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岳麓版精练:综合检测二十八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岳麓版讲义:必修三第十二单元第2讲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含答案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岳麓版讲义:必修三第十二单元第2讲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含答案

第2讲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形成体系把握要点1.关于宗教改革的4个关键点(1)一个核心:信仰得救。

(2)两个代表:马丁·路德、加尔文。

(3)三个观点:“因行称义”、“因信称义”、“先定论”。

(4)三大新教: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

2.关于启蒙运动的4个关键点(1)一个旗帜:理性主义。

(2)两个批判对象:专制主义、教权主义。

(3)四个代表: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

(4)四个学说:“三权分立”、“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

课题(一)宗教改革[回扣教材知识]一、背景二、概况1.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2.结果: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新教,如路德派、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

三、实质:新兴资产阶级在宗教改革的掩护下发动的一场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皇统治的政治运动。

四、主张1.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得救。

2.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3.简化宗教仪式,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五、影响[进补课程知识]一、宗教改革的原因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是天主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剥削和压迫最多,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成为德意志各阶层的二、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探究重难知识][材料][解读]上图是反映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漫画,中间是天平,天平的右端向下倾斜,里面装着《圣经》,旁边站着信士,天平的左端站着的是教士,旁边是教皇、红衣主教等,左端被高高翘起。

一本《圣经》就比教士都重,反映了《圣经》高于教皇和教士,进而体现信仰得救的新教思想,实质上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和地位。

[史论形成] 宗教改革体现的人文精神(1)“因信称义”彻底否定了教皇和罗马天主教会的至上权威,肯定了个人在宗教信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具有鲜明的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色彩。

(2)以《圣经》和个人内在信仰的权威否定教会特权和等级制度,确定了个人宗教信仰平等的权利。

2020届高考一轮总复习历史(必修部分)练习:第27讲 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Word版含解析

2020届高考一轮总复习历史(必修部分)练习:第27讲 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跟踪练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漳州调研)1415年,胡斯因反对天主教会拥有地产、谴责教皇兜售“赎罪券”而被处以火刑;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同样的质疑却掀起欧洲宗教改革。

这表明( )A.思想变革是社会转型先决条件B.英雄人物的出现决定历史进程C.革故鼎新需契合社会演变时机D.历史事件的发生存在着偶然性解析:材料中两次反对天主教会的行为及结果差异说明进行变革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故C项正确;社会转型的先决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不是思想变革,故A项错误;B项说法扩大了个人的作用,不符合唯物史观,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1415年胡斯的失败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9·郑州模拟)16世纪的英国,天主教会及其信条遭到变革,传统宗教机构被大量解散,使得延续数个世纪之久的社会调节剂和润滑剂几近消逝,给城市的社会秩序带来比较大的麻烦。

这说明宗教改革( )A.推动了社会秩序的重组 B.促进了行政机构的调整C.摧毁了民众的宗教信仰D.阻碍了近代城市的转型解析:由材料中的“给城市的社会秩序带来比较大的麻烦”可知宗教改革会推动城市社会秩序的重建,故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城市社会秩序而不是行政机构,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并没有否定宗教信仰,故C项错误;从题干看宗教改革是有利于城市社会秩序重建的而不是阻碍,故D项错误。

答案:A3.(2019·保定模拟)16世纪欧洲产生了许多新教派,每个新教派都以古代《圣经》原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为信仰的最高权威,并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而且坚决脱离腐败的罗马教会。

该历史现象( )A.表明罗马教会进行了顺应时代的改革B.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直接推动而出现C.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D.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时代潮流解析:“每个新教派都以古代《圣经》原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为信仰的最高权威,并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而且坚决脱离腐败的罗马教会”可见与民族国家发展的时代潮流相关联,故D项正确。

2020届高中历史一轮新课标通用版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作业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中历史一轮新课标通用版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作业Word版含答案

