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案(公开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案(公开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案(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父爱之舟》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通过讲述父亲默默付出、无私关爱儿子的故事,展现了父爱的伟大。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旨在让学生体会父爱的伟大,学会珍惜父爱。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理解。

但针对课文中的深层次情感,需要通过引导和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和感悟。

同时,学生对于父亲的关爱和付出,可能存在不同的认知,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感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父爱的伟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珍惜父爱,关爱家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爱的伟大,学会感恩,培养良好的家庭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父爱的伟大。

2.教学难点:感受父爱的伟大,学会感恩,培养良好的家庭观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感恩之心。

3.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2.课文音频:准备课文朗读音频,便于学生跟读、感悟。

3.相关素材:准备一些关于父爱的故事、图片等,用于拓展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父亲的关爱和付出,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注意情感的融入。

《父爱之舟》教学设计1(第二课时)

《父爱之舟》教学设计1(第二课时)

《父爱之舟》优质教案(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细致分析每个场景的描写,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

2.联系全文理解“父爱之舟”的含义,体会文中表达的深厚的父子之情。

3.培养学生知恩、感恩的情感。

一、检查上节课布置的作业,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1.上节课,你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来表现父亲对你的关爱?2.生展示,教师适当评价,并把优秀的作业展示在多媒体上。

3.与作者回忆的场景相比,谁的更感人呢?为什么?(由此导入本节课新内容的学习)新、旧知识连接,温故而知新,自然引导过渡,整堂课浑然一体。

二、精品细读,品味场景描写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哪个场景最感人呢?为什么?学生自由发言,畅所欲言,教师适时播放相关的课件,并适当选择1~2个场景加以精讲。

示例1:“‘我’和父亲住旅店”这个场景最感人。

虽然父亲用钱极为节省,但在旅馆住宿时,他看到我身上被臭虫咬的大红疙瘩,还是心疼得同意加钱换房间,这样相互映衬,父亲对儿子的疼爱跃然纸上。

示例2:“逛庙会”这个场景很感人。

盛大的庙会中人山人海,各式各样的小吃和玩具多馋人呀!可是,作者逛庙会,只能饱眼福,不能买东西(仅仅喝了一碗豆腐脑)……回来后,父亲给“我”做了一个万花筒。

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而这些小事却给童年的“我”带来莫大的幸福,这也更能表现出父爱的真挚。

示例3:“父亲背‘我’去上学”这个场景最感人,因为这个场景表现了父亲对“我”寄予的期望,他是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知识,长出息。

示例4:“父亲摇船送‘我’到无锡上学”的场景很感人,因为这个场景写了父亲为“我”缝补被子的细节,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父亲对“我”的关爱,更深刻地领悟到父亲的伟大。

2.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说一说如何才能使场景描写更感人吗?学生讲述,教师总结。

如何才能使场景描写更感人呢?1.选材要真实;2.要以小见大;3.要运用一些手法,如相互映衬等;4.要有细节描写。

此环节能很好地突出本课的重点——学习如何进行场景描写,做到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

19《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19《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父爱之舟》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子之间的深情。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3)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委托”造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和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培养孝敬父母的情感。

(2)懂得珍惜亲情,回报父母。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子之间的深情。

2. 课文理解: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3. 生字学习: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委托”造句。

4. 资料查询:学会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和背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2. 教学难点: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委托”造句;学会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和背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板书课题《父爱之舟》,让学生齐读课题。

2. 课文朗读(1)让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指导朗读技巧。

3. 课文理解(1)自主学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回答课文讲述了什么事。

(2)合作学习:分组讨论,交流对父爱的理解。

(3)全班交流: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4. 生字学习(1)让学生自学生字,组内交流。

(2)教师讲解生字,引导学生理解字义。

(3)练习写字: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生字。

5. 资料查询(1)让学生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和背景。

(2)全班交流: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6. 小结(2)强调课后作业的要求。

六、板书设计《父爱之舟》父爱伟大无私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篇课文节选自吴冠中的散文《水乡青草育童年》,作者以回忆的形式、简练的笔触,散淡从容地从自己幼年写起,记叙成长和学习的过程。

