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复习题-补充
气象学期末复习

1、一:名词解释:(5*2=10).2、受冷地表面的影响小,降温较小这种由于空气的平流而形成的逆温称为平流逆温。
3、厄尔尼诺现象:泛指赤道附近的东部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上升引起的气候异常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不是孤立的现象,它是热带海洋洋流与大气互作用的产物4、南方涛动:热带太平洋气压与热带印度洋气压的升降呈反相相关联系的振荡现象5、露点:在空气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下,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温度6、焚风:沿着背风坡向下吹的热干风7、海陆风:由于海面和陆地之间的昼夜热力差异而引起的风。
白天由海面吹向陆地称“海风(sea breeze)”,夜间由陆地吹向海面称“陆风(land breeze)”。
8、峡谷风:由于狭管效应而产生的强风。
当气流从开阔地区进入山地峡谷口时,气流的横截面积减少由于空气质量不可能在这里堆积,于是气流加速前进,从而形成强风,这种风成为峡谷风9、山谷风:当大范围的水平气压场比较弱时,在山区白天地面风常从谷地吹向山坡,晚上地面风常从山坡吹向谷地10、单位气压高度差:指在垂直空气柱中气压相差一个单位值(通常指1百帕)所对应的高度差。
用它来表示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快慢程度。
11、能见度: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下看到和辨别出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12、位温:把各层的气块循着干绝热的程序订正到一个标准高度1000hpa处时所具有的温度。
13、准静止锋:位置静止或少动的锋14、气团:气候要素在水平分布上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15、包线:带状雷暴群所构成的风向风速突变的狭窄的强对流天气带16、龙卷:是积雨云底部伸展出来的漏斗状的涡旋云柱17、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f=e/E)二、填空题(20*1=20)1、云高类型的很多:2、粒状雾凇往往在风速较大,气温在-2 ~ -7 出现3、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的工其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是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物理现象,能见度在1~10千米范围内,则成为轻雾。
气象知识学知识题(有答案解析)

气象知识学知识题(有答案解析)第一章大气一、名词解释题:1.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
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
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说明:在有底线的数字处填上适当内容)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1) 、(2) 、氩和(3) 。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4) 。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5) 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6) ,夏天比冬天(7) 。
5. (8)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9) 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10) 。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11) 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12) 。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13) 千米。
答案:(1)氮(2)氧(3)二氧化碳(4)紫外线(5)长波(6)低(7)低(8)水汽(9)温度(10)降低(11)平流(12)升高(13)1200三、判断题:(说明: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
气象学复习模拟练习题

