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标识翻译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
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语用移情研究

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语用移情研究摘要: 公示语的翻译对于跨文化交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以《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海报为例,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公示语中的移情现象对翻译的影响,旨在提高公示语的翻译质量。
关键词:公示语;翻译;语用移情Keywords: public signs; translation; empathy in pragmatics1.绪论公示语作为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不仅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经常出现,而且在旅游和商务等领域也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对于跨文化交际来说,准确地翻译公示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其不仅直接影响到语言的传达效果,同时也反映了所在文化的传统和形式。
公示语的翻译不同于一般文本的翻译,其追求的是简洁明了有效传达信息,而非美化语言。
更进一步地说,公示语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往往反映了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因此,在翻译时不仅要考虑其基本含义,还必须考虑文化环境和目的语读者的需求。
本文以《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海报为例,分析公示语的语用移情现象,并探讨其对翻译的影响,以期提高公示语的翻译质量。
公示语常常使用各种修饰语和情感词,通过情感渲染来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反应,加深其印象,进而产生预期的行为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语用学中的移情现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移情是一种通过语言表现情感态度的现象,主要体现为语言事实和言外事实之间的关系(赛义德,2015)。
在公示语中,移情不仅强调了信息内容的简洁和直白,而且让观众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信息,增强了信息的说服力和传达效果。
以下是该海报中涉及的一些情感语言:1)贴心温暖: 同学们,有什么心事都可以告诉我们。
2)关注需要: 对于带伤害、被遗弃、生病等需要帮助的未成年人,我们将积极进行关注。
3)尊重并保护: 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应受到尊重;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警方将依法调查。
4)责任感和使命感: 保护未成年人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在上述情感语言中,动态动词和修饰词主要起到动员和渲染观众情感的作用,起到了增强公示信息的效果。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来看公示语的英译

论文导读::当前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本文旨在从跨文化交际视角来探讨公示语的英译问题。
论文关键词:公示语,汉英翻译,跨文化交际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加快了融入全球化的步伐。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2010 年上海世博会、2010广州亚运会的圆满结束以及2011年西安的世界园林博览会等各种国际活动,都标志着我国在国际舞台更加活跃。
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中国工作,学习,旅游,或长期居住,所以公共场所一些标识语的英文翻译就显得非常重要。
然而,当前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各种不规范的翻译现象随处可见,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对外交流的国际形象。
本文旨在从跨文化交际视角来探讨公示语的英译问题,通过一些实例来分析公示语英译中的现象和误译问题,希望译者关注不同国家的文化和语言的不同之处,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
二.公示语研究概况公示语是一个新的通用流行语词,与之意义相近的语汇包括“标志语”、“标识语”、“标示语”、“牌示语言”、“告示语”、“标语”等。
有关专家对“公示语”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界定:公示语即“公开和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生业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戴宗显、吕和发,2005:38)。
目前国内公示语的英译并不规范汉英翻译,误译、滥译现象随处可见。
有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忽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盲目追求汉英字词句上简单对应,翻译生硬而牵强,甚至出现错误,还有的闹出笑话,在外国友人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为规范语言环境,许多专家学者对汉英公示语的翻译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立了公示语翻译研究中心,在2005年成功召开了“首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论文发表。
贺学耘在探讨公示语文本类型的基础上,提出公示语的交际翻译策略,认为翻译公示语时,译者应该熟知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和功能意义,了解汉英公示语的文化差异,要将读者的文化习惯摆在首位(贺学耘,2006:57)。
公共标识语汉英翻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探析

公共标识语汉英翻译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探析摘要:跨文化语用失误在非目的语环境下十分常见。
