代以后的园林境界与中晚唐园林又有很大区别,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在于为了适应传统文化后期的发展趋势,满足它对意识形态新的要求。

宋代,特别是南宋,延续了中唐时期显露出的古典园林后期发展趋势,园林艺术的每一个组成部分,甚至每一细部景观,都达到了极精美的程度。

中晚唐以来的叠石造山之风至宋代达到高潮,宋人对艮岳的构山艺术有详尽的描述,艮岳以主峰为核心,以万松岭、南山等为从属的复杂峰峦群体。

园林小品包括庭园和建筑中的小附属艺术品,宋代园林小品之丰富是前所未有的,其精美程度则为后世望尘莫及。

中国古典园林在明清时步入发展的末期,尽管明清园林中,北方园林与江南岭南园林气质不同,明代园林与清代特别是清乾隆以后园林风格的相异,但所有这些丝毫不能改变明清园林在整个社会文化中的基本位置及其总的发展趋势。

如果把圆明园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晚期皇家园林的代表,那么它的主旨也就可以用乾隆所题的四十一景之一“九州清宴”来概括,这四个字最清楚不过地说明了皇家园林对大帝国的象征意义。

然而,皇家园林在清代回光返照并不能最终改变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园林发展的趋向;但不论清代皇家大规模的建园活动与明代士人在“拙政园”中以高仅盈尺的小土丘象征海中三山相比,表面积上有多大差别,他们都同样表现着中国古典园林晚期的发展趋势,艺术上穷极变化的努力终于使园林面目日益猥琐不堪;“壶天”中的百般变幻本身亦走向反面,造园艺术被自己丰富的艺术程式所支配窒息。

而日趋僵化;园林艺术体系的高度和谐完美走向反面,日益为急遽增多的庸俗与不和谐因素所充塞。

随着西方文化的输入,清代园林中出现了许多西式景观和装饰艺术,园林建筑艺术中的时尚是需素崛起的西方近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施以普遍影响的组成部分之一。

每个朝代的园林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然而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在被人们所普遍认识与赞赏的私家园林,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殊产物,其中联系两者之间的就是隐逸文化。

中国古代士大夫园林自魏晋兴起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对皇家园林寺院园林产生了巨大而久远的影响。

中国士大夫园林在近两千年的漫长岁月中盛行不衰,还有田园山水诗与山水画在士人文化中长期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构成“隐逸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世界文化的范围内,知识分子的田园生活及其相关的艺术创作并非个别,但像中国古代士人园林在整个社会文化中长期地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则是十分罕见的,园林与那样众多的文化门类共同构成一个结构高度完整,内涵极其丰富的“隐逸文化”体系则更是绝无仅有。

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的基本特点就是统一的宗法大帝国和君主集权制度在秦以后的两千余年中始终延续不替,社会形态中的所有因素,都被始终置于皇权的控制之下而绝没有独立发展的可能。

这些特点是植根与经济基础这社会生活最深厚的土壤中。

中国封建制度很早就有了相当高度的发展,它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很早就形成了一整套严密复杂的,无所不包的封建规范——“王制”,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中每一最细微部分,都只能作为整个集权制度所严格制约的一个环节而存在。

正是因为在整个封建社会关系的链条中,士大夫阶层是连接皇权与“溥天之下”“率土之滨”的关键环节,离开了这个环节的控制,大一统宗法制度也就不复存在。

在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只有士大夫阶层因与皇权和整个社会经济政治体系都保持深厚广泛的联系,而可以同时兼备这两者代表的身份以调节它们的关系。

因而荀子在《君道》之后紧接着有著《臣道》一篇,专讲士大夫“从道不从君”对于集权制度长治久安的重大意义:君有过谋、过事,将危国家、殒社稷之惧也,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有能比知合力,率群臣百吏而相与强臣矫君,君虽不安,不能不听,遂以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成于尊君安国,谓之辅;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国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谓之拂。

故谏、争、辅、拂之人,社稷之臣也,国君之宝也。

这里所提到的“谏”者,即为那些“不用则去”的隐士,他们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进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众多私家园林的主人。

中国封建社会形态对士大夫是绝对制约的,士大夫则有相对独立的意志、道德、人跟、情感、审美等。

园林既是士大夫隐逸的基本条件,也是隐逸文化全面发展的基础。

明白了隐逸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结构中的作用和地位,也就可以知道中国古典园林高度发达的原因。

不断趋于完善乃至高度完善,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自我发展的重要特征,这个过程又可以分为局部的完善与体系的完善两部分,前者是指士大夫的宇宙观或人格观,不断趋于自身能量和条件所允许的尽善尽美;后者则是指宗法体系中的君、臣、父、子,思想体系中的儒、释、道,理学体系中的宇宙观、人格观、审美观、思维方式,城市建设体系中的外城、内城、皇城、宫城,庭院间一斋半亭的体量、风格,一座石桥偏转的角度,一段游廊萦回的缓急,甚至一件家具中的每一细小构件的比例、曲线等等。

中国的园林、山水诗、文人画、书法、宗教等众多的文化艺术,就其具体内容或技法来说,虽然有各自辉煌的时代,但就其思想和美学渊源来说,却无不要追溯到东晋。

王羲之、谢安、顾恺之、陶渊明等人的名字甚至被无数后人视为人格和艺术上不可企及的思想境界,而园林艺术在东晋时期的巨大发展,就正是当时隐逸文化全面繁荣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如果离开了对整个中国封建文化发展脉络的把握,也就很难真正认识东晋园林和东晋文化的这一切现象。

隐士自觉地将自己的人格理想和精神境界普遍融注到文化艺术各个领域中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这些领域与园林艺术的情况一样,其代表人物仍然是士人阶层的领袖们。

我们曾从许多角度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如何在盛唐实现了全面的成熟,为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总的历史发展趋势所决定,中唐以后士大夫的精神和生活越来越远地离开了汉唐恢弘的境界,这一根本性变化竟是如此不依人的意愿为转移,所有不论对世事的态度如何积极或者如何消极,都绝没有一个人能够摆脱它的制约。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而中国古典园林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处于中国的封建社会形态下,因此受封建社会形态的影响非常大。

中国封建社会皇权至上,君主对园林甚至任何一个艺术文化领域都有着决定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