气象学复习模拟练习题气象学复习模拟练习题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1、什么是干洁空气?(P82)通常把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简称干空气。
2、什么是一个大气压?(P86)气象学把温度为0℃、纬度为45°的海平面气压作为标准大气压,称为1个大气压,相当于1013.25 hPa。
3、气压随高度的变化与气温和气压条件的关系。
(P87)气压随高度的实际变化与气温和气压条件有关。
从下表3-3可以看出:①在气压相同条件下,气柱温度愈高单位气压高度差愈大,气压垂直梯度愈小,即暖区气压垂直梯度比冷区小;②在相同气温下,气压愈高单位气压高度差愈小,气压垂直梯度愈大。
因此,地面高气压区,气压随海拔上升而很快降低,上空往往出现高空低压。
地面暖区气压常比周围低,而高空气压往往比同高度的邻区高;地面冷区气压常比周围高,而高空气压往往比周围低。
内容需要下载文档才能查看内容需要下载文档才能查看4、什么是“标准大气”?(P90)人们根据高空探测数据和理论,规定了一种特性随高度平均分布的大气模式,称为“标准大气”或“参考大气”。
标准大气模式假定空气是干燥的,在86km以下是均匀混合物,平均摩尔质量为28.9644kg/kmol,且处于静力学平衡和水平成层分布。
5、太阳辐射能由哪些组成?(P91)太阳辐射能主要是波长在0.4一0. 76 um的可见光,约占总能量的50%;其次是波长大于0.76 um的红外辐射,约占总辐射能的43%;波长小于0.4 um的紫外辐射约占7%。
6、什么是太阳辐射强度?(P91)表示太阳辐射能强弱的物理量,即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在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称为太阳辐射强度。
7、什么是太阳常数?(P91)在日地平均距离(D= 1.496×108 km)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用S0表示)。
8、为什么天空有时候是蔚蓝色的,有时候又是灰白色的?(必考)(P91-92)散射和反射作用受云层厚度、水汽含量、大气悬浮微粒粒径和含量的影响很大。
气象学复习题

气象学复习题气象学复习题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和天气变化的科学。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气象现象无处不在,它们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气象现象,我们需要对气象学的基本知识进行复习。
本文将通过一系列复习题来帮助我们回顾和巩固这些知识。
1. 什么是气象学?气象学是研究大气现象和天气变化的科学。
它涉及大气的组成、结构、运动、能量传递和物质交换等方面的研究。
气象学通过观测、实验和数学模型来研究和预测天气现象,为人们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的趋势。
2. 大气的组成是什么?大气主要由氮气(78%)和氧气(21%)组成,还包括少量的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
水蒸气是大气中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它对地球的能量平衡和气候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3. 大气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大气可以分为四个主要的层次: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表面的层次,大部分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里。
平流层是对流层上方的层次,大气在这里的运动主要是水平的。
中间层是平流层上方的层次,大气在这里的运动主要是垂直的。
热层是最外层的层次,大气在这里的温度逐渐上升。
4. 什么是气压?气压是大气对单位面积的压力。
它是由大气的重力和分子的撞击引起的。
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因为大气的密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5. 什么是风?风是大气中空气流动的现象。
它是由于气压差异引起的。
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形成了风。
风的方向是指风来自的方向,风速是指单位时间内空气流过的距离。
6. 什么是湿度?湿度是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的度量。
它可以通过相对湿度来表示,即空气中水蒸气的实际含量与饱和水蒸气含量之间的比值。
湿度对天气和气候有重要影响,高湿度通常会使人感到闷热,而低湿度则会使人感到干燥。
7. 什么是云?云是由水蒸气在大气中凝结形成的可见物体。
它们通常由水蒸气在上升空气中冷却和凝结而成。
