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中的炊烟》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浙江省9 1高中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20学年第一学期9+1高中联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核对条形码信息;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一、语言文字应用(本大题共12题,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选择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列词语中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文工团的几个同志,就由助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
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sháo),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zā)所去。
B.列车一头扎进黑暗,把她们撇.(piě)在冰冷的铁轨旁边。
很久,她们还能感觉到它那越来越轻的震颤.(chàn)。
一切又恢复了寂静,静得叫人愁怅。
C.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jī),上面供一副.(fù)香烛,几碟瓜果月饼。
孩子们急切地盼那柱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
D.袁隆平拍去身上在粉笔灰尘,掖.(yē)着讲义夹.(jiá),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
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散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5分)过去史学家一直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比较重要,认为1914年到1918年的一战只是欧洲旧的家庭式的争吵。
于是..冷战结束以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世界主流历史学家开始意识到其实一战比二战更重要。
一战不仅为未来洗好了牌,为二十年后的二战奠定了基础,也在精神和文化上基本确立..了延续至今的世界历史文化版图。
【甲】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第一个结果是四个欧洲古老帝国(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崩溃,整个欧洲文明出现巨大的真空。
【乙】更具灾难性的是“巴黎和会”签署的《凡尔赛和约》虽然结束了战争,却没有产生一种新的精神或文明的尺度。
《炊烟》阅读答案_记叙文阅读

《炊烟》阅读答案_记叙文阅读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炊烟》阅读答案_记叙文阅读,欢迎阅读与收藏。
《炊烟》阅读答案_记叙文阅读1炊烟的味道余继聪①“很喜欢炊烟的味道!”一位萍水相逢的朋友说。
她说出了我心底的话。
炊烟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
②我爱曲曲弯弯从村落农家升起的炊烟,更爱炊烟的味道。
③每次乘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总是会经过很多村庄。
我总是会睁大眼睛,很惬意地欣赏村庄。
④我羡慕这些庄户人,一家人守着一缕香喷喷的炊烟,就是守着幸福。
离开一座城市,我总是很激动,因为我又可以靠近一缕缕温暖的、香喷喷的炊烟。
每当接近一座城市时,我总是会不断地回头,目光总是不愿离开那远去的炊烟,就好像每次离家时,总不愿放开母亲温暖的手。
⑤十三岁以前,我曾拥有过一缕炊烟。
那是从滇中的一个小村庄里升起的炊烟。
守住一缕香喷喷温暖暖的炊烟,当然也就守住了一个温暖幸福的家。
⑥青涩的少年时代,贫穷与欢乐共存。
每到农忙,学校都放假回家,即使上学作业也寥寥无几,没有任何负担,给了我们这些“半截缸”疯跑玩耍的机会。
