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第六章)

合集下载

语用学(第六章)

语用学(第六章)

其所谓施事行为就是表明说话人意图的行 为,表明说话人为什么要这么说,或者说, 它表达的是说话人的意义。奥斯汀把说话人 的意义叫做 “行事语力” (illocutionary force) ,简称“语力”(可译成“言外之 意”)。属于这种行为的话语都存在一定的 语力,如“命令”、“警告”、“通知等等。 施事行为的功能是:以言行事。
塞尔就以施事行为目的是指说话人说一句话时的意图适切方向是指先有事实然后用词语去适合它如断或指先有词语然后用行动去适合它如许诺或要求所表达的心理状态是指说话人对所说命题内指称和陈述的内容的态度为标准把施事行为分为五大类1979断言行为类每个成员的目的是说话人在不同程度度上对某种事情的状况被表达命题的真实性承担义务
奥斯汀把施为句分成两种,一种叫显性 施为句,另一种叫隐性施为句。 1.显性施为句 含有描述该行为的词——施为动词的施 为句。例如:
①I promise to be there at two o’clock.(我答应两点钟到那儿。) ②I bereby wam you that the bull is dangerous.(我在此警告你那头公牛是危 险的。) ③I hereby declare you mayor of Casterbridge.(我在此宣布你为卡斯特桥 市市长) ④我在此感谢同学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
语用学
主讲教师:徐志奇
第六章 言语行为理论
•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 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 分析与思考
言语行为理论 (Speech Act Theory)最初 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J.L.Austin)提出,由 美国哲学家塞尔(J.Searle)补正、完善的,从 行为角度阐释人类言语交际的一种重要理论。 他们认识到:说话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言 语行为,言中有行,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言就是 行:以言行事。

语用学教程课件

语用学教程课件

什么是语用
一、话语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语意具体化。
“你真坏!”在不同的语境中的情味不同。 语境(1):用于群众和放火烧楼的坏人之间。 “你真坏!”的情味是-痛斥 语境(2):用于做菜的妈妈和淘气的小孩间。 “你真坏!”的情味是-喜爱 语境(3):用于情人之间。 “你真坏!”的情味是-撒娇
什么是语用
二、语用学的产生和发展
语用学是20世纪20年代开始形成的一门学科。 语用学这个术语,是美国哲学家查尔斯· 莫里斯 首先使用的。他在1938年所写的《符号理论基础》 一书中把符号学分为语形学、语义学、语用学三部 分,这方面的研究只局限于语言哲学领域,基本上 是在哲学和逻辑学范围内进行的。直到70年代, 语言学家们才开始重视并开展语用研究,这也是对 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反拨。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 (2001)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左思民《汉语语用学》 (2000)河南人民出版社
束定芳主编《中国语用学研 究论文精选》(2002)上海定义及其三分法
一、「語境」的定義,簡單來說就是‚言語環境‛,或者 我們我們也可以說,是指‚言說者生存與活動的現實環境, 它決定著言說者的思維方式與話語意義。‛‚語境‛一詞 最早是由波蘭籍人類語言學家馬林諾夫斯基(B. Malinowski)於1923年提出來的。他把語境分成兩類:文 化語境(Context of culture)和情景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文化語境」指說話人生活於其中的社會 文化背景﹔「情景語境」指言語行為發生時的具體情境。 其後經過弗思(John Rupert Firth)、韓禮德(M. A. K. Halliday)、海姆斯(Hymes)、萊昂斯(Lyons)等 語言學家的努力,‚語境‛研究的內容被不斷的擴充。 二、国外语境研究概述