云的形状、高度和颜色可以提供有关天气的重要信息。
常见的云的类型有积云、层云和卷云等。
《气象学》相关试题库带答案

《气象学》题库一、选择题:1.( C )在大气层中,最靠近地球表面的一层为:A、平流层B、暖层C、对流层D、散逸层2、( C )在大气层中,厚度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的一层为:A、平流层B、暖层C、对流层D、散逸层3、( A ) 在大气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在天变化中起凝结核作用的为:A、杂质B、干纯空气C、水汽D、二氧化碳4、( C ) 在大气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在天变化中起主角作用的为:A、杂质B、干纯空气C、水汽D、二氧化碳5、( C )对流层的特点为:A、有明显的对流运动;B、温度、湿度在水平方向分布不均匀;C、A和B都对;D、A和B都不对6、( A )主要天气现象发生在哪一层?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暖层7、( A )水汽主要存在于哪一层?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暖层8、( A )下列哪个地区,大气中水汽含量较少?A、寒带B、温带C、副温带D、赤道9、( B )在北半球陆地上,一年中气温最低的月份为:A. 2月B、1月C、12月D、以上都不对10. ( B )将86°F,换算成摄氏温度和开氏温度,分别是:A、30℃,326K ;B、30℃,303K;C、32℃,326K;D、32℃,303K。
11. ( C )华氏温标是将纯水的冰点和沸点分别定在:A、0度,100度;B、273度,373度;C、32度,212度;D、26度,206度。
12、( D )气温的日变化与纬度因子有关,其平均日较差最小的地区是:A、热带地区;B、温带地区;C、高纬地区;D、极地地区。
13、( B )无水滴和冰晶的饱和空气绝热下降100米后,则气块的气温A、降温约1℃;B、升温约1℃;C、降温少于1℃;D、升温少于1℃。
14、( A )摄氏温标是将纯水的冰点和沸点分别定在:A、0度,100度;B、273度,373度;C、32度,212度;D、26度,206度。
15、( D )气温的年较差很小,且一年中出现两个高值和两个低值的地区是:A、极地附近;B、高纬地区;C、中纬地区;D、赤道地区。
气象科普考试题库及答案

气象科普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选题1. 气象学中,大气的垂直分层中,最靠近地面的一层是()。
A. 对流层B. 平流层C. 臭氧层D. 电离层答案:A2. 气象学中,风向是指()。
A. 风的来向B. 风的去向C. 风的强度D. 风的速度答案:A3. 气象学中,降水量是指()。
A. 一定时间内的降雨量B. 一定时间内的降雪量C. 一定时间内的降雨和降雪量D. 一定时间内的降雨和降雪的总和答案:D4. 气象学中,云的分类中,积雨云属于()。
A. 高云族B. 中云族C. 低云族D. 卷云族答案:C5. 气象学中,气压是指()。
A. 大气柱的重量B. 大气柱的密度C. 大气柱的压力D. 大气柱的体积答案:C6. 气象学中,气温是指()。
A. 空气的温度B. 地面的温度C. 海洋的温度D. 土壤的温度答案:A7. 气象学中,相对湿度是指()。
A. 空气中水汽含量与饱和水汽含量的比值B. 空气中水汽含量与地面温度的比值C. 空气中水汽含量与海洋温度的比值D. 空气中水汽含量与土壤温度的比值答案:A8. 气象学中,露点是指()。
A. 空气温度下降到使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露的温度B. 空气温度上升使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露的温度C. 空气温度下降使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霜的温度D. 空气温度上升使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霜的温度答案:A9. 气象学中,台风是指()。
A. 热带气旋B. 温带气旋C. 极地气旋D. 龙卷风答案:A10. 气象学中,厄尔尼诺现象是指()。
A. 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温度异常升高B. 太平洋赤道地区海水温度异常降低C. 大西洋赤道地区海水温度异常升高D. 大西洋赤道地区海水温度异常降低答案:A二、多选题1. 气象学中,以下哪些属于大气的主要成分()。
A. 氮气B. 氧气C. 二氧化碳D. 氩气答案:ABCD2. 气象学中,以下哪些属于气象灾害()。
A. 台风B. 暴雨C. 干旱D. 地震答案:ABC3. 气象学中,以下哪些属于气象观测的基本要素()。
气象学习题+参考答案