点滴小事,娓娓道来,把思念故乡、怀念亲人的强烈情感积蓄起来,让饱满的感情在笔下清澈地缓慢流淌,平和溢出。

文中被反复提及的姑爹家的一艘小渔船,既是父亲送作者报考学校和上学的交通工具,又是承载着父爱与望子成龙美好愿望的希望之舟。

以至于小小渔船永远地在作者脑海里留下了难忘的、亲切的形象,也成为他绘画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水乡小船形象和情感渊源。

这也是本篇课文起名“父爱之舟”的缘由。

文章所写的内容看似零碎,其实结构严谨。

全篇从梦境开始,引起对往事的回忆。

以时间为序,分别从父亲借用小渔船送“我”上学、带“我”投考学校;以及将父亲的“节省到极点”,与肯为我加钱换房间、买豆腐脑、做万花筒、凑学杂费等看似平淡无奇的琐碎小事进行对比,小中见大,表现出了父爱的伟大与深沉。

作为一名画家,船的形象当然容易画出,但无法画出的是小渔船上承载的父爱,“父爱之舟”既是指姑爹的渔船,也是指父亲的爱,两者已经融为一体,无法分割。

二、学情分析进入高年段,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语言表达更加有条理,基本能做到言辞达意。

但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仍然不足,对生活的感知力有一定局限,因而需要老师在课堂中不断激发、唤醒。

在低年段和中年段,学生已经学习并学会了利用关键词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的方法,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加以运用和巩固。

三、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聚焦场景,抓住细节,体会父亲深切的爱。

四、教学重难点聚焦场景,抓住细节,体会父亲深切的爱。

五、教学过程活动一:回顾场景-忆父亲1.出示本单元主题实践活动。

2.齐读课题。

3.回顾作者梦中的场景:卖茧买枇杷;住店想换房;父子逛庙会;背我去上学;凑钱缴学费;摇橹送报考;弯腰缝棉被。

4.回忆《慈母情深》的学习方法:走进场景、抓住细节、体会情感。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父爱之舟》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父子间温馨的故事,展现了深沉的父爱。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学生易于理解。

课文以“父爱之舟”为线索,贯穿全文,使学生在感受父爱之伟大的同时,也能体会到父爱的细腻和深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读。

但在情感体验和感悟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词语和句子结构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耐心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父爱的伟大和细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良好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父爱的伟大和细腻。

2.难点:对一些词语和句子结构的理解,以及情感体验和感悟。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父爱。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教学素材:准备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丰富教学手段。

3.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父子情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然后导入课文《父爱之舟》。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教师随机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的语气、情感等。

学生相互评价,教师总结。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故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感受父爱的伟大。

19.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19.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父爱之舟(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父爱的伟大。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推理等方法,感受作者对父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亲情,懂得感恩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讲解:详细讲解课文《父爱之舟》,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 情感教育: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体会父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3. 写作技巧: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夸张、对比等,使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手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爱的伟大。

2. 教学难点:课文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及其在实际写作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父爱之舟》,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手法。

4.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会父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编写一段关于亲情的短文。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父爱之舟2. 板书内容:(1)课文内容概括:父爱如山,默默付出,无私奉献。

(2)写作手法:夸张、对比等。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练习。

2. 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父爱之舟》,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父爱的伟大。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想象、推理等方法,感受作者对父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同时,分析了课文中的写作手法,使学生学会了运用这些手法。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编写出关于亲情的短文。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

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

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
恭喜您获得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案一等奖!
以下是您的教案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父爱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2. 掌握如何提高父亲参与孩子成长的意识和能力。

3. 学会如何通过沟通建立良好的父子关系。

二、教学内容
1. 父爱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2. 提高父亲参与孩子成长的意识和能力
3. 建立良好的父子关系
三、教学过程
1. 介绍父爱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与父亲的关系,让学生分享自己与父亲的交流经历。

(10分钟)
2. 分组讨论如何提高父亲参与孩子成长的意识和能力,并列举具体措施。

每组派代表汇报并进行讨论。

(20分钟)
3. 展示影片《爸爸回来了》,观看后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反思自己与父亲的关系。