精讲-第六章_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

精讲-第六章_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
语用第一节第一节语用概说什么是语用什么是语用语用研究的范围语用研究的范围第二节语境呾语句的意义第二节语境呾语句的意义语境的类型语境的类型语境呾语句意义语境呾语句意义语境呾词语所指语境呾词语所指第三节会话准则呾会话吨第三节会话准则呾会话吨吅作原则呾礼貌原则吅作原则呾礼貌原则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的会哈吨义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的会哈吨义蕴含义和预设义第四节言语行为言有所为
一、语境的类型
广义语境案例—— 清代纪晓岚的祝寿诗:
这个婆娘不是人, 九天仙女下凡尘; 儿孙个个都是贼, 偷来蟠桃奉娘亲。
另:纪晓岚巧辩“老头子”,也是利用了语境的作用。 (言外语境实则包括语言知识之外的生活常识和社会文化知识)
二、语境和语句意义
(一)言内语境的作用 话语内的上下文语境对语言的表达和理解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 言内语境不仅有助于把我词语和句子的基本意义,有有助于理解 语言表达中词句的一些变化,补出隐含信息,同时也有助于消除 歧义。例如: 工作中遇到困难。他家生活困难。(多义词义项确定依靠语境) (孩子怎么了?)——病了。(省略句的补全依靠语境) 他走了一小时了。(歧义消除依靠语境)
一、什么是语用
语用学研究的语言问题包括三个方面: (1)语言的发出者和理解者(说话人和听话人) (2)使用语言的环境(说话的场合、对方的双方或上下文语境) (3)语言在语境中产生的临时意义和附件意义。 例句:我已经通知他明天来这儿。(指称意义依靠语境确定)
你现在还爱他吗?(预设:你以前爱过他 。) 我饿了。(蕴含:我想吃饭。)
知识点测评题
(2)社会性。语言运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与他人密切相关的社会行为 ,具有社会性。因为语言运用是人与人之间以语言信息交流为主的社 会交际。 (3)规约性。运用运用的过程必须遵从语言使用的社会习惯和表达规 则,按照社会的行为规范行事。

语言学第六章 语用学

语言学第六章 语用学
“Today is Sunday”, semantically, it means that today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week; pragmatically, you can mean a lot by saying this, all depending on the context and the intention of the speaker, say, making a suggestion or giving an invitation…
performed as a result of saying something: by saying X and doing Y, I did Z.
For example,“It is cold here.”
Its locutionary act is the saying of it with its literal meaning the weather is clod in here;
Its illocutionary act can be a request of the hear to shut the window;
Its perlocutionary[pə:lɔ‘kju:ʃənəri] act can be the hearer’s shutting the window or his refusal to comply with the request.
----Analyze one more example: “You have left the door wide open.”
Note: Of the three acts, what speech act theory is most concerned with is the illocutionary act. It attempts to account for the ways by which speakers can mean more than what they say.

语言学导论第六章

语言学导论第六章
Chapter 6 Pragmatics
pragmatics语用学 --- the study of how speakers of a language use sentences to effect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Preliminaries: 1. If you ask somebody “Can you open the door?” he answers “Yes” but does not actually do it, what would be your reaction? Why? 2. If you are going shopping with your friend and she says to you “the bag I‟m carrying is heavy”, what does she possibly mean?
Analyze the locutionary, illocutionary and perlocutionaly acts contained in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 A teacher entered the classroom and saw all the windows were closed. Then he said to his students, “It is hot here. ” • A little girl is visiting a doll store with her mum and she says to her mum, “Mummy, the doll is so cute. ”
• commissives承诺类: I will return the book to you next week without fail. I will never do it again. • expressives表达类: I‟m sorry to hear that. Thank you very much! Happy birthday! I‟m glad to see you again. • declarations宣告类: I now declare the ceremony close. You are fired.

