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中考古诗文鉴赏题集

合集下载

部编新教材中考真题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含答案解析版】10

部编新教材中考真题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含答案解析版】10

古诗文默写14天打卡计划第十天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1.(2022·辽宁大连·中考真题)默写填空。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为报倾城随太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3)结庐在人境,____________________。

问君何能尔?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饮酒(其五)》)(4)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5)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描写洞庭湖早晚景色阴晴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治理国家的丰富思想。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本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用人准则与社会和谐之法……(请用《大道之行也》里的句子作答)2.(2022·山东济南·中考真题)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

(1)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2)夫君子之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俭以养德。

(诸葛亮《诫子书》)(3)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秋词(其一)》)(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着风和雨。

2022年上海市中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

2022年上海市中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

2022年上海市中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场考试时间100 分钟,试卷共 6 页,满分 150 分,答题纸共 2 页。

2.作答前,在答题纸指定位置填写姓名、报名号、座位号。

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3.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

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4.用2B 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

原卷一、古诗文(35分)(一)默写与运用(13分)1.山不在高,。

(刘禹锡《陋室铭》)2.而今识尽愁滋味,。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3. ,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4.傍晚时分,小华漫步山间,看到鸟儿结伴归巢,不由地用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诗句来形容所见之景:“,。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5—10 题(22分)【甲】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出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乙】王丹麓病起畏寒,每当雪夕,闭户谨风。

时幼子小能五岁,坐著膝上,曰:“大人寒,故畏风,抑①知风亦畏寒。

”王问故,答曰:“风不畏寒,何由喜扑人怀?”王丹麓座客常满。

有客谓孔子无须,众诘其说。

客曰:“本②《孔丛子》,子思③告齐君曰:‘先君生无须眉,天下王侯不以此损其敬。

’故知今像多须,误也。

”时丹麓子鼎六岁,在侧应声曰:“然则孔子亦无眉耶?”客语塞。

[注]①抑:则,就。

②本:根据。

③子思:孔子的孙子。

5.【甲】【乙】两文提到的孔子是学派的创始者。

(2分)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4分)(1)及其日中如探汤()(2)孔子不能决也()7.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部编版语文九上古诗文赏析选择题(全册带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上古诗文赏析选择题(全册带答案)

部编版语文九上古诗文赏析选择题(带答案)目录:古诗词(共十一首)一、《行路难》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三、《水调歌头》四、《月夜忆舍弟》五、《长沙过贾谊宅》六、《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七、《商山早行》八、《咸阳城东楼》九、《无题》十、《行香子.树绕村庄》十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古文(共三篇):一、《岳阳楼记》二、《醉翁亭记》三、《湖心亭看雪》古诗词赏析类选择题:一、《行路难》1、以下对诗歌《行路难》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

2、选出下列对李白《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 D )A.本诗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两句,以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悲愤、郁闷的心情。

C.“冰塞川”“雪满山”两个比喻不仅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因其带有浓厚的夸饰色彩使两句诗颇具豪放的气势。

D.“多歧路,今安在?”表现诗人已从迷惘中清醒过来,以古人的崇高志向自勉。

【答案】D【解析】“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诗人用语短促,感情激越,这是说前路多艰,未来仍有机遇。

从这跌宕起伏的感情中,人们可以体会到诗人万般艰难、内心矛盾的心情。

诗人仍处在矛盾之中,前路未明。

最后两句,是说诗人终于振作起来,即使前途多艰,仍不放弃,努力进取,相信终于实现人生理想的机会。

3、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行路难(其一)》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说明诗人仕途受阻,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B.《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潼关的险要。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鉴赏题背诵考题汇总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1.内容主旨;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2.《丑奴儿》中词人以“愁”为线索,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复杂的心情。