文章分析公共标识语的语言特点,利用Jenny Thomas 的跨文化语用失误理论,从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方面对苏州部分公共标识语语用失误实例进行剖析,发现相关翻译及设计人员语用知识的缺失之处,提出规避公共标识语语用失误的翻译策略,以期提高公共标识语的翻译质量,提升苏州的城市形象。
关键词:公共标识语语言特点汉英翻译跨文化语用失误翻译策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苏州对外交流与联系日益密切,国际性的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不断增加,来苏州学习、工作、生活的国际友人逐年增多,因此建设良好的国际语言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些跨国、跨文化交流中,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成为人们沟通时最为便利的工具。
因此,苏州公共场所大量的标识语都增设了英语译文,为国际友人了解苏州文化提供了便利。
然而,由于目前国内学者翻译水平参差不齐,译文参照标准不统一,苏州公共标识语的英文译写普遍存在不规范、不得体等问题。
虽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30240.3-201X》(后文简称为《国标》)和《江苏省地方标准DB32/T1446.8-2009 》(后文简称为《省标》)的修订实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部分拼写错误、语法错误、格式错误等问题有所缓解,但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引发的跨文化语用失误问题仍大量存在,例如逐字硬译、语言粗俗、忽视语境、中式英语等。
1.公共标识语的语言特点公共标识语指的是公开和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生业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1] 。
从语言特点考虑,公共标识语广泛使用名词、动词、动名词、词组、短语、缩略语、现在时态和祈使句,语言简洁措辞精确[2] 。
1.1使用名词。
表示“静态”意义,提示、指示、说明、服务性质的公共标识语大量使用名词,直接精准地显示信息。
例如:洗手间( Toilet/Restroom/Washroom );更衣室( ChangingRoom/Locker Room); 疏散门(Evacuation Gate); 展厅(Exhibition Hall )等。
武汉市公共标示语翻译研究报告

武汉市公共标示语翻译研究报告摘要:标识语在社会生活中的使用十分广泛,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英双语标示语也越来越多,其翻译的方法和质量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只有翻译得准确,才能有效地传达信息,顺利实现其社会交际功能。
关键词:中英双语标识语,翻译,交际功能随着中国的入市,英语运用得越来越广泛,已经逐渐进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城市公共场所的中英文双语标示语也越来越多,这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表现。
但是,各种英语用语的错误和不规范现象也随处可见,这也极大地影响了我们对外交流的国际形象。
这个十一黄金周,我去了江汉路步行街、沿江大道、江滩和一些商场、超市,找到了一些双语标示语,仔细研究揣摩了那些对应的英文翻译,发现其中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在这份实践报告里,我想浅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在这些翻译中,存在一些最基本的错误——拼写错误。
比如我在沿江大道明珠豪生酒店外拍到的照片,是一个车辆禁止入内的标牌,No Entry中的Entry被写成Entery;还有在江汉路大润发超市,“一次性用品”的标牌,Disposable Utensil中的Disposable被写成Disposale。
诸如这样的错误,看似很小,不容易被发现,但是在大酒店这样的地方,这些错误就显得不合时宜了,会影响对外的形象。
在这些翻译中,还存在一些不规则现象。
例如我在江汉路天桥旁拍的照片,是介绍中国银行大楼的一块标识牌,其中说到它是一座古典风格的建筑,它的翻译是Classical style,但是我认为这里是想突出强调,应该写成Classical Style,两个单词首字母均大写。
同样的例子还有,在江滩一家婚纱馆,名字是“唯一视觉”,它对应的英文是The only Vision,但因为是强调名字,也应写成The Only Vision。
以上两个例子,翻译并没有错误,只是不够完善,但规范性同样是公共标示语应该遵循的一大原则,所以翻译者也应注意。
《2024年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外宣翻译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从跨文化语用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外宣翻译的策略。
通过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旨在为外宣翻译提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以促进国际交流的顺利进行。
二、跨文化语用学的理论基础跨文化语用学是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使用和理解的学科。
在交际过程中,语言的使用受到文化背景、社会习俗、思维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了解不同文化间的语言差异和交流习惯,对于提高外宣翻译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三、外宣翻译的特点与挑战外宣翻译是指将本国信息以适当的方式翻译成外语,向国外公众传递信息。
其特点包括信息量大、受众广泛、语言和文化差异显著等。
在跨文化背景下,外宣翻译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语言转换的准确性、文化差异的处理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等。
四、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一)语言转换的准确性在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外宣翻译应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翻译人员应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和丰富的文化知识,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同时,应注重语言的自然度和可读性,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二)文化差异的处理在处理文化差异时,外宣翻译应遵循“文化适应”的原则。
翻译人员应了解目标国家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和价值观念,以避免因文化冲突导致的误解。
