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绪论

合集下载

教育学绪论和课程概述

教育学绪论和课程概述

绪论一、课程论的概念教育科学要回答三个问题:为什么教?————本体论(教育基本理论)教什么?————课程论怎么教?————教学论教什么是要研究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的问题。

1、定义课程论是以学校课程现象和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揭示课程选择与组织的规律与编制方法的一门应用教育学科。

课改(新课程)轰轰烈烈的现象(本质是什么)教材内容繁杂问题(怎么处理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而人生经历短促有限的矛盾)——产生了课程论内容脱离儿童实际、经验、兴趣的问题语文教材远离儿童的生活。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的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第一课:《马踏飞燕》,描绘的是东汉时期的一件艺术珍品;第二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介绍的是距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一幅俄罗斯油画上的内容:一群衣衫褴褛的纤夫吃力地拉着沉重的货船,艰难地行走在伏尔加河边。

孩子们刚刚过完春节,他们再过一个学期就要离开自己生活了六年的小学,他们将要告别活泼可爱的儿童时代,进入少年期,刚刚开学的二月——多梦的春天已经来临,他们的兴奋点多着呢。

怎么选这两篇虚写的文章来开启学生在小学最后一个学期的语文学习呢?这不是存心让人不喜欢语文吗?内容陈旧的问题陈旧的语文教材在高一第一学期的语文课本中,真正从语文的角度来编选的篇目大约只占一半,其余一半则大体上是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考虑,而且还是五、六十年代那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即便是写景抒情文章也是如此……象报告文学这种注重新闻性、现实性的文体,课文中选的仍然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这篇五十年代的作品……(议论文)除了领袖讲话和鲁迅作品之外,其余几乎都是一些人云亦云、毫无新意的平庸之作。

而更使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总共二十八篇课文中,竟没有一篇是反映当代社会生活、议论精辟、文字精彩的作品。

仿佛使用这本教材的老师和学生不是生活在二十世纪末,而是生活在五、六十年代的人。

2、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1)课程就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中的一个因素。

《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版

《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版

《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版绪论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

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

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4、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

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5、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

6、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历史法的研究步骤:①是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

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7、调查法的工作步骤:①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②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③拟定调查提纲④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

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有:观察、谈话、问卷8、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学2

教育学2

教育学第一章:绪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是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1、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价值观。

2、有助于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有助于总结教育经验,探索教育规律。

4、有助于学习其他教育理论学科。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教的主体)、受教育者(学的主体)、教育影响(中介)教育的根本目的:培养人教育的起源学说:1、生物起源论2、心理学起源论3、劳动起源论4、交往起源论教育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教育的发展表格:教育学的发展表格:被誉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是:昆体良的《雄变术原理》比学记要晚300多年1632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被誉为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他也被誉为“教育学之父”。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试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并将他称为传统教育派代表。

第二章: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教育活动、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作用和影响。

教育功能的种类:一、对象分:个体功能、社会功能二、性质分:正功能、负功能三、层次分:基础功能、派生功能四、客观分:筛选功能、协调功能社会功能主要包括:1、教育的政治功能(表现:维系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变革)2、教育的经济功能(表现: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在生产的手段、是生产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3、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文化的传承功能、文化的创新功能、文化交流功能、文化的选择功能)4、教育的人口功能(表现:改善人口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使人口结构更趋于合理化、有利于人口迁移)个体发展功能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产生的一切变化,他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

绪论-教育学及其发展

绪论-教育学及其发展

人物
观点
蔡元培 陶行知 晏阳初 梁漱溟
五育并举: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美育 北大改革: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教育独立思想:经费独立、行政独立、学术和内容独立、脱离宗教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教育实践:晓庄学校、小先生制 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基本观点: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对教育的研究 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进行;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社 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向 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培养完整的人格;通过“陶冶”与“唤醒”来建 构和谐对话的师生关系。文化教育学深刻影响了德国乃至整个世界 20世纪的教育学发展,在教育的本质,目的、师生关系诸方面给人 以新的启发。
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是第 一部具有科学形态的教育学。该书构建了教育学的逻 辑体系,形成了一系列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明确提出 了教育学的学科基础是心理学和伦理学 。 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 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其学生齐勒修改为预备、提示、 比较、总结、应用五阶段教学法。 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观点:教师中心、教材中心、 课堂中心(三中心)。 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 科学教育学之父
教育学及其发展