从整首词来看,作者所说的“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存亡的报国之仇。

3.对比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请写出本词两对对比的内容。

答:第一组:“少年”和“而今”对比;第二组:“强说愁”与“欲说还休”对比。

第三组:“不识”与“识尽”对比。

4.词人在“识尽愁滋味”后为什么反倒“欲说还休”?
一方面“愁”到极点无以言表;另一方面,“愁”的是朝廷苟安、投降、国事艰危,自己报国无门,直言此“愁”犯忌。

5.词人为什么在“欲说还休”之后忽然“却道天凉好个秋”?秋色入心即为“愁”,愁而不能直说和尽说,只好道“天凉好个秋”了。

表面看似轻松洒脱,实则深沉凝重,令人感慨。

1。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易安体》含答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易安体》含答案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易安体》含
答案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易安体①
辛弃疾
千峰云起。

骤雨一霎儿价。

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

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

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

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

旧盟都在②。

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注释】①易安体:易安词“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时人称之“易安体”。

①旧盟:指“鸥盟”,与鸥鸟为友。

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风景怎生图画”写出了词人对雨后山中清新明丽景色的由衷赞美。

B.上片“只消”两句,透露出词人摒除尘世烦扰、惟求闲散安宁的心境。

C.“午醉”承“青旗卖酒”照应上片,于洒脱中流露出孤独寂寞的无奈。

D.结尾作者假托与白鸥对话,诙谐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归隐山间的意愿。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

C.“于洒脱中流露出孤独寂寞的无奈”错误,“午醉醒时”承接上文的“青旗卖酒”,结合下一句“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表达了作者闲居生活的百无聊赖。

故选C。

《丑奴儿》中考古诗文鉴赏题集

《丑奴儿》中考古诗文鉴赏题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一、文学、文化常识: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词人,与苏轼同为豪放词代表人物,他的豪放词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情感。

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2.选自《稼轩长短句》。

“丑奴儿”为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为题目。

(以下内容作为了解即可)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二、重要注释:1.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2.层楼:高楼。

3.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4.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5.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6.欲说还休:想说而终于没有说。

7.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三、重要语句理解及主旨:1.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年轻时登高远眺,气壮如山,不知愁苦。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指其涉世未深。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前一个“爱上层楼”,指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构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于是故作深沉,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来作诗。

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从而将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2.词的下片,作者着重写而今历经艰辛,饱尝忧患,满腹抑郁、深沉的愁苦。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概括了词人半生艰难辛酸的经历,是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转折点。

作者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前一个“欲说还休”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曾经年少轻狂,故作深沉,如今愁到极点却无话可说。

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考阅读经典赏析试题答:作者在“识尽愁滋味”后“欲说还休”,是因为他已经深刻地体验到了忧愁的滋味,但却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

而在“却道天凉好个秋”之后,作者突然转换了语境,表现出对自然的感慨和对生命的珍爱,也是一种对现实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许。

这种转换的手法,使词意更加丰富,情感更加真挚。

A.词中通过对比少年时期的无忧无虑和如今的愁苦,表达了作者的成长和思想的成熟。

B.词中的“愁”,既有个人的离愁别绪,也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不满。

C.词的结尾“却道天凉好个秋”,虽然形式轻松,但实际上是作者对逆境中的坚强和乐观的表达。

D.词中的“强说愁”,表达了年轻人的好胜和自负,而非纯真无知。

D错在“表达了年轻人的好胜和自负”,应是“写出了年轻人的志高远大、好胜纯真”。

)A。

在上片中,第一个“爱上层楼”与上句构成因果复句,表达了作者年轻时不懂忧愁,所以喜欢登楼欣赏的意思。

B。

在上片中,第二个“爱上层楼”与下句构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激发了诗意,在那个“不识愁滋味”的时候,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C。

在下片中,第一个“欲说还休”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表达了作者过去无愁,现在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的心情。

D。

在下片中,第二个“欲说还休”则是紧接下文的“天凉好个秋”,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态度,将愁绪寄托于自然景色之中,表现了豁达的情感。

(这里的“欲说还休”表面轻脱,实则沉重,充分表现了作者“愁”之深沉博大。

)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是C,因为上片的“愁”和下片的“愁”在内涵、程度和意境上是不同的。