(20分钟)
4. 在班级里开展“父亲陪伴计划”,鼓励学生与父亲共同完成一件事情,并在班级里进行分享。

(10分钟)
5. 总结本次教学内容,强调父爱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与父亲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

(10分钟)
四、教学评价
1. 学生能够了解父爱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2. 学生能够列举具体措施提高父亲参与孩子成长的意识和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影片观看反思自己与父亲的关系。

4.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父亲陪伴计划”并在班级里进行分享。

5. 教师能够及时纠正学生错误观念,指导学生正确认识父爱和
父子关系。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父爱之舟》第2课时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父爱之舟》第2课时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父爱之舟》第2课时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印象深刻的场景,体会深切的父爱。

(重点)2.学习“借场景抒真情”的写法,并能学以致用。

(难点)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画家吴冠中提到父亲,总会想起一条船,以及与这条船相关的一件件往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吴冠中先生的脚步,走近那条小船。

1.题目为什么叫“父爱之舟”?请找到课文中相关的一句话。

2.初读,思考。

(1)找一找其他直接描写小船的句子,想一想,上学时作者为什么每次都要用到这条小船?(2)(课件出示描写小船的句子)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多次使用这条小船?3.多少年过去了,这条小船在作者心中记忆犹新,难以忘怀,以至于常伴泪水入梦来。

因此,作者这样写道:“……醒来,枕边一片湿。

”(学生读)教师小结:这条小船为“我”的求学之路带来便利,与种种往事连在一起,它承载着父亲对“我”的关爱,因此作者以此为题。

二、深入探究,重点研读1.聚焦“给‘我’缝补棉被”场景。

(1)父亲对“我”关怀备至,在他的呵护下,“我”慢慢长大了,很多往事已然模糊,但是父亲在船上低头缝补棉被的背影在“我”的脑海中永难磨灭。

让我们再次读下面的文字,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2)透过“抓紧时间”一词,你读出了什么?2.课件补充吴冠中描述家庭情况的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父亲的辛劳。

3.学生反复读最后一自然段,升华感情。

学生用下面的句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此时此刻,坐在船舱里的我,仿佛看到了父亲()。

三、聚焦成长,体会深情1.课件出示文中描写作者懂事的句子,师生配合读,交流作者的变化。

当“我”被臭虫咬,父亲要为“我”换房间时;当“我”在庙会上看到琳琅满目的物品时;父亲经常说要“我”念好书,最好将来到外面当个教员时……在父爱的滋养下,“我”有了哪些变化?2.课件补充作者吴冠中成年后的成就。

后来,艺术造诣高超的吴冠中不断地画着一条条小船,他画了一幅又一幅,画了一张又一张(课件播放图画),场景不同,角度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关键词句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2. 让学生了解课文采用倒叙的叙述方式,以梦境的形式回忆往事,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的具体场景中蕴含的感情。

3. 本文以“姑爹的那只小渔船”作为线索,文中多次提到小渔船,让学生了解这样写的好处。

4. 结合文中相关内容,让学生理解作者以“父爱之舟” 为题目的原因,引导学生感受父子情深。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父子情深;了解课文采用倒叙的叙述方式,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的具体场景中蕴含的感情;结合相关内容,理解作者以“父爱之舟”为题目的原因。

难点:了解本文以“小渔船”作为线索的写作好处;结合相关内容,理解作者以“父爱之舟”为题目的原因。

三、教学流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幅画。

请大家欣赏欣赏。

你觉得这两幅画感觉怎么样呢?(生:很美)是的,这是我国著名画家吴冠中的江南水乡系列水墨画,带给了我们视觉上的享受。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写吴冠中先生写的散文中最经典的一篇,那就是:父爱之舟。

齐读课题你从题目中了解到了什么呢?预设:这篇文章写的是有关父爱的故事。

出示PPT,在一般人的笔下⋯⋯(二)默读全文整体感知1.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相信你对课文内容一定有所了解了。