语用学概论

语用学概论
stop, begin, continue
4. 评价动词 (verbs of judging): criticize, charge, accuse, blame
B. 限定性结构或修饰性词语, 如: another, only, even, either, again
C. 短语或分句,如时间状语从句、比较短语或分句、非真实条件句、非限定 性从句、分裂句、疑问句 D. 汉语的触发语大致相同,如:又,也,再
A. “利益中心”语用原则
说话人(利益最小化)
——
听话人(利益最大化)
B. FTA现象
交际双方遵守“合作原则”但也不能违背“礼貌原则”,使“利益中心”偏向 听话人。使交际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但某些言语行为本身存在潜在的威胁,若 不可避免要使用FTA时,说话人需要努力降低其威胁力度,以让“利益中心偏向 听话人,最大程度地向对方表示礼貌。要降低FTA威胁或伤害面子的力度,说话
A:你把设成桌面啦?! B:不后悔!
第四章
礼貌的 语用研究
4.1 礼貌的界定
1. 交际中的一种现实目的; 2. 敬重(通过语法表现出来的)
3. 语体 4. 一种语用现象 重点:不能脱离语境去谈礼貌,语言形式不能孤立地决定言语行为是否礼貌,而是 “语言形式+话语的语境+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的关系是互为益补的关系,体现在: 1. 言语交际中既要遵守合作原则又违反合作原则,就是出自礼貌的需要。E.g.: Mr. X is command of English is excellent, and his attendance at tutorials has been regular. 2. 说话人违反合作原则中的质准则,使用反语,让听话人推导出他的语用含意。反语的使用也是出自于恪 守礼貌原则并认为,“如果你必须触犯别人,骑马要做到避免同礼貌原则相悖。

第六章 语用学(预设和

第六章  语用学(预设和

第四节 语言的接触

三、多语共用 (一)社团双语和个人双语 (二)自然双语和 认为双语 四、语言接触 (一)语言融合的成因 (二)语言融合的方式:1、自愿融合 2、被迫 融合 五、语言混合:1、皮钦语 2、克里奥尔语
二、地域方言

(一)地域方言的成因 1、交际的阻隔 2、异族语言的影响 (二)地域方言的差异 (三)地域方言的发展
地域方言的论述《颜氏家训 音辞篇》

“自兹厥后,音韵铎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喻,未知孰是。 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榷而量之,独金 陵与洛下耳。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旨,失在浮浅,其辞多 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沈浊而讹钝,得其质直,其辞多古语, 然冠冕君子,南方为优;闾里小人,北方为愈。易服而与之谈,南 方士庶,数言可辩;隔垣而听其语,北方朝野,终日难分。而南染 吴越,北杂夷虏,皆有深弊,不可具论。其谬失轻微者,则南人以 钱为涎,以石为射,以贱为羡,以是为舐。北人以庶为戍,以紫为 姊,以洽为狎,如此之例,两失甚多。“

b. Assertion:drink(Akiu,red wine)
指示语的类型



指示语一般分为:人称指示、时间指示、空间指 示、社交指示、语篇指示。 人称代词的人称指示用法: 谁去呢? 我去——你去——您去 我们去——咱们去 我们去,你留下。
指示语的常规用法和变异用法



(1)荔枝原产我国,是我国的特产。(我=我 们) (2)我们要介绍的祥子,不是“骆驼”,因为 “骆驼”……(我们=我) (3)他这个人很内向,你问他十句,他才回答 你一句。(不定指:你、他)
(二)预设触发语

语言学概论,讲义第六章 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

语言学概论,讲义第六章 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

第六章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教学要求与目的:了解语境的类型、语境和语句意义的关系、语境和词语所指的关系;了解会话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区分蕴含义和预设义;了解“言有所为”、直接和间接的言语行为第一节语用概说一、什么是语用语用就是语言运用,指人们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

语用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性质。

1、情境性:语言的实际运用是要讲求交际效果,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话语的表现风格不同,要切合语境,表达得体2、社会性:语言运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与他人密切相关的社会行为3、规约性:语言运用过程必须遵从语言使用的社会习惯和表达规则,按照社会的行为规范行事二、语用研究的范围语用学是一门对立的语言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句法学、语义学、语言的发出者和理解者;使用语言的环境,语言在语境中产生的临时意义和附加意义第二节语境和语句的意义一、语境的类型语境指言语交际活动的环境,语境大致分为两类: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1)言内语境:又称上下文语境,指语言表达中的前言后语或上下文,是狭义语境(2)言外语境:指言语交际活动相关的时间、空间、场景等交际情景和社会情境,是广义语境二、语境和语句意义1、言内语境的作用:对语言的表达和理解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2、言外语境的作用:主要是用来解释词语的非义项和句子的非命题,解释特殊词义和句子,解释不但超过了词语的义项义和句子的命题义三、语境和词语所指1、指示词语和指示意义(1)指示词语:主要是指示词语的所指问题,是随着语境变化而变化的(2)指示意义:包括“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指示意义都要借助语境来确定2、一般名词的指称意义区分名词指称中的“有指”和“无指”。

