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的五种题型及解析

合集下载

完整)初中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的六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完整)初中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的六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完整)初中语文中考古诗词鉴赏的六种题型及答题技巧2015年中考的古诗词鉴赏有六种题型,其中包括表达方式、语言艺术、结构形式和写作技巧四个方面的技巧。

例如,对于下面这首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诗,可以从题目、意象和关键词句入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第一种题型是品味炼字类,包括以下四个问题:某个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某个字能否改为另一个字?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分析词性、色彩、词的准确性、生动性以及词的丰富内容和意境,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

解答修辞的效果时,先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方法,然后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论某个词的作用。

回答品味词语题需要按照以下格式:这个词在诗句中的意思是……,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准确、形象地写出了……的景象或情态,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举个例子,对于古诗《渡汉江·宋之问》中的“岭外音书断”,首句中的“断”字表达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突出了诗人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

第二种题型是选词填空类,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词语的搭配关系填写空缺的词语。

这种题型需要注意上下文的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正确填写空缺的词语。

第三种题型是辨析类,需要根据诗句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分析诗句的意义和表达方式,从而选择正确的答案。

这种题型需要注意诗句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以及语言的特点,如押韵、对仗、排比等。

第四种题型是配对类,需要将诗句的上下联配对起来,正确理解诗句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这种题型需要注意诗句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正确理解上下联的关系和意义。

第五种题型是鉴赏赏析类,需要根据诗句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分析诗句的意义和表达方式,从而进行鉴赏和赏析。

这种题型需要注意诗句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以及语言的特点,如押韵、对仗、排比等。

中考古诗词鉴赏的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中考古诗词鉴赏的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题型示例]
欣赏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问题: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以内)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想象描述类诗歌鉴赏题,有字数限制,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画面”——即要求将下片内容以“画面”的形式再现出来。描绘时要将天外之“星”、山前之“雨”、“路转溪头”忽然呈现出来的社林“茅店”等形象无一遗漏地一一再现。此外,答题时还需要注意用语的简洁优美。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
中考古诗词鉴赏的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 作者:
———————————————————————————————— 日期:
中考古诗词鉴赏的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来源于网络 2012-10-08 09:15 【大中小】【我要纠错】
古诗词鉴赏题是中考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这类题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首先应明确景物的特点,可理解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的树木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然后说出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古诗词理解赏析文言知识

古诗词理解赏析文言知识

中考语文专项复习(3):古诗词鉴赏题型及解析一、主要题型(一)鉴赏字词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其一》刘禹锡)(2)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3)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二)品鉴思想情感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忧国伤时:如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如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在古诗词中,很多意象身上都含有固定的情感内涵大雁———(1)因鸿雁传书之说而渴望获得某种信息,且多是喜讯;(2)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月———思乡思亲,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中考古诗词鉴赏五种题型例析及应对策略