通过文章开头,我们可以知道本文作者是以梦境的形式开始回忆。

从叙述顺序看,这篇课文采用的是()?生回答:倒叙师:是的,请大家默读全文,说说这篇课文作者主要回忆了哪些场景。

预设:主要写了父亲送“我”上学、带“我”报考,为“我”凑学费,给“我” 缝棉被等一系列往事。

2. 那么,文中哪些句子提示了梦境中场景在变化呢?请你快速浏览全文,勾画出相关语句。

老师巡视自学的情况。

指名回答。

追问:读读这些提示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探究本文的写作顺序(空间、时间顺序)。

3. 过渡: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吴冠中的梦境中吧。

出示第一二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启发学生: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从哪个词语体会到的?预设:父亲非常疼爱我!4. 出示第三自然段,师朗读文字,问:父亲为什么要借船送“我”上学?从此处可以看出父亲怎样的性格?(生:勤俭节约)追问: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体现出了父亲的节约?为什么如此节约?(生:因为当时作者家庭不富裕,母亲又体弱多病,所以生活十分困难。

)师:接下来,我们来读读“父亲”。

要读懂一个人,无非就是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

也就是说看他的行为,听他的语言,看他的表情。

(副板书行言色)从这三个方面认真思考,用心体会,就等读懂一个人。

那同学们看看这篇课文重在写父亲的哪一个方面呢?(预设:行为)师:是的。

文章中的父亲为了孩子的成长做了很多事,你们体会到了什么?(父亲对“我”爱)如果有人要你回答什么是父爱,你怎样回答?生1 生2师小结:父亲一般都不善言辞。

他只会默默地为你做一些事情。

所以,其实父爱是在一个个具体的动作里。

作者吴冠中正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场景、一个个的细节描写了伟大的父爱。

概括起来说:父爱是一堆细节。

(三)研读“父爱” 那么,作者回忆了哪些难忘的细节来体现父爱的呢?请同学们继续默读第2-9 自然段,哪一个场景令你感动或印象深刻?在文中用“”勾画出作者描写的细节的句子,老师巡视。

指名回答。

师:那么,体现父爱的有哪些场景呢?谁来交流?A.父亲卖了茧子后给“我”买枇杷;B.父亲心疼“我”被臭虫咬了,要加钱给“我”换房间;C.父亲给“我”糊弄玩具——万花筒;D.读初小时,碰上大雨天,父亲背“我”送“我”上学;E.父亲东拼西凑给“我”缴学费,供“我”上鹅山高小;F.父亲摇船送“我”考无锡师范,考取后又送“我”入师范学校学习此处出示PPT4师追问:这些往事中最让你感动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件?预设:生1 :比如A 这件事给我印象深刻。

父亲和母亲在半夜里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我觉得他们很辛苦,虽然很辛苦,但是一卖了茧子便马上给作者买枇杷,从中我体会到父亲对作者的疼爱。

(父爱就是不辞辛劳)生2:场景B 父亲心疼“我”被臭虫咬了,要加钱给“我”换房间,这个场景让我很感动,因为父亲一向都很节俭,可是父亲看见我身上满是大红疙瘩,就想加钱给我换一个好一点的房间,这说明父亲是一个非常疼爱儿子的父亲。

(师补充:是啊,如此节约的父亲为了儿子宁愿加钱换房间这件事的确令人感动。

)生3:父亲为“我”糊弄万花筒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庙会非常热闹又好玩儿,而父亲却没钱给我买玩具,为了满足“我”的愿望,父亲亲自动手给我制作玩具,这个玩具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幸福和满足感,让我的童年充满了美好的回忆。

这个场景也表现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

(父爱就是善解人意)生4:第5 自然段中,雨雪天气,父亲也坚持背着“我”送“我”去上学这件事让我十分感动。

我从中体会到这位父亲为了儿子的学习和成长,付出了多少艰辛,付出了多少汗水,忍受了多少痛苦啊!他真的是一位好父亲!师:同学们都说的非常好!在父亲的关爱下,后来,“我”考取了梦寐以求的鹅山高小,这对他们一家人来说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