“有指”就是名词有指称性,“无指”就是名词没有指称性第三节会话准则和会话含义一、“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1、合作原则:在言语交际中,为确保交谈双方相互配合而遵守的语用规则,包括“质量准则”“数量准则”“相关准则“方式准则”2、礼貌原则:是人类交际的普遍现象,也是人与人会话必须遵守的准则;要做到“得体和慷慨”“赞誉和谦逊”“一致和同情”二、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1、被迫违反或放弃会话准则:说话人在某些场合或条件下只能迁就一种会话原则放弃另一种会话原则2、故意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说话人故意违反会话原则来表达某种特殊的意义,或者说是在语句背后还暗含其他意义甲:我这副山水图怎么样/乙:嗯:装裱的不错三、蕴含义和预设义1、蕴含义:句子的基本信息中包含的上位义或整体义,具体分为“衍推义”和“隐含义”两种2、预设义:不在句子断言的范围之内,指句子包含的某个背景信息如:他哥哥在北京上大学第四节言语行为一、言有所为用语句做事,说话本身就是在做“建议、劝告、请求、命令”这一些事,通过语言形式来完成交际的行为就是言语行为二、言内、言外、言后1、言内:言内行为是一种述事行为,指的是“说话”这一行为本身,即通过语音、语汇、语法的等语言形式和手段来传递信息2、言外:言外行为是说话人用某种语言的语音形式说出了这句话,就完成了述事这一行为3、言后:言后是指说话带来的效果三、直接与间接的言语行为1、直接言语行为:用字面意义来实现交际如:我们把空调关了好吗?2、间接言语行为:委婉暗示自己的交际信息如:今天有点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语气:例如用 ‘ Shut it ’(把 它关上)替换‘ I order you to shut it ’ (我命令你把它关上); (2)语调:例如‘ It’s going to charge ’ (它就要向前冲了),借助语调 的不同来实施不同的言语行为: It’s going to charge ?(疑问) It’s going to charge!(警告)
例如按照语法规则来组织并说出下列话语: ①我答应来吃饭。 ②赶他走! ③她对我说“赶他走”。 ④你不能做那件事! ⑤他对我说“你不能做那件事”。
B.施事行为
在实施一个叙事行为——说一件事情过 程中完成的行为。 奥斯汀认为在实施一个叙事行为时,我 们也在实施下列行为:提出或回答一个问 题,提供一种信息、保证或警告,宣告一 个裁定或意图,公布一个判断或任命,提 出一项申诉或批评,作出一种辨认或描述, 以及其他各种类似的行为。
其所谓施事行为就是表明说话人意图的行 为,表明说话人为什么要这么说,或者说, 它表达的是说话人的意义。奥斯汀把说话人 的意义叫做 “行事语力” (illocutionary force) ,简称“语力”(可译成“言外之 意”)。属于这种行为的话语都存在一定的 语力,如“命令”、“警告”、“通知等等。 施事行为的功能是:以言行事。
用于这一类型的动词有“promise, covenant, contract undertake, bind myself ”
(4)表态行为型 (Behabitives) 表态行为型跟社会行为有关,是对别人 的行为、时运作出反应等。 这类施事行为的特征是说话人对别人过 去和当前的行为、命运表明道歉、感谢、 同情、态度、问候(送往迎来)、希望、 挑战等态度。
奥斯汀把施为句分成两种,一种叫显性 施为句,另一种叫隐性施为句。 1.显性施为句 含有描述该行为的词——施为动词的施 为句。例如:
①I promise to be there at two o’clock.(我答应两点钟到那儿。) ②I bereby wam you that the bull is dangerous.(我在此警告你那头公牛是危 险的。) ③I hereby declare you mayor of Casterbridge.(我在此宣布你为卡斯特桥 市市长) ④我在此感谢同学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