气象学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机场跑道方向的能见度标为A、平均能见度B、跑道能见度C、有效能见度正确答案:B2.下列何种地区最容易出现山地背风波A、高大山脉的背风面上空B、山谷风盛行的地区C、孤立山峰的后面正确答案:A3.当风速达到40节或以上时,以下哪种情况下很有可能出现地形波颠簸?A、与山峰平行,气流稳定B、穿过山脊,气流稳定C、沿山谷下行,气流不稳定正确答案:B4.在锋线附近的雨层云中飞行会遭遇A、轻度积冰B、中度积冰C、强积冰正确答案:C5.暖湿气流流到冷的地面上,常会出现什么样的天气()A、层状云B、平稳气流和平流雾C、暖锋云系正确答案:B6.航路重要气象情报由()发布A、局方B、空中交通服务单位C、气象监视台正确答案:C7.在重要天气预告图上,“CAT”表示A、碧空B、晴空颠簸C、满天云正确答案:B8.在日常航空天气报告中,电码“SHRA”表示的意思是A、强雷暴B、阵雨C、积雨云正确答案:B9.飞行员在飞行中发现远处的云由云条和云块组成,云条和云块底部较平,在有的云块上有云塔突起,层次不齐,这种云应是A、层积云B、浓积云C、堡状云正确答案:C10.在下面各种情况中,能最快形成地面逆温层的是()A、晴朗而相对平静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B、在山区有暖空气快速上升C、日出后,地面有雾或低云正确答案:A11.若飞机在飞行中遭遇到微下击暴流,飞机的飞行性能常常是A、先变好,后变坏B、先变坏,后变好C、急剧变坏正确答案:A12.飞机表面出现的冰珠说明A、在较高高度有逆温现象,伴随冻雨出现B、冷锋过境C、本地有雷暴正确答案:A13.在雷暴的生存周期中哪一阶段的特征是云中充满下降气流A、消散阶段B、积云阶段C、从云下有降水开始正确答案:A14.在北半球,一个飞行员作一次由西向东的长途飞行,在下面何种情况下,他将有可能因气压系统而形成的顺风A、在高压系统和低压系统南侧B、在高压系统南侧和低压系统北侧C、在高压系统北侧和低压系统南侧正确答案:C15.雷暴消散阶段的特征是A、内部都是上升气流B、出现强烈的湍流、积冰和闪电C、云中充满下降气流正确答案:C16.若飞机进入雷暴云下的下冲气流中,将会碰上A、逆风切变B、飞机乱流C、垂直风切变正确答案:C17.能降暴雨和冰雹的云是A、雨层云B、高层云C、积雨云正确答案:C18.飞机在雨层云中飞行时一般会遇到什么程度的积冰A、重度积冰B、中度积冰C、轻度积冰正确答案:C19.地面天气图上的蓝色实线所表示的是A、冷锋B、等压线C、静止锋正确答案:A20.在对流层,大气乱流形成的原因A、温度在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均B、地转偏向力的作用C、气流经过粗糙不平的地表或地面受热不均正确答案:C21.位于对流层上层成平流层下层的高空急流,中风速不小于A、30米/秒B、50米/秒C、60米/秒正确答案:A22.乌鲁木齐的四字代码是A、ZSSSB、ZGGGC、ZWWW正确答案:C23.若在海平面1000英尺高度上地面空气湿度为70℉,露点为48℉,那么积雨云云底端大概在什么高度A、海平面以上4000英尺的高度B、海平面以上5000英尺的高度C、海平面以上6000英尺的高度正确答案:C24.卷云在可见光云图和红外云图上的颜色分别是A、白色、灰色B、黑色、白色C、灰色、白色正确答案:C25.YUCCAIRMET4VALID181015/181600YUDO-AMSWELLFIRMODMTWOBSAT100524DEGN110DEGEATFLO80STNRNC=根据上述AIRMET报,可知该情报区的天气是怎样的?A、从10:15到16:00,山地波的强度在增强B、在海拔2400米,北纬24度,东经110度,出现中等强度颠簸C、出现强度稳定的山地波正确答案:C26.METARZSSS120500Z32006MPSCAVOK30/26Q1008=依据上述METAR报,ZSSS站报告的地面风是A、东南风6m/sB、东北风6m/sC、西北风6m/s正确答案:C27.飞机在整个飞行过程中形成厚度为9cm的冰层,说明其遇到了A、弱积冰B、中度积冰C、强积冰正确答案:B28.下面何种特征描述的是热雷暴?A、与天气系统一起移动B、在陆地上晚上增强,白天减弱C、范围小,孤立分散,雷暴云间有间隙正确答案:C29.在我国,下列何种天气系统是由于特殊的地形造成的?A、热带风暴B、西南低涡C、锢囚锋正确答案:B30.某次飞行的高度是9000米,飞行前,飞行员要了解航线高度上的气压和风的分布情况,他应参考A、200百帕等压面图B、300百帕等压面图C、500百帕等压面图正确答案:B31.飞行时,霾对能见度或观察地形地物的能力有何影响?A、在霾中,眼睛容易疲劳因而不容易发现相对移动的航空器B、所有航空器的活动或地形地物显得比实际距离远C、霾使视力集中在远处正确答案:B32.在地面天气图上可以看出,近地面的风A、由高压向低压斜穿等压线吹B、由高压区吹向低压区C、沿着等压线吹,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后正确答案:A33.在高空逆温层下,能见度也常常变差,除了云之外,还可碰上的影响能见度的天气现象是A、吹雪B、烟幕C、霾正确答案:C34.涡旋状云系天气系统是?A、台风B、反气旋C、锋面正确答案:A35.在下述何种情况下最有可能形成辐射雾?A、在海岸外的冷水面上有潮湿的热带气团移动B、晴空、平静的夜晚,露点温度很低C、在晴朗微风的夜晚,低洼和平坦的地面上有温暖潮湿的空气正确答案:C36.飞机在雷暴云下进近着陆可造成严重飞机事故。
气象学复习题

气象学复习题
1. 气象学的定义是什么?