记得最清的是,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酷夏,一连几天的雨下个不停,我们几个小伙伴在村里玩游戏玩腻了,不知谁出了个主意,何不趁着下雨去偷黄瓜吃,于是一呼百应。
看菜园的于老头因为雨天也没有出来瞭望,坐在屋里发呆,我们几个毛孩子趁机下手,黄瓜架不高,尽管小心翼翼、蹑手蹑脚,但不知谁不小心“扑腾”一声把黄瓜掉在地上,惊动了于老头,他疯一样从屋里出来,边骂边追,我们不管三七二十一背起自己的猎物撒腿就跑。
慌不择路,从小河里窜过去,身上、脸上布满了泥水。
他毕竟是上了岁数的人了,哪是我们的对手,眼看追不上就停了下来。
于是我们带着胜利的果实回到了家。
2019年中考散文阅读真题专项练习题(24篇)(附有标准答案)

2019年中考散文阅读专项练习题(附有标准答案)(一)西墙(1)砌新屋的时候,只记得高兴,没想到日后会有那么猛的雨。
墙是土墙,又支棱得特别高,住进后的第一场雨就把一家人吓坏了,来雨时阵风强烈,风夹着雨像个披头散发的泼妇,一头一头往东墙上撞,只一会儿,墙上就有大片大片暗红的稠液顺着墙面流下来,别以为是雨撞破了头,雨才伤不着呢,受伤的是土墙。
雨像受了谁的唆使,说土墙的土站得太高太显,就联合风想把墙上的土重新带回地面。
可墙上的土才不在乎站高站低呢,真正受损的是我们,一场雨就把墙弄成这样,往后的日子可怎么办?①正在我们担心东墙的时候,西墙被另一场雨同样撕得遍体鳞伤。
好在人字形的屋顶把南墙北墙压得很低,伸出头的屋檐把它们给护住了。
(2)紧邻东墙的还有一块空地,是二狗家的屋基。
为了给东墙找个蔽护,父亲就跑去找二狗,要他早点把屋砌起。
二狗又不是傻子,当然知道父亲的心思,就老拖着说自家的劳力还没长齐,没有砌屋的实力。
父亲一咬牙,就说,只要他尽早砌屋,我们全家都去帮衬。
二狗要的就是这话。
我们全家在二狗的屋场里整整做了半个月工,二狗的新屋就砌起了。
我家东墙的问题总算解决。
可二狗家的东墙又有新问题了。
二狗被几场雨淋虚了胆,忙在村里寻找新的合作伙伴。
(3)我家砌屋时村里已有二十年没砌屋了,我家砌好屋后,东边就一幢傍着一幢,砌了八九幢。
村里没有别的更大的便宜可沾,村人就想沾这么点便宜。
母亲比父亲的胸怀可能要窄些,为这事,母亲几次私下里埋怨父亲心太急。
又说地基也没选好。
(4)是的,地基真的没选好。
西边是一丘稻田,就算父亲有心帮工,也没有人家来傍着砌屋,西墙的问题就这么一直悬着。
风雨一场一场地刮,西墙的泥一层一层剥下——②眼看西墙很快就不能承负屋粱的重量了。
某个早晨起来,屋盖下一家人竟有好几个夜里做梦,梦见屋子倒下来把一家人压在下面。
父亲就再也坐不住了,他赶到山那边买回一车石灰,把土墙粉刷了一番,以为这样就成了。
可几场雨过后,石灰就一块一块大面积逃离,没过完那个冬天,墙上就只剩最后几块贴心的石灰了。
迟子建散文暮色中的炊烟

迟子建散文暮色中的炊烟炊烟是房屋升起的云朵,是劈柴化成的幽魂。
它们经过了火光的历练,又钻过了一段漆黑的烟道后,一旦从烟囱中脱颖而出,就带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宁静、纯洁、轻盈、缥缈。
炊烟总是上升的,它的气息天空最为熟悉的了。
但也有的时候气压过于低,炊烟徘徊在屋顶,我们就会嗅到它的气息。
那是一种草木灰的气息,有点微微的涩,涩中又有一股苦香,很耐人寻味。
这缕涩中杂着苦香的气息,常让我忆起一个与炊烟有关的老女人的命运。
在北极村的姥姥家居住的时候,我喜欢趴到东窗去望外面的风景。
从东窗,还能看见她家的木刻房屋。
这座房屋的主人是个俄罗斯老太太,我们都叫她老毛子。
她是斯大林时代避难过来的,她嫁了一个中国农民,是个马夫,生了两个儿子,那个在北极村的儿子为她添了个孙子,叫秋生,秋生呆头呆脑的,他只知道像牛一样干活,见了人只是笑,不爱说话,就是偶尔跟人说话也是说不连续。
秋生不像他的父母很少登老毛子的门,他三天两头就来看望他的奶奶。
除了他,老毛子那里再没别人去了。
那时中苏关系比较紧张,苏联的巡逻机常常地叫着在低空盘旋,我方的巡逻艇也常在黑龙江上徘徊。
不过两国的百姓却是友好的,我们到江边洗衣服或捕鱼,如果看见界河那侧的江面上有小船驶过,而那船头又站着人的话,他们就会向我们招手,我们也会向他们招手。
那时村中的人很忌讳和她来往,因为一不留神,就会被戴上一顶“苏修特务”的`帽子。
她也不喜欢与村中人交往,从不离开院门,只呆在家里和菜园中。
她个子很高,虽然年纪大了,但一点也不驼背。
她喜欢穿一条黑色的曳地长裙,戴一条古铜色三角巾,她脸上的皮肤非常白皙,眼帘深深凹陷,那双碧蓝的眼睛看人时非常清澈。
我姥姥不喜欢我和她说话,但有两次隔着栅栏她吆喝我去她家玩,我就跃过栅栏,跟着她去了。
我至今记得她的居室非常整洁,北墙上悬挂着一个挂钟,挂钟下面是一张紫檀色长条桌,桌上喜欢摆着两个碟子,一个装着蚕豆,一个装着葵花子,此外还有一个茶壶,一个茶盅和一副扑克牌。
《迟子建散文》赏析