言语行为理论是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 语言,它关注的既不是语言自身的语法结 构(像结构主义语言学那样),也不是潜在 系统(像系统功能语法学那样),它关注 是人们以言行事,如何行事以及话语所产 生的交际效果。
一.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 施为句 • 言语行为三分说
奥斯汀认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 不应是词和句子,而应该是通过词 和句子所完成的行为。语言理论实 际上应该是行为理论的一部分。
用于这一类型的英语动词包括 “ acquit,convict,find(as a matter of fact),hold (as a matter of law),interpret as ”等。
(2)行使职权型 (Exercitives) 行使职权型涉及权力的使用。“这是一 种决定——某事应该如此,而不是判断— —某事是如此;是倡导——应该如此,而 不是估计——是如此;是判决,而不是估 量;是宣判,而不是裁定。” 这类施事行为是行使权力、权利,或 施加影响。行使就是作出赞成或反对一种 一定的行为过程或者为其辩护的决定。仲 裁人和审判员运用行使行为作出裁决,其后 果是使他人“被迫屈从”,或“许诺”或 “不允许”去做某种事。
1、修正奥斯汀对一个完整的言 语行为的抽象切分
奥斯汀把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抽象切 分成叙事行为、施事行为和成事行为这样 三个部分。塞尔对奥斯汀的抽象切分提出 了批评和修正。塞尔主张把言语行为分为 四大类( 1969:23-25) :
(1)发话行为( utterance act ) ,即说出 单词、句子的行为; (2)命题行为( propositional act) ,即 由指谓(referring,谈到的人或物)和表述 (predicating,对谈到的人或物所作的表述) 所实施的行为; (3)施事行为 ( illocutionary act) ,以言 行事行为,例如陈述,提问,命令,许诺等等; (4)成事行为 ( perlocutionaly act) ,即 对听话人的行动、思想、信念等方面产生影响的 行为,例如:通过过“争论”使听话人被说服, 使之信服;通过“警告”使听话人恐慌或惊恐。
奥斯汀说的显性施为句,只是 说话人想通过所说的话明确地表 明自己所要实施的言语行为的特 定形式。
2.隐性施为句 没有施为动词也能表达“有所为之言” 的施为句。例如: ①我的作业作完了。 我告诉你我的作业作完了。 ②把门关上。 我命令你把门关上。 ③你被开除了。 我在此宣布你被开除了。
在隐性施为句中,人们经常使用 一些词序、重读、语调、语气、标 点符号等不那么明确、不那么特定 的语言手段来实施某种行为:
例如说出下列话语对听话者所产生的结果: ①我答应来吃饭。(使听话人高兴) ②赶他走!(使听话人把他赶走了) ③她对我说“赶他走”。(她说服我把他 赶走了) ④你不能做那件事!(使听话人清醒过来, 不再任性,不再做不理智的事情;使听话 人生气) ⑤他对我说“你不能做那件事”。(他使 我清醒过来,不让我任性下去;他恢复了 我的理智,把我劝阻了;他使我生气)
C.成事行为
成事行为就是施事行为对听话者所产生 的结果,即说出一句话的事后效应。 奥斯汀说:“说某种事情会经常地,甚至 常规地对听话人或说话人产生一定的影响, 影响他们的感情、思想或行动”,“我们把 这种行为叫做‘成事行为’(a perocutionary act)。”( I975:100)
成事行为的特点,是必定在听 话人或其他人的感情上或思想上 或行动上产生某种影响或效果。 成事行为的功能,是以言成事。
A.叙事行为
是指发出语音,说出带意义的语词、 语句这种说话本身所构成的的行为。 奥斯汀说:“在常规意义上,我把‘说 某种事情的行为(the act of ‘saying something ) ’叫做完成一 种叙事行为。” 完成一个叙事行为,大致相当于发出一 个有意义(=立意和所指)的句子(或 话语)。叙事行为的功能是以言指事。
(一)施为句