考点训练33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题组一基础小题]1.(2019·福建永安一中月考)德意志宗教改革时期,以路德为代表的市民阶级同以萨克森选侯为代表的世俗贵族阶级结成了反对罗马教廷的同盟。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二者都有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B.宗教矛盾成为德意志主要矛盾C.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D.建立资产阶级廉俭教会的需求答案 B解析市民代表和世俗贵族联合反对教廷,是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对本民族权益的捍卫,是欧洲民族国家兴起的表现,故宗教矛盾成为德意志主要矛盾,故选B项。

世俗贵族没有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排除A项;材料与宗教改革相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资产阶级建立廉俭教会的需求,排除D项。

2.(2019·湖南雅礼中学月考)马丁·路德宣称,人只要信仰上帝,就可以被上帝称为“义人”,于是信徒就不再是“罪人”,就得救了。

这种主张在当时的主要进步意义在于()A.打破了罗马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B.使个人获得了与教皇同等的宗教地位C.打击了宗教权和专制王权D.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救赎的自主权答案 D解析马丁·路德认为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否认了教皇和教士是通往天堂钥匙的掌管者,使人们获得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和精神的自由,马丁·路德的主张是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故答案为D项。

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通过宗教改革,个人并没有取得与教皇同等的宗教地位,排除B项;宗教改革没有打击王权,排除C项。

3.(2019·山东淄博实验中学诊断)马丁·路德认为:政府必须掌握在世俗统治者手里,家庭必须对政府负责,人世间的教会作为一种世俗组织,也要归世俗政府管理。

这一观点()A.否定了神学对人们的精神控制B.有利于加强世俗君主的权力C.使德意志建立起统一的国家D.得到欧洲贵族的普遍支持答案 B解析根据“政府必须掌握在世俗统治者手里……人世间的教会作为一种世俗组织,也要归世俗政府管理”可知,马丁·路德主张世俗君主不仅掌握世俗权力,而且应该控制教会,这有利于加强世俗君主的权力,故B项正确。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13.2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含答案)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13.2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含答案)

13.2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1.马克思认为:“他把人从外在宗教中解放出来,又把宗教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

他把肉体从枷锁中解放出来,又给人的心灵套上了枷锁”。

“他”的主要思想是() A.因行称义B.君权神授C.因信称义D.人非工具解析: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判断“他”指的是马丁·路德,其主要思想是因信称义,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

答案:C2.英国学者韦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

”由此可见宗教改革的本质是()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B.反世俗君主的民主革命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解析:题干强调反对教皇是因为他“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说明宗教改革的性质是反封建的政治斗争,D项正确。

答案:D3.马丁·路德这样描述他在奥古斯丁修道院塔楼的“福音体验”:“我夜以继日地思索‘上帝公义’的问题,直到我看出它与‘义人必因信得生’的关系。

不久我便明白‘上帝的公义’真正指的是上帝以恩惠和怜悯使我们因信称义。

我立即感到自己已得重生,乐园的门大开,让我进入。

圣经的一切话语有了新意义。

”马丁·路德“福音体验”的重大意义在于它()A.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B.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C.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D.使宗教神权、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遭到沉重打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欧洲的宗教改革。

材料中的信息“义人必因信得生”体现了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思想,即只要信仰即可得救,这实际上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使人们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故答案为B。

答案:B4.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尼采曾在《快乐的科学》中借疯子之口喊出了“上帝死了”,疯子接着承认,是“我们”杀死了他。

这里的“我们”是() A.文艺复兴文学家B.宗教改革家C.启蒙运动思想家D.社会主义者解析:启蒙思想家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自己的“理性”,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体系,因此题干中“我们”是启蒙思想家,答案为C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8讲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课后限时集训 岳麓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8讲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课后限时集训 岳麓版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八) 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理解为对教会某些弊病的反应……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