通过采用归化、异化等翻译策略,实现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
(三)翻译策略的选择根据不同的外宣目的和受众特点,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对于政策性外宣材料,应采用正式、规范的翻译风格;对于旅游宣传材料,应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此外,还可采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辅助翻译,提高信息的传递效果。
五、案例分析以某城市的外宣翻译为例,该城市在推广其旅游景点时,采用了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
通过深入了解目标国家游客的文化背景和旅游需求,将景点介绍翻译成符合目标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
同时,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使游客更加直观地了解景点的特色和魅力。
《2024年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外宣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从跨文化语用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外宣翻译的策略研究。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跨文化语用学的相关理论背景,然后分析外宣翻译的特点和挑战,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跨文化语用学理论背景跨文化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的使用和交流。
在跨文化语用学中,语用等效是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习惯、交际规则和语境因素,以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
此外,跨文化语用学还关注语言的交际功能,即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实际运用和效果。
三、外宣翻译的特点与挑战外宣翻译是指将本国信息传达给外国受众的翻译活动,具有信息传递、文化传播和形象塑造等功能。
外宣翻译的特点主要包括:信息量大、语言风格正式、文化内涵丰富等。
然而,外宣翻译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语言差异、文化差异、语境差异等。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信息的误解、扭曲或遗漏,进而影响外宣效果。
四、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针对外宣翻译的特点和挑战,本文提出以下策略:1. 文化对比与分析:在翻译过程中,要对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背景进行对比和分析,了解两种文化在语言习惯、价值观、信仰等方面的差异。
这有助于在翻译过程中避免误解和歧义。
2. 语用等效原则: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目标语的语用习惯和交际规则,实现语用等效。
这包括在词汇、句式、语气等方面进行适当调整,以使翻译结果更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
3. 翻译策略多样化:针对不同的外宣内容,应采用多样化的翻译策略。
例如,对于文化特色鲜明的内容,可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保留原汁原味;对于信息传递为主的内容,可采用归化翻译策略,使译文更易为外国受众所接受。
4. 注重语境因素: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语境因素对翻译结果的影响。
这包括时间、地点、场合等具体情境以及社会、文化等宏观背景。
浅谈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对策_翻译策略

浅谈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对策_翻译策略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当前公共标识语英译的现状及对策以及翻译策略。
首先,本文简要介绍了公共标识语的定义,然后结合现实的情况来分析当前的英译情况,并且探讨应对这种现象的对策,最后,总结出如何采用有效和精准的翻译策略去提升翻译效果。
关键词:公共标识语、英译、翻译策略正文公共标识语,是指使用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环境下的术语、名称、标号、标识等表达方式,主要是为了便于人们之间无缝对接而制定的。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共标识语需要翻译成其他语言,尤其是英语,所以英译的翻译现状就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公共标识语出现的背景和语境都比较特殊,如果仅仅采用英语字面意思来翻译也会存在一定的误差,这就使得传统的翻译策略无法满足公共标识语英译的要求。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该重视诸如语言文化、政策环境、文本格式等方面的因素,以此来提升翻译效果。
此外,翻译任务的内容结构也很重要,只有熟练掌握相关语言的文体表达,才能使译文意思更加准确,更具实用性。
在公共标识语英译中,不同的地方也应选择不同的策略,如直译、音译、意译等。
总的来说,公共标识语英译应该采用可靠、准确、有效的翻译策略,从其背景和语境出发,以求最大效果,以保证最好的翻译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在进行公共标识语英译时,我们应该结合实际的情况,正确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首先,文本格式和词汇要与原文保持一致。
如果原文采用大写,那么译文尽量也采用大写;如果原文有特定的词汇,那么译文也尽量使用对应的词汇。
这不仅可以使译文更加准确,也可以避免理解上的误区。
其次,要注意地方特色及文化差异。
有些公共标识语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而在它们的英译中,必须尊重这些文化背景,并将它转化成翻译者所使用的英文表达。
比如“春节”的英译,应该是“Chinese Spring Festival”,而不是“Spring Festival”。
再次,要注意翻译的准确性。
在一些政策、法律等文件中,每一处的翻译都必须精确无误,也可以在多处使用相同的翻译策略,以保证整体的一致性。
有关公共标识的英文及中文翻译的文献综述【范本模板】

[15].赵湘,2006 ,《中英标识语的文化差异与语用翻译》, 外语教学出版社。
[16].赵正宣,饶培伦,刘成益.2006, 《中美两国受试者对警示标志反应差异性的实例分析》, 工业工程与管理出版社.