奥斯汀首先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句 子,叙述句(Constative)和施为句 (Performative)。 叙述句是用来说明、报告或描绘事物 的句子,即 “有所述之言”的句子。 施为句是用来完成某种行为的句子, 即“有所为之言”的句子。
施为句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它们并不“描述”、“报告”或“说 明”任何事物,它们不存在真假问题; (2)说这句话本身构成了一个行为。
2.奥斯汀对施事行为的分类
奥斯汀把施事行为分为五大类: ⑴裁决型(Verdictives) 所谓“裁决”是指由陪审团、仲裁人、 裁判等根据证据或推理对某 些事件的性质 做出裁决、判定、估量。 如,陪审团宣告 某人无罪时,他们就是根据他们听到的证 据做出了一种裁决、判定。 这类施事行为的特征是由仲裁人或裁判 员作出一种裁决,这种裁决本质上是对事 实或价值作出裁决、判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这样的动词有 “affirm,deny,remark,tell,ask,te stify,agree,argue,oonclude by, define”等。
对奥斯汀分出来的施事行为的五种类型可 以这样加以概括: 裁决(venlictive )是行使判决; 行使职权( exercitive )是行使权力或施 加影响; 承诺( commissive ) )是承担义务或表明 意图; 表态行为(behabitive)是表明态度; 阐述 (expositive)是阐明理由,解释争论 和交际作用。 这些类别各有自己的特点又有某些功能 上的交叉(参看教材158-162页)。
例如通过讲下述话语分别构成的行为: ①我答应来吃饭。(对听话人作出允诺) ②赶他走!(在不同的语境说出,分别对 听话人发出命令、怂恿或劝告) ③她对我说“赶他走”。(她命令我或怂 恿我或劝我把他赶走〕 ④你不能做那种事!(对听话人作出劝告 或抗议) ⑤他对我说“你不能做那种事”。(他阻 止或抗议我做那种事)
(二)言语行为三分说
因为说一句话本身就构成了一个行为, 叙述句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施为句—— 隐性施为句,所以后来奥斯汀意识到叙述 句∕施为句之分是不科学的,放弃了施为 句跟叙述句相对立的二分理论,提出了言 语的行为三分说的新言语行为理论。
1.言语行为的三个次行为 奥斯汀认为当一个人说话时,他实际上 同时完成了三种行为。也就是说,任何一 个言语行为都由三个次行为构成,它们是: ①叙事行为 (the locutionary act) ②施事行为 (the illocutionary act) ③成事行为 (tlle perlocutionary act)
重要动词包括“apolqgize,thank, deplore,resent,welcome,bless, dare等。
(5)阐述型(E xpositives) “阐述型动词用于阐述性行为中, 包括说明观点,展开论证,澄清用法 和指称。” 这类施事行为是用于阐释行为,包 括阐述观点,引导争论,说明用法和 范围。
奥斯汀提出了显性施为句的语法标准(150页): ①句子在形式上是主动态陈述句。 ②必须有一个施为动词 ; ③该动词必须是现在时; ④该动词的主语必须为第一人称单数; ⑤该动词的间接宾语是“你”( 如果有间接宾语 的话); ⑥该动词之前能加副词 hereby(在此); ⑦该动词之后有一间接引语小句,(省略情况除 外)。 p 显性施为句可用“ l+(hereby)V you(that)S ”这 p 种句法形式来表示。句式中的V 表示这类施为动 词,使含有这类动词的话语所实施的行为的性质 明确无误。
奥斯汀的叙事行为包括三种行为: (1)发声行为:仅仅发出某种声音的行为。 (2)发音行为:发出某种类型的音的行为,这 些音是属于某一特定语言的音,它跟某一特定语 言的词汇、语法相符合。 (3)表意行为:利用那些具有相当明确的立意 和所指的可发音的词来完成的一种行为。 塞尔的发话行为相当于奥斯汀的叙事行为中的 发声行为和发音行为,塞尔用命题行为取代了奥 斯汀的叙事行为中的表意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