《迟子建散文》赏析:《哑巴与春天》施超文这篇作品表现了老哑巴宽厚、仁慈、善良、热爱生活,却因社会地位低下而被人忽视、遭人歧视、最终遭到抛弃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老哑巴的深切同情和对小镇上人们的冷漠歧视态度的愤怒。
作品以达子香花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脉络清晰,行文自然。
第二段中首次出现,达子香花的开放是春天来临的标志,它是“我”对童年春光回忆的重要元素,对引出老哑巴起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第六段中两次出现,是老哑巴命运发生变化的重要契机,美丽的达子香花,见证了爱花的老哑巴在众人眼中的可有可无的悲惨命运。
第七段达子香花再次出现,既呼应了前文,又形成强烈的映衬,美丽的达子香花依旧,而老哑巴却已在众人的冷漠和歧视中消失了,表达了“我”对老哑巴的怀念。
徐浩瑀1、阅读全文,概括作者回忆了童年中的哪几个劳动生活片段?作者回忆了童年中耕地,除杂草、割猪草。
2、在文章第①段A处划线句补充一个“点题(紧扣题目)”的句子,写在下面。
农村每个农具把基本都是木头的,人们每当劳作的时候都会触摸到它们。
它们随着人们的劳作而被磨出各种形状,显现出它们本身的花纹,就像见证了人们劳作的眼镜3、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共6分,每小题3分)A.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⑤段画线句。
进了我家园田的庄稼,很像是被送入孤儿院的弃婴,命运总是不大好A 作者把庄家比作弃婴,来表达自家园田土壤的贫瘠,对于庄家的疏于照料,导致庄家的长势不好。
B.赏析文章第③段加点词语“拍打”的表达作用。
清风拍打着土豆花,土豆花又借着风势拍打着我的脸颊,让我脸颊发痒,那是一种多么醉人的痒啊B 作者通过对土豆花用“拍打”描述,为了描述清风给土豆花赋予了生命的气息,体现了之物对与生命的渴望和对于人的亲昵之情。
3、作者在文中结尾一段说“我永远不会忘记农具身上的眼睛”。
请结合全文,说说这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4分)作者说不会忘记农具的眼镜,只是为了说明自己忘不了过去的生活,而农具就是他的记忆和见证者。
暮色中的炊烟艺术特色

暮色中的炊烟艺术特色引言暮色中的炊烟艺术,是一种将美学与生活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当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升起,渐渐融入了大自然的画卷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独特韵味。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暮色中的炊烟艺术的特色,包括颜色、形状、氛围等方面。
炊烟的颜色炊烟在暮色中展现出迷人的色彩。
当夕阳的余晖映照在炊烟上,烟雾呈现出金黄色、橙色、红色等暖色调。
这些色彩与天空的蔚蓝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温暖的氛围。
同时,炊烟中还夹杂着淡淡的灰色,增加了层次感和浓度,使整个画面更加绚丽多彩。
炊烟的形状暮色中的炊烟形状各异,有时呈现出卷曲的形状,有时则是直线状。
有的炊烟在升腾的过程中会分散成细小的颗粒,如细雨般飞散在空中,给人以朦胧、神秘的感觉。
还有的炊烟形成了漩涡状,旋转缭绕。
这些独特的形状使得炊烟成为了一幅动态的艺术画,在暮色中舞动着。
炊烟的氛围炊烟在暮色中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让人沉浸其中。
炊烟缭绕而起,顺着微风飘向远方,仿佛是一幅和谐的画面。
夜幕降临,炊烟逐渐被黑暗所吞噬,但其余晖仍在炊烟中闪烁,给人以希望和温暖的感觉。
这种氛围将我们引入一个梦幻的世界,与自然融为一体。
炊烟的意义炊烟在暮色中具有深刻的意义。
它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人类与大自然相互交融的象征。
在炊烟飘散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时光的流转和变化,领略到生命的无限可能。
暮色中的炊烟艺术不仅是一种视觉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和放松。
如何欣赏暮色中的炊烟艺术欣赏暮色中的炊烟艺术需要有一颗平静的心灵和对美的敏感。
以下是一些欣赏暮色中的炊烟艺术的建议:1.选择合适的观景点:选择视野开阔的地方,可以远眺整个暮色中的景色,让炊烟与背景相得益彰。