2. 描述大气的组成及其在气象学中的重要性。
3. 解释以下气象术语:气团、锋面、气旋和反气旋。
4. 描述全球气候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5. 简述太阳辐射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6. 阐述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及其对天气模式的影响。
7. 列出并解释影响天气的主要气象要素。
8. 描述温度、湿度和气压在气象学中的作用。
9. 简述风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天气预测的重要性。
10. 描述降水的形成过程及其对气候系统的影响。
11. 阐述气象卫星和雷达在现代气象预测中的作用。
12. 描述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
13. 讨论极端天气事件(如飓风、龙卷风、洪水和干旱)的形成条件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4. 简述气象预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5. 列举并解释气象学在农业、航空、海洋学等领域的应用。
16. 描述气象学在灾害预警和应急管理中的作用。
17. 讨论气象学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18. 阐述气象学在能源生产和分配中的作用。
19. 描述气象学在环境监测和保护中的贡献。
20. 讨论气象学在科学研究和教育中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辐射1、名词解释辐射: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流形式向周围传递或交换能量的方式。
*任何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都具有辐射的本领。
*辐射具有波粒二象性。
其传播过程表现为波动性,与物质间相互作用表现为粒子性。
辐射强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即辐射通量密度。
太阳常数:日地平均距离上投射到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最小夹角。
可照时数:不受任何遮蔽时每天从日出到日落的总时数。
实照时数:地面上用日照计实际测量的日照时数。
光照时间:可照时数与曙暮光时间之和。
曙暮光:太阳光线在地平线以下0°-6°时,光通过大气散射到地表产生的光照度。
大气质量:太阳光通过大气路径的长度与大气铅直厚度之比。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
地面净辐射: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也称为地面辐射差额。
生理辐射(PAR):能被植物吸收用于光合作用、色素合成、光周期现象和其他生理现象的太阳辐射波谱区。
光合有效辐射:在PAR区内量子能量使叶绿素粉紫呈激发状态,并将自身能量消耗在形成有机化合物上,这段波谱成光合有效辐射。
波长在380-710nm之间。
2、定律理解基尔霍夫定律:在一定温度下,任何物体对于某一波长的放射能力与物体对该波长的吸收率的比值,只是温度和波长的函数,而与物体的其他性质无关。
推论:1、不同性质的物体,放射能力较强的,吸收能力也较强,反之亦然。
2、对同一物体,如果在温度T时它放射某一波长的辐射,那么在同一温度下它也吸收这一波长的辐射。
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推论:物体温度越高,放射能力越强。
维恩位移定律:绝对黑体的放射能力最大值对应的波长与其本身的绝对温度成反比。
推论:物体的温度越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越短。
3、吸收率α+反射率r+透射率d=1对于绝对黑体:α=1,r=d=0 ;对于灰体:d=0 . α=(1-r),α不随波长而变。
4、太阳高度角的影响因素:观测点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5、、北半球昼长的变化规律:夏季昼长夜短,夏至日最长,北极圈出现极昼;冬季昼短夜长,冬至日最长,北极圈出现极夜。
北半球日出日落太阳方位角的变化规律:夏半年内日出东偏北方向,日没西偏北方向,越近夏至日越偏北,冬半年日出东偏南方向,日没西偏南方向,且越近冬至日月偏南。
春分秋分时日出正东,日没正西。
6、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有吸收、散射和反射。
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减弱作用的因素有大气质量数和大气透明系数。