可是为什么“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时感到十分心酸呢?生6:因为为了供“我”上学,家里把能“变”成钱的东西都卖光了,今后他们家的日子肯定会更加艰难,“我”拿的这些东拼西凑的学费是全家人的血汗钱、生命钱啊,所以“我”感到十分心酸。

师追问:请大家看这句话:“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

”这句话中的“新滋味”指的是什么?生7 回答。

师追问:“我”梦中出现的场景在我们面前一一展现出来,但是有一个场景在“我”心中永难磨灭,不知道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这个场景呢?谁来说一说关于这个场景的体会?生8:(老师点拨)出示朱自清父亲的背影图片。

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之所以分外明显,永难磨灭,是因为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在作者的心目中产生了共鸣,使作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更深刻地领悟到了父爱的伟大。

(四)体会关键词句的作用追问:父亲对我是如此的关爱,而我对父亲又抱有什么样的情感,又是怎样做的呢?1. 体会“他回家时,我偷偷地哭了”这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感受。

2. 理解第9 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指名朗读。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就好了”,你听出了作者什么语气?(遗憾)老师追问:他能画出这条载着父爱的小船吗?为什么?你体会到了作者对父亲怎样的情感呢?(感激怀念)指名回答。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 顺势出示吴冠中的个人资料,让学生感受他取得的成就,从而体会“父子情深”。

(五)探究写作特点1. 《父爱之舟》是一篇怀念故乡生活、赞美伟大父爱的纪实性散文。

那作者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作为题目呢?出示小组合作的要求。

巡视小组讨论的情况,相机指导。

生1:作者把父亲比作小船。

生2:“舟”指的是课文中向姑爹借的那只小渔船,这是全文的线索,所以以这个为题。

生3:父亲外出办事、送“我”去上学都离不开那只小渔船,这条小船承载着父亲对“我”的期望和关爱,所以用“父爱之舟”作为题目。

师归纳小结:是的,从文章叙述的场景来看,敬爱的父亲摇着那只小渔船把“我”送到了一个个人生的港湾,以“小舟”比作“父爱”很贴切,也很形象,言下之意是在作者的人生之路上,父爱载着他度过了生活的艰难,到达了理想的彼岸。

所以,作者要以“父爱之舟”为题目。

2. 追问:文章以什么线索把这些难忘的场景串联起来的呢?生1:作者是以“姑爹的那只小渔船”为线索把这些琐碎的小事儿串联起来的追问:这只小渔船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呢?分别出现在哪几个自然段呢?生2:在文中共出现了4 次,分别在第3、8、9 自然段。

继续追问:小渔船在文中多次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生3:这样是为了表现父亲的节俭、也是为了体现父亲对“我”的爱。

作者4 次写到小渔船,层层递进,不断升华主题。

师小结:是父亲摇着姑爹的那只小渔船把“我”带到一个个人生驿站,这条船承载着父亲对“我”无尽的期望和关爱。

这样写,一步步紧扣主题,一步步深化主题。

师:文章最后一句“⋯醒⋯来,枕边一片湿”不仅照应了开头,而且还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和深深的思念,使父爱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3. 过渡:同学们,当老师读了这篇文章后,情不自禁地想到了我的父亲,在我读大二的那一年,他就永远地离开了我。

所以我现在也常常回忆起小时候,父亲鼓励我、批评我、陪伴我的日子。

播放歌曲《父亲》,让学生静静地欣赏,营造气氛。

(六)情感升华,学会表达1. 同学们,此时此刻,老师相信在你们的心里也一定流淌着一股爱的暖流,请你们把它说出来,写出来吧!你可以对文中的这位父亲说,也可以对自己的父亲说,还可以是对全天下的父亲说。

(播放轻音乐)2. 老师一边巡视,一边指导。

3. 分享同学们写的小片段。

4. 老师小结: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完父亲和我们之间的感情!同学们,父亲的爱还有很多很多的表达方式,随着你们的成长,我相信你们会对父爱有更深的体验。

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七)板书设计父爱之舟梦境回忆几件小事(父爱深沉难忘感激)永难磨灭线索:小渔船倒叙首尾呼应以小见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