2.静心观赏:找一个安静的时刻,在心情平静的状态下,专注地观赏炊烟的变化与流动。
3.珍惜每一个瞬间:炊烟的形状和颜色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珍惜每一个独特的瞬间。
4.拍摄记录: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用相机或手机记录下炊烟的美丽瞬间,留下它们的永恒。
现代文阅读之标题分析练习

现代文阅读之标题分析阅读一:断头树也有春天【英】珍·古德①写下这段文字时,我正坐在英格兰伯恩茅斯的家中,抬头就能望见窗外的几棵树。
其中一棵山毛榉树是我的最爱。
小时候,它的树枝便是我最好的椅背,倚着它,我读完了《人猿泰山》,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生活在森林里。
②山毛榉树是我最好的玩伴,我常常在树上一待就是几个小时。
我每天都会轻唤着它的名字,把自己的一些小秘密说给它听。
夏日午后,当微风穿过枝丫,我仿佛听到了它的呢喃低语。
A叶儿轻轻摆着,边歌边舞,那是它为我精心设计的演出。
刮大风的时候,我搂紧它的臂膀,随它一起在风中摇晃。
③每当我徘徊在一棵大树下时,我总是惊叹于树里隐藏了多少岁月的故事,那展臂迎风的树枝经受了多少载的风雨,还有那多到无法数清的树叶,有多少歌儿要吟唱。
我们所能看到的地面上的部分,只是树的一部分,在那深不可及的地下,埋藏着它最深沉的心事和渴望。
B也许是与树接触久了,我似乎读懂了树的语言,理解了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另一个世界。
④“幸存者”是一棵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中幸存的豆梨树。
20世纪70年代起,它就被栽植在世贸中心5号楼附近,年年用绽放的白色小花,为水泥世界里的人们送来春的讯息。
与同伴一样,它也被埋在了倒塌的双子塔下。
⑤一个月后,清理残骸的工人发现了它。
彼时,树已经被“肢解”——水泥碎块砸得它“身首异处”,剩下的树干被烧焦,树根严重受损。
人们把它送入纽约公园的苗圃。
⑥苗圃的管理人员告诉我,第一次看见这棵断头树时,他觉得根本不可能有任何方法让这棵树起死回生,他没想到去掉表层烧焦部分的“幸存者”,竟在苗圃的优质土壤里生根了。
⑦“幸存者”注定拥有不平凡的生命。
2010年春天,一场可怕的风暴以每小时160公里的速度席卷了“幸存者”所在的区域。
风暴过后,“幸存者”已有部分树根裸露在外,苗圃管理人员给“幸存者”又做了一次大手术。
⑧起初他们不敢有太大的动作,只是把树枝抬起来一些,让树干跟地面依然保持一定角度。
暮色中的炊烟文学批评

暮色中的炊烟文学批评
"暮色中的炊烟"是一种文学描写技巧,用于表现黄昏时分冒出
的炊烟。
在文学批评中,暮色中的炊烟常常被解读为一种寓意,表达出人类生命的短暂与生命的无常。
炊烟飘荡于暮色中,象征着人们的生活和希望,但又在夕阳西下时渐渐消失。
这种意象可以引发对人生奥秘、生命的意义以及时间流逝的思考,从而展示作家对存在与命运的深刻洞察力。
此外,文学批评家还可以通过分析作品中使用暮色中的炊烟的手法和效果来评价作品的艺术性。
例如,通过描述炊烟的细节,如颜色、形状和位置,作家创造了一种氛围和感觉,让读者沉浸在故事中。
此外,作家还可以将暮色中的炊烟与其他文学元素相结合,如人物、音乐或自然景观,以加强作品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总的来说,“暮色中的炊烟”在文学批评中被视为一种象征与意象的表达,能够唤起读者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文学批评家
通过分析作品中的表达方式和效果来评价作家的艺术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暮色中的炊烟》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迟子建
炊烟是房屋升起的云朵,是劈柴化成的幽魂。
它们经过了火光的历练,又钻过了一段漆黑的烟道后,一旦从烟囱中脱颖而出,就带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宁静、纯洁、轻盈、缥缈。
炊烟总是上升的,它的气息天空最为熟悉了。
但也有的时候气压过低,炊烟徘徊在屋顶,我们就会嗅到它的气息。
那是一种草木灰的气息,有点微微的涩,涩中又有一股苦香,很耐人寻味。
这缕涩中杂糅着苦香的气息,常让我忆起一个与炊烟有关的老女人的命运。
在北极村的姥姥家居住的时候,我喜欢趴到东窗去望外面的风景。
从东窗,还能看见她家的木刻楞房屋。
这座房屋的主人是个俄罗斯老太太,我们都叫她老毛子。