”下列表述与材料主题意思相符的是( )A.宗教改革是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进行的B.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运动实质C.宗教改革是因为教会出售赎罪券而引发D.宗教改革没有对天主教进行彻底的改革B[材料并未涉及“异端的形式”,故A项错误;材料“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说明宗教改革一词并不能反映该运动的根源、本质,故B项正确;材料论及宗教改革的本质,非引发改革的原因,故C项错误;D项表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2017·大连模拟)1517 年,传教士马丁·路德揭露赎罪券的欺诈,宗教改革像野火一样烧遍欧洲,教徒自读白话文《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

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否定信仰上帝B.主张废除教阶制与宗教仪式C.挑战教会权威D.极力宣扬《圣经》的至高无上C[否定信仰上帝与材料“教徒自读白话文《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宗教改革的内容没有涉及废除教阶制与宗教仪式,故B项错误;从材料“教徒自读白话文《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可知,马丁·路德的改革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权威,故C项正确;D项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与题意不符。

]3.马丁·路徳废除了教士的豁免权以及牧师、僧侣、修女不交纳赋税、不履行城市义务的权利,从而把他们纳入了正常的社会生活。

通过培训市民出身的传教士进行布道,减少了圣礼和繁琐的宗教仪式,提高了传教的质量。

这反映了德国宗教改革( )A.破除了天主教对人们的束缚B.倡导因信称义,宣扬理性主义C.适应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D.关注民众疾苦,体现人文主义C[题干材料有关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内容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建立“廉价教会”的要求,破除了天主教对人们的束缚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马丁·路德倡导因信称义不是宣扬理性主义而是人文主义,故B项错误;适应社会变革促进社会进步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德国宗教改革关注民众疾苦,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核心素养测评四十一 宗教改革及启蒙运动 岳麓版-岳麓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核心素养测评四十一 宗教改革及启蒙运动 岳麓版-岳麓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核心素养测评四十一某某改革及启蒙运动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学者研究发现,某某改革时期,无论是新教还是天主教会,都致力于重新制定缔结婚约的规则,给有效婚姻的缔结附加了一些条件,其中“子女的婚姻需得到父母的同意”成为欧洲社会各界普遍提出的一个要求。

这表明某某改革时期( )A.阶级对立十分严重B.家长权威得到充分尊重C.新旧教会逐渐合流D.人文主义受到沉重打击【解析】选B。

通过常识可知子女和父母之间不是对立的阶级关系,故A错误;通过“子女的婚姻需得到父母的同意”的表述,可知在某某改革时期,家长的权威得到了尊重,故B正确;题干没有论及某某改革之前,欧洲教会对于子女婚姻的规定,故C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人文主义问题,故D错误。

2.(2020·某某新高考模拟)西方学者对近代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作了如下描述:“它是破坏现存秩序的个人主义强大潮流的产物”“具有回到早期根源的性质”“认为人性无比腐化和堕落”。

这场运动是( )A.文艺复兴B.某某改革C.启蒙运动D.科学革命【解析】选B。

文艺复兴和某某改革都符合前两个特征。

人文主义者一般认为人性是善良的;某某改革者则认为人性无比腐化和堕落。

文艺复兴的领袖们信奉温和与宽容;路德和加尔文的信徒们则强调信仰和服从。

3.16世纪欧洲产生了许多新教派,每个新教派都以古代《圣经》原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为信仰的最高权威,并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而且坚决脱离腐败的罗马教会。

该历史现象( )A.表明罗马教会进行了顺应时代的改革B.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直接推动而出现C.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D.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时代潮流【解析】选D。

材料“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而且坚决脱离腐败的罗马教会”有利于增强民族意识,促进民族国家的人民思想解放,表明该历史现象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时代潮流,故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以古代《圣经》原文为信仰的最高权威,并且坚决脱离腐败的罗马教会,是对罗马教会权威的反对,故A错误;B“直接”表述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C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二十七)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二十七)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含解析

课时检测(二十七)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如图是1535年欧洲的一幅画《路德是魔鬼的风笛》,画中路德的脑袋被描绘为由魔鬼吹奏的风笛。