评分
指导教师
签字
年月日
[5]. Nord,Christiane,2005,《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张美芳,王克非主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6].Shuttleworth, Mark, Moira Cowie. (2004)。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Newmark,P。(2001)。Aproaches to Translation。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4]。Newmark, P。(2001).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1]。吕和发,2004,“公共标语的汉英翻译”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第十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好人难寻》中哥特手法运用的分析2 The “Monstrosity” of Science: an analysis of Frankenstein3 The Analysis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William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4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比较《名利场》两种中译本的翻译5 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中人物与社会的冲突6 语用移情及其在英语学习中的运用7 (英语系经贸英语)从“口红效应”看中国文化产业的机遇8 英文电影对英语专业学生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9 On the Chinese Loanwords from English10 从文化角度分析中美情景喜剧差异性的原因11 从文化角度看英语习语的汉译12 《红字》中女权主义意识探析13 从弗洛伊德解读《好人难寻》14 《咏水仙》两个翻译版本的文体分析15 从涉外婚姻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16 非言语交际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17 福克纳眼中的美国南方—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为例18 浅析英语体育新闻的汉译策略19 浅析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凯瑟琳20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21 埃德加·爱伦·坡幽默小说研究22 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双城记》中的体现23 论《围城》的幽默语翻译24 英汉语言中颜色隐喻的认知差异研究25 论《弗兰肯斯坦》的叙事技巧26 中美时间观念的跨文化研究27 浅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28 Tragic Elements——An analysis of the protagonist Holden’s growth experience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29 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研究30 从目的论角度看外宣翻译—以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31 浅析D.H.劳伦斯小说中的平衡原则32 《理智与情感》中的婚姻33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沉默行为的解析34 对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的评析35 On Transcendentalism in Thoreau’s Walden36 商务英语中的冗余现象及语用功能37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法”38 跨文化意识在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渗透39 论《推销员之死》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悲剧40 中英委婉语语用功能的对比研究41 以国际商务谈判为视角分析中西文化差异42 解读《金色笔记》中的女性主义43 对中英组织文化差异的跨文化研究44 追求自然和谐的童真理想—解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的儿童形象45 浅谈奥斯卡·王尔德的喜剧《认真的重要性》中“谎言”的运用对其情节、语言和人物塑造的作用46 A Probe into Charles Dickens’ Family Values Reflected in A Chri stmas Carol47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文化因素及其对策48 《夏日鸟笼》的女性主义解读4950 性别差异在日常英语词汇和句法中的体现51 从用餐礼仪看中美核心价值观差异52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53 “垮掉的一代”与中国“后”比较研究——以摇滚音乐为分析视角(开题报告+论)54 《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情节55 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的应用研究56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57 英语动画片中的中国元素探究58 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59 “邪恶的心灵”——剖析希斯克厉夫复仇的心理动机60 拒绝话语跨空间映射的认知解读—以商务洽商为例61 论谭恩美《喜福会》中文化身份迷失与探寻62 《彼得•潘》中的“成长”主题63 当女人成为男人--试析《紫色》中西莉的性向转变64 文明的樊笼—解读《野性的呼唤》65 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水乳交融—评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66 从模糊语分析广告语67 灰姑娘文学形象在西方文化中的发展和演变研究68 英语与汉语中禁忌语的比较69 分析《天使,望故乡》的精神主题70 经济学视野下的《鲁滨逊漂流记》71 解读《飘》中斯佳丽的形象72 模因论指导下的英语习语汉译73 从中英文动物词汇看中西方文化差异74 从《认真的重要性》中的布雷克耐尔夫人看维多利亚时代贵族女性特点75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形象分析76 