7、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的特性,其吸收光谱主要是紫外线和红外线。
8、晴朗的天空呈蓝色:波长短,被空气分子散射出来;旭日和落日呈橘红色:波长长,能穿越云层不被大量吸收。
9、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强度取决于太阳高度角、大气质量数和大气透明系数 (还有纬度、海拔、坡度和云量)。
太阳总辐射与太阳高度角呈正相关。
10、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 150~400nm之间,其中,可见光区的能量占总能量的 50% ,红外线占 43% ,紫外线占 7% 。
11、温室气体:在地球大气中,能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吸收地面和空气放出的长波辐射,从而造成近地层增温的微量气体,主要有CO2、H2O、CH4等。
12、影响地面有效辐射的因素有地面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云况、风力、海拔、地面状况和植被等。
为什么多云的夜间地面温度比晴朗的夜间高?(大气逆辐射)13、植物光合作用中最有效的光谱成分是红橙光和蓝紫光。
光合有效辐射的波长范围是 380~710nm 。
14、根据植物对白昼长短的反应,植物可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日中性植物。
长、短日照植物的光周期特性。
第三章温度1、名词解释热容量:在一定过程中,物体温度变化1°C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导热率:当物质不同部位之间存在温差时,就会借分子热传导的方式产生热能的传递,热流方向总是向高温指向低温。
导温率:由热量得失产生的温度升降的快慢。
与热容量成反比,与导热率成正比。
温度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和最冷月平均温度之差。
干绝热变化: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与外界之间无热量交换时的状态变化过程。
湿绝热变化:未饱和的湿空气上升时,先按干绝热过程降温,到达凝结高度后水汽达饱和时就开始出现凝结。
如果饱和气块继续上升,其凝结出来的水滴或冰晶不脱离原气块,始终跟随气块上升或下降。
由于气块水分总量不变,凝结释放的潜热又全部保留在气块内部,因此,过程沿相反方向进行时,气块的垂直增温率与上升时的递减率相同。
大气稳定度:在静力平衡状态的大气中,空气团受到外力因子的扰动后,大气层结(温度和湿度垂直分布)有使其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或程度。
逆温:在一定条件下,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气温直减率为负值的现象。
活动积温:高于生物学下限的日平均温度。
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
三基点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
(五基点:+最高和最低致死温度)2、影响土壤热容量、导热率的主要因素是:土壤中水分和空气所占的比例。
潮湿紧密的土壤,水分多空气少,热容量大,孔隙度小(导热率大),白天升温和夜间降温都比较缓和,日较差较小,干燥疏松土壤则相反。
3、热量收支的主要方式有辐射热交换(土壤与近地气层) 、传导热交换(土壤中,贴地气层与地面,层流或片流气层) 、流体流动热交换(大气中) 和潜热交换(相态变化时) 。
4、一天中,一般地面温度的最高值出现在午后13时左右*,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3~15时,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因为12时以后,太阳辐射开始减弱,但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与通过其他方式所得的热量之和仍比支出热量多,地面贮存热量继续升高。
直到太阳辐射进一步减弱和其他方式失热增多,地面累积热量才开始由正值变为负值。
5、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类型有日射型、辐射型、清晨过渡型和傍晚过渡型。
各类型的代表时间分别是 13时、01时、07时和19时。
6、为什么水面温度的变化比土壤表面要小得多?①水的热容量大,热量收支相同的情况下,温度变化幅度比土壤小一倍;②水是半透明体,太阳辐射可透入相当深的水层中,所以水面升温更小;③水面消耗于蒸发的热量大于陆面,水面升温因而缓和;④水是流体,具有流动性,通过乱流和对流,能将水面的热量迅速传递到相当厚的水层中。
而平流运动能让热量水平输送。
7、影响土温变化的因素:温度,颜色,机械组成和腐殖质,覆盖物,地形和天气。
8、气温日较差大小的影响因素:纬度,季节,地形,下垫面形制,天气状况。
9、绝热增温:因空气下沉而使温度上升的现象。