此画反映了当时()A.路德否定了对上帝的信仰B.路德教摆脱了教皇的控制C.宗教改革缺乏民众的支持D.新、旧教派之间的冲突激烈解析:选D马丁·路德的说法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督新教派,“路德是魔鬼的风笛”应该是旧教派对新教派的攻击,故D项正确。

2.《圣经·新约》中称:“心里相信,就可称义。

”但又强调“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

因此有宗教学者认为马丁·路德强调信仰即可得救是“故意曲解了《圣经》”。

这种“曲解”() A.缓解了天主教会的危机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C.打破了教会的思想专制D.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解析:选C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打破了教会的思想专制,创立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教,故C项正确;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破除了教皇的宗教权威,加重了天主教会的危机,使民众的传统信仰发生危机,故A、B、D三项错误。

3.中世纪教会倡导“日月说”: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

但丁提出“两个太阳说”: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

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他们起着不同的领导作用。

但丁本意在于()A.坚持教权的至高无上B.厘清王权与教权职责C.阐述王权与教权平等D.弱化教权并强化王权解析:选D“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看出当时教权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

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表明弱化教权并强化王权,故D项正确。

4.(2018·苏北四市期中)“(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

2020版高考历史岳麓版(山东专用)一轮复习试题:第十二单元 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检测: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岳麓版(山东专用)一轮复习试题:第十二单元 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检测:含解析

第十二单元检测试题(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和文艺复兴智者学派相对主义的影响 1 柏拉图理想主义的思想理念 2 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3 苏格拉底以发展的眼光认识自我 4 对人性的尊重 5 普罗塔哥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思想的共同点6 古希腊先哲强调理性7 古希腊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8 苏格拉底对智者学派的批判9 古代中外思想家主张的对比10 苏格拉底美德的内涵11 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的比较12 文艺复兴的特点13 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的抨击14 人文主义者对文雅生活方式的追求15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路德主张人文主义宗教观16 加尔文教的积极意义17宗教改革成功的原因18经济发展与思想解放的内在联系19加尔文宗教改革的专制性文化政策20启蒙运动的背景21伏尔泰主张有理性的宗教信仰22启蒙运动反对封建专制23启蒙运动产生的条件24启蒙运动的时代特征2526、27、综合28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有学者评价说:“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

……不难想象那些凶暴而野心勃勃的人能利用这句格言干出什么样的事情,有人可以利用这句格言为任何邪恶的行径装上科学或哲学的门面。

”“这句格言”代表的思想( )A.体现古代希腊人文主义的本质B.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C.重新建立了人们道德价值观念D.否定了神的存在,树立了人的尊严价值解析:A 智者学派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因此约束力也都是相对的,其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与材料中“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相符,故A项正确;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与材料中“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不符,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中“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为任何邪恶的行径装上科学或哲学的门面”不符,故C 项错误;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不等于否定了神的存在,故D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检测(二十八)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平泉模拟)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A.开始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B.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C.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D.使基督教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解析:选C“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强调的是人的自由和独立性,C项符合题意;开始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的是文艺复兴,排除A项;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未被动摇,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人人平等方面的信息,排除D项。

2.马克思在评价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说:“他打破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树立了信仰的权威。

他把僧侣(神职人员)变成了俗人,是因为他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下列对宗教改革的相关评述,不正确的是()A.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B.树立信仰本身为权威,只要虔诚信仰,灵魂即可得救C.试图清除宗教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开启了人类理性的光芒D.改变了过去通过神职人员与上帝沟通的惯例,人人都可以同上帝直接对话解析:选C马丁·路德改革的重大意义就是打破了罗马天主教会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故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马丁·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灵魂就能得到解救,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并未否定宗教的作用,没有消除宗教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3.宗教改革期间,英国人威克里夫把《新约全书》从拉丁文译为英文,他的几个弟子翻译了《旧约全书》,文字浅显流畅,使普通人可以阅读并形成自己的理解。