她是斯大林时代避难过来的,她嫁了一个中国农民,是个马夫,生了两个儿子,那个在北极村的儿子为她添了个孙子,叫秋生,秋生呆头呆脑的,他只知道像牛一样干活,见了人只是笑,不爱说话,就是偶尔跟人说话也是说不连续。
秋生不像他的父母很少登老毛子的门,他三天两头就来看望他的奶奶。
除了他,老毛子那里再没别人去了。
那时中苏关系比较紧张,苏联的巡逻机常常嗡嗡地叫着在低空盘旋,我方的巡逻艇也常在黑龙江上徘徊。
不过两国的百姓却是友好的,我们到江边洗衣服或捕鱼,如果看见界河那侧的江面上有小船驶
过,而那船头又站着人的话,他们就会向我们招手,我们也会向他们招手。
那时村中的人很忌讳和她来往,因为一不留神,就会被戴上一顶“苏修特务”的帽子。
她也不喜欢与村中人交往,从不离开院门,只呆在家里和菜园中。
她个子很高,虽然年纪大了,但一点也不驼背。
她喜欢穿一条黑色的曳地长裙,戴一条古铜色三角巾,她脸上的皮肤非常白皙,眼帘深深凹陷,那双碧蓝的眼睛看人时非常清澈。
我姥姥不喜欢我和她说话,但有两次隔着栅栏她吆喝我去她家玩,我就跃过栅栏,跟着她去了。
我至今记得她的居室非常整洁,北墙上悬挂着一个挂钟,挂钟下面是一张紫檀色长条桌,桌上喜欢摆着两个碟子,一个装着蚕豆,一个装着葵花籽,此外还有一个茶壶,一个茶盅和一副扑克牌。
这桌子上的东西展现了她家居生活的情态,喝茶,吃蚕豆,嗑瓜子,摆扑克牌。
她把我领到家后,喜欢把我抱起,放在一把椅子上。
我端端正正地坐着的时候,她就为我抓吃的去了。
蚕豆、瓜子是最常吃的,有时也会有一块糖。
与她熟了以后,她就教我跳舞,她喜欢站在屋子中央,扬起胳膊,口中哼唱着什么,原地旋转着。
她旋转的时候那条黑色的裙子就鼓胀起来了,犹如一朵盛开的牵牛花。
北极村的很多老太太都缠过足,走路扭扭摆摆的,且都是小碎步;而老毛子却是个大脚片子,她走起路来又稳又快。
我那时把她爱跳舞归结为她拥有一双自由的脚,并不知道一双脚的灵魂其实是在心上。
那些不上她家串门的邻居,其实对老毛子也是关心的。
他们从两个途径关心着她:一个是秋生,一个就是炊烟了。
人们见了秋生会问他:秋生,你奶奶身体好吗?秋生嘿嘿地笑,人们就知道老毛子是硬朗的。
而我姥姥更喜欢从老毛子家的烟囱观察她的生活状况,那炊烟总是按时按晌地从屋顶升起,说明她生活得有滋有味的,很有规律。
大家也就很放心。
老毛子在冬季时静悄悄地死了,她是孤独地离开这个冰雪世界的。
那几天秋生没过来,人们是通过她家的烟囱感觉她出了事的。
住在她家后面的人家,每天早晚抱柴生火时,总是习惯性地看一眼老毛子的烟囱,结果她连续几天都没有发现那烟囱冒出的一缕炊烟,知道老毛子大事不好了。
于是喊来她的家人,进屋一看,老毛子果然已经僵直在炕上了。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在暮色苍茫的时分看到过那幢房屋飘出炊烟,尽管村子里其他房屋的炊烟仍然妖娆地升起,但我总觉得最美的一缕已经消逝了。
(选自《迟子建散文精品赏析》,有删改)
1.文章以“暮色中的炊烟”为题目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我那时把她爱跳舞归结为她拥有一双自由的脚,并不知道一双脚的灵魂其实是在心上”,结合上下文,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3.从全文看,北极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4.文章结尾说“尽管村子里其他房屋的炊烟仍然妖娆地升起,但我总觉得最美的一缕已经消逝了”,结合全文,具体分析作者这样表达的原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答案:
1.①从结构上,“炊烟”贯串全文,是全文的线索,“暮色中的炊烟”与事件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②“暮色中的炊烟”,烘托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而老人却在这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中孤独地死去,更凸显了老人悲苦的命运。
2.答案:老毛子爱跳舞,并不是因为她拥有一双自由的大脚,而是源于一颗热爱生活、热情奔放的心。
3.答案:①勤劳、善良,北极村人对老毛子也是关心的。
②友好,在中苏关系比较紧张的时候,还能与邻国百姓友好相处。
③也有一些谨小慎微,很忌讳和老毛子来往,因为一不留神,就会被戴上一顶“苏修特务”的帽子。
4.答案:说老人家的炊烟最美,实际上寄寓的是作者对老人的怀念和赞美之情:①怀念老人的勤劳和热情好客;②她的院子里种植了大片大片的向日葵,她的居室非常整洁;③她招呼我去玩,给我吃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