绝热冷却:因气体绝热上升而使温度下降的现象。
10、(大气稳定度)空气受外力作用,产生垂直运动,当外力去除后——稳定:气块逐渐减速,趋于回到原位;不稳定:气块仍按原方向加速运动;中性:气块既无回到原位,又无继续向前的趋势。
11、按形成原因,逆温可分为辐射逆温、平流逆温、湍流逆温和下沉逆温等。
辐射逆温:夜间由地面、雪面或冰面、云层顶部等辐射冷却造成的逆温。
空气越靠近地表,受地表影响约达。
形成了自下垫面开始的逆温,通常在后半夜形成,黎明前最强,日出后逐渐减弱小时。
冬季最强,夏季最弱。
湍流逆温:由于空气的湍流混合而形成的逆温。
平流逆温:暖空气平流到冷的地面或冷的水面上,会产生逆温。
下沉逆温:空气下沉而形成的逆温其他逆温:包括封面你问、溶雪逆温、地形逆温。
第四章大气中的水分1、名词解释水汽压:空气中由水汽所产生的分压强。
饱和水汽压(E):一定体积的空气中,水汽含量恰好达到一定温度下的最大限容,此时的水汽压。
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比湿:水汽质量与所在湿空气的总质量之比。
饱和差:同温下的饱和水汽压和实际水汽压之差。
露点温度: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和气压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降低温度而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凝结核:水汽凝结过程中起凝结核作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的气溶胶质粒。
露:地面或地物表面经辐射冷却,使贴地气层温度下降到露点温度以下时,如果露点在0°C以上,水汽凝结成水滴即为露。
露点在0°C一下,水汽凝华成疏松结构的白色冰晶,称为霜。
雾:当近地气层的温度下降到露点温度一下,空气的水汽凝结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冰晶,弥漫在空气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现象。
降水量: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后未经蒸发渗透和径流,而在水平面上聚积的水层(或固体降水溶化后的)厚度,通常以mm为单位。
降水距平:某地实际降水量与同期多年平均降水量之差。
降水相对变率:某时期内降水距平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
2、表示空气湿度的特征量有水汽压、相对湿度、比湿、饱和差和露点温度等。
(还有绝对湿度、混合比)3、影响饱和水汽压:温度:随温度升高呈指数增大。
蒸发面:过冷却水面>冰面,纯净水>溶液,凸面>凹面4、水面蒸发速率主要取决于饱和差。
土壤中的水分蒸发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蒸发。
发生在潮湿土层表面;一种是水分蒸发以后,水汽通过土壤的空隙到达表层溢出土表。
保墒措施:松土,切断毛细管+压平,减少表面孔隙度。
5、大气中水汽的凝结条件是: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有凝结核存在。
使空气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一定温度下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水汽压;水汽含量不变时冷却空气,减小饱和水汽压。
6、可预兆晴天的凝结物有:露和霜(晴朗无风的夜晚或早晨利于形成);辐射雾(多形成在晴朗有微风的清晨或夜间);7、辐射雾:由于夜间地面辐射冷却,使近地气层温度降到露点温度以下形成的雾。
平流雾:暖湿空气流经过冷的下垫面而逐渐冷却,气温降低形成的雾。
雾的影响:遮蔽太阳辐射,减小日照时数;增大空气湿度,减小蒸散;粘在植物表面,妨碍授粉;为病原菌包子提供水分,利于病菌繁殖;海雾造成盐害。
雾的利处:寒冷时减轻低温危害;对茶、麻生长有利;延长营养生长期,提高产量。
8、云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大气在上升过程中冷却而达到饱和或过饱和。
根据上升运动的特点,云可分为以下几类:积状云:暖而有浮力的空气在条件性不稳定的环境中局地上升形成的云。
层状云:稳定空气被强迫抬升可形成层状云。
波状云:大气波动时运动形成的云。
9、降水形成的宏观条件是充沛的水汽和空气的上升运动,微观过程是云滴增大为雨滴。
暖云降水的物理基础是重力碰并增长;而冷云降水的物理基础是冰晶效应。
大小不一的云滴其下降速度不同而发生,发生重力碰并增长,冰水共存时水滴不断蒸发,冰晶不断凝华增长,都更容易增大云滴。
10、降水强度的等级划分标准:降水性质的划分。
连续性,间歇性,阵性,毛毛状。
11、简述人工降水的原理和方法。
干冰法:液态二氧化碳释放时,一部分汽化迅速吸收热量,只是一部分凝固成粉末状干冰,在干冰表面形成卵翼区可产生大量冰晶胚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