威克里夫等人的行为在当时()A.动摇了上帝在人心中的地位B.挑战了罗马教会的权威C.破除了人们对神学的迷信D.使人们的民主意识觉醒解析:选B根据所学可知,罗马教会的神职人员垄断和把持翻译、解释《圣经》的权利,但在宗教改革期间,威克里夫和其弟子打破了这一规定,挑战了罗马教会的权威,这有助于人们摆脱罗马教廷的束缚,使人们可以自由理解《圣经》的教义,但人们还是信仰上帝的,故B项正确,A项错误;C项说法夸大了威克里夫等人的行为的作用,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民主意识问题,故D项排除。

4.布鲁斯·雪莱的《基督教会史》认为:加尔文教强调上帝的主权反过来产生出一种特殊的国家观。

路德倾向于认为国家至高无上。

……但加尔文教说,没有人(无论是宗教还是国王)可以要求绝对的权力。

……加尔文教反对君主施行独裁的思想是现代宪政得以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据此可知加尔文教主要强调()A.以上帝名义反对君主独裁B.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思潮发展的结果C.崇尚民主共和D.宗教改革思想是现代宪政的核心思想解析:选A根据材料信息“加尔文教强调上帝的主权……没有人(无论是宗教还是国王)可以要求绝对的权力”,可知加尔文教主要强调以上帝名义反对君主独裁,故选A项;B、C、D三项均和材料不符。

5.16世纪的英国,天主教会及其信条遭到变革,传统宗教机构被大量解散,使得延续数个世纪之久的社会调节剂和润滑剂几近消逝,给城市的社会秩序带来比较大的麻烦。

这说明宗教改革()A.推动了社会秩序的重组B.促进了行政机构的调整C.摧毁了民众的宗教信仰D.阻碍了近代城市的转型解析:选A材料“天主教会及其信条遭到变革,传统宗教机构被大量解散……社会调节剂和润滑剂几近消逝”,反映了英国宗教改革破坏了旧的社会宗教秩序,这有利于新的社会秩序的重组,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行政机构的调整问题,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是反对天主教会,不是摧毁民众的宗教信仰,故C项错误;宗教改革反对天主教会的权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近代城市的转型,故D项错误。

6.新教伦理所表现的现世禁欲精神,合理安排的伦理生活却无意中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开展,新教伦理赋予了经商逐利行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印度教、佛教、儒教、道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没有经过宗教改革的各大宗教,其古老宗教伦理精神对于这些民族的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上述材料体现了()A.新教伦理精神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B.只有奉行现世禁欲精神才能发展资本主义C.没有经历宗教改革的地区经济不可能发展D.经商逐利的世俗目的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解析:选A“新教伦理赋予了经商逐利行为以合理的世俗目的”,实际上为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披上了神圣的宗教外衣,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A项正确。

B、C两项说法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7.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不但创作出诸如现实小说、哲理戏剧和讽刺诗歌等文艺作品,而且还印刷了大量的报刊、小册子等印刷品,让下层群众了解新观念。

这说明启蒙运动() A.起源于普通民众的意愿B.是一场纯粹的文艺运动C.认识到普通民众的力量D.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解析:选C材料说启蒙思想家不但创作出大量的文艺作品,在上层社会宣传启蒙思想,还通过大量印刷报刊等印刷品让下层群众了解和接受启蒙思想,由此可知,启蒙运动认识到了普通群众的力量,C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启蒙运动起源于普通民众,A项错误;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不是纯粹的文艺运动,B项错误;启蒙运动的旗帜是理性主义,不是浪漫主义,D项错误。

8.伏尔泰在《哲学通信》中说:“像牛顿先生这样一个十个世纪以来的杰出的人,才是真正的伟大人物……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

”基于这一认识,伏尔泰()A.提倡个性自由阐释人性之美B.提出三权分立学说防止暴政C.否定外在权威推崇理性思考D.倡导人民主权反对君主制度解析:选C题干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伏尔泰对理性的推崇,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三权分立是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故B项错误;材料中对牛顿的推崇说明伏尔泰推崇理性,否定外在的权威,故C项正确;人民主权是卢梭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