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学科,是一门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研究教育现象和 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培训班、体罚、择校 教育问题:弹唱跳、体美不受重视 教育学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问题,揭示教育本质、教 育规律和探讨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学科。

教育学原理ppt课件绪论

教育学原理ppt课件绪论

随着社会对个性化教育的需求增加,教育 学将更加注重研究和推进个性化教育,以 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在未来的教育学发展中,教育公平和教育 质量将更加受到关注和重视,以实现教育 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03
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
教育
01
广义的教育
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及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包括家庭
教育学原理
目录
• 教育学原理概述 • 教育学原理的发展历程 • 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 • 教育学原理的研究方法
01
教育学原理概述
教育学原理的定义
教育学原理是指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它主要探讨教育的基 本理论问题,为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指导。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以教育学的一般原理为基础,进一步探 讨教育的本质、目的、过程、方法等基本问题,从而形成对教育的全面、深刻的 认识。
的紧密结合,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研究对象
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具体包括教 育的本质、目的、过程、方法、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研究范围
教育学原理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各级各类教育,包 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此外,教 育学原理还涉及到教育与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关系, 以及教育的历史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域更加广泛,研究方法更加多样。
教育学原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教育技术的创新应用
教育学将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 进一步交叉融合,拓展研究领域和视野。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教 育学将更加注重教育技术的创新应用,提 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教育学 绪论

教育学 绪论

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 律的科学

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广泛地存在于人 类社会生活之中。
2、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 教育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 系,以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贯穿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 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教育 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2、西方古代教育思想
古希腊的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
(Plato)、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古罗马的昆体良( M.F. Quintilianus)等都在各自的著作 中阐发了各自的教育观点和主张。
柏拉图(Plato约BC427347 , 20-28 岁 师 从 Socrates,40 岁 时 在 雅 典 办了Academy-学园,第一 个提出学前教育思想)继 承苏格拉底的助产化,认 为可以从具体事物达到对 理念的掌握。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632年出版)标志教 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产生。
J· Comenius,1592年 A· 3月28生于捷克尼夫尼茨 城,10岁成为孤儿,受摩 拉维亚兄弟会资助,22岁 大学毕业。36岁因避天主 教的迫害,侨居波兰的黎撒, 58岁受兄弟会推选为教主, 68岁病故。
朱熹曰:“学不可躐等”,“便依次序。”(《论为》)。
“柴(高柴)也愚,参(曾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谚。” (《先进》)。 另外孔子还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普及教育主张,“自行 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海焉”。
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 名况,时人尊而号为 “卿”,故又称荀卿, 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 卿,战国末期赵国(今 山西南部)人,先秦著 名思想家。

教育学绪论(王道俊郭文安编)PPT课件

教育学绪论(王道俊郭文安编)PPT课件

(2).典型
(3).逼真的模拟训练 转化技能
(4).知识
(5).理论联系实际
3.情境化的教育学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教育学的意义、理解教育学的概念。 2.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价值。 3.理解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4.了解教育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5.初步掌握分析和认识教育与教育学相关问题
的方法。
重点重难点:教育学的概念及价值、教育学的研 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男孩想到了他的那棵小树,于是男孩 不顾一切地冲了出去。
父亲焦急冲他喊道:“你要去哪?” 小男孩说道:“我的树还很弱,我要保护它不被大风刮倒!” 于是,男孩在守护他的小树的时候,在树下被雷劈死了... 雷雨天气站在树下是很危险的,珍爱生命,理智做事……
做事首先要冷静要思考,学习教育学的教育发展规律将会指 导你如何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将会使你具有必备的教师资格 ,具有担当与责任意识。
3.积极参与讨论、发言、调研等教学活动, 并记入平时成绩。整个过程中表现特别优秀 者(如主动回答提问或积极参与讨论等)加 4分。
三、参考书目:
(一)教材: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二)教学参考书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编写.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 版社,2002.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0. 3.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韩延明.新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枊海民.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王卫东,田秋华.教育学纲要[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7. 张乐天. 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 叶澜. 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育学(绪论)教育学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其核心问题是引导、培育和规范人的发展,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有效培养人的问题。

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教育问题的类型一般有常识问题与未决问题、表象问题与实质问题、大问题和小问题。

教育问题的提出标志着教育学的萌芽,教育问题的发展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育现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通过感官可以直接感知的教育事物各个方面的外部表现形态,是教育事物的外部联系。

教育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作为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其表现形态是多维度、多方面的。