中考古诗词鉴赏五种题型例析及应对策略
用 。
题 型 , 纵 观 历 年 中 考 试 题 不 难 发 现 , 这 类 题 目一 般 问题 浅 易 ,但 答 题 结 果 却 往 往 失 分 严 重 。 重 要 原 因之 一 就 是 学 生答 题 不 规 范 , 做 题 不 细 心 , 只 会 就 事 论 事 , 不 会 结合 诗 人 的 时代 背 景 答 题 , 以
渡 汉 江
宋之 问
岭 外 音 书 断 ,经 冬 复 历 春 。
近乡情更怯 ,不敢 问来人 。
问 题 : 首 句 中 的 “ ” 字 有 什 么 表 断
二 、 名 句 赏 析 类
题 目形 式 :
致 于只 能 “ 会 ”而 不 能 有效 地 “ 意 言 达 效 果 ? 传 ” 就 古 诗 词 鉴 赏 题 而 言 ,大 体 上 可 。
刘 禹锡
1 诗 歌 中 的 某 字 或 词 有 什 么 表 达 效 及 对 家 里 人 的 思念 之 情 ,故 答 案 应 为 : .
果?
写 出 了 诗 人 与 亲 朋 音 讯 隔 绝 的 境 况 , 更
突 出 了诗人 的思家之情 某 字 能 否改 为 某 字 ? . 4 你最欣赏哪个字或 词?请赏析 。 .
题 型 示 例 ( 东 ) 阅 读 下 面 这 首 语 来 点 评 , 可 以 从 词 性 、 色 彩 、 修 辞 山 : 充 分 尊 重 学 生 的创 造 性 思 维 , 在 肯 定 学 生 其 它 平 移 方 法 的 同时 ,也 让 他 们 明 白这 些方 法 并 不 简 洁 或 者 利 用 现 有 的 知 识 还 没 办 法 准 确 描 述 ,所 以 暂 且 不 采 用 。 让 学 生 在 思 维 的 冲 突 中 更 深入 理 解 知识 ,若 有 所 悟 , 引发 思考 。 4 在 自我修复中逐 步巩 固。接着设置 以下几个环节 :① 请 . 同学 们 看 屏 幕 ,通 过 电脑 动 画 演 示 , 让 我 们 再 仔 细 体 会 上 面 的 两 种 平 移 过 程 。② 请 同学 们 闭 上 眼 睛 ,独 自在 脑 海 再 想 想 平 移 的 过 程 。③ 在 小 组 里 相 互 说 说 这 两 种 平 移 方 法 , 比一 比 谁 说 的 既 准 确 又 简 洁 。④ 拿 出 前 面 已 经 画 过 的 练 习 纸 ,对 照 下 , 看 看 是 否 要 把 最 初 你 画 过 的 ( 者 想 过 的 ) 平 移 过 程 或 作 一些修 正和 调整 ,使得 图形的平 移过 程更 准确 、更规 范 。 设 计 意 图:通 过 看 一看 、想 一 想 、说 一说 、议 ~ 议 、画一 画 等活动形式 ,让学生对 刚学习的图形平移知识进行再认识、在 调整 、再 反 思 , 从 而达 到对 新 知 有 效 建 构 和充 分巩 固 的 目的 。 片段 三 : 适 时 归 依 , 激 起 学 生 的 思 维 顿 悟 在 前 面 已有 对 比 的基 础 上 ,再 设 置 了两 个 总 结 性 的 问题 : 1今 天 我们 学 习 的 图形平 移 知识 和前 面 的 比有 什 么不 同 ?平 . 移时要注意什么呢? 生 :今 天 学 习 的平 移 要 向 两个 方 向平 移 2 。平 移 时要 注 意 次 方 向 和 每 次 的 距 离 。 … … 2 关 于 图形 的 平 移 ,你 还 有 什 么想 说 的 吗 ? . 生:①平 移中的总格数相等 。② 两种 方法平移 后的路线 正 好 组 成 一 个 长 方 形 。 … … 设 计 意 图 :第 一个 问题 意在 让 学 生 明 白对 图形 平 移 知识 的

中考古诗词鉴赏题的常见题型及解析

中考古诗词鉴赏题的常见题型及解析

• 解析: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后人传诵,是因为它是通 过对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哲理。首先应 明确景物的特点,可理解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 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的树木前面也有万千林木 欣欣向荣。然后说出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答案不 要求统一,示例供参考:
• (1)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 未来(要有坚定的信心和执著的信念);
[题型示例]
• 雨过山村[唐]王建
•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zhī子花。
• 问题: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 说好在哪里。
• 解析:“闲”字面应为“清闲、闲适”的意思,但不能孤立的 分析这个词的作用。按应对策略所述,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 者的情感去回答,通过第三句可以看出,这首诗描绘的是妇姑 浴蚕的劳动生活情景,事实上没有一个人闲着,是栀子花“闲 着”,用了反衬、拟人的手法,因而答案为: 妙在它不从正面 着墨,而从侧面落笔,以“栀子花”的“闲”来反衬人们的 “忙”,巧作对照,情趣盎然(或: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 出了蚕妇们去后庭中栀子花的闲适自在。)
• 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抒发历史
• 兴亡之感,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杜牧《赤壁》
•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苏轼《水调歌头》
• 8.不畏浮云遮望眼 , 只缘身在最高层。--- 只 有 站得 高,才能看得远。王安石《登飞来峰》
(三)主旨情感类
意象归纳
• 意象就是寄托诗人的情感或思想的 物象(事物或独特的艺术形象)。
意象 意象表达的情 例句及出处 感或思想
酒、 多表达豪情、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中考语文总复习----诗词鉴赏题型与答题模式解析课件(共21张幻灯片)