9.(2019·渭南模拟)在卢梭看来,人类社会所共有的自由是人性的产物,人性的首要法则是要维护自身的安全与生存,故为了人类社会安全的缘故,人们将一部分权利让渡给另一些人。

这表明卢梭认为()A.权利转让体现了个体自由B.社会应提倡生而自由精神C.社会应由自由的个体组成D.自由需要社会契约来约束解析:选D由题干中的“人类社会所共有的自由是人性的产物”、“为了人类社会安全的缘故,人们将一部分权利让渡给另一些人”可知,人类的自由和安全需要通过让渡部分权利建立社会契约来实现,故选D项;权利转让不能体现个体自由,而是将部分自由让渡给了别人,故排除A项;B、C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10.康德说:“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不能实现思维方式的真正改革。

而新的偏见也正如镜子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

”这一观点强调()A.政治革命,推翻专制B.信仰自由,社会契约C.主权在民,人人平等D.批判质疑,理性思考解析:选D康德是德国启蒙思想家,主要倡导理性思维,“不能实现思维方式的真正改革”说明康德主张批判质疑,理性思考,故D项正确;A、B、C三项是卢梭思想,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1.“人只有一种天赋的权利,即与生俱来的自由。

自由是独立于别人的强制意志,而且根据普遍的法则,它能够和所有人的自由并存,它是每个人由于他的人性而具有与生俱来的权利。

”与此主张一致的是()A.人没有真正的自由B.人享有法律范围内的自由C.法律纵容自由泛滥D.法律的制定以自由为原则解析:选B材料一方面强调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另一方面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所有人的自由是并存的,即人享有的自由权利是以不侵犯别人的自由权利为前提的,这与“人享有法律范围内的自由”的观点相近,故B项正确。

材料中提到人具有与生俱来的自由,而非没有真正的自由,故A项错误。

法律在约束而非放纵自由的泛滥,故C项错误。

材料表述的是自由受到法律的限制,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2.(2019·太原模拟)18世纪后半期,法国思想家狄德罗召集了一批知识分子编撰了一部涉及科技、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百科全书》。

当局曾在最高法院对百科全书派提出公诉,其罪名是“他们形成一个集团,为着拥护唯物主义,摧毁宗教,鼓吹独立自由和败坏风俗”。

这说明()A.科技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B.百科全书派都是唯物主义者C.理性思想冲击了法国旧社会D.《百科全书》集启蒙运动之大成解析:选C百科全书派属于启蒙运动学派,主张理性主义,而法国当局在最高法院对百科全书派提出公诉,这说明启蒙运动的理性思想冲击了法国旧社会,故而遭到旧势力的压制,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科技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而是强调启蒙运动遭到旧势力的反攻,故A 项错误;“百科全书派都是唯物主义者”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虽然百科全书涉及科技、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领域,但并不能说明《百科全书》集启蒙运动之大成,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14~18世纪欧洲思想领域经历重大转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4世纪中期的意大利,薄伽丘小说的“市井琐事”和“市民情调”是对古典拉丁文化的直接挑战,也是对市民社会风俗的积极倡导……在对教会和君主双重压迫的反抗和嘲弄过程中,薄伽丘实现了为市民阶级价值观念张目的人文关怀主题。

——摘编自张缵、江宁康《文艺复兴与早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嬗变》材料二路德认为,只有信仰基督,才可得到上帝的恩典……只要心存信仰,人的获救就无需教士的中介作用,不必求助教皇和教会……路德新教所推崇的权威《圣经》,也不是如天主教解释的那样,是一本只有教皇可以解释的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教条主义的经典,而是一本人人可以阅读和解释的,并在其中得到人与上帝交流的福音书。

——摘编自李平晔《人的发现——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材料三孟德斯鸠不但抨击暴君政体,而且他还专门研究了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

按照他的看法,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才能避免暴政的出现。

——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1)据材料一,归纳薄伽丘小说的主要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薄伽丘小说产生的经济根源。

(10分)(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