教育规律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的本质性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价值是指教育对个人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

在教育的社会价值中,可分为教育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与政治价值;教育的个人价值,可分为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

教育艺术是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图象组织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功能,为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而采用的创造性教学方式和方法。

教育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教育活动的总称。

教育学的任务:在研究教育的现象与问题、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去揭示教育的各种可验证的客观规律(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并阐明教育工作的原理、原则、方法与组织形式等的有效性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2.教育(第一章第一节)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等。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满足一定社会需要,促进社会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课件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科学化时期)(公元17世纪—19世纪)
1、教育学创立的标示:
第一,在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第二,在概念方面,这一时期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或概念体系,标志着理论 体系的形成; 第三,在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在结果方面,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第五,在组织方面,是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精品课件
2、萌芽时期的教育学其主要特征:
(1)以习俗的认识为主,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经验的描述和总结,缺少理 论分析; (2)以机械类比、比喻、寓言等思维方式为主,缺乏抽象的理论概括和 提升; (3)没有专门的教育学语言,有关教育论述包含于哲学或道德论述之中, 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没有提出教育学这一概念。
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惟一方法。 第五,教育一方面受社会发展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
作用于社会,对于促进现代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第六,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精品课件
5、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有鲍尔斯、金蒂斯,著有《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
其主要观点是: 第一,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
的,是造成社会差别、社会歧视和社会对立的根源。 第二,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化状态、经济结构强烈地制约着学
校的目的、课程、师生关系等,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 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因此,下层民众的子弟、文 化处境不利者的子女很少能在学校系统内取得成功。
谢谢!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三)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20世纪中期以来)
1、斯宾塞(英国),代表作:《教育论》。他倡导科学是最有价值的知 识,重视科学教育,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
2、梅伊曼(E.Meumann)和拉伊(W. A. Lay)(德国),实验教育学 的代表人物。拉伊1903年出版了《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 学的系统论述。
第三,教育理论研究不能采取惟科学主义的态度和方法,而要采用实 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提示具体教育生活中的利益关系,从而寻找克服教 育及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策略。
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内容观和“发现学习” 的教育观;
精品课件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趋势:分化与综合
精品课件
教育学是从教育现象入手,研究教育问题, 探讨、揭示教育精品规课件律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科学的萌芽阶段(前教育学时期) 1、代表人物及教育专著:
中国: (1)孔子,《论语》。主要观点:有教无类;六艺;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等。 (2)《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它是《礼记》中的一篇, 写作年代约在战国末期,作者不详。《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较 为系统地阐述了有关教育的基本原理,如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等。 古希腊: (1)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 (2)昆体良,代表作:《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精品课件
(2)教育问题与教育现象、教育事实、教育规律之间的关系
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教育现象是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对教育活动最广泛的概括,教育 现象中包含着教育问题, 但并不是所有的教育现象都可以构成教育问题。只有当教 育现象中的某些矛盾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且有研究的时候,才能构成教育问题。
绪论
(一)教育学与教育科学
1、教育学的含义:教育学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作为 一种学科门类总称的教育学也称为教育科学。)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若干观点: ①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的一门学科。(?) ②教育学是把教育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
③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事实。 (?)
④教育学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 (√)
3、杜威(J. Dewey),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年), 主要教育观点:第一,教育即生活;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继 续的增长,;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 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中以 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 领导者。第六,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 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精品课件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基本观点: 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 第二,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
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 第三,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第四,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
(2)夸美纽斯(捷克),代表作:《大教学论》(1632年), 西方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3)康德(德国),代表作:《康德论教育》(1803年)。 他明确提出教育必须成为一门科学方法。
(4)赫尔巴特(德国)《普通教育学》(1806年), 被认为是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规范性学科的标志,
(5)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
2、教育学在这个时期创立的原因:
第一,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第二,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密切关系。
第三,与一些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也分不开。
精品课件3、代表人物:Fra bibliotek(1)培根(德国),代表作《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年), 首次将教学的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提了出来。
教育规律是指教育活动中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和内在的联系。提示教育规律 是教育学研究的任务。教育问题是通向教育规律之门。
教育事实是对现实教育活动物质方面的概括,是可以观察和统计的,也是与教育价 值相对而言的。教育问题以教育事实为基础,但它本身不能构成教育问题,只有当 某种教育事实及其所隐含的价值引起人们的注意,并对它进行价值评价时,才能成 为教育问题,从而成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