中美文化差异与对广告翻译的影响77 英国战争史对英语习语的影响78 浅析哈代的悲观主义哲学对徐志摩诗歌创作之影响79 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80 浅析《愤怒的葡萄》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81 从合作原则违反角度分析《破产姐妹》中的幽默话语82 福克纳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士兵的报酬》为例83 《先知》中倒装句文体功能的研究84 从文化视角下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129 广告中的熟语模因探析130 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应用131 The Study of English Film Title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Some Requirements to the Translators132 浅读不同语境下的跨文化沟通133 试论“选择性”口译的应用——从释意派理论角度分析口译工作中的变译现象134 浪漫和现实冲突下的宿命论思想——赏析欧·亨利的《命运之路》135 广告英语中双关语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136 The Application of Symbolism in The Great Gatsby137 《时时刻刻》中女性自我构建的研究138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Dishes139 浅谈中学生中国式英语产生及对策140 从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看美国梦141 《了不起的盖茨比》叙述者尼克分析142 体育新闻标题翻译的关联理论视角143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144 从构式视野下对英语图式习语的解读145 从跨文化交际看中西方时间观差异146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147 归化与异化策略在字幕翻译中的运用148 On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Theory of “Three Beauties”—with Xu Y uanchong’s Translation of Tang Poems as an Illustration149 《荆棘鸟》中的三位女性形象——追寻荆棘的女人150 Lex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151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幽默翻译152 从高校课桌文化透视当代大学生的内心压力153 从女性主义角度探讨《呼啸山庄》女主人公命运的悲剧性154 浅析合作原则在汉英广告语翻译中的运用155 动物成语的英译156 文化语境下公示语的翻译157 《欲望都市》中的女性语言分析158 中美隐私观的跨文化视角分析159 论英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160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分析及策略研究161 《哈利•波特》的成功销售及其对中国儿童文学营销的启示162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163 《呼啸山庄》中哥特式风格的表现164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美国梦的幻灭165 汽车商标词的翻译特征和方法166 交替传译中的记忆机制及记忆训练研究167 论美国黑人地位的改变168 国际贸易往来电子邮件写作原则169 场独立和场依存对不同主题阅读材料的影响研究170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原则分析171 不同的阅读任务对高中生英语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17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73 少儿英语游戏教学策略研究174 A Study of Hawthorne’s Notion of Science as Shown in “Rappaccini's Daughter”175 《玉石雕像》中的非言语交流176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幽默翻译177 对儿子与情人中俄狄浦斯情结的分析178 《夜色温柔》男主人公迪克的精神变化研究179 A Study on the Role of Parents i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Learning180 A Southern Elegy—a Feminist Study on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181 英语习语学习策略的探究182 On Misreading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Analysis 183 A Study of Self-Other Relation in The Painted Veil184 The Racial Stereotypes in American TV Media185 A Study on Error Correction in JEFC Classroom186 从心理学角度探析爱米莉的爱情悲剧187 《赫索格》中玛德琳的性格188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习语的翻译189 《飞屋环游记》的人物设置特色分析190 英语非作格动词语义特征和句法属性研究191 公共标识翻译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192 追求女性自我意识的孤独灵魂——评《觉醒》中的爱德娜193 论英文电影字幕翻译及其制约因素——以《别对我说谎》为例194 Problems Occur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Chinese Learning English and Its Possible Solution 195 The Function of Symbols in the Feminist Novel Possession196 Advertising Language: A Mirror of American Value197 论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198 概念隐喻在英语汽车广告中的应用199 弗兰肯斯坦中怪人命运研究200 论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快乐王子》中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