中考语文总复习----诗词鉴赏题型与答题模式解析课件(共21张幻灯片)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 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 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 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 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 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 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 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 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 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3.【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 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试题】 “折柳”二字是全诗 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 么?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 岁四行役”的奔走流离之后, 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第二种.【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 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能型
(2)描写手法主要有:①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 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松间 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②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 裙”。③对照。④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 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诗词鉴赏题型与答题模式解析
目录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能型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的常见题型及解析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的常见题型及解析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的常见题型及解析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是中考语文考试中常见的题型之一。

通过阅读、理解和解析古诗词,考查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化素养。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型及解析方法。

一、填空题填空题是考查学生对古诗词内容、意境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在填空题中,通常会给出一段古诗词的文字,要求学生根据语境填写出合适的词语或句子,使整个古诗词内容完整且通顺。

解析时,学生应根据上下文语境来选择填空的内容,注意古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二、判断题判断题是考查学生对古诗词基本知识和常识的掌握。

在判断题中,通常会给出一个句子,要求学生判断该句是否符合古诗词的实际情况。

解析时,学生应根据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判断该句是否正确。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题可能会涉及到一些偏门知识,因此学生在备考时应广泛涉猎经典古诗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三、选择题选择题是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在选择题中,通常会给出一个题干,然后提供四个备选答案,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

解析时,学生应仔细阅读题干和备选答案,根据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分析,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四、简答题简答题是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和批评能力。

在简答题中,通常会给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并且给出理由和论证。

解析时,学生应综合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理解,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回答问题,并给出相关的分析和解释。

总之,在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词,从中挖掘出作者的意图和艺术形式,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备考过程中,学生应多读经典古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考试时,要仔细阅读题目要求,理解题目的意思,有目的地回答问题。

并且要注意文学常识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尽量避免主观臆断和武断判断。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才能在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中取得好成绩。

中考古诗词鉴赏的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中考古诗词鉴赏的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

中考古诗词鉴赏的五种题型及答题技巧古诗词鉴赏题是中考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这类题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一、品味炼字类[题目形式](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二、名句赏析类[题目形式](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应对策略]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题型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鉴赏题是中考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纵观历年中考试题不难发现,这类题目一般文字浅易,学生对考点也比较熟悉,但答题结果却年年失分严重。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

一、品味炼字类
[题目形式]
(1)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3)“某”字能否改为“某”字?
(4)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请赏析。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

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

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问题:首句中的“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断”字面上是“断绝、隔绝”的意思,结合“音书”一词,可以理解为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含义,再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所作,突出了自己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故答案应为:写出了
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境况,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二、名句赏析类
[题目形式]
(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应对策略]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
解析:这两句诗之所以被后人传诵,是因为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向人们揭示了深刻的哲理。

首先应明确景物的特点,可理解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的树木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

然后说出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三、主旨情感类
[题目形式]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3)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

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问题: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首诗是通过写景来抒情的。

“一切景语皆情语”,前三句,作者描绘了计时的漏壶在静夜响起了“丁丁”滴水声、月亮时而遮住时而又露出、暗处的秋虫通宵在鸣叫的三幅画面,这是失眠的女主人公在秋夜的所见所闻,通过这些形象,再结合诗人婉约的诗风,我们可揣测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思妇独守闺中的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意对即可)
四、想象描述类
[题目形式]
(1)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

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题型示例]
欣赏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问题: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以内)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想象描述类诗歌鉴赏题,有字数限制,题干中的关键词是“画面”——即要求将下片内容以“画面”的形式再现出来。

描绘时要将天外之“星”、山前之“雨”、“路转溪头”忽然呈现出来的社林“茅店”等形象无一遗漏地一一再现。

此外,答题时还需要注意用语的简洁优美。

示例: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点飘落下来,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
五、表达技巧类
[题目形式]
(1)诗歌某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2)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3)诗歌是怎样抒发作者的情感的?
[应对策略]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题型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问题: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

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表现手法类试题,要求赏析三、四句,注意题目要求中的“修辞的角度”,这两句写白雪盼春,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雪花比作“飞花”,是比喻,然后再说出这些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内容(或抒发了什么感情)。

答案如下: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