上片的“愁”是一种无病的闲愁,而下片的“愁”则是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

下片的“愁”内涵更丰富,程度更深,意境更深远。

专题07:诗词默写(一)-2023年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必刷100题精选真题汇编(解析版)

专题07:诗词默写(一)-2023年中考语文高频考点必刷100题精选真题汇编(解析版)

专题07:诗词默写(一)一、句子默写1.(2022·上海·中考真题)默写与运用(1)山不在高,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2)而今识尽愁滋味,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3)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4)傍晚时分,小华漫步山间,看到鸟儿结伴归巢,不由地用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诗句来形容所见之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有仙则名(2)欲说还休(3)醉翁之意不在酒(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2.(2022·江苏常州·中考真题)默写。

(1)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____________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3)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4)___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5)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 )《满江红》)【答案】(1)天涯若比邻(2)人有悲欢离合(3)化作春泥更护花(4)折戟沉沙铁未销(5)秋瑾3.(2022·上海·中考真题)默写。

(1)推此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司马迁《屈原列传》)(2)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__________》(3)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由眼前之景联想到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

【答案】(1)虽与日月争光可也(2)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前赤壁赋(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4.(2022·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用课文原句填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鉴赏题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一、文学、文化常识:
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词人,与苏轼同为豪放词代表人物,他的豪放词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情感。

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2.选自《稼轩长短句》。

“丑奴儿”为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为题目。

(以下内容作为了解即可)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二、重要注释:
1.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2.层楼:高楼。

3.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4.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

强:勉强地,硬要。

5.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6.欲说还休:想说而终于没有说。

7.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三、重要语句理解及主旨:
1.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年轻时登高远眺,气壮如山,不知愁苦。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指其涉世未深。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前一个“爱上层楼”,指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构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于是故作深沉,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来作诗。

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从而将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2.词的下片,作者着重写而今历经艰辛,饱尝忧患,满腹抑郁、深沉的愁苦。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概括了词人半生艰难辛酸的经历,是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转折点。

作者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前一个“欲说还休”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曾经年少轻狂,故作深沉,如今愁到极点却无话可说。

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

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

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作者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洒脱,实则内心沉重,充分表达了作者“愁”之深沉博大。

3.辛弃疾的这首词,以“愁”字贯穿全篇,通过“少年”和“而今”,无愁和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四、习题:
【第一组】
1.词中“强说愁”的意思是(2分)
2.下列对这首词的说法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丑奴儿”是词的标题,“书博山道中壁”是这首词的副标题。

B.这首词以“愁”字贯穿全篇,着重表现了作者思想成熟的心路历程。

C.词的上片以“少年不识愁滋味”为核心,回忆了年少时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时光。

D.词的下片表现“而今识尽愁滋味”,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的深沉和悲愤。

(答案:1.无愁而勉强说愁2.D 分析:A错在“丑奴儿”应是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是这首词的题目;B错在“着重表现了作者思想成熟的心路历程”,应是“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C 应是回忆了年少时不知愁而强说愁。


【第二组】
1.词中“欲说还休”的意思是(2分)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上片中第一个“爱上层楼”,与上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B.上片中第二个“爱上层楼”,与下句构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C.下片中第一个“欲说还休”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

D.下片中第二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的“天凉好个秋”,表现作者积极乐观,将愁绪寄予自然景色之中的豁达。

(答案:1.想说而最终没有说2.D 分析:这里的“欲说还休”表面轻脱,实则沉重,充分表现达了作者“愁”之深沉博大。


【第三组】
1.这首词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我们还学过他的一首词是(2分)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上片写少时无愁“强说愁”,描绘出词人少年涉世未深,纯真无知故作深沉的情态。

B.下片写出词人历经沧桑,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显示了词人深沉的愁苦。

C.全词以“愁”字贯穿,上片的“愁”与下片的“愁”在内涵、程度、意境上是相同的。

D.全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

(答案:1.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2.C 分析: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完全不同的。

上片是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欲说还休”的是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

下片的“愁”内涵更丰富、程度更深、意境更深远。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